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docx_第1页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docx_第2页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docx_第3页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docx_第4页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作者:-日期:广东省梅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广东省梅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规划背景、原则与指导思想梅州市市情1.1.1区位与自然地理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闽粤赣3省交界处,辖梅江区、梅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平远县7个县(区)和1个代管县级市兴宁市。全市土地面积15836平方公里,全境“八山一水一分田”。耕地以种植水稻为主。山地多种植茶叶、沙田柚(金柚)、柿子、龙眼等。 1.1.2人文与历史沿革人口488.32万(2002年),其中农业人口约为382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00人。梅州市97%的人口是客家人,主要使用客家方言。梅州历史悠久,1994年1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梅州市素有“客家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文化之乡”之誉。现有旅居海外侨胞近400万人,遍布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1.1.3经济现状梅州市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4.69亿元。国民经济一、二、三产的比例为29:36:35。全市一般预算财政收入8.57亿元,财政支出34.17亿元。2002年,全市职工人均工资9694元,市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29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30元。1.1.4发展战略与目标2003年5月,中共梅州市第四次党代会确定了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与步骤。全市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省委九届二次全会和胡锦涛同志考察广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五年打基础、十年翻两番、2020年全面达康”为总目标,以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旅游产业化为导向,以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为突破口,以交通建设、园区建设、优化软环境为保证,全力实施开放梅州、工业梅州、生态梅州、文化梅州四大发展战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全面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党的建设,为实现全面脱贫奔康而奋斗。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力争超过320亿元,年均递增9.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力争超过750美元,比2000年接近翻一番,年均递增梅州市旅游业现状分析1.2.1广东省旅游发展战略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和基础,打造广东旅游精品,把广东建设成国际知名的现代化旅游强省。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要依托资源优势,强化区域合作,形成经济规模。在粤东、粤西、粤北的重点区域推出“旅游扶贫计划”,粤东大力创造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的代表性旅游产品。经过“十五”时期的努力,把韶关丹霞山、梅州客家文化、潮汕文化旅游区和西江流域培育成广东旅游新一轮大发展的精品。1.2.2梅州市旅游业现状梅州市是侨乡,旅游接待起步很早。建国后不久成立了中国旅行社梅州支社,主要接待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回乡探亲。改革开放后,梅州的旅游接待服务完成了从事业型向产业型的转变,得到了迅速发展。旅游产业规模逐渐壮大梅州市旅游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旅游产业已初具产业规模,成为全市的一个新兴产业。2002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93.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6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5.2%,己初步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全市旅游收入相当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4.9,旅游业已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产业,并成为梅州市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企业。全市有旅行社18家(其中国际旅行社3家)、星级饭店与定点饭店18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3家),旅游定点商场3家。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全市已建立起市与县(市、区)两级旅游行政管理体系。梅州的旅游教育正在起步,在梅州唯一的高等学校嘉应学院开设了旅游专业,还有两所旅游类中专学校。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景点建设初具规模梅州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客家风情、名人故居和众多的文物古迹。到目前为止,全市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个(雁南飞茶田景区、叶剑英故居),省级旅游度假区2个(雁南飞和丰顺温泉),省级风景名胜区2个(阴那山、五指石),省级森林公园3处(丰溪、神光山和长潭),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大埔丰溪林场、五华七目嶂、梅县阴那山),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叶剑英故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个,市级旅游景区(点)5个(长潭、泮坑、五指石、神光山、叶帅故居),市级重点建设旅游区8个。其中雁南飞、汤湖热矿泥浴山庄、五指石、长潭、泮坑被列为广东100家假日休闲好去处的景区,叶帅故居、龙鲸河漂流与神光山被列为广东100家观光新亮点的景点。旅游协作、宣传促销初见成效闽粤赣区域旅游协作圈正逐步建立,梅州正在成为粤东和粤闽赣三角区的旅游中心之一。粤东旅游协作圈在省旅游局的指导下,由揭阳、汕头、潮州、梅州、汕尾五市组成,通过五市的通力合作,发挥独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优势,共同开拓港澳、东南亚、江西和福建市场。梅州旅游发展的新阶段2003年,在梅州市第四次党代会思想的指导下,梅州全市上下精心组织、抓紧启动、全民参与、各方协作,力争三年内把梅州建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梅州市各级党委政府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实施“生态梅州”、“文化梅州”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性质、依据与指导思想。1.3.1规划性质与任务本规划为梅州市旅游发展规划。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规定,“旅游发展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明确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旅游业发展目标,优化旅游业发展的要素结构与空间布局,安排旅游业发展优先项目,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1.3.2规划地域范围梅州市市域, 土地面积15836平方公里。1.3.3规划期限根据梅州市第四次党代会确定的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与阶段目标,本规划的分期与之相衔接。近期(20052007年):重点突破、加速发展阶段;中期(20082013年):全面开发、提升品质阶段;远期(20162020年):全面完善、持续发展阶段。1.3.4编制依据国家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政府法规国务院旅行社管理条例国务院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广东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意见 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行业标准与规定国家旅游局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国家旅游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规划与计划广东省旅游局广东省“十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梅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梅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党政文件 中共梅州市第四党代会报告(2003年)梅州市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2003年)1.3.5编制指导思想以党的基本路线与“三个代表” 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中共梅州市第四次党代会决定为指导方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旅游开发与全市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旅游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相结合,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服务泛珠三角、开拓大市场、培育大产业,把旅游业发展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梅州市的特色产业,把梅州市建成世界客家之都、粤东生态休闲度假基地和粤东北、闽西南与赣东南地区的旅游中心城市,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客家文化旅游城市。1.3.6编制指导原则旅游发展与梅州市发展目标相一致,在旅游开发中贯彻开放梅州、工业梅州、文化梅州与生态梅州发展战略。旅游发展与广东省旅游发展目标与布局相一致,把梅州市建设成为客家文化旅游中心和山林生态休闲基地。以主打市场需求为导向,主体资源为基础,塑造“世界客家之都” 的旅游总体形象,以客家文化、热泉热矿泥康体休闲与绿色休闲度假为主导产品,开展市场主题营销。总体布局、突出重点,分期开发、留有余地,确保旅游业有序、健康、持续发展。主体旅游资源与基本客源市场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2.1.1旅游资源类型梅州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现有旅游景点和资源实体80多处。文物保护单位32处,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24处,市级7处;新建旅游区2处,国家AAAA级标准旅游区2处;省级旅游度假区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森林公园3处,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2.1.2旅游资源实体质量等级特品级:叶剑英故居和客家围龙屋群、汤湖温泉热矿泥、丰顺温泉群、雁南飞茶园,可开发成面向国内外的旅游产品;优秀级:雁鸣湖、阴那山、人境庐、千佛塔、花萼楼、龙鲸河漂流、和山岩旅游区、丰溪旅游区、龙归寨瀑布、泰安楼、张弼士故居、长潭度假区等,可开发成面向省内外的旅游产品;良好级:南华又庐、七目嶂、棣华居、联芳楼、丝纶世美牌坊、皇佑笔、灵光寺、桥溪村古民居建筑群、谢晋元故居、黄茅嶂、丘逢甲故居、奕世流芳牌坊、石寨土楼、建桥船形围、狮雄山古塔、五指石、神光山旅游区等,可开发成主要面向省内的旅游产品。2.1.3主体旅游资源客家文化 悠久的历史在梅州大地留下了许多独具特色、古朴典雅的客家民居建筑: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土围楼、四角楼、船形围等。客家民居建筑与近现代名人故居(叶剑英、丘逢甲、张弼士等)及客家风情(语言、礼仪、习俗、山歌、民间舞、服饰、美食等)相结合,既有物质载体又有风情活动,立体式地展示了客家文化,构成了梅州的核心旅游资源。梅州的客家文化资源虽然不具有垄断性,但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完整性,是国内外客家众多人聚居地中汉族客家民系的标志性地域。热泉/热矿泥梅州地区的温泉数量多、水温高、水质好。五华汤湖的高温矿泉,开发出号称“天下第一奇”的热矿泥,成为全国罕有的疗养健身旅游产品。丰顺的氡温泉储量大、水质好、易开采、分布广,并有全国第一个地热试验电站。热泉/热矿泥是梅州的特色旅游资源。热矿泥资源可开发成热泥浴康体健身产品,在国内具有某种垄断性。山水绿色资源梅州地处五岭山脉以南,全市85%左右的面积为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山地,土地肥沃,河川纵横,湖库众多,日照、雨量充足,年平均气温20.7,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生态环境质量良好,是梅州的优势旅游资源。此外,历史文物、革命遗迹和宗教文化也是梅州重要的旅游资源。2.1.4区域旅游资源比较分析潮汕地区的旅游资源大体分为“侨”、“特” 、“海”、“商”、“潮”。潮汕文化可以与梅州客家文化形成互补;“侨”、“特” 方面既有竞争性、替代性,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互补。梅州的客家文化“山林”资源与潮汕资源具有互补性,与闽西南、赣西南具有雷同性与竞争性。梅州只有突出客家文化和热泉/热矿泥两大特色资源,整合山林生态和历史人文资源,高起点开发、高水平运作、高品质服务,才能扬长避短、后来居上,进入粤东旅游名市之列。基本旅游客源市场2.2.1客源市场发展迅速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梅州市旅游业发展迅速,游客接待人数及旅游收入逐年增加。1990年,全市旅游接待游客28.04万人,旅游收入2065.1万元。2002年的接待193.3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6亿元。其中入境游客6.46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486.9万美元(约合1.2亿元人民币),人均花费230.2美元(约合1910元人民币);国内游客186.89万人次,旅游收入9.37亿元,人均花费501.4元。2002年经旅行社组织出境旅游达1.2万人次。目前梅州市已初步形成“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 并存的市场格局。2.2.2入境市场区域分布梅州市境外旅游客源市场以港澳台等周边地区为主,以及侨居海外的华人华侨。港澳台是梅州的主要入境市场。2002年梅州共接待入境游客6.5万人次,其中港澳台游客5.0万人次,约占4/5;外国游客1.5万人次,占1/5。港澳台游客中,香港游客2.5万人次、约占1/2%,台湾游客1.5万人次、约占1/3,澳门游客1.0万人次、约占1/5。东南亚及其他地区的海外华人是梅州的重要入境市场。外国游客中,大部分来自亚洲地区,约占7/10;非洲约占1/10;美洲约占1/10,欧洲和大洋洲及其他地区不到1/10。梅州市的外国客源市场以亚洲为主体,非洲与美洲为两翼。按国别分,排在前10位的分别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加拿大、泰国、美国、法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在外国游客中,大部份是华裔人士和客家人。来梅州的入境旅游者的主要目的是:寻根祭祖、探亲访友、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和商务会议、文化交流。2.2.3国内客源市场区域分布广东省内游客占本市外地游客的绝大部分,其中大部分为珠三角及潮汕地区;省外游客大多来自周边省份。省内市场以珠江三角洲的广州、深圳等城市为主;周边地区以潮州、汕头、揭阳与河源等粤东地区为主。省外游客主要来自江西、福建、湖北、湖南等广东省周边省份,其他有华东的浙江、江苏、上海等地。2.2.4 出游市场梅州居民出游以国内旅游为主,出境旅游为次。国内旅游以省外为主、省内为次。本市居民出境旅游主要目的地港澳、新马泰和其他地区。2.2.5客源市场总体定位以国内客源市场为基础,大力开拓入境客源市场,积极引导出境旅游市场。国内客源市场主打珠江三角洲市场,大力发展粤东及福建厦门、漳州、泉州和龙岩地区市场,逐步开发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市场。入境客源市场主打港澳台、东南亚地区和侨居海外的客家华人市场,大力开发日本、韩国市场,逐步向美、欧、非、大洋洲扩展。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梅州旅游的环境与条件分析3.1.1优势文化优势旅游经济是特色经济,特色是旅游的基础,而文化又是特色的灵魂。旅游归根结底是追求文化的综合体验,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吸引要素。广东省依托三大文化资源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建成文化大省。梅州的客家文化一直保存着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的遗存,是梅州发展旅游的核心优势。环境优势在绿色旅游、健康旅游成为潮流的背景下,梅州的自然环境优势十分显著。梅州“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特征和没有大规模工业污染,使梅州具有良好的旅游产品开发背景,符合绿色旅游的时尚。梅州的热泉热矿泥量多质优,疗效显著,适合开发康体健身产品。潜在市场优势梅州处在福建、江西、广东三省交界的地方,是粤东的门户,有多条交通干道与福建、江西和省内地区相连。背倚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潮汕经济区。梅州旅游业的发展拥有潜力巨大的市场优势。梅州是侨乡、客家之乡,众多的海外侨胞、客胞是梅州可以争取的客源群体。社会资本投入优势目前梅州市己出现社会资本、民营资本积极参与旅游开发的强劲势头。民营企业投资开发和经营管理的景区,富有活力,没有旧式国有企业的弊端,己成为梅州旅游开发的强劲推动力。政策优势梅州市委、市政府、各县(市、区)的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把旅游业当作一大产业来抓,有利于确立旅游业的产业地位,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和全方位的支持。3.1.2弱势原生旅游资源规模小、特色不浓梅州的旅游景点规模较小,缺乏具有视觉冲击力、强大带动力作用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经济规模较小梅州市经济实力比较弱。旅游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宣传营销等政府的引导性投入较少。区位与交通制约梅州地处粤东边陲,离珠江三角洲较远。相邻的闽西南和赣东南地区经济比较落后,现实的客源产出量较少。从粤港澳主要客源产出地来的客流受到层层拦截,与主要客源城市相连的高速公路还处在规划或建设当中,旅游的可进入性比较差。3.1.3机遇全国全省旅游产业的大发展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广东省将建成旅游强省,旅游业将成全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泛珠三角区经济圈的建立“泛珠三角经济圈”经济发达、人口众多,香港、澳门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城市,广东、福建、云南等九省(区)都是旅游发展较早、旅游产业较为成熟的地区,“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形成,将大力促进该区域旅游资源的二次开发。梅州处于广东连通福建直至长江三角洲的重要通道上。“泛珠三角经济圈”所涉的区域,都是梅州旅游发展的重要客源地,主动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开发更多、更为重要的来梅客源。福建客家土楼正在申报世文化遗产名录,对开发客家文化旅游将是一个极大的促进。梅州与福建土楼距离贴近、风格各异,可以实现特色互补、客源共享。广东省实施“山区崛起、两翼齐飞” 战略广东省旅游以珠三角为核心,大力促进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旅游业发展,实现“山区崛起、两翼齐飞”发展战略。广州对口扶帮广州市在旅游资源开发、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各方对后起的梅州旅游进行支援,梅州可以得到广州的客源、媒体、企业与管理等方面的全面支助。交通条件逐步改善梅州的交通条件正在逐步得到改善,多条联通珠江三角洲、潮汕经济区和福建的高速公路正在修建或规划当中。3.1.4威胁竞争威胁闽粤赣地区各地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重视,旅游开发的热情高涨,景区的建设如雨后春笋,形成了激烈竞争的态势。梅州在资源质量、区位、交通和起步等方面均不占优势,面临严重挑战。 环境威胁梅州建材工业对环境保护形成巨大压力,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措施并大力宣传环境保护工作,否则将会严重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梅州发展旅游前景看好、潜力巨大,但多种制约、竞争激烈,需要采取正确的应对战略和强有力的措施,才能扬长避短、后来居上。发展战略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旅游业发展要围绕“五个统筹”抓发展,把发展旅游业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大力推进绿色旅游与农业旅游;与发展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发展文化旅游;与促进就业结合起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结合起来,通过线路对接、客源互送、联手促销,促进区域旅游联合;与扩大开放结合起来,在积极引进国际上知名旅游企业的同时,鼓励国内旅行社“走出去”;与旅游资源保护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做到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政府通过产业政策、法规标准、规划计划、信息沟通对旅游业进行指导,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条件,通过决策协调对相关部门和行业进行协调,通过组织宣传对本市旅游总体形象进行推广,为旅游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企业是开发旅游产品、提供旅游服务、开展宣传促销的主体,行游住食购娱旅游服务的各个经营要素都要通过企业运作。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的结合,推动旅游产业的快速、协调、持续发展。突出特色、品牌支撑地方的自然与文化特色是任何一个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竞争力和生命力的所在。梅州要着力培育三大主打旅游产品:客家文化旅游特品;热泉、泥浴康体旅游名品;山水绿色度假旅游精品。产业融合、部门互动发展旅游与梅州的文化产业、农业发展、商贸活动相结合,与梅州的交通建设、信息化、城镇化建设、生态建设相结合,实现部门互动、产业融合,形成以旅游景区为核心,融旅游服务、旅游交通、旅游商贸、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教育、旅游信息等一体的旅游产业群,使旅游业与国民经济的各行业、各部门相互扶持、相互结合、共同发展。区域合作、地区联动梅州旅游要快速、持久发展,必须坚持市内外、省内外的合作,与周边地区联点成线,实行产品互补、客源互流、联合促销、共同发展。市内各区、县、市的合理分工,防止旅游项目近距离、低水平的雷同开发,共同打造梅州的整体旅游形象。科学开发、持续发展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开发绿色产品、实行绿色经营、开展绿色宣传,保护和提升青山绿水的自然生态环境;要挖掘和抢救物质和非物质的历史文化遗产,在继承客家文化的基础上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旅游产品。要坚持旅游与生态、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旅游发展目标定位产业地位近中期: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梅州市的特色产业。远期: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旅游目的地发展目标:世界客家之都世界客家之都:培育客家文化旅游特品,使梅州成为世界客家文化全面展示基地,建成世界客家文化传播中心、研究中心、信息中心、联络中心和美食之乡,成为国内外客家人的心灵家园和客家文化旅游目的地。客家文化特品:充分挖掘开发客家民俗文化,并加以精心设计包装,全面展示和弘扬客家精神。热泉康体名品:利用丰富的热泉、热矿泥资源,开发温泉泥浴康体旅游特品,使梅州成为享誉全国和东南亚的康体旅游胜地。绿色度假精品:利用山水绿色资源,开发度假旅游名品,使梅州成为粤东绿色度假家园。旅游城市发展目标2006年,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中期,粤东北、闽西南与赣东南地区的客家文化旅游中心城市。远期,国内外著名的世界客家之都,客家人寻根的圣地、非客家人旅游的胜地。旅游的社会功能旅游业开放性、综合性和带动性的特征,在实施“开放梅州、工业梅州、生态梅州、文化梅州”的战略中,将充分发挥其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它是“开放梅州”、“生态梅州”、“文化梅州”的窗口产业,“工业梅州”的互补产业,也是推动农民脱贫奔康和实现城镇化的促进产业。3.3.1发展阶段近期(2004-2007年):重点开发与加速发展阶段本期重点进行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和景区(点)的建设,同时也开展旅游业体制、机制、法制等软环境的建设,夯实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力争2006年前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列。把梅州市的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新兴产业,旅游业总产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6%左右。中期(2008-2013年):深度开发与全面发展阶段本期是全市旅游业深度开发与全面发展时期,大规模地有质量地提升旅游综合生产力,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使管理体制与国际接轨。加强旅游目的地的营销工作,使梅州的旅游形象深入人心,建成粤东北、闽西南与赣东南地区的客家文化旅游中心城市,“泛珠三角”的旅游热点城市。把旅游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重要新兴产业,旅游总产出相当于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7%左右。 远期(2014-2020年):全面提升与持续发展阶段全面优化旅游生产力以及旅游行业的市场配套系统,在保持适度规模扩张的基础上,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和旅游服务水准,使旅游产业的经济、社会、环境效应都得到充分的体现,全面建成“世界客都”,全面推出客家文化精品、保健特品、休闲名品,使梅州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客家文化旅游城市。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业总产出相当于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8%左右。发展预期指标3.4.1旅游业发展指标预测基础目前,梅州市旅游业总体上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游客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的基数较低;今后20年是广东和全国走向全面小康的发展时期,根据国内外经验,这也是旅游业高速增长期;粤东又是广东经济加速发展的重点地区,也是重点扶持旅游业发展的地区。梅州旅游业将会有一个较长的快速增长期。3.4.2发展指标预测原则在全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基础和中国及广东旅游业发展大背景下,根据广东省“十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确定梅州市旅游业发展预期指标体系。以前几年全市旅游业发展的实绩为基础,考虑以下几点:全市旅游业的发展速度适当高于全省山区市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全市旅游业的发展速度适当高于全市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旅游收入的增长速度适当高于旅游接待人数的增长速度;旅游收入的增长幅度适当高于全市国民经济的增长幅度;同时,由于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度大、依托面广、敏感性强的下游产业,充分考虑国内外的种种不可预料的因素,在制定发展指标体系时,要留有余地、保持弹性,设置上、下两种指标体系,力争达到上限指标,确保实现下限指标。3.4.3发展预期指标表3-1 梅州市20052020年旅游业发展预期指标年份2002200720132020项类下限上限下限上限下限上限入境游客万人次6.469.9510.417.620.528.337.5年增%910101279亿美元0.150.250.280.560.651.071.5年增%10.813.314.415.19.712.7人均花费美元230.2250270300320380400国外游客万人次186.9337407478558718896年增%121681067亿元9.37212538467294年增%151913159.511人均花费美元501.460062080082010001050总人数万人193347417495.6578.5746.3933.5总收入亿元11.8232742.85180106国内生产总值亿元204.73226541317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5.26.57.16.67.87.39.6说明:按1美元=8.27元人民币汇率测算总体空间布局与分区规划总体空间布局4.1.1总体空间布局原则与全市经济发展、城镇建设规划相衔接 旅游产业发展布局要与全市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规划相一致,依托全市经济与城镇建设,并促进全市经济与城镇建设。旅游中心城镇建设是全市城镇建设的一部分。交通干线为脉络以交通干线广河梅高速、梅揭高速、205国道、206国道、梅汕铁路、梅坎铁路及待建的梅龙高速、梅漳高速和梅赣高速为主脉络进行布局。各区域功能互补各区、县、市突出资源特点,开发不同旅游产品,组合跨行政区域的旅游景区与线路,满足目标市场与游客多层次需要,使各类旅游产品有机融合,以利于市场开发,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景观与行政界线的完整性旅游总体布局主要以风景资源分布情况及景观类型的异同性为依据,同时从开发和管理的可行性,适当考虑行政区划的完整性与区域合作的互补性。4.1.2总体空间布局梅州市旅游空间总体布局为“156”:1个旅游中心城区5大旅游区6条旅游景观廊道1个旅游中心城区在梅州市旅游总体空间布局中,梅江区位于全市中心区位,是全市的行政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全市的旅游服务中心和游客集散地。梅州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基本依托是以客家文化为灵魂的客家名人、名楼、遗址和包括礼仪习俗艺术等在内的文化传统。梅江区和梅县的城市建设要充分挖掘、保护、体现、突出客家文化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成客家文化城市。5大旅游区中部大梅州城市旅游区(梅江区、梅县);东部客家名楼观光考察旅游区(大埔县);西部泥浴康体和山水观光度假旅游区(五华县与兴宁市); 北部山水观光休闲旅游区(蕉岭县和平远县);南部热泉康体休闲旅游区(丰顺县)。 6条旅游景观廊道【近期】东北黄金旅游走廊梅县丙村温公祠叶剑英故居及纪念馆雁南飞茶田景区雁鸣湖旅游度假村灵光寺五指峰科普天文台西部廊道梅江区兴宁河源广州/深圳:在建中的梅(州)河(源)高速公路与205国道梅河段,沿线景区有客家大观园、叶南乡村温泉康体旅游区、五华热矿泥浴康体度假区、五华石雕园等。东南廊道梅江区丰顺揭阳/潮州/汕头,梅(州)揭(阳)高速公路与206国道梅揭段,沿线景区有泮坑旅游区、金日温泉度假村、建桥围、揭岭瀑布风景区、汤统温泉康体旅游区、邓屋温泉康体度假区等。【近中期】北部廊道梅江区蕉岭龙岩:205国道及及待建的梅(州)龙(岩)高速公路,沿线景区有千佛塔、人境庐、谢晋元纪念馆、长潭风景度假区、丘逢甲故居等。东北廊道梅江区大埔福建漳州/厦门/泉州:筹建中的梅(州)漳(州)高速公路,沿线景区有雁南飞茶田景区、叶剑英故居、雁鸣湖旅游度村、阴那山旅游度假村、三河风景区、方石楼、花萼楼等。【中远期】西北廊道梅江区平远江西瑞金/赣州,206国道梅(州)瑞(金)段和未来建的梅赣高速公路,沿线景区有南台山风景旅游区、大背河风景区、仁居古镇老街、五指石风景旅游区。这6条以高速公路为骨干、以国道和铁路为辅助的旅游廊道,交汇在建有机场的梅江区和梅县,形成了贯通梅州内外、四通八达的手掌形幅射网络,串联了梅州的主要旅游区。表4-1 梅州旅游廊道旅游渠道旅游城镇交通依托景区(点)东北黄金旅游廊道梅城梅县 梅江区、梅县梅河高速公路、梅揭高速公路、205国道黄遵宪文化园、“一江两岸”、“特色街区”、丙村温公祠、叶帅故居、雁南飞茶田景区、雁鸣湖旅游度假村、灵光寺、五指峰科普天文台西部廊道梅州河源广州/深圳 兴宁市区、五华县城梅河高速公路、205国道、广梅汕铁路、梅县机场神光山旅游区、客家大观园、叶南温泉、合水旅游区、五华热矿泥浴区、五华石雕园、益塘水库、七目嶂风景区东南廊道梅州揭阳/潮州/汕头 梅南、丰顺县城梅揭高速公路、206国道、广梅汕铁路泮坑旅游区、金日温泉度假村、龙鲸河漂流、建桥围、揭岭瀑布、邓屋温泉康体度假区、千江温泉旅游度假区北部廊道梅州龙岩 梅城、蕉城镇205国道、梅龙高速公路(待建)千佛塔、谢晋元纪念馆、长潭旅游风景区、丘逢甲故居东北廊道梅州漳/厦/泉 雁洋镇、三河镇、大埔县城梅漳高速公路(待建)、梅坎铁路雁南飞、叶剑英故居、雁鸣湖、阴那山、三河风景区、方石楼、花萼楼、五指峰科普天文台、张弼士客家民俗文化村西北廊道梅州瑞金/赣州 平远县城、仁居古镇206国道、梅赣高速公路(待建)梅西上官塘风景区、南台山、大背河、仁居古镇老街、五指石风景旅游区五大旅游区4.2.1中部大梅州城市旅游区梅州旅游中心城梅江区建成花园滨江城市,发展城市旅游,创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建设中央游憩区、完善“一江两岸” 、加强城郊游憇带建设、建设现代化的旅游服务系统。重点建设以人境庐为中心的黄遵宪文化园、千佛塔宗教文化旅游区和重建梅州学宫。加快建设“三个中心”(游客咨询服务中心、会展中心和国际会议中心)和“四条街”(客家风情街、霓虹灯一条街、美食一条街、购物一条街)和客家广场、汉剧大剧院。梅县梅县旅游业要继续发挥全市旅游的龙头作用,把叶剑英故居建成为文化旅游精品,着力打造山水休闲度假和客家文化旅游两大主力产品。重点完善和建设完善叶帅故居、客家大观园,建设阴那山休闲度假旅游圈,提升雁南飞、雁鸣湖、阴那山旅游度假区的文化品位,新建高尔夫球场;中后期逐步拓展梅县北部、西部的度假旅游产品,全面开发松源河、王寿山风景旅游区、天湖度假山庄,形成一个龙头(阴那山度假旅游圈)两只拳头(北、西)的梅县休闲度假旅游的格局。4.2.2东部客家名楼观光考察旅游区大埔县城湖寮镇建成通往厦漳泉城市群的东北向旅游廊道上的北大门。大埔旅游以客家文化体验为主题、青山绿水为配套,全面展示梅州客都的文化底蕴,形成深层次的客家文化专题旅游线路。客家文化旅游开发张弼士故里张裕酒文化旅游区;在花萼楼、方石楼、维新楼、燕冀楼等客家名楼的旅游中,增加一系列游客参与性活动,吃在围屋、玩在围屋、住在围屋、购物在围屋,全方位体验客家文化。举办大型的客家文化及节庆活动,开发宗教文化旅游(灵光寺、万福寺、启明寺和灵岩寺),开发丰溪森林生态旅游区。建立三河镇旅游接待点与开发“韩江画廊”水上游览观光线。修整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建三河坝战役纪念馆,建成革命传统教育基地。4.2.3西部泥浴康体和山水观光度假旅游区五华县以热矿泥康体健身度假为主导、山林湖泊生态与地方文化为配套,以山、水、泥为特色的广东康体疗养胜地。近期提升汤湖热矿泥山庄,开发益塘水库,开发七目嶂生态旅游区,形成“三点一线” 旅游主轴。中远期新建石雕艺术公园,分步开发长乐学宫、狮雄古塔、英烈庙等历史遗址与天柱山、天堂山等山岳森林旅游区。兴宁市兴宁市区建成梅州通往河源及广州、深圳珠江三角洲城市的西部旅游廊道上西大门;以商务、购物及健身娱乐旅游为发展方向,建成闽粤赣三省交界区的新型商业中心城市。城区重点建设森林式文化广场、一条商业精品步行街、宁江景观河带,建成梅州市商贸会展旅游基地与体育休闲基地;高水平开发叶南乡村温泉康体旅游区和黄蜂窝茶壶王旅游区。4.2.4南部热泉康体保健休闲旅游区丰顺县城汤南镇完善城市接待功能,打造丰顺“水泉之都”整体的旅游形象,建成通往潮汕地区的东南旅游廊道上的南大门,成为粤东旅游名镇。 丰顺县的旅游特色重点体现在热泉、漂流、瀑布“三水”上,并融入地方特色和文化因素。邓屋温泉建成带有会议、商务功能的温泉城,丰良河谷温泉与河流开发相结合,建成滨河型温泉。东骝温泉开发以山村野趣为特色,建成露天野溪温泉。近期建设龙鲸河漂流探险营地和相思河汽车野营度假区,扩展龙归寨瀑布游览观光线。中远期深度开发建桥围客家风情景区、龙上古寨与古祠等客家文化景点。4.2.5北部山水观光休闲旅游区(蕉岭县、平远县)蕉岭县以蕉城建设山水生态文明城镇为中心,完善城市接待功能,建成梅州通往福建龙岩北部旅游廊道的北大门。旅游与农业林业相结合,重点建设长潭为龙头的山水度假旅游和丘逢甲故居为代表的文化观光,建成闽粤赣三省结合部旅游名镇。蕉城重点打造以镇山公园为基地的城镇中心文化休闲区,建好以“一河两岸” 滨河景观走廊,完善长潭山水观光度假旅游区、建成丘逢甲故里文化旅游区。中远期开发蕉岭东线山水峡谷森林旅游线,沿线开发蓝坊石牌坊、金山笔、皇佑笔森林公园(古羽杉)、会仙洞(道教色彩)、会仙瀑布、红坑水库、北礤镇石寨土楼(方形石土寨)、多宝水库等景点。开发西线田园风光、客家名人故里旅游线,把广福古塔、丘逢甲故居、谢晋元故居、开天乐园、昂天塘茶园和新埔镇“51”(山水田林路村镇建设)示范区等景点陆续开发,串点成线、配套组合。平远县以五指石风景旅游区为龙头,开通东至蕉岭长潭水库风景区,南下仁居古镇老街、燕岩风景区、大河背风景区、南台山风景区,连接平远县城的观光游览带。平远县的旅游业发展需要从提升五指石风景区的品牌和特色开始,使之真正成为粤北第一奇山,闽粤赣三省交界的旅游胜地。同时注重对黄田水库、温泉等度假项目的开发建设。中远期开发热拓温泉、仁居古镇旅游接待点和百丈寨风景区。开发步骤4.3.1近期集中主要力量,以梅江区为中心,以梅县田园度假、丰顺温泉健身、五华热矿泥康体、大埔客家文化四大特色旅游区为重点,以雁南飞、雁鸣湖旅游度假村、泮坑风景区、阴那山、客家大观园、名人故居、温泉、漂流、瀑布为优先开发旅游资源,重点建设客家文化全景游、热泉热矿泥康体游以及山水休闲度假游三大旅游品牌工程。在品牌营销上,重点推介雁南飞茶田景区、客家三大名楼联芳楼、方石楼、花萼楼以及汤湖热矿泥、汤坑温泉这些已经较为知名的品牌,逐渐形成旅游品牌的综合优势,辐射全省。依托广梅汕铁路、梅坎铁路和205、206国道把上述品牌与广东、福建、香港、澳门、台湾共同串联成一条中国东南黄金旅游线路。依托205、206国道构建珠江三角洲至梅州自驾车旅游通道。4.3.2中远期在提开梅江区旅游中心城市、三大旅游精品工程的基础上,着重向深度开发和广度开发方向转移。重点完善丰顺汤坑镇、兴宁市区兴城镇、蕉岭县城蕉城镇、平远县城大柘镇和大埔县城湖寮镇五个旅游中心城镇,打通通往珠江三角洲、厦漳泉和潮汕揭三大城市群的旅游通道,重点建设山丘森林生态旅游及库区江河水上生态两大精品旅游工程,开通各具特色的专线旅游线路,把全市著名的旅游景区、景点串联起来,形成包括旅游中心、旅游重点区县、旅游节点城镇的网络,以及王牌旅游景区、重点旅游风景点、周末休闲度假区和专题旅游热线的旅游景点网络。主导旅游产品与优先项目策划三大主导产品系列5.1.1客家文化旅游特品系列客家文化旅游是梅州的核心旅游产品,应把客家文化与热泉泥浴康体、山水绿色度假产总紧密地结合起来。客家名人故里游客家名楼游客家大观园(含客家博物馆)国际客家山歌节客家文化网站叶帅故居和纪念馆“人境庐” 客家民俗文化园蕉岭丘逢甲故里文化旅游区张弼士故里酒文化旅游区花萼楼客家民俗旅游区客家文化系列活动茶文化采茶节美食文化美食节山歌文化国际山歌节花卉文化梅花节宗亲文化春祭、秋祭婚俗文化至今保留在婚嫁仪式中的周朝六礼礼制建桥围客家风情景区龙上古寨与古祠世界客家公墓园通过客家文化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完善和提升梅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形象。5.1.2热泉泥浴康体旅游名品热泉泥浴康体是梅州旅游的特色品。邓屋温泉城打造粤东温泉第一品牌丰良河谷野溪温泉度假带东留山村温泉旅游区五华热矿泥康体度假叶南乡村温泉康体旅游区5.1.3山水绿色度假旅游精品系列山水绿色度假是梅州旅游基础产品,并把客家文化有机地融入度假旅游产品之中。雁南飞茶田旅游度假村以茶乡古镇为特色雁鸣湖旅游度假中心以南药康复、果园农业为特色阴那山旅游度假区以天文科普为特色作家庄园以文学沙龙与培训为特色龙鲸河漂流探险旅游区龙归寨瀑布观光旅游区五指石长潭旅游区山水观光度假带丰顺县相思河汽车野营度假区丰溪森林生态旅游区益塘水库五华县七目嶂山林生态旅游区铜鼓嶂风景旅游区九龙嶂旅游度假区王屋山风景旅游区黄蜂窝茶壶王旅游区自驾车观光休闲旅游客家乡村度假旅游江河观光休闲旅游(梅江、韩江、汀江)梅县高尔夫球场重点项目建设思路5.1.1近期优先项目5-1 梅州市近期重点旅游景区开发建设项目名称:叶帅故里所在地:梅县雁洋镇规划思路:改造纪念馆的外观,与周围的客家文化氛围相协调迁移周边与客家民居风格不一致的建筑,恢复故居的整体原始风貌,凸现纪念馆及叶家祠堂现叶帅雕像颜色过深,背景应以白墙或蓝天衬托,凸显雕像改进陈列手段,采用实物、蜡像、影视等方式展示叶帅生平增设展示叶帅生活情趣的内容,如他喜爱的花木、音乐、棋艺、艺术品等,更具人情味、亲和力建立叶帅研究室,系统搜集叶帅生平资料文献实物原样复建叶帅在北京的办公室,陈列叶帅办公、生活用品建成梅县以休闲度假为主题的旅游格局中的文化传播中心。项目名称:客家大观园所在地:梅江区或梅县、大埔县规划思路:游客可观、可住、可尝、可听、可乐、可购、可参与、可与本地客家人交流的原生态、全景式、立体化、开放式、体验型客家文化主题园划出较大的一块区域,以粤闽赣的客家围屋群为大观园的文化载体建筑,有客家文化研究中心、客家历史博物馆、世界客家名人陈列馆、客家风俗展示馆、客家民居旅馆、客家美食茶室、传统工艺制作作坊、名优特产商店等,具有现代旅游综合接待功能加强区域内人居生态环境的建设开发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民俗活动建成具有综合功能的文化休闲度假区项目名称:梅县高尔夫球场(香港名磊集团)所在地:梅县规划思路:重点对高尔夫球场的客源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定位,提高特色化服务标准,与广东境内的已有球场有所区别扩大普及力度,建设自己的高尔夫培训机构,吸引周边及外省的游客群。项目名称:人境庐客家民俗文化园所在地:梅江区规划思路:扩大景区的范围,重现黄遵宪时期人境庐周边的文化景观环境改进、充实黄遵宪生平事迹展览内容,强化当时时代背景的介绍,全面展示黄遵宪的政治主张、学术成就建成以人境庐为中心的梅州市古文化一条街,成为梅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大亮点,完善景区的游客服务设施,具有观赏、休闲、购物、文艺欣赏等综合功能。项目名称:阴那山山水田园度假带所在地:梅县规划思路:建立完整的大度假区域的概念展示各自不同的度假休闲理念,呈现规模化、特色化效应雁南飞以茶乡古村为特色,阴那山以天文科普为特色,雁鸣湖以南药康复、果园农业为特色加强各个度假区的文化内涵,将阴那山麓的灵光寺、万福寺纳入到休闲度假旅游体系中来。项目名称:五指石长潭旅游区山水观光度假区所在地:平远县、蕉岭县规划思路:加强平远、蕉岭两县的山水互补合作,促进两县的旅游共同发展建立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