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类文献PPT课件_第1页
儿科类文献PPT课件_第2页
儿科类文献PPT课件_第3页
儿科类文献PPT课件_第4页
儿科类文献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儿科类文献,.,2,小儿药证直诀,又名小儿药证真诀。3卷,宋钱乙撰,本书是中医儿科学最重要的一部早期著作,钱乙在继承颅囟经成就的基础上,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论述精详,认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因而在治疗上,“小儿易为虚实,脾虚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服热则生热,当识此勿误也。”后世儿科奉为金科玉律。在论述疾病时,创立五脏辨证法,分别创制泻白散、泻青丸、益黄散、导赤散、地黄丸之类方剂治疗。钱氏以五脏虚实辨治儿科诸病,对后世影响极大,.,3,(一)儿科生理病理特点,钱氏论述儿科疾病,首先从儿科生理特点人手研究,并加以阐发。他认为:小儿在生理上,“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因此,在病理上则“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小儿初生不久,脏腑发育尚未成熟,虽然五脏六腑均已形成,但尚处于发育阶段,因此要较成人脆弱。也正由于此,脏腑的气血尚未充盛,功能活动能力亦不如成人,因此,感受邪气之后,易为邪气所伤,多见邪实之证。但另一方面,邪气侵犯人体之后,由于小儿脏腑气血未充而柔弱,邪气易损正气,又易使小儿气血受损而转为虚证。其阳气不充盛,被耗伤则生寒;其阴精未充足,被耗伤又可生热。故在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变化迅速,为其特点。,.,4,因此,在小儿疾病的具体治疗时,以上述理论为指导,反对妄用攻下。例如,他在小儿药证直决中说:“小儿疳病,皆愚医之所坏病。”认为疳病的产生与误治有关。具体而言,钱氏又进一步阐发说:“小儿易虚易实,下之既过,胃中津液耗损,渐令疳瘦。”又说:“故小儿之脏腑柔弱,不可痛击,大下必亡津液而成疳。”均强调了妄用攻下并非小儿治疗之所宜。因此,对于儿科疾病,除非必下不可之证,可以根据体质年龄及正邪的具体情况而使用外,钱氏认为一般情况下均不宜妄用。,.,5,又如,其在小儿药证直诀里沦及腹胀时说:“小儿易为虚实,脾虚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服热则生热,当识此勿误也。”明确指出由于小儿的生理特点,决定其患病后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用药治疗时,过用寒凉或温热之品都是不适宜的,-定要审慎行事,这在儿科临床上是很有意义的。,.,6,(二)儿科诊断方法,小儿难以用语言完整表述自己的病症,婴儿因不会语言,更难从问诊中把握病情,故古人称儿科为“哑科”,再加上小儿疾病发病急、变化快,对儿科病诊断造成困难,故望诊、切诊显得十分重要。,.,7,钱乙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记述了钱氏对小儿疾病诊断的简易有效的诊法。钱乙对小儿的脉象归纳为六种,使切脉之法更适合儿科临床。他说:“脉乱不治,气不和弦急,伤食沉缓,虚惊促急,风浮,冷沉细。”对儿科常见的病机、病因从切诊中作出很好的总结。,.,8,对于望诊,钱氏根据自己的体会,特别注重面部及眼睛的望诊,提出了“面上证”和“目内证”的望诊经验,很有意义。面上证:左腮属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如果上述部位之某部出现赤色,则可根据其五脏归属而定为某脏热证,为医者提供了快捷的临床诊断方法。目内证:赤者心热,淡红者心虚热,青者肝热,淡黄者虚,黄者脾热,无精光者肾虚。这二种诊断疾病的方法,简单易行,是在素问刺热篇素问,脉要精微论灵枢大惑论等篇的启示下,根据五脏证治,五行五色五脏理论提出来的,不仅可以审证求因,诊断疾病,还可以根据五行乘侮之理,预测疾病的转归。,.,9,(三)儿科五脏辨证,其先列“五脏所主”,提出了五脏的主证,并辨别其寒热虚实。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搐;虚则卧而悸动不安”。“肝主风,实则目直,呵欠,项急,顿闷;虚则咬牙欠气”。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肺主喘,实则伺乱喘促,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肾主虚,无实也;惟疮疹,肾实则变黑陷”。,.,10,(四)调剂制方特色,钱氏强调五脏辨证,其制方调剂多围绕着五脏的寒热虚实而设,如心实热用导赤散,心虚热用生犀散;肝实热用泻青丸,肝虚热用六昧地黄丸;脾虚用益黄散,脾湿热用泻黄散;肺虚用阿胶散,肺热用泻白散;肾虚用六味地黄丸等。从脏腑的寒热虚实而立方,为后世所习用,对中医方剂学作出了贡献。,.,11,选药柔和,反对过用攻伐之品,钱氏这种处方选药原则,是针对小儿阳气未盛,阴气未充的特点,故其患病后过用温燥之品,既易损伤阴津,又易助火生热,故少用燥烈之品,选用柔和滋润药物。如其用阿胶散补肺气之虚,即选用阿胶、杏仁、鼠粘子、马兜铃等品养阴化痰补虚润肺,另用糯米、甘草以补益脾气,全方并不温燥;又如其对于脾胃久虚的呕吐泄泻,选用白术散。该方由人参、白术、茯苓、藿香、木香、甘草、葛根组成,虽为健脾祛湿之剂;但不选择豆蔻、干姜、丁香、陈皮等温燥之品,且于方中加入葛根以生津,防止阴津的耗伤,.,12,善于化裁古方,钱氏于处方调剂,十分注重前人的经验。但其又不固守古方,而是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结合个人的用药体会,灵活加减,予以化裁,或在药味上进行加减,或在剂型、服法上变更。如其创立的地黄丸,就是从金匮要略的崔氏八味丸减桂、附化裁而成,成为后世滋补肾阴的千古名方。在香连丸的基础上加白附子以祛寒,就化裁出白附子香连丸。香连丸加入豆蔻仁、诃子肉、没石;又化裁成没石子丸。以上虽均治腹痛泻利诸症,但各自在寒温通涩方面已有变化,充分表现出钱氏对古方认真钻研,灵活化裁的学术特点。,.,13,创制简便成药,钱氏根据儿科发病急、变化快,小儿不易服药的临床特点,对于药物的剂型、服法等诸方面,十分注意,以适应儿科病的具体特点。在(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载方120首,除口服汤剂23首外,余皆为丸、散、膏剂及外用药。这些方药用药精、药味少、剂量小,易为小儿所接受,由于剂量小,又易于脾胃受纳吸收。,.,14,幼幼新书,40卷,南宋潭州知州刘昉主持,这是中医儿科学古籍中规模最大的一部专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北宋以前的儿科学医疗经验与理论成就,内容极为丰富。,.,15,搜罗广博,鸿篇巨著,全书辑录的医籍超过140种,搜罗广博,上至秦汉之内经、伤寒论,中至晋唐之肘后方、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下至类证活人书、圣济总录、小儿药证直决。收录大量医家秘方和民间验方,载方14000多首,拾遗方35首,总字数多达90余万,是中医儿科学罕见的鸿篇巨制。,.,16,保存佚文,了解原貌,全书收录婴孺方、海药本草、简要济众方、谭氏殊圣、众童子秘诀、子母秘录、华佗九候等古医籍的大量佚文。刘昉等人当时辑录的古医籍,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不少已先后亡佚,其部分内容依靠幼幼新书等书而保存至今。其中大量佚文仅见于幼幼新书,如华佗九传、石壁经、九龠卫生方等古医籍佚文。这些保存下来的古医籍佚文,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原书的概况。,.,17,引文完整,标明出处,刘昉等人治学相当严谨,对所有辑录引用的文献,无论是古圣贤方论,抑或近世闻人家传,医工、技工之禁方,甚至闾巷小夫已试之秘诀,都刻意保留原貌,“虽其间取方或失之详,立论或失之俗,要之皆因仍旧文,不敢加辄窜定”,而且明确标记引用文献出处。幼幼新书共引用医学文献141种,其中一部份是古代医学文献中有关儿科方面的内容,如千金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等;另一部份则为儿科专著。根据其出版及刊行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现仍刊行的医学文献;已散失的医学文献;无版本,民间流传的医学文献;无从考证的医学文献。,.,18,全面系统反映儿科学成就幼幼新书全面系统总结其成书之前儿科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不管是圣贤古论,还是近世方论,甚至民间秘诀,只要在儿科某一方面有一定的学术见解或学术建树、发前人之未发或补前人之不足以及临床证明之有效者,就分门别类,概予收录。其内容涉及儿科所有领域,如求子、孕育、年龄分期、生长发育、用药、乳食喂养、预防保健、日常护理、发病原因、生理病理特点等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新生儿疾病、小儿外感病、小儿杂病、小儿外科病、小儿五官病等各种儿科疾病的证治。许多古代儿科的学术成果因此而保存至今。,.,19,重视非儿科专著中有关儿科方面的学术精华幼幼新书成书之前,儿科专著极少;有关儿科方面的内容大多散见于非儿科专著之中。如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素问、诸病源候论,伤寒著作伤寒论、类证活人书,综合性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及方书外台秘要和太平圣惠方等各类医籍中,都有大量儿科方面的内容,由于它们不是儿科专著,这些内容往往不够全面系统,各家水平也参差不齐。但其中不乏精道之处,有些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刘昉非常重视这些学术精华,对它们进行了广泛的收集整理,并将这些文献按其内容性质,予以类分,收录到幼幼新书一书之中,使其成为中医儿科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重视民间经验幼幼新书在选方以四大类书为主干,又注意选编民间医生的经验方,为本书的一大特色,说明编者不泥古,重视当时各地行之有效的方药的科学态度,是本书的的一重要贡献。,.,21,幼科发挥,4卷,万全撰,成书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万氏字密斋,豫章人(今江西南昌),寄寓湖北罗田,明代著名中医儿科学家。家世业医,其祖、父皆以医名著于世,全尊家训,潜心医学,医经、本草、诸家著作莫不深究,于幼科尤为擅长。,.,22,幼科发挥卷1专门论述小儿生理病理,诊断,五脏主病,以及肝经主病、兼证、所生病等。具体包括形气发微论、原病论、入门审候歌、小儿正诀指南赋、胎疾、脐风、变蒸、幼疾、五脏诸证、五脏主病,肝经主病,肝经兼证,肝所生病,急慢惊风、急惊风有三因。卷2为有急惊风证、急惊风变证、急惊风类证,慢惊风有三因,惊风后余证,心经主病,心经兼证,心所生病。卷3为脾经主病,脾经兼证,脾所生病。卷4为疟、疳、黄疸病证治,肺、肾主病、兼证、所生病,以及五脏虚实补泻法,因五邪之气所生病等。卷末所载常用方剂,多为万氏家传方。万氏在学术上,广泛吸取内经以下诸家之精华,融合自己长期临床所得,提出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病多热,肺娇易受邪致病,并用以指导对疾病的观察诊断治疗。用方独特有效,每论病后,又附亲验之案,理法方药一以贯之,确为一部不可多得的临床参考书。,.,23,保婴撮要,20卷,明薛氏父子薛铠、薛己合撰,成书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薛铠字良武,精于医学,尤善儿科,撰保婴撮要10卷。薛铠死后,其子薛己于前10卷中增加验案,并续补后10卷,成20卷。薛己为明代著名医家,对内、外、妇、儿、骨伤各科均有很深造诣,一生著述甚多。薛己学术上深受钱乙、陈文中及李杲影响,重视脾胃,尤其重视脾胃阳气升发作用。同时,又能注重肾的阴阳生化,在治疗上强调温补脾胃,善用甘温,力避克伐滋腻。他所总结的脾胃病四证四方,即饮食不适用枳术丸、脾胃虚弱用四君子汤、脾胃虚寒用四君子汤加炮姜、命门火衰用八味丸;以及用六味丸、八味丸调治肾命阴阳水火等法,给后世很大影响。本书卷1为总论部分,论述初诞法、护养法、虎口三关色脉诊法、脐风噤口证治、五脏所主证治。,.,24,幼幼集成,6卷,清陈复正撰。陈氏字飞霞,乾隆间儿科名医。业医数十年,“乃取前代之说,存其精要,辨其是非,订为一书,名之曰幼幼集成”,撰成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全书共6卷,卷1主要叙述小儿生理、病理及其诊法特点。内容有:禀赋、护胎、指纹析义、小儿脉法、保产论、初诞救护、调燮、脐风论、初生护持、勿轻服药、看病诀、寿夭辨、面部形色赋、审颜色苗窍知表里之寒热虚实、简切辨证、五脏所属之证、变蒸辨等。卷2详辨惊风立名之误,及致误之因,立误搐、类搐、非搐三门,分门论治。卷34讨论儿科杂证,重点叙述了40余种儿科常见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