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德国新闻传播史二_第1页
第十章德国新闻传播史二_第2页
第十章德国新闻传播史二_第3页
第十章德国新闻传播史二_第4页
第十章德国新闻传播史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德国新闻传播事业史(二),第一节、二战后的德国报纸,背景:1、东西德的建立,报纸媒体的国界化与对立化意识形态的对立。2、德国复兴:马歇尔计划。该计划的正式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战后欧洲经济破败不堪,德国更甚。生产尚未恢复,经济面临崩溃,人民生计也是极大问题。由于普遍贫困导致共产主义,潮逐渐冒出头来。马歇尔担任美国国务卿后认为消除共产主义在欧洲的扩展只有尽快恢复欧洲经济,恢复人民正常生活。经过马歇尔的努力美国国会批准了该计划。此时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即欧洲经合组织的前身。130亿美元自1948年到1951年以直接援助和贷款的形式为帮助恢复工农业生产、稳定金融、扩大贸易作出了极大贡献。在此期间几个西欧国家的GNP增长达到了15-25%,并极大的促进了化学,工程,钢铁工业的迅速更新,还从美国引进了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3、教育发达。2007年12月18日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职业教育的国家之一。早在12世纪,手工业行会中就出现了“学徒式”的职业教育,经过数百年的演变,这一传统发展成了今天的政府与企业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德国目前有各种职业学校9000多所,专业多达360多个。德国的职业教育在世界上堪称模范,被称作二战后创造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一、盟军管制时期的报刊背景:新闻管理条例:在纳粹统治时期出版的报刊一律停办;禁止任何与纳粹有关的人从事新闻出版活动。1、盟军总部:德意志简报、美国:新闻报、英国:世界报2、1945年7月,盟军当局准许非纳粹德国人申请办报,并陆续发给执照,报纸数量增加,由400家上升到568家,报纸也由政党报纸逐渐朝着商业报纸转变。二、联邦德国时期的报业1、报业发展到1500多家。出现了垄断和集中现象。1954年的国报纸总发行量持续增长,但种数和出版单位却在减少。2、10大报团,施普林格报团、布洛斯特-芬格报团、杜蒙报团等。施普林格在战后创办了一系列报刊,获得成功。到20世纪80年代,施普林格报团拥有全国性日报世界报和图片报,最大的晚报汉堡晚报,最大的星期日报星期日图片报和星期日世界报,两家柏林报纸柏林日报和柏林邮报,最大的广播电视刊物听以及其他一些报刊。此外,还拥有两家通讯社。80年代末,还购买了东柏林晨报一半的股份,并向东欧国家渗透。,欧洲“报界沙皇”施普林格诞生在一个报业世家里。母亲奥蒂利厄是歌德的崇拜者,在她的日记里,经常地引用歌德的诗句来赞美自己的儿子。少年的施普林格不仅仅浸染了这种艺术的气质,也习惯了被人崇拜和赞美的日子。他成了一个自恋者,并且是一个梦想成为男高音歌唱家的自恋者。他常常跟少年时代的朋友海尔曼一位后来的歌唱家一起到附近的采砂厂去唱歌。二战后,当局给了他一笔补偿金,来弥补关闭他父亲的印刷厂所造成的损失。聪明的施普林格利用这笔钱,加上当时汉堡市市长的帮助,搞到了英军当局的办报许可证,于年创办了一份广播节目周报听。在创业的最初时间里,他和几个同事一起呆在没有暖气的像猪圈一样的房间里伏案工作。他亲自做版面,并时时告诫自己的同事,应该告诉读者他们最想知道的事情,并把它放在头版的上半部分。年,施普林格再接再厉,创办了汉堡晚报。年,英军占领当局在战后创办的世界报遇到经营危机,招标出卖。尽管施普林格被认为已经拥有了相当大的媒介集团,这一购买很可能造就一个更大的媒介垄断,但他还是设法买到了这份一度很有影响的报纸。至于他到底花了多少钱,英国人说万马克,德国报纸说是万马克,泰晤士报则说是万马克。施普林格自己却一直保持沉默。人们知道,他从世界报每年获得的利润经常是万到万马克。,年,施普林格在德国开了一个先例。他仿效英国每日镜报创办的图片报,着重用粗体字大标题、引人注目的图片,报道社会新闻、名人轶事以及凶杀色情事件而力戒政治新闻。仅用了一年时间,图片报销数过百万,几年后达到万份。以后,他又相继买进了竞争对手乌尔斯泰因报团的两家日报。到世纪年代初,他控制下的报纸的发行量已占全国报纸发行量的。施普林格不愧是一个国王。他说自己讨厌市场调研、技术、管理以及结算,而统统把这些交给他的部下去完成。他给他们很高的福利待遇而信任地让他们去工作。他也很少过问报社的具体事务,却时不时地提出一个问题让他的经理们谨慎自己的工作。他把大部分时间用来享受自己的生活。他一生共结过次婚,但他生活得并不幸福。他的儿子在年自杀,他曾幻想当一个牧师去拯救人类而被人怀疑得了精神病。,3、主要报刊(1)世界报,与法兰克福汇报、南德意志报是联邦德国三大报。读者对象:国家机关和经济界上层人士。版面:平日20版左右,分四个部分,重要新闻和评论。注重手都新闻和国际新闻。注重广告。(2)法兰克福汇报。90年代发行量达到40万份。读者对象为政府部门和企业界人士。是一家超越区域性的日报,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该报文艺版从1987年5月3日起,还曾连载老舍小说骆驼祥子。(3)南德意志报1945年创办于慕尼黑,1949年改为日报,社会民主党报,自由主义色彩。(4)图片报最早的通俗画报,1952年创办。靠街头零售,90年代发行量高达五百多万份,占联邦德国日报的四分之一。图片报属于综合性日报,每星期一至六出版,每期通常有多个版面,主要刊登轰动性的社会新闻、趣味新闻、体育消息以及知识性报道。其版面特点为文章简短、标题突出、新闻性强、信息量大,深受读者欢迎。该报经常读者有万人,占德国岁以上居民的1左右,读者覆盖社会各阶层,尤以中等文化层次的职员和工人为主。,图片报网站3月26日日题为西藏问题升级应不应该抵制奥运会?的文章里,配了一张身穿红色袍子的僧人被按倒在地的图片,文章的内容是说西藏局势日渐升级,越来越多生活在自由世界的人在考虑是否抵制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其实这是一张被剪切过的照片,原始照片是这张图的三倍大,图片上尼泊尔警察正在制止和尚。但在图片报的网站上,身着尼泊尔警服的警察和写着尼泊尔警力的标牌都被剪切掉了。,(5)明镜周刊明镜周刊(DerSpiegel)是德国最著名的周刊之一,每周的平均发行量近110万册。该杂志自称是“德国最重要的且在欧洲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周刊”。1946年由英国占领军在汉诺威创办,当时叫周刊,1947年由德国人接手。1947年1月4日,明镜借鉴英美的新闻杂志,取代德国的早期杂志每周关注(DieseWoche)在德国中部城市汉诺威正式发行了第一版明镜杂志。杂志的第一任主编是鲁道夫奥格斯坦(RudolfAugstein)。杂志创刊初期年青的编辑们就确立了明镜杂志的主旨:政治批评与严肃的政治评论。当时,明镜杂志的主管驻扎在伦敦再加上明镜周刊的政治倾向,当时德国的其它三个占领国对明镜周刊的发行给予了极大的压力,所以杂志不得已还是用以前的每周关注作为杂志名出版发行。从1947年1月4日第一版明镜出版以来鲁道夫奥格斯坦(RudolfAugstein)一直是明镜周刊的总编辑和发行人并且给杂志改名为明镜。鲁道夫奥格斯坦于2002年11月7日逝世,一直到死前,他都是明镜的发行人,即便过世之后,他依然挂名发行人。2007年,明镜周刊的高层人事布局发生变化,前不久,该出版社对外宣布,主编施蒂凡奥斯特的合同于明年年底到期后将不再续约。据报道,奥斯特是“明镜”创办人奥古斯泰因于1994年亲自指定的主编接任人。提出“解雇”主编建议的始作俑者,是出版社的700多位新闻编辑人员,也就是该出版社的大股东“职工持股会”成员。,这是明镜本周的封面,下面的小字:中国政府是怎么镇压他的国民,是怎么如何背叛奥运精神的还有五环下的那个“指环王们”意即魔王们。,三、民主德国的报业1、苏联管制时期的报纸柏林日报、晨报等。2、东德时期的报纸,日报40种,周报32种。杂志250多种,发行量和影响最大的报纸是新德意志报,每年约110万份。3、统一后的德国报业1989年11月,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提出统一的十点建议。十点纲领。这个纲领的核心部分由三个步骤组成,即从“条约共同体过渡到”邦联“,最终成为”联邦“。鉴于科尔总理对使用”邦联“这个词可能有些反感,普利尔提议使用”邦联结构“这个概念。在多方努力下,一份关于德国统一的十点纲领草案拟成了。围绕这份纲领,工作组在周五下午和晚上以及周六的上午进行了仔细的讨论。“,今天的情况:报刊种类繁多。年出版的日报有种,个地方版和地区版,由个出版社和家编辑部出版发行,总发行量约为万份,人均报纸拥有量占世界第四位,仅次于日、英和瑞士;杂志多种,总发行量约.亿份;各种专业刊物多种。年德国有新闻出版企业家,从业人员.万。发行量最大的日报是图片报,年第二季度达万份。其它全国性大报有:南德意志报、法兰克福汇报、时代周报、世界报。最大的地方性报纸是西德意志汇报,发行量万份。时事政治性周刊明镜周刊发行量.万份,明星画报.万份。大报业托拉斯施普林格报业集团垄断了全国报纸出版量的/。,第二节、德国的其它媒体发展情况,一、莱克兰百科文库1、近代出版与德国的国民化运动(1)概况。德国是近代出版比较发达的地方,它和英国一样较早地采用了社内装订和进行大量销售的操作方式。自16世纪以来,法兰克福、莱比锡是以国际书展闻名的出版文化中心,1763年普鲁士王国制定的乡村普通学校规程提高了识字率,这成为后来各国初等教育的样板。(2)出版业的繁荣与“国民化”实际是同时进行,没有出版业也就没有国民化。在拿破仑统治时期的柏林大学中,费希特做了告德意志国民书(1807-1808年)为题的研究。1809年费德里希布罗豪斯出版了最初的国民百科全书。2、文库的出现(1)、1817年,为了纪念宗教改革300周年,学生互助会在瓦特堡举行了庆祝活动,同年格奥路克J根舍开始成批量出版廉价的古典和教养图书。后来出现了达芙尼茨文库、莱克兰文库。达芙妮出版社最初主要经营希腊和拉丁古典廉价丛书。后来又开始再版英美小说为主的英文纸皮书文库。欧美文化在德国影响夸大,达芙尼茨公司获得了成功。1932年又出现了“信天翁现代大陆图书丛书”,这个称谓英国“企鹅丛书”的样板。,(2)、莱克兰百科文库A、最能代表德国文化的文库,从1867年开始出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该文库的书主要出口市场是日本,并在后来成为岩波文库的典范。据佐藤卓己讲,莱克兰百科文库对战前日本的文化教养形成具有重要影响。B、文库的主要读者是精英阶层,其出版的图书大多数也都具有浓厚的古典色彩。但在销售方面莱克兰百科文库却进行了一些革新。1912年,利用口袋书开本,出版社在书店和车站内安置了自动售货机销售图书,在一战中,莱克兰出版了“野战携带文库”。在缺乏娱乐的后防,莱克兰出版了针对女性的“职业女性文库”、“自然之友文库”。C、在第三帝国时期,纳粹在1941年德苏战争开战的1941年,出于对外宣传的需要,将德国文字书写格式统一为拉丁字母的命令。盟军也把印有莱克兰文库的封面的宣传单投到德国人的战壕中,因为莱克兰是德国文化的象征。D、战后莱克兰本部所在地是以出版之都闻名的莱比锡,但这个城市处在苏联占领之下,被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的莱克兰出版社也进行了重建。,3、轮转印刷小说二战后,恩斯特罗奥里特开始在联邦德国出版“轮转印刷机小说”,这种小说用粗糙的新闻纸印制的像杂志一样的简装本,1950年代后,这种”轮转印刷机小说文库”变成了口袋书,首先出版了法拉达的小说小气的男人吆,该如何是好,自此后的11年一共印刷了1亿6千万册。,二、视觉的国民化德国的电影(一)德国早期电影。1、德国的卢米埃尔兄弟马克斯斯克拉达诺夫斯基兄弟。1895年11月1日他们在温特哥登剧场用放映了意大利农民的舞蹈等影片。2、梅斯特自1897年便开始从事电影制作,1902年成立了梅斯特电影公司。一战前,德国蔡司公司的镜头、爱耳曼公司的相机和爱克发公司的胶片等制造业很发达。但这一时期德国没有形成一个固有的电影文化和电影产业,原因是其传统文化丰厚,导致了观众层稀有。1910年前后,德国开始有了电影评论,布拉格的大学生被认为是德国第一部电影。1908年的德国开始有了电影审查制度。(二)一战时期的德国新闻电影一战对德国电影发展很重要,与外国关系中断,德国自己电影反而发展起来。电影制作公司在1918年增长到131个。1914年梅斯特公司制作了德国最早的每周一期的新闻片。德军最高司令部为了制作以中立国为对象的电影,于1916年11月设立了由合并电影公司而成的“的国电影公司”,资金由克虏伯公司提供。1917年12月德国政府、军方和企业共同投资成了“综合电影股份公司”(Universum-FilmAG),通称乌发(UFA),乌发成为能与好莱坞电影抗衡的为国家服务的公司。德国金融资本介入到电影比好莱坞还要早10年。(三)、一战后的表现主义电影。1、卡里加里博士(维内导演,1919年),表现主义手法。表现一战后德国民众混乱的内心世界。2、德国的大众电影,庞茂推出了犯罪电影马布斯博士(1922年),1923年又推出了尼伯龙根等大众影片。3、无产阶级电影德国共产党在欧洲势力最大,把电影看成是工人文化运动中最有影响的媒介,特别是德国共产党国会议员维里密茨伯格利用共产国际的资金创立了“密茨伯格康采恩”的宣传机构。成功发行了战舰波将金号(1925年)密被称为红色戈培尔。4、美国电影的渗透1925年,乌发公司与派拉蒙公司等签订了引进资金的“乌发协定”,根据这一协定,属于乌发的电影院在1年内每上映20部德国电影,就要上映40部美国电影。这导致了乌发公司的衰落。1927年右翼政治家胡根贝格伸出了援助之手,但是胡和希特勒开始合作。,5、电影的政治化和政治的审美化(1)“我见到了希特勒”,希特勒夸张的演讲通过有声电影纪录片吸引了观众。德国于1929年开始采用托比斯电影制式,与美国一样,形成了高度集中和垄断化,形成了乌发、托比斯、巴伐利亚和特拉四大电影公司垄断的局面,当时德国是中欧市场为主,是仅次于美国的电影出口国。1930年6月,在巴黎签订了有关有声电影制式的国际协定中,德国电影在欧洲的霸权地位得到了保证,而且为了超越语言障碍,乌发和托比斯海拔电影译制成法语和英语。(2)国民教育与宣传部戈培尔提出要拍出国家社会主义的战舰波将金号,1933年6月成立了电影信用公司,为的是给电影公司以财力支持,便于跟好莱坞抗衡,在这种体制下,德国的著名电影人庞茂和朗格等犹太电影人逃亡到美国。,莱尼里芬斯塔尔的信念的胜利(1934)、意志的胜利(1935年),1936年奥运会期间她又拍摄了奥林匹亚、民族的节日和美的节日。1940年由宣传部编辑20分钟的新闻片在全国电影原上影,这些新闻片素材被用到了反映波兰战役的战火的洗礼(宣传部电影局长希普勒导演,1940年)、纪念西部胜利的胜利的历史等,但斯大林格勒之战失利后,希特勒突然很少在新闻片上露面。纪录片所制造的“总统神话”瓦解。,(3)娱乐电影宣传电影虽然很有名,但只占当时生产的1150部电影的5%,大众电影仍然是主体。乡土电影、家庭电影都很多。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电影(1)战败后,德国乌发的据点西尔博伯格摄影棚被苏联占有,德国电影的国外市场中欧和东欧也在苏联控制下,电影生产被推迟。1951年柏林国际电影节召开后,情况有好转,1955年已生产128部电影,1956年观众达到8亿1800万人次。(2)新电影。1962年德国年轻一代的电影界人士发表了奥伯豪森宣言,1967年电影促进法也由此得到了制定,具有反大众倾向的新电影得到了国际性声誉,作为大众媒介的电影的时代到此终结。,三、德国的广播电视媒体(一)德国早期的广播1、德国广播的产生1903年,为海军生产无线电接收机的AEG和西门子公司在政府帮助下,共同出资设立了德律风根公司,这家公司很快发展起来,1907年世界共有1550个无线电台,采用马可尼方式的为20%,德国方式为41%。德国先进技术在一战中为人注目。1917年“德国广播之父”布莱多在西部战线组成了野战无线电通讯网络。2、分立体制:魏玛共和国时期。工人文化运动在广播宣传上起到很大作用,社会民主党系统的“德国工人广播同盟”在1928年拥有246个支部1万名成员。市民阶层有点害怕,认为广播是“带来骚动和混乱的广播”印象。而无线电广播之父布莱多自己也不主张广播,他认为“只有议会和报纸才是政治空间。”魏玛时期德国广播体制的特征是反映了魏玛共和体制的“以私有资本为基础的作为公共事业的地方分权式的广播体系”。这不同于美国式的网络体系,也不同于英国式的中央垄断方式。联邦制度。作为由社会民主党的党首组成的魏玛联合内阁,曾试图把全国的广播事业用作统一国民意志的手段,但遭到各邦政府的反对,直到1922年,这一计划未能实施。,1960年代初出现在原西德的一次旨在振兴德国电影的运动。受到当时法国与英国新电影的影响,1962年,26位德国导演一起发表了“奥伯豪森宣言”,宣称要与传统电影决裂,运用新的电影语言并且从陈规陋习、商业伙伴与某些利益团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1965以后,这些导演在“青年德国电影管理委员会”资助下拍了20多部电影,并在国际影展中获得肯定,自此德国新电影声名大噪。1971年之后,德国创办了自助性的电影摄制与发行机构“作家电影出版社”与“新德国剧情片制片人工作协会”;美国大片商也注意到德国新电影并开始投资。在德国新电影时期涌现了一批风格独特的导演,如法斯宾德、荷索与文德斯等。他们的作品在艺术上富有特色,在国际上也获得很多肯定,但是在德国国内却一直不受欢迎,这一度限制了德国新电影的发展。1979年新电影运动重新振兴,这得力于法斯宾德的玛丽布劳恩的婚姻与施隆多夫的铁皮鼓在国内获得票房成功,由此使德国新电影摆脱国际上得奖而国内不卖座的局面,并成为原西德电影的主流。德国新电影的4名主将分别为威尔纳赫尔佐格、福尔曼施隆多夫、维姆文德斯、莱纳维尔纳法斯宾德。,1923年10月29日,柏林的休特戴广播公司成立,1924年明斯特广播公司成立,柏林广播电台最初播放的定时新闻是11月8日由希特勒发起的慕尼黑争辩。3、德国广播公司1925年,魏玛共和国内务部希望把“广播用于政治”,而各邦政府及邮政部则主张“非政治性”,1925年5月德国广播公司(RRG)体制的形成,是妥协的产物,共和国内务部通过持有51%的股份的无线电通讯社控制新闻节目的制作,邮政部作为各地方台的总公司获得了刚成立的德国广播公司的51%的股份,并负责广播业务的整体运营。与英国不同,该公司组建成私有企业,为的是避免议会的监视和介入。在德国广播公司关于广播报道及讲演的规定第一条写道:广播不偏倚一切政党的利益,因而要求广播中所有的报道及讲演都要绝对超越政党。4、广播的政治化希特勒在1931年之前,都没有得到利用广播的权利。,(二)、广播与法西斯的公共性扬声器和广播帮助希特勒获得了政权。1、1929年的经济危机使得“广播的政治化”得到认可。兴登堡总统任命海因里奇布吕宁内阁,采取不同过议会而是直接通过广播诉诸国民的手段,1931年夏季后,广播成为公布政令、总统令的传声筒,法律在广播后立刻生效。1932年,纳粹政党也获得了广播上进行演讲的权利,在政党中除了共产党例外。广播逐渐被利用。2、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上台,在2月1日国会日中,希特勒在首相官邸,首次进行了广播演说,直到3月5日选举日为止,希特勒几乎每天都要进行广播演说,在此选举中,纳粹的得票率为43。9%。1933年6月30日,广播的监督权由内务部移交给宣传部,收听费征收权利由邮政部移交到宣传部,宣传部拥有了大量宣传资金。戈培尔宣称:“19世纪是报纸的世纪,20世纪是广播的世纪”,他把所有参与广播事业的人集中起来,成立了帝国广播协会。3、战时广播宣传。1939年希特勒对波兰的宣战是在广播上发布的。“纳粹广播神话”的形成,靠的是对周边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