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瓷鉴别略说.doc_第1页
辽瓷鉴别略说.doc_第2页
辽瓷鉴别略说.doc_第3页
辽瓷鉴别略说.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瓷,顾名思义即辽代时在辽境所生产的瓷器,泛指的辽瓷,含辽三彩器为主的一部分釉陶器,故有的著作中提出辽代陶瓷器是较科学的称谓。 辽瓷以独特的魅力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主要特点是: 1、民族特点强,器形中的鸡冠壶、风首瓶、长颈瓶、鸡腿瓶、穿带瓶等为辽瓷所独有,有些是结合少数民族习惯使用的皮囊壶演变成鸡冠壶、穿带瓶,有些是西方金银器的仿制,如凤首瓶、把瓶、长颈瓶、折肩罐等。 2、三彩器在唐三彩的基础上又形成新的特点和品种,器颈形增多,光三彩器就有200余个品种,如三彩摩羯壶、绞、颈、鸳鸯壶等。 3、器形较大,尤其辽早期的陶瓷器,不仅制作难度大,而且给人一种大气非凡的感觉,如耶律羽之墓出土的酱釉提梁壶等瓷器。 4、早期的瓷器不仅有仿定瓷,还有仿越州窑的吉瓷以及酱釉瓷或兼几个窑口的特点,这与辽掠来的汉人工匠有关,这些工匠可能来自不同的窑系,他们在一起共同劳作,互相切磋技艺,所以,辽早期的瓷器十分精美,有时兼有中原几个窑系的特点。现在看到的辽瓷多出土于墓葬,少数出土于遗址或窑藏。 辽瓷仿制情况 随着私人收藏业的不断发展,辽瓷成为私人收藏的项目之一,辽瓷的价格也就由此逐年攀升。仿制辽瓷由此开始。赤峰地区仿制辽瓷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最先仿制的是在1990年由松山区上官地的板地营子徐氏三兄弟开始的,其后该村又出现曲氏三兄弟,再后来出现了赤峰南山窑、猴头沟窑以及力王公司等窑的仿制。 其实,在文物市场上,仿制者是在有意无意地和专家们较量,他们千方百计地变通着仿品,就是要躲过鉴定人员的眼睛,所以变着法地改进技术,伪装产品。 鉴定辽瓷的基本方法 鉴定辽瓷的真伪,同鉴定其他文物一样,大体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整体造型:无论模制还是另做,在仿制过程中,现代人总想把它做得更出奇更完美些,故有的器物加上了现代人的意识。如三彩双凤纹扁壶是按发表的照片做出来的,原壶有一种古朴的感觉,仿制品在花纹上则加上一些原来没有的东西。再如凤首瓶,已知的凤首有模压出来的、刻出来的、贴塑出来的几类,有凤嘴含珠的和不含珠的,现代人在制作凤首时,往往加上一些根本没有的东西,如冠毛向上翻卷,有的还卷成环,下眼垂增大。如果器型不对,则不必再看细部了,所谓“一眼开门”主要看造型上对不对。更有些仿制者制造出离奇古怪的东西,如在器身粘贴一些图案,提梁部分是一条龙(当然,已经出土过龙提梁的鸡冠壶,但由于两者不是一个时期的,区别很大)等等。 2、瓷胎:瓷胎是鉴定细部的第一个环节,胎不对,这件器物肯定是不对的。 辽陶瓷器中的陶胎居多,多为红或浅红色陶胎,这种陶胎摸起来有一种松软的感觉,如果一摸有很硬的感觉,那就应该持怀疑的态度。再看胎的土沁,一般辽瓷多半是半占釉,露胎的地方较多,有的从圈足底一直露到腹下部,由于胎很容易吸水,故总有水沁污染,这一现象陶、瓷均一样,有经验者往往是在仔细观察的同时,还要闻一闻。仿造者往往也在胎上做文章,但他们经常是用泥浆抹一抹或浸泡,那是一种新土的感觉和味道。 有一种情况要特别警惕,那就是仿造者们所说的“一国两制”的赝品。所谓“一国两制”,即器底是真的(在窑地和遗址上随手即可拣到),或瓶口是真的(如凤首瓶中凤首是真的),而另一部是嫁接上去的新作。这套办法制作出来的器物如果只看底部或上部就很难辨别出来。 高温瓷的瓷胎比起陶胎或缸胎要难辨认一些,尤其那种“香灰胎”,但如果看得仔细,也能辨出真伪来,高温瓷的瓷胎不易吸水,同样,仿造者在做旧时也难做。 再就是仿品在处理胎泥时往往淘制或朽泥时不认真,时间也短(辽瓷的胎土要朽泥两年以上),往往会出炸胎,有的在釉下炸开,形成小凸色。有的在底足会出现炸裂,遇见这种情况的瓷器多半是仿品。还有护胎粉的辨认,也是关键的一环。真品的护胎粉既薄又实,未挂釉露粉的地方与胎体结合紧密;新品护胎粉显得发飘,有浮在上面的感觉。 釉的辨认 1、亮度:真品釉光柔和温润,再亮的瓷器也是油光淳厚的感觉;假的往往是“贼光”、发冷,给人一种新的感觉。 2、开片:辽瓷多有开片,仿造者也在瓷器快出炉时喷水使之形成开片。真品开片缝隙明显,有的沁进去的水锈,有的瓷器开片有规律地分布。如果在肩部有开片,并成排顺着一个方向转裂,如果用高倍放大镜看,真的器物开片缝隙微微向外张裂,而假的是向内凹去。 3、沁色:瓷器由于是埋藏千年于地下,在这种特殊环境下,会发生化学反应,尤其是绿釉的陶器上这种反应会更大,考古报告中说的“泛银”,现在古董行话说的“水银沁”,这是仿造者迄今为止尚无办法解决的难题,他们也加上一些如银粉白粉的物质来冒充“水银沁”,但总是不像。由于埋藏地点不同,产生这种水银沁的浓厚也不一样。有的结了很厚的沁,有的则很微弱。这种水银沁,如果顶着阳光看时会有一种五颜六色的光,俗称为“蛤啦光”。 除了这种“水银沁”,还有土沁、水沁,辽白瓷没有水银沁,就要看土沁和水沁,在釉上也会有反映的。 当然,赤峰地区还有特殊的情况,即保存在科尔沁沙地的墓葬,填土便是较多纯净的沙子(古人为防盗掘,往往用细沙填圹),如果是用石头建造的墓室,沙子很容易进入墓穴。在这样干燥的环境下,加之辽墓随葬的瓷器多半是冥器,是专门为下葬用而烧造的,未经使用,故瓷器表面不见磨痕,这样的墓出土的瓷器如果猛然一看如同新的一样。如我们2004年清理的台吉营子辽墓出土的20余件瓷器就没有发现沁色,有的专家说,这也就是在墓里出土的,如果在市场上出现,十有八九会鉴定为假的。故不明了这一情况的外地专家往往把这类瓷器鉴定为赝品。因此,遇到这种情况就要结合器形、花纹的风格等综合去分析,万不可轻易断假。 4、磨痕:观察磨痕,在鉴定中也是应时刻注意的手段之一。有些瓷器是经过使用的,如一些碗盘系高温瓷,器底有磨痕,碗内底也有磨痕,尤其是鼓起的部位,磨痕更为明显,细如牛毛,给人一种毛茸茸的感觉。仿造者也在这方面予以造假,他们所采取的办法多是用砂纸去打磨,表面看是经过使用的,给人造成真品的假象。但这种经过人工打磨的器物,如果仔细看就会发现磨出的线与线之间是平行的(无论是直线或曲线)。这一点不仅是瓷器,许多金银器造假以后也同样经过打磨,如最近笔者见到一件仿辽代金碗,内部打磨出横竖交叉的细痕。 5、补釉:还有一种与釉有关的,就是真品修补。辽釉陶由于多是冥器,在埋藏的过程中受到酸、碱的侵蚀,或护胎粉过厚便大面积脱釉,或口、嘴残断缺失、或器物残裂后修复,为了卖个好价钱就要修补。一般为局部补釉,即用化学黏合剂如过期502胶兑上和器物相同的颜色涂抹上,不仔细看就发现不了。鉴定的方法是,先用手摸一摸,有补釉的地方就会发黏、发涩,有出汗的感觉,未补过的地方则是光滑的;再就是用硬的东西如钥匙、硬币轻轻一划,补和未补的地方发出的声音不一样,未补过的声音清脆,而补过的地方则发闷。当然也可用火烧一烧就更明显,凡是补过的就会变色或熔化。我们在鉴别一件凤首瓶时就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真凤首瓶腹部断裂后修复,为了掩盖修复痕便在腹部全泼上一层釉,并且是剔出的缠枝牡丹花,按着原来的花纹也摹刻过来,用硬币划声音一样,用打火机一燎,就现出原形了。 仿造者在作旧时处理仿品釉往往是用酸咬,用高锰酸钾上色,仿伪者叫做旧黏脏。这也容易露出破绽来,有时闻闻味道就不对,凡是用酸咬过的器物时间一长会泛白色物质,而且越洗越严重。 6、流釉:真品占釉时一般不流釉,而且底腹的部分愈显釉薄,仿品则有流釉形成泪滴的痕迹。 纹饰的鉴别 器物的纹饰鉴定也是很重要的方面,即使仿制者是使用模子压出来的所谓“印花”,也和原件有区别,至少是模糊不清,剔花则更容易识别。仿制者由于美术功底较差,有的是临摹着刻,刻出的花纹线条呆滞。我们如果将前面所举的真假双凤纹扁壶的凤纹相比较,就会发现,仿制的凤纹和原件凤纹差别极火。 如果是残器后补的更容易看出,补的部分有断线或少线,或线条不畅。这也是鉴别补釉或补缺的另一种方法。 当然,也有刻画花纹熟悉者,但毕竟是少数。我们到一些仿品作坊去参观,也看到有刻画十分熟练的画工,与辽瓷纹饰画样原作粗看几乎无多大差别,仿得很像。但如果细看起来,这毕竟是仿摹的,或多或少加上了现代人的意识。遇到这样的仿品,纹饰的鉴定则显次要,还是以形、胎、釉三方面为主。 如何提高鉴定水平 辽瓷的鉴定是一项综合技术,除了理论上的知识外,主要靠实践的经验。我们要借鉴中医看病时的四个字:望、闻、问、切。 望,就是看器形,看胎、釉。闻,就是闻气味,如果是收藏多年的瓷器,气味闻不到了,可在底部弄湿了一小块去闻,墓土的气味就会溢出来。问,就是询问文物持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