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学(全)ppt课件_第1页
透视学(全)ppt课件_第2页
透视学(全)ppt课件_第3页
透视学(全)ppt课件_第4页
透视学(全)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透视学,.,第一章:透视的产生发展和应用,.,发展简述:远古时期-岩画和洞窟壁画公元前5世纪-世界上第一幅透视原理透视画15世纪-绘画透视学一书系统研究透视学绘画论论述“线性透视”画论达芬奇17世纪以后平行透视扩大到成角透视丢勒:德国油画家,版画家,雕塑家,建筑师,第一章:透视学的产生、发展、应用,.,1500年的自画像,1500年,板油彩,慕尼黑老绘画馆,阿尔布雷希特丢勒,丢勒,.,丢勒作品,第一章:透视学的产生、发展、应用,.,四使徒,1526年,板油彩,慕尼黑老绘画馆,.,7,.,8,.,散点透视(动点透视)它是多视点的透视,不像焦点透视那样只有一固定的视点,而是将移动视点所看到的多角度景物描绘下来的组合。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局部藏故宫博物院绢本设色全24.8x582.7,.,清明上河图局部藏故宫博物院绢本设色全24.8x582.7,.,清明上河图局部藏故宫博物院绢本设色全24.8x582.7,.,清明上河图局部藏故宫博物院绢本设色全24.8x582.7,.,清明上河图局部藏故宫博物院绢本设色全24.8x582.7,.,中国传统绘画透视理论:散点透视又称动点透视,多视点透视,将移动视点所看到的多角度景物描绘下来的组合。“远山无石,远树无枝,远水无波,远人无目”意大利传教士朗世宁最早将西方图法带入中国。留学法国的徐悲鸿、刘海粟真正系统传授。,.,中国画在的透视学应用(1)多视点中国画善于表现丰富的情节,西方绘画注重单视点(类似于摄影)。中国画讲求的丰富情节用单视点是不能完成的。因此,中国画用(类似于把摄象的多镜头分割再重新组合)多视点来表现。如清明上河图(2)高视点采用微俯的视角表现,“远山即高”高山往往是画在远处的,其间再用云雾缭绕加以衔接。表现一种人比山高的心情。中国画是不采用近距离仰视来表现高山的。(3)远视距中国画讲求“仗山尺树,寸马豆人”要求画中物体符合事物的正常比例,因此,画者必须采用远视距来表现。,.,中外透视:空间观念、观察方法、构图方式不同形成的。西方绘画:透视研究集中体现于焦点透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它是一种三进向空间的推理法,形成目极无穷,视线失落与灭。其画面为单视域中心,空间形体表现常常有堆、叠、灭的效果,给人一种近距离观察的集中现实感。中国绘画:常以世外鸟瞰的高远之目、心灵的眼睛,游目周览,体现了以大观小、以远观近、以上观下的方法,形成回旋往复的空间。其画面视域中心多是分散的,空间形体表现常常给画面带来散漫的、遥远的空灵感。,.,透视学的应用:透视学作为表现设计思想,追求最后效果的一种最佳手段,被广泛运用于插画、电脑动画、电子游戏、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工业设计、展示设计等多种领域。,透视学的应用,.,透视学应用,.,插画,.,动画场景设计,透视学的应用,.,电子游戏中的场景设计,透视学的应用,.,24,对造型设计师而言,正确的透视关系,可以严格地体现真实空间的尺度,让设计者构思的理想空间、环境、景物得到最逼真的展现。,透视学的应用,.,A、透视学的成因、分类B、透视学的研究对象、学习目的、要求C、透视学常用名词术语,第二章、透视学概述,.,达芬奇曾叙述过如何描绘对象:“取一张对开纸张大小的玻璃板,将它稳固的树立于眼前,即在你眼睛和你所要描绘的物体之间,然后在使你的眼睛离玻璃三分二壁尺(约76cm)的地方,用器皿夹住头部使之动弹不得,闭上或遮住一只眼,用画笔或红粉笔在玻璃板上瞄下你透过玻璃板所见之物,在将它转描到好纸上,如果你高兴还可以设色,画时好好利用空气透视。”,.,.,.,.,透视一词来自拉丁文,“透而视之”-透过透明的平面来观察,研究透视图形的发生原理,变化规律和图形画法。而所描绘的图形却如实表现了空间距离和准确的立体感,这就是物体的透视形。“透视学”是在二维平面上在现物体的三维空间感、立体感的绘画方法和与此有关的科学理论研究。,.,当我们站在宽广马路的中间,会看到本来平行的马路,远远望去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窄,进而消失在远处的一点上。如果这时候远处疾驰而来一辆汽车,你会发现汽车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这种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现象客观存在于我们的视觉中,我们将这种变化称之为透视变化。透视变化又是怎样形成的呢?,.,透视现象的形成与眼睛的内部构造有关,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是三维的空间,反映空间的视像在视网膜上是扁平的,如何在一张二维空间的平面上还原三维立体空间,这就衍生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透视学。,.,广义透视学指各种空间表现的方法:纵透视、斜透视、重叠法、近大远小法、近缩法、空气透视法、色彩透视法狭义透视特指14世纪逐步确立的描绘物体,再现空间的线性透视和其他科学透视的方法:焦点透视,透视分类,.,将平面上离视者远的物体画在离视者近的物体上面,纵透视,.,斜透视、离视者远的物体,沿斜轴线向上延伸重叠法。前景物体在后景物体之上,.,近大远小法,将远的物体画得比近处的同等物体小。近缩法。有意缩小近部,防止由于近部透视正常而挡远部的表现。,.,空气透视法。物体距离越远,形象越模糊;或一定距离外物体偏蓝,越远越偏色重,也可归于色彩透视法。1、近处的景物较暗,远处的景物亮,最远处的景物往往和天空浑为一体,甚至消失;2、距离近的景物反差较大,距离远的景物反差较小;。3、近处的景物轮廓比较清晰,远处的景物轮廓较模糊;色彩透视法。因空气阻隔,同颜色物体距近则鲜明,距远则色彩灰淡。,.,线性透视学的方法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产物,即合乎科学规则地再现物体的实际空间位置。这种系统总结研究物体形状变化和规律的方法,是线性透视的基础。15世纪意大利画家L.B.阿尔贝蒂的画论叙述了绘画的数学基础,论述了透视的重要性。同期的意大利画家皮耶罗德拉弗兰切斯卡对透视学最有贡献。德国画家A.丢勒把几何学运用到艺术中来,使这一门科学获得理论上的发展。18世纪末,法国工程师蒙许创立的直角投影画法,完成了正确描绘任何物体及其空间位置的作图方法,即线性透视。L.达芬奇还通过实例研究,创造了科学的空气透视和隐形透视,这些成果总称透视学。,.,观察点、观察面、观察对象,透视学的研究对象,.,.,1、训练形体结构及造型能力培养2、训练对透视学原理,规律的综合运用,创造性组织画面空间构图能力的培养。,透视学的学习目的,.,您需准备的!,速写本、笔记本,各种笔,尺子,刀,.,透视的基本知识点和直线的透视平面立体的透视透视的种类和画法,第三章:透视的定义、术语,.,透视学中的常用术语,(1)视点视平线距点观画者眼睛的位置叫视点。当观画者注视前方,中视线与画面垂直相交的一点叫主点(心点),通过主点的水平线叫视平线。由观画者的视点到画面的距离叫视距,从主点到左右两边距离各等于视距的两点叫距点。,.,普通透视是以人眼为视点的,头部不转动,目光向前看所能见到的范围称为可见视域。而人眼正常观察范围是以60视角所构成的视锥,这个视锥被画面相截后所获得的视圈就是60视圈。在60视圈内,物体处于常态透视变化中,超出了这个范围,物体透视形状就会超常失态。大于60视角的视域称非正常视域。,(2)视域,.,站在宽阔的平地上向前看,远方的天地交界线,称为地平线。,(3)地平线,.,平视时,地平线与视平线重合,地平线即是视平线。俯视时地平线在视平线的上方,仰视时地平线在视平线的下方。,.,直角六面体中,与画面不平行的线段经过延长,逐渐向远方延伸,愈远愈靠拢,最后集中消失于地平线上的一个点,这个点叫消失点。,消失点,.,消失点,.,基本术语和符号,透视的基本知识,视点,主点,站点,视平线,.,原线凡是与画面平行的直线都是原线,原线在透视方向和分段比例上不发生变化,原来是水平看上去仍然是水平;原来垂直,看去仍然垂直。在透视长度上是越远越短。变线凡是与画面不平行的直线都是变线,相互平行的变线,都向同一个灭点集中。,原线和变线,.,变线,原线,.,原线,变线,.,透视图的常用术语如图所示。,透视术语,图透视图中常用术语,.,1、视点EP(eyepoint):画者眼睛所在位置。2、停点(驻点)SP(standingpoint):视点在基面上的垂直落点。3、画面PP(pictureplane):作画时假设竖在物体前面的透明平面。4、中心视线CVR(centralvisualray):视点到画面的垂直连线,是视域圆锥的中轴线,又叫视中线、中视线、视轴。5、视心CV(centerofvision):中心视线与画面的垂直交点。,.,6、视平线VH(viewhorizon):过视心所做的水平线。7、视平面HP(horizontalplane):视线所在的水平面。8、视高H(height):视点(E)到停点(S)的垂直距离。9、视距D(distance):视点(E)到视心(VC)的垂直距离。10、视线SL(sightline):视点到物体上各点的连线。11、基面GP(grandplane):物体所在平面,也是停点(S)的所在面。12、基线GL(grandline):画面与基面的交接线。,.,13、灭点V(vanishingpoint):不平行于画面的直线无限远的投影点,也称消失点。14、中心线CL(centralline):过视心点所作视平线的垂线,也叫中垂线。15、测点M(measuring):以灭点为圆心,以灭点到视点的距离为半径所作的圆与视平线的交点,也称量点、测量点。16、视角SA(sightangle):任意两条视线与视点构成的夹角。绘画上采用的视角不超过60。,.,17、视域(visualthreshold):固定视点所能见到的空间范围。60视角左右的视域叫做舒适视域。18、地平线HL(horizonline):平原上看到的天地交接线。投影在透视画面上与视平线重合。19、距点DP(distancepoint):以视心为圆心,视距长为半径作视距圆,圆上的任意一点都可以称为距点。常用的距点是视距圆与地平线的两交点,是所有平行于地面、与画面成45角的平行直线的灭点。,.,20、天点AP(abovehorizontalpoint):在地平线以上的灭点。21、地点BP(belowhorizontalpoint):在地平线以下的灭点。22、画幅PA(picturearce):在60视角的视圈线范围内选取的一块作画面积。23、视向VD(visiondirection):作画时所看的方向。透视学将视向分为平视、仰视、俯视三种。,.,.,视点(E)人眼所在的位置,即投影中心。,基面(GP)立点所在面。,画面(PP)透视图所在平面,与基面垂直。,基线(GL)基面与画面的交线。在画面上以G-L表示基线,停点(S)人站立的位置,即视点在基面上正透影。,视心(VC)视点在画面上的正投影。,视高H(E-S)视点至基面的距离。,视距D(E-VC)视点至画面的距离。,透视术语,.,.,平行透视(一点透视)一个立方体只要有一个面与画面平行,透视线消失于心点的作图方法,称为平行透视。,第四章、平行透视,.,.,拉斐尔学派作品,.,.,.,一点透视又称平行透视。即一个物体上垂直于视平线的纵向延伸线都汇集于一个灭点,而物体最靠近观察点的面平行于视平面,这种透视关系叫一点透视。一点透视具备层次分明、场景深远、稳定、对称、整齐的特虑。一点透视能够充分地展现空间环境的远近感,例如:笔直的道路,空旷的田野,广阔的大海等场景。另外,运用在建筑物中,能够表现房屋宽敞明亮的舒适感。在画一点透视图时,首先要找出灭点,然后通过灭点延伸出透视线,其他所有物体的透视,都是按照从灭点出发的透视线的透视而确定的。,.,不同角度的一点透视,.,.,第一节平行透视概述平行透视又叫“一点透视”。我们在60视域中观察正方体,不论正方体在什么位置,只要有一个面与可视画面平行,其他与画面垂直的平行线必然只有一个主向灭点心点。这种情况下,立方体和画面所构成的透视关系就叫“平行透视”(图2-1)。,图2-1平行透视图,.,正方体的平行透视最少能看见一个面,最多可以看见三个面;只有一个面距离观察者最近,肯定有一对竖直面与画面平行。以立方体的平行透视为例总结规律如下(图2-2、图2-3):(1)如果心点正处在立方体正面上或正面的边上,只能看到一个面。(2)如果立方体的位置在视中线上、下移动或在视中线上左右移动,就可看到正面和另一个直立面两个面。(3)如果立方体离开视中线和视平线就可看见正面、侧面和顶面三个面。,.,(4)立方体的顶面、底面和侧面,离视平线和视中线越近越窄,越远越宽。(5)立方体的顶面、底面和侧面,正处在视平线和视中线上,这面就成了一条直线。(6)立方体如果处在视平线以下,远高近低,不能见到底面。如果处于视平线以上,远低近高,不能见到顶面。(7)方形平面的透视形有两边是平行画面的直线,另两边在心点消失。(8)方形平面上下位置移动时,越靠近视平线越扁平。如果与视平线重叠,透视形就成了一条水平直线。(9)方形平面左右位置移动时,正对视中线时,近处两角成小于90的锐角。一侧边与视中线重叠时,这一边就成了与视平线垂直的直线。在左右两侧时,靠近,.,视平线的两角偏斜于心点。(10)方形平面离视平线越近就越小。在绘画与设计中,平行透视表现的范围非常广泛。一是因为它只有一个灭点,形成一个视觉中心,所以能较突出地表现主题形象;二是因为它能使画面产生平衡稳定之感,对称感和纵深感强,通常适于表现庄重、严肃的大场景或大场面题材,并为题材主题配景。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视心点位置选择不好,容易使画面显得呆板。,图2-2平行透视规律(一),.,图2-3平行透视规律(二),.,第二节平行透视中正方体的画法平行透视中正方体有一个由原线组成的可视的平行面,其透视形状不变;只有一种水平变线,而视域中心是它的灭点,并且位置永远不变,作图原理较为简单。作透视图的实质就是如何表现各种线段在纵深关系中的距离和长度变化。在透视的纵深关系中,不同透视方向的线段有两类:一类是与画面成垂直关系的线段;另一类是与画面成倾斜关系的线段。平行透视图中,测定与画面垂直的线段透视长度可采用距点法。所谓距点法,就是运用距点来测量的方法,即利用45直角三角形原理,在平行透视图上来测量垂直于画面线段长度的画法。距点法又称测点法。距点用“D”表示,它到心点的距离和视点到心点的距离相等,位于视平线上心点的左侧和右侧。正方体的作图步骤(图2-4):,.,(1)定视点E,视平线HL,心点CV。画与画面平行的正方形ABCD。从ABCD四点分别引消失线至心点CV。(2)延长CD线得E点,CD=DE。由E点引线至距点D得F点(即D点CV点的连线与ED线的交点),DF的长度就是正方形伸向远方的透视长(深)度。,.,(3)由F点分别连接作垂直、水平线与B点CV点、C点CV点、A点CV点连线相交,各点连接形成图形,即正方体的平行透视图。,图2-4正方体平行透视画法,.,.,.,.,.,.,第三节室内空间平行透视图的画法以一个宽4米、高3米、深5米的房间为例,室内空间透视图的作图步骤如下:设定画面中的比例为435。(1)定出视平线HL,心点CV,按比例定出宽度尺寸AB,AB线段为基线,过CV作A、B及各点的连线,确定距点D,D点CV点连线的距离等于视距(图2-5)。,图2-5室内空间平行透视作图步骤(一),.,(2)按比例作AB两点的垂直线,AC、BD即房间的真高线,连接D点CV点、C点CV点。在AB延长线上确定O点,BO线等于一个刻度。连线OD,与视心CV的各透视线形成交点,作各交点的水平线与A点CV点、B点CV点连线相交(图2-6)。(3)接着作垂直线、水平线,完成房间室内空间透视结构图(图2-7)。,图2-6室内空间平行透视作图步骤(二),.,图2-7室内空间平行透视作图步骤(三),.,第四节等距离平行景物透视图的画法等距离平行景物透视图作图步骤:先画最近第一根灯杆,从顶端和底端对心点CV点作消失线,确定灯杆的高低范围。从灯杆二分之一处对CV点作消失线。根据需要(或按实际比例)画第二根灯杆,过第一根杆顶端经第二根杆中点画直线,相交于杆底端消失线的点就是第三根杆的位置。依此类推,画出第四、五、六根灯杆(图2-8)。,图2-8等距离平行景物透视画法,.,远去的火车,如何准确地画出各车厢透视变形长度及宽度。,A,B,C,.,远去的火车,如何准确地画出各车厢透视变形长度及宽度。,A,B,透视中等分基本技法toushizhongdeng分ji后房jifa,.,第五节地板方格平行透视图的画法在作平行透视图中,可根据成45对角变线必然消失于距点的原理,在原线上按原比例等分若干份,在直线上就可以形成透视的深度分割。平行透视的地板砖,就是实际应用中最好的例子。在图2-9中,我们会发现所有方格的对角线都与距点和视点的连接线平行,也就是说,在透视图中方格的对角线延伸后交于距点。另外,我们还会发现图中所有方格垂直边与心点和视点的连接线平行,这也说明,在透视图中方格垂直边的延长线交于心点。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就可以轻松地绘制出地板方格的平行透视图了。,.,作图步骤:(1)在原线上,即方形的最近边,根据作画需要分成若干份。(2)在原线的上方绘制一条平行线作为视平线,并在视平线上取一点作为心点。从各等分点向预定心点连线。这些线即为方格垂直边的延长线。(3)确定视距后,以心点为圆心,视距为半径在视平线上作出距点。从原线的各等分点向距点连线。每条连接线与第2步做好的方格垂直边延长线的交点,即为方格水平方向的顶点。(4)过这些交点画水平线,就会出现近宽远窄,渐渐消失的地板砖(图2-10)。,.,图2-9地板方格平行透视原理,.,图2-10地板方格平行透视作图步骤,.,.,一个矩形要找出它的中心点,只要我们画出矩形的两条对角线,其交点就是它的中心点。这一原理同样也可运用于矩形的透视中。,1、对角线等分法,YidiantoushituhuafaYidiantoushituhuafaYidiantoushituhuafaYidiantoushituhuafa,.,对角线等分法绘画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方形物体等距离排列或并列的情况。可运用几何上对角线的原理和方法,对这些物体进行等距离分割。,(1)利用对角线二等分的画法,.,E,E,E,.,A,B,C,D,透视中等分基本技法,(2)利用对角线三等分的画法,.,a,b,c,d,a,b,c,d,a,c,b,b,d,a,b,d,c,e,f,e,f,.,A,B,透视中等分基本技法toushizhongdeng分ji后房jifa,.,.,.,.,.,.,.,.,.,第六节室内平行透视图的画法室内透视图的作图步骤如下:(1)先定出画幅,视平线,距点D1,D2,心点CV(图2-11)。(2)定出画幅宽度AB,室内宽度aC,在基线上确定室内深度aD(水平量线),连,.,线点D与距点D1,使之与a与CV的连接线交于一点,此交点与a的连线即为房屋室内深度的透视线(图2-12)。,图2-11室内平行透视作图步骤(一),.,图2-12室内平行透视作图步骤(二),.,(3)在基线上确定窗户与画幅距离及其宽度(水平量线),通过连接距点D1,找到其在室内深度的透视线上的轨迹;再利用真高线,在真高线上确定窗户与地面的距离及其高度(垂直量线),然后通过连接CV点,确定窗户高度的透视关系,从而画出窗户的透视(图2-13)。(4)同样方法,利用在基线上水平量线,确定长方体深度,并通过连接距点D1,找到其在室内深度的透视线上的轨迹;然后利用真高线上量点,然后通过连接CV点,确定长方体高度的透视关系,从而画出扁长方体(如图2-14)。(5)同样方法,利用基线(水平量线)与真高线,画出门框,注意,真高线上的门框高度,到了墙角要水平移位,而门的透视灭点必须在地平线上(图2-15)。(6)依然使用上述方法,利用基线(水平量线)与真高线,画出高长方体,注意,由于长方体离墙有一段距离,真高线上的长方体高度,到了墙角要水平移位(图2-16)。,.,图2-13室内平行透视作图步骤(三),.,图2-14室内平行透视作图步骤(四),.,图2-15室内平行透视作图步骤(五),.,图2-16室内平行透视作图步骤(六),.,YidiantoushituhuafaYidiantoushituhuafaYidiantoushituhuafaYidiantoushituhuafa,一点透视图画法,.,一点透视图赏鉴,.,.,视心在透视取景范围中的位置与视点的关系视心在视轴与透视画面的交点上。为了构图形式美的需要,使视心位置变化,可偏左、偏右、偏上、偏下。视心的位置意味着视点的位置。,.,平行透视图中的常见错误主要有:(1)距点过近,正方形图像失真(图2-17)。(2)平行透视中各消失点不统一,或不在一条视平线上(图2-18、图2-19)。(3)线和面应有透视变化的没有,不应有的透视变化反而有了;物体未画平,后方或侧方高于另一方(图2-20)。,第七节平行透视图中的常见错误,图2-17距点过近,.,图2-18各消失点不统一,.,图2-19消失点不在一条视平线上,.,图2-20物体未画平,思考与练习1什么是平行透视?平行透视的特点有哪些?2从平常见到的图片和绘画作品中挑选出属于平行透视的范例,并分析其透视规律。3用平行透视的画法绘制一幅自己卧室的室内透视图。要求:按透视规律和步骤进行,布局合理。,.,两点透视:一个立方体任何一个面均不与画面平行(即与画面形成一定角度),但是它垂直于画面底平线。它的透视变线消失在视平线两边的余点上,称为成角透视,也称二点透视。,第四章、成角透视,.,两点透视又称为成角透视。当水平放置的直角六面体与画面成一定角度,左右两个侧面有两个消失点,这样的透视图被称为两点透视。两点透视是指观者从一个侧斜的角度,而不是从正面的角度来观察目标物。因此,观者既看到景物不同空间上的块面,同时又看到各块面消失在两个不同的消失点上,而这两个消失点皆在一个水平线上。两点透视在画面上的构成,先从各景物最接近观者视线的边界开始,景物会从这条边界往两侧消失,直到水平线处的两个消失点。两点透视表现出的画面效果自由、生动,具备真实性、多样性,有助于表现人物的集会等复杂的场景。,.,.,.,不同角度的两点透视,.,.,二、两点透视作图原理,视线法第一步:画一个立方体的平面图交视平线H.L于C点,从C点向下作垂线并任取一个视点E0,从E0任意作两条斜线交H.L于V.P1、V.P2,然后从E0引线连接A、B点,交H.L于D、E。在视点E0与视平线H.L之间定出基线G.L,把立面图放置在G.L上。,.,第二步:从立面图引真高线交C-E0线与F点,同时从D、E点向下作垂线与F-V.P1和F-V.P2相交,连接这些交点并做透视线即求出该立方体的两点透视。,.,一、网格作图法步骤已知条件:一房间长5000mm,宽4000mm,高3000mm,以此为例做室内两点透视图。,第二节两点透视基本作图步骤,.,第一步:按比例画出高为3000mm的墙角线AB(真高线),在AB上距离1.6米处画出视平线H.L,并任意确定灭点VP1、VP2,画出上下墙线。以V.P1-V.P2为直径画半圆,交AB延长线于E0。然后分别以VP1、VP2为圆心,各点到E0的距离为半径画圆,分别叫H.L于M1、M2。,.,第二步:通过B点作平行线即基线G.L,在基线上按比例分出房间的尺度网格5000*4000,分别置于AB的左右两侧。从M1、M2引线各自交于左右两侧墙线。交点就是透视图的尺度网格点。通过这些点分别向左右灭点引线即求得了该房间的透视网格,在AB上量取真实高度便可作出室内两点透视图。,.,建筑物长3米,宽2米,高2米,以此为例做建筑两点透视图。,二、量点作图法步骤,.,第一步:选择建筑平面中的一个直角,与画面(P.P)相较于O。以O为圆心旋转所要表现的建筑主立面,并确定视点E0,得到理想的透视角度。在透视作图面上确定视高,得到G.L和H.L。通过视点作平行于建筑边缘的两条线,交P.P于V.P1和V.P2,分别从这两个点向下引垂线交H.L于V.P1和V.P2.从O作垂线交G.L于O点,连接O与V.P1和V.P2,.,第二步:以O为圆心,OA和OB为半径画圆,在P.P线上交得A0和B0,同样,分别以V.P1和V.P2为圆心,以各点到E0的距离为半径画圆,在P.P线上就求得了量点M1和M2,.,第三步:从A0和B0作垂线,在G.L上交得A0和B0,同样在H.L上求得M1和M2。连接A0和M2,与O-V.P1交于a点,同理求得b点。画出建筑立面图并置于G.L上,从立面图引真高线交O-O于C点,OC即为该建筑透视图中的真高线。从C向V.P1和V.P2连线(透视线),分别与a、b点的垂线相交,连接这些交点就做出了建筑的俯视角度透视图。,.,第四步:求出建筑的仰视透视图拉高基线,调整与视平线的高差,画出G.L线,在G.L线上搁置立面图,从立面图引真高线并与灭点V.P1和V.P2连接,得到建筑的透视线,这些透视线与a、b点引出的垂线相交,并连接这些交点就得出了该建筑的仰视透视图。,.,三、快速作图法步骤,第一步:绘制一条水平线,确定为视平线H.L,在H.L线上画一条垂线AB,并在AB线的两侧,H.L线上一远一近确定两个灭点V.P1和V.P2.从V.P1向A、B点分别引线并延伸,同样由V.P2向A、B点引线并延伸,这样就画出了地面线及天棚线。,.,第二步:由天棚线向地面线作两条垂线DC和EF,确定DC线和EF线位置的原则为使ABCD和ABFE在视觉上看起来像两个相等的正方形。平分AB四等份,再通过这些等分点向V.P1和V.P2连线,与ABCD的对角线交于1、2、3点,过这些点作垂线与BC相交,从V.P2点向这些交点引线并延伸;同理求得BF线上的交点,得出一个正方体的透视网格。,.,四、足线法作两点透视,复习:足线法作一点透视作出基面上的方形网格的一点透视,.,作出基面上方形网格的两点透视,例2(两点透视),.,a(b),练习1、求形体的透视图和其底面在降低基面后的透视图,.,例6(两点透视),练习2、作形体的透视图,.,练习3、求形体的两点透视,例7(两点透视),.,练习4、求房屋的两点透视,例10(两点透视),.,平行线组共灭点透视方向是关键视线交点求端点画面上定真高线,口诀,.,作业:作出房屋的透视图,看清题意,确定站点,定视平线,确定画面位置,找灭点的投影,.,改变作图条件-将画面线转为水平。,先画屋盖、外墙和柱子的透视。,.,画走廊,画门窗,.,.,.,.,.,.,.,.,.,.,两点透视图赏鉴,.,矩形的分割(将矩形二等分),.,三点透视:一个立方体任何一个面都倾斜于画面(即人眼在俯视或仰视立体时)除了画面上存在左右两个消失点外,上或下还产生一个消失点,因此作出的立方体为三点透视。,第五章、倾斜透视,.,.,三点透视又称斜角透视,即在画面中有三个消失点的透视。在动画场景设计中,三点透视多用于表现高大建筑和空间场景的鸟瞰图或仰视图以及夸张的形体透视。在三点透视中,景物没有任何一条边线或块面与画面平行,相对于画面,景物是倾斜的。当物体与视线形成角度时,因立体的特征,会呈现往长、宽、高三重空间延伸的块面,并消失于三个不同空间的消失点上。在两点透视的基础上多加一个消失点,便构成了三点透视。第三个消失点通常表达高度空间的透视关系,消失点则在水平线之上或下。如第三消失点在水平线之上,正好象征物体往高空延展,表明观者仰头看着物体。如第三消失点在水平线之下,则可采用作为表达物体往地心延伸,表明观者是垂头观看物体。,.,三点透视,一般用于超高层建筑,俯瞰图或仰视图。第三个消失点,必须和画面保持垂直的主视线,必须使其和视角的二等分线保持一致。,.,三点透视三点透视又称倾斜透视,其有两种情况:物体本身就是倾斜的,如斜坡、瓦房顶、楼梯等。这些物体的面本来对于地面和画面都不平行而倾斜,不是近低远高的面,就是近高远低的面;物体本身垂直,因为它过于高大,平视看不到全貌,需要仰视或俯视来观看。由于俯视或仰视,透明画面与原来垂直的建筑物有了倾斜角度,即称谓倾斜透视。,一、三点透视的概念:,.,倾斜透视适合表现高大宏伟的景物,仰视景物险峻高远,有开朗之感;俯视景物动荡欲覆,有深邃之感。,.,1、由平行透视变来的上下倾斜透视一座楼房与我们平行,为平行透视。我们现在抬头仰视,即变为上倾斜透视,原水平线仍然水平,原垂直线与我们原来的画面有了角度,为近低远高线,它消失于天点(即原来的主点)。若我们向下低头俯视,原垂直线变为近高远低线,他消失于地点,原水平线不变,仍然水平,原直角线变为近低远高线,它消失于天点(即原来的主点)。,.,1、由平行透视变来的上下倾斜透视:一座楼房与我们平行,为平行透视。我们现在抬头仰视,即变为上倾斜透视,原水平线仍然水平,原垂直线与我们原来的画面有了角度,为近低远高线,它消失于天点(即原来的主点)。若我们向下低头俯视,原垂直线变为近高远低线,他消失于地点,原水平线不变,仍然水平,原直角线变为近低远高线,它消失于天点(即原来的主点)。,.,2、由成角透视变来的上、下倾斜透视:上倾斜透视,原垂直线变为近低远高线,消失于天点(在正中线上),原成角线变为近高远低线,分别消失于左右两个地点(即原来两个余点);下倾斜透视,原垂直线变为近高远低线,消失于地点(在正中线上),原成角线变为近低远高线,分别消失于左右两个天点(即原来两个余点)。,.,上倾斜透视,原垂直线变为近低远高线,消失于天点(在正中线上),原成角线变为近高远低线,分别消失于左右两个地点(即原来两个点);下倾斜透视,原垂直线变为近高远低线,消失于地点(在正中线上),原成角线变为近低远高线,分别消失于左右两个天点(即原来两个余点)。,.,3、倾斜透视景物写生取景画者距离景物越近,景物倾斜度越大;画者距离景物越远,景物倾斜度越小,甚至看不清倾斜点;所以,所选位置要合适。画出正中线,画者眼睛在那里,就把正中线画在那里,全幅画就此条线为垂直线。,.,凭感觉先画出景物的倾斜线,用铅笔在画者仰视时视中线垂直的画面上,测量景物倾斜线是否与铅笔重合,重合即正确。铅笔不动,举画稿来验证,铅笔与画稿倾斜线若重合,即正确。将验证正确的倾斜线向上延长至中线上,相交之点即天点。,.,平行上、下倾斜透视中,水平线仍然水平;成角上、下倾斜透视中,原成角线仍然可以接成角透视来画,只不过原来的余点已成天、地点性质,他们都不能画在画幅内,画幅内不能出现视平线,出现视平线就又变成平面图了。,.,.,.,4、倾斜透视写生中的错误举例相互平行的倾斜线不到同一天点。,.,视点向下平视画出成角透视地面,.,正中线不在画幅内楼倒了,.,7、立方体上下移动时,越接近视平线成角边之间的前后夹角越大,体积越平缓,当立方体的顶面或底面与视平线等高时,盖面的前后夹角为平角贴于视平线上。相反,越远离视平线,它们之间的前后夹角越小,体积高越强。8、立方体作前后纵深移动时,体积由大变小,越远越平缓,彼此出现形体差异。,两点透视的特点:,.,三、三点透视图作法,作法一:1)由圆的中心A距120画三条线,在圆周交点为V1、V2、V3,并定V1-V2为HL。2)在A的透视线上任取一点为B。3)由B到HL作平行线,和A-V1的交点为C,B-C为正六面体上对角线之一。4)在B、C的透视线上求D、E、F完成透视图。此为左右上下均由45角相接的正六面体透视(图)。,.,.,作法二:1)在HL上设V1-V2,二等分处设X。2)以X为圆心画通过V1、V2的圆弧。3)V1-V2间任设Vc点,画垂线和前圆弧交点为A。4)取Vc-A间的任意点B,由V1、V2通过B延长的透视线和前圆弧交Y、Z点。5)V1和Z,V2和Y连结线的延长在Vc-A的垂直线上相交,为第三消失点V3。6)V1-V3,V2-V3视为HL,反复作图可得C、D点。7)由A的透视线及C、D至各消失点的透视线得E、F、G完成透视(图)。,.,.,作法三:1)在有角透视图上作正六面体,画对角线。2)任意倾斜的一个边角交点X作为基点,求出透视(图)。,.,.,.,.,.,.,下面就是一个四层楼梯的成角透视画法。第一步;先找出成角透视的左右两个灭点V1和V2,同时做出测点M1和M2。楼梯是向上的,过V1做垂线,过M1做出楼梯上升的角度,本图是45度,便找出了传说中的天点。,第六章、斜面透视,.,.,.,.,.,.,.,.,.,.,.,.,一、曲线:二、分类:(一)按照规则与不规则分类:1.规则曲线:有规律旋转的曲线。如:椭圆、正圆。2.任意曲线:无规律可循的曲线。如:弯弯的山路、环形的梯田等。(二)按照立体与平面分类:1.平面曲线:能附着一个平面转换方向的曲线。2.立体曲线:脱离一个平面转换方向的曲线。,七、曲线透视,.,曲线透视,.,.,三、作图的基本原则:1.直中求曲2.方中求圆四、圆形(正圆)透视图的基本作法:1.基本原理:(1)四点法(2)八点法2.具体作法:,曲线透视,.,.,2.具体作法:1.画出圆的平面图及外接正方形(四点图或八点图)2.确定视平线、视点、心点、距点。3.把平面图放置在视域圈内。4.由外接正方形上边的水平边两个顶点向心点引连线。5.利用距点求出透视深度。从而画出圆的外接正方形的透视图。6.在外接正方形的透视图上确定八个点的位置。7.连线成图。,曲线透视,.,PerspectiveonScience,.,.,.,.,.,.,3.圆形透视图变化的特点:(1)横向直径将圆的透视图一分为二,两者并不相等,前面的宽,后面的短。(2)水平圆形的透视图离视平线越近,它的面越窄;离视平线越远,它的面越宽。(3)直立面的圆形的透视图离正中线越近,它的面越窄;离正中线越远,它的面越宽。,曲线透视,.,.,.,.,五、曲线透视的应用(一)圆形透视的应用:1直接应用:(1)圆柱体的画法:(2)石桌的画法(课本P118)(3)手推车的画法:2间接应用:(二)任意曲线的应用:,曲线透视,.,.,.,画法要点:1.画出正视图和侧视图的概括图。2.利用成角透视画出整体透视图。3.确定各局部的位置4.利用四点法或八点法画出车轮.,手推车车轮的画法,.,手推车的画法,.,手推车的画法,.,手推车的画法,.,手推车的画法,.,手推车的画法,.,手推车的画法,.,手推车的画法,.,(二)任意曲线的画法:方格法1.把平面图分成许多小方格。2.把平面图整体转化成透视图。3.在透视图中利用小方格定位画出任意曲线。,曲线透视,.,.,.,河渠的透视:,.,第八章透视阴影,.,透视图中的阴影倒影镜像,.,在建筑物的透视图上,画出光线照射建筑物所产生的阴影,会使透视图更有立体感。在透视图上画阴影,是直接根据光线的透视来作图的,而不是由平面图中的阴影来作阴影的透视。,透视图中的阴影,.,绘制透视阴影的光线一般采用平行光线根据光线相对于画面的位置不同,将光线分为两类画面平行光线:光线与画面平行画面相交光线:光线与画面相交,透视图中的光线,.,画面平行光线,光线平行画面,基投影平行基线,光线的透视平行空间光线,光线的基透视平行OX轴,.,画面平行光线,画面平行光线可从右上方射向左下方,也可从左上方射向右下方,倾角可任选。为了统一、方便,本书选定为45,如图所示为透视平面图中画面平行光线的表示法,.,画面相交光线,光线与画面相交,基投影与基线相交,光线从画面后射向画面,光线灭点在视平线上方,.,画面相交光线,光线从画面前射向画面,光线灭点在视平线下方,.,画面相交光线,光线与画面相交,光线可从画面后上方射向画面,也可从画面前上方射向画面,如图所示为透视平面图中画面相交光线的表示法。,光线从画面后射向画面(逆光),光线从画面前射向画面(顺光),.,过直线所作的与光线平行的面,光平面,作ACL则BACL,过AB的光平面,.,透视图中的光平面,过直线作光平面(一),作ACL,因光线平行画面,故A0C0与光线的透视平行,a0c0平行基线(两平行线的透视性质),光线为画面平行光线,.,透视图中的光平面,过直线作光平面(二),作ACL,因光线与画面相交,故A0C0通过光线的灭点FL,a0c0通过光线的基灭点Fl(两平行线的透视性质),光线为画面相交光线,.,光平面灭线(一),平面上某两条线的灭点的连线就是该平面的灭线,因光线平行画面而无灭点,故光平面灭线为过直线灭点并与光线的透视平行的一条线,光线平行画面,直线有灭点,光平面灭线,.,光平面灭线(二),直线AB平行画面无灭点,故光平面平行画面而无灭线,光线平行画面,直线无灭点,画面平行面无灭线,.,光平面灭线(三),光平面的灭线为直线灭点与光线灭点的连线,光线为画面相交光线,直线有灭点,光平面灭线,.,光平面灭线(四),光平面的灭线为过光线灭点FL并与直线平行的线,光线为画面相交光线,直线无灭点,光平面灭线,.,画面平行光线下的透视阴影,点落在承影面上的影子仍为一点,为过该点的光线延长后与承影面的交点点在承影面上,其落影与自身重合在透视图中作点的影子,也就是作点的影子的透视,点的透视落影,.,点的透视落影(空间分析),A点落影的透视,本章中用“落影”两字代替“落影的透视”点的落影在字母右下角加0表示,.,点的透视落影(平面透视图),已知点的透视、光线的透视方向,作点在基面的落影,.,直线的透视落影,直线的影子为过该直线的光平面与承影面的交线直线落影的性质有相交性和平行性,符合第9章中直线的落影规律相交性质:1.直线与承影面相交时,直线的落影通过交点2.直线落在两相交的承影面上的两段落影必相交3.两条相交直线在一个承影面上的落影必相交,落影的交点为两直线交点的落影平行性质:1.直线与承影面平行,影子与直线本身平行2.一组平行直线落于一个平面上的影子互相平行注意平行性在透视图中由直线相对于画面的位置决定其反映平行还是交于同一灭点,.,一.直线与画面平行(一),过直线所作的光平面平行画面,该光平面与任何承影面的交线(也就是直线的落影)均应平行画面,故落影没有灭点。因此,落影与承影面的灭线一定是互相平行的,承影面的灭线,铅垂线落在基面上,.,一.直线与画面平行(二),铅垂线落在铅垂面上,.,一.直线与画面平行(三),铅垂线落在一般位置面上,.,二.直线与画面相交(一),画面相交线落在基面上,过直线所作的光平面一定与画面相交,该光平面的灭线与承影面灭线的交点即为直线落影的灭点(落影是两面的共有线,其灭点应同时在两面的灭线上),光平面灭线,承影面灭线,直线落影的灭点,.,二.直线与画面相交(二),画面相交线落在铅垂面P及基面H上,光平面灭线,H承影面灭线,BC段落影的灭点,P承影面灭线,CA段落影的灭点,注:C0为直线落在两个承影面上的折影点,.,二.直线与画面相交(三),画面相交线落在一般位置面P及基面H上,光平面灭线,H承影面灭线,BC段落影的灭点,P承影面灭线,CA段落影的灭点,注:C0为直线落在两个承影面上的折影点,.,平面立体的透视阴影,在立体的透视图上求作阴影,主要是判别立体上的阴面、阴线和求阴线的落影。可根据光线的方向来判别阴面。,光线从右上方射向立体,立体左、后、下方棱面为阴面,.,平面立体的透视阴影,根据光线的方向判别阴面。,光线从左上方射向立体,立体右、后、下方棱面为阴面,.,例1已知置于基面H上的四棱柱的透视,根据所给光线L作出透视阴影(一),阴线是aA、AD、DC、Cc,承影面为基面(地面),作图步骤:一.求阴线aA、Cc的落影:两线均为画面平行线,其影子的方向平行承影面的灭线h-h,.,例1已知置于基面H上的四棱柱的透视,根据所给光线L作出透视阴影(二),作图步骤:二.求阴线AD、DC的落影:两线均为与承影面平行的画面相交线,故其落影和自身平行。因此,阴线和影线应通过同一个灭点。,.,例2求门架的落影、斜屋面的阴影(一),分析:门架是由两条铅垂线和一条水平线组成,其影子落于地面、墙面和屋面上;因光线从右上方射下,则斜屋面左侧和后侧墙面为阴面,其影子落在地面上,.,例2求门架的落影、斜屋面的阴影(二),一.求铅垂线AB、CD的落影:AB全部落在基面上、CD部分落在基面上,落影均平行h-hCD落影在墙面上和自身平行,落影在屋顶面上平行斜屋面灭线,斜屋面灭线,作图步骤,.,例2求门架的落影、斜屋面的阴影(三),连折影点和已求C点,得BC在斜屋面的落影注:C的灭点为斜屋面灭线与光平面灭线的交点F,斜屋面灭线,光平面灭线,铅垂面灭线,二.求水平线BC的落影:BC在地面上的落影和直线平行,通过同一灭点s;在墙面上落影的灭点,为光平面的灭线与承影面灭线的交点F2,.,例2求门架的落影、斜屋面的阴影(四),三.求斜屋面的阴影:分别求阴线eE、EK、KP的影子。斜线EK的影子灭点为F3,是光平面灭线与承影面灭线h-h的交点;KP落影的灭点为FY,斜屋面灭线,光平面灭线,铅垂面灭线,光平面灭线,.,例2求门架的落影、斜屋面的阴影(结果),.,画面相交光线下的透视阴影,点的透视落影,A点落影的透视,A点在H面的落影,.,点的透视落影(透视平面图),已知点的透视及光线的灭点、基灭点,作点的透视,A点落影的透视,.,直线的透视落影,一.直线与画面平行(一)过直线所作的光平面为画面相交面,其灭线为过光线灭点FL所作的与直线平行的线,参看,光平面灭线,光平面灭线,承影面灭线,影子灭点,铅垂线落在基面上,.,一.直线与画面平行(二),光平面灭线,承影面灭线,铅垂线落在铅垂面上,.,一.直线与画面平行(三),光平面灭线,承影面灭线,铅垂线落在一般位置面上,直线落影的灭点,.,二.直线与画面相交(一),光平面灭线,承影面灭线,画面相交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