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导论阴阳五行_第1页
中医学导论阴阳五行_第2页
中医学导论阴阳五行_第3页
中医学导论阴阳五行_第4页
中医学导论阴阳五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学,大连友谊医院中医科,主讲教师:孟庆辉,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中医学的历史沿革一、中医学的起源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同自然灾害、猛兽、疾病作斗争,逐步认识了疾病,掌握了防治疾病的方法。,(一)卫生保健的起源远古100多万年前原始社会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衣、食、住、行(包括婚姻、劳动)1、构木为巢、栖身树上或选择干燥、向阳和背风的天然洞穴避风雨和野兽2、覆盖兽皮或树皮缝制衣服御寒、防羞耻或美观装饰3、火的发明及使用扩大食物来源及种类、消毒灭菌、缩短消化过程4、导引舞蹈消除疲劳、增添乐趣、舒壮筋骨、消肿止痛5、婚姻血缘群婚(内婚)氏族外婚相对对偶婚,(二)药物的起源药物知识的起源源于人们对生产生活实践的认识和积累。史记神农尝百草。帝王世纪伏羲氏尝百药“医食同源”“药食同源”植物药人类最早发现。野果、叶、根茎、种籽。人们从饥不择食开始逐渐将无毒的植物用于食用和治疗、有毒的植物用于猎;动物药山海经中记载:河罗之鱼,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痈。“有鸟焉,名曰青耕,可以御疫”矿物药芒硝泻下、盐水明目、硫黄壮阳、水银杀虫,(三)针灸与外治法的起源新石器时代粗糙石器针形、三棱形、刀形、剑形、锥形骨针、竹针、金属针针割痈疡、放血排脓,砭石我国最早的医疗工具。砭石又称为针石(有锋)、镵石(有刃)。,素问记载: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灸法烤火取暖身体某些病痛缓解进而通过对身体某一部位的固定温热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灸”,说文解字:“灸,灼也”;长时间用“火”治病。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天气寒冷,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ru。灸法的产生与北方人处在寒冷环境中的生活状况有着密切联系。火堆烘火取暖兽皮或树皮包烧热的石块或沙土;或树枝或干草点燃熏烤布包炒盐或其他矿物艾叶温经止痛、性味芳香易燃、遍地生长、易于贮存。,外治法用苔藓、树叶、树皮、草茎、泥土、草木灰、唾液等来敷裹涂抹伤口,发现了一些适用于敷治外伤的外用药和止血方法。局部抚摸或压迫减轻剧痛和出血按摩术和止血法。兽角“杯吸术”、甲壳、兽骨、鱼刺等剔除异物、排脓放血燧石刀切脓肿、续骨固定术甲骨文疾病记载疟、疥、耳鸣、下利、不眠、疾首、疾耳、疾目、疾鼻。综上论述显示医药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与疾病的斗争实践中。,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春秋战两汉时期中医理论体系的萌芽和奠基阶段哲学思想已具雏形元气论自然观、阴阳五行学说医家思想武器和方法管子五行“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天人相应病因学:“六气说”西汉以前大批医药学著作汉书艺文志“凡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分医经、医方两大类。汉武帝侍医李柱国曾校勘此类著作。,20世纪70-80年代长沙东郊马王堆汉墓及湖北张家山出土医书及简帛、竹木简医书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本、足臂十一脉灸经、脉法、五十二病方、导引图、养生方、胎产方、杂疗方推翻了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的结论。秦汉时期成书的四大医学典籍可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成书于战国及秦汉代,非一时一人之作,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九卷,每卷九篇,各为81篇,合计162篇。内容十分丰富,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代表了当时我国医学理论的最高成就。同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文学、心理学、逻辑学及古代哲学等多种学科的主要思想和观点,它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千百年来始终有效地指导我国传统医学的临床实践。,2、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成书于汉之前而稍后于内经,传说为渤海郡秦越人(扁鹊)所作。,是一部以问答方式探究八十一个医学理论难题的专著,主要论述了脏腑、经络、脉学、腧穴、针法、诊断、治疗、生理、病理等内容,在不少方面充实了内经的内容,并有所发展。,3、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医圣张机(字仲景)所著。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分为伤寒论(10卷,397条,113方)和金匮要略(二十五篇,262方)两部分,两书除去重复,实收方剂269方,用药214种,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自成书以来一直指导后世医家诊治外感热病(六经辨证)和杂病(脏腑辨证),创造性地建立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六经辨证论治和脏腑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继承了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为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方剂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君臣佐使组方原则,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创造许多剂型及有效方剂。,4、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战国时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简称本经、本草经,大约成书于东汉时期,非一时一人之作,载药365种,它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中国药学史最早的药物分类法,还论述了药物的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还论述了药物产地、真伪、采集加工方法、各种剂型、用药宜忌、服药方法等,为中药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二)两晋隋唐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充实、融合和临床学科的发展阶段1)中医理论及其分支学科在分化中日趋成熟,出现了较有代表性的医学专著。王叔和脉经诊断学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病因病机学中医病理学的形成杰出贡献葛洪肘后救卒方、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焘外台秘要、宇妥元丹贡布四部医典,2)药物学方面:制药学专著-雷公炮炙论我国国家颁行的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早于欧洲最早药典纽伦堡药典833年。3)临床专科针灸甲乙经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经效产宝最早的妇科专著;颅卤经最早的儿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外科;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伤科4)对外交流外传日本、朝鲜、东南亚;传入佛教印度、波斯等国,(三)宋金元时期学术争鸣、理论突破、派系丛生阶段医坛学术气氛活跃,注重理论研究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内、外、不内外”病因分类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各种舌苔主要证候及治法我国现存第一部验舌专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丰富脏腑辨证宋宋慈洗冤集录我国最早的法医学专著多种译文流传,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代表“金元四大家”创新发展刘完素-寒凉派。提倡“六气皆从火化”的火热病机学说。寒凉药物清泻火热刘河间(字守真)张从正-攻下派。认为“邪去正自安”,提倡用汗吐下三法攻邪治病。(字子和)李东垣-补土派。提倡“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学说,治疗多用补脾升阳法。(李杲)朱丹溪-滋阴派。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学说,治疗主用滋阴降火。(朱震亨),“金元四大家”学术争鸣改变了“泥古不化”的保守局面,活跃了当时的中医理疗研究气氛,开创了医学发展的新局面,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四)明清时期综合集成和深化发展阶段1、产生多项医学创造和发明如创“戾气”学说和温病学说、人痘接种术等。2、总结前人、编撰大量集成性医学全书、丛书、类书如证治准绳、医学纲目、景岳全书、张氏医通、医宗金鉴、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等。3、明赵献可、张介宾“命门学说”李中梓“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清王清任“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亲见改正脏腑图”医林改错补气行气活血方剂,五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瘀血致病、气血理论,清代温病学派的崛起中医学理论的创新和突破明吴有性1642年瘟疫论“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异气”“戾气”“杂气”“疠气”“疫气”物质性、多样性、口鼻侵入、大流行或散发、地域性与季节性。“戾气”种类不同疾病不同侵犯脏腑部位不同“戾气”量多少、毒力强弱、人体抵抗力决定是否发病早于人类发现细菌和微生物二百年,清叶桂(天士)温热论卫气营血辨证清薛雪湿热条辨清吴瑭(鞠通)温病条辨三焦辨证清王士雄(孟英)温热经纬,本草纲目-明李时珍,历经27年,52卷,190万字,载药1892种,增药物374种;绘图1000余幅,收方剂11096首,分16纲62类,“物以类聚、目随纲举”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完备的分类方法。多种译文流传。,本草纲目,常见病症的研究虚劳、中风、吐血、郁证、痘疹专家、专著清朝终末期西医学陆续传入中西医论争、汇通中西医汇通著名医家及著作唐宗海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朱沛文华洋脏象约籑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恽铁樵群经见智录,(五)近现代中医药学在坎坷中发展,发展中孕育着新的腾直至19世纪末仍是国人医疗保障的唯一选择。当前困扰中医学的不是中医药学术本身,而是哲学。生命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毛泽东“中国对世界上的大贡献,中医是其中一项”,“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习近平“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并用,推动中医药与西医药互补,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青蒿素-2011年度屠呦呦在美国获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青蒿素-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研究员获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于2016年12月25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三、中医学摄生及预防医学思想养生=摄生(一)未病先防1、调摄精神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不良的精神刺激过度的情绪波动(幅度大或时间长)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2、调节饮食,劳逸适度暴、多、嗜、偏、少3、锻炼身体东汉华佗“五禽戏”太极拳、气功4、适应四时气候变化正常异常,5、预防为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宋明时期我国最早创造了“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17世纪清张琰种痘新书人工免疫法先驱,后传欧洲,比英国18世纪末牛痘接种法早数百年,(二)既病防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金匮要略“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叶天士“先安未受邪之地”,四、中医学的学科优势与展望(一)中医学的学科优势1、综合性多维性视角、多学科渗透、综合性措施2、实用性有效、简、便、廉、安全、持久3、诊疗手段的非损伤性及安全性4、注重自身内因、重在调整状态,(二)中医药走向世界(三)中医学的展望1、中医理论亟需重新认识及阐发2、中医临床众多优势有待发扬3、拓展新领域未来中医药学发展的更大空间,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一)整体观念的含义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和气一元论的基础之上。(二)整体观念的的主要内容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气血津精等生理物质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形体结构、生命基本物质的统一机能活动的统一,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灵枢邪客“人与天地相应也”四时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域环境人的适应能力有限人与人差异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素问上古天真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二、恒动观念(一)恒动观念的含义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和人体)都处于永恒而无休止的运动之中。运动变化发展,(二)恒动观念的主要内容(1)生理上的恒动观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都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2)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的病理变化也处于不停的变化发展中。(3)疾病防治的恒动观,三、辩证论治,辨:审辨、甄别。证:证候、证据。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多方面病理特性的概括。辨证: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分析综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发展阶段及邪正之间的关系等,最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或病。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关于证、症、病的概念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比单纯的症状或病名更全面、深刻、确切揭示某阶段疾病变化的本质,更具科学性。症:是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病人诉说的不适或医者查体获得的体征。病:疾病,具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完整过程。可以由临床表现、疾病部位、致病原因命名,举例:,感冒,病,发热、恶风咽痛、咳嗽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症,证,风热犯表证,治疗,辛凉解表,方药,银翘散,体现了辩证论治原则。,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第三节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一、司外揣内(以表知里):“有诸内,必形诸外”。就是通过观察外在表象,以揣测分析内在变化。二、援物比类三、心法和顿悟四、试探和反证,第四节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一、中医学与西医学基本属性及特征的比较(一)归纳与分析(二)宏观与微观(三)抽象与具体(四)功能与结构(五)辨证与辨病,二、中医学与西医学各自的优势及互补(一)中医学的优势1、医哲交融的整体观念2、安全有效的自然疗法3、同中求异的个性化治疗4、治与养的有机结合,(二)中西医学的互补性1、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2、西医善于祛病,中医长于治中调理3、急则西治为主,缓则中调见长4、单靶点取效与多因素协调,第五节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进展一、辨病与辩证相结合的研究与应用二、热毒证与清热解毒法的研究三、血瘀证与活血化瘀法的研究四、急腹症与通里攻下法的研究五、恶性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思想中医学中国古代哲学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诠释人类生命活动和外界环境的关系、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防治规律。第一节元气论“气一元论”萌生于先秦,成熟于战国末年和秦汉,历代不断充实、发展成为主导中国古代哲人认识世界的自然观。,一、元气的主要内容(一)气的基本概念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泛指任何现象,包括物质和精神现象。既有物质性,又有精神性,是物质与精神的混沌和统一。元气论中的“气”指构成自然界万物的十分活跃的微细物质。亦称“元气”“精气”,气是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质。元气即原气。是产生和构成世界万物的的原始物质。精气也称为“精”。是肉眼无法看到的极精极微的精粹物质。后世医家一般都认为精气是一种人生命和精神的物质。,(二)气的基本特征1、气是构成万物的本质无形弥散状态有形聚合状态可相互转化2、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形式升降出入普遍性气的运动取决于其自身内在的阴阳矛盾,而不依赖于外界的推动。,3、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是通过气的中介作用实现的。(三)气化和形气转化气化泛指气的作用所产生的变化。化渐进、缓和、不明显量多少的改变“量变”变激进、剧烈、明显的运动质的根本性改变“质变”,二、元气论对中医学的影响(一)说明生命过程的物质性和运动性(二)说明人体的整体性和联系性(三)说明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过程,第二节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来研究、阐释自然界一切事物和现象所具有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及其消长变化规律的一种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全过程。,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属性的概括。,1.阴阳的概念,阴阳最初的涵义是指日光的向背,朝向日光则为阳,背向日光则为阴。说文说:“阳,高明也;山之南,水之北也”。“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向著太阳的一面为阳由此推演,凡是明亮的、温暖的、活跃的、向外的、向上的事物为阳;背著太阳的一面为阴由此推演,凡是黑暗的、寒冷的、沉静的、向内的、向下的事物为阴。,(二)阴阳的基本特征是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依据。最能诠释阴阳属性特征的是“水”与“火”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水性寒凉、下行、湿润、阴暗阴火性温热、升腾、燥烈、光亮阳推动(运动)、外向、上升、温热(温煦)、明亮、积极、进取、刚强无形、亢奋阳静止、向内、下降、寒冷、晦暗、消极、退守、柔弱有形、凝聚、滋润、抑制阴,阴阳归类举例,(三)阴阳属性的特点基本条件关联而又对立事物或现象属性1、阴阳的抽象性和相关性不是指某一特定的事物或现象。灵枢阴阳系日月“阴阳者,有名而无形”2、阴阳的普遍性“阳化气,阴成形”,3、阴阳的相对性阴阳的属性不是绝对的、恒定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可变的。其划分取决于阴阳双方在性质、位置、趋势等方面的比较。当比较的对象、时间、范围改变时,比较的结果也随之发生改变。(1)阴阳的相互转化(2)阴阳的无限可分性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一)阴阳的相互对立指自然界一切相关事物和现象,其阴阳两个方面都存在着相互斗争和相互制约关系。称为阴阳的“相反”。1、阴阳相互矛盾2、阴阳相互制约阴阳彼此间具有相互斗争、掣肘、牵制、约束的制约关系以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阴阳任何一方太过或不及,引起对方的减弱或亢盛,(二)阴阳的相互依存(又称互根互用)指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称为阴阳“相成”。“阴阳互根、相抱不脱”(举例:上与下,前与后)“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举例:气血、肾阴阳)“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三)阴阳的相互消长(量变)指相关事物或现象矛盾对立的双方始终存在于减弱或增强的运动变化之中1、阴阳的消长阳消阴长、阴消阳长2、阴阳俱长或阴阳俱消3、阴阳双方处于暂时的动态平衡,(四)阴阳的相互转化(质变)指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其各自相反的方向变化的运动形式,主要指阴阳属性的变化。(物极必反)渐变-寒暑交替、昼夜转换突变-热症转变为寒症,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1、说明物质与功能之间的关系2、说明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1、阴阳偏盛:(高于正常水平)2、阴阳偏衰:(低于正常水平)3、阴阳互损:A、阴阳偏盛,伤及对方。“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B、阴阳二气任何一方虚损不足,招致对方受损。“阴损及阳,阳损及阴”。4、阴阳转化:“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四)指导疾病的诊断“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辨别声音分阴阳:阳-语声高亢、呼吸有力、气粗阴-语声低微、呼吸微弱、动则气喘辨别脉象分阴阳,(五)指导疾病的治疗1、确定治疗原则。(1)损其有余阴阳偏胜:实则泻之。“寒则热之,热则寒之”。(2)补其不足阴阳偏衰:虚则补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衰,或双方俱损当用补益方法。阳病治阴阴虚内热“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阴病治阳“阳虚外寒”“益火之源,以消阴翳”。,2、归纳药物性能(1)归纳药性:寒凉温热“四气”中,寒凉属阴,温热属阳。意义:病性属阳-用“阴”药(寒凉药物)病性属阴-用“阳”药(温热药物)(2)分析五味:五味中,辛甘淡为阳,酸苦咸为阴。(3)升降浮沉升上升、浮散降下降、重镇,(六)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第三节五行学说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一)五行的基本概念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要素。行行列、次序。五行五种物质要素及其运动变化是一种原始的朴素的系统论。五材说:五种基本物质:尚书周书洪范:“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二)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是研究五行的概念、特性、归类方法和生克制化规律并用以阐释自然界万事万物相互关系和运动变化的古代哲学说理工具,属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一)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引申: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曰炎上:火具有温热、上炎之性。引申:温热,升腾。土爰稼穑: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引申:生化、乘载、收纳。金曰从革:金具有变革,发声,肃降的特性。引申:收敛、沉降、肃杀。水曰润下: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阴柔、滋养、寒冷。,(二)事物的五行归属1、直接归类法2、间接推演法中医对人体及自然界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如下图:五时:平旦日中日西日入夜半五谷:麦黍shu(黄米)稷ji(粟?谷子)谷豆五华:爪面唇毛发五液:泪汗涎涕唾五神:魂神意魄志,(三)五行生克乘侮关系,(1)五行相生(2)五行相克(3)五行制化生中有制制中有生(4)五行相乘(克之太过)与五行相侮(反克为侮),五行相生相克,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相生次序:木火土金水木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相克次序:木土水火金木,明张景岳类经图翼“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生、克是正常的资生、制约关系,在自然界属正常现象,在人体属生理状态。乘、侮是异常的克制现象,在自然界属异常现象,在人体属病理状态。任何一个事物既受着整体调节控制,本身又影响整体。一旦动态平衡失常,在自然界会出现异常现象,人体表现出病理变化。,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病理变化。原因有二:其一、是五行中被克行不足,某一行相对被克行太过。(土虚木乘)其二、是五行中某一行过盛,相对被克行不足。(木旺乘土)(正常应是木克土),相侮:是指五行之间的平衡失调出现的异常的反向克制变化,又称反克,反侮,次序与相克相反。原因有二:一、指五行中某一行太强,使克它的一行相对为弱。(木火刑金)二、是指五行中某一行本身虚弱,被克方过强或相对过强,弱者不能克制强者,反被强者所克制。(金虚木侮),乘侮与相克的联系:金木土,太过,不足,(制己所胜)木乘土,(侮所不胜)木侮金,(己所不胜轻而侮之)土侮木,(制己所胜)金乘木,克,克,总结:一般情况而言,某一行,乘、侮可同时出现。在发生相乘时,也发生相侮;在发生相侮时,也发生相乘。,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2、说明五脏的相互关系五脏相互滋生关系:如肝(木)生心(火)-肝藏血可以济心血。五脏相互制约关系:肾(水)制约心(火),肾阴使心火不致过于亢盛。,(二)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1、相生关系的传变(1)母病及子顺传指病变由母脏累及到子脏。如肝肾阴虚、脾与肺。(2)子病及母逆传指病变由子脏波及母脏。如心病及肝(脾与肺、心肝血虚、心肝火旺)。子病犯母两行皆盛子弱累母两行皆弱子盗母气子盛母衰,2、相克关系的传变:(1)相乘:指相克太过或被克不及而为病。如肝(太过)木乘脾土和肝脾(不及)不和。相侮:指反克为病。如肝(旺)火犯肺(虚)木火刑金。,(三)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1、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有诸内,必形于诸外”,内在疾病必然通过外在而表现出来。如:面青喜酸脉弦,病多属于肝。心病患者,如面黑可能是水来克火之征。,2、指导控制疾病的传变难经七十一难“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未传变的-控制疾病的传变已传变的-防止其继续传变3、确定治则与治法:(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难经六十九难“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母能令子虚,子能令母实”(2)根据相生规律制定治疗方法,滋水涵木法滋肾养肝或滋补肝肾,益火补土法温阳健脾,培土生金法补脾养肺,肝旺泻心法清心平肝,(3)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疗原则:相克太过抑强-抑制功能过亢之脏相克不及扶弱-扶助虚弱之脏(4)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疗方法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平肝和胃、调理肝脾培土制水法敦土利水、温肾健脾佐金平木法补肺平肝泻南补北法泻火补水,第三章脏象学说一、脏象的基本概念藏,指藏于体内具有一定形态的组织器官。象,机体表现于外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藏象,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二、脏腑学说的主要内容脏腑:五脏:指肝、心、脾、肺、肾。六腑:指胆、小肠、胃、大肠、三焦、膀胱。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脏腑的生理特点1、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1)化生精气食入的饮食物吸入的清气,精微,气血精液,肺、心,脾,2)贮藏精气五脏能贮藏精气,使精气不致无故流失,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基础。“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2)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受盛、传化水谷和糟粕。形态上:六腑中空,直接对外,故能接纳食入的饮食物,并在脏的配合下共同将其消化吸收。传导糟粕并排除体外。六腑的生理特性:以降为和,以通为顺。始终保持虚实更替的状态。“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3)奇恒之腑共同的生理特点形态上:似“腑”,中空有腔,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功能上:似“脏”,贮藏精气,有藏而不泻的特点。阴阳属性:贮藏为主,属阴,三、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1.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1)五脏与六腑构成阴阳表里相合的统一整体。2)五脏与形体官窍联结成一个统一整体。3)五脏与精神情志活动密切相关。4)五脏与自然相通相类。2.脏腑是形气的统一体:其功能亦是形和气的统一(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人体生理和病理学概念)。,第二节、脏腑(一)心1、位于胸腔之内,隔膜之上,两肺之间,脊柱之前,形似倒垂未开之莲花。2、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主持、主导(掌管)血和脉,是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作用。(2)心主神志心具有主持、掌管精神意识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心者,君主之官,”、“生之本”。,(1)心主血脉心主血脉功能正常:面色红润,舌色淡红,脉和缓有力。心主血脉功能失常:心火旺-面赤舌红,舌尖为甚,脉数心气无力-脉细弱心血淤阻-面色舌色紫暗,舌上有淤点淤癍,舌下淤筋,脉涩或结带脉。,(2)心主神志:广义:即心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活动,为“君主之官”。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主神志功能正常:神清敏捷,反映灵敏等。心主神志功能失常:则可出现多梦,健忘,精神委顿,昏迷,谵妄等情况。,3、系统连属(1)心在志为喜。(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3)心在窍为舌。(4)心在液为汗-汗血同源,皆为津液,心主血,故也主汗。出汗有散热性出汗和惊恐伤心而致两种。前则指气候炎热,或运动,或用发汗药,或体内热邪,使津液外出而解,后则是指因精神紧张引起的出汗。,(二)肺1、肺位于胸腔,在横膈之上,肺分为左右两肺,左肺有二叶,右肺有三叶,在脏腑中最高,故称华盖。也称娇脏-肺叶质地稀疏娇嫩,不耐寒热。2、肺的主要功能(1)肺主气、司呼吸(2)肺主宣发和肃降(3)通调水道(4)肺朝百脉,主治节,1、肺的主要功能(1)肺主气、司呼吸:肺主气:主一身之气:一方面:宗气的生成。另一方面:对全身气机的调节。肺有规律的呼吸,调节着气机的升,降,出,入。主呼吸之气: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吸入清气(氧),排出浊气(二氧化碳)等,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自然界的清气-吸入-体内-呼出-体外。,肺,肺司呼吸:肺为人体司呼吸的运动器官,具有呼吸功能,肺司呼吸有赖于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宣降正常,则呼吸匀称。肺气上逆,则出现咳嗽,气喘等。肺主气功能丧失,则体内气体不能交换,生命随即告终。,(2)肺主宣发和肃降:宣发-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肃降-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清洁的作用。肺主宣发主要有三方面:1、通过肺的气化,将体内浊气排除体外。2、肺气向上向外扩散运动,将脾胃生成的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内到五脏六腑,外到皮毛四肢等。3、宣发卫气到皮肤肌腠。卫气即卫外之气,由水谷精微化生,具有护卫肌表,温养脏腑,肌肉,皮毛,调节腠理的开合汗液的排泄等作用。,肺主肃降的生理作用有三:1、使肺能充分吸入自然界的清气。2、将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并将代谢产物和多余的水液下注膀胱,以尿液排除体外。3、肃清肺和呼吸道废物。如果肺失肃降,则呼吸表浅,短促,咳血,气喘等。,宣发和肃降功能的联系:在生理上是相辅相成的,在病理上互相影响,有规律的一宣一肃,使气机调畅,体内气体交换正常,促进全身体液的正常运行,反之,肺失宣肃,则出现咳嗽。气喘等。,(3)通调水道-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运动,对体内水液的运行、输布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作用。(肺为水之上源)(4)肺朝百脉,主治节肺朝百脉:1)全身的血液通过百脉汇聚于肺,经过肺的呼吸,使体内清浊之气得到交换。2)在心气的推动下,肺气的敷布调节下,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送至全身。,主治节即治理调节,指肺具有调节全身脏腑组织生理功能作用。体现在以下四方面:1、肺司呼吸,主体内气体交换。2、调节气机,使气的升降出入正常。3、肺朝百脉,助心行血,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4、调节水液代谢。,3、系统连属(1)肺在志为悲忧。(2)肺在液为涕:涕为鼻腔分泌物,肺开窍于鼻,故涕为肺液。肺寒则流清涕,肺热则流黄浊涕,如果肺燥,则鼻干燥。(3)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4)肺在窍为鼻。鼻喉相通连于肺,鼻的嗅觉和喉的发音,都是肺气的作用。所以外邪侵入伤肺,多以鼻喉症状,如鼻塞,流涕,喉痒,失音等。,(三)脾1、脾位于中焦,与胃相表里,是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2、脾的主要生理功能(1)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2)脾主升清(3)脾统血,运化水谷:即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作用。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其功能减退,则出现食欲不振、便溏、腹胀、消瘦等。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作用。脾-直接布散全身。肺-宣发-汗肾-气化-尿。,(2)脾主升清:是指脾气以升为顺。1)升清:脾主升清指水谷精微靠脾气上升而上输于心,头目,肺,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2)升举内脏:脾气升,对维持人体内脏位置恒定有一定的作用。(3)脾统血: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主要通过脾气来实现。,3、系统连属(1)在体合肌肉,主四肢。(2)在志为思:思虑过度,影响气的运动,使脾运化升清功能失调,出现不思饮食,腹涨等。(3)在液为涎:涎为唾液中清稀部分,由脾气化生和转输。故说脾在液为涎。如脾虚不摄,涎液增多,或口涎自出;脾精不足则涎液减少,口干舌燥。(4)在窍为口,其华在唇。饮食口味与脾运化密切相关。如脾虚则食欲不振,口淡无味;脾有湿热,则口干口腻;脾胃有火,则口苦,口舌生疮。正常口唇红润有光泽,脾虚气血不足则口唇淡白无华或痿黄不泽。,(四)肝1、肝为魄之处,藏血,为筋之宗。与胆互为表里。2、肝的主要生理功能(1)肝主疏泻包括调畅气机、助脾运化、调达情志、调节生殖功能(2)肝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调畅气机:气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肝主升、主动、主散的特性是气机调畅的基础。肝失疏泻表现为:A、疏泻功能减退,气机不畅而郁结,出现情志不舒,闷闷不乐,胸胁胀疼等。B、肝的升发太过而肝气上逆。出现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等,或吐血呕血等。,助脾运化:脾胃运化与肝疏泻正常密切相关,肝的功能正常有助脾胃的升降和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调达情志:正常的情志有赖于气血的正常运行。肝的疏泻功能正常,则气血调畅,情志开朗.反之,抑郁难解,肝疏泻太过,则急躁易怒。调节生殖功能:男子排精,女子月经,排卵与肝肾关系密切。,(2)肝藏血: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肝藏血,心主之,人动则血运行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另外肝具有收摄血液于脉管之中,不使其外溢,即防止出血。肝血虚则目昏花,或为夜盲,不能养筋则筋脉拘急,机体麻木,曲伸不利。不摄血则出血。,3、系统连属(1)肝在志为怒:怒则气上,怒伤肝。(2)肝在液为泪:肝开窍于目,泪为目出,故属于肝。肝血不足则两目干涩,风火赤眼,肝经湿热则目疼,眼屎增多。(3)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筋包括肌腱,韧带,筋膜,全身筋膜有赖肝血的滋养。如出现动作迟缓,失灵,肌体麻木。曲伸不利等,多为肝血、肝阴不足。(4)肝开窍于目:目有赖肝血濡养和肝的疏泻。肝阴虚则目干涩,血虚则夜盲,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肝阳上亢则目眩,肝风内动则目上吊,斜视。,(五)肾1、肾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即“腰者,肾之府”,肾在五行属水。2、肾的主要生理功能(1)肾藏精:指肾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是将精气藏于肾,促进肾中精气不断充盈,防止无故丢失。(2)肾主水:指肾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生理功能,故称水脏。(3)肾主纳气,精的概念:广义之精:泛指一切精微和生理作用十分重要的物质,统称精气。狭义之精:指生殖之精。肾中藏精,来源有二:1、来源父母的生殖之精(先天之精)2、人出生后从饮食中摄取的营养和脏腑代谢所产生的精微物质(后天之精)。先后天之精的关系:先天之精后天之精,肾精的功能有二:一、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二、是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肾气即肾中精气,包括肾阴肾阳两种功能相反的物质。肾阳为一身之阳,为命门之火。肾阴为一身之阴,为命门之水。,肾阳的功能-推动和温煦作用-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肾阳旺则全身之阳旺,衰则全身之阳衰,亡则全身之阳亡。肾阳不足可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浮肿,腰酸腿软,小便清长,阳痿遗精等。肾阴的功能-滋养、濡润作用。肾阴不足则可见五心烦热,口干舌燥,脉细数,舌红少苔,遗精早泻,腰酸腿软等。,(2)肾主水:指肾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生理功能,故称水脏。肾的气化-主要生成尿(冬天毛孔闭塞,小便增加),(3)肾主纳气指肾有摄纳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保持呼吸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保证机体内外气体交换正常。肾主纳气,实际就是肾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体现,如其功能减退,则出现呼吸表浅,动则气喘,呼多吸少等现象。,3、系统连属(1)肾在志为恐:恐则气下。(2)在液为唾。唾液中较稠的为唾。(3)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肾精具有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和滋生骨髓、脑髓、脊髓的作用。齿为骨之余,也为肾中精气充养,如不足则牙齿松动易落。肾藏精,精生血,血养发。肾精旺则毛发黑而润泽,反之,毛发发白,脱落或枯槁。(4)肾开窍于耳和二阴耳的听觉赖肾中精气充养。老年多听力减退。二阴指外生殖器和肛门。前阴有排尿和生殖功能,后阴有排便功能。小便需要肾的气化,生殖机能为肾所主,大便排泄也与肾气化相关。肾阳衰脾阳不足而失温煦而为五更泻,肾阴不足而致便秘。,二、六腑的主要功能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六腑总的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排泄糟粕。六腑的生理特征泻而不藏,实而不满。以通为用,以降为和。,(一)胆胆为六腑之一,又为奇恒之腑,附于肝之下,故肝胆相络属,互为表里,其主要生理功能如下:1、贮存和排泄胆汁胆汁由肝生成,味苦色黄绿,贮于胆,在食物消化过程中向小肠排泄,以促进水谷的消化吸收。胆汁的排泄有赖于肝疏泻功能正常。,2、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活动中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其意义有二:一、正常的决断能力二、判断的准确性。“胆则,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如果胆气虚则胆小怕事,决断不能,失眠多梦等。,(二)胃胃分上脘,中脘,下脘三部,与脾同居中焦,一升一降,互为表里。胃的生理功能如下:1、主受纳,腐熟水谷-水谷气血之海。2、胃主通降,以降为和。通降是指胃以通畅下降为顺。其通降是进一步受纳的前提。若胃失通降,胃浊气上逆则口臭;胃气上逆可见呃逆,恶心,呕吐等。,(三)小肠小肠与心为表里,其功能如下:1、主受盛和化物指小肠接受胃初步消化的事物,在其内进一步消化,将水谷化为精微,如其功能失调,则出现腹胀腹痛,便溏等。2、分清泌浊清是水谷精微,浊即糟粕。食物在小肠内消化后,变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前则再经过脾运输全身,后则被送到大肠,如果其功能失调则水走肠间,出现泄泻,便溏,小便少,治疗可以利小便而实大便。,(四)大肠肺与大肠相表里。其功能如下:主要是传化糟粕。小肠形成的食物残渣,需经大肠燥化才能形成大便。如大肠功能失调,则传导失常和粪便改变。大肠湿热,气机不畅可出现痢疾,则腹痛,里急后重,腹泻等;大肠实热,津液干枯可见便秘;老年阴虚,肠道津亏见习惯性便秘;大肠虚寒,可见腹痛泻,肠鸣。,(五)膀胱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津液经肾的气化形成尿液而下输膀胱,再经过肾的气化而及时自主地排出体外。功能失调可见尿频,急,疼或尿少,尿闭,尿失禁,遗尿等。,(六)三焦三焦不是一个单独的器官,而是脏腑之外,躯体之内的整个体腔。其主要功能是:1、通行原气原气又叫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到达和作用于全身。“三焦则,原气之别使也”。2、运行水液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道,故三焦也称决渎之官。,3、三焦划分及生理特点(1)上焦:膈以上,包括心肺,头面等,主宣发卫气,布散水谷精液和津液。(2)中焦:膈以下至脐的腹部,包括脾胃。具有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化生气血的作用。(3)下焦:脐以下至二阴,包括大、小肠,肾,膀胱,女子胞等。有泌别清浊,排泄糟粕和尿液等作用。,三、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在形态结构上多为中空有腔隙,与六腑相似,在功能上则藏精气而不泻,与五脏相似,故称奇恒之腑。,(一)脑脑为髓海,居颅内,其主要功能如下:1、主宰生命及精神活动脑为元神之府,是生命的中枢,若功能正常则意识清楚,思维敏捷,情志正常,反之则反映迟钝,神志不清等。2、主感觉运动人的视,听,嗅,触等感觉皆与脑相关。,(二)女子胞女子胞又称胞宫,子宫,是女子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地方。其功能有三:A、主月经,功能失调时,出现月经不调B、孕育胎儿,受孕后,女子胞聚血养胎,成为保护胎儿和孕育胎儿的器官。C、另外,女子胞还有主生理性带下的作用。,四、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五脏六腑在生理上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密不可分。,(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气血关系心主行血,肺主气。气为血之帅,气可行血;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气血相互为用。肺气虚可致心血瘀阻;心气不足,也可致血行异常,影响肺的宣肃,出现咳嗽气喘等。如心衰呼衰的相互影响。,2、心与脾心主血,脾统血。两者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的协调。如脾失健运,导致心血不足,可见心悸,失眠,多梦,乏力,纳差等;心气不足,血行无力或脾虚失统,均可出现系行异常。,3、心与肝主要表现在血液与情志两个方面其一、血液方面。肝藏血,心行之,心血充足,肝才有所藏;肝血充足,有利于心主血脉。其二、情志方面。心主神,但与肝的疏泻相关。,4、心与肾(水与火)正常情况-(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病理情况-心肾不交,5、肺与脾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津液代谢。生理上:气的生成:肺吸入自然界清气,脾生成水谷精气。精液代谢:津液代谢有赖于肺脾相互作用。病理上:如肺虚精气不布可致脾虚;脾虚不运,水湿聚痰可致久咳,痰多稀白,故有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6、肝与肺表现于气机调节方面。肝主生发,肺主肃降,维持气机的正常升降。病理情况:肝郁化火,木火刑金,出现胁痛,咳嗽,喀血,胸疼等;肺失宣发,导致肝失条达,可见咳嗽,胸胁引痛,面红目赤等。,7、肺与肾表现在水液代谢和呼吸两方面。一、肾主水,肺为水之上源,肺的宣肃和通调水道,有赖于肾的气化;肾主水,也有赖于肺的宣肃。二、肺主气,肾主纳气。人体的呼吸有赖于肾纳气的协助。肾为气之根,肾不纳气可见气短喘促,动则加剧。,8、肝与脾体现在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血液的调控方面。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泻。肝藏血有赖于脾的生化。,9、肝与肾1)精血同源(肝肾同源)2)疏泻与封藏的关系,10、脾与肾(先天与后天的关系)1)脾的运化有赖于肾阳的温煦,故有脾阳根与肾阳之说。2)由于脾的健运,肾中精气才能不断充养。,(二)腑与腑的相互关系六腑的关系主要体现于水谷的消化吸收,津液的输布,废物的排泄等。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也,实而不能满,以通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胃有实热,耗伤津液,可致大肠传导不利而便秘。大肠传导不利,腑气上逆可致胃气上逆而呕吐,口臭,嗳逆等。,(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脏腑关系就是阴阳表里的关系。1、心与小肠心经有火,可移与小肠,引起尿热赤,尿痛,少等;小肠有热,循经上攻可心烦,口舌生疮。可用导赤散。,2、肺与大肠肺气的肃降和大肠的传导相互影响。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可见胸满咳嗽;肺失肃降,津液不下行则大便燥。3、脾与胃功能上: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是人体气机上下升降的枢纽。特性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二则相反相成。,4、肝与胆胆汁来源于肝,其贮藏和排泄,有赖于肝的疏泻。而肝的疏泻,有赖于胆汁排泄疏畅。5、肾与膀胱肾为水脏,膀胱为水腑,膀胱的贮尿和排尿有赖于肾的气化和固摄。如果肾的气化和固摄失常则可见小便不利、失禁、遗尿、尿频等。,第二节精、气、血、津液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机体脏腑组织进行生理活动,能量来源于气,血,精,津液,同时,气,血,精,津液的生成和代谢,依赖于脏腑组织的正常生理活动。,精精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及脏腑器官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精是指一切精微和生理作用十分重要的物质。狭义的精是指生殖之精。组成:1、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的先天之精。2、机体通过消化吸收等形成的水谷精微(后天之精)。,两者的相互关系:人体之精,禀受于先天而养于后天,先后天之精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先天之精需要后天之精的不断资助和充养,后天之精需要先天之精的活力资助,两则相辅相成而归于肾中。精与脏腑的关系:精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又是其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脏腑生理活动的激发和推动力。,气(一)气的基本概念气即人体之气,是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