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名著阅读PPT课件_第1页
西游记名著阅读PPT课件_第2页
西游记名著阅读PPT课件_第3页
西游记名著阅读PPT课件_第4页
西游记名著阅读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章西游记神魔小说代表作敢问路在何方西游记插曲-240 x192.mp4,.,2,.,3,.,4,一、相关常识1、神魔小说概念鲁迅先生称西游记为神魔小说,也可称神怪小说、童话小说,但不能称神话小说;因为神话有浓厚的原始民俗渊源,而神魔的出现则主要是来自创作者(个人或集体)当时的文化修养虽然可能也会包含某些流传已久的民俗内容。无论是神魔、神怪或是童话小说,故事内容都包含广阔无边的想象力。,.,5,神魔小说大致有三个特点:一是表面上邪正对立,相生相克,若果斗争结果一胜一负,即邪正不能两存,斗争只能结束,故事也就告一个段落,最后通常是光明战胜黑暗,神圣打败邪恶,很少是同归于尽;二是邪正两方法力无边,魔术迭出,天兵天将,魔鬼妖精,各显神通,充满离奇古怪的招数,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向无边幻想之境;三是故事情节往往不合逻辑与常理,带有较浓厚的宗教迷信或天真无知的童话色彩。,.,6,2、西游记成书经过:西游记的成书经过跟三国演义、水浒传有些相似,也是一部世代积累型小说。开始时历史上确有真人真事,稍后民间出现有关各种传说,成为民间艺人说唱搬演和剧作家撰写戏本的素材。最后由一位杰出的小说家联缀贯串成篇。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取经本事;(二)向俗讲、民间故事的演变;(三)西游记成书。,.,7,历史上的“唐僧取经”玄奘(602664),俗姓陈,名祎,洛阳人,13岁出家)决意到佛教发源地天竺去研究教义,取回真经。唐太宗贞观初年,玄奘在没取得朝廷同意的情况下,只身离开长安,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过吐鲁番,历经艰辛,到达天竺,贞观19年回到长安。此行历时19年,行程五万里,取回佛经657部。回到长安后,在慈恩寺又以19年时间译出佛经75部,创立了佛教重要宗派法相宗。唐高宗麟德元年,玄奘圆寂。,.,8,.,9,.,10,玄奘回京后,奉诏口述取经路上的所见所闻,由弟子辨机记录,并编辑成大唐西域记一书。其后,玄奘门徒惠立、彦琮撰写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穿插了不少神奇传说,演绎了许多佛经故事,为后世想象取经途中光怪陆离的神魔传说开了先河。唐代末年出现了敷演三藏取经故事的笔记小说,如独异志、大唐新语。,.,11,宋出现了“中瓦子张家印”的“俗讲底本”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文字粗略,情节简单,出现了“来助和尚取经”的猴行者(白衣秀士)形象,自称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他神通广大,能伏魔降妖。书中还出现了一个脖挂骷髅项链的“深沙神”,但还没有猪八戒。取经诗话的重要性可用三个“代替”概括:一是猴行者代替唐僧成为取经主角,二是虚构人物代替真实历史人物,三是神魔故事代替佛教传说。,.,12,宋元话本西游记平话是一个很关键的文献。它是西游记故事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可惜的是,此书现已失传。宋元话本的一些零星故事,如陈巡检梅岭失妻记的情节,据钱锺书管锥编考证,乃中国古来流传俗说,屡见之稗史,后来被元曲家及西游记作者吸收。宝象国三公主百花羞被黄袍老怪摄去十三年,生儿育女,朱紫国皇后金圣宫被妖魔赛太岁盗去,故事结构都与此有些相似。,.,13,将西游故事发挥淋漓尽致的是金元戏剧。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有金院本唐三藏之目,但原院本已不可见。元代西游记杂剧已体现了相当完整的取经故事,元曲选也收录了全本戏。故事从唐僧生父受劫难写起,观音劝唐僧往西天取经,途中收龙马、行者、沙和尚、八戒,以至完成取经任务回国,与西游记的结构基本一致。刘勇强奇特的精神漫游一书提出几点意见:一是“阵容与小说描写完全一样”;二是“在鼓吹佛教的同时,又流露出一些轻佛、慢佛以至诋佛的倾向”,使西游故事“进一步向世俗化开拓”:三是西游记喜剧渊源可追溯至杂剧,尤其是妖魔色诱唐僧的喜剧成分。总之戏剧作家在撰写剧本时,自然少不了节外生枝,添花增叶,使玄奘西游事迹变成耸动听闻却又风趣活泼的神魔故事。,.,14,小说西游记作者就是在上述基础上进行加工创作的。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说:“可知玄奘西天取经一事,自唐末以至宋元已渐渐演成神异故事,且多作成简单的小说,而至明吴承恩,便将它们汇集起来,以成大部的西游记。”无论作者是否吴承恩,能够贯串各种材料,集大成以为巨篇鸿文,传播百世,其人必是大手笔无疑。当然,要使唐僧历尽八十一劫,这有点像水浒故事,是硬要堆砌一百零八个好汉一样,直至凑足额为止。因此小说中间有很多情节并不怎么精彩,从文学角度看大可以删除,但从作者追求完整来看则只好保存下来。,.,15,二、情节构成,西游记的故事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前七回写孙悟空的来历,他的出世学艺和大闹天宫的故事。二是第八至十二回,介绍取经的缘由(如来说法,唐三藏的身世,魏征斩龙、唐太宗入冥,观音指示取经)。三是十三回至一百回,写孙悟空皈依佛门,和猪八戒、沙僧一起保护唐僧往西天取经,一路上跟妖魔和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师徒四人皆成正果。,.,16,三、西游记之主题思想(一)主题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明清时代,或说是炼丹、或说是证道、悟道;第二个阶段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胡适认为是滑稽小说,鲁迅同意“玩世不恭之意寓焉”;三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初,因为战争,研究沉寂;第三个阶段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毛泽东以伟人之尊,把西游记纳入阶级斗争范畴,风靡全国;第四阶段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百花齐放时期学者开始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去研究这本伟大的小说,有的认为是追求理想,有的认为它是童话,有人说它是一部谈论社会哲学等问题的密码,是百花齐放的时期。,.,17,5、言哲理梁启超告小说家曰:“言哲理则封神、西游”6、人的神话胡适西游记考证说:“西游记所以能成世界的一部绝大神话小说,正因为西游记里种种神话都带着一点诙谐意味,能使人开口一笑,这一笑就把那神话人化过了。我们可以说,西游记的神话是有人的意味的神话。”,.,18,8、光明邪恶之战胡光舟:“我们不妨说西游记有双重主题。大闹天宫重在表现对传统势力的反抗;取经故事重在表现对理想光明的追求。”,.,19,10、富有哲理意味的理想之歌吴圣昔:“西游记是一曲富有哲理意味的理想之歌。”它反映了一种含糊的正邪之争,人经历阻难而实现理想的过程,带有普遍的人生意义,因而是哲理性。11、童话的天真世界林庚:“着重论述了西游记的童话精神。这种童话精神产生于西游记已有的神话框架,并且与明代中后期李贽的童心说所反映的寻求内心解放的社会思想相一致。”“西游记中的童话性与李贽的童心说分别在文学与哲学的不同领域中体现了这共同的向往。”1,.,20,四、西游记人物刻画之技巧,1、自由精神、勇敢进取的象征孙悟空形象来源:国产说(无支祁说)进口说(哈奴曼说)“石磐陀”说。释悟空说混血说,.,21,中国神话中的水怪。他的形状像猿猴,塌鼻子,凸额头,白头青身,火眼金睛。他的头颈长达百尺,力气超过九头大象,常在淮水兴风作浪,危害百姓。大神禹治淮水时,无支祁作怪,风雷齐作,木石俱鸣。禹很恼怒,召集群神,并且亲自下达命令给神兽夔龙,擒获了无支祁。无支祁虽被抓,但还是击搏跳腾,谁也管束不住。于是禹用大铁索锁住了他的颈脖,拿金铃穿在他的鼻子上,把他镇压在淮阴龟山脚下,从此淮水才平静地流入东海。,.,22,哈奴曼(Hanuman),别名哈鲁曼,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神猴,拥有四张脸和八只手,解救阿逾陀国王子罗摩之妻悉多,与罗刹恶魔罗波那大战。罗摩是大神毗湿奴化身。罗摩之妻悉多非常美丽,被楞伽城十头魔王罗波那用计劫走。罗摩在寻妻途中助猴王须羯哩婆夺得王位。猴王派手下大将哈努曼,随罗摩去寻妻。哈奴曼勇敢机敏,能腾云驾雾,火烧楞伽宫,盗仙草,终于帮助罗摩征服了强敌,救出悉多。神猴哈奴曼的故事是印度神话中的精品,哈奴曼不仅在印度家喻户晓,而且在东南亚各国人民的心中亦敬他为英雄。,.,23,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锦池在研究取经故事流变过程后得出结论,认为孙悟空的现实原型为三藏法师传所载玄奘西行最困难时所收胡人弟子石磐陀。理由是:孙悟空之于唐僧和石磐陀和石磐陀之于玄奘,(1)向导作用相类;(2)解决危难作用相若;(3)行者身份相同;(4)师徒间微妙关系相似;(5)石磐陀乃胡僧,胡僧与“猢狲”音近。在宗教思想指引下,“唐僧取经,胡僧帮忙”易传为“唐僧取经,猢狲帮忙”,从而为玄奘取经故事的神魔化提供了契机。,.,24,唐代高僧“释悟空”说。释悟空的俗家姓名叫车奉朝,公元751年随张光韬出使西域,因病在犍陀罗国出家,公元789年回到京师。释悟空较玄奘晚了40多年,但是他的出境地点也始自安西,回来时在西域从事翻译和传教活动多年,留下了许多事迹和传说。有学者认为,在“取经”故事漫长的流变过程中,人们逐渐将释悟空的名字与传说中陪同唐僧取经的“猴行者”的名字联系并捏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孙悟空”的艺术形象。,.,25,孙悟空是全书中最光辉的形象。“大闹天宫”突出他热爱自由、勇于反抗的品格。“西天取经”表彰他见恶必除、除恶务尽的精神。孙悟空大闹天宫失败后,经过五行山下五百年的镇压,被唐僧放出,同往西天。他已不再是一个叛逆者的形象,而是一个头戴紧箍,身穿虎皮裙,专为人间解除魔难的英雄。,.,26,作者在承认这种处境变化的前提下,从另一方面,即抗魔斗争中,歌颂了他的战斗精神。在重重困难之前顽强不屈,随机应变,就是镇魔者孙悟空的主要特征。红孩儿捏紧拳头,口吐“三昧真火”,烧得他九死一生;他依然抖擞精神,强行索战。小雷音群神被擒,孙悟空却孤军深入,仍旧与恶魔相斗。他又善于变化,以假为真,把妖精愚弄得不知所以。他经常变作蟭蟟虫、小蝇子钻到妖洞里去摸底,或者化为妖精的母亲、丈夫去欺骗它们。他好几次运用钻肠入肚的方法反败为胜。例如狮魔张口来吞,他立时顺水推舟,在它肚子里“跌四平、踢飞脚”,“打秋千、竖晴蜓”,疼得狮魔满地打滚,满口求饶。等他决定钻出来时,知道妖精乘机要咬,便机警地先用金箍棒探路,反叫它迸碎了门牙。他跟妖精纠缠得越久,经验也越丰富,斗志也越昂扬。比起八戒、沙僧来,孙悟空是最得力的护法弟子。,.,27,然而孙悟空的性格仍有其前后一致的地方。这除了抗魔的英勇顽强外,还表现在他对神佛的桀骜不驯上。参加取经,他先讲条件,观音菩萨才答应他“叫天天应,叫地地灵”。取经途中,他经常驱遣山神土地、四海龙王、值日功曹前来效劳,稍有拂逆,那就要“伸过孤拐来,各打五棍见面,与老孙散散心”!仅仅为欺骗两个小妖,他便要玉帝闭天,“若道半声不肯,即上灵霄殿动起刀兵”!所以连玉帝也无可奈何地“只得他无事,落得天上清平是幸”,终于答应他“犯上”的要挟。对慈悲的观音,孙悟空敢骂她“惫懒”,咒她“一世无夫”;对庄严的佛祖,他敢说是“娇精的外甥”。而他那种斩尽杀绝的斗争风度,更直接抵触了佛教的戒律。这位“西天取经”的孙悟空还屡屡以“大闹天宫”的历史为荣,但最忌讳别人提起“弼马温”的旧名。因此可以认为,孙悟空前后的命运是互相矛盾的,然而在性格上却自有一致之处。,.,28,猪八戒;孙行者的搭档伙伴,表面上是冤家对头,实际上却是相辅相成的人物。猪八戒第一个缺点是贪吃懒做;第二个缺点是贪财好色;第三是自私;第四是信心不足,经常要散伙;第五个缺点是爱说谗言猪八戒也有优点,第一是愿意干粗重工作;第二是相对来说憨直老实;第三是能配合作战;第四是保全节操,从未真正投降。,.,29,唐僧:贪生怕死,软弱无能,可以说是与孙悟空处于对立面的一个角色。封建儒生的迂腐和佛教信徒的虔诚讽刺地得到统一。,.,30,当然,唐僧被选定为取经人,也有他的优点。他坚持色戒,虽然信心不足,但取经目标还是贯彻下去。当他完全明白事情真相后,也知道羞愧改过,绝不像有些政治人物那样祸国殃民却死不悔改。,.,31,.,32,沙和尚沙僧在取经途中表现了合作、顺从与随和的态度,经常担起调和与凝聚的任务。张静二认为,在史实上沙僧“似有蛛丝马迹可寻;在文学作品里,则由绚烂的深沙神,变成了沉默的苦行僧。”谓沙僧:“相貌相当清晰,地位相当重要,而个性相当分明。”不过,我们从另个角度看,后来的“和事佬”脚色,与初出场时凶相毕露,曾经两次吃唐僧的背景很不相称。显然,在故事发展中,深沙神的凶猛品性被改变了。有不少人认为小说作者未能赋予沙和尚更鲜明的形象,是很可惜的。,.,33,刻画人物技巧方式举隅精心构思细节通过各种生动有趣的细节来描写人物的形象,是西游记人物刻画成功的主要因素。巧妙运用对比孙悟空的形象,主要是通过他分别和猪八戒、唐僧的对比来完成的。悟空和猪八戒比较,猪八戒馋嘴、贪财、好色、懒惰、愚蠢、信心不足,悟空对比起来就使人觉得忠于职守、勤劳、聪明、乐观、活泼等。设法多方衬托悟空与妖魔的斗智。妖魔越奸诈狡滑,则越能衬托出行者的足智多谋。很多时候需要使用武力以外的办法解决问题,促使妖魔被擒,每个过程都显示孙悟空的智能、勇敢和毅力。借助敌我口碑,.,34,五、西游记的艺术特点(一)塑造形象的手法人、动物和神的混合体,亦即是社会性、生物性和神异性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