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_第1页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_第2页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感。2、反复诵读诗歌,体会本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提高诗歌欣赏水平。3、感悟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留恋故乡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领读。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3、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人。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著名作品有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等,著有李太白集。4、选自李太白集。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25岁的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这时的诗人正值青年,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野顿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5、学生齐读、背诵。三、细读品味: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一个“从”字,凸显了诗人的大气魄。本是诗人乘船顺流东下,可在诗人眼里,竟是长江跟着自己游览。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白天行舟,天开地阔,诗人开阔的胸襟、舒畅的心情,都流露在字里行间。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夜晚,变幻莫测的江水、月光、云霞让诗人目不暇接。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明确:运用拟人手法,借故乡的水有情,不远万里送“我”告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亲人的感情。四、合作探究:对诗中“送别”情绪应如何理解?明确: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与作者的其他送别诗不同,并非为朋友送行,而是告别故乡。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25岁远渡荆门,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情,江水流过的蜀地是养育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己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对方写来,越发显示出自己的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五、教师小结:这首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别具特色。这首诗,作者描绘了出蜀过荆门山的沿途山川景色,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六、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这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