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送网承载以太网(EoT)技术要求_第5部分以太网专线(EPL)业务和以太网虚拟专线(EVPL)业务.doc_第1页
传送网承载以太网(EoT)技术要求_第5部分以太网专线(EPL)业务和以太网虚拟专线(EVPL)业务.doc_第2页
传送网承载以太网(EoT)技术要求_第5部分以太网专线(EPL)业务和以太网虚拟专线(EVPL)业务.doc_第3页
传送网承载以太网(EoT)技术要求_第5部分以太网专线(EPL)业务和以太网虚拟专线(EVPL)业务.doc_第4页
传送网承载以太网(EoT)技术要求_第5部分以太网专线(EPL)业务和以太网虚拟专线(EVPL)业务.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 33.040.20M 33YD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通 信 行 业 标 准YD/T 传送网承载以太网(EoT)技术要求第 5 部分:以太网专线(EPL)业务和以 太网虚拟专线(EVPL)业务Technical Requirement of Ethernet over TransportPart : Ethernet private line service and Ethernet virtual private line service(报批稿)20-发布20-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 YD/T 目次前言.IV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缩略语 . 14.以太网线型业务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 34.1.以太网线型业务的基本结构. 34.2.以太网线型业务的分类 . 34.3.EPL 的类型. 44.3.1.EPL 的分类 . 44.3.2.EPL 类型 1 . 44.3.3.EPL 类型 2 . 44.4.EVPL 的类型. 44.4.1.EVPL 类型 1 . 44.4.2.EVPL 类型 2 . 54.4.3.EVPL 类型 3 . 65.EPL 的属性和参数. 75.1.EPL 类型 1 的以太网虚连接(EVC)属性. 75.1.1.EVC 业务属性汇总 . 75.1.2.EVC 的类型. 85.1.3.EVC ID . 85.1.4.UNI 列表. 85.1.5.UNI 的最大数目 .8 5.1.6.EVC 的最大传送单元尺寸. 85.1.7.保留. 85.1.8.业务帧传送. 85.1.9.二层控制协议 . 95.1.10.性能. 95.1.11.带宽属性. 95.1.12.链路类型. 95.1.13.流量隔离. 95.1.14.连通性监视. 105.1.15.生存性. 105.2.EPL 类型 1 的 UNI 属性. 105.2.1.ETH_UNI 属性. 105.2.2.ETY UNI 属性. 135.3.EPL 类型 1 的 NNI 属性. 135.3.1.ETH_NNI 属性 . 135.3.2.服务层适配. 14I6.EVPL 的属性和参数. 146.1.EVPL 的 EVC 业务属性. 146.1.1.EVC 业务属性汇总 . 146.1.2.EVC 类型 . 156.1.3.EVC ID . 156.1.4.UNI 列表. 156.1.5.UNI 的最大数目 . 156.1.6.EVC 的最大传输单元(MTU)尺寸. 156.1.7.保留. 166.1.8.业务帧传送. 166.1.9.二层控制协议 . 166.1.10.性能. 166.1.11.带宽属性. 166.1.12.链路类型. 166.1.13.流量隔离. 166.1.14.连通性监视. 176.1.15.生存性. 176.2.EVPL UNI 属性. 176.2.1.UNI 业务属性汇总 . 176.2.2.ETH_UNI 属性. 186.2.3.ETY UNI 属性. 206.3.EVPL NNI 属性. 206.3.1.ETH_NNI 属性 . 206.3.2.服务层适配. 217.EPL 和 EVPL 的业务应用模型 . 227.1.EPL 的业务应用模型 . 227.2.EVPL 的业务应用模型 . 227.2.1.EVPL 的业务应用模型一. 227.2.2.EVPL 的业务应用模型二. 227.2.3.EVPL 的业务应用模型三. 237.2.4.EVPL 的业务应用模型四. 237.2.5.EVPL 的业务应用模型五. 24附录 A(规范性附录)EPL 类型 1 网络模型 . 24附录 B(规范性附录)EPL 类型 2 业务. 26B.1 EPL 类型 2 业务特征 . 26B.2 1GBPS 的 EPL 类型 2 业务. 27附录 C(资料性附录)10GBPS 以太网比特传送示例. 28图 1 以太网线型业务的基本结构. 3 图 2 以太网专线类型 1 的结构 . 4 图 3 EVPL 类型 1(EPL 的复用接入)结构 . 5II图 4 EVPL 类型 1a 结构(EPL 的复用接入) . 5 图 5 EVPL 类型 2 结构(接入专用,服务层共享) . 6 图 6 EVPL 类型 2a 的结构(接入专用,服务层共享). 6 图 7 EVPL 类型 3 业务的结构(接入复用,服务层共享) . 7 图 8 EVPL 类型 3a 业务的结构(接入复用,服务层共享). 7 图 9 EPL 的业务应用模型. 22 图 10 EVPL 的业务应用模型一 . 22 图 11 EVPL 的业务应用模型二 . 23 图 12 EVPL 的业务应用模型三 . 23 图 13 EVPL 的业务应用模型四 . 23 图 14 EVPL 的业务应用模型五 . 24 图 A. 1 映射到 SDH 的 EPL 类型 1 的接入链路. 24 图 B. 1 1Gbps 以太网信号的 EPL 类型的结构. 27 图 C. 1 承载于 OTN 网络的 EPL 结构(10G WAN 用例). 28 图 C. 2 承载于 SDH 网络的 EPL 结构(10GBASE-W 信号的时钟精度满足 SDH 时钟精度的要求). 28表 1 以太网线型业务类型 . 3 表 2 EVC 的业务属性 . 7 表 3 业务隔离. 9 表 4 EPL 类型 1 业务属性. 10 表 5 EPL 业务的 L2CP 入口(宿端)处理要求 . 12 表 6 EPL 业务的 L2CP 出口(源端)处理要求. 12 表 7 UNI-N 处的 CFM 协议处理 . 13 表 8 NNI 业务属性. 13 表 9 EPL 类型 1 服务层 . 14 表 10 EVC 业务属性 . 14 表 11 EVPL 带宽属性参数 . 16 表 12 UNI 业务属性. 17 表 13 EVPL 类型 1、类型 2 和类型 3 的入口(宿端)802 二层控制协议 UNI 处理. 19 表 14 EVPL 类型 1 和类型 3 的出口(源端)802.3 L2 控制协议 UNI 处理 . 19 表 15 EVPL 类型 2 的出口(源端)802.3 L2 控制协议 UNI 处理 . 19 表 16 UNI-N 处的 CFM 协议处理 . 20 表 17 NNI 业务属性. 20 表 18 EVPL 服务层. 21 表 B. 1 EPL 类型 2 的 UNI 的业务属性. 26 表 B. 2 EPL 类型 2 的 EVC 业务属性 . 26IV前言传送网承载以太网(EoT)技术要求标准的结构及名称预计如下: 传送网承载以太网(EoT)技术要求第1部分:以太网层网络的体系结构传送网承载以太网(EoT)技术要求第2部分:以太网用户网络接口(UNI)和网络节点接口(NNI) 传送网承载以太网(EoT)技术要求第3部分:以太网业务框架 传送网承载以太网(EoT)技术要求第4部分:以太网OAM传送网承载以太网(EoT)技术要求第5部分:以太网专线(EPL)业务和以太网虚拟专线(EVPL) 业务传送网承载以太网(EoT)技术要求第6部分:以太网保护 传送网承载以太网(EoT)技术要求第7部分:以太网管理功能要求 传送网承载以太网(EoT)技术要求第8部分:以太网专网(EPLAN)业务和以太网虚拟专网(EVPLAN)业务传送网承载以太网(EoT)技术要求第9部分:以太网根基多点业务(EP-Tree和EVP-Tree)本部分是传送网承载以太网(EoT)技术要求的第5部分。本部分非等效采用ITU-T G.8011.1和G.8011.2,还参考了MEF有关以太网业务定义和属性的规范。 本部分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本部分由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负责起草,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中 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参加起草。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李伟李芳周亦波黄峰周惠琴杨剑传送网承载以太网(EoT)技术要求第 5 部分:以太网专线(EPL)业务和 以太网虚拟专线(EVPL)业务1.范围本部分规定了以太网专线(EPL)业务和以太网虚拟专线(EVPL)业务的属性和参数,包括业务 类型、以太网虚连接(EVC)属性、用户网络接口(UNI)属性和网络节点接口(NNI)属性等,并给 出了以太网专线和以太网虚拟专线几种常用的业务应用模型。本部分适用于同步数字体系(SDH)、光传送网络(OTN)、准同步数字体系(PDH)、以太网 物理层(ETY)、弹性分组环(RPR)、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面向传送的多协议标签交换( MPLS-TP)、 异步转移模式(ATM)等服务层网络以及波分复用系统等传送网承载的以太网业务,其它电信网技术 也可以参照使用。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YD/T 1948.2-2009传送网承载以太网(EoT)技术要求第 2 部分:以太网用户网络接口(UNI)和网络节点接口(NNI)YD/T 1948.3-2010传送网承载以太网(EoT)技术要求第 3 部分:以太网业务框架ITU-T G.707SDH 网络节点接口ITU-T G.8021以太网传送网络的设备功能模块特性ITU-T Y.1731以太网 OAM 功能和机制IEEE 802.1ag-2007IEEE 标准 局域网和城域网-虚拟桥接局域网修正 5:连接性故障管理IEEE 802.3-2008IEEE 标准 信息技术系统之间的电信和信息交换局域网和城域网具体要求第三部分:CSMA/CD 接入方式和物理层规范IEEE 802.3ap背板以太网MEF 6.1(2008.6)城域以太网业务定义阶段 2MEF 10.1(2006)以太网业务定义阶段 2MEF 11(2005)UNI 要求和框架3.缩略语AISAlarm indication signal告警指示信号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异步转移模式C-VLANCustomer VLAN客户 VLANCBRConstant Bit Rate固定比特率CBSCommitted Burst Size承诺突发长度CCContinuity Check连续性检测CFCoupling Flag联合标记8CFMConnectivity Fault Management连通性故障管理CICharacteristic Information特征信息CIRCommitted Information Rate承诺信息速率CO-PSConnection Oriented Packet Switched面向连接的分组交换CL-PSConnectionless Packet Switched无连接的分组交换CMColor Mode着色模式DADestination Address目的地址EIRExcess Information Rate超额信息速率EBSExcess Burst Size超额突发长度EFMEthernet First Mile以太网最后一公里ELMIEthernet Local Management Interface以太网本地管理接口EPLEthernet Private Line以太网专线EVPLEthernet Virtual Private Line以太网虚拟专线ETHEthernet MAC Layer Network以太网 MAC 层网络ETH_CIEthernet MAC Characteristic Information以太网 MAC 特征信息ETYEthernet Physical Layer以太网物理层Ety-NNIEthernet over Transport NNI传送网承载以太网的 NNIEty-UNIEthernet UNI以太网 UNIEVCEthernet Virtual Connection以太网虚拟连接FCSFrame Check Sequence帧校验序列GARPGeneral Attribute Registration Protocol一般属性注册协议GFP-FFrame mapped Generic Framing Procedure成帧映射的通用成帧规程GFP-TTransparen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