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通史》复习题.doc_第1页
《中国戏剧通史》复习题.doc_第2页
《中国戏剧通史》复习题.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戏剧通史复习题一、填空题1、中国戏曲的特征可以概括为综合性、程式性和虚拟性。2、中国戏曲的起源发生有多种观点,如王国维的古巫古优说,此外还有印度梵剧说、影戏傀儡戏说、原始歌舞说、宗教仪式说等观点。3、西汉角抵戏的代表作是东海黄公。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歌舞戏主要有代面、踏摇娘和拨头。5、唐代参军戏的两个主要脚色是参军和苍鹘(h)。6、宋杂剧一般是“一场两段”:“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为两段。”7、院本是金代所流行的一种戏曲形式。“院本”指行院艺人的演出脚本。院本是宋杂剧与元杂剧之间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8、南戏是公元12世纪在南方温州等地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一般认为南戏的产生是中国戏曲形成的标志。 9、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是现存最早的三个宋元南戏剧本,包括小孙屠、张协状元和宦门子弟错立身。10、元代后期南戏发展出现复兴的局面,产生了五大南戏,分别是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11、宋金时期长篇讲唱文学诸宫调对元杂剧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现知作品主要有刘知远诸宫调、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天宝遗事诸宫调。12、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王实甫。13、写出下列元代戏曲作家的一部主要作品: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白 朴:墙头马上梧桐雨郑光祖:倩女离魂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赵氏孤儿王实甫:西厢记14、元杂剧创作中,白朴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作品是梧桐雨。15、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是著名的悲剧作品,王国维认为该剧“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也”。16、写出下列传奇作家的一部主要作品:汤显祖:牡丹亭孟称舜:娇红记李 渔:风筝误洪 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17、“临川四梦”是指明代传奇作家汤显祖的四部作品,分别是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梦。18、明代传奇创作的两个派别是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和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19、明代传奇作家梁辰鱼的浣纱记主要讲述范蠡和西施的爱情故事,并描写了吴越两国历史之兴衰。20、明代南戏四大声腔是指昆山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21、李渔的戏曲理论主要显示在他的闲情偶寄一书中,其中就戏曲的创作提出了“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审虚实”的主张。22、洪升的长生殿取材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23、滚调是在曲牌中加入一些唱词和念白。加念白,称滚白;加唱词,称滚唱。24、京剧是西皮调和二簧腔流传到北京以后吸收融汇了山陕梆子和昆腔、京调(高腔)等剧种的艺术营养,并接受了北京语音和观众欣赏趣味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25、清初之后,民间的歌舞、说唱艺术兴旺发达起来。许多民间表演和说唱艺术在高腔、梆子、皮簧等声腔剧种的影响下,发展成为民间小戏,如花鼓、滩簧、采茶、秧歌、道情等。26、梆子(秦腔)作为一种戏曲声腔,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明万历年间的抄本钵中莲传奇第十四出补缸中贴扮王大娘,净扮顾老儿所唱西秦腔二犯。27、藏戏,藏语称阿吉拉姆,意为仙女大姐,简称“拉姆”,亦名朗达,是我国少数民族戏曲中历史悠久、流传甚广,影响深远的剧种。28、京剧“老生三杰”是指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29、京剧“四大名旦”是指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30、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二、名词解释1、吴江派以江苏吴县人沈璟为代表的创作流派,主张填词要合律依韵,语言要力求本色,符合舞台演出需要。2、临川派以江西临川人汤显祖为代表的创作流派,主张戏曲创作要传情写意,强调发扬作者的个性与才能,具有浪漫主义倾向。3、民间小戏清中叶以后在民间歌舞和民间说唱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戏曲形式,如花鼓戏、滩簧戏、采茶戏、秧歌戏、道情戏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剧目短小、唱腔简单、表演质朴的“两小(小丑、小旦)戏”或“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4、苏州作家群明末清初,昆曲的发祥地昆山、苏州、无锡一带出现了一大批以创作传奇剧本、从事戏曲活动为生的剧作家,他们的剧作以反映社会现实为特色,被后来的戏曲史学家称为苏州作家群。代表作家有李玉等。5、闲情偶寄清初著名的戏曲家李渔的著作,他在书中提出“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审虚实”的戏曲创作主张,对后来的剧本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6、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由民间的巫傩祭祀仪式吸取民间戏曲在清中叶形成的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戏曲形式。7、梆子腔因以硬木梆子击节而得名,采用版式体的音乐结构,唱词为七言或十言诗赞体,是花部地方戏中形成较早、剧种较多、影响较大的一个声腔剧种体系。三、解答题1、昆山腔是如何形成的?答:昆山腔,简称昆腔,又称昆曲、昆剧,是明中叶至清初最有影响、最为成熟的戏曲样式,因形成于江苏昆山一带而得名。昆山腔原本是昆山一带流行的清唱小曲,元末明初,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为昆曲之雏形。明嘉靖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一批艺术家借鉴北曲的演唱艺术,广泛吸收海盐腔、弋阳腔的特点,又对昆山腔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改革,创建了一种号称“水磨调”的戏曲新腔。这种水磨腔具有委婉细腻、清丽悠扬的演唱特点。隆庆年间,昆山戏曲作家梁辰鱼为昆山腔创作了浣纱记,演出大获成功,扩大了昆山腔的影响。万历以后,文人学士竞相为昆山腔创作剧本,并有人在理论上总结、探索剧本创作和演唱的经验,推动了昆山腔的迅速发展,使之成为流行全国的大剧种。2、花雅之争及其意义答:花即花部,雅即雅部。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统谓之乱弹。雅部就是昆腔。花雅之争指清乾隆末年至咸丰年间,以梆子、皮簧为代表的花部地方戏和雅部昆曲争取演出市场和观众的竞争。花部诸腔进入北京和扬州等大都市后,对被封建统治者封为雅部正音的昆腔造成严重的威胁。昆曲观众的聚减,引起了封建士大夫们的严重关注。在他们的呼吁下,清王朝动用行政手段扶持和维系昆曲的剧坛霸主地位,禁止花部地方戏的演出,从而形成了一场持续近一个世纪的“花雅之争”。花雅之争先是京腔和昆剧争胜,后有秦腔的冲击,最后又出现了徽班进京。虽然皇室竭力地扶持昆剧,但是在花雅之争的长期拉锯战中,昆剧终于逐渐进入颓势。不过由于各种地方戏聚集北京等大城市,文化交流频繁,花部和雅部之间在竞争的同时也互相吸取经验,花雅的相互竞争最终促发了京剧的形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