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成长中情感互动能力培养项目的实践与总结.doc_第1页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成长中情感互动能力培养项目的实践与总结.doc_第2页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成长中情感互动能力培养项目的实践与总结.doc_第3页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成长中情感互动能力培养项目的实践与总结.doc_第4页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成长中情感互动能力培养项目的实践与总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题 目 社会工作的介入与流动儿童成长中情感互动能力的培养 姓 名 张娜 长春工业大学 分 类 号: C916 单位代码:10190研究生学号: 201010020 密 级:无硕士学位论文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成长中情感互动能力培养项目的实践与总结Practice and Summary of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In The Growth of Migrant Children Emotional InteractiveCapacity-building Training Project研 究 生 姓 名: 张 娜 专 业 领 域 : 社会工作 指导教师姓名: 张朝林 付 成 指导教师职称: 副教授 教 授 2012年 5 月II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社会流动进程加快,流动儿童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群体。流动儿童是我国未来重要的人力资源,也将会是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但是,流动儿童当前正在承受着来自社会的各种不良影响,处于一种失语者的状态。为了促进流动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与适应城市生活,在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与分析的基础上,以泰达社会服务中心为例,通过组织流动儿童活动,并详细记录活动过程,在社会工作者介入下对流动儿童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尝试从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中分析社会工作者在儿童情感互动能力的培养中能够起到的作用,提出一些来源于实践的理论,从而一定程度上可以填补前人研究的空白,更好地丰富学术界关于社会工作者如何介入儿童情感互动能力的培养的相关理论。本论文选择深度访谈法、行动研究方法、采取参与式观察法等方法收集并分析资料,行动过程中主要采用了社会工作的小组工作方法,并使用了社会工作及情感社会学的相关理论。本研究试图将社会工作知识引入到流动儿童情感互动能力的培养中,即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方法,组织研究区域的儿童及家长参与到设计的培养情感互动能力的活动中,通过参与式观察法,对家长及儿童的深度访谈及笔者自身的反思,探讨社会工作及社会工作者在流动儿童情感互动培养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及实现这些作用的途径,并简要评估其效果。希望通过这项研究找出适合中国内地的城市社区内流动儿童情感互动能力培养的方式,尝试探索社会工作者在流动儿童情感互动能力培养中不同于社区自治组织、政府、家庭、学校、各种儿童情感互动亲子班及居民自身的作用和角色。关键词:流动儿童 情感社会学 社会工作 情感互动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social mobility, migrant children as a social group cannot be ignored. Migrant children is an important human resources to our country. Its also will be the backbone of the nation-building. However, migrant children are currently under a variety of adverse effects from the community. They are fall in the state of an aphasia. In order to promote migrant children to better integrate into society and to adapt to city life, TEDA social service centers as an example in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basis of the review and analysis of flow through the organization of childrens activities, and detailed records of activities of the process, have the effect of the migrant children in the intervention of social workers, sum up experience, try to collect first-hand information analysis of the social workers can play a role in the ability of childrens emotional interaction and in order to propose a set of molding theory, which to some extent, fill the blank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better theories of the rich culture of the academic community on how the social workers involved in childrens emotional ability to interact. The paper select the depth interviews, action research methodology, to take the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other methods to collect and analyze data, course of action mainly using the social work group work methods, and theories of social work and sociology of emotions. This study attempts to bring social work knowledge to the ability of migrant children emotional interaction, namely the use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methods of social work,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study area for children and parents to participate in activities designed to cultivate the emotional ability to interact through a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depth interviews of parents and children and the authors own reflection, explore the culture with regard to the role of social work and social workers in the mobile childrens emotional interaction, and ways to achieve these effects, and briefly assess their effectiveness. Hope that through this study to identify the culture of mobile childrens emotional ability to interact within the community of the city for the mainland of China, try to explore the social worker is different from the culture of the mobile childrens emotional ability to interact and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governments, families, schools, a variety of childrens emotional interactive parenting classes and residents in their own role and roles.Key words: Migrant Children Sociology of Emotions Social Work Emotional Interaction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一、绪论1(一)研究背景1(二)论文的研究目的2(三)论文的研究意义2二、国内外研究现状3(一)国内研究现状3(二)国外研究现状4(三)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特点及不足5三、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6(一)理论基础6(二)具体的研究方法7四、案例分析社工介入流动儿童情感互动能力的培养9(一)研究区域及研究对象简介9(二)游戏对儿童的影响10(三)“科学探索之旅”活动与社会工作者的介入11(四)“小英雄拓展训练营”活动与社会工作者的介入15(五)“炫彩魔方课堂”活动与社会工作者的介入19五、结论22致 谢24参考文献24附 录27作者简介28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28原创性声明29论文使用授权声明29III一、绪 论(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社会流动进程加快,流动儿童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群体。经过我们调查发现,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比较,出现许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不自信、情绪不稳定、敏感、适应能力较差、人际关系紧张以及没有归属感等方面,流动儿童害怕与他人交往和沟通。流动儿童同样是祖国未来人力资源的中坚力量,因此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流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不仅仅要获取科学知识、实践技能,并得到思维的训练,更要在身心健康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顺利实现社会化。在流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他们经常会碰到一些问题,这主要包括学校、媒介、同伴和家庭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各种顾虑,流动儿童不愿意跟其父母或者老师来分享自己的感受,作为倾诉对象的同龄伙伴也不可能提出真正有意义的建议和措施。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者就可以介入流动儿童的成长过程,用专业的知识和技巧,解决儿童成长中遇到的诸多心理问题,帮助流动儿童改变自己,改善流动儿童的人际关系,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开展流动儿童社会工作,帮助儿童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问题,社会工作者积极调动社会资源,通过学校、家庭和社区协作共管,建立社区监护网络,使流动儿童健康成长。从实践出发,本次研究深入到天津开发区某社区内,通过一定时期的调查研究和项目开展,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得出结论。基于这个设想,我将论文题目定为“社会工作介入与流动儿童成长中情感互动能力的培养”。所谓儿童情感互动能力是指儿童在成长和社会交往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集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与他人交往的恰当性,协调、改善和调动个人情感的能力。论文选择的依据是:1、必要性:流动儿童在自己的家乡,有自己的同龄伙伴,在这个群体中,伙伴之间几乎没有家庭背景以及户籍的区别,彼此都是一样的,是相同世界的,因此他们在沟通交流方面并没有太多的障碍。而当他们离开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对其而言都是新鲜的,需要一定时间来适应这种全方位的变化。城市儿童与流动儿童相比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优越感,这就给流动儿童的人际交往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他们之间的沟通出现问题,久而久之,流动儿童的心理很可能会蒙上一层自卑的阴影,这使得他们更不愿意跟其他人交流,倘若得不到父母、老师或者其他力量及时有效的引导,则可能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因此,社会工作者介入他们情感能力的培养是必要可行的。以情感社会学的主要观点为基础和背景,通过小组工作、个案访谈等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对其进行疏导,帮助其建立起与城市儿童沟通交流的途径,有利于他们的个性完善和人格健全。2、可行性:本人在研究生阶段,学习了有关社会工作的专业课程,积累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在天津开发区泰达社区的实习过程中,全程参与儿童成长项目的策划、组织、总结、评估等过程,与流动儿童的互动是最直接的,可以收集到来源于实践的材料,为论文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二)论文的研究目的本论文试图通过这项研究探索适合中国内地城市社区内流动儿童情感互动能力培养的方式,尝试探讨社会工作者在培养流动儿童群体的情感交往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及怎样实现这些作用,对儿童情感交往能力尤其是流动儿童情感交往能力的提高有哪些帮助。希望通过与流动儿童的感情互动,使其更好的与人交往。并且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可以为流动儿童在社区内建立良好的关系网络,为流动儿童的茁壮成长和长期发展创造条件。(三)论文的研究意义理论意义: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天津泰达社会服务中心开展的这项课题,将有可能得出某来源于实践的一些有关流动儿童的理论,这些理论将与当地儿童及其家长的日常生活有更多的密切联系,得出一系列本土化的理论,从而能更好的指导当地流动儿童情感交流能力的培养。实践意义:1、本研究的开展可以通过流动儿童带动其家长,促进儿童家长之间以及社区家庭之间的互动和联系,有利于构建社区内人群间社会网络,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2、本研究将尝试将社会工作理论及实践,社会学中情感社会学的理论应用到社区内流动儿童情感互动培养中,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同学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于“流动儿童”的关注和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十几年来,学者们分别从法学、人口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角度研究流动儿童问题,但学者们直接对流动儿童情感问题的研究相对比较少,下面根据本研究的需要对相关研究进行简单的梳理与回顾。1.关于流动儿童社会化的研究外来务工人员将自己的子女由农村带到城市,流动儿童就经历了由农村向城市的转变,接受两种完全不同的两种社会文化,新的社会环境必然对流动儿童带来重大影响,流动儿童能否健康成长取决于他们是否融入城市生活,这也是流动儿童能否社会化的关键。张翼等分析了流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认为流动儿童的社会化会出现畸形 张翼,风笑天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新群体论流动儿童所面临的畸形社会化J当代青年研究,2003年第1期,43-47。赵向利在其研究生毕业论文中认为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的社会化情况不完全表现为差异性,还是有很多相同特征,但由于流动儿童的性格和心理方面缺点比较多,和城市儿童比较,与人沟通能力不强,经常会表现为孤僻的性格 赵向利流动儿童社会化状况研究以洛阳市两所公立学校为例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王回澜认为流动儿童所处的社会化环境的改变是造成流动儿童社会化的内容和目标不同的根本原因,流动儿童由农村到城市的变化,进入城市后,流动儿童原本将纯朴作为社会化的准则,受到两种不同社会化标准的影响,进入城市后将各种期望作为追求的目标,形成了特殊的社会化的特点 王回澜城乡社会化环境对进城务工子女成长影响的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2.关于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相关研究关于流动儿童适应城市生活方面的研究大都是从社会整合与社会融合的角度,大都采用问卷调查研究方法与个案访谈研究方法对流动儿童适应城市新生活进行考察和分析。雷有光(2004)在对一所招收流动人口子女的公立学校的调查基础上指出:城市流动儿童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城市的生活,却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生活。郭良春等人(2005)通过对在公立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进行访谈,并向老师及其家长了解情况,发现这些流动儿童在城市的适应状况基本良好,但随着流动儿童年龄的增长,会受到来自社会的各种影响,心理健康受到一定的影响。白云飞等对北京市流动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并对部分流动儿童进行了访谈,经分析认为流动儿童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城市生活,但还是没有向城市儿童扩展交往的圈子,在学习、生活中的社会支持、交往群体还是主要来自于同乡,和城市儿童的交往较少,并且关系还不是很稳定。周皓等应用社会学中的整合视角,对流动儿童的成长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流动儿童和迁入城市社会的整合状况,认为总的来讲,随着时间的推移,处于流动儿童群体内部的个体整合相对比较可观,但是他们和所在的社区其他个体之间的整合情况并不太好。吴新慧着眼于社会排斥视角,研究了流动儿童与迁入地的融合问题,认为不仅由制度排斥情况的存在,使流动儿童在城市中无法享受和城市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权利,从而导致流动儿童处于社会的边缘,导致流动儿童边缘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排斥以及文化排斥,造成流动儿童没有城市的归属感。3.关于农民工子女心理状况的研究前人关于流动儿童心理状况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2004年,钟爱萍对某一农民工子弟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分析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这些小学生主要存在性格孤僻、自卑、情绪波动大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心理问题。林芝等经过研究发现城市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要好于流动儿童,流动儿童常出现在焦虑、孤僻、恐惧、易冲动等心理问题。2007年,刘清对南昌和厦门两城市就读于普通公办学校和农民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的调查,并将他们的心理状况和普通城市儿童的心理状况进行了比较。熊桂琪通过研究认为流动儿童心理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自卑、孤僻、焦虑,造成流动儿童的边缘化。2009年,何桂宏通过调查与走访发现,约25%的流动儿童处于长期的自卑心理的阴影下,致使这些儿童的身心健康受到很大影响。(二)国外研究现状由于流动儿童是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转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在国外对该群体的研究相对较少,但国外对儿童情感的研究较为丰富:国外学者戈登为情感下了一个定义,他认为情感是从社会角度由人的感觉、表现和文化意义所建构的围绕着人和人的某种关系来加以组织的一种模式。20世纪70年代后期,互动理论开始着眼于情感是怎样卷入人与人的交往中,并关注于社会相遇的形成过程,互动主义者开始分析情感之于互动过程所起的作用,其中包括情感的符号互动理论、情感剧场理论和情感互动进化理论等。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欧洲和美国,情感社会学作为社会学分支成为一门新的独立的学科出现。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嘉德纳提出了一种叫做多元智能结构的理论,认为情感在智慧中具有很高的价值,这特别体现在是“人际关系”和“内省”能力方面。9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彼得沙洛维和约翰梅耶将情感智慧从人类整体的智慧中分离,第一次提出了情感智慧这一的概念,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情商,在后来的研究中不断改进。丹尼尔戈尔曼接受了萨洛维(P.Salovery)的观点,认为情感智商包含五个主要方面:1.了解自我;2.自我管理;3.自我激励;4.识别他人的情绪,能够通过细微的社会信号、敏感地感受到他人的需求与欲望;5.处理人际关系,调控与他人的情绪反应的技巧。Worlden和Smith的一项对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结果分析认为,情绪调节的方法或技能因不同情绪而异。在这项研究中,80%以上的儿童认为,寻求支持是调节悲伤情绪最好方法;解决问题是调节愤怒和羞愧情绪最好方法;远离创伤源是调节创伤感情绪的最好方法。班杜拉认为儿童的情绪发展是经过社会学习后的产物,他们会根据家长以及其他伙伴的表现来表达和调节情绪,也就是说儿童通过学习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并学会顾及别人的感受。特纳指出,情感必须在行动者情境定义的过程中被社会性地建构。在一定情境中,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人们具有一种反身自己角色的能力,他们在我看人看我的过程中,情感被唤起和标识了,因而产生某种特殊的情感。反过来,这种反应通常会产生一些补偿性的行为,或者加以调整符合社会秩序的规范,或者促发利他性行为 (美)特纳(Turner,J.H.);孙俊才,文军译情感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在这些社会学家看来,一定的情感产生虽然受到与他人互动情境的决定,但个人在情境定义和应对他人时,对情感具有能动的调节作用,并由此创造着社会现实。(三)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特点及不足虽然前人对流动儿童的心理、情感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这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第一,前人的研究主要以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而且都集中对区域总体情况进行研究,研究范围相对较窄。第二,前人对流动儿童的家庭背景、社会的边缘地位、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力量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只是注重了社会事实的描述,但是对流动儿童的情感研究相对较少。同时研究者对流动儿童的研究大都着眼于流动儿童所处的现状进行描述,而很少研究流动儿童的感受及真实体验,本论文所期望在这些方面进行研究和解决问题。第三,前人的研究方法包括人口学、社会学中应用的实证研究方法,教育学中多用描述、评价和文献调研的方法。目前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集中体现在流动儿童身心健康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目前的研究方法只限于对表面现象的分析,在理论和制度层面的分析相对较薄弱。三、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一)理论基础据初步研究,本研究所涉及的理论主要包括社会工作理论中的生态系统理论、认知行为理论以及情感社会学中符号互动理论。本研究将采用符号互动理论作为整体的指导理论,根据情感社会学理论的丰富内容,来确定研究的总目的和每一阶段行动的具体目标,灵活运用各种工作方式,而这些工作方式将以社会工作实务理论为依据。最后根据社会工作理论中的评估方法对行动介入后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估。1.情感社会学渊源及应用情感社会学自产生以来,有拟剧与文化、交互仪式、符号互动、交换、结构和进化等七个方面的研究取向,其中对本课题有重要影响的有两点,一是符号互动理论,二是交互仪式。(1)符号互动理论所谓符号互动理论,是一种主张从互动着的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中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派别,又称为符号互动主义或象征相互作用论。符号互动论认为事物并不是通过其本身所包含的世俗化的内容和功能对于每个个体的社会行为进行的影响,而是在于事物本身之于个体的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来源于个体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包括言语互动、文化互动和制度互动等,在个体处理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会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个体的意义 郭景萍情感社会学:理论历史现实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3。目前,西方的情感社会学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情感的社会生产、情感的符号方式和情感的社会行为。研究者热为可以将这三个方面建立某种逻辑关系,可以将情感的社会生产归于社会学中提到的“宏观范式”,将情感的社会行为以及情感的符号方式归于 “微观范式”,这样就形成了情感社会学理论的基本框架。符号互动理论侧重于研究个体和他人的关系,注重对个人之间的互动过程的研究,重视个人的主观,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是个体和他人互动的产物,这种理论强调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布鲁默对早期符号互动论进行了总结,并发展了这一理论。他提出,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前提是承认事物的意义产生于人与人的社会互动。符号互动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首先,认为符号是人类心灵、自我以及社会形成发展的先决条件,其中语言符号系统是人类心灵及自我形成的最主要机制;其次,认为人类通过自我互动学到有用的符号,然后发展自我,实现心灵的社会化;第三,认为人的行为是人在行动过程中对于外界刺激的主动反应,在社会允许的范围内按照自己的意识行动,也就是说是一种符号互动过程。(2)交互仪式交互仪式理论是情感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最初由西方的社会学者柯林斯提出,他认为仪式是一种情感性能源,具有情感生成作用,可以催生强大的情感性力量,个体通过参与仪式,能够将其情感能量最大化;互动建立在情感理性、情感利益以及情感支付的基础之上;宏观的社会结构是在个体的围观际遇之上产生和发展的。 2.儿童社会化一个人在儿童阶段(通常指 011岁)通过个人和社会的交互作用,获得语言、思维、情感等能力和最初行为的方式,逐步了解社会、掌握生存能力的过程。儿童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第一步,是儿童社会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大致包括5个方面:基本生活技能教育。促使自我观念发展。使儿童能分清自我与非我及两者的关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儿童逐步适应社会规范,具备社会公德。培养社会角色。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流动儿童的成长中,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儿童正是在对不同角色的认可和感受体会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心理感觉更加客观化,使自己的行为更加符合社会规范。途径主要有:家庭。她是儿童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一个基本单位。同伴群体,即“游戏群体”。学校。是次属群体。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知识的学习来自于学校,在学校这个特殊机构里,儿童的人格发展趋于成熟。大众传播媒介。随着经济的发展,儿童接触媒介的机会越来越多。传播媒介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了。(二)具体的研究方法1.资料收集方法本论文研究首先要对有关研究的资料进行收集,因为研究对象为流动儿童,因此我采用参与式观察法以及深度访谈法进行资料收集。所谓参与式观察法是在研究者参与到研究对象的行动中去,仔细观察和记录研究对象行动各个细节以及所有成员之间在各个阶段的互动模式和小组文化等,特别注意这些互动模式的各种变化,研究者可以根据这些变化制定下一步的行动计划,还能够为最终的评估分析提供依据。研究者可以通过深度访谈法了解研究对象内心的真正想法,进而能够确保收集到的资料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真实性,这些资料可以作为参与式观察法的补充。以上这两种资料收集方法都注重被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两种方法各有特点,相互补充,可以确保研究者得到真实有效的资料。2.资料分析方法本次研究是对流动儿童情感互动情况的研究,对流动儿童的行动、心理以及情感的观察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需要及时对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整理。不仅要分析接受访谈的流动儿童及其家长的语言,还要分析整个研究团队的记录笔记,对已完成的参与行为进行反思等,综合评估资料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大致的分析过程如下:第一个阶段是对最初的资料进行分析,这包括研究者对流动儿童及其父母的访谈录音和记录、研究者在参与活动中观察日记和心得体会、研究团队开会讨论的记录等。第二个阶段是研究者对初步处理过的资料进行分析,本阶段的资料主要是研究者对参与的思考,包括研究者对已完成活动的反思、总结以及对上个阶段资料的评估等。第三个阶段研究者在最初的资料以及一部分经过处理的资料中提升出有意义的部分进行概念化,然后对这些概念进行分类,从而提出不同类别的概念,经过反复研读所有的有效数据资料,进一步分析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3.小组工作方法和个案工作方法在本次研究的开展过程中,研究者应用社会工作中小组工作的方法,在社会工作者的介入的情况下,组织流动儿童开展一系列互动性活动,让参与活动的流动儿童对小组产生兴趣,让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产生较高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度,从而在小组内形成特定的文化和社会关系氛围。流动儿童通过参与小组活动,可以和小组成员之间的进行情感互动并分享经验,促进流动儿童心灵的转变并使其健康成长。由于流动儿童个体的特殊性,会有小组成员在小组互动活动中出现比较特殊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采用个案工作方法,通过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之间一对一的互动,有针对性的开展一系列帮助活动引导这些小组成员摆脱困境。四、案例分析社工介入流动儿童情感互动能力的培养(一)研究区域及研究对象简介笔者有幸在老师的推荐下,在天津泰达社会服务中心实习。实习过程中,通过与社区内流动儿童的接触,发现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相比存在诸多如:焦虑、自卑、暴躁不爱学习等问题。为了帮助流动儿童解决这些问题,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城市生活,我们开展了“流动儿童暑期成长”项目。希望通过项目的实施为社区流动儿童群体提供丰富多彩的拓展、培训活动,为流动儿童群体打造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快乐暑假。通过项目环节的设计,强化培养参与流动儿童的群体意识、协作能力、组织能力、艺术感知力、自主能力等;带动流动儿童全方位发展,培养孩子们丰富的兴趣点,加强社区流动儿童群体互动;推动社区流动儿童项目的升级,浓厚社区人文氛围,丰富社区流动儿童生活,培养流动儿童的情感互动能力。1.研究区域简介研究区所处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务院在1984年12月6日批准成立的,是我国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天津开发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其依托京、津,以“21世纪现代化国际工业新城区”为目标,致力于塑造与国际惯例和国际市场接轨的投资环境。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建设,开发区投资环境日臻完善,经济实力迅猛发展,综合实力在全国57个国家级开发区中排名第一,成为“滨海新区”的龙头和天津市重要经济增长点。由于天津开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本文的研究区域位于天津开发区的东区,该区域工作的人数为18.0万,其中外来务工人员约有8.1万人,占东区工作总人数的45%。开发区的常住人口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18-29 岁之间的年龄段占到了全部常住人口的 62.6%,30-40 岁之间的人群占到了 14.3%,50岁以上的人口只占 23.1%。由于外来务工人员数量增加且以年轻人居多,使得农民工随迁子女大量涌入开发区,导致流动儿童数量快速增长。开发区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一般受教育程度比较低,个人综合素质不高,收入水平比较低,加上区域文化存在隔膜等因素,造成其子女难以接受较好的家庭教育,使其难以建立起对开发区的归属感,缺少与他人的情感交流,在社会心理上多数处于“边缘群体”的状态。为了帮助流动儿童更好的适应社会,接受更好的教育,使其健康成长,我们以泰达社会服务中心为依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泰达社会服务中心致力于社区服务机制建设和能力建设,并通过专业化服务促进社区和谐发展,长期关注于社区流动儿童发展的现状及流动儿童成长项目的开展。泰达社会服务中心希望能够把握暑假这一时段,利用集中的儿童空闲时间,针对流动儿童存在的诸多问题,开展“2011乐酷滨海”流动儿童暑期成长计划,以丰富多彩的活动,还原儿童五彩缤纷的童年,同时以群体性活动为载体,培养流动儿童们快乐活泼、勇敢自信、独立精神、创造精神等优良性格品质。该项目面向滨海新区6-11岁儿童开展,并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开发区内儿童开展以社区融合为目的的成长小组,针对小组中有着特殊行为的儿童开展个案工作。泰达社会服务中心是目前开发区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的权威机构,有独立的儿童活动中心,有专业的社会工作人员,对开发区内儿童的特点和生活现状比较了解,为本项目的组织,协调和实施提供了有利的保障。2.研究对象简介由于天津开发区的地理优势,以及近几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参与到开发区的建设中。伴随着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涌入,流动儿童数量急剧增加,成为一个特殊群体,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指年龄在6-11岁,没有天津户口且在天津开发区生活学习半年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由于天津开发区流动儿童较多,为了方便研究,笔者在众多流动儿童中选出有代表性的165名儿童为研究对象。调查在康翠社区和华纳社区进行,调查采取抽样入户的调查方式,发放300份问卷。经过对回收问卷所答的真实性进行检测,去除无效回答问卷29份,有效回答问卷为271份,问卷有效率为90.33。男生l47份,占54.2,女生l24份,占45.7。通过调查发现,在所选165名流动儿童中有孤独、焦虑、暴躁、惊恐等问题的儿童有69人,比例为42%;有厌学,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的有47人,比例为28%;有同伴交往困难,不合群,违纪等问题的流动儿童有49人,比例为30%。因此,为了帮助流动儿童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融入社会,养成良好的性格,针对流动儿童的情感问题,运用参与式观察法、开放式深度访谈法、分析资料的方法,以及社会工作中小组工作方法和个案工作方法进行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希望通过项目的实施培养流动儿童的情感互动能力。(二)游戏对儿童的影响国内大量研究表明,由于家庭的流动性给儿童情感交流和心理方面带来了诸多的不利影响。根据国内外关于流动儿童心理、情感问题的相关研究,我们编制了流动儿童情感互动能力调查问卷,由流动儿童依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做出恰当选择。依据调查的结果,结合游戏的方式,设计并实施活动。贪玩是儿童的天性,流动儿童也不例外,因此游戏流动儿童生活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参与流动儿童的游戏,社会工作者可以得到有关流动儿童的重要信息和加深对流动儿童的认识。西方心理学家很早就意识到游戏在儿童的生活和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有学者研究认为,由于目前儿童的学习压力过大导致参与游戏的机会过少,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儿童心理问题的增多,因此为儿童提供更多的游戏机会是预防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 刘丽凤. 结合案例分析游戏在儿童社会工作个案辅导中的运用J社会工作,2010,3.。基于此,社会工作者可以借助游戏来治疗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就是游戏治疗理论。游戏治疗理论可以在宏观层面上来指导社会工作者运用游戏对儿童进行引导,社会工作者可以借助具体的操作技术在实务过程中具体应用游戏对儿童进行治疗。目前游戏治疗所应用的主要技巧包括:象征性的游戏治疗技巧,使用自然媒介的游戏技巧,绘画与艺术技巧,讲故事、角色扮演与放松想象技巧,棋牌游戏技巧和电子游戏技巧六种。基于调查结果,天津泰达社会服务中心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活动一“科学探索之旅”;活动二“小英雄拓展训练营”;活动三“炫彩魔方课堂”。活动的目标群体是开发区内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希望通过开展活动,强化培养流动儿童的群体意识、协作能力、组织能力、情感互动能力、表达能力、自主能力,增强流动儿童的情感互动能力,带动儿童全方位发展,培养流动儿童丰富的兴趣点,加强社区儿童群体互动;改变城市儿童对流动儿童的看法,促进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的融合;改变流动儿童生活现状,提高流动儿童的生活质量。(三)“科学探索之旅”活动与社会工作者的介入社会工作者的价值观应该以人道主义为基础,并有一整套用于指导社工进行专业实践的哲学理念,具体来讲应该包括尊重原则、接纳原则、个别化原则、自决和知情同意原则、保密原则、不批判原则。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情感互动能力的培养,尊重与接纳流动儿童是介入的前提;由于每个流动儿童所处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以及流动儿童自身脾气性格的不同,会造成流动儿童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和个性化,社会工作者在介入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出个别化特点;社会工作者想要赢得流动儿童信任就必须遵循保密原则 ;社会工作者要相信流动儿童就有一定的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自决能力,增加流动儿童信心,才能有利于培养流动儿童良好的情感互动能力,进而使流动儿童尽快融入城市生活,提高流动儿童对于城市归属感和幸福感。在活动开始时,社会工作者首先为流动儿童建立起一个社会交往的网络,使流动儿童有与外界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为了项目更好的实施,把流动儿童分为不同的小组。在活动开展前,为了消除儿童之间的陌生感和距离感,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的游戏,称之为破冰游戏:如让流动儿童唱出自己的名字,交换名字等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一些儿童性格内向,说话声音小,不敢大声说出自己的名字,普通话不标准等问题。根据流动儿童情感互动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依次设计了不同的项目,希望可以通过活动的开展,改善和提高流动儿童情感互动能力。活动设计:表4-1 活动一:科学探索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表活动时间活动内容第一天7月16日07:0008:0012:00康翠社区服务中心集合,起程参观垃圾处理全过程12:0013:3013:3016:00午餐、休息调整(车内)参观区内企业环保教室、预警中心等17:00晚餐第二天7月17日08:0010:0010:0012:00康翠社区服务中心集合,起程;互动游戏(车内)参观垃圾处理教室12:0013:3013:3016:00午餐、休息调整参观轻轨控制中心,视时间安排互动活动16:0018:00互动问答(车内);到达康翠社区服务中心,活动结束。由于流动儿童处于特殊年龄段,接受知识,学习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在调查中发现,流动儿童普遍存在学习困难,知识面窄缺少创新意识等问题。抽样调查显示:首先我们调查了流动儿童是否感觉学校困难。对于“是否觉得学习困难”这一问题上,有591的流动儿童回答“是”,,有28.5的流动儿童回答是“一般”,只有12.4%的流动儿童认为学习并不困难。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流动儿童在学习方面遇到较大的困难。经过调查研究者发现流动儿童受家庭影响特别大。对于“父母文化水平较低” “父母不关心我的学习情况”“家庭学习气氛较差”三个题目,流动儿童选择“完全符合”和“基本符合”的分别为6254、6655、6333。这三道题流动儿童选择肯定回答的比例很高,而且比例比较接近,这表明流动儿童的社会不公平感在很大程度上市都到父母等家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表4-2 活动二:科学思考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表上午中午下午第一天1团队游戏(盾形徽章、大风吹、欢乐不倒翁、信任背摔、一网情深、千手解扣、)2茶歇3游戏分享1午饭(借脚借眼)2午休(看原声动画片/打羽毛球1分组:制作队旗、队标、队歌、队形2情景剧(随机抽取题目)3第二天活动内容的选题、分工4活动结束第二天小组调研报告:课题:包装袋子的颜色;有趣家族比较;中国文字研究;英文单词研究等(演讲小课堂、参与性讨论)1午饭2午休(看原声动画片/打羽毛球)1重新分组2制作创意拼盘3欢唱卡拉ok/劲舞狂飙4离别感言针对此问题,我们开展了“科学探索之旅”活动。具体活动如下:活动背景及目标:为了更好的培养流动儿童成长中情感互动的能力,增长见闻,充分调动儿童的感官机能,泰达社会服务中心与各企业、活动场所联系,组织参观,以最直观的方式让孩子感受现代科技的魅力,激发孩子们对认识世界、思考世界的好奇心。同时通过在环保教室的学习与参观,从小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并且在社区服务中心组织室内活动,安排室内拓展项目,强化项目参与儿童群体协作意识、动手能力、表演能力等。活动形式:在泰达社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及志愿者的带领下,组织儿童参观先进的作业流程和在科技馆游戏,帮助儿童对科学有远近不同的两种认知。后期将通过室内拓展项目强化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活动内容及安排:于康翠社区服务中心组织室内活动,安排室内拓展项目,强化项目参与儿童群体协作意识、动手能力、表演能力等(表4-1、4-2)。社会工作者的介入由于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家庭条件的巨大差距,以及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差别对待,使流动儿童存在很多情感问题。为了增加流动儿童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提高流动儿童的沟通能力,我们开展了“科学探索之旅”活动。在活动中,笔者发现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以一个小组(12人)为例,该小组成员有:张皓、钱璐(女)、王志洋、盖畅(女)、刘涵君(女)、张翔、程楚衍、王瑾(女)、杨欣(女)、冉玉鑫、宋哲、李壮,其中张皓、盖畅、刘涵君、冉玉鑫为城市儿童,其他为流动儿童。活动要求早晨七点在康翠社区集合,然后去参观垃圾处理中心。笔者发现,城市儿童都由父母送来,而流动儿童大都自己一个人来参加活动。来到社区,城市儿童能很快的相互交谈,相互玩耍,而流动儿童都自己找个角落,呆在原地。面对这种情况,社会工作者的首要工作就是调动气氛,给流动儿童搭建一个可以沟通的平台。工作人员把小朋友召集起来,让他们依次排开,第一个小朋友说我叫*,第二个小朋友就说我是*后面的*,第三个小朋友就说我是*后面,*后面的*;后面的小朋友依次这样介绍自己。记不住前面小朋友的名字的人就要接受小小的惩罚。很快,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小朋友们都相互认识,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也能一起玩耍了。社会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网络连接者,社会工作者作为一个媒介,整合社会资源,把流动儿童和社会儿童连接起来,为流动儿童搭建一个与外界沟通的桥梁。根据符号互动理论中库勒的“镜中我”理论,他认为一个人的“自我”可以从别人对“我”的行为中认识,换句话说,别人的行为是我们“自我”的一面镜子。要认识自己,一定要通过和别人的交往才可以。因此要提高和改善流动儿童情感互动的能力,首先就要给他们与外界接触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通过研究者调查发现,社区内的流动儿童群体缺少与他人沟通和交流必需的社会网络,并且通过对流动儿童父母的访谈得知,他们也迫切希望能够存在这样一个网络,能够让孩子们和其他人一起互动的平台。用家长们的话说就是:“希望孩子们在城市里能有自己的小伙伴,能相互帮助,不在觉得孤单和被排斥,能勇敢的走出家门,有自己的朋友。”而社会工作者,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丰富的社会资源,为社区内的流动儿童搭建起了这样一个与外界沟通交流的社会网络。社会工作者作为社会资源的提供者,与各企业、活动场所联系,组织流动儿童参观垃圾处理中心,企业环保教室,预警中心等先进的作业流程,通过在科技馆内的参观和游戏,充分调动儿童的感官机能,以最直观的方式让孩子感受现代科技的魅力,激发孩子们对认识世界、思考世界的好奇心。在参观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教会流动儿童主动接受知识,主动思考,调整流动儿童的思维方式,激发流动儿童的创新意识。同时通过在环保教室的学习与参观,从小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并且在社区服务中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