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历史复习模拟题精析:考点1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1页
2011年高考历史复习模拟题精析:考点1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2页
2011年高考历史复习模拟题精析:考点1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1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2010杭州模拟)2010年世博会将在中国上海举办,上海这个深受近代西方文明影响的城市将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如果世博会上海举办以“民国初年的上海”为主题的展览,以下情景不可能列入展览内容的是( )A. 看电视剧 B. 到徐园观看电影 C. 穿上中山装 D.品尝西餐【解析】选A。电视出现在中国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事情,因此答案为A。2.(2010三明模拟)“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中国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 )A.明朝后期 B.鸦片战争后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时期【解析】选C。从材料中的“元旦”“鞠躬”等信息可以判断,辛亥革命后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3. (2010湛江模拟)下面两幅图分别展示了上世纪70、90年代我国流行服饰的变化情况,其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外来文化的影响 B.服装业的迅猛发展C.人们的思想解放 D.人们穿着品味的变化【解析】选C。从服饰的变化看到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人们思想的解放。4. (2010浙江三校模拟)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写下了一张征婚启事,贴在书房的墙壁上。他的择偶条件为:(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该征婚启事反映的历史信息有婚姻自主的要求女子教育的开始普及删繁就简的婚俗封建思想的痕迹 ( ) A B C D【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是对封建思想的挑战,错误。5.(2010集宁模拟)“来是康母(come)去是狗(go)”,“一个铜板叫文到来(one dollar)”曾经是近代风靡上海的“洋泾浜”英语。这种现象是 ( )A.崇洋媚外心态的反应 B.殖民同化政策的反映C.中外交流的需要 D.当时的上海英语教育水平很高【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洋泾浜”英语是近代上海半殖民地化的体现。6.(2010北京模拟)右图为上海造币厂2004年铸造的上海铁路博物馆纪念章,图案为130多年前淞沪铁路上运行的“先导号”机车。选择此图案是为了纪念( )A中国出现的第一条铁路 B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C中国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奠定 D中国铁路营运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位【解析】选A。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是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中国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奠定是在辛亥革命前夕,中国铁路营运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位是在“九五”期末。7. (2010泰安模拟)“西洋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如不变通,战守皆不足恃,而和亦不可久之。”上述一段文字,为清代哪一历史事件之背景描述 ( )A.革命运动 B.保路运动 C.维新运动 D.洋务运动【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了西方工业文明的进步和向西方学习“器物”的愿望,应为洋务运动。8.(2010广州模拟)1878年3月7日,上海申报馆启示:“如远近诸君子,有已成未刊之著作,拟将问世,本馆愿出价购稿,代为排印。”这主要反映了( )A维新运动时期中国人办报的热情空前高涨B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C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兴起的洋务运动等给报刊业带来的变化D当时中国商人惟利是图【解析】选C。从材料中的时间“1878年”可排除AB两项,上海申报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有利于国人认识世界,D项不正确。9. (2010吉林模拟) 李鸿章曾赞叹一种叫做“德律风”的西方发明:“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咳。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之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这项发明是( )A.火车 B.电话 C.电报 D.电影【解析】选B。 阅读理解材料得出。10. (2010太原模拟) 1872年申报报道:“妇人女子原宜深藏闺阁,不令轻见男子之面乃上海地方妇女之蹀躞街头者不知凡几,途间或遇相识之人,欢然道故,寒暄笑语,视为固然.若行所无事者,甚至茶轩酒肆,杯酒谈心,握手无罚, 日甚一日,莫能禁止。”对该报道的理解不确切的是( )A传统道德礼教观念受到冲击 B近代中国女子逐渐步入社会C妇女解放思潮悄然兴起 D上海社会风气已彻底改变【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上海社会风俗的变化,但不是彻底改变。11. (2010淮安模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老大新,老二旧,老三破”,是反映上一代上海市民消费观的经典说法,如今上海市民消费观大有改变。“花钱买时间”已是普遍现象;“花钱买健康”也成为上海市民日常消费的一部分;其他如各个时节的花卉展、球赛、业余艺术培训、古典的或现代的音乐会、市内外及出境旅游等,也都是这几年上海市民时兴的消费动向。相当多的上海市民不再固守“无债一身轻”的传统观念,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消费贷款。新中国五十年系列报道:变化中的上海市民消费观材料二 50年代、60年代,那个时代谈不上消费,没有消费品的市场,是极度的短缺,消费是被动的,生产是主动的,消费者没有选择的余地,生产出什么样的产品,你就消费什么样的东西,没有企业家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问题。所以那个时候人的消费观念,甚至是没有消费观念,因为这个消费不是积极和主动的。 谁在左右我们的消费观李义平材料三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消费是形成市场的重要因素,是现代市场经济形成、发展和繁荣的基础,没有消费就没有市场,没有消费就没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范和繁荣。从我国现实来看,当前由金融危机影响的全球经济危机仍然不断蔓延,在出口形势严峻、经济发展增速减缓的形势下,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温家宝表示:2009年将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论消费观的现代化北京日报2009年2月16日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概括上海市民消费观的变化。(4分)(2)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市民消费观发生变化的原因。(3)你认为应该树立怎样的科学消费观?(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第(1)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概括得出。第(2)题,从生产力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等角度分析得出。第(3)题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由被动消费到主动消费;由保守消费到超前消费。(2)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