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导学案.doc_第1页
蜡烛导学案.doc_第2页
蜡烛导学案.doc_第3页
蜡烛导学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上导学案(教师版)课题:3、蜡烛 课型:新授 执笔: 审核:八年级语文组学习目标: 1、理清记叙的要素,品味语言,感悟文章意蕴,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2、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及战地通讯的特点。3、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4、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学习重点: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间: 一课时学习过程:预习 导学一、情境导入: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元限退想。于是,无论中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例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二资料助读1、背景简介:l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人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l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贝尔格菜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级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菜德,前往到驻希腊的E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半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局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之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是一篇战地通讯,西蒙诺夫作为随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2、关于通迅的文学常识通讯也是新闻(广义)的一种,又叫通讯报道。它和消息有相同之处,且口都要用事实说话,讲究时效等。但它和消息也有区别:(1)在时效性上,通讯不及消息强。 (2) 在内容上,通讯比消息更详尽更具体,要对所报道的事实作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的描述、报道,要表现出典型事件、典型人物。(3)在篇幅上,通讯较长,而消息则相对较短。(4)在表达方式上,消息以记叙为主,间有议论,而通讯则还可以采用描写、说明、抒情等。(5)在语言上,消息多用概括性的语言,而通迅的语言更详尽、具体、生动、形象,比消息更生动,更具感染力。三、整体把握,感知课文:1、自由朗读:读懂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主要事件是写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文章主题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3、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时间:年月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读了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合作 交流 收藏0 分享0 支持0 反对0 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黎明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黎明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2011-8-4 帖子506 精华0 积分3490 阅读权限100 注册时间2011-4-28 版主UID162 精华0 金钱1484 威望600 积分3490 贡献300 阅读权限100 在线时间42 小时 注册时间2011-4-28 沙发 发表于 2011-5-2 16:55 |只看该作者 四、研读赏析:1、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对德军炮火的次描写;对蜡烛的次描写;对黑围巾的次交代;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次“爬”、次“跪”) 明确: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的象征。 “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2、通过这么反复的描写,表达了老妇人对烈士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明确:“敬爱”和“哀痛”。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3、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你认为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呢?明确:红军烈士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4、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一个十分勇敢、不顾生死,把苏联红军战士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对待,不畏法西斯恶势力的人。五:揣摩语句,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明确: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战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明确: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夫人的哀悼之情。、“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怎样理解这句话?明确:“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即使是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重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怎样理解这句话?明确:这句话描写了老妇人的动作。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此时她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痛,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因为她饱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奉献了自己全部生命的战士,她深怀敬意,所以她对红军战士庄严地“深深一鞠躬”。、“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为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好不好,为什么?明确:不好。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了烛光的背景,“炮火烧焦了的土地”“炸弯了的铁器”“烧死了的树木”,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原句再次点出这支蜡烛的非常来历,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原句不写老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说“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6、最后两句话是什么意思?明确: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六:课堂小结 “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头。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巩固 拓展一、阅读文段,完成各题:(一)拂晓前,契柯拉耶夫所属的那一连红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直奔( )方场,占领了那座桥。隔了一两个小时,天色已经大亮。红军的坦克紧跟着步兵过桥去了。战斗在河的对岸进行着,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这时候,连长派了几个士兵去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打算把他和今天早上战死的战士一同埋葬。那几个士兵到处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可是找不着。突然,有一个士兵吃惊地大声叫了起来。“看呀!”那红军说大家都朝他指点的方向看。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站在坟旁的红军士兵们立刻脱下了帽子。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 )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j gng( );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11)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jng ro( )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12)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13)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1在原文括号内为加粗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明确:bn m 鞠躬 惊扰2选文中两次出现“这时候”,请说出具体指什么时候。明确:第段的“这时候”是指当那一连红军已经占领了那座桥,再没炮弹落在方场上的时候;第段的“这时候”是指当红军战士围着坟堆静默的时候。3文中多次提到老妇人的黑色围巾,这有什么特殊意味?明确:黑色,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的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4第段对蜡烛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一方面是照应上文,对烛光进一步交代,另一方面这微弱的烛光也象征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5请找出第段描写老妇人的动作的词语,并说说这些动词有什么作用。明确:动词略。老妇人庄严而郑重的举动表现了她内心对烈士的哀思和敬意。6画曲线的语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环境;勾勒出战争破坏后的景象,控诉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7为什么在第(12)段不点出人物的姓名,而只说“南斯拉夫的母亲”和“苏联青年”?明确:不写出姓名,揭示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这种感情情同母子。 (二)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瘦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划脚,不加思虑地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偷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妇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场上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