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读李诗苏词-研讨人生顺逆.ppt_第1页
第三课读李诗苏词-研讨人生顺逆.ppt_第2页
第三课读李诗苏词-研讨人生顺逆.ppt_第3页
第三课读李诗苏词-研讨人生顺逆.ppt_第4页
第三课读李诗苏词-研讨人生顺逆.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课,读李诗苏词,研讨人生顺逆,张廷玉澄怀园语卷一,处顺境则退一步想,处逆境则进一步想,最是妙诀。,身历“逆境人生”的李白和东坡分别留下了美妙的诗词创作。太白风与东坡韵,历来让人感叹,让人畅想。,太白作为一代狂人,拥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气概。太白诗是“盛唐气象”的写照,既冲荡着磊落不平、不可羁勒之荡气,又包含着执著于理想信念的傲气,也隐含着超凡脱俗的仙气。,东坡作为一代文豪,他的词注重性情襟抱的抒发,境界高远,苦闷、探索、追求、超脱构成其词的主旋律。,想一想,李白与苏轼何以常常被相提并论?面对待顺境、逆境,李白与苏轼有何不同表达?你更喜欢李白,还是更偏爱苏轼?,话题探讨,李白与苏轼分别面对过何种“孤独”,分别如何走出“孤独”阴影?李白诗与苏轼词都有几分“仙气”,境界有何不同?李白与苏轼排遣幽怨的方式有何不同?他们如何在痛苦的深渊里奋力自拔?有人评价东坡是“快乐的天才”,你认同吗?为什么?,李白与苏轼在宗教信仰上有何异同?对他们文学风格有何影响?李白与苏轼人生之路都“不顺”,而他们又分别坚定地走完自己生命历程,对你有何启示?请概括“太白精神”与“苏子精神”的基本内涵。为什么说“太白精神”和“苏子精神”是应对人生“困境”与“逆境”的法宝?,李白和苏轼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从总体看,他们同为一代伟人,同为一代文学的宗师巨擘,均各自代表着一个兴盛的文学时代。李白是盛唐诗歌的典型代表,苏轼则是隆(北)宋文坛的真正领袖。,从才华看,他们均以天才丰赡,少年英特而名闻天下,后来又都有“学士”之称。李白以诗、文擅长,兼善书法;苏轼诗、词、文、赋、书、画均有开创性成就,并兼及百科(如农、医等)。他们同样被后人视为天生才华的代表。,李白狂草手迹,苏轼手迹,从人生经历看,他们同为蜀人,都在蜀地度过了青少年时期。然而后来一生的主要时光却都游历在外,或漫游各地,或宦游四方,最后均终老于他乡。,一、以月与酒为抒情载体,从个性气质看,他们都有本真豪放、潇洒自由的一面,东坡也有“仙号”,如“坡仙”“诗仙”之类,苏轼宛如一个北宋时代再生的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对“月”、“酒”一往情深,足见彼此诗酒才性的一脉相承关系。,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理解李白,李白的醉态形象与醉态思维,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阕,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再赏子瞻旷达之曲,这首哲理词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从诗歌可以看出,李白处于顺境时,会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兴奋,“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处于逆境时,他会有“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愁绪。,二、逆境人生中的情感跌宕起伏,谈谈行路难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情感走向谈谈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与八声甘州寄参寥子的情感起伏,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注释】箸:筷子。顾:望。安:哪里。济:渡。,行路难,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本诗运用比兴手法,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以“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世现实,以路途艰险比况仕途艰难。然而,面对逆境和现实困惑,他并未一直低沉下去,而是“相信未来”。,大江东去的澎湃之音化作人生如梦的浩然长叹,何以消愁?,李白说:“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苏轼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快哉亭记、超然台记,叶嘉莹女士将这两位分别称为“仙而人者”和“人而仙者”,她说李白的仙表现了“绝世天才入世的悲哀”,而苏轼则是“凭籍着几分飘忽的仙气而得到解脱”(说杜甫赠李白诗一首)。,李白总是能从痛苦的阴影中走出来苏轼总是从天风海涛走进幽咽怨断,痛苦不堪: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达到彼岸: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庐山谣,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东坡侧影,元赵孟頫苏轼小像,31,32,八声甘州寄参寥子,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苦恼和豪情的倾诉,面对朝廷征召,苏轼没有天真李白那样激动,没有仰天大笑,而是-,一吐心中的苦恼和豪情。此词作于元祐六年(1091)苏轼由杭州太守被召为翰林学士承旨时,是作者离杭时送给方外友人参寥的。苏轼所表现的人生理想是寄情于山水。参寥是僧道潜的字,以精深的道义和清新的文笔为苏轼所推崇,与苏轼过从甚密,结为莫逆之交。这首赠给参寥的词,表现了二人深厚的友情,同时也抒写出世的玄想,表现出巨大的人生空漠之感。整首词达观中充满豪气,向往出世却又执着于友情。,首二句表面上是写钱塘江潮水一涨一落,但一说“有情”,一说“无情”,此“无情”,不是指自然之风本乃无情之物,而是指已被人格化的有情之风,却绝情地送潮归去,毫不依恋。有情巻潮来,无情送潮归,所为何来也?东坡此词,颇有几分感慨人海浮沉的无奈。撇开原词,却给人一种“情来情去”,“无可奈何花落去”,和“落花流水无情”的空虚与惘然。,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以“问”字领起。西兴,在钱塘江南,今杭州市对岸,萧山县治之西。“几度斜晖”,即多少次看到残阳落照中的钱塘潮呵!这里指与参寥多次同观潮景,颇堪纪念。“斜晖”,一则承上“潮归”,因落潮一般在傍晚时分,二则此景在我国古代诗词中往往是与离情结合在一起的特殊意象。此句以发问的形式,写出天上夕阳无情而下,地下潮水无情而归,这是以天地和自然万物的无情,衬托人之有情。,感叹人生,岁月无情人有情,“不用”以下四句,意谓面对社会人生的无情,不必替古人伤心,也不必为现实忧虑,必须超凡脱俗,“白首忘机”,泯灭机心,无意功名,达到达观超旷、淡泊宁静的心境。这几句,带有作者深沉的人生感喟和强烈的哲理色彩,读来令人感慨。,心潮翻滚后,走向冷静思考,“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二句飞扬超越而出,自叙超旷情怀:人生无常,起起伏伏;可是谁像我老东坡,早已把得失荣辱置之度外?“机心”,指机诈权变的心计。“忘机”,则指泯灭机心,无意功名利禄,达到淡泊宁静的心境。,机心可灭,友情难忘,词的上片起势不凡,以钱塘江喻人世的聚散离合,充分表现了词人的豪情。,心潮如江潮,二者俱澎湃,转入下片,从上片写钱塘江景,到下片写西湖湖景,南江北湖,都是记述他与参寥在杭的游赏活动。“空翠烟霏”写春山风光无限。此词作于元祐六年三月,恰为春季,特别叮咛“记取”当时春景,留作别后的追思,于情理亦较吻合。,记得西湖西畔,春山景美:天晴时,山色翠碧,明媚空远;阴雨时,烟雨霏霏,山色迷蒙。这三句是下半阙开头,作者另换一种笔法,写记忆中难忘的西湖美景。同时,包含有与好友参寥同游共处的种种往事。,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词意图萧惠珠绘,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算诗人”两句写与参寥的相知之深。,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结尾几句表现了词人超然物外、归隐山水的志趣,进一步抒写二人的友情。据晋书谢安传载,谢安东山再起后,时时不忘归隐,但终究还是病逝于西州门。外甥羊昙素为谢所重,谢死后,一次醉中无意走过西州门,触景大哭而去。词人借这一典故安慰友人:自己一定不会象谢安一样雅志相违,使老友恸哭于西州门下。,夏敬观曰:东坡词如春花散空,不着迹象,使柳枝歌之,正如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此其上乘也。若夫激昂排宕、不可一世之概,陈无己所谓:“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乃其第二乘也。,李白与苏轼都有处于逆境的时侯,李白其人真而放,故遭遇不平,身陷囹圄,是愤慨、是发泄、是直截了当的呼号:“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苏轼旷达,故在遭受打击惊吓之后,能以通脱超然之态度对待逆境,有时不妨解嘲和调侃。如在贬谪黄州时,居然还有“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寓居定惠院之东)的悠闲。,相较而言,李白创作以情感充沛激越胜,真情、激情、豪情、深情,以情为导,写诗多是发泄。其作或如大河奔流,不可遏止,将进酒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诸作是也。,苏轼也有磊落不平之气,苏轼以气韵饱满意趣盎然胜,才气、真气、灵气、豪气、雄气,以气贯通,创作是爱好、乐趣和遣兴。其作展现性情学识、哲理机趣、修辞技艺,如宽阔长江,博大清雄;又如经磨洗雕琢之玉器,以工丽见长。,幽怨与旷达,苏轼更关注的是人生境遇中的“悲欢离合”,关注的此在生命的“不应有恨”,所以他的把酒问月是不离现实的在世之问,他的孤独需要在人间寻找现实的解决之道:那就是人伦温情和对温馨亲情的憧憬“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孤独,都是对月,却又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命形态。,李白:从苦闷(“愁”)到任达,在向现实世界寻求寄托的同时,他还把探询、渴望的目光投向超现实世界。他采药炼丹,求仙学道,“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以求身心解脱。李白早期固然将此作为入仕的一个手段,但更多的是用来抚慰受挫败的心灵。,李白一生充满了失败感,不管他怎样努力都不曾把它驱散,他的苦闷总是或隐或显地流露出来。他苦不自堪的时候曾呼“但愿长醉不用醒”(将进酒),有人说他颓废,岂不知他所以这么祈愿,正因为他始终都是“醒”着的。苦闷和颓废只有一步之遥,李白终其一生没有沉沦,就在于他一生都有没有放弃同苦闷的搏斗。,任达和苦闷是李白的两个方面,这一对看似冲突的特征在生气灌注之下各得其所,辨证统一。两者是相生相成的,任达自许加剧了他徒负怀抱的苦闷,苦闷更使其任达具有长歌当哭的意味。李白超拔于他人的地方还在于,由于任达,他的悲歌不同于一般人的怨苦之辞;由于苦闷,他的任达未流于浮泛狂言。行文至此,忽有所悟,任达与苦闷在李白这里实际上是融于一气、不可离析的。在大自然怀抱中需找生存的知音和快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唐人李白和宋人苏轼,一个被人称为“诗仙”,一个被人称为“坡仙”。既然都是仙,就会超越平凡,就会凭虚御风,飘逸、高洁,如同高高挂起在斗牛之间的一轮清辉。况且,他们都是“月”的精魂,在每一个喧嚣落尽的夜晚,涤去浮尘,守护着我们心灵深处最后一片宁静和自由。,苏轼:从任达到苦闷(“恨”),既然“有恨无人省”,那只能去“自省”。,文学是宣泄苦闷的工具,学会自我安慰与自我排解苏轼并非天生豁达,他蝶恋花不是仅仅写到“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声不闻声渐悄,多情总被无情恼”其实也是他对自己政治上不得志所发的牢骚。然而,最关键的是他能很好地排解种种的不愉快像定风波里写的那样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三、在大自然与宗教中寄托怀抱,苏堤:苏轼留给西湖的记忆,太白精神:仙风道骨,李白一生有着极强的功业意识,却常常以放达的态度去应对生活;有数不清的生活坎坷,却对生活充满了自信,时常笑对一切灾难和不幸;他经历了与传统士阶层相似的人生苦难,但在坎坷人生中表现出的精神风貌却有异于传统文人。相对于东坡之“圆通”,李白更多“率真”,贺知章叹赏再四,号为“天上谪仙人”;汪伦为相邀做客,善意欺骗。想当年,李白的精神风采已经令人心向往之。他有个粉丝叫魏颢,又名魏万,为一睹诗仙李白的风采,从河南济源的王屋山下开始,锲而不舍地追踪偶像的踪迹。历时半年,跋涉3000里,终于在扬州风尘仆仆地追上了李白。相遇后,李白就赞他前途无量,说他将来必得大名,还对他说,你得大名后你大发后,不要忘了我和我的儿子。后来此人果然中进士。,李白朝气蓬勃、执着坚信,月夜中,他“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登上庐山俯瞰长江,“登高壮观天地间,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声,白波九道流雪山。”“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余光中评价李白:“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苏子精神:苦中作乐,苏轼能多角度、多方式看待人生、世界与历史,立足点高,视野开阔,表现出极高远深邃思想空间,能淡化接受包容一切。“超然物外”,彻悟人生,东坡式的“圆通”和“超脱”。与其怨天尤人,不如苦中作乐。,后赤壁赋中,他与朋友欣赏美景,苦于“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妻子竟拿出一斗“藏之久矣”的酒,真是望外之喜,大家动手钓鱼,这才凑了一桌酒席。一群穷朋友,在一起开“诸葛亮会”找吃的,却也没耽误了佳作传世。再看他的喜雨亭记、超然台记,最能让人稳住心神。每当心境不佳,我都会想起“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东坡老成持重,“老夫聊发少年狂”、“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万事灰。”“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龙姿凤章的东坡对贬谪的绝唱。“人生到处之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林语堂,“苏东坡精通哲理,所以不能做道学家;同样,也因为他深究儒学,故也不能成为醉汉。他对人生了解得太透彻,也对生活太珍惜,自然不愿意把生活完全消耗于醇酒妇人之间。他是爱自然的诗人,对人生抱有一种健康的神秘看法。”,苏轼这样思考人生,1.对人生和生活不断地思考。苏轼就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雪泥鸿爪”,简简单单四字,在我脑海里却是茫茫的白雪中,惊鸿的一双红爪留下了趾印,又飞走了。也正是那一点点的红色点醒了世人,人生沉浮,过客匆匆,留下的只不过是一双脚印罢了。再如赤壁赋里的主客问答,最终也是归于山间的明月和江上的清风。,2.苏轼很会享受生活。生活中的苏轼也是幽默风趣的。“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河豚鲜美,盛传古今,当然是少不了苏轼的宣传。苏轼在对人生和生活不断地思考的同时,是通过回归自然,回归生活本身来获得一种雅趣与“清欢”,进而排解内心的烦闷和忧愁这是将生活艺术化的生活方式,任天而动,随遇而安,苏轼自题金山画像总结自己一生,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儋州: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生活的每一个当下,哪怕是逆境,都应当找到良好的感觉。,苏轼不断地把自己的处世态度升华为与天地并存的精神境界,并站在哲理高度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从而达到了任性、自适、旷达、通脱的人生境地。除了李白儒道结合,苏轼又掺进了“佛家”的空灵和虚无。,从思想境界言,太白和东坡同样都受到儒、道各家思想的影响,然儒家思想均同样占着相当重的成分。他们同样“奋励有当世志”,并有着积极用世、追求功名的实际行动。而老庄思想又分别练就了他们的超然旷达。,龚自珍最录李白集:“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并,并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从创作方法看,他们都有“放”的特征,这就是抒发真情至性,展现自我,任笔挥洒,奔放自如。“雄放飘逸”是李白诗歌的主要风格;苏轼也被公认其作具有鲜明的想象力,他更被看作“豪放派”词的开创者。,还有,他们的生命都终结于70前。一个62岁,一个66岁。如果“人生自古七十稀”是一句恒理,那么,他们算不得英年早逝。然而,按照“达观者寿”而言,人们还是感觉他们死得太早。似乎又没有超越“才子短命”的宿命。,李白博学多才,素有匡时济世之志,但命运多舛,两遭迁逐,报国无门,壮志难酬,遗恨终身。晚年到处漂泊,贫病交加,晚景凄凉,令人同情。他生前身后背负骂名,频遭谴责,还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批评。白居易在李白墓一诗中说:“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逆商(),逆商指面对逆境承受压力的能力或承受失败和挫折的能力。苦难是人生最好的教育。伟大的人格只有经历磨难,潜力才会激发,事业才会开阔,灵魂才会升华。,深入讨论,相比而言,李白与苏轼谁更超脱或更达观?朱光潜曾有超脱苦难的三种方法之说:一是宗教,二是艺术活动,三是保存一点孩子气。这三点在李白和苏轼两人身上分别有怎样的体现?李白与苏轼是执着于人生的楷模,还是游戏人生的典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