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沈灶小学集体备课个案纸.doc_第1页
南沈灶小学集体备课个案纸.doc_第2页
南沈灶小学集体备课个案纸.doc_第3页
南沈灶小学集体备课个案纸.doc_第4页
南沈灶小学集体备课个案纸.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沈灶小学集体备课共案年级 五 科目 语文 备课时间 主备人 教学内容:19.天火之谜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方法: 引用资源(教学具准备):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第一段。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词语,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2、学习文章第一段。教学流程:一、揭题导入。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2、你们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看这个雷电的呢?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3、揭题天火之谜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二、初读课文。1、出示自学题。(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3、检查自学情况。(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2)理解词语。4、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三、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雷暴的谜。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四、学习第一节1、指名读课文。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3、为什么说它可怕?板书:把人击倒树木劈成两半4、齐读第一节。四、指导写字五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精读课文,学习第二、三段。教学目标:1、学习实验的经过,体会富兰克林的英语实践的精神。2、总结全文。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吗?中国人雷神西方人上帝的怒火2、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二、学习第二段。1、出示第2节。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政治家,发明了避雷针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5、塔轮板书: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认真实验勇于实验6、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读一读表达出来。7、讨论交流(读好词)早就(很早不是现在)-所以发现了-引读(1)“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观察比较(2)大胆推测: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很熟悉,很了解)-熟知什么?放电现象不能雷暴结合富兰克林与众不同。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什么意思?不值得奇怪不能接受与“推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能接受?引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板书:习惯地(冷嘲热讽)不仅就连人们会说些什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3)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4)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动作)(5)富兰克林发现天火之谜的实验过程能读懂吗?用朗读把你读懂的内容表现出来。他读得怎么样?8、有感情朗读2-4节,体会人物特点。9、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是怎样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还怕吗?(指名原来有误解的学生回答)可是还需要注意安全10、引出第5节。齐读第5节,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板书震惊世界11、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自我惭愧夸奖富兰克林12、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三、学习第三段。1、富兰克林实验成功有何伟大意思?2、板书:-安然无恙(理解)3、指导朗读,想想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四、总结课文。1、齐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2、完成课后练习4。五、导复述全文。1、凭借段意,安排好复述的顺序。2、根据板书内容提取重点词语,组织语句进行连缀复述。3、指名上台复述,师生评议。4、以四人为一组,轮流复述。5、优选复述。五、布置作业。1、复述课文。2、完成补充习题。教学反思:天火之谜讲述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也是我花最长时间进行教学的段落。首先请同学自读第四自然段,看看富兰克林是如何做实验的?再要求在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一方说一方提醒。这样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也能让他们对整个实验有了比较清晰的印象。接着,我让学生交流:“在实验中,你读懂了什么?”大致围绕以下几个点:A 实验条件:天气、器材 B “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1)你理解麻绳上的纤维为什么要“怒发冲冠”吗?联系生活中头发的静电现象谈一谈。 (2) 你体会到富兰克林心情怎样?从哪里看出来的?那该怎么读这一句?要读出有惊奇发现的心情 C “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 “蓝色的火花”和“发麻”说明了什么?如果是你会怎样?从这里你觉得富兰克林是个怎样的人?(为研究科学,不怕危险,敢于试验) D “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这时候,富兰克林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来的?那该怎么读这一句?你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三个感叹句要读出他成功的喜悦。 交流的目的既是要学生对课文进一步的熟悉(包括实验时相关的一些科学常识,也是要通过朗读、想象、谈话使当时实验的场景能再现在课堂上。)最后,学生脱离书本复述实验过程,效果比较显著讨论修改栏南沈灶小学集体备课共案年级 五 科目 语文 备课时间 主备人 教学内容: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 重点难点:体会谈迁在逆境中不低头、不屈服、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可贵品质。 教学方法: 引用资源(教学具准备):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第一段。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词语,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2、学习文章第一段。教学流程:一、板书课题,引导质疑:板书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提出哪些问题呢?(估计学生会提出下列问题) (1)“厄运”指什么? (2)是谁遭到了厄运? (3)他有着什么样的厄运? 2.同学们提出的几个问题,课文已经给我们做了回答。现在,我们就带着这几个问题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划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自学不懂的词,再和同学讨论交流。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字音教学:着重读准“浙、抄、撰”等翘舌音。“坎、诞、寝、”都是前鼻音,“撰、迁”是三拼音。 2、理解生词:“博览群书、家徒四壁、一袭破衫、奋笔疾书”等词。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课文层次。 1、轻声读全文,边读课文,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裁矗?2、指导分段 (1)默读全文,思考各自然段讲了什么,讨论交流。 (2)把有联系的段落分为一段,把单独讲一个意思的段落分为一段。 第一段:(1节)写家境贫寒的谈迁编成了500多万字的国榷。 第二段:(2、3节)写书稿被人偷盗后,年老体弱的谈迁重新编写国榷。 第三段:(4节)写由谈迁的故事而发出的感慨。也是全文的总结。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读后评议。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这段主要讲了什么?2、哪些词句是讲谈迁不向困难屈服,自强不息的?(读句子,谈体会) 3、在这段中作者运用了列数字的写法,表现了谈迁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请你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从这段中你体会到谈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5、指导朗读。 三、作业 1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2)读一读,再抄写课后词。 2.课后作业。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精读课文,学习第二、三段。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教学流程: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谈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板书)不向困难屈服自强不息 2、师:谈迁经过20多年的奋斗,曾经过6次修改,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鸿篇巨制”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这是何等的伟大啊!你们说说这需要的是什么齐读(不向困难屈服,自强不息的精神。) 那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讲谈迁不向困难屈服,自强不息?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自学课文第二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谈迁遇到了怎样的厄运?他又是如何面对这致命的打击的? (2)谈迁有着什么样的信念?在逆境中他又是如何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2、要求学生边读书,边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3、哪些段落最使你感动,请你多读几遍。 三、全班讨论、交流。 1、谈迁遇到了怎样的厄运?理解:家徒四壁。 2、“书稿被偷”,“下落不明”又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20多年的心血转眼间“化为乌有”。)“化为乌有”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这对任何人都是致命打击?而对于谈迁又是怎样的打击呢? (当时的谈迁已是“年近花甲”“体弱多病”的老人了,可见这种打击是何等的惨重!)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4、那么,谈迁又是如何面对这致命的打击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谈谈你的理解。 5、谈迁有着什么样的信念?在逆境中他又是如何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 自读课文3自然段,读后全班交流。 (理解:为了完成新书稿,为了使新书稿更加完善、准确,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甚至亲自“考察”历史遗迹。他不怕苦(一袭破衫),不怕累(终日奔波)不怕孤单,不怕病(年老体弱)又经过几年的奋斗,新写出一部“明史巨著”。理解:文中又一次运用了数字,“104卷”“500万字”说明谈迁为国榷倾注了多少心血啊! 通过引导学生对重点词的理解,体会谈迁在逆境中不低头,不屈服,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品质。) 6、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7、“名垂青史”什么意思?为什么谈迁能“名垂青史”? 四、学习第三段。 1、是啊,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啊!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齐读四自然段。) 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解。(人生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信念不被打垮,希望就永远存在。) 3、这段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既是课文的总结,又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学完了,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六、总结全文。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七、作业。 积累本课的好词好句,请摘抄写在本子上。 板书: 家境贫寒不向困难屈服 书稿被偷坚定信念 从头撰写自强不息 国榷名垂青史教学反思: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本课的人文性很强,让学生谈谈这些人文性的东西并不难,但是也容易落入虚幻的人文精神感悟的空洞说教之中,很容易上成思品课。因此,我在教学中力求凸显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立足语言,确保语言,通过语言文字的赏析品位,感悟谈迁的坚强,使这一课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课堂教学的主要过程我主要安排了如下三部分:一、解读一组数字,体会一部奇书诞生的艰辛。二、进一段心路,见证一个灵魂的涅磐与什华。三、关注一个场景,感受一种信念的坚定与力量。 一、解读一组数字,体会一部奇书诞生的艰辛。在读题、揭题之后,我就给学生出示了第一自然段的几组数字。让他们在鲜红、醒目的数字中感受国榷完成得不易,感悟谈迁的孜孜不倦、呕心沥血。让学生明白国榷就是谈迁的全部,就是谈迁的生命!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数字中获得了阅读感官,得到了阅读感悟。在此基础上,我不失时机地把学生引领到接近生活的感受中,让他们在形象、直观的感悟中解读文本。二、进一段心路,见证一个灵魂的涅磐与什华。大喜之后的大悲,在学生明白谈迁面对完稿的国榷,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的基础上,感受国榷被偷,领悟“厄运”,点明课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思想熏陶。在学习课文的重点段落第2自然段时,我用“自读自悟、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引领学生反复品读词句,透过文本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张扬阅读个性,升华情感的价值。三、关注一个场景,感受一种信念的坚定与力量。第3自然段是领悟人物感情精髓的重点段落,谈迁的信念是什么?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又指什么?在谈迁重写国榷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谈迁的行动中感受谈迁的“打不垮”。在反复引读课文的基础上,我根据学生的需要重组教学,设计成更加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如在理解“终日奔波”这个词语时,我创设给学生自由想像的空间,让学生多方面形象地理解词句,感受人物的情怀。清晨,凉气袭人,当人们,中午,烈日当空,当人们,晚上,月黑风高,当人们,从清晨到中午,从中午到晚上,这就是“终日奔波”。 学生的感悟、理解是多元的,教学中,我尊重了学生思想,张样了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但放而不散,最终能把握住课堂,回到理解词句,感悟人物情怀的基点上。以上是我们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之后的一点思考。当然,生源的不熟悉,灵活运用教学机智还是我今后需要努力的方面。 讨论修改栏南沈灶小学集体备课共案年级 五 科目 语文 备课时间 主备人 教学内容:21. 诺贝尔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重点难点: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到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方法: 引用资源(教学具准备):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第一段。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词语,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2、学习文章第一段。教学流程: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听说过诺贝尔这个名字吗?他是什么人?谁来介绍一下? 诺贝尔奖又是怎么来的?学生交流。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诺贝尔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诺贝尔一文向我们介绍了他的那些事迹呢? 2、检查生字词。 读准字音:诺、颁、凿、瑞、摩、盛、逝、械、锤、砸、残、毫、滚等字。 注意字型。指导写“机械”的“械”,“残废”的“残”。 指名读课文。 概括课文重要内容。 想一想,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主要记叙了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事。三、根据提示理清文章脉络。 1、初读了课文,你能说说诺贝尔的主要业绩是什么吗?(一是发明了炸药,二是把自己的遗产毫无保留地捐给了科学事业,设立了诺贝尔奖。) 2、那么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两件事情。(课文第三至九自然段写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就;第十自然段写了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3、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2)简要介绍了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第二段(39)写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就。 第三段(10)简要介绍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四、学习课文第1-2小节。1、指名读,思考:第1-2小节主要写什么?(简要地介绍了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2、默读,思考:诺贝尔奖授奖仪式的地点和时间的确定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设定?(这样做的目的是以此来纪念伟大的发明家诺贝尔,以表达人民对他的怀念和敬佩。) 3、朗读第1-2小节。 五、作业布置: 1、读抄词语。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精读课文,学习第二、三段。教学目标: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段。想一想: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2、过渡:诺贝尔为何能受到人们如此的敬重呢?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齐读第3小节。 师:诺贝尔一生有许多的发明,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诺贝尔为什么会想到要发明炸药呢?他在发明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失败和痛苦?诺贝尔发明的炸药为人类的生产活动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出示思考题) 2、自由读课文第4-9小节,要求学生边读边划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并在旁边作批注。 3、学生讨论交流。 (1)诺贝尔为什么会想到要发明炸药呢?(诺贝尔最初发明炸药的动因是什么?)(他看到工人们徒手劈山开路十分艰苦,就想发明一种东西能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说明诺贝尔发明动机来自于对人民的关心和同情。) (2)他在发明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失败和痛苦?(读有关句子,学生谈体会。) (3)诺贝尔发明的炸药为人类的生产活动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提高了劳动生产力,降低了劳动强度。) (4)朗读第第47小节。师:尽管诺贝尔发明炸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对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来说创造发明是无止境的。 4、指名读课文第89小节。 这一段具体详尽地描述了一次试验性的大爆炸,当时人们是怎么说的?而诺贝尔又是如何表现的?从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一个科学家为造福人类全身心投入创造发明,连个人的生死都不顾,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啊!) 生自由练读第89小节。 全班有声有色地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默读,思考:(1)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2)诺贝尔死后,大量的炸药也用于战争,毁灭人类创造的文明,如果诺贝尔泉下有知,他会有何感想? 2、学生交流。 (诺贝尔也许遇见到炸药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所以设立了和平奖,以激励人们为世界的和平而努力。) 3、齐读第三段。 四、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说说诺贝尔奖是怎么来的? 五、拓展练习。 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 板书设计: 发明炸药热爱科学 诺贝尔 热爱人类 设立诺贝尔奖 无私奉献教学反思:本文叙述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程,表现了诺贝尔热爱科学、热爱人类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指导学生默读写批注的方式,让学生自读自悟。本文看似内容不少,实则重点清晰,因此在教学依然采用了抓主线的方法,在本课中即抓重点句子“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在具体教学中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分享有关诺贝尔的资料(课文中直接获取信息加课外资料补充。)2、诺贝尔为什么想要发明炸药?3、诺贝尔发明炸药可以分为几个阶段?4、从哪些地方能感到诺贝尔是投入了整个生命来发明炸药?在具体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这一课主要采用了写批注的自学方法。让学生在谈感受中品味文字的精妙之处。在这一环节老师主要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会自学方法,如抓关键字词、品析人物语言、动作等。而将主要课堂交给学生自己,请学生自己谈一谈自己读后的感受。如在教学“发明威力更大的固体炸药”这部分时,学生就从“满身鲜血”“冲出”“高举双手”“呼喊着”等词句中体会到为了诺贝尔全身心投入到发明创造中去,连个人的生死都不顾,具有奉献精神。更有学生从标点符号及语句重复入手来体会人物情感,如当实验室发生爆炸时人们是大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而诺贝尔是呼喊道“成功了!成功了!”这两处的语句的重复以及感叹号的连续使用,也从侧面写出了诺贝尔对于实验投入之深,教学到此,令人颇感高兴的是有学生提到了在天火之谜一课也有类似写法,即“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于是老师相机进行写法总结,这样即学文也学到了写作方法。讨论修改栏南沈灶小学集体备课共案年级 五 科目 语文 备课时间 主备人 教学内容:22.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目标:1、扫除字词障碍,把课文读通顺。2、能够抓住自己读有心得的语言,谈谈读后感受。3、从名人事例中懂得滴水穿石精神的重要。重点难点:能够抓住自己读有心得的语言,谈谈读后感受。教学方法:引用资源(教学具准备):查找名人资料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流程:一、漫谈理想,引入课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1、猜猜老师的理想是什么,再说说自己的理想。2、谈话激趣,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起去寻找一把打开理想大门的最重要的钥匙。它在哪儿呢?就在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里。用心读书思考你就能找到。3、揭题读题。板书课题。二、了解奇观,引导质疑,探究形成原因,感知“滴水穿石”的启示。1、了解奇观:在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有一大奇观。同步示图,让学生描述,后小结这就是“滴水穿石”。2、引导质疑:对“滴水穿石”这一奇观,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呢?(学生提出问题,师引导归纳,它是怎么形成的或水滴为什么能把石头滴穿?)3、读文探究:A学生自读课文第一、二节,围绕问题圈画有关词句,加以体会。B组织交流阅读感受。(1)刚寸你们提出的问题弄懂了吗?你是从课文中那些语句读懂的?生交流,示文字:1、“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楔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这块石头,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2、“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2)从第二段文字理解滴水穿石的原因,说说“持之以恒”的意思。(3)结合第一段文字理解“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的具体意思,感受水滴的“专一”和“持之以恒”,并相机进行朗读指导。(4)指导朗读:要让人感受到水滴的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4、感知启示: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水滴凭着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竟然能够穿石,对此你有什么感想吗?引出下一旬,让学生变换句于的说法。“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教师点明:用反问句就是强调了这个意思,指导读好反问句。过渡,你相信吗?怎样才能让读者也相信这个道理呢?课文用的是什么写法?(举例)三、精读事例,探究联系,领悟“滴水穿石”的启示。1、默读第三节,说说课文举了哪三个事例。2、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一个事例,自主读文探究:这个事例和“滴水穿石”有什么联系?3、同桌合作交流自读体会。4、组织交流,教师随机评点,并指导读好事例。(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从李时珍、爱迪生和齐白石各自专一的奋斗目标、如何为目标持之以恒地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几个方面去领悟事例和“滴水穿石”的联系。(2)相机理解“迷恋”、“孜孜不倦”、“不教一日闲过”、“坚持不懈”的意思。5、合作朗读这三个事例。6、小结: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都成就了他们的事业,他们的成功经验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啊!你能帮他们来总结一下吗?学生回答后引出:“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1)理解“滴水穿石的精神”指什么精神,“滴穿顽石”揩什么意思。(2)练读。7、以读代讲第四节,想想这一节写了什么,课文为什么要写上这一节。学生交流,教师点明:这是从反面来说明道理,可增强课文的说服力。四、照应课始,交流感受,读记“滴水穿石”的启示。1、学到这里,那把打开理想大门的钥匙你找到了吗?学生交流后出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2、理解“铭记”,学生读背。五、领悟写法,诱发写作动机,布置搜集事例,为说写作准备。1领悟说明道理的方法:我们读了这篇课文,都领悟了滴水穿石的启示,懂得了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一定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看来,作者说明道理的本事可真大。那么,作者有那些说明道理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呢?(领悟本课举例。从正反两方面说理的方法)2诱发动机:其实,能够证明课文道理的事例还有很多,老师有个想法,我们也来写一个这方面的事例,来证明“摘水穿石”的道理,好吗?3布置课外作业,指导搜集渠道:搜集一个事例,可通过阅读、。上网等渠道去搜集。板书:滴水穿石的启示目标专一 实现理想持之以恒教学反思: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的文章。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先是讲安徽广德太极洞内一块石头被水滴穿,接着讲滴水穿石的原因,接下来列举三位名人因着这种精神所以取得了成功,最后揭示作者从中受到的启示。学习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白:要想做成一件事得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这样才能实现美好的理想。我在教学中,能以读代讲,抓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还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理解文中的道理、注意课外拓展,词句积累。一、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学习第一自然段,我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抓住重点词语“接连不断”、“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等进行品析,体会这些词语所要表达的内涵。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滴水能够穿石的道理,并进一步体会第二自然段作者的表达方式。教学第三自然段,让学生在完整朗读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名人事迹进行精读,从他的事迹中去体会“滴水穿石”的精神,并进一步体会这种精神是通过什么样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之间走一个来回。二、质疑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语文教学要关注人的发展,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习惯和能力。其中最佳的方法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即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开课读题时,我请学生对题目质疑。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及表达方式时,我采用故意“出错”的方法,将中心句改成:“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在对比中引导学生自己质疑:“老师出示的句子和课文原句到底哪一句更好呢?”然后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自我发现。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三、自主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语文学习。为此,我营造一个能够让学生都愿积极参与,都能自主选择的开放的融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学习活动中生成智慧、生成能力,提高素质。在学习完课文1-3自然段以后,让学生围绕“滴水穿石”的精神谈出自己的感想。能用上学到的词语和相关的名言警句就更好。四人小组交流,再推荐代表上台交流。这样为学生创设了开放式的言语交际环境,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仅巩固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同时在平等融洽的对话中也培养了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本节课我们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我们觉得有些环节,讲得还是太细,放得不够。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还不到位等。整个教学思路还不够清晰,有时会重复讲一个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完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