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苏北地区生产制造业投资环境的障碍与招商引资对策摘 要1 Abstract2前 言3第一章 绪 论5第二章 苏北地区生产制造业投资环境的障碍和招商引资策略62.1 影响苏北地区生产制造业投资环境的因素62.1.1 高新技术产业对投资环境的影响6 2.1.2 生产性服务行业对制造业投资环境的影响82.1.3 思想观念相对闭塞92.2 应对招商引资的对策92.2.1 实施比较优势对策,构筑苏北制造业投资环境排他性特色92.2.2 实施产业集群对策,加强苏北制造业投资环境的凝结力102.2.3 实施要素提升对策,提高苏北制造业投资环境的竞争力102.2.4 实施增长极拉动对策,力图塑造苏北制造业投资环境的核心地带112.2.5 实施主体功能区划对策,改善苏北制造业投资环境区域设计112.2.6 打造制造业的技术制高点11结 论13参考文献14摘 要制造业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象征,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产业。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制造业跨国境、跨地区流动日益活跃。以产业链为依托,在全球范围内分工协作、优化资源配置已成为其扩张的基本途径。基于制造业的核心支撑功能,世界各国或地区均将创建良好的制造业投资环境,作为其吸引制造业投资、提升产业分工地位的重要战略。通过分析苏北地区生产制造业投资环境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招商引资对策,对促进苏北地区制造业投资环境、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关键字:制造业;投资环境;招商引资AbstractManufacturing as an significant symbol of comprehensive strength and core competitiveness for a region,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y. The trend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knowledge economy,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cross-border and trans-regional flow is increasingly active. As the bases, the industrial chain division of labor on a global scale, optimize resource allocation has become the basic way of its expansion. Manufacturing-based core support functions, countries or regions of the world will create good manufacturing investment environment as an important strategy to attract investment in manufacturing, upgrading the industrial division of labor in the. By analyzing the factors of production and manufacturing investment environment in northern Jiangsu area, the corresponding investment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Subei manufacturing investment environ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a very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 manufacture; investment environment; merchants and investment前 言制造业是衡量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综合实力的标准尺度,是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和迈向现代化的关键支撑点,被称作是国民经济的首要产业。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程度进一步深入的形势下,生产要素流动日益快捷,制造业在跨国、跨地区的投资比重相应增加。2007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超过1. 5万亿美元1,而其中制造业所占比重就已达到40%。这同时也导致了针对制造业资本的争夺变得更加激烈,各国都在实施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制造业投资的重要战略,从而最大限度的吸收国外资本投资。根据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数据显示2-5,在19922005年间,世界各国在直接投资的政策调整共2160项,其中有2007项是为了进一步吸引外资,约占全部政策变动的93.78%。江苏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苏南、苏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势头保持较好,但是苏北地区当前正处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特殊阶段,面对国内外激烈的资本和市场竞争,如何有效的引入制造业投资,缩小与苏中南地区的差距,增强区域资本集聚力,是一项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1)国际制造业发展及产业转移呈现新特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制造业发展和产业转移被标记上了新的特征与趋势6:国际产业分工日趋明显。在知识经济爆炸式发展模式下,信息网络技术变得高度发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国际制造业的业态基础和分工模式的改革,产业分工体系不断深化,产业链已经超出了国家或地区限制,实现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很多产品制造不是由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同时完成,而是由全球的各国企业通过专业化分工合作实现。这种专业化分工以产业链为基础,并融入了各国的比较优势,为全球制造业体系提供了有利条件;推进以产业集群为核心的区域建设。在新兴国际制造业分工形势下,制造业投资向全球范围内发展的同时,在向具有研发、生产和消费能力等优势的区域拓展,特别是产业链长、中间品交易量大的商品行业、IT行业、汽车行业以及装备制造行业,这种影响尤为明显,有的甚至出现产业供应链整体迁移的趋势7;绿色产业正在发展为潮流行业。随着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问题日益突出,绿色制造成为制造业新的发展理念,企业发展目标与环境目标相互结合,企业营销理念及管理理念与绿色生态理念接轨,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首要目标,塑造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等制造模式,工业产品应做到环境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市场及成本优势在制造业转移中作用显著。在科技迅速发展的同时,消费需求个性化及市场瞬息万变,制造业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利润率降低等压力逐步加大,制造业对外投资的主要动因体现在寻求低成本及更理想的资源配置,那些能够吸引非移动性要素变动更加重要,尤其是新兴市场,具有较好的区域条件,并逐步强化投资环境的优点,逐渐成为各大制造业跨国公司投资争夺的热点。根据国际制造业发展和产业转移的新特征,从产业分工、制造理念和影响因素等方面,重新定义了制造业投资环境8-10。(2)我国制造业投资环境优化面临新约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靠廉价劳动力、低廉的土地价格、充分发挥劳动力和巨大的市场潜力等优势,把外资引进作为加快发展经济的核心战略,大量引进国际制造业投资。现如今,我国已成为国际制造业投资的重要基地和外商直接投资量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截至2008年外商投资企业注册登记数已增至25万多家11,外资利用总额接近8000亿美元,仅2008一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就达748亿多美元,占全球总投资利用的6.5%左右,其中制造业比例为65%。但粗放式增长方式一直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经过近3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制造业投资环境出现了新的瓶颈,面临着新约束:传统成本优势像劳动力、土地已呈现下滑趋势。低廉的土地成本和劳动力,长期以来作为重要优势吸引国际制造业投资,但在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土地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受到一定的削弱。在劳动力方面,经济发展促使工资水平呈上涨趋势,全国制造业职工年度平均工资由2003年的12596元/人增加至2006年的17866元/人,三年内增加了5370元,平均每年增长12.8%;土地方面,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工业建设用地及房地产开发大规模扩张,可利用开发的土地愈来愈少,土地资源稀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价格年年增加,工业用地平均价格由2003年的560元/平方米增加到2006年的685元/平方米。同时,我国的周边国家如越南、缅甸也加大了对外开放力度,用土地要素以及更廉价的劳动力,形成了严峻挑战;环境、资源的限制不断加深。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和资源环境也遭受了大量的破坏。制造业特别是高排放、高能耗、资源型制造业规模较多,能源和资源消耗较大,生态环境日益严重。目前,我国矿产开发总规模居世界第三位,但耕地面积已跌落至1. 4亩/人。根据数据预测,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45种主要矿产,到2010年只有24种能满足需要,15种支柱型大宗矿产中的50%将存在资源缺口;现在国有矿山中有50%的铁矿、40%的有色金属、 40%的石油、30%的煤矿面临资源枯竭;生态环境也给人们敲响了警钟,2004年起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已居世界第一位,在全国重点监测的340个城市中,空气重度污染的城市高达27%,酸雨区超过了全国总体面积的30%以上。经济增长模式和发展理念发生新变化。近年来,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中央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制造业投资环境优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理念。党的十七大强调要树立生态文明观,要求走环境友好型、创新驱动型以及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如何解决长期以来地方政府盲目让利放权的弊病,构建以创新型生产要素为核心的竞争优势,将制造业投资环境转入科学发展的道路,也对制造业投资环境提出新的要求。第一章 绪 论 江苏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受区域经济失衡的严重制约,苏北成为江苏“两个率先”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苏北与苏南经济的差距,究其原因是产业发展水平的差距,实施产业集群战略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苏北地区产业的竞争力,提升招商引资能力,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试图分析产业集群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性的基础上,剖析苏北地区制造业投资环境的障碍,借鉴国内外发达、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成败得失,总结苏北区域发展战略中的经验教训,结合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及苏北工业化的基础12,探讨产业集群推动苏北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分析具有苏北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及相应对策,提出符合苏北地区发展的招商引资对策,以期为苏北以及其他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奠定理论基础。本文通过分析苏北地区高新技术发展情况、生产服务行业对制造业投资的影响,提出招商引资对策,期望达到以下目标:(1)完善制造业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国际产业转移和制造业发展新特点,依据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型社会新要求,在深入分析国内外引资方行为和制造业投资方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来苏北投资的制造业投资商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建立一套完整的制造业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2)改善制造业投资环境在总结现有定量评价方法、各类投资环境定性的基础上,针对苏北地区的地域位置、经济发展状况、交通是否便利、人口规模及环境因素,合理分析苏北的之总熬夜业投资环境的特点和内在规律。(3)提出针对苏北地区的招商引资策略通过系统、深入研究苏北制造业投资环境的主要不足与优势,运用国际投资、产业集聚、国际贸易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13,按照要素组合优势、产业集群优势、发挥比较优势等原则,提出改善和优化苏北制造业投资环境的措施和政策建议。以制造业这一国民经济核心产业为基础,融合产业经济、国际投资、区域经济以及投资环境等理论,将投资环境研究落实到具体产业上,能较好地解决长期以来投资环境研究领域狭隘,内容较泛,实际指导性、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在制造业投资环境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上,提出苏北地区制造业招商引资投资的具体政策建议和措施,将为增强苏北投资环境吸引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缩小与苏中、苏南地区的差距,为全省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第二章 苏北地区生产制造业投资环境的障碍和招商引资策略改革开放之前,由于我国实行了计划经济,忽略了市场经济的调控,因此上级政府的职能只是简单衍生和复制中央政府以下行政组织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系。虽然江苏省地域内社会和经济发展存在差异,但苏南、苏中和苏北区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并不大。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在构建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体系为目标的改革进程中,苏南利用长期形成的发展基础和其临近长江三角洲的地域优势,大力推动以乡镇企业为主要形式的集体经济(“苏南模式”)的发展14,迅速成为了与时俱进的主流意识形态,经济实力和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极大的满足,苏南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苏北地区与苏南距离咫尺、仅一江之隔,其经济发展直到2004年底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凹地”。2.1 影响苏北地区生产制造业投资环境的因素2.1.1 高新技术产业对投资环境的影响近几年来,虽然苏北域经济综合实力有了明显提升,经济历经快速发展,但由于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苏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已高于全国经济水平,但仍滞后于全省总体水平,与苏南、苏中地区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截至2008年15,苏北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省的52.90%和44.36%,而经济总量仅占全省的19.73%。苏北地区的人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人均储蓄额、GDP、人均财政收入、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84.1%、47%、48.9%和36.4%。表2-1 2008年苏北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区域高新技术产值(亿元)工业总产值(亿元)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徐州168.942143.577.88连云港137.17695.5819.72淮安100.551044.349.63宿迁14.65430.393.40盐城234.191844.4212.70苏南8690.9437035.5723.47苏中2283.828886.9225.70苏北655.56258.3010.54从表2-1可以看出,2008年苏北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为 10.54%16,正处于向新型工业化转型目标的初期阶段,与苏中、苏南地区的工业总产均值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苏北各市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分化,连云港的高新技术产业己经具备了比较好的基础,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9.72%,其余4市的比例则相对较低。徐州作为苏北地区龙头,该比值仅占7.88%,这表明徐州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等产业。根据苏北的发展水平作出基本判定苏北还处于制造业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发展水平低。主要原因是与苏南、苏中相比,苏北工业化水平较低、工业经济规模小、经济总量小。2008年,苏北地区为19555元、5931.61亿元,而苏南的同期人均生产总值、生产总值为61823元、18506.16亿元,苏北分别是苏南地区31.63%、32.05%。从经济规模总量来看,2008年,苏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为8924个,工业生产总值 817239亿元,分别是苏南的35.45%、18.86%,如表2-2所示。2008年江苏三大区域制造业经济规模比较区域苏南规模以上制造企业数(个)生产总值(亿元)苏南2517543330.84苏中1171611629.81苏北89248172.36苏北地区产业结构出现了严重的失调,主要突出在产业“低度化” 、“同构化”现象17。产业结构失调一方面表现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根据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第三产业的兴起主要依靠于第二产业的充分发展,说明导致苏北地区经济落后的限制因素是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第二产业发展不足。当前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占就业总数的比例大约在30%,苏北各市普遍达到并超过这一比例;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40%左右,而苏北低于这个比重。换言之,低产出和高就业成为苏北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特征,这说明虽然第三产业为引进劳动力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苏北的第三产业发展还处在低水上。产业结构失调另一方面表现在产业“低度化”、“同构化”特征明显。产业“同构化”是指每个区域工业结构的变化,以增强区域的结构高度相似的趋势,表现为:投资盲目,相互攀比争项目,重复引进,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等。而“低度化”是指较低状态水平的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的动态过程,从一个较低的水平向高水平的状态发展。导致苏北产业结构“低度化”的原因,首先是一、二级产业的比例较大,其次,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产业链”末端的深加工业比例偏小,而在始端的农业种植业比例较大大;再次,产业内部各种产业比例与苏南地区存在较大差距;最后,产品层次上,大路货产品和劣质产品所占比例偏大,高端尖产品比重小,农民收入低的矛盾严重。2.1.2 生产性服务行业对制造业投资环境的影响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专业化分工的泛化与深化,而后者又反过来支配经济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生产性服务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亦是如此。一方面,不断发展的制造业增加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量,正如斯密定理所指出的,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市场经济的需求的增长,改善和促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成长和专业化,形成许多专业化的中介机构,如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贸易公司、研究与开发机构、广告策划与营销公司等。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行业的成长和发展,通过深化专业化和泛化,以促进生产和运营效率。日本学者并木信义认为18:“在国际舞台上相互竞争的是产品制造业,服务业在制造业背后间接决定了制造业竞争力”。苏北制造业发展长期与生产性服务不协调,审计、物流、会计、咨询、人才等多项服务发展缓慢,严重削弱了苏北地区对国际制造业投资的吸引力,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1)思想认识跟不上生产服务业发展趋势目前,苏北在生产服务业的发展上还只看到服务的消费特征,而对其生产特性缺乏深刻认识,没有很好的把握生产服务业发展的规律、经济功能。在实际过程中,主要体现为区域经济布局缺乏全局考虑和战略高度,一些城市在功能定位上,本应是一个地区的服务业中心,但由于思维惯性,仍然钟情于发展工业,从而影响了对周边地区制造业发展的支撑作用。(2)生产服务业比重较低按照国际经验的惯例,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生产服务业需保持与之保持在一个相同步的水平和比重。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占比达到18%左右19,我国也超过了20%,而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其生产服务业占到了GDP的50%以上。目前,苏北生产服务业所占GDP比重,低于全省近10个百分点。与苏中南地区相比,还存在差距,如现代物流业收入只有苏南的60%、苏中的55.8%。(3)与制造业发展的要求不协调制造业发展需要生产服务业在结构、速度、总量上互动。结构上,生产服务业的主体仍然停留在原材料运输环节和产品销售,围绕制造环节的管理服务、创新服务,如研发、设计、咨询等刚刚起步,尚未形成有效支撑。速度上,“十五”期间20,苏北工业年均增长13.9%,而物流业、科技服务业、保险业等仅增长11.5%、7.7%和3.6%。总量上,根据统计资料,实现1元制造业增加值超过有1元以上生产服务业配套。2006年苏北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751亿元,生产服务业不到915亿元,相差837多亿元。(4)市场化水平低苏北生产服务业市场开放程度偏低,据数据统计,消费服务业已基本开放,苏北产品市场化程度也超过90%,但电信、保险、铁路、民航等生产服务领域的垄断性行业,市场进入门槛高,体制机制性问题尤其严重,严格限制了非国有资本和外资。例如2006年苏北生产服务业固定总投资约为330亿元22,仅占全部服务业的20%左右。又如,虽然苏北地区科研实力较强,但缺乏转化为产业实力的机制和市场平台,从而致使科技服务业在生产服务业中所占比例不断降低,由1991年的12%下降到2007年的6%。2.1.3 思想观念相对闭塞自古至今,因产业因素滋养的小农意识,因文化因素滋养的士家气质,因地域因素滋养的心态,都集中在思想理念上制约着苏北对外开放的速率和步伐。从产业因素看,苏北一直是个传统的农业地区,这种扎根农业发展的思路,使苏北对工业、商贸发展相对陌生,这种长期重农轻工、重农轻商的思想,严重制约着苏北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从文化因素看,千年流传的湖湘文化,从朱张学说到船山著述都强调如何读书、如何做官,鄙视工商业。因此,人们常说苏北人“会读书”、“会做官”,但经商就没有专长了。这种文化心态,使苏北缺少了浓厚的商业意识。从地域上看,苏北虽然靠海,但远离长江三角洲,这种地域的界囿,使苏北与苏中、苏南相比,外向发展的开放理念相对缓慢,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构建自己小而全、大而全的生产体系,注重立足从内部支撑上找活力。因此,在引进投资过程中,缺乏从深层次与投资方合作共进、实现“双赢”的发展意识,往往在合作过程中途出现分道扬镳事件,影响了苏北制造业投资环境整体形象。2.2 应对招商引资的对策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优势,构建区域性并具备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基地为目标,根据实际和地域特色,借鉴世界各国和地区有效经验,实施要素升级、产业集群、比较优势、功能区划和增长极拉动等战略,走专业化、特色化道路,提升苏北地区制造业投资环境吸引力。2.2.1 实施比较优势对策,构筑苏北制造业投资环境排他性特色随着现代制造业专业分工体系的不断深化,其结果表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不会同时具备制造业发展所需的最优资源和条件,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积极融入国际制造业体系的基本策略是:依托产业链专业化分工,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大力吸引制造业资本向该地区集聚。苏北制造业投资环境具有一定的基础,但各项条件又缺乏压倒性优势,既没有湖北、河南等地雄厚的工业基础,也没有珠三角地区优越的地理区位条件、完善的产业配套环境以及相对高效的基础设施,要在日趋激烈的制造业引资过程中脱颖而出,必须走比较优势道路,充分发掘和拓展苏北具有的比较优势和个性,以其独特的自身条件来吸引广大制造业投资商的关注和青睐。具体而言,虽然苏北总体优势并不显著,但在人力资源、技术创新、交通区位、自然资源方面以及部分制造行业还具有一定的实力,具备一定优势与特色。根据国内外制造业产业转移特点以及来苏北投资企业的主要动机,锁定苏北最为吸引制造业投资者注意的核心因素,加大建设和扶持力度,并将其作为投资环境优化的支撑点,将这种优势放大体现出来,使苏北在全省甚至全国具有唯一排他性的特色,形成以这些比较优势为支撑的独特品牌体系,使苏北成为制造业产业链某些生产环节或相关制造行业首要考虑的投资选择地。2.2.2实施产业集群对策,加强苏北制造业投资环境的凝结力产业集群的优势应体现在规模经济上,并与行业集中度高度相关,这将促进本地区的技术创新,降低区域生产和交易成本,打造出具有整体品牌企业,从而形成巨大的聚集力。针对苏北地区的制造业投资,必须通过加强产业集群战略,实现产业集聚区投资环境良性循环。根据世界其他各国的经验来看,如何培育产业集群更主要的体现在集群积极参,尤其重要的是政府指导。这样,既能使集群发展形成有效性,又可避免负外部性。在政府的指导下,发展产业集群,这种产业集群被国际研究人员称为“集群倡导计划模式”,是一种有组织的工作,其目的是促进一个产业集群在一个地区生长,提高自身竞争力。苏北地区的制造业较为疲弱,产业集群还没有表现出一个显著趋势。因此,我们必须加大政府的指导和对产业集群的培育力度,选择一个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优势的制造业,并在促进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及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支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并形成了一批主导产业,带动上下游产业的配套发展,从而保证后续的基础设施的有效进行。2.2.3实施要素提升对策,提高苏北制造业投资环境的竞争力生产要素可划分成两类23: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决定地区制造业投资环境主要因素由专业人员,科研基地和其他生产要素和核心竞争力构成。邓宁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修正也做了相同的观点,他把地域因素分为两种类型即不变性和可变性因素。不变性因素主要指地理位置等,可变性因素主要是指变性因素包括劳动力成本,资本存量,他强调,这是尤为重要的变量创建的投资环境“资产”或“战略资产”,以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制造业投资环境,它是要培养先进生产要素,通过政府,企业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提高资本存量的变化、技术、基础设施和其他模式的发生,或蓄积的“创造资产”或“战略资产”。很长一段时间,苏北主要依靠波特的主要生产要素,或所谓不变性要素,吸引供应商在制造业投资,缺乏先进的生产或可变性战略资产的因素。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在这种先天资源的基础上,依靠拼资源、拼环境以及吸引投资模式已不再适合现代引进外来资本投资趋势。要强化苏北地区的制造业投资,需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采纳先进的生产要素,必须把重点放在培育和加强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战略优势。2.2.4 实施增长极拉动对策,力图塑造苏北制造业投资环境的核心地带20世纪5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提出了增长极理论,该理论的基本思想体现在三个方面24:所有地方和部门并非均出现经济增长,而首先集中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主导产业部门;在空间上,这些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通常集聚在大城市中心,即经济的增长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和增长极上;这些增长极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增长极理论能够指导制造业投资环境的改善,判断出某一区域中具备优势的增长极点在,形成对区域整体辐射力的极点,从而加强区域制造业投资环境的境况。通过分析苏北制造业投资环境形势,交通区位、产业基础以及历史原因是限制苏北地区环境投资的主要影响因子,这也是限制其他地区制造业投资环境的根本所在。改善投资并切记不能实行“一刀切”模式26,需要根据当地的区域优势,因地制宜,塑造制造业融资和核心增长极基地。目前,徐州市作为苏北第一大城市具备较强的地域优势,历经多年的经济建设和发展,现在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地区,逐步形成以工程机械、轨道交通为核心的主导产业。徐州市这一核心增长极是推进苏北地区经济发展、提高苏北制造业投资环境的关键控制要点,紧紧抓住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机遇,完善五市在地理区位、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搭配,激发组团式发展的独特优点,促进产业资源、市场的共享,塑造良好的区域整体形象。通过做强徐州这一点,拉动京广和京沪铁路这两线,使全省制造业投资环境得到了改善。2.2.5实施主体功能区划对策,改善苏北制造业投资环境区域设计严格按照国家划分主体功能区的要求,依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分类标准,实现苏北制造业投资环境的合理布局,促使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制造业投资区域相适应,推动全省人口、制造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鉴于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地区制造业投资环境,不仅要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的保护和基础,还应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快本区域和其他各地区形成功能定位相配套的制造产业,建造全省不同的制造业产业带和集聚区。对于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应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增强生态环境承受能力27。2.2.6打造制造业的技术制高点 制造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创新能力,同时也是一个区域吸引制造业投资的生产要素。苏北在部分制造业领域存在良好的技术创新基础和能力,要充分发挥这一重要优势,将苏北地区构筑为区域性制造业研发基地,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强化:(1)深入制造业基础科学的研究鉴于苏北制造业的主导产业,应集中于国际制造业发展的前沿,贯彻以制造业创新为核心的基础科学,落实交叉科学和战略性高技术的研究开发。重视全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基础研究,着重强化制造业领域的基础研究,深入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科研人员合理流动以及互相合作,建设一批具有高水平、高质量的省级及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技术中心,集中开发制造业技术的基础研发力量,使其作为吸引国内外制造业投资并提供基础研究的坚实后盾。(2)培育特定技术领域的技术制高点技术制高点是指在核心技术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苏北地区要建设技术制高点,不仅仅是要完善覆盖某种关键技术的全部技术专利,而且还要在全省主导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某些关键点上,掌握独创性、排他性的技术,从而能够保障苏北地区和国内外竞争对手的竞争与合作中掌握支配权。技术独创性可以从多方面获得,不但能自主研发,还能引进、吸收再创新,关键是立足苏北地区所具有的产业基础,以及技术、资本设备和专业人才优势,领导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部门、中介部门等相关利益体,建立一种相互信任、互利、互通、互惠的产业联合体,提高在一些关键领域的联合攻关能力,打破一批制约产业升级的核心技术瓶颈。(3)加快制造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全省制造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设,尽量使技术优势转化为包括强大的融资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及规模化生产能力在内的产业化优势。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型骨干企业为依托,打造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基地等科研基地,其中在全省制造业主要部门,如工程机械、新材料、软件和电子信息等领域开展重大科技产业化工程。建立制造业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体系,塑造高新技术制造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高新技术制造业提供技术集成、工艺配套、成果转化及人员培训服务。结 论本文以国内外制造业投资方与引资方的行为特点为出发点,深刻剖析了限制苏北地区生产制造业投资环境的发展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制造业投资环境优化关键在于投资方需求,发挥整体优势,培育高级生产要素、保持动态调整对制造业投资方的动机上,提出制造业投资环境政策优惠、基础设施、产业配套等重点要素,这为完成投资方和引资方的双赢提供了安全保障。 现如今,国内外制造业投资商对苏北地区投资规模日益增长;投资行业主要集中于苏北地区具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较好的矿产、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投资区域集中在经济基础良好和发展速度快及交通便捷京广线沿线地区;投资特点集中表现在资金来源上以港澳为主但多元化逐渐明确,独资化势态突出,投资的技术含量不断攀升。总体上苏北地区制造业投资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发展前景比较明朗,而相应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制造业投资环境优化尤为紧迫重要。根据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和投资需求,对苏北制造业投资环境的优劣进行了分析,苏北制造业投资环境的优势表现在交通区位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人力资源优势明显及科技实力强;而劣势则表现为思想观念进一步开放,基础设施进一步健全,产业基础进一步加强,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提升,政府职能需进一步转变,生产环境进一步改善。这些研究为提出苏北制造业投资环境的改善并招商引资奠定了基础。参考文献1 E.W.Hill. A Mythology for Identifying the Drivers Industrial Clusters:The Foundation of Reg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 l4(1)(2000)2 Porter M.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76:77-903 Paralegal. Industry Clusters In Ireland: An Application of Porters Model of 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to Three Sectors,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9(1)(2001)4 W. C. Strange. The Determinants of Agglomeration,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50(2001)5Castles M. P Hall. Techno poles of the world-the making of twenty-first-century industrial complexes 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46 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7 朱英明.产业集聚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8曹咏. 国外典型企业集群形成模式比较J.商业时代,2008(11):38-39.9陈建波. 淮安市机械行业的技术经济分析及相关思考J.学海,2003(2):80-85.10陈平,盛亚.集群发展的国际经验:提升我国产业集群竞争力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87-93.11陈倩倩,王缉慈. 提升我国制鞋业竞争力的地方集群战略思考J.世界地理研究,2005(1):15-22.12吕政,杨丹辉. 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与对策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 4:24-2813John. McLaren. Globalization and Vertical Structure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0:1239125414杜晓君. 制造业的国际规律转移和趋势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 6:313515 汪斌, 赵张耀.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评述J. 浙江社会科学,2003, 6:535416胡俊文.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规律及变化趋势J.国际贸易问题,2004, 5:262617 Yeaple, S. A simple models of firm heterogeneity,international trade and wag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5 65(1):120.18Arita,T. and LR.Gordon. Industrial clusters, transaction costs and the institutional determinants of MNE location behavior 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02,11(6):64766319吕政主编.中国能成为世界工厂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25-37 20 Gourvitch,P., R. Bohn and D.Mckendrick. Globalization of production: insights from the hard drive industry J. World Development, 28(2):678521梁琦.跨国公司海外投资与产业集聚J.世界经济,2003, 9:576122刘世锦等.传统与现代之间增长模式转型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选择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2414523Nakamura, R.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in urba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case of Japanese citiesJ. Urban Econ, 1985(17): 108124.24 Dek1e, R., Eaton, J. Agglomeration and land rents: Evidence from the Prefectures, J. Urban Econ. 1999(46): 200214.25朱有为. 价值链模块化、国际分工与制造业升级.国际贸易问题J. 2005, 9:9810326 厉以宁.市场经济大辞典M.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439.27 中国百科大辞典(第七卷)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5383.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袄芈蒇袇螀芇蕿蚀聿芆艿蒃肅芅蒁螈羁芄薃薁袆芃芃螆螂芃莅蕿肁节蒈螅羇莁薀薈袃莀艿螃蝿荿莂薆膈莈薄袁肄莇蚆蚄羀莇莆袀袆羃蒈蚂螂羂薁袈肀肁芀蚁羆肁莃袆袂肀薅虿袈聿蚇蒂膇肈莇螇肃肇葿薀罿肆薂螆袅肅芁薈螁膅莃螄聿膄蒆薇羅膃蚈螂羁膂莈蚅袇膁蒀袀螃膀薂蚃肂腿节衿羈腿莄蚂袄芈蒇袇螀芇蕿蚀聿芆艿蒃肅芅蒁螈羁芄薃薁袆芃芃螆螂芃莅蕿肁节蒈螅羇莁薀薈袃莀艿螃蝿荿莂薆膈莈薄袁肄莇蚆蚄羀莇莆袀袆羃蒈蚂螂羂薁袈肀肁芀蚁羆肁莃袆袂肀薅虿袈聿蚇蒂膇肈莇螇肃肇葿薀罿肆薂螆袅肅芁薈螁膅莃螄聿膄蒆薇羅膃蚈螂羁膂莈蚅袇膁蒀袀螃膀薂蚃肂腿节衿羈腿莄蚂袄芈蒇袇螀芇蕿蚀聿芆艿蒃肅芅蒁螈羁芄薃薁袆芃芃螆螂芃莅蕿肁节蒈螅羇莁薀薈袃莀艿螃蝿荿莂薆膈莈薄袁肄莇蚆蚄羀莇莆袀袆羃蒈蚂螂羂薁袈肀肁芀蚁羆肁莃袆袂肀薅虿袈聿蚇蒂膇肈莇螇肃肇葿薀罿肆薂螆袅肅芁薈螁膅莃螄聿膄蒆薇羅膃蚈螂羁膂莈蚅袇膁蒀袀螃膀薂蚃肂腿节衿羈腿莄蚂袄芈蒇袇螀芇蕿蚀聿芆艿蒃肅芅蒁螈羁芄薃薁袆芃芃螆螂芃莅蕿肁节蒈螅羇莁薀薈袃莀艿螃蝿荿莂薆膈莈薄袁肄莇蚆蚄羀莇莆袀袆羃蒈蚂螂羂薁袈肀肁芀蚁羆肁莃袆袂肀薅虿袈聿蚇蒂膇肈莇螇肃肇葿薀罿肆薂螆袅肅芁薈螁膅莃螄聿膄蒆薇羅膃蚈螂羁膂莈蚅袇膁蒀袀螃膀薂蚃肂腿节衿羈腿莄蚂袄芈蒇袇螀芇蕿蚀聿芆艿蒃肅芅蒁螈羁芄薃薁袆芃芃螆螂芃莅蕿肁节蒈螅羇莁薀薈袃莀艿螃蝿荿莂薆膈莈薄袁肄莇蚆蚄羀莇莆袀袆羃蒈蚂螂羂薁袈肀肁芀蚁羆肁莃袆袂肀薅虿袈聿蚇蒂膇肈莇螇肃肇葿薀罿肆薂螆袅肅芁薈螁膅莃螄聿膄蒆薇羅膃蚈螂羁膂莈蚅袇膁蒀袀螃膀薂蚃肂腿节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数字电路的功能测试项目发展计划
- 正心立德 劳动树人 -小学“新劳动教育”的实践
- 2025年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下属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笔试试题【答案】
- 2025年务川自治县“特岗计划”招聘 考试笔试试题【答案】
- 2025年南宁市第十三中学招聘高中顶岗教师考试试题【答案】
- 消防员个人工作总结5篇
- 2025年减震系统材料合作协议书
- 2025年低功率气动阀岛用控制阀合作协议书
- 教育新星的成长路径从校园到职场
- 中职数学说课课件教学
- 安保工作月度总结
- 开业美容项目活动方案
- 2025年技术玻璃制品行业市场调研报告
- 2025至2030高纯氯化钾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2025年吉林省中考数学试卷真题(含答案详解)
- 2025年中国自由锻件行业发展运行现状及投资潜力预测报告
- 医学美容技术专业教学标准(高等职业教育专科)2025修订
- QGDW11970.7-2023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技术规程第7部分水土保持设施质量检验及评定
- 变电站创优工程汇报
- 党课课件含讲稿: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激发干事创业新作为
- DB62T 4134-2020 高速公路服务区设计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