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抒情方式之情景关系_第1页
诗歌鉴赏抒情方式之情景关系_第2页
诗歌鉴赏抒情方式之情景关系_第3页
诗歌鉴赏抒情方式之情景关系_第4页
诗歌鉴赏抒情方式之情景关系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抒情方式之情景关系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考纲要求,掌握高考诗歌鉴赏中有关抒情方式中情景关系的命题规律,掌握答题步骤2 涵咏诗歌,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学习重点: 根据命题规律总结出答题步骤学习难点: 辨析情景关系的几种基本形式能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分析新的考题,并运用规范的答题步骤准确作答。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点拨,学生练习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诗言志,歌咏情”志,即怀抱情感,而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志向、抱负。“诗缘情而绮靡”-陆机文赋诗因为它由情生所以显得精妙、美好。“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当代诗人赵缺翻译:诗这种题材,是因作者对当时所处的境况有所感,从内心深处以诗这种文艺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感受。诗歌是一种阐述心灵表现人类精神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内心深处充沛的情感则需要通过抒情方式表达,请同学们分类回顾一下你所掌握的抒情方式。二、回顾概括抒情方式(意在让学生对抒情方式有一个宏观的把握)问题:想一想我们学过的景情关系有哪些?(提示:哪些情景交融的情况)学生回答,可能比较零碎。(总结)表达技巧之抒情方式:1、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在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加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这种方式较直观,这里不深入讨论。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过渡:而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利用“晴”与“情”的谐音双关,将恋人间若明若暗的爱情表现得真切动人。这就是间接抒情了。2、间接抒情:A、 借助物抒情具体形式为:借物抒怀 托物言志 借物喻人B、 借助历史上的人事物借古抒怀咏史述怀 借古讽今C、 借助事因事缘情 借事抒情D、 借助景即情景关系 a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触景生情 b 情景与哀乐的四种关系: 以乐景写乐情 以哀景写哀情 以乐景衬哀情 以哀景写乐情过渡:抒情方式是高考考察的重点,而借助景抒情又是重中之重,所以今天我们要深入探讨并熟练掌握最后一种情景关系二、 通过辨析清楚掌握情景关系(一)总论情与景的关系: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藉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过渡:明代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一切景语皆情语,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是历代诗人所追求的,也只有达到情景交融的作品,才是诗歌中的上乘之作。讲到诗歌,特别是写景诗,弄清了景和情,也就把握了诗歌的主题,做诗歌鉴赏题也就成功了一半了,因此我们必须准确识记和辨别情和景的关系。(二)辨识情景关系的几种基本形式A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缘情而选景重点在情,景物或意象是抒情的媒介,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有“情”也有“景”(有情有景);B“触景生情”是先见景,因景而生情,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作者心中虽有某种情感,但却是隐含的,不显露的,而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得以激发,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此类诗一般先写景后抒情。例:“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的别董大)【析】诗的头两句写景,写天气的骤变:“千里黄云”,北风狂舞,大雪纷纷,象征董大处境的恶劣。后两句是诗人安慰董大的话,意思是说不要为前途发愁,天下认识您的人多得很呢!安慰之语看似平常,其实表达了诗人与董大的深厚情谊。C“寓情于景”(情含景中)。重点在景,“情”包含在景物或意象之中,明写景,暗含情,即“一切景语皆情语”寓情于景(有景无情):只写景不抒情,凭借景物、人、事传情达意。寓情于景是意境创造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的景往往是情的触媒和载体,情则是景的命脉和灵魂;情傍景生,景依情活,至于触到的什么景,寄的什么情,则因人、因时、因境而异。此类诗看似句句写景,却是句句抒情,情蕴涵于景,情景融为一体。例:“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析】诗歌以明快的笔调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四句全是写景,也全是写情。一、二两句,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的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经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三、四两句,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更增添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全诗洋溢着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和神往。D.情景交融:(景情融合)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析】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三)情景与哀乐的四种内在关系: 以乐景写乐情例:“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析】即使诗中没有“最爱”二字,那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生意盎然的西湖,在作者的字里行间已充满了爱意。“莺争”“燕啄”“绿杨”“白沙”,从动态到色彩,无处不体现诗人对西湖的情有独钟。以哀景写哀情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析】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的秋景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下文四句叙事抒情哀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析】此写景诗描写作者夜泊枫桥时的情景,描写的景物带有凄清萧疏孤寂特点,这正与作者的羁旅之愁相融。 以乐景衬哀情例:“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以哀景写乐情例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析】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例2:“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例3:“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 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杜甫江汉)三、 真题演练,知己之弊高考试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和景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4分)答:描写了城、草、水、树、山、鸟,表现出一种对大自然的感慨,怀才不遇。(0分)答:写了自己看到的景色,春天的景物,作者借景抒情。把情感通过草、水、花、鸟表现。(分)答:这里抒发了一种感伤之情。通过作者春天看到的景物来表现的,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烘托、反衬。(分)春江晚景 张九龄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注那:同“哪”。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分)答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景色2分,情感1分,两者关系1分)【注】秀发,枝叶繁茂,花朵盛开。语出诗大雅生民:“实发实秀。”相鲜,景色鲜丽,相互辉映。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征路”二句:行途中不意逢此佳景,更教我情兴幽远。 那,怎,何。春心,指春景引发的意兴。春,全唐诗注:“一作乡。”按:作“乡”非。黄叔灿云:“作乡心,与通首绝无关会。”(唐诗笺注卷一) 渺,一作“眇”。渺然,幽远貌。作者题画山水障诗:“对玩有佳趣,使我心眇绵。”渺然,犹眇绵之意。 “兴来”二句:言此中佳趣只可心会,却难用言语表达。宋唐庚春日郊外诗:“疑此江头有佳景,为君寻取却茫茫。”陈与义春日二首之一:“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都是写刹那间的创作感受,可以参读。只自副词。犹言独自。自,词缀,无义。 佳处,一作“佳气”。薄暮,黄昏时分。津亭,渡口边的驿亭。存在问题: 缺少文化积淀,没有一定的诗歌鉴赏术语储备,答题“踩”不到点上。 脑中有一点诗歌鉴赏术语,但不能准确、规范的运用诗歌鉴赏术语,答题思路 很混乱,不易得分。四、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题目如何问?(一)提问方式: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 提问变体: 1、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情景,或从景情角度赏析诗歌等。 2、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心情? 3、请简要描述诗中写到的主要景物。它们共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4、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5、这句诗(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的? 6、这句诗(这首诗)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艺术手法),(或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赏析。 7、这首诗无一“情”字,却处处含“情”,试分析本诗抒情的特色。 8、本诗的景物描写与作者情感是否协调(二)解题步骤:(1)明手法:该诗采用了(明确手法)抒情方式(2)阐运用:结合诗句阐述这种手法的具体表现作者通过写(列举景物)内容,营造了氛围或意境,抒发了感情提醒: 通过联想、想象展现诗中所描绘的画 1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两个双音节词)(3)析效果:这种手法的效果起到了效果或有好处提醒:判断“景”和“情”是否和谐一致。(一致:借景抒情、 情 景交融;不一致:反衬)。再次演练上题学会规范有条理的答题:() 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四句诗一句一景,句句含情,通过写城下的茂盛的野草,随意流淌的泉水,无人欣赏落花和鸟鸣,营造出寂静、空旷、荒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伤春、惜春的凄凉之情。()本诗句句是景,但句句含情,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当堂演练2 巩固练习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答()“红叶青山”乍看不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