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PPT课件_第1页
第四节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PPT课件_第2页
第四节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PPT课件_第3页
第四节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PPT课件_第4页
第四节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节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2,问题导入:面对幼儿园科学教育,你有什么困惑?许多老师都有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自己对科学究竟了解多少?我教给孩子的科学知识是对的吗?这样讲,他们能听懂吗?面对孩子们的一个又一个“为什么”,教师们也困惑了,有的认为自己很无知,有的则认为自己很无奈。那么,究竟什么是科学?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科学教育?,.,3,一、什么是科学?,看到“科学”一词,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人、物)?物理?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实验室?科学家?,.,4,(一)科学的含义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正确认识和知识体系,同时也是人们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还是一种世界观、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包括:科学价值体系科学过程和方法科学知识,.,5,18种科学态度第德利(美),1.怀疑:不要对任何事情都理所当然,而要问为什么2.信任解决问题的可能性:相信任何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3.渴望实验的证实:主张用实验来证明各种想法4.精确:用精确的试验而不是含糊的或感情化的方式表达5.喜欢新事物:对新事物采取支持的态度6.愿意改变意见:在可信的证据面前愿意改变自己的信念,.,6,7.谦虚:相信很多事情都是难以确定的,因此对未经证实的想法不过于自信8.忠于真理:即使发现自己过去所下的结论是错误的也不感到羞耻,而是终于现实9.客观:不是凭自己的喜恶而是用事实来证实一件事10.不迷信:对怪异的事情努力寻求科学的揭示11.渴望知识的完整性:努力寻求知识之间的普遍联系,.,7,11.保留判断力:对于别人的既定结果不急于表态,而留待自己调查清楚之后12.区分假设和解决问题:知道假设是需要检验的,它不等于解决问题13.假设的觉悟:对一个问题要不断地提出假设14.判断的普遍性:相信通过科学实验得出的判断具有普遍的说服力15.尊重理论:认识到科学理论的重要性16.量化的习惯:喜欢用数字表达事物17.接受概率的观念:认为自然界中很多事情的发生是随机的幼儿在早期建立的科学概念,掌握的探究技能,以及确立的对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念,对其成年后具有的科学素质有决定性的影响。,.,8,(二)科学知识的类型:1.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它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科学和天文学、气象学、农学、医学、材料学等实用科学,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经验即生产斗争经验的总结2.社会科学:法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3.思维科学:思维一直是哲学、心理学、神经生理学及其他一些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9,(三)幼儿科学教育的概念幼儿科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包括直接指导和间接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10,“幼儿科学教育”的含义理解:1.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过程;教育目标,教学计划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11,2.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过程;例如: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好玩的水”3.支持幼儿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体验科学精神和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价值:知道如何去获取知识(探索过程),如何学习,.,12,4.使幼儿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感性认识和经验的过程。例如:水的浮力“木块浮在水面上,石头沉在水底”,.,13,5.教育组织方式的多样性问:你们知道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有哪些类型吗?,.,14,观察认识活动:培养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掌握相关知识例:“认识纸”,“奇妙的昆虫世界”,“四季的变化”,“糖怎么不见了”,.,15,实验操作活动:培养好奇心,对科学的探究能力例:“沉浮现象”,“水的三态”,.,16,科学游戏活动:对科学的浓厚兴趣,激发探究欲望例:“有趣的磁铁”,“找空气”,“会变的颜色”,.,17,科学小制作活动:培养动手能力例:制作风筝、风车、万花筒,“跳舞的小人”,.,18,谈论探究活动:培养表达交流能力,相关的科学知识和经验例:“小动物的家”,“河水怎么变干净了”,“你喜欢冬天还是夏天”种植饲养活动:利用自然角和科学活动区例如:给植物浇水、喂养小动物、记录动植物生长过程等,.,19,(四)幼儿科学的特性:1.教育内容的生活化、生成性贴近幼儿生活,有意义2.教育过程的探索性知识不是直接的灌输,而是自主探索得出的,更易理解3.教育活动结果的经验性感性的知识经验4.教育目的的长远性不要将幼儿的好奇心扼杀在“摇篮里”,.,20,(五)幼儿科学教育的意义:1.幼儿科学教育是幼儿思维的“实验室”;抽象的概念+具体的表象2.幼儿科学教育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好奇心、探索欲;科学知识和经验;科学技能,方法;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等,.,21,3.幼儿科学教育会给幼儿的一生带来深刻的影响;4.幼儿科学教育有助于发现具有科学潜能的幼儿并促进其早期发展对别人不感兴趣或兴趣一般的事物,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探索兴趣;对周围事物表现出敏锐的洞察力,能发现一般人不能发现的事实或现象;思维方式与众不同,常常想到别人想不到的问题;特别喜欢动手尝试,但也会经常造成破坏。,.,22,二、幼儿应该学习的“科学”?,幼儿学习的“科学”,是“自然科学”及“自然科学教育”,同时纲要中也将“数学”放在了这一领域中。,自然科学,数学,.,23,(一)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自然科学部分)(记)1.了解自然环境极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2.探究身边的自然现象及变化规律;3.感觉科学技术及其对生活的影响。,.,24,1.了解自然环境极其人们生活的关系问: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构成因素有哪些?(即我们的世界是由哪些东西组成的?)幼儿周围的动、植物和无生命物质水、沙、石、土、空气等,都是构成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我们在向幼儿进行自然生态环境教育时,不仅要引导幼儿了解自然环境的多样性,还要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中各个成员之间的广泛的、动态的联系,并渗透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精神。,.,25,(1)自然界中常见的动、植物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观察常见的动、植物,探索和初步发现动、植物的多样性。要求:通过观察动、植物,能说出名称、典型特征、主要用途和生活习性(行为方式、繁殖方式、食性等),知道自然界中动、植物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动物?常见的植物?,.,26,.,27,.,28,认识植物,.,29,名称:菊花外形特点:颜色、大小等生活习性:菊花的适应性强,对气候和土壤条件要求不严,我国各地均有栽培,微酸、微碱性土壤都能生长生活用途:观赏、记节令(霜打菊花开),药用价值多样性:有30多个品种,.,30,认识动物哺乳动物,.,31,哺乳动物的特点:哺乳动物是全身披毛、运动快速、恒温胎生、体内有膈的脊椎动物,是脊椎动物中躯体结构、功能行为最为复杂的最高级动物类群,因能通过乳腺分泌乳汁来给幼体哺乳而得名。,.,32,特殊的哺乳动物:,.,33,探索和初步了解动、植物与人、自然环境的关系关于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需要了解的有:A.人类是怎么利用动、植物的B.怎么保护动、植物C.不保护动、植物带来的危害,.,34,竹子的利用:,.,35,动物的利用?,鸟飞机,蝙蝠雷达,青蛙水下相机,.,36,仿生学,.,37,关于动、植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需要了解的有:A.具体的认识活动:动、植物的多样性与环境的关系例:不同种类的动物生活在不同地方:水中、陆地、树洞、泥土高山、平原、洼地、沿海和内陆:生活着不同的自然植物,.,38,B.观察活动:探索动、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的关系,.,39,C.种植、饲养或实验活动:探索动、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例:植物动物D.动、植物与季节变化的关系,.,40,关于了解动、植物之间的关系,需要了解的内容有:“敌人”和“朋友”关系,犀牛与犀牛鸟,.,41,(2)无生命的物质及其与人、动植物的关系水:引导幼儿认识水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水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无嗅、透明;流动、浮力、溶解二是水的生态意义:观察认识活动:水源江、河、湖、海等实验、讨论、游戏等活动:水对于生命及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懂得什么是浪费水,如何节约用水。,.,42,案例1:好玩的水(中班)一、活动目标:1.培养幼儿热爱科学、乐于进行尝试的精神2.在亲自活动中,了解水是透明、会流动的、有的东西在水里会被溶解3.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大胆操作和较完整连贯地表达二、活动准备:经验准备:幼儿有过玩水的经验物质准备:鱼缸两个(一个装满水,另一个装满面粉)、苹果2个、勺、每组分别放糖、盐、土、果珍、沙子、豆子等每人一杯水在桌子上准备。,.,43,三、活动过程:(一)猜一猜:两个鱼缸中,哪个鱼缸的苹果看得见?(二)让幼儿自己动手做实验:1.请幼儿用漏空的签子、有洞的塑料袋、有洞的瓶子盛水。自己尝试盛水,看一看谁会怎样,水能不能盛起来?为什么?2.分组试验3.发散思维:关于水的溶解4.幼儿再次实验初步了解饱和现象(三)活动结束:保护水源四、延伸活动:针对自己想的办法去尝试解决饱和现象。,.,44,案例2:水的沉与浮(大班)一、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2.大胆操作,用语言完整、连贯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发现;3.尝试用简单的图画记录观察和探索结果。二、活动准备:1.小泡沫板、石头、玻璃珠、雪花片、小球、塑料瓶、操作盘放在桌子的中间。2.记录表、笔、水盆。,.,45,三、活动过程:1.教学活动导入:观察实验的物品2.猜测物体沉浮状态并记录3.实际操作物体,并记录沉浮现象,教师给予指导。4.幼儿对自己的实验总结及与小朋友分享自己的实验过程、结果四、活动延伸:请幼儿回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会沉下水底,哪些东西会浮上水面。,.,46,沙、石、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游戏等感知并比较A.沙、石、土的特征B.了解沙、石、土在生活中的用途C.了解沙、石、土与植物的简单关系D.知道地球上覆盖着大量的沙石土,并保护土壤。,.,47,案例:好玩的泥土(中班)一、活动目标:1.对泥土感兴趣,有探究的欲望,喜欢玩泥巴小游戏,体验其中的乐趣;2.感知黄泥的特性,探索和泥巴的方法;3.学玩泥巴小游戏,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和快乐。二、活动准备:黄泥、盆、水;捏好的泥弹;盘子和碗;录像,.,48,三、活动过程:1.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歌曲泥娃娃)2.感知特性:气味、能吸水、粘性(摸一摸、捏一捏、闻一闻、和水)3.和黄泥4.玩黄泥四、活动延伸:尝试用黄泥捏造型,.,49,空气:A.通过探索,知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在我们周围;B.通过实验、游戏,知道空气的流动(风),充气等与空气有关;C.知道人类、动物、植物与空气的关系;D.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习保护空气。,.,50,案例:寻找空气(中班)一、活动目标:1.对科学小实验产生兴趣,体验实验带来的乐趣。2.通过小实验,使幼儿知道空气的基本特征。3.初步了解空气与人类、动物的关系。二、活动准备:经验准备:喜欢参与户外活动并能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空气物质准备:塑料袋人手一份、空塑料瓶、报纸、每组一个水盆,.,51,三、活动过程:(一)以游戏的形式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二)鼓励幼儿在教师的各个地方寻找空气1.空气在哪里?找一找,用塑料袋把它抓住。2.幼儿用塑料袋在教师寻找空气。3.集体分享(三)进一步了解空气的知识。1.还有哪里有空气?天空?水里?2.实验观察瓶中的空气。(四)到户外寻找空气,.,52,(3)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渗透到认识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和无生命物质中去;例:认识兔子(引导关心、爱护动物)可以选择让幼儿能够直接观察和调查的环境污染的现象和事件,对幼儿进行直观教育;向幼儿介绍保护环境的行为,参与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53,2.探究身边的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问:幼儿可以探究的有关自然科学现象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1.气候和季节现象2.常见的物理现象3.简单、安全的化学现象4.天文现象,.,54,(1)气候和季节的现象()天气现象:A.观察并记录晴天、阴天、雨天等不同的天气现象,能学习记录、报告和预测;B.观察和了解冬天常见的天气现象冰、雪、雾、霜等;C.观察和了解夏天常见的天气现象雷雨、彩虹等。,.,55,案例:天气预报(大班)一、活动目标:1.了解获取天气预报的各种办法和途径。2.感受天气预报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3.能大胆表达、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二、活动准备:物质准备:幼儿记录的天气预报表、图片若干三、活动过程:1.分组介绍了解天气预报的不同途径,分享经验。2.感知天气预报与生活密切相关。3.交流天气预报的记录表,提出问题。4.分组进行新闻播报四、活动延伸:将每天的天气预报表放在活动区角,.,56,幼儿园天气预报,.,57,风:观察和感受不同情形下风的不同;知道风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台风、沙尘暴、飓风)云:观察空中的云及其运动和变化,特别是不同天气时云的变化情况。雨:知道雨的种类,观察、比较小雨和大雨等的不同,了解雨的作用。,.,58,四季:知道四季的名称、顺序及其典型的特征(如天气、气温的变化,人类生活及动植物的变化等),初步了解季节变化和人类、动植物的关系。,.,59,案例1:谁在冬眠(中班)目标:1.激发幼儿对冬天的喜爱之情和喜爱、保护小动物的情感。2.初步了解什么是冬眠,那些动物要冬眠。3.培养幼儿清楚、大胆表达意思的能力和认真倾听的好习惯。,.,60,案例2:秋收忙(大班)目标:1.引导幼儿观察农民伯伯收割水稻的过程。2.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61,大班主题教育:丰收的季节,.,62,(2)物理现象声音:A.注意并辨别各种声音(自然、人、机器)B.探索各种能产生声音的物体和能产生声音的方法C.探索各种声音的不同D.通过游戏、实验等探索声音的传播,.,63,案例:好听的声音一、目标:1.体验探索声音的乐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2.能辨别生活中不同的声音;3.在为乐曲伴奏的过程中,感受声音的轻响。二、活动准备:1.宝宝的声音,“花狸虎”音乐磁带;2.每人一只塑料小瓶,小盆10个,薏米(或豆子)若干,海绵若干,.,64,三、活动过程:(一)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二)让小瓶子发出声音1.让空瓶发出声音;2.用瓶子装薏米让它发出声音;3.(放音乐录音)引导幼儿跟着音乐摇瓶子为乐曲伴奏;4.猜一猜:老师装了多少薏米?(装的薏米多和装的少发出的声音不同)(三)海绵和小瓶子能发出声音吗?(四)教师总结四、活动延伸:幼儿自己选择物品放在瓶子里,听一听能不能发出声音。,.,65,光和颜色:A.认识各种光源(自然的、人造的)以及他们的不同,知道光对我们的重要性。通过实验探索,发现光和影子的关系。B.通过玩各种光学仪器(如平面镜、三棱镜、凹凸镜)和日常生活物品、玩具(如望远镜、万花筒),探索光的反射和折射C.通过实验探索颜色的现象,如颜色的叠加和变化,.,66,“光”(),.,67,“颜色”主题教育网络,.,68,案例:神奇的影子,.,69,热和温度:A.感受有的物体热,有的物体冷。学习用温度计测量物体冷热的程度。B.探索发现热的物体会变冷,冷的物体会变热。谈论可以用什么办法使物体变冷变热。C.知道天气的冷热。谈论夏天怎么散热,冬天怎么取暖,并了解几种取暖或散热的产品。,.,70,力和运动:A.感受力的大小、探索发现力的方向,探索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大小、方向的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B.通过实验探索各种力(地球引力,浮力,摩擦力等)的现象。C.玩跷跷板、天平、平衡架等,探索平衡的条件,体验力的平衡。D.探索各种机械,发现它们的作用。E.探索各种自然力(如风力和水力),了解人类对它们的利用。,.,71,案例:有趣的弹性工具,.,72,磁:A.探索各种大小和形状的磁铁,发现磁铁能吸铁的性质。对于稍大的幼儿,还可探索不同磁铁的磁力大小。B.通过游戏或实验探索磁铁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吸引和排斥现象。C.玩指南针或磁针,探索指南针指南的现象D.探索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73,电:A.通过游戏探索摩擦起电的现象B.初步了解日常生活中电的来源,知道电是发电厂通过电线输送来的C.初步了解干电池也能产电,在游戏或实验中探索干电池的用途。还应告诉幼儿、废旧的干电池是有毒的,不能随便丢弃。D.探索各种家用电器的功能,初步了解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玩各种电动玩具或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发现电能产生光、声、热和动力。E.向幼儿介绍安全用电的常识。,.,74,案例:山洞探宝,.,75,(3)化学现象例如:吃饭时让幼儿咀嚼饭粒,感觉饭有甜味;削苹果时,过一会儿看到苹果会变黄;酸奶存放久了会变味;(4)天文现象太阳:光、热、与人、动植物生长的关系月亮:月相的变化星星,.,76,3.感觉科学技术极其对生活的影响问: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1)感受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及其作用(2)科技产品的发展(3)使用简单的工具(4)简单的科技小制作(5)熟悉的科学家故事,.,77,(1)感知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及其作用A.现代家用电器:知道电视机、空调、洗衣机、微波炉等,初步学习简单的使用方法,并体会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B.现代通讯工具:感受电话、手机、电脑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C.农业科技产品:探索并初步了解几种农业科技产品,如温室种植的蔬菜、瓜果,人工饲养的水产、家禽以及经过加工的食品等。D.科技小玩具:玩各种科技小玩具,如:拖拉玩具、机械玩具、惯性玩具、电动玩具等,会正确使用,能拆卸和安装,并体会玩具的发展。,.,78,(2)科技产品的发展可以向幼儿介绍常见科技产品的发展、进步,使其体会它们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例如:灯的发展史,.,79,(3)使用简单的工具让幼儿学习使用生活中常用的工具。,.,80,(4)简单的科学小制作让幼儿学习运用工具盒材料制作简单的科技玩具。,.,81,(5)熟悉的科学家的故事通过多种形式,如讲故事,看碟片等,向幼儿介绍他们所熟悉的科学家的故事。,.,82,(二)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内容选择的要求,科学性和启蒙性,广泛性和代表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地方性和季节性,.,83,问:你知道幼儿园小朋友在学习科学知识时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吗?,三、幼儿学习科学的特点,.,84,(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杜威:“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幼儿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索是幼儿与生俱来的特点。”,.,85,(二)最初关心的问题都和自然环境有关,是基本的科学问题天空为什么会是蓝的?小草为什么会是绿的?风是什么?为什么会下雨?为什么冬天冷、夏天热?为什么月亮会住在天上?太阳为什么不会掉下来?鸟儿为什么在天上飞?,.,86,(三)通过直接经验来认识事物幼儿除了好奇、好问、好探索外,关注许多“科学问题”外,还是一个勇于行动的大胆实践者,一个通过直接经验来认识事物的人。例如:面对一谈烂泥,幼儿可能会想知道:如果我一脚踩下去,会发生什么事?泥巴踩起来会怎么样?会不会从我的脚趾缝里挤上来?,.,87,(四)探究方法具有试误性科学方法包括:观察、推论、实验、沟通等,幼儿会和科学家一样使用这些科学探究方法,只是不自觉而已。,.,88,例1:1岁半的孩子寻找地毯潮湿的原因1岁半的嘟嘟坐在地毯上堆积木,堆高后就推倒,笑得很开心。当他一面玩时,一面不时地接过妈妈递给他的奶瓶。他玩得太兴奋了,不自觉地将奶瓶推倒在地毯上,果汁溅了出来。无意间嘟嘟把手放在地毯上的那块湿了的地方,他觉得很奇怪。他看看自己的手,看看地毯,再一次去摸湿的地毯。他站起来再去拿奶瓶,喝了一口,看看奶瓶,放在地摊上,又摸了摸地毯上湿的地方。然后,他故意把果汁溅在地毯上,并用手去摸新弄的潮湿处。他又重复一次上述步骤,于是他笑了,喝了两口果汁后,就把奶瓶对着地毯挤弄,地毯上的湿处扩散越大,他越开心,直到妈妈制止。,(观察),(推论),(实验测试他的想法),(下结论),.,89,例2:找合适的锅盖一个小班的孩子在娃娃家的厨房里正忙着做汤。没有锅盖,他想找一个合适的锅盖。他随手拿了一个盖上,没想到盖子掉进了锅里!他又拿了一个大一点的,又掉进了锅里!孩子怔了一会儿,找了一个更大一些的,盖上了,只是不合适,稍大了一点。他又换了一个小一点的,终于合适了。孩子很得意,还把小盖子拿起来在锅上转了一圈。,.,90,(五)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具有“非科学性”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解释以及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受其原有的经验和思维水平的直接影响,从而形成幼儿期独有的“天真幼稚的理论”和“非科学性”的知识经验。,.,91,1.用原有的经验解释事物例证1:原有经验:种子泡在水里能发芽、长大新的解释:小花瓣泡在水里能发芽、长大例证2:原有经验:小朋友喝开水长得好新的解释:给菊花浇开水例证3:原有经验:种子种在土里几天后向上出小芽、长大新的经验:看到花生往下长了芽,把它正了过来,让根向上长例证4:教师让幼儿说菊花对人的好处幼儿原有的经验:树能产生氧气新的解释:菊花能产生氧气,.,92,2.表面性和片面性幼儿对事物的认识不能抓住本质特征,对事物以及关系的认识和解释知识根据具体接触到的表面现象来进行。对自然事物和现象的解释,儿童“有独特的眼光”例如:“月亮为什么不会掉下来?”“月亮因为明亮,所以不掉下来。”,.,93,案例1:幼儿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教师:“太阳会不会掉下来?”幼儿:“太阳不会掉下来,因为如果它掉下来,我们就会死了。”教师:“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幼儿:“这是为了让咱们换个天气,因为太冷了,就把人给冻死了,太热了就把农村的地干死了。”教师:“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幼儿:“白天得起来上幼儿园、上班,晚上得睡觉。”“因为太阳只有一个太阳,一个月亮。它不能光照一个地方,还得去照别的地方。”,.,94,案例2:小班幼儿猜想小兔子吃什么教师:“小兔子喜欢吃什么呢?”幼儿:“喜欢吃萝卜、白菜。”教师:“还喜欢吃什么呢?”幼儿1:“喜欢吃饼干。”幼儿2:“喜欢吃肉。”,.,95,3.“万物有灵论”幼儿对事物以及关系的解释具有“认为的”和“万物有灵论”的色彩。这个时期的孩子相信每件东西都是由人所创造的;他们还相信自然界的事物像他一样,是有生命、意识、意图和情感的。幼儿对于“生命”的认识发展过程:对人有用的物体会移动的物体会自发移动的物体,.,96,阅读材料:学前儿童科学概念的发展,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早期还不能很好地区分主体和客体,因此他们的认识常表现出“泛灵论”的特点,将主体的思想和意愿附着于客体身上,从而导致“万物有灵”的思想。以“生命”概念为例,皮亚杰向不同年龄的儿童询问“什么是活的”,得到了各种有趣的回答。,.,97,第一阶段:凡是活着的物体都是有生命的(6岁以下)“太阳是活着的吗?”“是的”“为什么?”“因为它会发光。”“蜡烛是不是活的?”“不是”“为什么呢?”“噢,是的。因为它是发光的。发光的时候就活着,不发光的时候就死了。”“自行车是活的吗?”“不是。它骑的时候是活的,不骑的时候就死掉了。”“山是不是活的?”“不是”“为什么?”“因为它什么也没做!”“树是不是活的?”“不是,它结果子的时候是活的,树上什么也没有的时候就死了。”,.,98,“手表是活的吗?”“是的。”“为什么?”“因为它在走。”“板凳呢?”“不是。”“为什么?”“它只是给人坐的。”“炉子是活的吗?”“是的。它会烧茶、做饭。”“铃是活的嘛?”“是,它会响。”结论:在幼儿看来,“活的”就意味着会做某事或会移动。,.,99,第二阶段:“凡是运动的物体都是有生命的”(68岁)“马是活着的吗?”“是的。”“那么桌子呢?”“不是。”“为什么?”“因为桌子是做出来的。”“月亮是活的吗?”“不是,因为它总是待在一个地方。”“它从来没有动过吗?”“有时候会动。”,“什么时候?”“当你走路的时候。”“那它是不是活着的?”“是活着的。”“为什么?”“因为它会走路。”“云是不是活着的?”“是的。”“为什么?”“因为它会轻轻的飘,也会很快的飘动。”,.,100,第三阶段:“生命是一种发生在动物和植物身上的自发性的运动”(812),“你知道活着是什么意思吗?”“知道”“昆虫是不是活着的?”“是的。”“如果它不是活的话就不能飞了。”“自行车呢?”“不是”“为什么不是?”“是我们让它行走的。”“马是活的吗?”“是”,“为什么?”“它能帮助人类。”“云是不是活的?”“是的。”“为什么?”“噢,不是。”“为什么呢?”“云不是活的,如果它们是活的,那么就能爱上哪儿就上哪儿了。”,.,101,“那么风是活的吗?”“是的。”“为什么?”“它是活的,因为风会让云飘啊!”“小溪是活的吗?”“是的。因为水一直在流动。”“汽车是活的吗?”“不,发动机是人造出来的。”“太阳是活的吗?”“是的,太阳在白天能发光。”“湖是不是活的?”“不是,因为湖老是待在那里,一动不动。”,.,102,四、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103,.,104,.,105,五、幼儿园科学活动的过程设计,幼儿园集体活动中科学教育活动的类型有:(记)1.观察认识型活动2.实验操作型活动3.技术操作型活动4.科学讨论型活动,.,106,(一)观察认识型活动,1.含义:指的是专门性的观察活动,也就是指幼儿运用各种感官了解客观事物与现象的特点、获取感性经验、培养科学情感、学习科学方法与技能的科学活动。观察认识活动是运用得最为普遍的方法。,.,107,2.观察认识型活动的类型: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我们通常将观察认识型活动分为以下几类:根据观察对象数量的多少:个别物体观察和比较性观察根据观察对象时间的长短:长期系统性观察和偶发性观察3.活动设计的要求:(1)确定观察内容:贴近幼儿生活,感兴趣(2)创设观察的条件:以实物为主,具有典型性,力求美观(3)选择观察的方法:有顺序、多感官、表达交流、多形式记录,.,108,4.活动目标的设计:()一般来说,观察认识型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借助于感知观察的方法,达到对事物特征的认识。通常观察认识型活动涉及的重要活动目标包括:观察技能表达技能有关观察对象的科学知识,.,109,.,110,.,111,.,112,5.活动过程的设计:一般的教育活动过程由四部分构成:导入(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延伸部分。注:导入部分:交代清楚本次观察活动的任务基本部分:有幼儿交流观察结果的交流过程结束部分:对活动要有小结延伸部分:是活动的进一步拓展,.,113,(1)物体观察活动:()设计思路:教师出示观察对象幼儿自由观察表达和交流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表达交流教师总结。适用于个别物体观察、同类物体观察及比较观察。教师可引导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表达和交流,并通过指向性问题引导其认识物体的显著特征,或比较两个物体间的异同,或总结同类物体的共同特征。,.,114,(2)展示观察活动:()设计思路:收集物体布置展览共同参观表达交流教师总结(或开放性结束)。一般适用于观察认识物体的多样性。其中收集展品、布置展览室渗透的幼儿自由观察活动。参观展览室在教师引导下对各类物体的集中观察、表达交流活动。,.,115,(3)现象观察活动:()设计思路:引出对象或问题观察对象观察中的交流和个别指导教师组织讨论和交流教师总结。现象观察活动适用于观察变化的产生。可将观察、指导和交流相结合,可在观察之后引导幼儿对观察到的现象加以讨论,形成科学经验。,.,116,(4)长期系统观察:不能仅仅通过一次集体教学活动来进行,而应该以整体活动的形式开展,或者将集体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中的教育活动结合起来。设计此类观察活动时,教师或家长应该引导幼儿养成定时、定点观察事物与现象变化的习惯,并做好观察记录。,.,117,6.观察认识活动的指导要点:(1)利用各种方式激发幼儿对观察对象的兴趣。(2)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的特征,获取全面的观察信息观察物体的外形特征。如:形状、颜色、大小、气味、味道、软硬、光滑、轻重、弹性等不同特征。观察物体的外部结构和功能及两者关系。观察物体相对的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观察物体的存在与周围环境的关系。,.,118,(3)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发现和思考,掌握观察事物的方法(4)将观察和幼儿对观察对象的操作活动结合起来。(5)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达、观察中的发现。(6)指导幼儿学习用各种方法记录观察结果。记录方式:笔录、磁带、绘画、表格、泥塑、剪纸、粘贴(树叶)、搜集制作标本,.,119,7.教学案例分析:,案例1:可爱的小兔子(一)活动目标:1.知道小兔子的名称,通过观察,了解小兔子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2.了解小兔子与人类的关系,培养爱护小动物的情感。(二)活动准备:1.笼装小白兔一只、布一块,充气兔三只。2.米、鱼、肉骨头、萝卜、草、青菜各一碟3.PPT课件:不同颜色、不同形态的小兔子,思考:这是属于哪个年龄班级的活动?,(小班),.,120,(三)活动过程:1.出示小兔子,知道小兔子的名称。2.让幼儿自由观察并相互交流。3.教师提问,引导幼儿观察小兔子的外形特征。4.演示PPT课件,观察不同颜色、不同形态的小兔子。5.探索发现小兔子爱吃的事物,幼儿自由交流。6.了解小兔子的用途及人们生活的关系。7.小结。(四)活动延伸:把小兔子放在饲养角,让幼儿学习饲养小兔子,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记录小兔子的生长过程。,问:这是观察认识型活动过程设计中的具体哪一种?,物体观察活动,.,121,案例2:各种各样的蛋(一)活动目标:1.收集、观察各种各样的蛋,了解其大小、形状、颜色的不同。2.尝试对各种蛋进行分类,布置蛋的展览。3.激发探索各种蛋的兴趣,了解蛋的多样性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二)活动准备:1.教师和幼儿一起收集各种各样的蛋:鸡蛋、鸭蛋、鹅蛋、鸵鸟蛋、鸽子蛋、鹌鹑蛋、乌龟蛋等等。2.分类盒若干。,问:这属于哪一个年龄班级的科学活动?,(大班),.,122,各种各样的蛋你都认识吗?,乌龟蛋,鸡蛋,鸽子蛋,鹌鹑蛋,鸭蛋,鸵鸟蛋,.,123,(三)活动过程:1.幼儿相互介绍、讨论收集来的蛋。2.引导幼儿观察各种各样的蛋,说说它们的用途。3.操作活动,了解蛋易碎的特性。4.分类摆放蛋、布置展览。5.参观蛋展览。(四)活动延伸:1.幼儿自选材料制作蛋制品(如橡皮泥做出各种各样的蛋,或用蛋壳制作镶嵌画)2.展示幼儿制作的蛋制品,并组织幼儿参观展览。,问:这属于观察认识型活动过程设计中具体的哪一种?,展示观察活动,.,124,案例3:多变的气球(一)活动目标:1.感知气球的特征,观察气球充气的过程及发生的变化,并用语言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2.对充气后气球的变化产生好奇,并乐意探索“气球里面有什么”的问题。(二)活动准备: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气球若干、打气筒若干个。,问:这属于哪一个年龄班级的科学活动?,小班,.,125,(三)活动过程:1.出示一个气球让幼儿观察。2.操作活动:让气球鼓起来3.引导幼儿初步发现充气后气球里面又空气。4.教师请幼儿到大草坪上玩气球,然后报告自己的发现。5.小结。(四)活动延伸:试一试:用小杯子轻轻扣在气球球面上,看是否可以把气球吸住?如果小杯子里倒入热水,再把热水倒掉,用热水处理过的被子倒扣在气球球面上,看是否可以把气球吸住?,问:这属于观察认识型活动过程设计中具体的哪一种?,现象观察活动,.,126,【同步练习】熊猫宝贝活动来源:从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后,五只可爱的吉祥物便诞生了。其中那只憨态可掬的福娃晶晶,更是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带给人们快乐,连孩子们也想进一步了解熊猫。一天,我们班的孩子清清带来了一个布偶玩具,我上前故意问道:“宝贝,你拿的是什么啊?能给我看看吗?”清清得意的说:“邓老师,它是谁你都不知道啊?瞧,它是福娃晶晶。”这下,孩子们都围上来看,七嘴八舌讨论开来熊猫的话题一下被打开,这样我把孩子的话题带入了这次活动中,希望通过活动,让幼儿全面了解我们的国宝大熊猫。请你根据“活动来源”设计一个“观察认识型活动物体观察”,并设计活动的三维目标以及活动的大概过程。,.,127,中班科学活动:熊猫宝贝一、活动目标:1.了解大熊猫的形态特征,关注它们的生存环境。2.能主动大胆地进行提问,积极探究熊猫的秘密。3.知道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有关心爱护大熊猫的意识。二、活动准备:经验准备:前期通过一些相关资料观察,了解大熊猫材料准备:幼儿前期收集的熊猫图片、资料等,大熊猫录像。,教案设计参考,.,128,三、活动过程:(一)导入:引入神秘客人(玩具熊),激发幼儿兴趣(二)活动展开:1.认识熊猫的外形特征。请幼儿观看大熊猫图片,认识大熊猫外形特征。教师按照一定的顺序引导幼儿观察。2.观察大熊猫录像,了解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幼儿提问(你想知道熊猫的哪些秘密?);观看录像;师幼互动,讨论熊猫的秘密3.小结:大熊猫的珍贵。(三)活动结束:动画欣赏“我是快乐大熊猫”,让幼儿随着动画音乐模仿动画中大熊猫的动作四、活动延伸:让幼儿一起为大熊猫制作一张宣传画,把孩子们对熊猫的祝福和希望,通过宣传画传递到更多人的心中,呼吁大家关注和保护大熊猫。,(教师出示观察对象),(幼儿观察、交流),(教师总结),.,129,(二)实验操作型活动,1.含义:是指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仪器和材料,以发现客观事物的变化及其关系的科学活动。它强调幼儿在实验操作活动中亲自动手,反复尝试,实验和操作活动密不可分。,.,130,2.活动的类型:(1)探索型实验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实验内容对成人来说是已知的,但对幼儿来说确实需要探索的未知领域,因此可把它认为是探索实验。(2)验证型实验是幼儿对研究对象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形成了一定认识或提出了某种假设,为验证这种认识或假设是否正确而进行实验操作活动。,.,131,3.活动内容的选择:(1)植物生长实验(2)动物实验(3)物理实验(4)化学实验,.,132,4.活动目标的设计:()核心目标有:科学好奇心、科学探究能力,.,133,.,134,5.活动过程的设计:(1)演示操作式:即先对实验内容进行演示,然后幼儿进行对应的实验操作,通过观察,获得发现。实验演示可以使教师操作,也可以是教师指导幼儿进行操作。该设计思路一般适应于幼儿年龄较小无法独立进行探究,或者实验难度较大、幼儿操作困难的实验。如:摩擦起电,小珠发亮了,.,135,(2)自由引导式:即教师提供材料让幼儿进行自由的探索,然后在组织幼儿交流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进一步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究。这一设计思路在幼儿科学实验活动中应用广泛,主要用于操作比较简单、容易、带有游戏性质的实验操作活动。(3)猜想验证式:即针对某一问题,教师对幼儿先猜想可能会得到的结果,然后在进行实际的探究活动,来验证原先的猜想是否正确。这一设计思路能教会幼儿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让幼儿做科学记录,形成幼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猜想-验证式的设计,适用于幼儿已有类似生活经验的问题,同时又是答案并不明确的问题。,.,136,6.实验操作型活动的指导要点:(1)创设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2)提供充足、多样的实验材料(3)积极引导、鼓励幼儿主动参与活动(4)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注意实验材料在操作过程中的变化,学习实验操作技能及记录实验结果(5)鼓励幼儿用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分析试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解释实验结果。(6)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并和幼儿共同探究问题;也可以在幼儿实验的操作过程中,教师通过适当的提示和提问,引导幼儿深入探索。,.,137,案例1:变魔术(一)活动目标:1.通过实验发现沙箱震动后铁球会沉下去,乒乓球会浮起来。2.乐意观察与操作,激发对探索沉浮现象的兴趣。(二)活动准备:1.装着若干细沙的木箱5个(其中一个沙箱上面摆放着铁球、沙子下面埋着乒乓球),铁球、乒乓球各5个,小锤子5把。2.石子、积木、钉子、橡皮泥团、积塑片等若干。,7.教学案例分析:,问:这属于哪一个年龄班级的科学活动?,(小班),.,138,(三)活动过程:1.通过演示“变魔术”,激发幼儿探索沉浮现象的兴趣。教师带幼儿来到装有铁球、乒乓球的沙箱前,提问:(1)小朋友,看看沙箱里面有什么呀?(2)除了沙子和铁球,沙箱里还有什么?(3)现在我要请一个小朋友那锤子轻轻敲打沙箱,看看会出现什么?2.讨论:铁球到哪里去了?乒乓球是从哪里冒出来的?3.引导幼儿通过操作,探索物体的重量与沉浮的关系。4.鼓励幼儿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启发幼儿思考、讨论。(四)活动延伸:把铁球和乒乓球放进装有湿沙的箱中,用锤子敲打沙箱,看看铁球和乒乓球的位置有何变化。,问:这属于实验操作型活动过程设计中具体的哪一种?,演示操作型,.,139,案例2:哪些纸能吸水(一)活动目标:1.通过实验,能发现不同纸张的吸水现象,学习使用表格记录实验成果。2.主动用不同的纸进行探索,与同伴友好合作。3.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在探索中的发现。(二)活动过程:1.不同的纸张(如宣纸、新闻纸、图画纸、卡纸、亮光纸、皱纹纸、卫生纸、面巾纸、牛皮纸等)2.细棍子或细竹竿、脸盆里装有红色颜料水(等组一套)3.记录表格、记录表若干,问:这属于哪一个年龄班级的科学活动?,(中班),.,140,(三)活动过程:1.出示各种各样的纸,引起幼儿的探索兴趣。(1)请小朋友们看看桌子上的纸,它们有什么不一样?(2)请你用滴眼器把水滴在纸上,你能发现什么?(幼儿自由探索)(3)刚才你发现什么?哪些纸能吸水?哪些纸不能吸水?2.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再次进行实验操作。3.幼儿用纸折小船,比一比,谁的小船在水面上呆的时间最长。(四)活动延伸:用同一种水彩笔在锡箔纸、吹塑纸、皱纹纸上画画,看看有什么不同?,问:这属于实验操作型活动过程设计中具体的哪一种?,自由引导式,.,141,案例3:我们来造桥(一)活动目标:1.搭建一座纸桥,能发现纸的形状对纸桥的承受能力的影响。2.学习验证和预测的科学方法。3.能记录实验结果,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二)活动准备:1.收集各种桥的图片、照片或参观各种桥,观察不同桥的结构。2.积木或厚书、硬币、卡纸(或明信片)若干。,问:这属于哪一个年龄班级的科学活动?,(中班),.,142,(三)活动过程:1.回忆生活经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小朋友,你们见过桥吗?它是什么样子的?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2.出示操作材料,引导幼儿积极思考。(1)请你们看看,桌子上有什么?(2)现在请你们用所提供的材料搭一座纸桥,你们猜猜看,搭什么形状的纸桥会最结实?(幼儿自由表述)3.教师指导幼儿边操作边记录。4.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激发幼儿继续探索。5.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发现,用卡纸建一座桥(个人或小组均可)。比一比,谁的桥最牢固?(四)活动延伸:鼓励幼儿用活动室提供的材料(木块、卡纸、瓦楞纸、吸管、黏土等)搭桥,比较哪一种材料和形状的桥更结实。,问:这属于实验操作型活动过程设计中具体的哪一种?,猜想验证式,.,143,(三)科技制作型活动,1.含义:是指学习制作产品、使用科技产品或掌握某些工具的操作方法。2.技术操作型活动的意义:(1)幼儿能够获得对技术的直接体验。(2)能加深幼儿对科学现象的理解。(3)能让幼儿获取一些具体的制作和操作技巧。,.,144,3.活动目标的设计:()技术操作型活动中涉及的最重要目标是:技术操作能力,它包含三个方面:正确使用科技产品的能力;掌握简单工具的使用方法与技能;自行设计并开展科技小制作能力;,.,145,幼儿科学教育技术操作活动的具体目标(),.,146,4.技术操作型活动过程的设计:(1)学习使用科技产品和工具:引导幼儿学习现代科技工具的操作方法。设计模式:,观察,尝试操作,交流讨论,正确操作,了解对象的结构,了解对象特性,不同的操作方法分析错误操作原因,了解正确的操作方法自己动手正确操作,.,147,(2)科技小制作活动:引导幼儿在运用工具和材料进行小制作时,掌握制作的技巧。同时进一步发现科学现象,体验其中蕴含的原理。简单的科技小制作:可采用“设计操作交流讨论展示分享”的模式需要幼儿按照一定程序学习制作的:可采用“演示操作交流讨论展示分享”的模式,.,148,5.技术操作型活动的指导要点:(1)为幼儿选择合适的活动内容。(2)为幼儿提供适当的制作材料。制作的材料应尽量使半成品。制作的材料应具有选择性和代表性。制作的材料应具有安全性。(3)引导幼儿明确科技制作的目标、方法和评价标准。(4)要让幼儿自己探索制作的方法和技巧。(5)鼓励幼儿运用各种方法表述自己的制作过程和结果。,.,149,案例1:神奇的遥控器(一)活动目标:1.通过观察、探索活动,指导遥控器是多种多样的,初步了解遥控器在生活中的运用。2.学习使用遥控器的方法,感受玩遥控玩具的方法。(二)活动准备:1.各种遥控器、遥控玩具若干。2.电视机一台、遥控玩具车一辆。,6.教学案例分析:,问:这属于哪一个年龄班级的科学活动?,(小班),.,150,(三)活动过程:1.让幼儿自由观察、摆弄遥控器,感知遥控器的不同。2.了解遥控器的主要功能按钮,和幼儿讨论遥控器的用处。3.让幼儿自由探索、尝试使用遥控器。4.用各种各样的遥控器自由遥控玩具,感受玩遥控玩具的快乐。(四)活动延伸:1.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可以遥控的?2.试一试:把遥控器的电池取下来,看看是否能遥控物品?,问:这属于科技制作型活动过程设计中具体的哪一种?,学习使用科技产品或工具的活动,.,151,(四)科学讨论型活动,1.含义:是指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