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控制与环境保护.doc_第1页
人口控制与环境保护.doc_第2页
人口控制与环境保护.doc_第3页
人口控制与环境保护.doc_第4页
人口控制与环境保护.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口控制与环境保护09信管 09206013149 杨琼雅本文摘要:文本阐述了人口发展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和人口控制与环境保护的手段方式。由文可知人口控制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是整个地球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关键词:人口控制,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谐相处。世界人口按指数规律增长,如果无限增长下去,地球将容纳不下,其后果是关系到人类前途和命运的一个重大问题。一、 地球的人口环境容量地球是人类居住的场所,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人们正研究的重大问题。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即地球上的陆地是有限的,地球上的生物生产量也是有限的,因此地球上居住和生存的人口数量不可能是无限的。 根据联合国预测资料,按目前45年的人口倍增期计算,1990年世界人口为53.2亿,到2035年,增长至106.4亿,2080年达到212.8亿,800年后世界人口可达到千万亿的天文数字。如果届时地球上全部土地,包括山脉、沙漠,甚至南极洲都为人们所居住,平均每人占地1.5m2,已经没有可供耕种的土地了。 据研究,人类维持正常生存每人每天需要能量10041.6J(2400kacal),这样一年需要36.65105J(8.76105kcal)。而地球植物的生物生产量为6.41017kcal,为此计算地球可养活8000亿人。但实际情况不然,由于以植物为食的不仅是人类,其他各种动物也都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再加上还有许多植物和动物是不能供人类食用的,因此,据估计人类只能获得植物总产量的1%,即只能养活80亿人。根据食物供应有限的原理,近年来提出了人口容量的概念。 人口环境容量,即人口容量,又称人口承载量。一般理解为在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全球或者地区生态系统所能维持的最高人口数。所以有时又称之为人口最大抚养能力或最大负荷能力。通常人口容量并不是生物学上的最高人口数,而是指一定生活水平下能供养的最高人口数,它随所规定的生活水平的标准而异。如果把生活水平定在很低的标准上,甚至仅能维持生存水平,人口容量就接近生物学上的最高人口数;如果生活水平定在较高目标上,人口容量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经济适度人口。上述所指的,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定区域资源所能养活的最大人口数量,是人口容量的极限状态,这个极限状态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所以在正常情况下是难实现的。因此,应把适度人口数量作为人口容量的基本内涵。 关于中国的适度人口容量问题,不少学者做过一些有益的探索。早在1957年,马寅初先生就提出,同年孙本文教授也从我国当时粮食生产水平和劳动就业角度,提出中国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是78亿;1980年田雪原、陈玉光从就业角度研究了中国适宜度人口数量,由工农业劳动者人数推算出总人口,提出100年后中国经济适宜度人口应在6.57.0亿之间;胡保生等用多目标决策的方法,参照20多个社会、经济、资源因素进行可能度和满意度分析,结论是中国100年后人口总数应保持在710亿为好;宋健等也从食品资源、淡水资源角度估算了100年后我国适宜度人口数量,提出我国人民饮食水平若相当于法国目前的水平,人口总数应保持在7亿或7亿以下,若按发展中国家平均用水标准,我国人口总数应控制在6.36.5亿之间,总人口应有个限度,这就是应在人口容量之内。 制约人口容量的因素是多样的,但许多研究者都认为,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是人口容量的基本限制因素。近年来,我国的环境污染防治和自然生态保护,虽然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我国的环境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对环境状况的基本估计是:局部有所改善,总体还在恶化,前景令人担忧。从环境保护角度判断,我国目前的人口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可以承载的适度人口数量,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已经相当紧张。 以贵州省的情况为例,说明中国人口容量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土地资源看,贵州省人均占有土地8.3亩,但由于地形起伏,山地较多,人均只有耕地0.9亩,而且在这0.9亩耕地中,80%属于陡坡贫瘠的低产耕地。目前由于过度利用,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加重,耕地面积仍在不断减少。根据国际上通用的观点,人均300kg粮食是维系社会机制正常运转的最低警戒线,即食品安全供给线。建国以来,贵州仅1957年达到粮食人均占有量304kg,其余年份都在300kg的安全供给线以下。以人均500kg粮食计,贵州省人口以1600万为宜;贵州省只能承受2500万人。事实上,贵州省早已超过这个数目,土地资源的粮食供给早已超负荷状态。从水资源的情况看,由于喀斯特地貌特殊的环境条件,地下水埋深复杂,地形切割强烈,地表水易渗漏,地下水易污染,造成贵州500多万人口,300多万牲畜饮水困难问题尚未解决,近千万人得不到清洁饮用水。其他能源,广大农村仍以薪柴为主,约占76%以上,对林木的采伐处于超负荷的状况。按照森林资源情况计算,贵州人口总数不应超过500万人。从上述分析表明,无论从土地资源、水资源,还是从能源等情况看,贵州省的人口都远远超过了适宜人口数量,人口与环境关系十分紧张。这种情况在中国的绝大多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是存在的。从环境的角度看,中国的人口数量早已超过了适宜人口容量。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的将进一步增加,而资源、环境的状况基本已成定势,人口容量超负荷的状况将长期地存在下去,这将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各方面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二、人口控制与环境保护1、人口控制的意义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最主要、最基本的是人类的不适当的活动,特别是人口激增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所造成的。因此,要找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根源及寻求解决的办法,就必须认真研究人口发展规律,制定出适当的人口对策。中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人均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低,控制人口对减弱资源的压力,对可持续发展全球经济,对加速中国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都具有重大意义。(1)促进经济发展 控制人口,无论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可以减轻国家负担,增加积累,促进经济发展。人是消费者,人口多消费大,人均资源相对就要减少。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人均使用资源,为贫困的发展中国家的20多倍;各项研究都表明,工业化国家人口增长率较低,有利经济增长,即使在经济增长率低时,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而非洲、亚洲、中美洲的部分地方,虽有经济增长,但却被2%和3%的人口增长率弄得困苦不堪。如粮食生产,非洲在70年代,粮食实际增产接近15%,但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按人均计算却减少了10%以上。总人口中,那些具有生产能力的,则可平衡,但那些未成年者,主要是消费者,16岁以下的人口,除了家庭负担外,国家也要负担,中国农村16岁以下人口,国家负担每人为1600元,城市则为4800元,北京、上海更高,约6900元,如上大学还需培养费12000元,国家用于未成年人口总费用,19531978年共达458亿元,占这段时间内国民经济总收入的1/3,余下搞建设的就少了。因此,控制人口,也可减轻国家负担。我国控制人口,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历时20年,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70年代初期,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2.3%,到1990年已降为1.44%,远远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果拿1970年的实际人口增长率推算,到1987年,等于少生了2亿人,这相当于把世界50亿人口日向后推迟了2年,把亚洲30亿人口日推迟了4年。可以为社会节约2万亿元的巨额抚养资金。在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上起到了极其显著的作用。(2)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水平 人口素质大体可分为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两个大的范畴,前者包括体格、力量、健康状况和寿命等,后者则包括文化程度、劳动技术和特殊技能等。影响人口素质的因素是多样的,包括自然的、社会的,也包括经济的,其中人口规模,又反过来影响上述因素的变化,都将进一步影响人口素质。人口增长过速,给经济、环境带来极大压力,制约着人口的营养条件,进而制约着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影响未来劳动适龄人口的身体素质;人口增长过速,往往在相当程度上抵消教育投资和其他与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有关的投资的增长,从而使人均智力投资的增长速度下降。中国人口数量大,教育经费较少,1975年人均只有2.74美元,在全世界名列141位,虽经近些年的努力,到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国文盲率仍有15.9%,在文盲、半文盲人口中,还有23%的学龄儿童没有参加文化学习。受过初中及初中以上教育的人口只占33%,与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高级人才少,中级人才也短缺,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控制人口。(3)增加就业 要发展生产必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提高技术设备水平,这样就应相对减少劳动人员,但由于人口增长过快,每年都有过量的新劳动力投入社会生产,要求安排工作的人数大大超过生产部门的需要,这就加剧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充分安排就业之间的矛盾。 建国后,第一年五年计划期间,城镇平均每年安排劳动力不到100万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平均每年安排120万人,19631965年,每年安排140万人,1966年后,每年安排200万人,19781983年,每年平均就业安排743.3万人,按1978年全国每一职工拥有固定资产6400元计,若每年安排700万人就业,则国家需更新固定448亿元。而近年来实际每年只能新增固定资产250亿元,如安排300万人就业,职工技术装备水平可略有提高。如安排700万人,则每一职工的技术装备水平就会有明显下降,其结果提高劳动生产力就会变得非常困难。可见,人口增长过快加深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安排的矛盾。同时人口多、城市人口就业难,还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降低了经济技术水准,又拖了现代化的后腿。(4)改善人民生活 人类从诞生时候起,就与其生活环境息息相关。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人口迅速增长,消费水平也迅速上升;然而人口增加,也扩大了有限资源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我国建国后,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城乡居住条件、卫生状况、社会福利、居民收入、消费水平都不断提高。然而人口膨胀给生活环境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冲击,建国后,中国的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国民经济增长的相当一部分被新增人口消耗掉了。1988年中国国民收入11770亿元,比1952年增加了20倍,但人均国民收入只增长10.4倍。1988年中国消费基金总额达7971亿元,比1952年增加16.7倍,但人均消费额仅增加8.7倍。据研究,中国每年新增加的消费额中有58%用于满足新增加的人口需要,每年增产的粮食中,有52%用于新增人口,因控制人口增长,就可以把更大的投入用于扩大再生产,经济发展就会更有成效,人民生活水平就会比现在更显著的提高。同样,控制人口,可减少消费人数,有利人民文化生活,城乡生活环境的提高,有利于人口素质等各方面的提高。(5)有利于环境保护关于人口膨胀对环境的强大压力,前边已叙述了。控制人口,必须使城乡生态环境问题得到缓解,减少压力,有利于生产,也保护了人民的身心健康。2、控制人口,保护环境(1)控制人口增长 据测算,我国的人口发展,如果保持每个育龄妇女生三个子女水平,到2080年,我国将有42.6亿人口,达到适度人口水平的6倍。如果从1985年起,每个育龄妇女生两个孩子时,到2080年我国人口达18亿,也为适度人口的2.5倍,如果执行每个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7时,到2020年后再放宽到2.0时,到2050年中国人口达到高峰期,约1415亿,2050年后下降,到2010年达到7亿人口的适度水平。为了减轻庞大的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解决人口问题,我国确定了“计划生育”为基本国策。围绕“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这个总方针,近20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广泛开展教育,使计划生育政策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逐级落实计划指标,奖罚分明;积极发展医疗保险、养老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事业;实行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实行人口政策后,人口控制取得了很大成就,使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目前的1.43%,我国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出生率等几项指标,均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2)有计划的迁移人口 控制人口的另一条途径是迁移人口。人口分布和迁移,自古以来就同资源-环境承载力有着密切关系。建国以来,我国已向东北、西北、西南迁移了部分人口、为疏散东部人口,开发边疆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由于这些地区容量有限,有的已超出了人口容量,因此,今后不宜移入很多人口。 从各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看,有的地区可适当实行人口“倒流”,或环境移民,即把人口从相对稀疏但资源贫乏、生态恶劣的地区迁入人口相对密集,但资源利用仍有潜力的地区。中国东部地区,也可适当引导、控制人口从山区流向平原、平原流向城镇的情况,同样可缓解人口生态压力,解决农村人口过剩的出路。因此,应该鼓励乡镇工业发展,引导他们适当集中,便于发展基础设施和实行污染控制。(3)提高人口环境意识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正确认识环境及环境问题,使人的行为与环境和谐,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一条根本途径。 人们的环境意识,对环境行为具有极大的反作用,正确的环境意识是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的思想和心理准备途径;可以正确指导人们的环境行为;促进人们正确认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也是正确执行环境保护各项法规、政策、方针、制度的动力。(4)正确引导人口消费,保护资源和环境中国人口多,消费还处在低水平;中国人均收入还相当低,据1991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国在1989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为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