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所载易安词的真伪问题辨证论文_第1页
《永乐大典》所载易安词的真伪问题辨证论文_第2页
《永乐大典》所载易安词的真伪问题辨证论文_第3页
《永乐大典》所载易安词的真伪问题辨证论文_第4页
《永乐大典》所载易安词的真伪问题辨证论文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永乐大典所载易安词的真伪问题辨证论文 今藏北京图书馆的永乐大典中,载有五首李易安(李清照)词,其一曰春光好, 词云: 看看腊尽春回。消息到、江南早梅。 昨夜前村深雪里,一朵先开。 盈盈玉蕊如裁。更风清、细香暗来。空使行人肠欲断,驻马徘徊。 见二千八百八卷“八灰梅”字韵第十二页 其二曰河传梅影,词云: 香苞素质,天赋与、倾城标格。应是晓来,暗传东君消息。把孤芳,回暖律。 寿阳粉面增妆饰。说与高楼,休更吹羌笛。花下醉赏,留取时倚栏干,斗清香,添酒力。 卷二千八百十“八灰梅”字韵第十五页 其三曰七娘子,词云: 清香浮动到黄昏。向水边、疏影梅开粉。溪伴边清蕊,有如浅杏。一枝儿喜得东君信。 风吹只怕霜侵损。更欲折来,插在多情鬓。寿阳妆面,雪肌玉莹。岭头别后微添粉。 卷二千八百十“八灰梅”字韵第十五页 其四曰忆少年,词云: 疏疏整整,斜斜淡淡,盈盈脉脉。徒怜暗香句,笑梨花颜色。 羁马萧萧行又急。空回首,水寒沙白。天涯倦牢落,忍一声羌笛。 卷二千八百十“八灰梅”字韵第十五页 其五曰玉楼春,词云: 蜡梅先报东君信。清似龙涎香得润。黄轻不肯整齐开,此着江梅仍更韵。 纤枝瘦绿天生嫩。可惜轻寒摧损横。刘郎只解误桃花,惆怅今年春又尽。 卷二千八百十一“八灰梅腊梅”第十九页 以上五首,今人辑本或未收入,或作附录,或作存疑、存目,持肯定态度者极少。如极具权威的全宋词,均作无名氏词,将它列入存目。允称善本的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广征博引,考证翔实,但除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一首注明“此首别见宋仲并浮山集卷三,从永乐大典辑出”外,连存疑之作未提及大典中还有其他易安词。中华书局上海所(上海古籍出版社前身)上世纪60年代所出的李清照集以大典所载五首易安词作为附录,而不列入正编,可见未敢确定为 李清照所作。1981年黄墨谷重辑李清照集,增补了一些前人以为可疑的作品,如品令(急雨惊秋晓)、青玉案(征鞍不见邯郸路),然而大典所载五首易安词,则付之阙如。陈祖美研究员专力研究李清照,在许多问题上提出了大胆的看法,然其中国诗苑英华本李清照卷中,也未收这五首词。在这种背景下,我将它们列入补遗,似应作必要的说明。首先要说的是所据版本的可靠性与权威性。补遗中春光好以下五首,是从永乐大典录出的。众所周知,这是皇家所修的大型类书。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朱棣命翰林学士解缙等纂修此书,在御制序文中要求:“纂集四库之书,及购天下遗籍,上自古初,迄于当世,旁搜博采,汇聚群分,箸为奥典。”解缙等饱学之士谨遵圣谕,以极严谨的态度,制定凡例二十一条,规定所辑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因此郭沫若指出:“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借以保存流传尤其是照录原著,不加改易,这比清代四库全书,在纂修时任意将古籍篡改删削,更有上下床之别了。” (见中华书局影印永乐大典序) 由此可见,永乐大典极具可靠性与权威性,它所保存的“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基本上是可信的。据元至正五年(1345)修成的宋史艺文志卷七著录,当时有“易安居士文集七卷(宋李格非女撰)。又易安词六卷”。此距开始修永乐大典的1403年,不过五十八年。其间虽经动乱,但为时甚短,易安作品未必丧失殆尽。纂修大典时,也应悉照原书,一字不易。可惜今存大典,仅为全帙中的极小一部分;若未经 * 焚掠,得窥全豹,则易安作品,绝不止此数。 在研究李清照的队伍中,对大典中李清照的某些作品,也有坚信不疑的。如偶成一诗,源于大典卷八百八十九“诗”字韵,中华书局上海所李清照集、黄墨谷重辑李清照集以及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皆予以收录,王氏还特别注明:“此首乃黄盛璋先生首先发现者,见李清照事迹考(辨)。”(可惜此诗末句大典作“往时”,而王氏误作“昔时”)然而不知何故,他们对大典所著录的易安词却不予采纳。这是难以理解的。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出于大典中的易安诗是真的,而所著录的易安词是不足取的?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依理而言,应当一视同仁,同样可信。 经仔细揣摩,他们持怀疑态度的主要根据是宋人黄大舆的梅苑。无论是钦定词谱,还是全宋词,它们都据梅苑把大典所著录的五首易安词划归无名氏。今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梅苑卷八,其中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调下署李易安,下一首同调词(腊前空报东君信),则不著撰人。又卷九,清平乐(年年雪里)调下署李易安,以下第三首为春光好(看看腊尽春回),第五首为河传(香苞素质),第六首为七娘子(清香浮动到黄昏),第七首为忆少年(疏疏整整),皆未著撰人。我所经见的古人刻本和抄本,大多第一首题下(调下)署作者姓名,以下多不署;也有调名省作“前调”或“又”的;有的同调词,索性另起刻写,连“前调”等也不刻写。梅苑中就存在这种情况。此乃一种省略方法,可以减少刻写之烦。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梅苑的省略作者姓名而径作无名氏。 那么永乐大典是否也有这种省略呢?答曰:有。大典中凡一人多首者也省略作者姓名。大典卷二千八百十第十五页载李易安词三首,皆连排,除第一首外,余皆不署撰人。兹将原件复印如下 (见右图) 。 此三首中第一首题作“李易安梅影”,这是总标题,以下接书小字“河传”调名,此词歇拍“添酒力”后空一格,以小字书“七娘子”调名而不著撰人,其歇拍“岭头别后微添粉”后空一格,仍以小字书“忆少年”调名,亦不著撰人。此三首环环相扣,显系李易安一人所作。我们再提供两则旁证。易安之前第十一页为“李端叔姑溪集临江仙”与“早梅芳”。早梅芳亦不著撰人,仅以小字书于临江仙歇拍之后。它虽不著撰人,然确为李端叔(之仪)所作,见之于姑溪集,亦被全宋词收录。为什么全宋词对端叔词与易安词采取两种态度呢?因为前者原著尚存,而后者原著已佚。但我们仍可于两相对照中证明大典所载易安词是可信的。另一旁证是大典卷二千八百八第七页所载“黄庭坚豫章集次韵中玉早梅二首”,其结句之后空一格,以小字书“谢送早梅二首”,不著撰人。对此,我们绝不能视作无名氏诗,因为它既确确实实载于豫章集,又明明白白载于任渊山谷诗集注。从以上两则旁证看,永乐大典在一人名下的几首作品,除第一首外,余皆不具名。这种省略,乃是古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