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案例.doc_第1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案例.doc_第2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案例.doc_第3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案例.doc_第4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案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案例背景描述我清晰地记得2008年10月8日,也就是农历九月初十,在九九重阳节的第二天,我和学生一起学习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种时间上的安排,一方面是进度巧合所致;另一方面也是有心为之故意安排在重阳节的第二天,为什么呢?学习古诗词,好象只是为了积累,它和我们的生活没有关系。古诗词只是古诗词,我们好象就是为了背诵而背诵,只是为了积累而背,我们一直在古诗词之外。古诗词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说得更远深一点:古诗词和文化传承休戚相关。如果我们过分地强调积累,忽视了它和孩子的现实生活的联结,那古诗词于我们何用之有呢?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顺应儿童喜读好背,记忆力强的特点,鼓励学生多读多背,教学重点放在读、背和识字写字上。但是过了一二年级古诗简单的积累期,一进入三年级,古诗教学,我们应该教什么呢?怎么教?基于这样的思考,我设计了下面的课。案例描绘一、短文引入,介绍写诗背景1、以诗包文巧妙引出课题课始,教师和学生亲切地聊天师:昨天是重阳节,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关于重阳节的故事。(自然地带出故事,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乡短文,自由读,指名读。)师:文中提到的诗歌就是今天要学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课题)2、教师指导书写“忆”:左高右低,弯钩圆润,上密下疏。忆是什么意思?生:思念,就是很想念他的朋友。师:“忆”和诗中的哪个词是意思差不多的?生:思。教师讲解“山东”是指什么地方?(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并非专指今天的山东省。在这里专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二、初读感知,了解诗歌大意师:自由读,看准拼音读正确,再根据下方注释想想诗中写了什么?(指名读课文,读出节奏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4、了解诗歌大意师:诗中写了什么事呢?(用谁干什么或怎么样来说。)当时王维的心情怎样?生:王维在重阳节里思念家乡和兄弟,心情很是孤独。5、指导感情朗读,读出表情,读出感情。三、是引导学生在读中解释本词,达到熟练对译1、出示生字词带拼音的开火车读,再去掉拼音读开火车读,再指导书写:师:写好了生字,我们一起看诗句吧。古诗中语言简洁,我们要理解它,必须把个别的字翻翻译译。一般情况下,我们古人喜欢,用单个字表示两个字的意思。2、理解“独”师:请大家思考,独在这儿指什么意思呢?生:孤身一人;独自一人。(师板书)4、理解“异乡”:生:异乡就是指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师:课文指什么地方?(山东)和它相对的就是家乡了。5、理解“为异客”生:就是在他乡做客。课文指王维。师:在别的地方叫异地,在别的国家叫异国(生说)6、指名生读句子,读出“独”和“异”,读生字解释。7、理解“佳节”师:佳是指什么意思?(生不知,师讲)就是指美好的佳节。“佳节”在本诗中指什么节日呢?生: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师:是的,重阳节在唐代还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节日呢。在这一天里登高远眺,饮菊花酿的酒、很欢乐浪漫。我们来看看唐代有哪些佳节呢?出示唐代的重要节日元日:正月初一人日:正月七日 上元节(元宵):正月十五上巳:三月三日 寒食节:冬至节的第一百零五日 清明节:寒食节后第二日 端午节:五月五日 七夕(七巧节):七月七日 中秋节:八月十五 重阳节:九月九日 冬至:十一月二十二或二十三日(或大雪后第十五日)除夕:十二月三十师:现在小朋友知道的佳节有哪些?生1:春节、中秋、国庆、生2:还有爸爸妈妈的生日。师:登高是指什么意思呢?生:登到高处,就是去爬山。师:实际指的就是登山。为什么要登高?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身佩茱萸戴登高避灾。茱萸(zh y):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所以都是草字头。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每解一个词,请学生读一读相应的诗句和解释。)四、第三块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写作方法直抒胸臆和想象相结合的写法;1、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体会诗人深深的思乡朋友之情,了解直抒胸臆的写诗方法(不借景物直写感受)师:在上节课里,我们知道诗人叶绍翁借助秋天的景物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齐背秋夜所见。而在重阳节里,已入深秋了,深秋的味道很浓了,秋天的菊花、秋风、秋阳都是可写的事物,可是你再读读第一二行诗,你读到了秋天的景物了吗?生:没有没有师:作者是怎么写的?生:直接写出来的。师:从哪个词能够看出来了?生:倍思亲。师: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生: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感到寂寞。师:你们家过节的时候,都会有什么情景呢?生:爸爸就会买上好菜,请爷爷奶奶和他的朋友来家里聚聚,很热闹的。师小结:是的,一家子和亲朋好友其乐融融,多么高兴!怎能不叫人回忆呢?这种不依赖任何景物,直接把自己的亲身所感明明白白地写出来就叫做直接抒情。(板书)3、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经典之处师:如果你现在在北京,过的是春节,你可以改改这两诗吗?生:独在北京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师:如果你现在在上海,过的是中秋,你可以改改这两诗吗?生:独在上海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师:如果你现在留学国外,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过的是端午节,你可以改改这两诗吗?生:独在美国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师:可见这句诗不管何时何地,都可以套用,都可以用来抒发你的思乡之情哦,这就是它所以流传至今,人们仍旧喜欢的原因,因为它写的是人类共有的情感,而且那么直接,谁都可以背来用哦。4、想象婉转再抒情师:前面的两行诗把作者要说的心中的想念朋友的话都说完。接下来给下面的诗句会带来难度?谁知道难度在哪?(生无语,很有难度)师;你想啊,你说自己很孤独难过,一起笔就把话说尽,如果再说自己想朋友,就显得罗索了。怎么办呢?王诗人很是聪明哦,他聪明在哪里呢?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通过什么方法来表达这种思念之情呢?(生有难度,教师启发在夜书所见所用到的方法)生:想象。师:你从哪个词里得知?生:遥知师:这个遥知和上首诗里哪个词很想象生:知有师:他在长安一人苦苦地思念朋友,他觉得朋友们也一定是怎么样呢?现在我们来边读边演王维和山东兄弟互相思念的情景吧。5、指名生演兄弟几人,一人演王维。(提示:王维在重阳节里的内心独白)生1: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我多么想念我的朋友们啊,真想快快回家!生1:今天的景色真美啊!真想喝上一杯啊。只是王维兄弟不在少了兴致啊!生2:可惜,我们少了一个好兄弟王维,以前王维在的时候就好了。生3:别难过啊,王维也会想念我们的。齐读全诗。五、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如果你是诗人,你想通过这首古诗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生:我想表达自己一个人在外,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生背静夜思等)2、出示补充材料师:登高节又为何叫老人节呢?出示补充资料供学生自由阅读,教师略作讲解。生边听边点头,说:“原来是这样啊。”师:昨天是重阳节,你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了吗?(生摇摇头,很遗憾的样子,纷纷摇头摆手表示没有)师:哈,哈,是啊,我们现在的重阳节好象并不是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里的活动并不如中秋节多。但是,我们有一个传统倒是一直沿袭下来的,那就是吃重阳糕。我们平时吃的九层糕,就是重阳糕。生:啊,那个就是重阳糕,我吃过我吃过。(学生很兴奋)教学反思:一、走进教材,教师的解读少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诗,另一首是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在备古诗两首一课,我就在琢磨两首诗有什么共通的地方,可以达到整合教学。后来上网找来两首诗的赏析来阅读,又通过自己的反复吟诵,作了如下的分析:这是一首烩炙人口的怀乡名诗。诗题透露了很多信息,一是写诗的时间,九月九日,重阳佳节,在古人是一个思乡的季节,在这个佳节里古人很风雅。二是忆字,统领全诗,诗中句句写忆及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这一句中的“遥”和第一首诗里的“知”字有同工异曲之一妙,都不是写实之字,而是一种推测,一种想象,一种预见。这是两首诗在写法上的共通之处,在教学中应该揭示这种相同之处。这种相通之处,相比主题单元的内容相似更吸引人,也更值得人去品读。“遍插茱萸少一人”,“少一人”,也是作者当时的情景想象而来的。两首诗的共同点:都是抒写思乡之情,前者融情入于景,后者直抒胸臆,都在诗句的后半部分加入诗人想象。找到两者特点,设计也便新鲜出炉,水到渠成。通过研读教材,我把本课基本分四个板块,一是以短文引入,介绍写诗背景;二是引导学生在读中解释本词,达到熟练对译;第三块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写作方法:直抒胸臆和想象相结合的写法;第四块拓展运用这部分重阳节为何又叫老人节。很多时候,教学实际就是教师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当然这种理解要通过深入浅出为前提,以学生理解为基础。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下点功夫教材研读上,显得尤其重要。二、走近诗人,补充背景资料少不了诗在古代是文学基本体裁之一。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是一种最普遍的艺术,如阳光一般洒落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诗为心声,古人写诗志在直抒胸臆。写诗是记录生活,是抒发感情。王维的这首诗也是抒发了一种情绪。学生必须走进诗人的生活,历史背景,人物的形象才能在学生心中饱满起来,学生和诗人才能心贴心,感同身受,才会相信诗歌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抒发了特别的情怀或心情,而不是凭空写的。本课案例一开始就整合出示了: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诗包文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个环节,笔者还想达到另一个目的,那就是告诉学生所有的文章包括诗歌,总是首先有一个为什么而写的问题。这就解决了文章主旨的问题。三、走进古诗,联系生活少不了我们今天学诗的目的何在?继承传统文化这是大道理,谁都懂。可是,我们怎样在自己的课堂方寸之地里落实这一历史使命呢?我想从点滴入手,从一首诗一句诗渗透,是不是更有润物无人,育人无痕的效课呢?教师应该明确地意识到今天的儿童学诗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生活,体验神圣的情趣。从“佳节”这个词里透露出来的信息很多。我在这里展开小小的深入:出示唐朝的佳节有哪些?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到,在唐朝节日其实和现在已相差无几。这样对唐朝的诗人的生活也就更了解一步。对唐朝的社会风俗也有所了解了。引导学生体验重阳节的风俗时,把学生的眼光再一次引向生活,了解吃重阳糕的习俗仍是保留下来,再一次让学生领略到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引导学生去体验“佳思亲”,教师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学生变换不同的地点,改写诗歌,一是为了达到活学活用,二是为了让学生明白相隔历代的古诗述说的仍是今天的人们共有的心情。在重阳节那天,有学生问:“老师,重阳节为什么也叫老人节呢?”是啊,学生的问题也正是我想要的问题,可见学生已经关注了诗歌内容的现实化,教师及时补充资料对他们来真是一场及时雨,怪不得他们兴致大增。四、走入古诗,精确训练和写法指导少不了诗歌重“意”尚“神”的特点,对陶冶情情,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美的心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与积累。小学语文如何进行诗歌教学?积累是肯定要的,听说读写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学生尚处在三年级上册,识字读书仍是最要紧的任务,在本课案例我十分重视字词的教学,听说读的扎实训练,一点儿也不马虎,不敢懈怠。其中,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