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血液_第1页
生理血液_第2页
生理血液_第3页
生理血液_第4页
生理血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血液医学部黄颖23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血液将身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和氧输送至各个器官、组织和细胞,同时将机体的代谢产物运输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血液是体液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相对稳定。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血液血细胞血浆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运输O2和CO2防御功能止血血浆蛋白水低分子物质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电解质小分子有机化合物O2、CO2营养运输缓冲形成胶渗压免疫功能凝血激素代谢产物注意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小于或等于1时常提示肝功能异常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和一些凝血因子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1运输功能运输O2、CO2、营养物质、激素、代谢产物等2防御和保护功能白细胞以及与免疫功能有关的蛋白质能防御细菌、病毒及其毒素对人体的损害3缓冲功能血液中缓冲对,可缓冲进入血液中的酸碱物质引起的酸碱度变化,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4体温调节功能血液中的水分有较高的比热,有利于体温的相对稳定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正常值成年男性4050成年女性3748新生儿55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二、血量血量人体内血液的总量即血浆和血细胞的总和相当于体重的78即每公斤体重有7080ML血液分类循环血量90心脏、血管贮存血量少肝、脾、肺、肠系膜等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一)血液的颜色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动脉血含氧合血红蛋白多静脉血内还原血红蛋白多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血浆的颜色淡黄色空腹时清澈透明,摄入脂类食物后因悬浮脂蛋白微粒变浑浊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二)血液的渗透压是指溶液中的溶质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能力。人体血浆总渗透压约为300MOSM/L半透膜是一种只能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的膜结构。所有的细胞膜以及毛细血管壁都属于生物半透膜。渗透水分透过半透膜,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溶液转移的现象。渗透压指半透膜一侧的溶质颗粒对半透膜别一侧水分子的吸引力,即“吸水力”。视频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血浆晶体渗透压99,来自溶解于其中的晶体物质,由晶体物质形成,主要是NA,CL。作用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维持细胞正常形态与功能。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形成,主要是白蛋白。作用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及血容量。NACL1MOL/LNACL01MOL/LH2OH2O半透膜半透膜渗透压渗透压概念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血浆渗透压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三)血液的酸碱度正常人血浆约为735745缓冲对血浆缓冲对肺、肾PH735酸中毒;PH745碱中毒;PH69或78,将危及生命。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如09的NACL、5葡萄糖。高渗溶液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低渗溶液渗透压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临床溶液第二节血细胞第二节血细胞(一)红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男性45551012/L;HB120160G/L女性35501012/L;HB110150G/L新生儿60701012/L;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就有贫血。第二节血细胞形态红细胞呈双凹圆碟形,直径约为8M,无核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二氧化碳,缓冲PH。第二节血细胞(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1可塑变形性(PLASTICDEFORMATION)定义血液循环中的红细胞在通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时,红细胞可发生卷曲变形,通过后又恢复原状的特性。意义使红细胞能够通过小的毛细血管第二节血细胞2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STABILITY)定义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通常用血沉反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沉降率(ESR)即红细胞在血浆中下沉的速度,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简称血沉。正常值男子为015MM/H,女子为020MM/H第二节血细胞意义血沉愈慢,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大;血沉愈快,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小。测定血沉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也可作为判断病情变化的参考。妇女在月经期或妊娠期,血沉一般较快。患某些疾病时(如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病等),血沉可明显加快。第二节血细胞3渗透脆性OSMOTICFRAGILITY定义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影响因素红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常以RBC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作为脆性指标。对低渗液抵抗力大脆性小不易破;对低渗液抵抗力小脆性大容易破。正常042NACL开始溶血035NACL完全溶血衰老RBC刚成熟RBC;遗传性球形红细胞正常RBC第二节血细胞三红细胞的生成与调节1红细胞生成的条件1红骨髓的造血功能2造血原料铁HB合成必须。成人每天需2030MG5由食物补充,95由体内铁的再利用。蛋白质3促红细胞成熟因子叶酸叶酸直接参与DNA合成VITB12影响RBC的有丝分裂2红细胞生成的部位成年人,红骨髓是红细胞生成的唯一场所。第二节血细胞3红细胞生成的调节1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其他因素如雄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等。第二节血细胞干细胞早期红系祖细胞(BFUE)晚期红系祖细胞(CFUE)可识别红系前体细胞网幼红细胞成熟红细胞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雄激素第二节血细胞(四)红细胞的寿命与破坏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每天约有08的衰老红细胞被破坏。其中有90的破损或衰老的红细胞被肝、脾中巨噬细胞吞噬。另外10的衰老红细胞在血管中受机械冲击而破碎。第二节血细胞三、白细胞生理(一)白细胞数量和分类总数(40100)109/L中性粒细胞占5070淋巴细胞占2040单核细胞占38嗜酸性粒细胞占055嗜碱性粒细胞占01第二节血细胞1白细胞的功能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是体内重要的吞噬细胞。1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是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当急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多,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多。第二节血细胞2单核细胞(MONOCYTE)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其吞噬力大为增强,能吞噬较大颗粒。单核巨噬细胞还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第二节血细胞3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不能杀菌,可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致敏作用。其胞内的过氧化物酶和某些碱性蛋白质参与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过敏性疾病和某些寄生虫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第二节血细胞4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可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的物质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参与过敏反应。趋化因子A吸引、聚集嗜碱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第二节血细胞5淋巴细胞(LYMPHOCYTE)参与机体特异性免疫B淋巴细胞与体液免疫有关;自然杀伤细胞参与机体天然免疫过程。T淋巴细胞与细胞免疫有关;第二节血细胞四、血小板生理一血小板的数量和生理功能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物质(无核,活细胞)。1正常值(100300)109/L过少50109/L出血倾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多(1000109/L)血栓第二节血细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聚集第二节血细胞(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1粘附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称为血小板粘附。通过黏附血小板可识别损伤部。聚集血小板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小板止血栓2释放血小板受刺激后将贮存在致密颗粒、颗粒或溶酶体的物质排出的现象。收缩当血凝块形成后,血凝块中的血小板伸出伪足,伪足中的收缩蛋白发生收缩使血凝块回缩,挤出血清坚实血栓。第二节血细胞3吸附血小板可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使损伤部位凝血因子浓集,有利于血液凝固。第二节血细胞三)血小板的生理功能1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血小板能沉积于血管壁并融合在血管内皮细胞上,及时修补血管壁,从而维持毛细血管壁的正常通透性。2促进凝血血小板含有许多与凝血有关的因子,具有较强的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血小板所含的因子称血小板因子PF。3参与生理性止血循环血液中的血小板一般处于“静止”状态,但当血管受损伤时,通过表面接触和某些凝血因子的作用,血小板转入激活状态,参与生理性止血过程。第二节血细胞一、名词解释1循环血量2血细胞比容3血沉二、填空题1成年男性红细胞平均约为_;女性平均约为_。2白细胞数量正常值范围是_。三、简答题1血浆渗透压是如何构成的,其相对稳定有何生理意义。2白细胞的种类和功能。练习三第三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第三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第三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思考1为何正常血液在血管内不发生凝血2为何小伤口不会一直流血第三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一、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1凝血因子2凝血过程第三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二)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凝血因子第三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凝血因子特点除因子外,都是血浆中的正常成分,且多数在肝脏合成辅助因子F、CA2、F、F、高分子激肽原F、F、F、F、F在血液中具有酶特性的凝血因子都是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需经过其他酶的水解,暴露或形成活性中心,才具活性。在维生素参与下,因子、由肝脏合成,缺乏维生素或肝功能下降时,将出现出血倾向第三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三)凝血过程(掌握)是一系列蛋白质有限水解的过程,一旦开始,各个凝血因子便一个激活一个,形成“瀑布”样的反应链直至血液凝固。分三步第一步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第二步凝血酶形成第三步纤维蛋白的形成血液凝固的实质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凝血的过程1凝血酶原复合物的生成凝血酶原激活物2凝血酶原激活凝血酶原凝血酶3纤维蛋白的生成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第三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一)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见下图)其关键是FFA内源性凝血途径(INTRINSICPATHWAY)只损伤血管内膜,完全依赖于血浆内凝血因子逐步使F激活,从而发生凝血的,称为。外源性凝血途径(EXTRINSICPATHWAY)依靠血管外组织释放F,来参与激活的,称为。内源性凝血以因子X启动外源性凝血以因子启动两条途径汇合点因子因子A47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接触异物内源性AAACA2PF3CA2APF3CA2CA2CA2组织损伤释放外源性凝血酶原凝血酶AA纤维蛋白原I纤维蛋白单体IA稳定的纤维蛋白多聚体辅助因子分类内源性凝血外源性凝血凝血过程血管内膜暴露胶原纤维血管外组织释放因子形成凝血块网络血细胞及血小板吸附凝血因子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凝血酶原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凝血因子复合物激活因子因子X激活因子结合因子第三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二、纤维蛋白溶解1概念纤维蛋白被降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2意义使血凝块及时溶解,防血栓形成。3组成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纤溶酶原)纤维蛋白溶解酶(纤溶酶)纤溶酶原的激活物4纤溶过程包括纤溶酶原的激活与纤维蛋白的降解两个阶段。第四节血型与输血小李,男,28岁,饮酒数小时后发生上腹部疼痛,呕吐咖啡色液体,量约800ML,并排出黑色稀便约200ML,继而出现头晕,心悸。被家人送往医院就诊。患者既往有5年胃溃疡病史。体检发现患者神志尚清醒,面色苍白,体温371,血压80/40MMHG,心率104次/分钟,呼吸18次/分钟,心肺检查无异常,腹部平软,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肝脾未触及。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患者诊断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并给予输血治疗。请思考1输血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2输血的原则是什么第四节血型与输血(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血型概念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凝集原AGGLUTINOGEN红细胞膜上的一些特异蛋白质、糖蛋白或糖脂起抗原作用,称为凝集原。凝集素AGGLUTININ血浆中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抗体则称为凝集素。第四节血型与输血红细胞凝集AGGLUTINATION血型不相容的血液混合后,红细胞凝集成簇的现象抗原抗体反应。A抗A凝集反应B抗B凝集反应第四节血型与输血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凝集原A与凝集原B将血液分为种血型A型、B型、AB型、O型第四节血型与输血1基本原则保证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供血者RBC不被受血者血浆所凝集为原则。首先应输入同型血在血源紧缺无法得到同型血液而又必须输血的紧急情况下,可适当输入异型血液,输血量要少(一般少于300ML),输血速度要缓慢,并须密切观察患者病情。(二)输血原则输血原则配血相合,同型输血配血相合主、次侧均无凝集。基本相合主侧无凝集,次侧有凝集。配血不合主侧发生凝集第四节血型与输血1、安全原则避免在输血中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2、基本原则输血时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浆抗体所凝集。3、首选原则同型血相输4、次选原则在情况危急、无同型血时,才用异型输血O型血万能供血者AB型血万能受血者应一少、二慢、三观察5、每次输血前必须做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6、严禁输入血型不合、细菌污染、患有传染病的血液第四节血型与输血二、RH血型系统一RH血型抗原人类RBC膜上有D、E、C、C、E六种抗原以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分型RH有D抗原为RH阳性汉族99RH无D抗原为RH阴性苗族12,塔塔尔族16)二RH血型抗体RH系统的抗体分子量小,可透过胎盘。(ABO血型抗体IGM的分子量较大,故难以通过胎盘)特点血清中不存在“天然”抗体。当RH的RBC进入RH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