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理解、记忆、运用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一章 行星地球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卫星、行星、恒星,流星、星云、彗星2.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总星系 其他恒星 银河系 其他行星系 太阳系 其他 地月系 月球二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1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普通性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 巨 行 星:木、土 远日行星:天王、海王 注:火星小行星带木星 运动特征: 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2.存在生命的行星特殊性 太阳正处于壮年期,状态稳定 (稳定的太阳光照) 地球位于太阳系,其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安全的宇宙环境)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温度) 地球适当的体积和质量,使其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大气) 地球上具有液态水源(液态水)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2.对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 它是人类日常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煤,石油等为积累下来的太阳能)3.全球总分布趋势: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或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主要影响因素:纬度因素、地势高低、天气状况(青藏高原最丰富,四川盆地最贫乏)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层结构:光球色球日冕(由内向外) 2.太阳活动类型: 黑子:光球上某块地方温度较低,周期11年,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耀斑:色球上某块地方突然增大增亮,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对电离层的影响,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产生极光;对地球气候的影响,造成气候以11年为周期的异常变化,形成了水旱灾害和乔木生长年轮的疏密变化。第三节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1、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特点(方向、周期和速度):特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示意图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周期恒星日(真正周期):23时56分4秒太阳日(昼夜更替周期):24小时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速度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相等,为150/小时。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极点为0。1月初,位于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位于远日点,速度慢读图要求:识记近日点、远日点位置,并注意冬至日、夏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置的差异;把握公转方向;正确理解公转速度变化的规律。2、昼夜交替现象:由于地球自转,其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小时)。拓展提示: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即晨昏线。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相垂直,平分赤道,自东向西运动。太阳光线与当地地平面的倾角即太阳高度,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0。3、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偏转规律:顺着物体前进的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无偏向力,纬度越高偏转越大。4、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及相关时间计算: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即地方时。经度相同,地方时相同。经度每隔150,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边的地方时总比西边的早,表现为地方时的值越大。拓展: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上,地方时为12时。晨线在赤道上与之相交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昏线在赤道上与之相交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区时:为了使用上的方便,人们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该时区的区时,又称标准时。每个时区的区时与该时区各地的地方时相差最多不超过半小时。中国使用的是北京时间(东8区的区时,即1200E的地方时),英国为0时区(国际标准时间,也称世界时)。能力要求:学会由所给经度推算时区、由时区推算其中央经线和时区的经度范围,熟悉1800经线两侧的时区分布。掌握区时换算的基本方法:同侧减、异侧加,推算时区差,东加西减得区时。5、日期和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即1800经线(东西12区的中央经线),这里是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东、西十二区:钟点相同,日期相差一天(东侧为西12区,日期晚一天;西侧为东12区,日期早一天)。掌握过日界线的日期变更规则(东减西加)。注意:日界线并不完全与1800经线重合,而是有几处折线(弯曲)。6、地球公转轨道、黄赤交角及图示(c):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为23026。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形式的综合体现。影响: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年回归运动,移动情况如右图所示:强调: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移动范围是由黄赤交角大小决定的。读图要求(必修P15图1.18):了解地球公转轨道的特点;公转中,地轴的北极总指向北极星;认识赤道面和黄道面;识别黄赤交角、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大小。7、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概念:正午太阳高度即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出现在地方时的12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0。纬度上的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减。正午太阳高度在同一纬度上的季节变化:夏至日,北回归线及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南半球达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及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北半球达最小值。赤道在春分、秋分日达最大值。拓展提示: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H=900纬度差。8、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上,昼长夜短,且地理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另一半球,反之。学会比较不同纬度地点的昼夜长短。以北半球为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春分昼夜平分昼长于夜昼渐长昼最长昼长于夜昼渐短昼夜平分昼短于夜夜渐长昼最短昼短于夜昼渐长昼夜平分9、四季变化和五带分布(b):四季变化: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五带分布: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赤道到高纬递减的规律。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层特点(a):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纵波:在三态物质中都可以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的传播速度高于横波。两个界面:莫霍面(平均17千米。海洋6、陆地33)古登堡面(2900千米)。三个圈层:地壳(由岩石组成)、地幔(分上、下地幔)、地核(分内、外核)。岩石圈的范围: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平均厚度100110千米。地震波经过莫霍界面时,纵波横波速度都明显增加;经过古登堡界面时纵波传播速度下降,横波完全消失。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内核物质状态为液态。2、地球外部圈层及特点(a):地壳以外由大气、水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外部圈层特点大气圈随高度增加大气密度下降。20003000千米高空为大气上界。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水圈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 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2. 大气的温室效应 过程: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3.太阳辐射是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而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二热力环流1. 产生原因:地面受热不均地面冷热不均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等压面判读5条规律近地面,热低气压,冷高气压。所有的高低都是相对于同一个平面而言的。同一个竖直方向上,近地面气压总是高于高空。热力环流中,竖直方向,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大小相反。低压处等压面下凹,高压处等压面上凸。(高高低低)在同一个水平面上气流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同一高度(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气压低、气温高。不同高度越往高,气压越低;近地面气压的高低与高空相反。举例abcdef气压大小:f e b a d c 。甲乙两地气温大小:甲乙。甲乙两地天气状况:甲地上升气流阴雨天气,乙地下沉气流晴朗天气。2. 代表类型:(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山谷风:白天由于山坡增温强烈,气流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三大作用力) 1. 水平气压梯度力: 确定风向,影响风速,风产生的直接原因,方向由高压低压,始终与等压线垂直。 2. 地转偏向力: 影响风向,始终与风向垂直 3. 摩擦力: 影响风速,始终与风向相反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 七气压带+六风带重点把握课本图中三圈环流,以及气压、带风带形成的过程风带气压带的季节性移动(移50左右) 夏至日北移,冬至日南移 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变式图二北半球冬夏季风气压中心 7月份:陆地印度低压(亚洲低压) 海洋夏威夷高压 1月份:陆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海洋阿留申低压 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方向:夏季东南风,湿热;冬季东北风,干冷 南亚季风 成因:(冬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风带气压带的季节性移动 方向:夏季西南风、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湿热;冬季东北风、受副热带高副气压带控制,干暖3 风带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类型(成因和特点) 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成因气候特征植被热带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赤道低压控制全年高温多雨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回归线之间赤道低压、信风交替控制干湿季交替稀树草原热带季风气候北纬10回归线大陆东岸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夏高温多雨冬高温少雨热带季雨林热带沙漠气候南北回归线30内陆、西岸副高、信风交替控制全年干旱少雨荒漠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夏高温多雨冬低温少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副高、西风交替控制冬温和多雨夏炎热干燥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温带季风气候南北纬3555大陆东岸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冬寒冷干燥夏高温多雨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影响夏凉爽多雨冬温和多雨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大陆性气候南北纬4060大陆内部大陆气团控制冬寒夏热干旱少雨草原或荒漠寒带苔原气候南北半球极地附近极地气团控制全年严寒苔原冰原气候南北半球极地附近极地气团控制全年严寒高山高山气候高大的山地、高原地区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温随高度变化 第三节 常见的天气系统一锋与天气 1. 气团:冷气团/暖气团 气团的温度、湿度 2. 锋(锋 = 冷、暖气团+锋面)冷锋暖锋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暖气团上升状况被迫抬升徐徐爬升图示锋面图符号天气图雨区位置锋后及附近(冷气团一侧)锋前(冷气团一侧)天气特征过境前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单一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过境时暖气团被冷气团抬升,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连续性降雨过境后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气团位置,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转晴暖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3)准静止锋梅雨天气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降雨形式:锋面附近天气状况:晴朗长时间的持续性降水转晴注意:冷锋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形式了解冷锋和暖锋的锋线符号;把握区分冷锋和暖锋的主要依据(气流运动方向);注意锋面的倾斜方向,雨区的分布特点。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以下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与之相反.图2.21位置北半球南半球名称气旋反气旋气旋反气旋示意图中心气压分布低高低高水平气流方向逆时针辐合顺时针辐散顺时针辐合逆时针辐散中心气流方向辐合上升辐散下沉辐合上升辐散下沉过境天气阴雨(如台风)晴朗干燥(如伏旱)阴雨晴朗干燥冷锋、暖锋,气旋、反气旋过境前后气压变化情况读图要求:了解气旋、反气旋水平和垂直方向气流运动特点,会判断等压线图上各点的风向;注意南、北半球气旋和反气旋气流状况的差异;掌握锋面气旋的基本构成形式(锋面的类型及各部位的天气特点);判断不同点的风力大小及可能形成的锋面性质及天气特点。 锋面气旋锋面与气旋系统的结合,出现于低压槽处,我国很常见(见右图)台风和寒潮寒潮(冬半年)概念:由冷空气迅速入侵所造成的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和冻害等现象危害:强烈降温会使农作物受冻害,冻雨会压断电线,造成通信中断,且交通运输也受阻大风会吹翻船只,毁坏建筑物 预防措施:预报警报,船只返港、农作物和畜群提前防寒 台 风概念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达到12级一是那个的热带气旋,是热带气旋级别最高的一种结构台风眼(无风区)漩涡风雨区外围大风区多发季节711月最为频繁源地发生在热带、副热带海域。北太平洋海域最频繁,称为台风,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域称为飓风灾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影响区域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岸和美国东部,孟加拉湾沿海预防措施利用气象卫星,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第3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按物理状态分类;气态(数量最少、分布最广)、液态(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存在)2.按分布空间分: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冰川是陆地淡水的主体。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 概念:总体水资源量不变,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结合在一起 2. 水循环过程:海陆间大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见上图) 3. 水循环的意义: 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得到更新 促使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对地表形态具有塑造作用(流水作用) 三水资源的补给关系 河流径流与降水量关系 河流主要补给类型 想一想,下面的示意图可以表示哪些学过的知识。热力环流、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水循环(海陆间循环)、大洋环流。陆地海洋气温等温线示意图无论南北半球,1月份陆地上等温线向南凸出,海洋上向北凸出;7月份相反。第四单元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地面趋于起伏能量来自地球内部(内能)运动形式岩层运动方向岩层变化地表形态举例相互关系水平运动水平位移、弯曲变形绵长的断裂断、巨大的褶皱山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相伴发生,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而言,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垂直运动隆起或拗陷高低起伏、海陆变迁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近代海岸的变动地壳运动是主要表现形式:2.外力作用 风化/侵蚀(溶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地面趋于平坦 能量来自太阳(太阳辐射),风力、流水、冰川和生物作用等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受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原地,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侵蚀作用流水侵蚀形成V形谷,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海浪侵蚀形成海蚀陡崖、海蚀柱等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堆积作用流水堆积形成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风力堆积形成新月形沙丘冰川堆积形成冰碛丘陵等地形(颗粒杂乱无章堆放在一起)海浪堆积形成沙滩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浆岩 岩浆在内压力的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浸入地壳上层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岩石 两类:侵入岩地壳上层冷却,花岗岩 喷出岩喷出地表冷却,玄武岩2.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歪理的作用下受破坏,变成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 固结成岩 层理结构砂岩、砾岩、页岩、煤 化石古生物遗体和遗迹3.变质岩 岩石在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的高温高压下,是使原来的成分结构发生改变,新的岩石石灰岩(受热)大理岩 页岩(受挤压)板岩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1.褶皱山(图4.9)褶曲形态岩层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地形形态w w w .x k b 1.c o 实践意义未侵蚀地形侵蚀后地形背斜向上拱起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山岭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1、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 2、修建隧道、采石场向斜向下弯曲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谷地向斜轴部受挤压,物质坚硬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1、容易储存地下水2、建大坝 褶皱:岩石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下,岩层发生产生弯曲变形的现象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地壳运动: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相关概念:六大板块,生长边界、消亡边界2.断块山地壳运动产生的压力和张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岩石发生断裂,且岩石发生明显的位移,如:华山、庐山、泰山和东非大裂谷。3.火山 概念:指地下深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 关键词:火山通道、火山口、火山灰、火山锥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1.自然因素的考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尽量避免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原则上:地形平坦,地质稳定,水文条件好2.社会经济因素的考虑 路线以直达运输为主,并适当照顾重要经济点 地方性公路尽量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的需要3.山区交通建设首选公路,其次是铁路。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1.河流侵蚀地貌(1)概念:河流在流动过程中,破坏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2)类型“V”形河谷:发育初期或河流中上游,落差大、流速快,以溯源侵蚀为主“U”形河谷:发育后期或河流中下游,落差小、流速慢,以两岸侧蚀为主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由沟谷发育而成。其形成过程如下:沟沟谷V出槽 沟 降水、冰雪 谷 下蚀 加 地下水 字 侧 现 侧蚀 形 谷 融水汇聚 流 溯源侵蚀 深 补给 形 蚀 河 堆积 河水和峡湾谷延谷2.河流堆积地貌 长(1)概念: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2)类型组成部分分布形成地貌特点洪积冲积平原山前水流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物质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堆积体,堆积体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地势平坦、宽广三角洲平原河流入海的口河流到达海洋入海口时,流速极缓,河流携带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X k b 1 . c o m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3.河流弯曲的可能性因素 地转偏向力 岩石的性质与缝隙特征 地表植被覆盖状况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河流两侧通常为聚落、城市密集分布区,如四大古文明发源地2.河流为聚落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 便利的对外联系和运输条件 河流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深厚肥沃农耕村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平原:地形完整、开阔平坦村落呈现圆形或不归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河网密布的平原地区村落沿河道伸展呈带状,规模相对较小高原、山地:河流河谷,山间盆地(气温、水源、土壤),如藏南谷底热带(湿热)地区:高地之上(凉爽),如昆明、墨西哥城 15地形区聚落分布原因聚落形状高原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地势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多呈带状山区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有肥沃的土壤呈明显的条带状平原聚落分布最为密集,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发展,形成沿海聚落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带状、团装补充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大气的组成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低层大气主要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的。低层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及作用。组成成分在地理环境中作用干洁空气氮含量78%、组成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CO2光合作用的原料、“温室效应”O3吸收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影响气温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凝结核)注意: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已导致大气成分和含量的变化。例如,人类活动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尽管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成分的变化缓慢的,但已直接构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并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而且对社会经济各个方面都具有潜在的重大影响。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是不均匀的,人们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的垂直变化,将大气自下而上依次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1)对流层 贴近地面的大气最低层。整个大气的3/4和几乎全部水 汽、杂质都集中在这一层。是大气中最活跃、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层。人类就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对流层有以下特点: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因为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区块链技术在物流行业应用前景与挑战分析报告
- 2025年智能制造技术在工业0时代的应用前景研究报告
- 商场保安安全培训计划课件
- 国家事业单位招聘2025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招聘拟聘用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四川省2025年四川资阳市雁江区引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北京市2025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招聘2人(人才派遣)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福建厦门海沧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甘肃人力委托招聘风电叶片主修岗位1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广西北海市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招聘实习生6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贵州乌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大学毕业生招聘若干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课件3:4 3 免疫失调
- 《SLT 582-2025水工金属结构制造安装质量检验检测规程》知识培训
- “燕园元培杯”2023-2024学年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试题详解
-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基层版+2024年)解读
- 分子诊断技术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深度研究
- 《智能AI分析深度解读报告》课件
- 气道异物护理教学
- 2024年版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标准招标文件
- 企业合规经营规范手册
- 企业员工心理健康与欺凌防范政策
- 四川省兴文县建设煤矿2021年矿山储量年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