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门峡虢国国君虢公翰与“周二王并立”田双印 侯霞(三门峡虢国博物馆,河南 三门峡 472000)摘要:废太子宜臼(即后来的周平王)自立为王并勾引犬戎攻破国都镐京,杀死幽王后,三门峡虢国国君虢公翰拥立幽王的另一子余臣为“王”,与其分庭抗礼,“周二王并立”出现。这一重大政治斗争事件,是西周末期统治集团内部,围绕王位继承权展开激烈政治斗争的结果。它除直接造成西周灭亡外,还对后来的周政权及周与三门峡虢国的关系等都造成了重要的影响。关键词:虢公翰 二王并立 影响中图分类号:K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收稿日期作者简介:田双印,男,1965年生,副研究员,现任三门峡虢国博物馆书记,在国家、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The monarch of the Guo State named Han and two king exist side by side of the zhou and influenceTian Shangyin Hou Xia(Guo State museum of Sanmenxia , 472000, China)Abstract: Yijiu, the discarded prince(namely the king of the Zhou Dynasty later) standed on his own feet as the king of the Zhou Dynasty, and seduced Quanrong (an ancient minority nationality) to break the Zhou Dynastys capital, Haojing. After killed the king You, the Monarch of the Guo State in Sanmenxia, named Han, supported Yuchen, the another son of the king You, as the king of the Zhou Dynasty. A aspect of two king existing side by side was appears. This important political conflict was a result of inside of the ruling class fighting fiercely arounding the right to inherit the throne. In addition to resulting in the West Zhou Dynastys labefaction directly, it also resulte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in the Zhou Dynasty political later and the relation of the Zhou Dynasty with the Guo State in Sanmenxia.Key word: the Monarch of the Guo state named Han ; Two king exist side by side ; influence虢公翰,作为虢石父之后的三门峡虢国又一代国君,是两周之际社会变革的重要人物。蔡运章先生认为他是周幽王时的显赫权臣、卿士虢石父的儿子1。根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因王位传承问题,在宜臼(即后来的周平王)自立为王并勾引犬戎攻破国都镐京,杀死幽王后,虢公翰拥立幽王的另一子余臣为“王”,与申侯等拥立的平王政权分庭抗礼,史称“周二王并立”(公元前771前750年)。两周之际发生的这一重大政治斗争事件,对周王朝及虢国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此,笔者试作浅析,不足之处敬请指正。一、周“二王并立”发生的历史背景一、西周末期经济、政治、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使西周政权面临灭亡。公元前782年,西周一代中兴贤王周宣王病故,在王朝衰微、政权风雨飘摇的情况下,宣王之子宫涅即周天子位为幽王(公元前781年771年在位)。在幽王统治时期,西周社会矛盾尖锐,统治阶层争权夺利,加之自然灾害的发生,使西周政权面临灭亡。这主要表现在:首先,由于宣王时期残破的井田制使奴隶制经济基础遭到严重的破坏,长期的征战也使得人力、物力遭到大量的损耗,再加上持续多年的大旱及三川(泾、渭、洛)地区连续发生的强烈地震,人民生活艰难,流离失所,统治阶层却争权夺利,贪脏枉法。这从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诗经中可以看出:诗经大雅瞻卬:“瞻卬昊天,则不我惠。孔填不宁,降此大厉。邦靡有定,士民其瘵。蟊贼蟊疾,靡有夷届。罪罟不收,靡有夷瘳。人有土田,女(汝)反有之;人有民人,女覆夺之;此宜无罪,女(汝)反收之;彼宜有罪,女(汝)覆说(脱)之。”这是说仰望苍天,不给我恩惠,使我很久不安宁,又降下如此患难,使得国家不安定,士民受到祸害,蟊贼为害创祸,没有平息完结。刑罚的网张开不收,土民的祸害不能平息。施政者倒行逆施,颠倒是非,贪赃枉法,掠夺“土田”和“民人”,拘捕无罪的人,开脱有罪的人。诗经大雅召旻:“旻天疾威,天笃降丧。 瘨我饥馑,民卒流亡。我居圉卒荒。天降罪罟,蟊贼内讧。昬椓靡共(供),溃溃回遹 。实靖夷我邦。”这是说苍天发出威势,天降下深重丧乱,造成饥荒,人民到处流亡,从国中到边境全部荒芜;苍天降下刑罚的网,蟊贼内讧,互相诽谤而不供职事,一片斋乱景象,真要颠覆我们的国家了。小雅大东:“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西人之子,粲粲衣服。舟(周)人之子,熊罴是裘;私人之子,百僚是试(为)!”如此显明的社会对立,预示着西周王朝即将覆亡。而严重的自然灾害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幽王即位的第二年,关中就发生大地震。史载:“岐山崩,三川竭”,其严重程度如诗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腾,山冢萃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旱灾也同时发生,带来大饥馑。小雅谷风云:“无草不死,无木不萎。 ”其次,王室权贵们不思勤政,反而纷纷寻求自保,从西周王畿地区逃避迁出。最典型的自然是郑国的东迁。郑国是西周宣王时期被封在今陕西华县一带的诸侯国,位于西周王畿以内的地方。其始封之君郑桓公,作为周宣王之弟、幽王的司徒、“甚得周众与东土之人”,竟然因为“王室多故”,向太史伯阳询问“其何所可以逃死?”。郑伯阳指点他设法逃往中原的“济、洛、河、颖”地区的虢国和郐国(虢国即东虢,在今河南荥阳东北,郐国在河南密县东南)。郑桓公凭着周司徒的权势,“乃东寄孥与贿,虢、郐受之,十邑皆有寄地”(详见国语郑语)。史记郑世家也有相同的记载。郑国终因东迁在镐京之乱后继续保存下来,新的国都称为新郑,即今河南新郑。周幽王的权臣、王室卿士、虢国国君虢石父,也凭着幽王的宠信,乘机在幽王七年(前775年)出动虢国大军,一举灭掉附近的焦国,进一步巩固了东迁后虢国在三门峡地区的存在。还有,幽王的另一个卿士皇父,脱离王室借机到中原地区的向(在今河南济源南)建筑大城,以便把搜刮积储的财物从镐京运到中原保藏(见诗经大雅十月之交)。二、围绕王位继承权,王室内部发生激烈的政治斗争,原太子宜臼成为失败者周幽王即位后,立申侯之女为王后,即申后,立申后之子宜臼为太子。申侯之国,亦即“西申”。史证正义云:“申侯之先,娶于骊山(今陕西临潼东南)”。殷周之际的申为小邦,娶于骊山之事表明其族居之地距骊山不远。申侯在孝王时,已在周王室有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幽王时,申侯的势力有增无减。不仅申侯之女为幽王后,所生之子宜臼为太子,而且后来的王室卿士郑武公也娶于申(见左传隐公元年)。显然,申侯乃太子宜臼的坚强后盾。然而,深受幽王宠爱、不愿屈居人下的褒娰,在王室权臣、三门峡虢国国君虢石父的支持下,与太子宜臼一方展开了王位继承权争夺战。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申后、宜臼被废,褒娰为后,褒娰之子伯服为太子(古本竹书纪年)。这说明在围绕王位继承权的王室内部斗争中,原太子一派是失败者,而褒姒一派成为胜利者。应当说,这是褒姒长期苦心经营的结果。断非一年轻宠妾于仓促间所能成就者2。太子的废立,进一步加剧了西周末期局势的动荡。二、周“二王并立”的发生在西周宗法等级制度下,王的过错可以为臣下所谏诤,但其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幽王重用虢石父,宠爱褒姒,立伯服而废原太子,那是王的权力。当然,在周王室处于风雨飘摇的危急时刻,幽王能倚重虢石父也不是偶然的。据史料,虢国的开国之君是周文王的弟弟,在周族的雄起及灭商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先后被封于今陕西宝鸡(史称西虢)和河南荥阳(史称东虢)。自西周时期,西虢国君或贵族大都在王室兼任要职,历任卿士,世代称公。初虢仲、虢叔为文王卿士,且虢叔曾为武王师;成、康、昭王时,虢国史事缺载;穆王时期有虢城公(班簋铭),位列三公,可能也是卿士;恭、懿、孝、夷王时期,先后有师、师望、即、师丞等人在周王朝历任师职;夷王时期有虢公,或称虢宣公,或称虢季;厉王时期有虢公长父,或称虢仲;共和及宣王时期有虢文公,或称虢季氏;幽王时期有虢石父。不仅如此,历史上的西虢国还是一个军事强国,加之虢国国君常统领周王朝的军队,更是如虎添翼。穆王时期的虢城公从接替其职务的毛公出征平乱的情况看,生前必为一军事首领。据文献记载,懿王时“虢公北伐犬戎”(今本竹书纪年);夷王时“虢公率六师伐太原之戎”(后汉书西羌传);厉王时虢季子白“博伐玁狁”,虢仲(即虢公长父)伐淮夷(后汉书东夷传与今本竹书纪年),并“与王南征”( 虢仲盨铭)。而1990年、1991年连续两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的三门峡虢国贵族墓地,发掘出西周晚期包括两座国君墓、一座太子墓、一座国君夫人墓在内的众多高级贵族墓葬。墓地里出土的大量国宝重器及可用于作战的、阵容庞大的车马陪葬坑群,也可窥见虢国国君在周王室的受宠程度及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势力。可以说虢石父背后有着西虢国强有力的支持。这大概就是除虢石父本人能力之外周幽王重用他的真正原因。然而废太子宜臼在父亲幽王还在位的情况下,跑到母舅国西申,在申侯、曾侯、许文公等拥戴下自立为平王,并密谋以镐京的财宝和人口诱使犬戎等族加入自己的阵营。以抵御幽王所代表的周王室军队的攻击。公元前771年,幽王和伯服俱战死于骊山附近的戏,虢石父也死于保卫幽王的战斗中。其后犬戎攻入镐京。至于幽王烽火戏诸侯博取褒姒一笑的亡国传说,那只是小说家的戏言。钱穆先生指出:“史公言幽王宠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举烽,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为之数举烽。及犬戎之,举烽,诸侯救不至,遂杀幽王。此委巷小人之谈。诸侯兵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之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不需举烽。史公对此番事变,大段不甚了了也”(钱穆国史大纲)。意思是说,如果周幽王真有烽火戏诸侯之举,并且鉴于当时的路况、车马的速度及周时诸侯蔓延千里之态,各家的军队根本不可能同时到达。因为诸侯军队的调动、集结、备粮、行军,再到最后赶到今陕西境内的镐京,近则十天半月,远则一年半载,总不能让幽王和褒姒在烽火台边等待几个月吧?何况按照一般规律,戎狄寇边,来去不定,军情本就变幻莫测。诸侯的军队到达之后如果没有看到敌人,完全可以理解为敌军已经撤走,只会休兵而去,不会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久久等待几个月的褒姒看见几支军队来到,又有何心情去笑呢?而且幽王被杀就其他典籍所示,实为周幽王已知申侯勾结犬戎准备作乱,故先发制人率军伐申战败的结果。怎会有敌军来袭、示警无救之事?再说,举烽火召集军队抗敌,这是汉朝抗击匈奴的预警方法,西周时根本没有。因此,钱先生称太史公这一记载为“委巷小人之谈”。 并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西周存在烽火预警的任何证据。当然,就算西周已有烽火预警的制度,它也只不过是边防早期预警。在汉代,这种预警方式也只能为边郡守军提高敌情传抵。中央对敌情的掌握还是要依靠边郡发来的战报。即使要调动军队支援,也需要等到中央接到战报后发出调令。因此,王都附近的一把狼烟竟能快速调来众多远在外地的诸侯,西周怎会有如此高效的通讯及“快速反应部队”?就常规来说,诸侯之军入天子之境,本身就是一件需慎重处置的事。没有任何一个朝代会用一把狼烟把一大群舞刀弄枪的强臣招进自己的国都附近,更别提专设这一制度了。根据史料及出土金文所示,当周天子出兵打击某地的敌人时,只有处在这一地区附近的诸侯国才听令出兵助战。其实“烽火戏诸侯”说法来源于史记。由于战国时有许多伪书托作,又由于战乱等原因,西汉的治史者在先秦史料的掌握上一直有真伪问题。作为西汉时期的著作 ,太史公本人在史记中记录先秦史事时也存在大量已被确认的失误,因此,“烽火戏诸侯”之说实难令人信服,更不要说是虢石父为周幽王出这一点子的了。公元前771年发生的“郦山之战”,实质是申侯为了替自己的外甥周平王篡位夺权而勾结同伙发动的一场惊天政变,其结果之一是镐京被破、周幽王被杀;其二是犬戎占领了宗周附近大部分土地、人口及财富。它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之一,西周王朝以此结束,,一个大国争霸、群雄逐鹿的东周时代就此到来。在这种情况下,继立为三门峡虢国国君的虢公翰,凭着虢国强有力的经济、军事势力及在王室和诸侯中的影响力,为伸张正义,拥立幽王的另一子余臣在携地称王,承接周嗣,以与宜臼的平王政权对抗。当时站在周平王阵营的,为申、吕、许等姜姓国及依附申国的曾国和西夷犬戎。他们仅仅占有镐京至宗周的渭河以北狭小地带。而站在携王一方的,有虢、芮、虞、晋、鲁、卫为首的姬姓诸侯和嬴姓秦国,他们占据着华山以北河南、河东及河西部分土地,完全控制了宗周、骊戎通往东都洛邑的交通要道。在二王对立的过程中,原来拥立余臣的一些诸侯国郑、晋、秦等在平王政权的利诱下反叛,加入平王阵营来攻打余臣势力。公元前770年,平王政权东迁洛邑。公元前750年,晋文侯等诸侯率军攻入携地杀死了余臣,平王政权最终获胜成为惟一的正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正义、古本竹书纪年、通鉴外纪等均记载有此事。史称这一事件为周“二王并立”。 至于竹书纪年说鲁国参加了立平王之事,钱先生认为鲁并未参与此阴谋,他说:“申吕许三国乃假托其名义”(钱穆国史大纲)。因为鲁国是西周初年周公旦长子的封国,“掌天子之礼”,兼有王朝宗正、史官、祭祀等身份,没有他的认同则平王的地位难以被人正视。所以申、吕、许等国是巧借了鲁国之名。鲁国在事后对周平王采取不理态度,连其死都不去奔丧,可见鲁国极不愿承认周平王的合法性。由此可说,虢公翰拥立余臣对抗平王是维护周幽王权威的斗争,也是虢国国君效忠周王室的又一例证。但是,以强国诸侯的身份干预王室的废立,也开了一个先例,对后来周王室的权威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三)虢公翰拥立余臣,发生“二王并立”数十年的重要影响周“二王并立”的发生,是西周末期统治集团内部,围绕王位继承权展开激烈政治斗争的结果。它除直接造成西周灭亡外,还对后来的周政权及周虢关系等造成重要的影响一、它开创了诸侯干预周王废立的先例,使东周王权进一步弱化。周“二王并立”出现后,周的高级贵族及主要诸侯以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态度来对待二王政权,致使一王(余臣)被杀,一王(宜臼)被迫东迁,使后来的东周王权进一步弱化。首先,诸侯们打着“伐戎救周”旗号,从犬戎手中收复失地,侵伐弱小诸侯,夺取周土。这些行为以秦、晋、郑为主,此外,齐国也在趁机拓土。其次,为了利益,主要支持余臣的诸侯们反过来拥戴平王,与平王同一阵营的犬戎则开始反对平王。这一结果,导致一王(余臣)被杀,一王(宜臼)被迫东迁。对于在“二王并立”初拥戴余臣的秦、晋等主要诸侯来说,随着趁乱夺取大量周土后,就迫切需要一个王室出来承认他们的占有并使之合法化,至于秦、郑还希望获得他们梦寐以求的诸侯头衔。余臣未能满足他们的政治要求,这就引起这些诸侯们的不满。而平王政权,由于平王弑父灭周名声太坏,最初拥戴他的仅仅是畿内诸羌和和西戎乌合之众。它自然希望秦、晋、郑等主要诸侯们的拥戴。平王谋求他们的拥戴,自然得首先满足他们的政治诉求了,这容易,而如何解释勾引犬戎弑父这件事最难办。因为在血缘宗法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两周社会,父权至高无上,弑父乃是首恶大罪。因此,平王若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借口为其弥天大罪辩解,就不可能获得诸侯的拥戴,诸侯们也不敢拥戴。因为当初是与申侯、曾侯合谋召西戎伐周,杀幽王于骊山之下的,因此平王为其罪行辩解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办法就是嫁祸于西戎。平王东迁时曾对秦襄(文)公说过“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见史记秦本纪)。周本纪载犬戎“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妣,尽取周赂而去”就是明显的例证。再看当时的诸侯们,既然平王能勉强洗清罪责,使他们在面子上既能过得去,又能满足他们的政治要求,自然反过来要拥戴平王了。“犬戎杀幽王”之事出自平王口,再由各国史官记录下来,载入史册应是无庸置疑的3。这样,平王政权终于取得诸侯们的拥戴了。而平王背信弃义,出卖盟友犬戎,也使得他们的联盟彻底破裂,犬戎倒戈,侵暴平王所居骊山申国和镐京就很自然了。这一结果,对余臣来说就是其政权的覆亡。早已攻占河西不少土地的晋国在晋文侯时,从东、北、西三面包围了余臣政权所居今陕西大荔以东的携地。到公元前750年,晋文侯为首的诸侯攻入携地杀死了余臣,余臣政权覆亡。对平王来说,则是被迫东迁了。传统观点认为,平王东迁洛邑一是因镐京残破。二是镐京邻近西戎和正在崛起的秦,东迁可以就近获得晋、郑、鲁、卫等的支持。不过已有学者提出异议4,王雷生先生则认为:平王东迁即不是为了“避戎”,也不是为了“避秦”,而是受逼于晋、秦、郑等诸侯,也就是说强迫平王东迁的正是历史上以护送平王东迁之功自居的,享有“夹辅”、“肱股”(国语 晋语四)美誉的晋文、秦襄、郑武等“贤”、“卓”之君5。笔者赞同其论点。由此可见,平王东迁是受晋、秦、郑等诸侯所逼,而且极有可能,他们还故伎重演,把平王东迁说成是为犬戎所逼,并以“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载入史册,来蒙骗世人。不仅如此,由于平王得不到鲁国的承认,也就得不到其他东方诸侯的承认,更何况虢公翰立携王,实为主持正义。平王东迁,有弑父嫌疑,不为正义所归附,周室为天下共主也威信扫地,从此出现大国争霸的局面。凡拥护平王诸国,如许、申、郑、晋、秦等,皆别有野心,形成一非正义之集团,为东方诸侯所不齿。因此周室东迁后,政令也骤然解体。二、“二王并立”时期,平王政权与三门峡虢国交恶,随着平王政权获胜成为惟一的正统,双方竭力改善关系,并且随着三门峡虢国在周王室地位的恢复也为自己的覆亡埋下了伏笔。“二王并立”时期,对虢国来说,表现有二。其一、竭力扶持余臣打击平王政权。由于三门峡虢国距携地过远,有些鞭长莫及,再加主要诸侯们的反叛,余臣政权势力大减,直至公元前750年,余臣被晋文侯等杀害。其二、威胁平王东迁行动。虢国处在成周以西三门峡地区,作为平王政权的对头,虢国自然是保护平王东迁的诸侯国军队防范的对象。这也就是在护驾东迁的诸侯国中,没有虢国的记载,虢国也就更不可能随平王东迁了。并且,从平王东迁到其去世前的五十多年时间里鲜有双方交往的记载。对平王政权来说,则是竭力打击和削弱虢国的势力和影响了。这表现有三,其一、有可能利用胜利者的话语权、著史权,丑化虢国国君虢石父。虢石父作为虢国的一代国君、幽王的卿士,是有一定政治才干的,然而他在国语郑语、国语晋语、史记周本纪等却留下了一个人品不好、道德素质低下“善谀好利”的恶名。应该说这可能与平王的作为有关。对平王来说既然能将弑父灭周恶行说成犬戎所为,东迁说成是避祸犬戎,又为何不能丑化自己的前政治对手虢石父呢?若他这样做,拥戴他的诸侯国同样也会随声附和并记在史册。其二、纵容郑国剪除三门峡虢国的臂膀血脉相连的东虢。东虢是西周初分封在今河南荥阳附近的诸侯国,其开国国君虢仲与三门峡虢国的开国国君虢叔是亲兄弟。在“二王并立”争正统的斗争中,郑国归顺了平王政权,尤其是与申国的联姻,进一步巩固了与王室的关系,郑武公凭着平王的宠信,借机扩大地盘。于公元前767年“以成周之众,奉辞伐罪”(国语郑语)之名,灭掉了东虢,使三门峡虢国失去了血脉相连的一支。其三、长时期不恢复虢国国君在王室的卿士身份。周代王室官员的职务一般是世袭的,幽王死后,继承其父虢石父遗志的虢国国君虢公翰,面对宜臼(平王)的“恶行”,成立余臣政权与其争正统。一般说来,他只会就任余臣王室的卿士,不会在平王王室任职。随着余臣政权覆亡,平王作为胜利者成为惟一的正统,仍然长期不恢复虢国国君在王室的卿士身份。东迁之后,尤其是“二王并立”获胜后,对平王政权来说,其势力一落千丈,王室直接控制的地盘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差不多,因此,诸侯们几乎不把周王放在眼里,特别是郑国,很有挟天子已令诸侯的势头。面对郑庄公的嚣张,周平王在其去世的前一年,设想在王廷重用虢国国君虢父忌父来制约郑庄公。郑庄公自然不愿大权旁落。为了虢国,周、郑关系由郑国国君职掌王政到周、郑交换人质来保证相互信任,再由交换人质保证相互信任到郑取周王的温之麦和成周之禾的公然挑衅。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公元前715年,“夏,虢公忌父始作卿士于周(左传隐公八年)”。三门峡虢国国君终于凭着先君们服务王室的光辉历史和自己的实力重新取得了周王的信任,执掌了王政。其后虢国国君虢公林父、虢公丑也相继在王室担任这一职务。 重新获得周王室信任的虢国国君们也为了洗刷与平王前期对抗的历史,不顾其它诸侯国积贮力量,兼并弱小,扩充势力的举动,一味地把自己捆绑于王室的战车上,不遗余力地维护和扶持王室的利益和权威,参与周郑繻葛之战;干涉晋国权位纷争;剿灭王子颓成周之乱;讨伐叛王的樊皮;打击西戎势力等,因而耗尽国力,被复仇的晋国于公元前655年一举灭掉。从而为春秋兼并图霸的巨浪所吞噬,早早地退出了历史舞台。综上所述,在西周覆亡之际,因虢国所处的地位及影响,国君虢公翰站出来拥立余臣,对抗平王政权,使周出现“二王并立”,对周、虢本身及其关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参考文献1蔡运章.虢硕父其人考辨N.中国文物报,2007-3-232晁福林.论平王东迁J.历史研究,1991(6).3、5王雷生.平王东迁原因新论周平王东迁受逼于秦、晋、郑诸侯J,人文杂志1998(1)4王玉哲.周平王东迁乃避秦非避犬戎说J.天津社会科学.1986(3);于逢春.周平王东迁非避戎乃投戎辩兼论平王东迁原因J,西北史地1983(4). 三门峡虢国国君虢公翰与“周二王并立”田双印(三门峡虢国博物馆,河南 三门峡 472000)摘要:废太子宜臼(即后来的周平王)自立为王并勾引犬戎攻破国都镐京,杀死幽王后,三门峡虢国国君虢公翰拥立幽王的另一子余臣为“王”,与其分庭抗礼,“周二王并立”出现。这一重大政治斗争事件,是西周末期统治集团内部,围绕王位继承权展开激烈政治斗争的结果。它除直接造成西周灭亡外,还对后来的周政权及周与三门峡虢国的关系等都造成了重要的影响。作者简介:田双印,男,1965年生,副研究员,现任三门峡虢国博物馆书记,在国家、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虢公翰,作为虢石父之后的三门峡虢国又一代国君,是两周之际社会变革的重要人物。蔡运章先生认为他是周幽王时的显赫权臣、卿士虢石父的儿子1。根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因王位传承问题,在宜臼(即后来的周平王)自立为王并勾引犬戎攻破国都镐京,杀死幽王后,虢公翰拥立幽王的另一子余臣为“王”,与申侯等拥立的平王政权分庭抗礼,史称“周二王并立”(公元前771前750年)。两周之际发生的这一重大政治斗争事件,对周王朝及虢国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此,笔者试作浅析,不足之处敬请指正。一、周“二王并立”发生的历史背景一、西周末期经济、政治、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使西周政权面临灭亡。公元前782年,西周一代中兴贤王周宣王病故,在王朝衰微、政权风雨飘摇的情况下,宣王之子宫涅即周天子位为幽王(公元前781年771年在位)。在幽王统治时期,西周社会矛盾尖锐,统治阶层争权夺利,加之自然灾害的发生,使西周政权面临灭亡。这主要表现在:首先,由于宣王时期残破的井田制使奴隶制经济基础遭到严重的破坏,长期的征战也使得人力、物力遭到大量的损耗,再加上持续多年的大旱及三川(泾、渭、洛)地区连续发生的强烈地震,人民生活艰难,流离失所,统治阶层却争权夺利,贪脏枉法。这从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诗经中可以看出:诗经大雅瞻卬:“瞻卬昊天,则不我惠。孔填不宁,降此大厉。邦靡有定,士民其瘵。蟊贼蟊疾,靡有夷届。罪罟不收,靡有夷瘳。人有土田,女(汝)反有之;人有民人,女覆夺之;此宜无罪,女(汝)反收之;彼宜有罪,女(汝)覆说(脱)之。”这是说仰望苍天,不给我恩惠,使我很久不安宁,又降下如此患难,使得国家不安定,士民受到祸害,蟊贼为害创祸,没有平息完结。刑罚的网张开不收,土民的祸害不能平息。施政者倒行逆施,颠倒是非,贪赃枉法,掠夺“土田”和“民人”,拘捕无罪的人,开脱有罪的人。诗经大雅召旻:“旻天疾威,天笃降丧。 瘨我饥馑,民卒流亡。我居圉卒荒。天降罪罟,蟊贼内讧。昬椓靡共(供),溃溃回遹 。实靖夷我邦。”这是说苍天发出威势,天降下深重丧乱,造成饥荒,人民到处流亡,从国中到边境全部荒芜;苍天降下刑罚的网,蟊贼内讧,互相诽谤而不供职事,一片斋乱景象,真要颠覆我们的国家了。小雅大东:“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西人之子,粲粲衣服。舟(周)人之子,熊罴是裘;私人之子,百僚是试(为)!”如此显明的社会对立,预示着西周王朝即将覆亡。而严重的自然灾害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幽王即位的第二年,关中就发生大地震。史载:“岐山崩,三川竭”,其严重程度如诗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腾,山冢萃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旱灾也同时发生,带来大饥馑。小雅谷风云:“无草不死,无木不萎。 ”其次,王室权贵们不思勤政,反而纷纷寻求自保,从西周王畿地区逃避迁出。最典型的自然是郑国的东迁。郑国是西周宣王时期被封在今陕西华县一带的诸侯国,位于西周王畿以内的地方。其始封之君郑桓公,作为周宣王之弟、幽王的司徒、“甚得周众与东土之人”,竟然因为“王室多故”,向太史伯阳询问“其何所可以逃死?”。郑伯阳指点他设法逃往中原的“济、洛、河、颖”地区的虢国和郐国(虢国即东虢,在今河南荥阳东北,郐国在河南密县东南)。郑桓公凭着周司徒的权势,“乃东寄孥与贿,虢、郐受之,十邑皆有寄地”(详见国语郑语)。史记郑世家也有相同的记载。郑国终因东迁在镐京之乱后继续保存下来,新的国都称为新郑,即今河南新郑。周幽王的权臣、王室卿士、虢国国君虢石父,也凭着幽王的宠信,乘机在幽王七年(前775年)出动虢国大军,一举灭掉附近的焦国,进一步巩固了东迁后虢国在三门峡地区的存在。还有,幽王的另一个卿士皇父,脱离王室借机到中原地区的向(在今河南济源南)建筑大城,以便把搜刮积储的财物从镐京运到中原保藏(见诗经大雅十月之交)。二、围绕王位继承权,王室内部发生激烈的政治斗争,原太子宜臼成为失败者周幽王即位后,立申侯之女为王后,即申后,立申后之子宜臼为太子。申侯之国,亦即“西申”。史证正义云:“申侯之先,娶于骊山(今陕西临潼东南)”。殷周之际的申为小邦,娶于骊山之事表明其族居之地距骊山不远。申侯在孝王时,已在周王室有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幽王时,申侯的势力有增无减。不仅申侯之女为幽王后,所生之子宜臼为太子,而且后来的王室卿士郑武公也娶于申(见左传隐公元年)。显然,申侯乃太子宜臼的坚强后盾。然而,深受幽王宠爱、不愿屈居人下的褒娰,在王室权臣、三门峡虢国国君虢石父的支持下,却与太子宜臼一方展开王位继承权争夺战。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申后、宜臼被废,褒娰为后,褒娰之子伯服为太子(古本竹书纪年)。这说明在围绕王位继承权的王室内部斗争中,原太子一派是失败者,而褒姒一派成为胜利者。应当说,这是褒姒长期苦心经营的结果。断非一年轻宠妾于仓促间所能成就者2。二、周“二王并立”的发生在西周宗法等级制度下,王的过错可以为臣下所谏诤,但其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幽王重用虢石父,宠爱褒姒,立伯服而废原太子,那是王的权力,然废太子宜臼在父亲幽王还在位的情况下,跑到母舅国西申,在申侯、曾侯、许文公等拥戴下自立为王,以与幽王所代表的周王室政权抗衡。在双方的征战中,势力弱小的宜臼一方,以镐京的财宝和人口诱使犬戎等族加入自己的阵营,进攻宗周。公元前771年,幽王和伯服俱战死于骊山附近的戏,虢石父也死于保卫幽王的战斗中。其后犬戎攻入镐京,大肆掳掠,西周灭亡。在这种情况下,继立为三门峡虢国国君的虢公翰站在原幽王阵营一方,凭着虢国在王室和诸侯中的影响力,拥立幽王的另一子余臣在携地称王,承接周政权,与宜臼一方的平王政权相对抗。公元前771年,平王政权被迫东迁洛邑。公元前750年,携王被晋文侯所杀,平王政权最终获胜成为惟一的正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正义、古本竹书纪年、通鉴外纪等均记载有此事。史称这一事件为周“二王并立”。至于幽王烽火戏诸侯的亡国传说,那只是小说家的戏言,因为烽火示警的做法到后来的汉代才出现。(三)虢公翰拥立余臣,发生“二王并立”数十年的重要影响周“二王并立”的发生,是西周末期统治集团内部,围绕王位继承权展开激烈政治斗争的结果。它除直接造成西周灭亡外,还对后来的周政权及周虢关系等造成重要的影响一、它开创了诸侯干预周王废立的先例,使东周王权进一步弱化。周“二王并立”出现后,周的高级贵族及主要诸侯以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态度来对待二王政权,致使一王(余臣)被杀,一王(宜臼)被迫东迁,使后来的东周王权进一步弱化。首先,诸侯们打着“伐戎救周”旗号,从犬戎手中收复失地,侵伐弱小诸侯,夺取周土。这些行为以秦、晋、郑为主,此外,齐国也在趁机拓土。其次,为了利益,主要支持余臣的诸侯们反过来拥戴平王,与平王同一阵营的犬戎则开始反对平王。这一结果,导致一王(余臣)被杀,一王(宜臼)被迫东迁。对于在“二王并立”初拥戴余臣的秦、晋等主要诸侯来说,随着趁乱夺取大量周土后,就迫切需要一个王室出来承认他们的占有并使之合法化,至于秦、郑还希望获得他们梦寐以求的诸侯头衔。余臣未能满足他们的政治要求,这就引起这些诸侯们的不满。而平王政权,由于平王弑父灭周名声太坏,最初拥戴他的仅仅是畿内诸羌和和西戎乌合之众。它自然希望秦、晋、郑等主要诸侯们的拥戴。平王谋求他们的拥戴,自然得首先满足他们的政治诉求了,这容易,而如何解释勾引犬戎弑父这件事最难办。因为在血缘宗法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两周社会,父权至高无上,弑父乃是首恶大罪。因此,平王若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借口为其弥天大罪辩解,就不可能获得诸侯的拥戴,诸侯们也不敢拥戴。因为当初是与申侯、曾侯合谋召西戎伐周,杀幽王于骊山之下的,因此平王为其罪行辩解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办法就是嫁祸于西戎。平王东迁时曾对秦襄(文)公说过“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见史记秦本纪)。周本纪载犬戎“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妣,尽取周赂而去”就是明显的例证。再看当时的诸侯们,既然平王能勉强洗清罪责,使他们在面子上既能过得去,又能满足他们的政治要求,自然反过来要拥戴平王了。“犬戎杀幽王”之事出自平王口,再由各国史官记录下来,载入史册应是无庸置疑的3。这样,平王政权终于取得诸侯们的拥戴了。而平王背信弃义,出卖盟友犬戎,也使得他们的联盟彻底破裂,犬戎倒戈,侵暴平王所居骊山申国和镐京就很自然了。这一结果,对余臣来说就是其政权的覆亡。早已攻占河西不少土地的晋国在晋文侯时,从东、北、西三面包围了余臣政权所居今陕西大荔以东的携地。到公元前750年,晋文侯为首的诸侯攻入携地杀死了余臣,余臣政权覆亡。对平王来说,则是被迫东迁了。传统观点认为,平王东迁洛邑一是因镐京残破。二是镐京邻近西戎和正在崛起的秦,东迁可以就近获得晋、郑、鲁、卫等的支持。不过已有学者提出异议4,王雷生先生则认为:平王东迁即不是为了“避戎”,也不是为了“避秦”,而是受逼于晋、秦、郑等诸侯,也就是说强迫平王东迁的正是历史上以护送平王东迁之功自居的,享有“夹辅”、“肱股”(国语 晋语四)美誉的晋文、秦襄、郑武等“贤”、“卓”之君5。笔者赞同其论点。由此可见,平王东迁是受晋、秦、郑等诸侯所逼,而且极有可能,他们还故伎重演,把平王东迁说成是为犬戎所逼,并以“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载入史册,来蒙骗世人。二、“二王并立”时期,平王政权与三门峡虢国交恶,随着平王政权获胜成为惟一的正统,双方竭力改善关系,并且随着三门峡虢国在周王室地位的恢复也为自己的覆亡埋下了伏笔。“二王并立”时期,对虢国来说,表现有二。其一、竭力扶持余臣打击平王政权。由于三门峡虢国距携地过远,有些鞭长莫及,再加主要诸侯们的反叛,余臣政权势力大减,直至公元前750年,余臣被晋文侯等杀害。其二、威胁平王东迁行动。虢国处在成周以西三门峡地区,作为平王政权的对头,虢国自然是保护平王东迁的诸侯国军队防范的对象。这也就是在护驾东迁的诸侯国中,没有虢国的记载,虢国也更不可能随平王东迁了。对平王政权来说,则是竭力打击和削弱虢国的势力和影响了。这表现有三,其一、有可能利用胜利者的话语权、著史权,丑化虢国国君虢石父。虢石父作为虢国的一代国君、幽王的卿士,是有一定政治才干的,然而他在国语郑语、国语晋语、史记周本纪等却留下了一个人品不好、道德素质低下“善谀好利”的恶名。应该说这可能与平王的作为有关。对平王来说既然能将弑父灭周恶行说成犬戎所为,东迁说成是避祸犬戎,又为何不能丑化自己的前政治对手虢石父呢?若他这样做,拥戴他的诸侯国同样也会随声附和并记在史册。其二、纵容郑国剪除三门峡虢国的臂膀血脉相连的东虢。东虢是西周初分封在今河南荥阳附近的诸侯国,其开国国君虢仲与三门峡虢国的开国国君虢叔是亲兄弟。在“二王并立”争正统的斗争中,郑国归顺了平王政权,尤其是与申国的联姻,进一步巩固了与王室的关系,郑武公凭着平王的宠信,借机扩大地盘。于公元前767年“以成周之众,奉辞伐罪”(国语郑语)之名,灭掉了东虢,使三门峡虢国失去了血脉相连的一支。其三、长时期不恢复虢国国君在王室的卿士身份。周代王室官员的职务一般是世袭的,幽王死后,继承其父虢石父遗志的虢国国君虢公翰,面对宜臼(平王)的“恶行”,成立余臣政权与其争正统。一般说来,他只会就任余臣王室的卿士,不会在平王王室任职。随着余臣政权覆亡,平王作为胜利者成为惟一的正统,仍然长期不恢复虢国国君在王室的卿士身份。东迁之后,尤其是“二王并立”获胜后,对平王政权来说,其势力一落千丈,王室直接控制的地盘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差不多,因此,诸侯们几乎不把周王放在眼里,特别是郑国,很有挟天子已令诸侯的势头。面对郑庄公的嚣张,周平王也逐渐改变了对三门峡虢国的看法,在其去世的前一年,设想在王廷重用虢国国君虢父忌父来制约郑庄公。郑庄公自然不愿大权旁落。为了虢国,周、郑关系由郑国国君职掌王政到周、郑交换人质来保证相互信任,再由交换人质保证相互信任到郑取周王的温之麦和成周之禾的公然挑衅。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公元前715年,“夏,虢公忌父始作卿士于周(左传隐公八年)”。三门峡虢国国君终于凭着先君们服务王室的光辉历史和自己的实力重新取得了周王的信任,执掌了王政。其后虢国国君虢公林父、虢公丑也相继在王室担任这一职务。重新获得王室信任的虢国国君们也为了洗刷与平王前期对抗的历史,不顾其它诸侯国积贮力量,兼并弱小,扩充势力的举动,一味地把自己捆绑于王室的战车上,不遗余力地维护和扶持王室的利益和权威,参与周郑繻葛之战;干涉晋国权位之争;剿灭王子颓成周之乱;讨伐叛王的樊皮;打击西戎势力等,因而耗尽国力,被复仇的晋国于公元前655年一举灭掉。综上所述,在西周覆亡之际,因虢国所处的地位及影响,国君虢公翰站出来拥立余臣,对抗平王政权,使周出现“二王并立”,对周、虢本身及其关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参考文献1蔡运章.虢硕父其人考辨N.中国文物报,2007-3-232晁福林.论平王东迁J.历史研究,1991(6).3、5王雷生.平王东迁原因新论周平王东迁受逼于秦、晋、郑诸侯J,人文杂志1998(1)4王玉哲.周平王东迁乃避秦非避犬戎说J.天津社会科学.1986(3);于逢春.周平王东迁非避戎乃投戎辩兼论平王东迁原因J,西北史地1983(4). 三门峡虢国国君虢公翰与“周二王并立”田双印虢公翰,作为虢石父之后的三门峡虢国又一代国君,是两周之际社会变革的重要人物。(一些学者认为他是周幽王时的显赫权臣、卿士虢石父的儿子)。根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因王位传承问题,在宜臼(即后来的周平王)自立为王并勾引犬戎攻破国都镐京,杀死幽王后,虢公翰拥立幽王的另一子余臣为“王”,与申侯等拥立的平王政权分庭抗礼,史称“周二王并立”(公元前771前750年)。两周之际发生的这一重大政治斗争事件,对周王朝及虢国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此,笔者试作浅析,不足之处敬请指正。一、西周末期统治阶层争权夺利、纷纷寻求自保,政权的覆亡一触即发,为虢公翰的拥立创造了条件公元前782年,西周一代中兴贤王周宣王病故,在王朝衰微、政权风雨飘摇的情况下,宣王之子宫涅即周天子位为幽王(公元前781年771年在位)。幽王若继续中兴西周,西周王朝或许会苟延残喘更长一段时间。可是西周末幽王统治时期,宗周社会矛盾尖锐,统治阶层争权夺利、纷纷寻求自保,以及自然灾害的发生,使西周政权的灭亡一触即发。这主要表现在:首先,由于宣王时期残破的井田制使奴隶制经济基础遭到严重的破坏,长期的征战也使得人力、物力遭到大量的损耗,再加上持续多年的大旱及三川(泾、渭、洛)地区连续发生的强烈地震,人民生活艰难,流离失所,统治阶层却争权夺利,贪脏枉法。这从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诗经中可以看出:诗经大雅瞻卬:“瞻卬昊天,则不我惠。孔填不宁,降此大厉。邦靡有定,士民其瘵。蟊贼蟊疾,靡有夷届。罪罟不收,靡有夷瘳。人有土田,女(汝)反有之;人有民人,女覆夺之;此宜无罪,女(汝)反收之;彼宜有罪,女(汝)覆说(脱)之。”这是说仰望苍天,不给我恩惠,使我很久不安宁,又降下如此患难,使得国家不安定,士民受到祸害,蟊贼为害创祸,没有平息完结。刑罚的网张开不收,土民的祸害不能平息。施政者倒行逆施,颠倒是非,贪赃枉法,掠夺“土田”和“民人”,拘捕无罪的人,开脱有罪的人。诗经大雅召旻:“旻天疾威,天笃降丧。 瘨我饥馑,民卒流亡。我居圉卒荒。天降罪罟,蟊贼内讧。昬椓靡共(供),溃溃回遹 。实靖夷我邦。”这是说苍天发出威势,天降下深重丧乱,造成饥荒,人民到处流亡,从国中到边境全部荒芜;苍天降下刑罚的网,蟊贼内讧,互相诽谤而不供职事,一片斋乱景象,真要颠覆我们的国家了。小雅大东:“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西人之子,粲粲衣服。舟(周)人之子,熊罴是裘;私人之子,百僚是试(为)!”如此显明的社会对立,预示着西周王朝即将覆亡。而严重的自然灾害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幽王即位的第二年,关中就发生大地震。史载:“岐山崩,三川竭”,其严重程度如诗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腾,山冢萃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旱灾也同时发生,带来大饥馑。小雅谷风云:“无草不死,无木不萎。 ”其次,王室权贵们不思勤政,反而纷纷寻求自保,从西周王畿地区逃避迁出。最典型的自然是郑国的东迁。郑国是西周宣王时期被封在今陕西华县一带的诸侯国,位于西周王畿以内的地方。其始封之君郑桓公,作为周宣王之弟、幽王的司徒、“甚得周众与东土之人”,然而,他竟然因为“王室多故”,向太史伯阳询问“其何所可以逃死?”。郑伯阳指点他设法逃往中原的“济、洛、河、颖”地区的虢国和郐国(虢国即东虢,在今河南荥阳东北,郐国在河南密县东南)。郑桓公依计而行,凭着周司徒的权势,“乃东寄孥与贿,虢、郐受之,十邑皆有寄地”(详见国语郑语)。史记郑世家也有相同的记载。郑国终因人民东迁在镐京之乱后继续保存下来,新的国都称为新郑,即今河南新郑。周幽王的权臣、王室卿士、虢国国君虢石父,也凭着幽王的宠信,乘机在幽王七年(前775年)出动虢国大军,一举灭掉附近的焦国,进一步巩固了东迁后虢国在三门峡地区的存在。还有,幽王的另一个王室卿士皇父,脱离王室借机到中原地区的向(在今河南济源南)建筑大城,以便把搜刮积储的财物从镐京运到中原保藏。诗经大雅十月之交云:“皇父孔圣,作都于向,择三有事,亶侯多藏。择有车马,以居伹向。”意思是说,卿士皇父真是很圣明啊,在向建筑大城,挑选三有司的官(司徒、司马、司空),把积储的很多宝藏,用强壮的车马,运到向邑储藏(杨宽西周史)。二、因争夺王位继承权,宜臼在西申自立为王,勾结犬戎弑父灭周,虢公翰愤而拥立余臣为王,与之分庭抗礼,周 “二王并立” 出现。周幽王即王位后,立申侯之女为王后,即申后,立申后之子宜臼为太子。申国,在西周不止一个,至少有申伯之国和申侯之国。申伯之国是伯夷之后,为姜姓国。其立国时代颇早,据国语周语,该申之封可能在周初。但既已称西申,其地望应在宗周之西。它基本上和周王朝是友好和睦关系,并且,还和王室联姻。以“伯”相称表明其为周王朝所依重,与商末周文王称西伯的情况类似,都是以异族首领而为王朝所封赐。周宣王时,为了免除申戎在宗周以西的危胁,加强对南方的经营,将母舅之国-申伯之国迁封于谢(今河南南阳),据诗经崧高记载,宣王不仅亲自赴郿地(今陕西省眉县)为其饯行,还赏给大圭作为凭证。近年来南阳出土的“南申伯”称谓的春秋早期彝器(崔庆明:南阳市北郊出土一批申国青铜器,中原文物,1984年第4期) ,也证明了迁封后的申伯之国称为“南申”,而非只称为“申”。这说明,在西周时期,西方还另有一申(李学勤:论仲寽用父簋与申国,中原文物,1984年第4期)。申侯之国,亦即“西申”。史证正义云:“申侯之先,娶于骊山(今陕西临潼东南)”。殷周之际的申为小邦,娶于骊山之事表明其族居之地距骊山不远。申侯在孝王时,已在周王室有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幽王时,申侯的势力有增无减。不仅申侯之女为幽王后,所生之子宜臼为太子,而且后来的王室卿士郑武公也娶于申(左传隐公元年)。显然,申侯乃太子宜臼的坚强后盾。由此看来,在申伯东迁前,人们以申伯、申侯相称而区别两申。两周之际,人们才将迁封于谢的申伯之国称南申,将骊山附近的申侯之国称西申(晁福林:论平王东迁,历史研究,1991年第6期)。然而,由于王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州港引航站2025年下半年下半年招考专业技术人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公司水电维护协议书
- 机房隔音板合同范本
- 材料采购廉洁协议书
- 分家房屋公证协议书
- 公司结业转让协议书
- 校车挂靠经营协议书
- 公司聘请演员协议书
- 机械施工租赁协议书
- 借用公积金合同范本
- 超星尔雅学习通《基因与人》章节测试答案
- 暖通安装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银行消保服务培训课件
- 12D101-5110KV及以下电缆敷设工程
- 《平方差公式》说课课件
- 《PDCA培训教材》课件
- 作为大学生如何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1500字
- 07第七讲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 宁骚公共政策学
- 机电安装工程预留预埋施工方案改用于上传
- 第9章 钢中的回火转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