




已阅读5页,还剩30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讲 稿引言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本部分内容作为现代文学的前言部分,主要讲述以下问题:一、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范畴19171949(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统一的看法是从1917年开始。如“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标志全面步入文学现代化历程。”(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17页);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以1917年1月新青年第2卷第5号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为开端,而止于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的召开。”但是,也正如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前言中所说的,中国现代文学除了1917年这个上限之外,在学界的传统观点里还有一个下限,那就是1949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现代文学也便在此处嘎然而止,中国的文学从此进入了当代文学阶段,于是中国文学自1917年之后就被分成了两个部分: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并成为学科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此外,作为内涵上基本相同的另外一个名称“中国新文学”,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与“中国现代文学”共同使用。虽然“直到1980年唐弢、严家炎本中国现代文学史出版,海内外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概念才差不多基本定型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名称,”(葛红兵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断代问题) 1985年钱理群与黄子平、陈平原共同提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他们强调新概念的提出,“并不单是为了把目前存在着的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这样的研究格局加以打通,也不只是研究领域的扩大,而是要把20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来把握”,因此“20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概念首先意味着文学史从社会政治史的简单比附中独立出来,意味着把文学自身发生发展的阶段完整性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在共同撰写的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一文里,还从“走向世界文学”的中国文学;以“改造民族的灵魂”为总主题的文学;以“悲凉”为基本核心的现代美感特征;由文学语言结构表现出来的艺术思维的现代化进程,这几个方面概括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总体特征。“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响,从80年代到90年代一直是人们关注的学术命题,在讨论中提出了各种意见,但这一概念却被普遍接受,并且波及其他学科。这一概念在日本、韩国等国的学术界也引起浓厚的兴趣,产生了一定影响。二、 什么是“现代文学”? 现代文学同时还是一个揭示这一时期文学的“现代”性质的概念。 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三、什么是“文学的现代化”“文学的现代化”大体上包括如下内容: 1、思想的现代化 “文学的现代化”,是与本世纪中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的全面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相适应,并且是其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在促进“思想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方面,文学更是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因此,本世纪中国围绕“现代化”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动,特别是人的心灵的变动,就自然构成了现代文学所要表现的主要历史内容。2、文学的继承、借鉴与创新 “文学的现代化”自然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历史性变革与改造,同时,作为民族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文学也与传统文学存在着深刻的血肉联系。而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受到了西方与东方国家文学的深刻启示与影响,也是一个无须回避的事实,与世界文学的血肉联系正是文学现代性的一个重要表征。同样重要的是中国现代作家对外来文学资源的利用、改造、变异与融化,这吸取与创造的过程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参与本世纪世界文学的创造,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文学的现代化与民族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必须解决的历史性课题,在某种意义上,现代文学三十年正是在这二者的矛盾张力中发展的。3、文学语言与形式的更新“文学现代化”所发生的最深刻并具有根本意义的变革是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变革,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美学观念与品格的变革。四、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历史分期: 从19171949年,大致可以十年为期划分出三个明显的阶段: 一、19171927年以“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 二、19281937年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三、19371949年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开端以及承继、发展的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40年代文学。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背景第一、中国近代进步文学发生过先导作用晚清文学的改良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关系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有:梁启超、黄遵宪等倡导的“诗界革命”要求诗歌以通欲的语言创造新的诗境,反对拟古复古。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重视小说的地位和社会作用。梁启超倡导的“文界革命”创造了一种新文体,也称“报章体”白话文运动,以裘廷梁为主要代表,提倡“崇白话而废文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是近代一次影响颇大的文学改革运动,产生了一批颇有影响的白话谴责小说;“五四”文学革命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第二、外国文学发生过推动作用。我国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起,就有欧美文学作品译介进来。戊戌变法后,大量外国文学作品译介进入中国。在近代文学时期,译得最多的是政治小说、教育小说、科学小说。如陈鸿璧译的苏格兰独立记,梁启超译的十五小豪杰,吴越人译的电术奇谈。林纾、严复、梁启超、苏曼殊、徐念慈、包天笑、伍光建、周瘦鹃等都是翻译界的先行者。在翻译史上地位较高的是林纾(字琴南,1852-1924)。他翻译的西洋小说多达一百七十一部。约一千二百万字。“林译小说”风靡一时,其功不可没;但他仍用传统文学的框架去包容外国文学,喜欢改译,不忘媚悦旧式读者。他用文言形式讲述异域的哀艳故事,投合一般小市民读者的兴趣。近代作家后期热衷于翻译外国侦探小说,一些旧文人即利用其中某些题材和表现技巧,大写公案小说、武侠小说,黑幕小说。文学翻译的初兴,改良派效法欧美而掀起的文学运动,都扩大了读者的眼界和思维空间,总的说来是有利于思想启蒙的。二十世纪最初十年,孕育着伟大的辛亥革命,维新与爱国运动高涨,翻译作品空前繁荣,拜伦、雪莱、雨果、歌德、尼采等人的作品译介到中国。鲁迅曾发表摩罗诗力说极表赞赏。1903年,鲁迅翻译法国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地底旅行,同时译述历史小说斯巴达之魂、随笔哀尘。前者带有:“科学救国”的思想色彩,后者则具有唤起抗清救亡的民族意识。1909年,他和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冀图以“异域文术新宗”,来打破国人的“常俗”。此时,他已确立“文艺是可以转移性情,改造社会”的文学观念了。域外小说集为我国第一部外国短篇小说集,具有开拓意义。文学革命的倡导者,更以空前的规模比较系统地翻译欧洲各国以及美、俄、英、日、印等国的重要文学作品。他们以新青年、新潮等刊物为阵地,在理论上提倡阐发西欧近代文学、人道主义文学、写实主义文学等的长处。最早较为系统介绍欧洲文艺思潮历史的是陈独秀(字仲甫,1879-1942)。1915年他在青年杂志发表现代欧洲文艺史谭,用进化学说来解释文学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演进的过程。接着,许多以进化论解释欧洲文艺思潮流变的外国著作被译介到中国,如法国乔治贝利西埃的当代文学运动、美国莫尔顿的文学进化论,日本厨川白村的近代文学十讲。新文学先驱者认为中国现代新文学的创建,离不开对西洋文学的学习借鉴,要以它为“楷模”、“范本”,以至“进化之语,几成常言”。进化论原与文学思潮没有必然联系,但自晚清严复译介赫胥黎天演论,它成为先进知识分子宣扬振兴中华的重要思想武器;文学进化观念对新文学现实主义倡导者的影响也特别重大。“五四”时期,鲁迅、周作人、胡适、刘半农、耿济之、瞿秋白、沈雁冰、郑振铎、傅东华、郭沫若、田汉、张闻天等都是活跃的翻译家。十月革命胜利后,先进知识分子将目光转向俄国,对俄罗斯文学的译介研究极一时之盛,这是因为俄国布尔什维克惊天动地的革命,使全世界人民都受到了俄国的思想影响,正在探讨“中国走什么道路”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自然将眼光从欧美转向俄国。新文学先驱者则奋跃而起,竭力实践自己提出的理论主张。“五四”时期中国发生的东西文化撞击之激烈,为世界文学史上所罕见;而译著数量之巨大,也是此前所无以匹比的。据事后统计,仅商务印书馆1925年出版的小说月报丛刊六十种,其中译著即占三十一种。同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文库十七种,则全是译介外国文学的专著。“五四”时期中国之所以能造成与世界文学发展相适应的新文学潮流,外国文学这个大参照系确实产生了有力的催化作用。第三、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激发作用。“五四”时期,特别是“五四”运动前后几年,是新旧时代交替的时期,也是中国社会激烈动荡的时期。相对来说,当时文化思想界还比较活跃比较自由。加之西方各种主义各种新思潮的涌进,中西文化发生了空前的碰撞交融,于是形成了中国历史上难能可贵的思想解放运动。造成这种大好局势的国内外主要政治因素有三方面:其一,1911年辛亥革命满清帝制的覆灭、中华民国的成立,以及此前废除科举的变革、政体的变革,民主政治替代了君主帝制,这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其二,1917年,俄国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主义大革命,次年,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新思潮的传播与前时涌入的欧风美雨相激荡,强有力地冲击着古老的中华民族和国民的社会心理,初兴的文化改革因此浸染了浓重的思想启蒙色彩;其三,1915年5月4日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爱国反帝学生运动,全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风起云涌,民族意识空前高涨,新生的阶级力量正式登上中国政治舞台。他们迫切地要求有新的文化、新的文学。“五四”新文化运动,正是在这种特写的政治背景下掀起的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的思想解放运动。作为这个伟大运动重要一翼的“五四”文学革命,自然也适应当时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的思想革命要求,顺应中国文学演变的方向而兴盛起来。这既是中国现代革命发展规律的必然,也是中国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二、“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年1月和2月,胡适、陈独秀相继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这两篇文章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端。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认为改良文学应从“八事”入手,是针对旧文学的形式主义和拟古主义毛病而发的。接着陈独秀也在新青年发表了他的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了著名的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这不仅反对旧文学形式上的的雕琢,而且着重反对了旧文学腐朽反动的思想内容,从而极大地鼓舞了有志于文学革命的知识分子。随后在新青年上展开了文学革命的讨论。新青年发动文学革命不只是表达了少数人的愿望,而且是反映了新的历史时代及广大人民的要求,因此相断出现了大量的文章有力地促进了文学革命的展开。胡适(18911962)安徽省绩溪县人,原名洪骍(xng),字适之。他曾留学美国学习农业,后改向杜威学哲学。一九一七年回国,任北大教授。他曾认为应向古老中国的躯体里注入西方资本主义的“少年血性汤”。他认为与其以睡狮喻中国,不如以睡美人喻之。一九一四年十二月,他取欧洲童话故事,写了睡美人歌“以视吾国之前途”,希望西方的“武士”以一吻而唤醒沉睡百代的中国美人,并结为夫妇。简要评述文学改良刍议的主要内容。胡适于1917年1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最早系统地提出文学改革主张。它的内容有以下几点:(1)改良文学应从“八事”入手。“八事”的中心内容是批判文言文。(2)以白话文为正宗。胡适看到欧洲一些国家为发展资本主义,往往有一个统一民族语言的运动。因此胡适提出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的正宗。1918年4月。他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时,更明确宣称:“我们建设文学论的唯一宗旨只有十个大字: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文学。”(3)文学观念。“八事”之中“唯言之有物”一条是就旧文学内容而言。他认为“唯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并有“高远之思想”、“真挚之感情”者,才是真文学者。胡适以上的主张重点在号召“文学语言”的改革,而很少深入接触到文学内部的变革。从上述文学改良刍议看,他的功绩主要在于倡导以白话为正宗。紧接新青年2卷6号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这才真正打击了“文学革命的宣战书:“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他不仅反对旧文学“雕琢”、“铺张”、“艰涩”的文风,而且抨击旧文学“不越帝 王权贵鬼怪神仙与夫个人之穷通利达”的封建思想内容。他要求把文学当作“开发文明之利器”,用来改造“国民性”,进而“改新政治”,主张建立一种“能赤裸裸的抒情写世”,表现宇宙、人生、社会,并于大多数群众有所裨益的新文学。他所提倡的实际上是一种现实主义文学。因而从其斗争目标的明确和坚决彻底的性质来看,这篇文章应视为“五四”文学革命的真正宣言和动员令。三、“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总的说来,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有:(1)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2)反对封建的“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提倡表现世间普通男女悲欢的“国民文学”,“平民文学”,表现个性解放的“人的文学”;(3)反对“桐城谬种”、“选学妖孽”,反对一切拟古、师古的形式主义,提倡真实地描写人生、反映社会问题的“写实文学”。四、“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展白话文学得到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的响应,钱指斥僵化的骈文和桐城派古文为“选学妖孽”,“桐城谬种”,(1)南北朝梁朝太子萧统编文选第一部文章总集,它注重文字典雅和形式的华美,长期以来成为儒生写文章的范本,故成为一种学问,叫“选学”。(2)桐城派清朝散文流派。因开创者方苞及承前启后的人物刘大魁、姚鼐为安徽桐城派人而得名。他们以古文为正宗,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八大家古文,但依傍道统,以宣扬宋理学和封建正统观念为职志。其文学理论为,以“义法”为核心,强调义理、考据、文章并重,讲究语言“雅洁”,并以阳刚阴平辨析文章风格。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认定“废文言而用白话”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并从音韵学角度提出“破坏旧韵重造新韵”等主张。由于文学革命的主张一时没能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钱、刘二人便在新青年发表了“双簧信”,钱化名为王敬轩给新青年写信,摹仿旧文人口吻,将他们反对新文学与白话文的种种观点言论加以汇集,然后由刘半农写复信,逐一辩驳,因而引起反响。刘半农提出改革韵文、散文和使用标点符号等建设性意见;钱玄同从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 而对文学革命发表了较重要见解的还有周作人(18851967),字启明,北大教授。1918年12月发表人的文学(新青年第五卷第六号)猛烈批判了封建时代的“非人的文学”,并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宣扬人道主义思想,他提出人应有“灵肉一致”的生活,这就是说不仅表现人的“生物本能”的“美”与“善”,而且表现人精神世界的“内面生活”,又在平民文学更进一步提出“为人生的文学”这一口号,主张“以普通的文体,写普通的思想与事实。我们不必记英雄豪杰的事迹,才子佳人的幸福,只应记载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 周作人在“五四”时期提出了哪些文学主张?周作人作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在新青年和每周评论上发表了人的文学、思想革命、平民文学、新文学的要求等论文,提出了用什么样的新文学来反对封建旧文学的具体主张。(1)提出新文学应该是“人的文学”的主张。他认为欧洲文艺复兴在反封建斗争中发现了“人”的真理,而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压抑了人的生活本能,违反人性和自然进化的“习惯制度”,新文学应以人道主义为指导思想,从个性解放的精神出发,彻底抛弃封建迷信的“非人的文学”,表里新的“理想生活”和“真”的文学。作家应以“悲哀或愤怒”感情写出那些处在黑暗社会里的不幸人们的那种“非人的生活”,使之改变为“人的生活”。(2)提出了“平民文学”的口号。这种反对特权贵族,张扬自由平等的文学观显示出“为人生”的文学思潮的萌芽,体现了某种时代精神。(3)提出了文学革命不仅要实行“文学改革”,更重要的是实行“思想改革”。指出那种“单变文字不变思想的改革”是“换汤不换药”,算不得“文学革命的完全胜利”。这在当时新文学运动中是切中时弊的。总而言之,周作人在新文学运动中的文学主张是以人道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一方面有其历史的进步作用,另一方面又有人道主义的局恨性。这些文学革命的讨论中,尤其值得人们重视还有李大钊1919年发表的什么是新文学,提出“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不是为个人造名的文学。”认为“作者心理中既要有清除封建主义的旧毒,也要清除资本主义的新毒,以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优美的文艺、博爱的精神作为土壤根基”。这种观点比起文学革命发难者最初提出的理论主张,又有长足的进步。 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等文,从个体本位思想出发,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进而提出“为人生的文学”口号,主张“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并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鲁迅的“思想革命”主张与狂人日记的发表。胡适与新青年同人的白话新诗尝试。每周评论、新潮、星期评论、少年中国与京沪四大报纸副刊上显示的新文学创作实绩。 文学革命带来的文学观念的变化:文笔不分的传统观念的破除与严格意义上的文学观念的确立;仿古风气的改变与求真精神的发扬,文学从审美内容到语言形式大大接近生活和人民;文学改良人生,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独立性;白话由边缘进据中心,成为文学正宗;新诗的创立、小说的革新、话剧的传入、美文的倡导,使文体得到大解放。1919年下半年起,全国白话文报刊风起云涌,达400种之多。到1920年,在白话取代僵化了的文言已成事实的情况下,北洋政府教育部终于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采用。白话文运动取得胜利。“五四”文学革命开辟了中国文学史的新时代。第二节 外国文艺思潮的影响 一、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主要有两大方面:1.外国文艺理论的介绍2、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介绍。 外国文艺思潮的大量介绍,是构成“五四”文学革命的一个重要内容。从一九一八年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译载娜拉等作品起,这种介绍就步入一个新的段落,其规模和影响远远超过了近代的任何时期。鲁迅、刘半农、沈雁冰、郑振铎、瞿秋白、耿济之、田汉、周作人等都是活跃的翻译者和介绍者。当时几乎所有进步报刊都登载翻译作品。俄国以及其他欧洲各国、日本、印度的一些文学名著,从这时起较有系统地陆续被介绍给中国读者。这使中国文学和世界进步文学开始有了某种“共同的语言”,帮助了中国新文学进一步摆脱旧文学的种种束缚,促进了它的改变和发展。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对新文学初期的具体影响 1、促进了新文学观念的更新:文学艺术应与时代同步、人道主义观念的初步形成、注重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各种哲学思想、文学流派的进入。 2、指导并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初期创作:许多新文学作家的创作都吸取了来自异域的文学艺术营养。第三节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1921年后新文学社团的峰起。受不同文艺思潮和方法影响的不同创作倾向的作家,都聚集各自的文学社团,并竞相创办各种文艺刊物,据统计,1921年到1923年,全国出现社团40多个,刊物50余种,而到1925年,社团和刊物都剧增到100多个。在众多社团中,文研社,创造社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也最有代表性。(一)文学研究会(1921.11932.2)这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团体,于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沈雁冰、郑振铎、周作人、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12人。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等。提倡“为人生的艺术”,文学研究会宣言声称:“将文艺当作高兴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文研会作家的创作,基本上坚持了现实主义道路,表现出一种淳朴、真挚、从容、自然的文风。从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古代“儒雅”一派作家所看重的“中和”品性,并在“五四”精神的影响,赋予了新的内容。成就最大首推小说,所谓“问题小说”的形式反映了反帝反封建大主题,有的还表现对社会主义朦胧向往。另外译介外国文学也取得很大成绩,他们译介俄、法及北欧的现实主义文学名著。如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罗曼罗兰等。(二)创造社(1921.71929.2)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其代表人物是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郭称他们三个“如像圆鼎的三只脚”“在撑持初期创造社”。其他成员还有田汉、张资平、郑伯奇等,后期还增入了冯乃超、李初犁、彭康等,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创造月刊等十余种,1929年2月被国民党封闭才停止活动。以1925年“五卅”为界大体分为前后期,前期是以“异军突起之势鼓起浪漫主义”狂风暴雨而驰名文坛,后期以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而引起强烈反响。创造社与文研社稳定平衡的心理结构不同,郭沫若的激昂、郁达夫的感伤、成仿吾的偏激,体现着共同的精神素质,情感强烈,强烈得难以驾驭。因此,在艺术追求上,他们表现出更相接近的精神特质和艺术意趣,他们的创作态度宣称是:“本着我们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学活动。重“直觉”,崇“灵感”,追求文学的“全”与“美”。明显地表现出浪漫主义文学色彩。当然在他们鼓吹“艺术本身无所谓的”,却也同高叫“文学是时代的良心,文学家便是良心战士。”这看似矛盾艺术主张,却在深一层次包含着冲决封建文学陈腐观念,强烈表现个性解放要求的成分。体现了他们反对“浅薄的功利主义”,使他们的作品充满浪漫激情和叛逆精神,从而区别文研会的作品,为新文学园地增添了异彩。在外国文学译介方面则侧重介绍欧美,尤其是德国浪漫主义作品。(三)新月社(19231933)新月社于1923年在北京成立,代表人物有徐志摩、胡适、梁实秋、闻一多、陈源,其成员基本上是欧美留学生。他们以现代评论、晨报副刊为阵地发表作品,1926年4月,徐志摩在他主编晨报副刊上创办诗刊,提倡新格律诗为宗旨,发表一系列旨在实现“三美”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的新格律诗,其中以闻一多、徐志摩的诗成就最大,最能体现新格律诗的形式。这些新诗探索,为我国新诗发展作了独特贡献,影响深远,值得人们的肯定。(四)语丝社(1924、111930、3)孙伏园发起,鲁迅、钱玄同、周作人、林语堂、川岛等七人创办。语丝以“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斥”(鲁迅我和语丝的始终)为宗旨,多载针砭时弊的杂文和随笔散文,注重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发挥了战斗作用,并形成了一种风格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其它社团:民众戏剧社:1921年3月 上海 沈雁冰、陈大悲、欧阳予倩、熊佛西等,创办戏剧月刊;湖畔诗社: 1922年 杭州 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汪静之等出版湖畔诗集;汪静之:蕙的风;浅草沉钟社:1923年浅草 1925年沉钟陈翔鹤、陈炜漠、林如稷、冯至被鲁迅称赞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冯至:“杰出抒情诗人”第四节 20年代的文学论争“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动和发展过程,是新文学思潮同封建复古主义思潮以及右翼资产阶级文学思潮激烈交锋的过程。一、反对封建复古派的斗争大致有三个回合,即“五四”前反对以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的斗争和“五四”后反对“学衡派”、“甲寅派的斗争。 1、对“国粹派”林纾等人的斗争1917年1月当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发表,林就写下了论古文之不当废,竭力反对白话文,尤其发表荆生、妖梦二篇文言小说,影射手法,攻击新文学倡导者,希望一个“须眉伟然”的“健男子”(荆生)丈夫出来镇压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阵营有: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李大钊新旧思潮之激战等、鲁迅现在的屠杀者,另外:蔡、钱、刘等也有撰文反击。林纾自感无能为力,不由衷叹“口众我寡”,“吾辈已老,不能为辨是非”。 2、对“学衡派”的斗争“学衡派”由1922年1月在南京创刊的学衡杂志而得名,代表人物有吴宓(主编)胡先骕、梅光迪。这些人都留过洋,满脑子“国粹”,却又自我标榜“学贯中西”,其刊物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实际上是把欧洲资产阶级文化与中国封建文化拼凑起来,作为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武器。他们还配合北洋军阀政府“取缔新思潮”发表了评提倡新文化者(梅)、论新文化运动(吴)等。诋毁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反对以白话代替文言。鲁迅首先写了估学衡一文,有理有据地揭露这所谓“学贯中西”的伪装,指出:“诸公掊击新文化而张皇旧学问,倘不自相矛盾,倒也不失为一种主张,可惜的是于旧学并无门径,并主张也还不配。倘使字句未通的人也算是国粹的知己,则国粹更要惭愧煞人!衡了一顿,仅仅衡出了自己的铢两来,于新文化无伤,于国粹也差得远。”学衡派无法招架,败下阵来。 3、对“甲寅派”的斗争(1925至1926年间)甲寅派由甲寅杂志而得名,代表人物为章士钊,章在北京主持甲寅复刊,其人在当时担段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思想倾向于反对保守,鼓吹尊孔读经,禁止学生用白话作文,以“孤桐”等笔名发表评新文化运动、评新文学运动等。甲寅杂志封面印有黄斑老虎。所谓“老虎报”,就成为反对爱国学生运动、新思潮、新文学的“半官报”。这次反击声势颇为浩大,有文研社、创造社、语丝社、新月社和“现代评论派”。鲁迅先生站在斗争最前列,写下了一系列反击文章,如答KS君、十四年的“读经等。沈雁冰文学界的反动运动,郁达夫骂甲寅十四号评文化运动,徐志摩守旧与玩旧等。从不同角度批驳”“甲寅派”反对白话文,诋毁新思潮的反动本质。二、与“现代评论派”的论争新文学战线在各种封建复古思潮斗争的同时,本身也逐渐发生分化。1904年,胡适支持陈源、徐志摩创办现代评论,这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文学流派。在女师大风潮,“五卅”惨案和“三一八”事件中,鲁迅同“现代评论派”的代表展开过激烈的斗争。鲁迅曾写一系列文章(收在坟、华盖集、华盖集续集)中,揭露他们“替暴君奔走”的面目,对他们这种貌似公正、实则偏袒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反动当局的议论,表示极大的愤慨和憎恶。当然现代评论派也有发表过一些主持正义和倾向进步的爱国文章,其成员也复杂。如郁达夫、胡也频、闻一多等人也曾在这个刊物发表文章,也培养一批后来在文坛颇有影响的新作家,如凌叔华、沈从文等。就陈源的西莹闲话,就他的思想不论,其艺术方面也不是一无可取之处。三、批判鸳鸯蝴蝶派这是盛行辛亥革命后至“五四”前后的一个庞杂的文学流派。其内容无非是写一些才子佳人相恋的故事。因“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之义而得名。又因这派最老的刊物是礼拜六,因而也叫“礼拜六派”,代表人物有徐枕亚、包天笑、周瘦鹃,后来又有张恨水,秦瘦鸥。代表作玉梨魂(徐枕玉)啼笑姻缘春明外史(张恨水)。其艺术上的基本特征是“趣味第一”“消遣至上”。把文艺当作消遣品,以风流艳情、黑幕奇闻去迎合小市民的低级趣味。虽然有些作品也暴露了社会黑暗,家庭专制和军阀横暴,但反映的小市民阶层的落后思想意识,起着麻醉读者的作用。所以与新文学发生争斗与较量,后来文学研究社夺得了小说月报阵地,并发表系列批判“鸳鸯蝴蝶派”的文章,从而这个文学流派遭到沉重打击,并渐趋衰微。“嬉笑成文,莲开舌底”(徐枕亚)“画蝴蝶于罗裙,认鸳鸯于坠瓦”(李定夷)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斥之为“文丐”、“文娼”、“文妖”。第五节 “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一、 “五四”十年文学创作潮流概观1、第一个十年文学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 萌芽期(2) 发展期(3) 沉寂期 2、“五四”十年文学的基本特征(1)理性精神的张扬:注重文学改造社会的功能。(2)感伤情调的流行:彷徨心态的流露。(3)个性化的追求:五四精神的体现。(4)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外国文学的影响。二、“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 文学革命的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思想史上讲,向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发动了总攻,否定封建文化,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文化的思想基础。近代也有仁人志士反对旧学(郭嵩焘、李经方、康梁),都未有此猛烈的姿态。如鲁迅说可以不读中国书,钱玄同要废汉字。但只能说猛烈,不能说彻底。其次从政治史上讲,文学革命一开始就与思想启蒙紧密结合,具有明确的改造社会目的,使文学革命充满革命民主主义精神,为中国新民主革命到来做了理论准备,并在政治上配合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其三从文学史上讲,“五四”文学革命打倒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正统至尊地位,宣告了中国新文学的诞生,从此文学从帝王将相手中解放,成为人民的,形式上内容上都有新的飞跃。其四,从世界文化交流来说,具有世界的文化意义,它的发生具有国际背景,并开启了启蒙思想、启蒙运动在中国的重要一环,政治上响应了苏俄革命出现的世界革命文学潮流。 部分新文学倡导者存在偏激情绪,对某些传统事物(如京剧、汉字)缺少具体分析,以致简单否定。第二章 20年代小说(一)第一节 鲁迅的生平与创作道路出身:“小康坠入困顿”求学:“逃异地,走异路,寻求别样的人们”弃医从文 “幻灯片事件”精神界战士的“摩罗诗力”“半夜里有人喊着说” 从呐喊到彷徨时代与思想的转换: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从小说到杂文。“民族魂” “中国现代的孔夫子”第二节狂人日记 阿Q正传狂人日记“精神界战士”的“呐喊”一 狂人日记鲁迅小说创作的序言与总纲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充满了尖锐而深刻的理性批判精神。它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也表现了鲁迅“忧愤深广”、旨在改造社会和人生的革命人道主义情怀。狂人日记不仅是“五四”新文学彻底反封建的战斗“宣言”,也是鲁迅此后小说创作的总“序言”和“总纲” 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艺术创新,扩大了小说的审美张力,从不同的思路解读“狂人”形象,可以得出不同的认识。 这些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调整、更新了我国传统的创作思维和审美习惯,具有为现代文学奠基的价值和划时代的意义。二、狂人日记的主题思想围绕着吃人的三大“发现”:“从来如此” 人人如此“我”也如此狂人日记的主题思想是:“由暴露礼教和家庭制度的弊害”,整体上反思和忏悔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揭露了礼教的“吃人”本质。这是对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最深刻最本质的揭露,是对封建统治者以仁义道德“吃人”的中国几千年历史和文化的最深刻最本质的揭露。揭露了封建礼教毒害之深广。人人都信奉“吃人”的道理,但都有意无意地“吃”过人。“吃人”者不仅有封建家族制度象征的大哥;也有妇女和下层人民,他们是受礼教残害最深重的;也有青年和小孩他们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从几千年前一直“吃”到现在。这里表达了作者清醒的认识和对民族极度忧愤的感情。通过狂人形象,表现对封建传统的大胆怀疑和批判精神,发出“从来如此,便对么?”的反传统的喊叫;表现对未来社会的理想、向往,“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警告死抱住吃人的封建旧传统不肯改变的中华民族,“自己也会吃尽。即使生得多,也会给真的人除灭了”;表现出严格的自审精神,醒悟到自己是“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民族的一员,未必无意中不曾“吃”人;他寄希望于未来,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狂人是那个吃人社会中的“亮色”,就其象征意义而言,他是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叛逆者形象,是清醒的启蒙主义者形象;但是他是孤独的,他被人们认为是“疯子”。上述分析都可看出狂人日记思想上的深刻性和对民族现状和前途的“忧愤深广”的特色。三、狂人日记“格式特别”的艺术形式狂人日记艺术形式上的主要特点:现实主义及其象征。就现实主义而言,作品真实地描写了一个患“迫害狂症”者的故事,人物和环境都具有真实性;但同时隐含了象征、暗示,赋予人物和环境以象征意义,使作品思想丰富深邃而含蓄蕴藉。这是为什么?是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创作方法的结合,还是陌生化的叙事艺术?“狂”与“常”相对,陌生化的“有意味的形式”。“狂”意味着对“从来如此”的思想逻辑秩序和规范的颠覆和结构。狂人在“狂”中超越文化宿命和常识统治着的“人人如此”的思维与语言定势,获得了独异的思想主体性,从而重构起生活世界的意义和真相。鲁迅借此“狂言”成功地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启蒙叙述“话语”。“狂”与“常”、写实与象征之间建构奇异而微妙的吻合和浑融,从而在看似荒唐无序的表层语言世界背后映现出真实的深层意义事件。“狂”与“常”双向烘托暗示的双关语境中,读者可从语言的本义和引申义及语言的能指和所指的陌生化相关中,去领悟和阐释文本的多重意义。运用日记体形式;以心理描写为主,而且是变态心理的描写;语言是简练峭拔的白话。四、狂人日记在文学史上的意义。狂人日记虽只是一短篇小说,但意义重大。它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而且由于它思想艺术上的鲜明突出的现代特质,使它成为迥异于以前作品的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成为中国文学进入现代的标志。在思想上,狂人日记以彻底深刻的反封建思想,以渗透于全篇的现代意识,显示其现代意义。艺术形式上,西方现代主义方法象征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变态心理的细致描写,日记体的格式,成熟的白话,新奇独特的狂人形象,都是前无古人,具有现代意味的。当时有评论家认为狂人日记使中国文学由中世纪进入现代,这种富有历史感的评价概括了狂人日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阿Q正传改造民族灵魂的代表作一、阿Q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成功的典型形象阿Q“沉默的灵魂”,国民性的典型面对“说不尽”的阿Q,怎么说呢?二、矛盾复杂的国民性典型性格及悲剧命运系统建构“阔”灵魂的原型主奴根性,并非仅仅是奴隶性。阿Q性与阿Q相:“被吃”与“吃人”,“羊相”与“狼相”。阿Q精神胜利法性质与价值的定性、定位“物质的闪光”叙述阿Q“革命”的时代批判与文化宿命的反思。“精神胜利法”与革命的内在关系内郁与外化三、启蒙的叙事,叙事的启蒙“杂取种种人”典型化的深度与广度戏仿“名正言顺”,冲破传统的思想与手法,解构章回体。反讽的文本语境,陌生化的语言形式。悲剧?喜剧?悲喜剧!祝福一、简介祝福展现了封建礼教对妇女压迫的深重残酷。祥林嫂被婆婆卖到深山坳里,丈夫死后被大伯收去房子赶出贺家。她第二次到鲁镇的遭遇极为悲惨,封建礼教认为寡妇再嫁丧风败俗,何况她死了两个丈夫,更被视为不祥之物。封建卫道者鲁四老爷就告诫四婶,不要让祥林嫂祭祀时沾手。鲁镇的人们也以“又冷又尖”的态度对待她。祥林嫂精神上受到歧视、压迫;柳妈又告诉她死后要被阎王锯成两半给两个男人,使她极端痛苦,灵魂不得一点安宁。祥林嫂为自己的命运奋斗挣扎,但是她的一切努力始终得不到封建势力的承认。捐门槛赎罪后,四婶一声“你放着吧,祥林嫂”给予她精神上最后的致命一击。她在鲁镇的祝福之夜,倒毙街头。作品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的系统周密、强大深固,压迫祥林嫂的是从夫权、族权到神权,从物质到精神,从阳间到阴间,从鲁四老爷、四婶到婆婆、大伯,这封建网络决定了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也无情地压碎了祥林嫂们的一切挣扎努力。祥林嫂的悲剧,深刻表现了封建势力的强大,对妇女压迫的惨重,启示了人们反封建的重要性及长期性、艰巨性。祝福通过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与封建夫权、族权相结合的神权对穷苦妇女造成的精神痛苦和毒害。故乡中的闰土形象,“老爷”声中显示的精神麻木。离婚中爱姑由最初的幻想到慑到七大人的威仪而终于屈服妥协,展示了小生产者的软弱本性与阶级局限。鲁迅农村题材小说超越同类题材(如一般乡土小说、“为人生”的写实小说)的可贵之处是:深刻地表现了中国封建统治势力的强大;不仅仅以人道主义的同情,而且以平等友善、感同身受的真诚来反映农民疾苦;不仅仅从“社会政治”的视角,而且从民族文化的深处揭示封建宗法思想对农民的严重毒害;清醒而沉痛地表现并批评了农民和其他小生产者自身愚昧、狭隘等弱点。二、鲁四老爷的典型意义小说祝福是一篇思想内容深刻、人物形象鲜明的优秀作品。除祥林嫂,作品还描写了一些次要人物,鲁四老爷便是其中性格较为突出的一个。在作品中,鲁四老爷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作品着重揭露了他的顽固保守、冷酷自私而又极端虚伪的思想性格。他是儒家的忠实信徒,仇视任何社会变革。正是这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双手沾满了像祥林嫂这样的无数劳动妇女的鲜血。他在经济上残酷地剥削祥林嫂,驱使她干着牛马活;他用封建伦理道德宰割祥林嫂,使她在精神上受到惨重的戕害。在榨干了祥林嫂的最后一滴血汗之后,就将她一脚踢开,使其沦为乞丐并惨死街头。由于祥林嫂正死于临近“祝福”之时,鲁四老爷认为不吉利,会破坏地主阶级的“好运气”,竟彻底撕下“心气和平”的假面具,破口大骂祥林嫂是“谬种”,赤裸裸地暴露出他那凶恶的吃人本质。鲁四老爷是直接残害祥林嫂致死的刽子手,他们之间的关系体现着贫苦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的尖锐的阶级对立关系和不可调和的矛盾。三、祝福在艺术构思和人物描写方面的特色 祝福艺术技巧圆熟。作者选取鲁四老爷家三次祝福的场景并作了细致的描绘。第一次祝福大典,祥林嫂辛勤劳作,干得愉快;第二次祝福大典,祥林嫂因再醮守寡,被视为不祥之物而受到打击;最后祥林嫂恰恰又是在“祝福”的喜庆气氛中悲凉地死去。这样的艺术构思具有一种强烈的对照效果,特别是用“祝福”作为小说的题目,尤其强化了这种对照的作用,有力地展现了封建宗法制度和伦理道德的残酷性和虚伪性。小说在人物塑造上采用白描手法,抓住祥林嫂不同时期的形象特征,从最能表现她精神状态的眼睛着墨,鲜明地揭示了她的性格和命运。四、祝福在叙述方式上的特色祝福虽然写的是祥林嫂的悲剧、封建礼教给人们带来的种种折磨,却是以“我”这样一个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叙述的。祥林嫂的经历和遭遇是透过“我”的视角,经过“我”的思考和分析展现给读者的,因而“我”成为作品中讲故事的人。可以说,祝福中不单是祥林嫂的故事,也有“我”的感受在里边。“我”作为一个回故乡过年的外地游子,能够对祥林嫂的际遇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和评价,而这种对封建礼教的认识和评判,也正是作者鲁迅想要通过小说表达的内容。这样的叙述方法在于寓客观性强的同时,也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便于作者议论和表达看法,也有助于作品主题的传达。 伤逝一、简介伤逝表现了“五四”知识青年脱离社会解放,局限于小家庭的安宁与幸福,其爱情婚姻容易毁于社会经济压迫的历史悲剧。在酒楼上、孤独者写辛亥革命后知识分子彷徨、颠簸以至没落的过程。鲁迅通过品纬甫、魏连殳形象的塑造,既充分肯定了他们的历史进步作用,更着重揭示出由于黑暗旧势力的特别强大,决定了他们的心灵痛苦和自身的精神危机。魏连殳只能在“胜利”的喧笑中独自咀嚼着“失败”的悲哀,寂寞地死去。孔乙己、白光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精神摧残。鲁迅笔下一系列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张扬个性的可贵,以及个人奋斗的最终脆弱无力,揭示了社会解放、经济解放对个性自由、妇女解放及婚姻家庭幸福的制约。同时,也挖掘了四铭、高尔础一类旧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伪善和卑污(肥皂、高老夫子),反映了新型知识分子反省民族文化与自我解剖的时代新风貌(如故乡、社戏、一件小事中的“我”)。二、伤逝的思想内涵伤逝是鲁迅唯一的爱情题材小说。它的思想内涵在于:1、 探索妇女解放的道路。子君是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知识女性。她以个性解放为思想武器,为自己的恋爱婚姻自由而奋斗,和史涓生建立起小家庭。但是胜利的喜悦却是悲剧的起点。悲剧的社会根源是封建势力的压迫。封建势力视青年自由恋爱为伤风败俗,涓生的失业加速了涓生和子君感情的分裂。但子君所信奉的个性解放思想的局限性,也是造成悲剧的思想根源。子君追求的只是恋爱婚姻自由,奋斗目标的实现,就把狭窄的小天地当作整个世界,把小家庭生活当作整个人生意义。这样,人的性格也就必然变得庸俗空虚、胆怯虚弱,爱情也因此而褪色。这说明,离开了社会改革,妇女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是很难实现的。2、 探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道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涓生的性格悲剧说明,首要的是要比较清醒地认识现实,去掉幻想,才能在严酷的现实中站稳脚跟,不失去“现在”,才可能有“未来”。三、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涓生和子君是“五四”时期年轻知识分子勇敢追求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代表,他们曾经发出过“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的时代强音,并付诸了果断的行动。但他们的爱情最终归于失败,以悲剧结局。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有:其一,封建势力依然强大,“五四”时期虽然出现了新思想新文化,但封建思想意识并不是即刻就能被一扫而尽的,它仍然在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其二,知识分子个性解放的要求不可能离开社会解放而单独完成,离开了社会解放无论他们曾经表现得如何坚决,他们的抗争终究是软弱无力的,甚至是一事无成的;其三,从子君的角度来说,女性在追求婚恋幸福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获得人格上和经济地位上的独立,爱情才能有所附依,否则美满的爱情只能是一种空幻的愿望。第三节 呐喊与彷徨一、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开端和成熟的标志呐喊收入191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金川集团春季校园招聘28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福州市人才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6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河南种业集团招聘7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度中国东航股份信息部校园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四川江油招投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招聘6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危险气体安全培训内容课件
- 地铁信号专业安全培训
- 地铁保安安全培训内容课件
- 地质安全教育培训课件
- 危货司机安全培训简报课件
- NBT 31075-2016 风电场电气仿真模型建模及验证规程
- 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规则第7部分:运输条件及作业要求(JTT617.7-2018)
- GB/T 2820.9-2024往复式内燃机驱动的交流发电机组第9部分:机械振动的测量和评价
- 内蒙古自治区房屋修缮工程预算定额-附件2:第一册结构工程
- 五年级信息科技上全册教案 浙教版2023年
- 2024四川蜀道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及安全人员社会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律师事务所投标管理办法
- 钢材压延加工成型工艺研究
- 体能训练课件
- 汽车新零售行业报告
- 传染病的病例溯源与传播链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