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鉴赏(精品+实用)_第1页
诗歌鉴赏之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鉴赏(精品+实用)_第2页
诗歌鉴赏之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鉴赏(精品+实用)_第3页
诗歌鉴赏之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鉴赏(精品+实用)_第4页
诗歌鉴赏之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鉴赏(精品+实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讲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一、概念阐释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高考对古代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考查,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如下图所示:,1.分析概括诗歌的内容主旨诗歌的内容指诗歌中描写的物、人、事的总和,是诗歌赖以表现作者情感和作者观点的关键;诗歌的主旨是诗人写作诗歌的主要目的。分析概括诗歌的内容主旨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事物、人物、事件等因素,综合观照,这样才能够顺利地解读诗歌,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分析概括诗歌的内容”常用的设问方式有:(1)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2)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3)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2.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诗歌以表情达意为最终目的,我们在鉴赏诗歌时,无论对其形象、语言还是表达技巧的揣摩,都是为了解读诗歌传达出的思想情感。分析思想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诗歌中流露出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理解思想情感应多注意以下几点:(1)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2)情感载体:情感是抽象的、不可感的东西。诗人在表达时往往采用化抽象为具体的手法,把情感寄寓到具体可感的事物中。如:杨柳离别,菊花傲视,圆月思念,落叶失意等;(3)抒情方法:直抒胸臆、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触景生情等。,“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常用的设问方式有:(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2)该句(联)蕴涵(或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3)试比较诗歌中(或两首诗)的不同情感。,3.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通过诗歌形象地告诉读者诗人自己的人生感悟(如苏轼题西林壁蕴涵的哲理)或生活理念(如刘禹锡秋词表达的志向)等,不仅仅指诗歌通过艺术意境传达给读者的情感状态。这是它与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的分野。作者的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等。态度往往是抽象的、概括的,它或者用某一诗句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或者借景抒情来表达,或者托物言志来表达,或者融志于事来体现。,“评价”是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态度作出自己的评价。如诗中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是否有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等。有时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常用的设问方式有:(1)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2)诗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3)这首诗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二、备考知识储备1.常见的诗歌题材山水田园诗、咏物诗、怀古咏史诗、边塞诗、哲理诗、羁旅行役诗、闺怨诗、送别诗、爱情诗等每一类诗歌都有常见的思想感情,分类复习可以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主旨,但对单一首诗歌,还得就这一个个体去分析,而不能先入为主,一概而论。,(1)写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是古代诗歌中最普遍的一种,古人的送别诗、闺怨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等都有大量的景物描写,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总是寄托着作者的情感,所以首先要能够识别诗中的写景和抒情,比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借外界景物的描写来表现他的情怀。,(2)咏物诗。以描写某一事物为中心,或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或寓理寓意于物。所咏之物可以是植物,也可以是动物,比如多见于古代诗歌的梅、兰、竹、菊、松、莲,蝉、雁,还有石灰、蝴蝶等。,(3)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大漠奇特风光、征战生活,有将士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也有报国无门的悲伤、壮志难酬的悲叹,更有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满、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作品。,(4)怀古咏史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刘禹锡的乌衣巷等。(5)羁旅行役诗。主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愁思的抒发和思念故乡的情感的表达,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6)送别诗。在古代诗歌中是相当常见的,古代交通不便,分别则难以再见,何况送别时总有背井离乡之感,仕途失意之悲,所以送别诗中多抒发离愁别绪、惜别之情,如柳永的雨霖铃,但也有豪放壮阔的送别,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高适的别董大。,2.常见的诗歌情感(1)抒写个人际遇、感怀,宣泄伤时、离乱之情。这类诗歌往往从自身境遇写起,以自身之所历、目之所睹为依托,宣泄伤时离乱之情。如杜牧题木兰庙:“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作者借“木兰庙”的意象,抒发自己对历史的深沉感慨以及对“木兰”和“王昭君”的景仰之情。,(2)抒写作者报国之志,表现忧国忧民之情。爱国是中国文人的主流思想,在古典诗歌中爱国诗的比重很大。比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因上论佛骨表触犯“人主之怒”,被贬为潮州刺史,韩愈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了这首诗。诗歌尤以颈联“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最为著名。作者借“云横”的“秦岭”,借“拥蓝关”而“马不前”的大雪,抒写自己伤怀国事,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和思念家人而不得见的悲凉,寄寓了他国不得报的君国之忧和家不得归的英雄失路之悲。另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反映了社会的黑暗,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林升的题临安邸中“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陆游的示儿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表达了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还有杜甫的兵车行揭露了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穷兵黩武。,(3)记录人物羁旅行役,抒发客心思归之情。羁旅诗和思妇诗是古典诗歌中独特的一对,游子思家,怨妇怀人,都表现出中国文化对于家的眷恋,对于团圆的渴望。如刘禹锡的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作者借“秋风”的意象,寄托了自己的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另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和温庭筠的商山早行表达了天涯羁旅的愁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了思亲念友的孤独;王昌龄的闺怨和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记述了闺中怨妇怀人之情,等。,(4)咏史怀古,寄寓盛衰无常之感。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历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如刘禹锡的咏史诗乌衣巷石头城等,杜牧的咏史名篇过华清宫题乌江亭等。,(5)即景生情,抒发诗人生活杂感。即景抒情诗是古典诗歌中最为常见的一类,这些诗往往以景色描写为主,但在景色描摹中,流露出诗人不同的情感。常见的有以下几类:,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借古讽今的感叹,如杜牧泊秦淮赤壁。,(6)描摹事物独特风貌,寄托诗人个性情志。托物言志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一类,诗人往往独具慧眼,抓住所咏事物的特征,咏物言志,表达个人情怀。比如李商隐的蝉,以蝉之高洁自喻,喟叹身世之飘零,抒发了位卑寄人篱下的感叹;杜荀鹤的小松,借小松把诗人出身寒微、才华卓越、无人赏识、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的人生境遇表现得淋漓尽致。,(7)追怀亲友昔日情态,挥洒诗人缅怀之情。悼亡诗在古代诗歌中,因其引人动容的情感而备受人们的关注,这类诗歌往往虚实结合,跨越时空,过去现在,梦里梦外,辗转反侧,催人泪下。比如苏轼的江城子以梦境表达词人在爱妻十年忌辰时的哀伤之情。,(8)描述亲朋离别情状,抒发诗人依依别情。离别诗也是一种常见诗体,古人离别,十里长亭,觥筹交错,吟咏赋诗。其中的离情别绪虽大体相同,但也各具特色。例如李白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殷殷深情;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依依惜别;高适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声声激励;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深深离情。,【真题一】(2010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岁暮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请你试做: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参考答案:边境发生战事,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真题二】(2010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咏素蝶诗刘孝绰注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请你试做: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主旨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题时,应结合注释了解作者,进而分析诗中“物”与“志”的关系,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问作答应力求简明。首先结合诗句分析作者笔下的素蝶形象的特点,结合结尾的议论抒情诗句,能够非常明显地感悟到作者对素蝶的喜爱、羡慕之情。本诗中,作者强调的是素蝶面对不同对象时的不同的活动方式,而且是轻松自然,从容应对。尤其,是最后一联,是非常明确的议论抒情语句,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希望得到一个美好的依靠的愿望。联系注释内容“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可知诗中蕴涵着作者期盼得遇明主之意。“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因为这是一首咏物诗,在诗中作者欲以素蝶自比,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志向。素蝶不同于绚丽的彩蝶,其“素”色自有清高傲世之喻。这与作者自身“恃才傲物”有着相似之处。而且,一般的咏物诗都有托物言志、借物抒怀的特点。所以,这首诗所用手法也是如此。,参考答案: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真题三】(2009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寄远杜牧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5分)请你试做: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题干中“情感变化”四个字。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寂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眺望。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做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回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妙的图景,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由眼前所见之景自然会想到家人对自己的思念。,参考答案: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诗人看到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或“红袖的悠闲与客心的孤回形成鲜明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特别提醒】分析思想感情题型的审题要领(1)区分两种题型:直接陈述思想感情式,提问方式主要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者:寄寓了什么样的感慨。分析说明思想感情式,提问方式主要有:句(片)蕴涵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试加以简要分析(说明)。,(2)弄清切入方式(答题范围):从一句(一联/一片)入手还是从全局、全篇入手。(如2009年山东卷)(3)关注抒情方式。间接抒情,思想感情或从景物描写中提取出(如2009年山东卷),或从象征用典中提取出,或从叙事状物中提取出。直接抒情,直接从语句中提取出。,【真题四】(2010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定林宋王安石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注】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仍:又。,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请你试做: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读懂作品是关键,要注意结合诗句分析,真正领悟诗人寄寓于诗中的个人情感态度。“悲虫”也会有“好音”,虫是无所谓“悲”或“喜”的,那是因为诗人的个人情感的原因,所以结合原诗不难整合出答案。参考答案:诗人罢官后,寄情自然,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寻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一、分析概括诗歌内容主旨的答题要领1要学会知人论世分析作品思想内容时,要结合作家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如鉴赏李煜的词,就要了解李煜的创作以南唐降宋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降宋前,南唐政治稳定,经济、文化基础较好,李煜过着纸醉金迷、酣歌曼舞的生活,作品多描写帝王的享乐生活,表现高雅文化与富足生活给他带来的短暂的快乐;降宋后,李煜过着“此中朝夕,只以眼泪洗面”的屈辱生活,作品则以抒写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为主,感情真挚沉痛,凄怆动人,一洗前期作品的香艳柔媚,进入了另一番开阔的境界。,2要结合时代特点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个时代的风貌都会在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上打上印记。比如,宋末元初和明末清初这两个历史阶段,一方面旧王朝积贫积弱、国力衰微;另一方面异族入侵,民族矛盾激化,这些时期的作品主题多表现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凄苦;或抒写自己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情怀;或抒发驱逐异族、建功立业的雄心。因此我们读宋诗、宋词和明末清初诗歌,总感觉少了唐诗的雄伟气魄和高昂格调,取而代之的是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家国之愁和悲凉之气。,3要利用暗示信息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要充分利用诗词本身的暗示信息,这些暗示信息可以是诗歌的标题,可以是诗前的小序,也可以是诗后的注释。这些内容,有的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的介绍了作者的经历,有的交代了作者的创作动机或创作经过,有的则直接指向作者的情感基调。这些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都是至关重要的,因而解读诗词时必须要细心阅读,充分利用。例如【真题二】联系注释内容“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可知诗中蕴涵着作者期盼得遇明主之意。“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因为这是一首咏物诗,在诗中作者欲以素蝶自比,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志向。,二、分析评价作者思想情感的答题要领1.借助背景动机,把握诗人的内在情感诗言志,词缘情,情感是诗歌创作的基础。鉴赏诗歌时,一定要关注写作背景的介绍,从而懂得诗人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例如2009年高考辽宁卷的诗歌鉴赏题,根据题目可以知道诗人远离家乡,某个夜晚在岳阳停留,那么该诗抒发的就是思乡之情。,2.品味语言意象,领会景物蕴涵的情感诗歌借助语言描摹塑造形象,而诗歌创作讲求含蓄、凝练,作者常常借助外物来抒情言志。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往往能够迅速地把握主题。如上述【真题三】寄远一诗中,“南陵水面漫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缓、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而“红袖凭江楼”,由眼前所见之景自然会想到家人对自己的思念之情。,3.剖析结构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梳理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进而把握诗歌作者的感情变化。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怀念古代英雄孙权和刘裕,这是切合题目的,下阕却写到北伐失败、扬州烽火、神鸦社鼓、廉颇尚能饭否等四件互不关联的事,抒发的是虽有雄才大略却不被重用的慨叹。,4.抓住注释内容,提取诗歌暗示信息注释有时很短,却是命题者给考生的暗示,下面就注释分类及其所暗示内容做一表格:,例如上述【真题四】定林诗后注释便给我们提供了作者的经历遭遇、创作动机,这是我们解读此诗感情基调的锁钥。,三、分析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答题要领1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结合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态度。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首诗的形成总是与作者对特定的历史事实的感悟有关(所不同的是其表现方式的差异)。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对社会、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或赞美或嘲讽总是带有时代的烙印,因此,分析诗中作者的观点或态度,我们应尽可能多地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的历史背景,结合诗的内容作细致、全面的分析。如:江畔独步寻花(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注释:杜甫居成都草堂,历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诗人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开时节,独自散步在江边,情随景生,一气写下了七首诗,此为其六。,问: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要正确地把握杜甫在这首诗中所表露的对生活的态度,即思想感情,我们只要读一读诗的注释,就不难把握诗人对生活的态度是积极的,思想感情是欣喜的。因为诗的注释给我们提供了杜甫写这首诗时的特定背景诗人“历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联系这一背景,再结合诗人在诗中给我们创设的意境,答案也就不难得出了。,2.把握诗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观点与态度。诗包含着作者的情感,或愉悦欢快,或沉痛哀伤,或赞美仰慕,或豪迈闲适,但不管是哪一种情感都隐含着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与观点,因此,读诗要把握诗情,才能走进诗作者的心灵,才能正确地领悟诗作者的态度和观点。如怀古咏史诗,从情感的表现方式上来说,大致上就有两种:一是对历史作冷静、理性的思考,表达诗人仰慕或惋惜之情。如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借咏周瑜年轻有为及其卓异不凡的业绩与自己“早生华发”作比,将历史与现实巧妙的扭结在一起,透露了他有志报国、壮志难酬的感慨,从而表达自己对朝廷的不满及希望自己能有为于朝廷的政治态度。因此,从把握诗的情感入手,去把握诗作者的观点与态度,可以作为解答此类题目的一种途径。,3.分析诗句的含蓄义或理趣义,找出作者的观点或态度。大多古诗词的作者并不是直接地在诗中表达自己的态度或观点,而是通过写景或写事来含蓄地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这样的诗词,鉴赏时要注意分析景物或人物的特点,把握其含蓄义,由此入手析出作者的观点或态度。如赵翼的论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作者用简略的文字“万口传”来描述了李杜诗作的魅力及影响,然后又通过后面的两句诗表达自己对文学创作的愿望与主张;文学创作应该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是两个理趣句,它隐含的意义是深刻的。理解了这一层,那么对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愿望与主张也就明确了,即反映了作者对文学创作应超越前人的愿望,表现出文学创作要创新发展的主张。,【特别提醒】古诗词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含有理趣义的诗句,对这些诗句要注意分析它的意义指向,因为这些诗句是解读作者隐含在诗作中的观点与态度的关键句。,4从辨析用典入手,把握诗人的观点态度。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诗人往往借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辨析所用典故有助于把握诗作所表达的观点与态度。古典诗词的用典是多样的,有引用点化前人诗句的,有引用神话传说的,有引用历史故事的等等。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就提到了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历史人物及他们的故事,借以曲折地表明了自己对时事的看法,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感叹。,5从诗的意境着手,把握诗人的观点与态度。诗的主旨是通过一组组的意境来构成的,因此,体味涵咏诗的意境,有助于我们把握诗作的观点与态度。诗作的意境可以从诗的意象组合、色彩组合等来表现,如:,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天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这首诗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诗中写景,鲜艳斑斓,多姿多彩,抒情明朗活泼而又含意深厚。“红树”、“青山”、“绿草”、“落花”构成暮春既缠绵又酣畅的意境。通过这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眷恋春景的情感,从这组意境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上面说的是鉴赏古诗词时如何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态度的一些常用方法,要注意的是,在分析某一首诗的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时所使用的方法并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往往是多方面的综合,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完整、准确地把握诗作者的观点与态度。,【特别提醒】1一首诗或词的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是建立在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上的,因此,把握诗作者的观点态度也要注意从一首诗或词的整体上去考虑,不能忽略对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诗歌的外在形式的赏析而去架空分析。因为只有了解了诗的形式美的内涵,才能深入地去探知作者的观点与态度。2对诗词作品的观点与态度的概括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在这方面,我们常犯的错误是容易犯“拔高”的毛病,即用今天的眼光去评价古人的思想、观点和态度。评价常常不恰当,有失分寸。,3要因诗论诗,因人论诗,因事论诗,不能随便“套用”某首词的评价内容,尤其是要防止想当然式的搬用某些现成的词语,使得评价出现似是而非,言不及意的现象。要防止这类错误,需要我们在鉴赏时认真体味,仔细分析,依据特定的诗、特定的作者、特定的时代做出特定分析。4作者在诗中的观点,需要我们鉴赏时概括,因此,概括时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诗中作者的态度观点所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概括到,防止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一、古诗词鉴赏中重点关注的五个关键点高考中的古诗词鉴赏题,一般都会遵循文学鉴赏“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基本规律。因此,由“点”及“面”应是我们鉴赏古典诗词的可行方法。这里的“面”,指的是诗歌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这里的“点”,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如宋祁木兰花中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运用拟人手法,将春杏怒放,生机勃勃之景生动形象、极具情趣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显然,作者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情趣也通过这一“闹”字而自然地流露出来了。又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的“愁”字,就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也为我们的答题指明了方向。,2.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情感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表明了作者高洁的志向;朱熹观书有感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阐述了人们要从书本中汲取营养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道理。这样的诗句在诗中都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都可以说是诗中的关键句。抓住这些句子,就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3.题目不少诗歌的题目暗示了诗歌的类型和内容,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送”字,表明该诗属于“送别”诗;越中览古中的“览古”,说明它是一首“怀古”诗。明确了这一点,我们的答题就有了针对性。如2009年高考江苏卷考查的是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从题目可以看出作者写作此诗是为了抒发感慨。,4.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许多意象常常含有特定的含意。如:松,往往寓含坚贞;梧桐,常常表现凄苦之情;残月,往往暗示离散;柳,表示离别时的难舍之情,也含有挽留之意;杜鹃,往往表示凄凉、哀伤;等等。平时备考要注意这方面知识的积累,考试时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5.注释出现在高考古诗鉴赏题中的所有信息都应看做是有效信息,包括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这些因素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2010年高考安徽卷诗歌鉴赏题岁暮,诗后注释为:“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此注释交代了写作背景,联系到杜甫生平志向,诗中传达出的是诗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感人情怀。,二、古诗词鉴赏中应做到的“四要”1体悟要深入诗人写诗都不可能单纯地为了叙事、咏物,而要“赋诗言志”,要抒发某种主观情感、人生体验或对家国世事的认识与感悟。因此,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2分析要细致第一,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能脱离原诗泛泛而谈。第二,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剖析,避免架空分析。第三,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一起回答,既分析表达了什么,也分析了是怎样表达的。,3归纳要全面有的诗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不是单一的,要求我们在分析概括时能理清思路,把握要点,逐一分析,不能遗漏信息或以偏概全。如欧阳修的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全诗抒写的其实是作者由早春物候而感发的特定境遇下的深切感慨:既有谪居山乡的抑郁、寂寞,又有排遣内心苦闷的自我宽慰,更有身处逆境而不甘消沉的乐观、豁达。分析评价时必须几个方面都要兼顾,做到归纳全面,分析具体。,4评价要恰当一要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识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如有的同学一提到辛弃疾,马上就想到抗金报国、收复失地、怀才不遇,如果在分析他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时,也用这个观点去套,就会张冠李戴,牛头不对马嘴。二要避免没有分寸,不能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而是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结果要么无限拔高,要么片面否定,对作者都是有失公允的。,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一水:亦作“二水”。,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答: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分两步:第一步找出概括对象的典型意象及特点,第二步找出意象的共同特点加以概括。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联是昔,后一联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参考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对雪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注】。【注】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此诗与春望为同一时期的作品,从全诗看,说说本诗的主旨。答: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诗歌内容主旨的能力。杜甫这首诗是在被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写的。杜甫在写这首诗之前,泥古不化的宰相房琯率领唐军在陈陶斜和青坂与敌人作车战,大败,死伤几万人。消息很快就传开了。诗的开头“战哭多新鬼”,正暗点了这个使人伤痛的事实。房琯既败,收复长安暂时没有希望,不能不给诗人平添一层愁苦,又不能随便向人倾诉。所以上句用一“多”字,以见心情的沉重;下句“愁吟独老翁”,就用一“独”字,以见环境的险恶。三、四两句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待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写出了诗人贫寒交困的景况。末两句,诗人身陷长安,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所以说“数州消息断”,而以“愁坐正书空”结束全诗。“书空”是晋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参考答案: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3.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途中见杏花吴融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更忆帝乡【注】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注】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评价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诗人漂泊在外,偶然见到一枝杏花,触动他满怀愁绪和联翩浮想,于是写下这首动人的诗。诗篇借杏花托兴,展开多方面的联想,把自己的惜春之情、流离之感、身世之悲、故国之思,一层深一层地抒写出来,笔法特别委婉细腻。,参考答案:惜春之情。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无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流离之苦(或:身世之叹)。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故国之思。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代表着作者深心忆念着的长安生活,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点出了自己的愁怀所在。(三点任意答出两点即可),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武夷山中宋谢枋得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注】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