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史.ppt_第1页
第一节--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史.ppt_第2页
第一节--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史.ppt_第3页
第一节--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史.ppt_第4页
第一节--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史.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第一节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一、殷周时期1.商我国最早形成城市雏形的时期。祟尚鬼神迷信。商代还不具备产生较规则的城市规划方法的历史条件。郑州商城、湖北盘龙城、安阳殷墟,2.西周建丰、镐两京,积累了都城规划经验。“复营洛邑”是历史上第一次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王城基本规划结构示意图,周礼.考工记的规划思想城市的规模,形制要按礼制的等级,城市布局方正严整,讲求秩序、体制、等级、尊卑等,对中国古代政治统治中心城市有深远影响。,殷周时期的城市特征城乡差别不大没有完整的城墙及防御设施城内有完整的宫殿、宗庙及小型公建,公建占有一定的比例城市功能不完全市场在城市中不明显,手工业规模小,水平低,二、春秋战国时代古代城市建设的高潮时期,规划思想发展的多样化时代。礼制和周易在城市规划中的进一步深透。姜尚鲁国国都曲阜出现了新的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管子、商君书、孙子兵法,管于认为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吴国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管于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确立。,阖闾大城阖闾城碧铺青草,鸟鹊桥红带夕阳。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鲁国的济南城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家家泉水,户户垂扬。,春秋战国时代城市特点都城一般由城与廓组成,城与廓形状较规则;城市的手工业、商业繁荣;城市中已出现系统的排水设施;城市选址符合早期城市特点,多位于河流边。,三、秦汉时期1.秦在都城建设方面反映出炫耀武力,歌颂帝王功绩,尽情享受的思想。咸阳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秦曾尝试统一城市规划思想。开辟了驰道和通往北部边区的直道。“象天法地”思想与神鬼迷信结合在一起。,2.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周代的礼制与春秋时代孔孟提倡的儒家思想的结合。规划强调皇权,尊卑有序,周礼制得到全面体现。汉长安城,城市总体特征都城形态规则、沿用传统城制进行修建,宫殿部分有中轴线道路系统完整,且有较完善的建造技术城市的手工业、商业发达,经济活动区域增大,有集中的市场按照闾里制度对居住进行管理宫殿占城市面积比例较大,出现了礼制建筑都城的周围有一些离宫园囿。,汉长安复原想象图,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明光宫,桂宫,桂宫,北宫,礼制建筑,曲江池终南山,四、三国至隋唐时期1.三国、南北朝军事和宗教思想对城市规划有很大影响。邺城:古代第一个比较全面实施礼制的都城。南京城:礼制规划与因地筑城的巧妙结合南北朝寺庙石窟:形胜、整体环境的协调,邺城的规划布局在古代城市中有重要影响:继承了古代的城与廓、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且功能分区更为明确,宫城和坊里不穿插,充分体现了阶级对立和等级制度的森严;将中轴线对称布局的方式扩展到整个城市;宫殿部分建筑严整,前为朝廷,后为起居用房,园囿与防御功能结合;,南京城城市经过不断扩建形成,由东府城、西州城、中宫城、越城、石头城等一系列小城组成;整个城市平面呈不规则形,有较强的防御作用,是我国古代大城市中不规则平面的典型实例;宫城按照一定的规划制度建设,比较方正规则,采用严格中轴线和前朝后寝的布局;坊市地区的居民居住地则比较凌乱,有明显的自发发展的情况。,2.隋唐它严格遵守尊统于一思想,先修城墙,后开辟干道,再建里坊;城市生活区规划更有章法,里坊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宗教影响增大,在规划中得到较多反映;,长安城(重点掌握)总体布局道路系统里坊(居住区)商肆,总体布局总体平面为规整的长方形,中轴对称;宫城居中偏北,宫城之南的皇城,集中布置官府机构及官办手工业作坊与军营;宫城、皇城东西南三面为居住坊里,用城墙分隔,体现“官民不相参”。,道路系统完整的棋盘式(方格网状)道路;宽度极大;纯交通性道路;分为全市性的干道及坊里内部的地区性道路(之路)。,里坊(居住区)管制严格,面积大;在建城时已划定,然后逐步填满;坊里中有很多大的府第及寺庙。,商肆集中设置东市和西市,对称布置;大小与附近的坊里相同,但内部呈井字形,宽度不大;市中设有管理机构,管平价、收税及治安;同样的商店,往往集中在一条街上。,影响继邺城后,隋唐长安城是按规划建起来的,是古代严整布局都城的典型,符合周礼考工记的要求。对国内外的城市规划有较大的影响。(如隋唐东都洛阳、宋代东京汴梁、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等都是仿长安城的布局),隋唐时期的城市特点总结城市类型丰富,数量较多,规模较大;都城已经形成中轴线、皇城前朝后寝、严格的分区布置的格局;城市居住采用严格里坊制;城市商业集中设市、统一管理;府州城市一般由子城和罗城组成。,五、宋代经济发展,市民文化兴起。变唐代封闭的里坊制为街巷制,城市整体布局变化不大。东京城:总体布局、道路系统、居住区、商肆,东京城(开封)(重点掌握)总体布局总平面为正方形,不甚规整,三套城墙。宫城居正中,为皇室办公、居住服务,城南正门宣德门是城市中轴线的起点。内城又称里城,呈不规则方形,主要布置衙署、寺观、民居、商店、作坊等。最外为罗城,又称外城,呈不规则的方形,主要作防御之用。,道路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基本上是方格网形,但不对称、不规整。道路宽度小,主要街道宽4050m。道路与商业街相结合。道路有通向城门的主要干道和一般干道,但并无进入坊里内的另一种道路系统,而是与干道相接的联系居住庭院的巷道。,居住区是由街巷联系的一群院落,在街巷入口处设牌坊。商肆东京的商市成商业街形式布置,城内还有一些瓦子,集中着饭馆、旅店、杂耍、游艺等,沿着通航的河道也有商业街,还有晓市及夜市。,开封的影响起承前启后的作用,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体现了市民世俗生活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如繁荣的商业街和夜市、街巷制居住形式等。,六、元明清-北京城,(一)北京城的起源与发展1.区位与地形2.建城历史3.元大都的规划布局(二)明清北京城1.发展过程2.改建的地方3.明清北京城规划布局特点,1.区位于地形区位:北倚长城,南望鲁豫,左凭渤海,右跨太行地形:西山、军都山、北京湾,北京地形示意图,(一)北京城的起源与发展,2.建城历史燕、蓟。建城之始:公元前1046年,史记周本纪记载:“封召公奭于燕”,“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帝尧之后于蓟”。蓟-燕国都城。燕国吞并蓟国,并迁都蓟城。春秋、战国时期,蓟城一直是燕国的都城。北方军事重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包括此后的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蓟城一直是中原王朝在北方的一个军事重镇,并先后采用上谷、广阳、蓟州、幽州、燕郡、范阳等名称。,辽陪都-燕京。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为代价换取契丹的军事协助,契丹在吞并燕云十六州后,在幽州城建立陪都,作为进攻中原的据点,因其位于辽国统辖的疆域南部,所以称为南京,后改称燕京。金中都-北京第一次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中心。金消灭辽和北宋后,于金贞元年(1153年)将都城从会宁府迁到燕京,并命名金中都,开始向全国的政治中心过渡。,元大都-北京由此开始成为整个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成吉思汗于1215年攻破金中都,忽必烈继承汗位后,决定建都燕京,由于当时金中都已被严重毁坏,便在其东北郊外建设新都城元大都。从1267年动工至1284年竣工,历时17年。到了1279年,元灭南宋,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北京由此开始成为整个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3.元大都的规划布局元大都却是根据汉族传统的都城理想设计,再结合历史发展的因素和地理条件而营建,其规划布局是是历代都城中最接近于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的都城设计原则。为明清北京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是北京城市发展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元大都规划布局特征(重点掌握)(1)继承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左祖右社、前朝后市。(2)规则的宫殿和不规则的苑囿相结合。(3)完善的上下水道。(4)元大都的建设,事前有严密的计划和准备。,元大都城(至正年间,13411368年),(二)明清北京城(重点掌握)1.发展过程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同年八月,明将徐达占领元大都,改名北平府。为便于防守,对大都城进行了大规模改建。将大都比较空旷的北部城区放弃,在元大都北墙以南约五里处,沿元代漕渠南岸另筑新墙,从而奠定了明代北京城的北界,此时北平城面积较元大都缩小了近三分之一。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即位,改北平为北京,在元大都基础上参照南京城对北京城改建,准备迁都。从1406年动工至1420年才基本竣工,前后延续了15年。至1553年,为抵御蒙古骑兵对北京城郊的扰掠,明世宗朱厚熜决定修筑外城。原计划外城城墙将整个内城四面围起,使整个北京城形成一个“回”字形。由于经费不足,最终只有南面部分建成,将天坛、先农坛以及城南一部分商业地区包入外城之中,至此形成了北京城特有的“凸”字形轮廓。,2.改建1)北部收缩2.5km、南部扩展0.5km。2)突出8km中轴线。3)在城外设置天、地、日、月四坛。4)皇城南形成商肆。,北京城址的变迁,3.明清北京城规划布局特点布局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左祖右社、前朝后寝、前朝后市、三重城墙等,体现了宗法礼制思想;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突出中轴线,形成宏伟壮丽的景象;城内道路受皇城所隔,东西交通联系不便;城市商业分布广泛,鼓楼、东四牌楼及正阳门外等都有繁荣的商业区,且同类商业相对集中;居住区分布在皇城四周,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形的居住地带,一般为三进的四合院;城市水系统基本沿袭元大都;城内各类宗教建筑杂然并存。,七、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回顾1.“择中”思想(1)有利于形成“四方辐凑”式的格局,形成较强的向心力、凝聚力。(2)与古人的方位尊卑观念密切相关。古人以居中为尊,右、左次之。(3)与古代天命神权观念也有关系。,2.“形胜”思想“形胜”即山川形势优越足以胜人,强调都城周围要有天然险阻作为屏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