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报告系统有关问题说明.ppt_第1页
传染病报告系统有关问题说明.ppt_第2页
传染病报告系统有关问题说明.ppt_第3页
传染病报告系统有关问题说明.ppt_第4页
传染病报告系统有关问题说明.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學校傳染病的預防與控制,基隆市衛生局疾病管制科,陳文華,我們希望學校的功能是什麼?,一、教育的政治功能一促進政治社會化二培養政治領導人才三促進民主政治的實現四教育可維護世界政治和平二、教育的社會功能一教育協助個人社會化二教育可促進社會流動三教育可引導社會變遷三、教育的經濟功能一教育可以培養職業技能二教育可以培養經濟建設人才三教育可以促進經濟成長四教育可提昇人類生活素質四、教育的文化功能一可傳遞文化遺產二可革新文化三可創造文化,傳染病,抗生素發明之前:傳染病是導致人類死亡主要疾病。20世纪50年代初:急性傳染病死亡居死因第二位20世纪70年代:急性傳染病已退出前十位死因21世纪以後:傳染病死因構成由19世紀的50%-60%降至1%以下我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死因構成佔85%以上。近年來由於新興傳染病的出現和愛滋病的蔓延,因傳染病死亡人數不斷增加。,人類死因構成因素,學校傳染病流行形勢,80%以上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在學校和幼兒園。學校傳染病流行事件中約80%是呼吸道傳染病,其次是消化道傳染病。常見的傳染病疫情有: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猩紅熱等。近幾年手足口病是幼兒園和小學校中兒童常見傳染病,手足口病可經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觸等多途徑傳播。秋冬和冬春季節是呼吸道傳染病的高發季節,學校傳染病流行發生的高峰時間一般是4月和11月。,學校易發生傳染病流行的原因,學校的特點相對封閉、人群高度集中、接觸密切、接觸時間長、學生社會接觸面廣(易相互傳播,特别是呼吸道和腸道傳染病傳播)學生的特點個體的免疫力較低、自我保護意識差(流感、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易感人群都是兒童與青少年),學校易發生傳染病流行的原因,其他原因一是與學生寒暑假活動有密切關係,寒暑假學生返校可能將外縣市的傳染源帶到本市和學校,在學校中造成傳播和引起社會上更廣泛的傳播。二是學校衛生基礎設施投入不足。一些學校衛生狀況差、設施簡陋、管理不嚴是發生傳染病和食物中毒的最主要因素。,傳染病基本知識,何謂傳染病,傳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感染人體後,能够在人群中或人和動物之間引起流行的感染性疾病。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細菌、真菌、螺旋體等。人體寄生蟲包括原蟲和蠕蟲。,傳染病特點,傳染病的特點病原體傳染性流行性、地方性、季節性免疫性,何謂法定傳染病-5類傳染病,民國96年修法時,依據傳染病之致死率、發生率及傳播速度等危害風險程度高低分類,將傳染病分類方式及名稱改為第一類至第五類(傳染病防治法第3條參照)第一類傳染病5種:天花、鼠疫、H5N1、狂犬病、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第二類傳染病20種:登革熱、德國麻疹、霍亂、流行性斑疹傷寒、白喉、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西尼羅熱、傷寒、副傷寒、小兒麻痺症/急性無力肢體麻痺、桿菌性痢疾、阿米巴性痢疾、瘧疾、麻疹、急性病毒性型肝炎、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漢他病毒症候群、多重抗藥性結核病、屈公病、炭疽病第三類傳染病18種: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結核病、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漢生病、百日咳、新生兒破傷風、破傷風、急性病毒性型肝炎、急性病毒性型肝炎、急性病毒性型肝炎、急性病毒性型肝炎、流行性腮腺炎、梅毒、淋病、侵襲性型嗜血桿菌感染症、退伍軍人病、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日本腦炎第四類傳染病15種:流感併發症、肉毒桿菌中毒、庫賈氏病、鉤端螺旋體病、萊姆病、類鼻疽、地方性斑疹傷寒、熱、水痘、恙蟲病、兔熱病、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疱疹B病毒感染症、弓形蟲感染症、布氏桿菌病第五類傳染病7種: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H7N9流感、黃熱病、伊波拉病毒出血熱、拉薩熱、馬堡病毒出血熱、裂谷熱其他傳染病25種:貓抓病、NDM-1腸道菌感染症、發燒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巴貝斯蟲症、西非錐蟲症、東非錐蟲症、利什曼原蟲症、細菌性腸胃炎、常見腸道寄生蟲病簡介、中華肝吸蟲感染症、旋毛蟲感染症、肺吸蟲感染症、廣東住血線蟲感染症、鸚鵡熱、亨德拉病毒及立百病毒感染症、第二型豬鏈球菌感染症、病毒性腸胃炎、沙門氏菌感染症、疥瘡、頭蝨感染症、李斯特菌症、隱球菌症、CRE抗藥性檢測、VISA/VRSA抗藥性檢測、肺囊蟲肺炎,傳染病傳播的基本條件,傳染病傳播的三個基本條件1、病原體:細菌、病毒、真菌(黴菌)及寄生蟲2、傳染源:指任何病原體可賴以生存、寄居和繁殖的環境。包括人類(如病人、帶菌者和隱性感染病者)、禽畜、昆蟲和泥土。病原體通常必須倚靠傳染源作為基地,伺機感染人類。3、傳染途徑:指病原體由一處移動或被帶到另一處的傳播方式。,許多疾病的傳播是通過多種途徑表現的,控制的基本原則,傳染病控制的基本原則1、控制傳染源2、切斷傳播途徑3、保護易感人群,傳染病的控制方法,常見的傳染病防治知識,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流感水痘麻疹德國麻疹流腦猩紅熱,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多種人腸病毒引起的一種兒童常見傳染病,手足口病,大多數患者症狀輕微,以發燒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為主要特徵。少數患者可併發無菌性腦膜炎、腦炎、急性弛緩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個别重症患兒病情進展快,易發生死亡。年齡層較大之幼童和成人感染後多不發病,但能傳播病毒。,手足口病病原學,引起手足口病的腸病毒包括: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為一群病毒的總稱克沙奇病毒(Coxsackievirus)含23種A型(A1至A22型,A24型)及6種B型(B1-B6型)伊科病毒(Echovirus)共30型(1至33型,但8、10及28型除外)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小兒麻痺病毒(Poliovirus)共3型(1至3型)腸病毒(Enterovirus)(68型)等60餘型,近年來又陸續發現多種型別,依據基因序列分析結果將之重新歸類,分為人類腸病毒A、B、C、D(HumanenterovirusA、B、C、D)型,其中腸病毒71型被歸類於人類腸病毒A型。EV71和CoxA16型最為常見。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較大。,手足口病病原學,病毒適合在濕、熱的環境下生存與傳播(1)腸病毒對酸及許多化學藥物具抵抗性,如抗微生物製劑、清潔消毒劑及酒精,均無法殺死腸病毒。(2)醛類、鹵素類消毒劑(如市售含氯漂白水)可使腸病毒失去活性。(3)腸病毒於室溫可存活數天,4可存活數週,冷凍下可存活數月以上,但在50以上的環境,很快就會失去活性,所以食物經過加熱處理,或將內衣褲浸泡熱水,都可減少腸病毒傳播(4)乾燥可降低腸病毒在室溫下存活的時間。(5)紫外線可降低病毒活性。病毒在4可存活1年,-20可長期保存,在外環境中可長期存活。,手足口病流行概況,手足口病是全球性傳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區均有此病流行的報導。1957年新西蘭首次報導該病。1958年分離出柯沙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早期發現的手足口病的病原體主要為CoxA16型,1969年EV71在美國被首次確認,當時引起很多無菌性腦膜炎與腦炎的病例。此後EV71感染與CoxA16感染交替出現,成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體。感染腸病毒71型後,發生神經系統併發症的比率特別高,但是嚴重程度各有不同,有的只出現腦膜炎、輕微腦炎、肢體麻痺等非致命性的併發症,有的則像1998年台灣的流行一樣出現死亡病例,手足口病流行概況,1998年,我國發生由腸道病毒71型感染(EV71)引發的手足口病疫情,出現因中樞神經系統、呼吸系統损害導致的少數患兒死亡,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歷年監測資料顯示,幼童為感染併發重症及死亡之高危險群體,重症致死率約在3.8%至25.7%之間。引起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之型別以腸病毒71型為主,克沙奇病毒居次一般腸病毒感染主要常見症狀為手足口病或泡疹性咽峽炎。,手足口病流行概況,臺灣地處亞熱帶,全年都有感染個案發生每年約自3月下旬開始上升,於5月底至6月中達到高峰後,即緩慢降低,而後於9月份開學後再度出現一波流行。以年齡層分析,患者以5歲以下幼童居多,約佔所有重症病例90%;在死亡病例方面,以5歲以下幼童最多。該病流行期間,可發生幼兒園和托兒所集體感染和家庭聚集發病現象。腸病毒傳染性强、隱性感染比例大、傳播途徑複雜、傳播速度快,在短時間内可造成較大範圍的流行,疫情控制難度大。,本市手足口病流行病毒株的變化,2010年以腸病毒CoxA16型感染為主。CoxA16型占65.14%EV71型占15.60%其他腸病毒占19.27%2011年以腸病毒EV71型感染為主。EV71型占81.48%CoxA16型占18.52%其他腸病毒占5.56%,手足口病傳染源,人是人腸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和隱性感染者均為本病的傳染源,隱性感染者難以鑑别和發現。潛伏期27天,潛伏期内感染者咽部與糞便就可檢出病毒,通常發病一周内傳染性最强。患者在發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約3-5周從糞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潰時病毒即溢出。,手足口病傳播途徑,腸病毒可經胃腸道(糞-口途徑)傳播也可經呼吸道(飛沫、咳嗽、打噴嚏等)傳播亦可因接觸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膚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傳播。,手足口病易感性,一般人群對腸病毒普遍易感。病毒隱性感染與顯性感染之比為100:1。顯性感染和隱性感染均可獲得特異性免疫力。病毒的各型間無交叉免疫。以學齡前兒童,尤其是3歲以下兒童發病率最高,成人多通過隱性感染獲得抗體。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托幼機構及小學的預防控制措施,每日進行晨檢,發現疑似患兒時,要採取立即隔離、送醫、請假在家休養觀察等措施;患兒所用的物品要立即進行消毒處理;出現重症或死亡病例,或1周内同一班級出現2例及以上病例,建議病例所在班級停課10天;1周内累計出現10例及以上或3個班級分别出現2例及以上病例時,經風險評估後,可建議托幼機構停課10天。,托幼機構及小學的預防控制措施,衛教兒童養成正確洗手等良好的衛生習慣;老師要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狀況。教室和宿舍等場所要保持良好通風;定期對玩具、兒童個人衛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進行清洗消毒。定期對活動室、寢室、教室、門把手、樓梯扶手、桌面等物體表面進行擦拭消毒。,托幼機構及小學的預防控制措施,托幼機構應每日對廁所進行清掃、消毒,工作人員應戴手套,工作結束後應立即洗手。托幼機構應配合衛生單位採取手足口病防治措施。患兒增多時,要及時向衛生和教育單位報告。根據疫情控制需要,教育和衛生單位可决定採取托幼機構或小學停課措施。,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盛行於9歲以前,以4-9歲為最高峰。全年都可發生,冬春季發病較多。常在幼兒園、學校和新兵中流行。1-2天的疲倦、食慾不振,接下來為腮腺疼痛、發燒、喉嚨痛,有時伴隨顎下腺的症狀。主要臨床特徵為發燒、頭痛、腮腺(耳下腺)腫大、一個或多個唾液腺腫大且壓痛,開口及咀嚼時疼痛明顯。,預防措施,(一)預防接種:完成二劑麻疹、德國麻疹及流行性腮腺炎(MMR)疫苗接種。有5的接種者於接種疫苗後發燒,亦有1的接種者於接種兩星期後發生單側性腮腺炎。腮腺炎疫苗接種可在一歲後任何時間開始實施。如以MMR方式進行則通常於滿15個月以後實施。易感宿主應於青春期前完成接種。有免疫系統缺陷、懷孕婦女、對蛋類或neomycin過敏者應禁止疫苗接種。(二)防治病人、接觸者、周遭環境之處理、通知當地衛生局所。、隔離:自腮腺開始腫大起隔離9日,隔離時應採行呼吸道防治措施。、消毒:消毒任何曾受鼻、喉分泌物污染之物品。、檢疫:易感染宿主於爆露後1225天宜避免上學或上班。、接觸者之預防注射:於爆露後注射疫苗或免疫球蛋白並不能預防腮腺炎之發生。、接觸者和感染源調查:易感染宿主應接受預防注射。、治療:無。,腮腺炎之傳染途徑、診斷、檢驗、防治及處置程,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流感病毒傳染性强,特别是A型流感病毒發生變異,以呼吸道飛沫為傳播方式。人群普遍易感。多發生於冬春季,主要發生在學校、工廠及公共場所人群密集的地方。容易隨著旅遊及經貿、社交等活動,而加速疾病散播。感染流感後主要症狀為發燒、頭痛、肌肉痛、疲倦、流鼻涕、喉嚨痛及咳嗽等,部分患者伴有腹瀉、嘔吐等症狀。,預防措施,典型流感的潛伏期約14天,一般為2天。罹患流感的人,在發病前1天至症狀出現後的3-7天都可能會傳染給別人,而幼童的傳播期甚至可長達數十天。主要症狀為發燒、頭痛、肌肉痛、疲倦、流鼻涕、喉嚨痛及咳嗽等,部分患者伴有腹瀉、嘔吐等症狀。病毒變異是流感防治的主要難點,2009年的A型H1N1流感就是變異的新病毒引起的全球大流行。每年流行季節到來前接種疫苗是最有效的防治措施之一。目前政府於每年10月1日開始,針對國小4年級以下兒童、65歲以上老人、長期安養護機構住民與禽畜業者、醫藥衛生人員,提供公費季節流感疫苗接種。由於接種流感疫苗的保護效果於6個月後會逐漸下降,且每年流行的病毒株可能不同,建議應每年接種流感疫苗,以獲得足夠保護力。,水痘,水痘是水痘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臨床特徵是分批出現皮膚粘膜的斑、丘、疱疹及結痂,全身症狀輕微。好發冬季及早春。病患多半是兒童,好發年齡主要在3-9歲,絕大部份病患都不會引起併發症。傳染性很强,直接接觸水痘疱疹液和空氣飛沫傳播,也通過污染的用具傳播。,預防措施,對患者隔離至全部水泡變乾結痂為止對學校中接觸者監測期限將自個案被隔離日起算17天為止,期間若出現疑似感染症狀,應配戴口罩盡速就醫。加强教室通風換氣;消毒被鼻腔、喉嚨和水泡液污染的器物。,麻疹,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全年發病,冬春季多見。人是唯一的傳染源。前驅症狀:發高燒、鼻炎、結膜炎、咳嗽和在發燒3-4天後口腔下臼齒對面內頰側黏膜上出現柯氏斑點(Koplikspots)。紅疹:前驅症狀3-4天柯氏斑點出現後,會繼續發燒,並且再過24-48小時後典型的斑丘疹出現於耳後,再擴散至整個臉面,然後慢慢向下移至軀幹第2天和四肢第3天,皮疹在3-4天的時間內會覆蓋全身,並持續4-7天病人出疹時病情最嚴重,且發燒至最高溫;皮疹出現3-4天後,熱度與皮疹即開始消退,皮疹退了以後,會出現鱗屑性脫皮及留下褐色沉著。約5-10之患者因細菌或病毒重覆感染而產生併發症,併發症包括中耳炎、肺炎與腦炎。典型麻疹的臨床過程可概括為“燒三天,出疹三天,退熱三天”。空氣、飛沫傳播或是直接與病人的鼻腔或咽喉分泌物接觸而感染,麻疹,併發症支氣管肺炎:麻疹患兒主要致死原因。心肌炎:2歲以下兒童多見。腦炎:0.1%-0.2%發病率。喉炎:1%-4%發病率。,預防措施,加强晨檢工作,做好麻疹疫情報告工作。避免易感兒到公共場所探親訪友,無併發症的患兒在家中隔離以减少傳播。預防接種注射含麻疹活性減毒的疫苗後,可以使95以上的人產生主動免疫。常規預防接種時程:出生滿12個月及滿5歲至入國小前各接種一劑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做好新生入學查驗接種證及疫苗補種工作。,德國麻疹,德國麻疹為德國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傳染病,臨床以發燒、全身性皮疹、淋巴結腫大為特點。在感染後的第一週並不會出現症狀,到第二週會在枕部、耳後可摸到淋巴結,在第二週末了會出現輕微發燒、全身倦怠、頭痛、輕度鼻炎、結膜炎等前驅症狀,緊接著在臉部及頸部會出現紅斑丘疹,1到3天後疹子就會往下擴散再漸次消退,疹子大約維持3天左右,所以在臨床上又有另一種說法,稱為3日疹。隱形感染多見,併發腦炎罕見。接觸到感染病人的鼻咽分泌物而傳染(如經由飛沫或與病人直接接觸)。在擁擠的環境(如軍營)中,所有易感受宿主皆可能受到威脅。,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是由腦膜炎雙球菌感染腦膜或腦脊髓膜引起的呼吸道傳染病。腦膜炎雙球菌感染多侷限於鼻咽或無症狀,或僅出現類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狀,但也可能引起肺炎、敗血症和腦膜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是一種突然發作的疾病,發作時常見症狀有發燒、劇烈頭痛、噁心、嘔吐、頸部僵直、出血性皮疹、粉紅斑及精神學症狀(如精神錯亂)、昏迷、抽搐等。偶爾會出現猛爆性敗血症,發作時會立即出現瘀斑及休克。好發於春、冬二季(約每年11月至隔年3月)流行地區有高達5-10的無症狀帶菌者以成人較常見,且於軍隊及學校等密集生活群體中,比例可能更高。直接接觸感染者的喉嚨和鼻腔分泌物,或是飛沫而被感染。,預防措施,努力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診斷、早住院治療。流腦密切接觸者醫學觀察,發現早期輕症病人及時治療。在學校和托兒所發生流腦爆發,可酌情暫時停課與暫停收托兒童。,猩紅熱(非我國法定傳染病),猩紅熱是由A群鏈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全年發病,以冬春季節較多。515歲為好發年齡。病發初期通常出現發燒和喉嚨痛,偶爾會有頭痛、嘔吐和腹痛。最特殊(典型)的症狀為舌頭表面可能出現草莓般(呈紅色和凹凸)的外觀,及發病日或隔日在身軀或頸部皮膚會出現砂紙般粗糙的紅疹,其後會蔓延到四肢,特別是腋窩、肘部及腹股溝。紅疹一般在一星期之內會漸漸消退,接著手指、腳趾和腹股溝的皮膚會脫皮。,呼吸道傳染病特徵,顧名思義,是通過呼吸道傳播的一大類傳染病。傳播途徑易實現,傳染性强,易造成集體爆發流行。冬春季節是高發季節。人群普遍易感,兒童和青少年是重點人群。臨床特徵不同,但發燒為主要症狀之一。,預防原則,增强自身抗病能力。如:鍛鍊身體,增强體質,充足的睡眠時間。室内外環境衛生,經常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新鮮。講究個人衛生,勤換衣服,勤洗手,根據天氣變化注意增减衣服,防寒保暖。接種相應疫苗,提高免疫力。如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三合一疫苗、每年流感流行季節到來前及時接種流感疫苗。,一旦出現發燒或上述其他症狀,應及時就醫,明確診斷,對症治療,切勿貽誤病情。明確為病例後,應積極治療,注意休息,病愈後方可返校,以免造成其他同學的感染。,疥瘡,疥瘡是由人疥蟎所引起,疥蟎會寄生在皮膚表層,特別在人體皺摺處及柔軟的地方,包括手指間、腳趾縫、肩胛骨、腕、肘、腋下、腰、乳頭、陰莖、屁股等。免疫能力較差、年長、失能、操勞過度者,可能會感染較嚴重的結痂型疥瘡挪威疥(Crusted/NorwegianScabies)患者身上會出現厚痂皮的疹子,內含大量的蟎及卵;致命性不會比一般疥瘡高,但因疥蟎寄生的數量較多,可能多達上千隻,甚至百萬隻,傳染力較強患者身上的蟎會掉落在衣服、床鋪及傢俱上,因此感染挪威疥的患者必須盡速進行治療,避免造成大流行。,預防原則,(一)經醫師診斷確定後,使用滅疥藥物,必須從脖子塗抹到腳底,全身都要塗到,如背部、屁股縫、陰部、肚臍、手指間、腳趾縫、指甲縫等較不易塗敷部位均須徹底塗遍,不應只塗抹發癢部位;並遵守藥物標示及注意事項。1.使用硫磺藥膏或benzylbenzoate全身塗抹,24小時後清洗全身,連續治療三天。2.或使用Crotamiton成份的藥物,全身塗抹,24小時後塗抹第二次,再經48小時後洗去。3.或使用Lindane成份的藥物,單次塗抹,停留在皮膚812小時後洗去。一星期後可重複治療。(二)疥蟎離開身體24天後即會死亡,故治療開始前3天內,患者使用的床被單、衣服均須用60以上的熱水清洗並以高燒乾燥,無法清洗或乾洗的衣物,密封於塑膠袋兩週。患者衣物要與未患病者分開處理,並持續高溫處理至患者藥物停止使用為止。(三)除去疥蟎及卵後,皮膚發癢及疹子約需一個月才會全部消失,此時可使用止癢的外用及口服藥物,以緩和症狀。若治療後24週皮膚仍會發癢或疹子再度出現,可能需要再次治療。(四)初次感染疥瘡約26週才會出現症狀,然而無症狀時也具有傳染力,因此若疑似感染,可先塗抹治療藥物。,頭蝨,頭蝨(headlice)是一種體外寄生蟲,在衛生條件較差的環境下容易有頭蝨的感染,臺灣地區在1940-1950年代,頭蝨發生也非常普遍,當時小學生們的防治包括男生剃光頭,女生直接以DDT噴灑在頭上。隨著社會經濟進步及環境衛生改善,頭蝨感染問題已不再像昔日一般嚴重,但這個公共衛生問題也一直未曾消失。頭蝨的感染族群主要是3-10歲的孩童以及長頭髮的女生。臺灣地區於1995-1997年間所進行國中小學學童感染頭蝨的調查,國小學童平均感染率約5-7,顯見頭蝨感染率又有上升的趨勢。,預防原則,(一)選用衛生福利部核可去除頭蝨專用之洗髮乳或藥品,並遵守藥物標示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不可使用市售之環境衛生用殺蟲劑來去除頭蝨。使用藥物時可用冷水沖洗頭髮,並在水龍頭下沖洗,避免使用淋浴,以免身體其他部位接觸到藥物。(二)治療後8至12小時使用密梳(最好選用每公分有12齒,齒與齒間小於0.3mm)梳頭,以除去頭髮上的頭蝨或蟲卵。若治療8到12小時後頭蝨仍十分活躍,必須尋求醫師的協助。(三)治療後每隔2到3天檢查一次頭髮,應持續2至3週,確保頭蝨及蟲卵已完全去除。首次治療後7至10天,若仍發現有頭蝨寄生必須再次投藥。(四)在治療開始前2天內,患者及接觸者所使用之衣物、床巾等需以熱水(5560)清洗至少30分鐘,並高溫乾燥;不能洗的衣物和棉被,可以乾洗或密封於塑膠袋內至少兩週。耳機、安全帽、梳子等物品,經清洗後可用滅蝨藥劑或異丙醇(isopropylalcohol)消毒,梳子也可用熱肥皂水浸洗10分鐘。(五)家中如果有人感染頭蝨,全家人都應接受檢查,有感染的人必須同時進行治療。,學校如何預防傳染病,完善傳染病管理機制,落實疫情報告工作,健全學校傳染病防治工作傳染病疫情報告;學生晨檢;師生定期體檢;教學場所通風與重要場所定期消毒;課堂、宿舍、公共場所衛生清掃;個人衛生清潔;食品衛生安全;學生健康檔案管理等。校、園長是學校傳染病防治第一責任人。,完善傳染病管理機制落實疫情報告工作,指定專人或兼職教師負責單位内傳染病疫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因病缺勤等健康信息的收集、匯總與報告工作配備疫情報告人(校醫或保健教師)。建立師生的健康檔案,定期體檢。實施晨檢,加强對學生身體狀況監測。,學校傳染病疫情報告,依據:傳染病防治法學校衛生法各級學校校園疑似傳染病通報及相關防治作業晨檢:及時發現疫情晨檢應在傳染病疫情報告人指導下,由班導對早晨到校的每個學生進行觀察、詢問,及時了解學生出勤、健康狀況。發現可疑傳染病患者立即隔離,特别是請病假的學生應追查病因,教師或專職(兼職)衛生保健教師或學校傳染病疫情報告人應進行檢查,以確保做到早發現。,當出現以下情況時,學校保健老師應高度重視,及時報告學校,採取相應措施。,(1)同一宿舍、同一班級或同一樓層短期内,天内有例或者連續天内有例以上學生出現相同症狀時,例如發燒、皮疹、咳嗽、呼吸急促、頭痛、腹痛、腹瀉、食欲不振、全身酸痛及乏力、嘔吐、黄疸等,或者有共同用餐、飲水史時,應高度注意是否為傳染病的前驅症狀。,(2)與病人有過密切接觸的學生和老師如在短期内也出現相同的症狀。(3)在學校餐廰就餐的人員中有2例或2例以上在進食相同食物後短時間内發生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而未進食的同學没有發病症狀時,應高度懷疑是否為食物中毒。(4)請假的人數突然增加。(5)病人有可疑傳染源接觸史:如在校外或家中接觸過類似病人或某類動物,吃過不潔食物或飲用過不衛生的水等。,(6)單個病例發生,有時也應當作爆發流行對待。例如以往從未出現過的病症,或是以公眾健康有重大影響的疾病,如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或禽流感流行期間,學生或教職員工出現突然高燒(38以上)或呼吸急促情況,應保持高度警惕。,學校疫情報告程序,任何老師發現或者懷疑有傳染病疫情發生時,都應當立即以最快的方式報告校護,由專職(兼職)校護對患者進行初步的判斷,若可以排除傳染病的可能,則將患者送往相關醫院進行診治;如不能排除傳染病,則應在最短時間報告學校校長和當地衛生所,同時上報教育處。,學校傳染病病例發現與報告流程,學校疫情報告内容、時限及方式,報告内容:發病時間、發病地點、發病人數、發病者具體姓名及班級、患者發病情況、密切接觸者、已採取的措施等。報告時限:24小時内報告。報告方式:當出現符合本工作規範規定的報告情況時,學校疫情報告人應當以最方便的通訊方式(電話、傳真等)向當地衛生所,同時,向教育處報告。,報告疫情的同時應採取的措施:,通知家長,將病人送醫院或在家隔離治療。若懷疑為食物中毒,應注意保存好可疑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設備和現場。做好媒體以及學生家長的解釋溝通,儘量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和不良的社會影響。注意了解發病的有關情況,如發病時間、主要症狀、發病人群的分布等,以便本局調查。密切注意學生病情的變化,並做好記錄。减少學生集會,增加室外活動。,加强健康教育培養師生良好衛生習慣,學校要把傳染病預防教育納入教學計劃,通過多種形式,如開設健康教育課或者專題課講座,通過宣傳看板、班會、講座、公布欄、廣播、電视、網絡、聯絡本、家長會等方式對學生、家長進行傳染病預防知識教育,特别要注意根據不同傳染病的流行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宣傳教育,切實增强學生的衛生防病意識。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提高自身免疫能力。,開展新生接種證查驗,做好疫苗補種工作,可通過接種疫苗預防的傳染病包括: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小兒麻痹症、百日咳、白喉、破傷風、A型與B型肝炎、水痘、流感、B腦、流腦等。在新生入學時,查驗新生有無完成入學前接種,查驗情況必须如實填寫並登記造册。未完成入學前接種之兒童必須進行疫苗補種。,落實學校不同場所預防控制傳染病的措施,(一)教室(1)教室應保持整齊清潔。(2)應每天保持良好的通風與換氣。在温暖季節全天開窗,寒冷天氣定時開窗。(3)冬春季是呼吸道傳染病的高發季節,應適時用含氯消毒水對地面、桌椅、門窗、手柄等進行清洗消毒。,落實學校不同場所預防控制傳染病的措施,(二)宿舍(1)宿舍衛生制度健全,宿舍内應乾淨整潔。(2)宿舍管理員每天應督促學生在起床後,將宿舍窗户打開通風,確保宿舍空氣新鮮。(3)盥洗間和廁所應該每日清潔,做到併保持無積水、無積糞、無蚊蠅、無異味。(4)宿舍應有防蚊、蠅、蟑螂和防鼠害的設施。並經常檢查設施使用情況,發現問题及時改進,應做到室内外無蚊蠅孳生場所。,落實學校不同場所預防控制傳染病的措施,(三)廁所(1)要落實負責廁所保潔的人員,保持廁所地面、蹲位(廁坑)及小便池内清潔。(2)在廁所内或前室應設置洗手設施。(3)廁所應保持良好的通風和採光。(4)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入廁習慣、保持廁所清潔。,(四)餐廰1、餐廰必須領有餐飲衛生許可證,從業人員必須經過體檢、培訓,取得健康證和衛生知識培訓合格證後方可操作。2、餐廰應建立健全衛生管理制度,應設有專(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