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学基础,课程考核方式及要求:1、平时成绩占30%2、闭卷考试占70%,第一讲教育与教育学,商丘师范学院教育系田晶,主要内容:,第一节认识“教育”第二节教育要素第三节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第四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五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第一节认识“教育”,一、日常用法中的“教育”二、词源中的“教育”三、教育学中的“教育”,1、教育作为一种过程,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我从这部影片收到了深刻的教育。”2、教育作为一种方法“你的孩子真有出息,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3、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教育是振兴地方经济的基础。”,一、日常用法中的“教育”,教育,二、词源中的“教育”,1、“教育”的汉字起源,“教”字的左下方表示一个孩子,是教的对象,左上方的两个叉表示占卜活动,是教的内容,右方是一个手持鞭子的人,表示教的过程与手段,整个字表示成人手拿器械督促孩子学习。“育”字左下是一个孩子,右半部是一个妇女,整个字像妇女养育孩子之形。,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当时这两个字还并不是一个有确定意义的词。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多体现在有关“学”的论述上,如学记(作者没有确切的考证)、进学解(韩愈)、劝学篇(张之洞)。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翻译日文书籍的工作中,有关“兴学”的活动和理论就借用了日文中的“教育”一词。,(教、育)甲骨文,2、西方“教育”一词的来源,在现代英语中,教育是“education”,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该名词由动词“educere”转换而来。“educere”由前缀“e”(出)与词根“ducere”(引导)合成,二者合起来就是“引出”。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从中、西方“教育”的词源来看都反应了教育是一种培养儿童的活动。,三、教育学中的“教育”,教育大辞典:教育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教育概论(叶澜):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学(教育学编委会):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相统一的社会活动。,第二节教育要素,一、教育者二、学习者三、教育影响,一、教育者,教育者就是施加教育影响的人。,对教育认识的不同,对教育者外延的理解也不相同。,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自身在培养人的活动中所肩负的任务和使命。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从事教育职业的人的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二、学习者,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作被动接受的人),学习者的特征:1、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2、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3、不同的人在学习中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4、不同的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学生(身心两方面尚未成熟的人),学习者体现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三、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实现沟通的中介,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内容:体现于教育材料、教科书、教育者的自身素质(根据一定教育目的以及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需要选择、组织),手段:包括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根据学习者身心发展规律和需要进行设计),第三节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一、教育的产生二、原始社会的教育三、古代社会的教育四、现代社会的教育,一、教育的产生,(一)教育产生的原因有意识、有目的地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是维持生命和群体延续的必需手段。(二)教育产生的条件1、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件2、语言的形成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二、原始社会的教育,(一)非独立性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教育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成为专门的事业,没有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和机构。(二)贫乏性教育内容上只有简单的生产知识、劳动技能、宗教观念、行为规范等,教育方法主要采取口传身授。(三)无阶级性教育不分阶级,仅在教育内容、要求上有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原始社会的教育虽然很原始,但却是使当时简单的社会经验得以保存、传递,是保障人和社会的延续和进步不可缺少的条件。,三、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种不同社会形态教育。,有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者。奴隶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产生了一部分人专门管理生产、掌管国事、从事文化科学活动的可能,社会出现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据礼记记载,夏朝已有名叫“痒”、“序”、“校”的施教机构,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瞽宗”、“辟雍”、“泮宫”等学校的设立。在封建社会里,农业生产比奴隶社会大大提高,社会财富与人类经验日益增多,封建社会学校教育较之奴隶社会学校教育在规模碰上扩大,类型上增多,内容上丰富。学校大体分为官学和私学。以唐代为例,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有六学二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东宫崇文馆、门下省的弘文馆。地方设立的学校有:州学、府学、县学。,(一)产生学校教育,在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封建社会,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在欧洲,奴隶社会有斯巴达和雅典两种教育体系,教育内容有所不同。(斯巴达:赛跑、跳跃、角力、骑马、游泳、掷铁饼、投标枪、使用武器。雅典:文法学校、弘琴学校、体操学校)封建社会,形成了僧侣封建主和世俗封建贵族两个阶层,因而出现了两种类型的教育: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教会学校:“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学校:“骑士七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二)教育内容稳定、丰富,学校教育被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垄断,教学内容是古典人文学科和制人之术。教育崇尚书本知识,轻视生产劳动,排斥科学技术教育,采取个别教育的方式与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三)教育同生产劳动脱离,教育的阶级性体现在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师选用等方面。与统治阶级的教育相对立,也同时存在着被统治阶级的教育,即在自己的劳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用大量的事实教育自己的子女明确在本阶级内部团结的重要性以及对统治阶级的仇恨。,(四)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突出,四、现代社会的教育,现代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现代社会教育。它是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世界产业革命浪潮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类型,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现代社会教育的特点,1、普遍建立义务教育制度,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2、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及整个社会发生联系,且联系越来越紧密。3、教育内容较为丰富,且具有变革性。4、教育形式多样化。5、重视教育立法,教育走向法制化。6、教育逐步终身化。7、教育交流与合作加强,教育逐步实现全球化。,终身教育(lifelongeducation):,“终身教育”这一术语于1965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朗格朗(ParlLengrand)正式提出。“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既包括纵向的一个人从婴儿到老年期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受到的各级各类教育,也包括横向的从学校、家庭、社会各个不同领域受到的教育,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持和改善个人社会生活的质量”。1.终身性。这是终身教育最大的特征。它突破了正规学校的框架,把教育看成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实现了从学前期到老年期的整个教育过程的统一。既包括正规教育,又包括非正规教育。2.全民性。终身教育的全民性,是指接受终身教育的人包括所有的人,无论男女老幼、贫富差别、种族性别。当今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生存,而要学会生存就离不开终身教育,因为生存发展是时代的主流,会生存必须会学习,这是现代社会给每个人提出的新课题。3.广泛性。终身教育既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教育。它包括人的各个阶段,是一切时间、一切地点、一切场合和一切方面的教育。终身教育扩大了学习天地,为整个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4.灵活性和实用性。任何需要学习的人,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任何形式的教育。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均由个人决定。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第四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三、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四、现代教育学发展的新阶段,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活动主要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没有形成系统的理性知识。教育认识主要体现在一些著作中: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的金言柏拉图(Plato)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政治学昆体良(M.F.Quintilianus)的雄辩术原理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庄子的庄子等这一阶段也出现了一些教育专著,如中国古代无名氏的学记,无名氏的大学等。学记是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中的经典论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学记中的经典论述,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注重启发式教学,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教育学的创立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体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着密切的关系,更是与一些著名教育家的努力分不开。,英国哲学家培根(F.Bacon)作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试验归纳法,并认为该方法是获得知识的必由之路,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J.A.Comenius)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1806年德国心理学家与教育学家赫尔巴特(J.F.Herbart)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1632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三、教育学的发展阶段,(一)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E.Meumann)和拉伊(W.A.Lay)反对思辨,主张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二)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杜威(J.Dewey)“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社会”,“从做中学”。,“新三中心”以现实化、生活化的教学取代传统的课堂讲授,以儿童的亲身经验代替书本知识,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教师是帮助者而非领导者。,赫尔巴特“三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四、现代教育学发展的新阶段,(一)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扩大微观的学校教育宏观的教育规划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中老年教育(二)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展与研究范式的多样化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理论基础出发进行研究。,教育学,普通教育学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特殊教育学教学论德育论,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统计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管理学教育工艺学教育人类学,研究教育的一般原理和中小学教育规律的学科。,教育学与其他学科交叉,(三)教育学发生了进一步分化和综合,(四)教育学研究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第五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研究探究式教学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自身发展问题义务教育阶段乱收费问题复读生加剧高考惨烈度,应届生成为弱势群体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择校问题师范生教育免费问题本科通识教育与转专业问题高等学校扩招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规律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规律,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师范院校教育学就是帮助教师或者未来的教师获得必要的教育理论素养、必要的专业思维意识和基本的解决教育问题的工作原则和方法的一门课程。,(一)教育现象教育现象又叫教育事实。教育学研究对象是存在于现实之中的客观存在物,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教育事实是正在从事着的教育实践,包括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模式的教育事实。(二)教育问题“要造就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方法培育人”等问题。教育问题的研究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不同的教育思想或流派。(三)教育规律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的必然变化的趋势。,(四)研究对象的具体内容,1、基本原理如教育的概念、教育属性、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人发展的关系、教育目的、教师与学生等。2、基本内容如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相应的任务、内容与要求。3、基本途径如教学过程、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北京市海淀区四王府小学附设幼儿班招聘外聘保健医、出纳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辽宁中医药大学面向社会招聘高层次人才3人(第三批)考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陕西榆林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招聘(3人)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贵州六盘水市水城区第四小学青年就业见习生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福建中闽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招聘14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广东惠州仲恺高新区中小学校招聘临聘教师114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浙江宁波象山县人力资源开发服务有限公司第一期招聘工作人员1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湖南供销集团招聘工作人员3人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河南省信阳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物理试卷(含答案)
- 2025吐鲁番市鄯善县消防救援大队招聘政府专职消防员(18人)考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混凝土外加剂检测原始记录表
- JJG 8-1991水准标尺
- GB/T 15670-1995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
- 《矛盾论》、《实践论》导读
- 工程罚款通知单模版
- 多联体筒仓滑模施工技术分享
- 2耐压试验报告
- Q∕GDW 12106.3-2021 物联管理平台技术和功能规范 第3部分:应用商店技术要求
- T∕CGMA 033002-2020 压缩空气站节能设计指南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计算类专项训练卷【含答案】
- 材料物理之材料的结合方式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