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中国第四纪地层,第一节第四纪地层划分的原则和方法第二节第四纪下限及其划分方案第三节中国第四纪地层,第一节第四纪地层划分的原则和方法,一、局部地层层序的拟定自然分层:只能在野外进行,对剖面的仔细观察和详细描述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今后一切综合研究的基础。-根据第四纪沉积物的颜色、岩性、风化程度等变化进行自然分层,只要有变化,就可将其分成不同的层。室内综合研究时可根据野外分层进行适当的合并。,第一节第四纪地层划分的原则和方法,二、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的原则方法生物地层学方法、气候地层学方法、比较岩石学方法、年代学方法、古人类古文化及历史考古法,第一节第四纪地层划分的原则和方法,1、生物地层学基本原理:利用生物演化的不可逆性和间断性(阶段性)对第四纪地层进行划分和对比。方法:(1)利用哺乳动物化石,其他化石作为辅助手段;(2)残余种、更新世特有种、现生种的百分比;(3)古人类;(4)生物地层学原则是划分对比第四纪地层的主要原则之一,难点在于难于找到一定数量的有鉴定价值的化石。,第一节第四纪地层划分的原则和方法,2、气候地层学第四纪全球性气候波动的重要特征是冷与暖、潮湿与干旱的多次节奏性的波动变化。这种气候的波动可以引起植物群的迁徙和古地理沉积环境的巨大变化。环境的改变和自然界一系列环境因素的连锁反映,在第四纪地层中留下诸多气候因素的烙印,因此,利用气候标志划分第四纪地层可行又可信。(1)冰期、间冰期地层的划分:通常根据地貌和沉积物之间变化的关系来划分。例如:利用冰川谷中的谷中谷地貌、冰水沉积物的排列与破坏情况以及不同地貌单元中沉积物的特征划分地层。,第一节第四纪地层划分的原则和方法,(2)干、湿气候地层的划分A、植物化石草本植物:代表干旱气候木本植物:代表潮湿、温暖气候B、沉积物风成黄土:干旱气候红土风化壳、石钟乳、冲积层:潮湿气候C、化学元素CaCO3含量的变化:含量高代表气候干旱,低代表潮湿;AiO2/AlO3比值:比值越小,越湿热。,第一节第四纪地层划分的原则和方法,3、地貌学方法地貌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形成一系列层状地貌,利用分布于这些不同高程地貌的沉积物的研究,可进行第四纪地层的划分。该方法主要适应于湖、海岸、溶洞以及河谷、阶地比较发育的地区。在利用这种方法时,不仅要考虑高程,还要综合分析沉积物的岩性、结构构造和风化程度,将可能出现的洞穴高度与其中堆积物时代不协调和沉积物间断的现象排除。,第一节第四纪地层划分的原则和方法,4、比较岩石学方法利用第四纪沉积物的颜色、岩性、结构、构造成因和风化程度的差异划分地层的方法称为岩石地层学方法。该方法是根据堆积物形成的气候时间不同,沉积物的上述特征不同的原则划分对比地层。主要根据下面几个指标:颜色:沉积物颜色的影响因素很多,如果某个地区露头主要受时间和风化作用因素的影响时,随着风化程度的加深,颜色的深浅具有时代意义。颜色深时代老,颜色浅时代新深红色红色红黄色黄色灰色,具有从老新的地层意义。,第一节第四纪地层划分的原则和方法,5、年代学方法利用各种年代学方法可直接划分年代地层,这是目前国际上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第一节第四纪地层划分的原则和方法,6、古人类、古文化及历史考古法由于人类发展在地球各大陆大体相似,石器演化明显,分布广泛,研究程度较高,故人类考古学资料可用以帮助确定第四纪下限或比较精确地划分对比第四纪地层。具体方法可利用新旧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存及历史考古资料等,同时结合测年资料。,第一节第四纪地层划分的原则和方法,三、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的综合性在进行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时,应综合考虑在沉积物中保存的各种事件的证据,以岩性记录为基础,以各种年代学方法为必要条件,以气候、古环境与古生物事件作为补充来进行。在实际工作中,应充分利用比较岩石学方法、地貌法建立起局部地区的有效层序,再利用生物地层法和古气候法,并参考古人类考古学成果,较准确地确定第四纪地层的地质年代以及与其它地区地层的对比关系。古地磁法和其他各种第四纪年代学方法,应该而且只有前述方法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第四纪历史的研究必须充分利用各种年代学资料,才能使第四纪地质事件的时间和空间概念更为精确和可靠,才有利于对比。,第二章中国第四纪地层,第一节第四纪地层划分的原则和方法第二节第四纪下限及其划分方案第三节中国第四纪地层,第二节第四纪下限及其划分方案,一、第四纪下限二、第四纪划分方案,第四纪下限,亦即第三纪与第四纪的界限,是第四纪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自从1829年法国地质学家德努瓦耶首次提出第四纪这一名称以来,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170余年,但至今还未有一个定论。,出现多种意见的原因:众多的学者都力图用同一种全球性事件(如气候或生物)的等时线来定义第四纪下限,但由于这些事件在地球上各部分出现的穿时和时差现象,因而至今国际上关于上新世与更新世分界问题尚未取得一致意见。不同学者研究的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获得的证据不同,因而认为第四纪下限的位置不一样,如古冰川派、古气候学派等等。,1、国际第四纪下限(1)、0.700.80MaBP主要是冰川学派支持该观点,其依据主要是冰川证据,主要是早期欧洲搞冰川研究的地质学家在研究阿尔卑斯地区第四纪冰川而得出的结论。(A.彭克,W.彭克父子俩)a.第四纪全球有四个大冰期,最早的恭兹冰期(G)为70万年,G冰期预示着寒冷气候的出现,因此,认为G冰期是第四纪的底界。b.同时在古地磁表里,73万年时,出现了松山反向极性时与布容正向极性时,古地磁此时发生了倒转,表示了重大地质事件的发生。c.3040年代该学派占优势。d.把70万年以来叫短更新世年表。该观点已被放弃。,原因有三条:即在阿尔卑斯地区也有比“恭兹冰期”更老的冰期(多瑙冰期),已得到较多人的公认;在阿拉斯加地区南部,有证据表明存在270和360万年前的冰碛层,甚至有距今800万年的上新世(N)山地冰川作用的证据。深海有孔虫分析表明,大约在200万年前就已反映出明显的气候寒冷。所有上述资料表明,在经典的第四纪第一次冰期到来之前,地球大气圈变冷现象早已发生。因此,以冰川活动的首次出现作为第四纪的开始的原则已不为人们所接受。,(2)、1.80MaBP主要是古气候学家依据气候证据提出的,因为180万年正好是气候转化厉害的时间,证据有:意大利地中海沿岸卡拉布里层底部海洋沉积里出现了喜冷的有孔虫(饰带透明虫)和冰岛北极蛤。同位素研究表明整个地球温度下降,比现在低5,气候变化的标志是比较清楚的。界限处K-Ar法年龄1.6-1.8Ma,与古地磁奥尔都维极性事件(松山反极性时中的正极性事件,1670-1870Ka)相当,说明该时期地球发生了大的气候变化,1972年,国际第四纪委员会(INQUA)蒙特利尔会议基本维持1948年的拟定,将第四纪下限仍划在意大利“卡拉布里阶”底部,重申此界限有效。同时对陆相地层维拉坊组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维拉坊组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其中中上部与卡拉布里阶对比,下部与阿斯蒂阶对比。中上部含有喜冷的哺乳动物化石,如中维拉坊组哺乳动物群中含有喜冷的化石披毛犀,反映寒冷的气候,而维拉坊组下部有喜暖的生物,将其划为上新统(N2),所以Q/N界限划在中维拉坊组底部。,1972年方案:时代海相陆相Q卡拉布里阶上、中维拉坊组(冷维拉坊)180万年N阿斯蒂阶下维拉坊组(暖维拉坊),1972年的方案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将180万年作为第四纪下限称为“长更新世年表”。1982年,国际第四纪联合会的N/Q界限小组委员会根据对意大利地中海沿岸另一地点海相地层弗利卡剖面的研究,建议以喜冷底栖有孔虫波罗地饰带透明虫、浮游有孔虫厚壁新方抱球虫(左旋)与可可石类的大洋桥石等的大量涌现和超微钙质化石盘星藻类的大量绝灭层位作为N/Q分界,此分界位于古地磁极性的奥都维亚时附近,为1.71.8MaBP。从上述资料来看,1982年的方案与1972年的方案无实质性的改变,只是海相地层弗利卡剖面研究可能更为详细而已。,(3)、2.40MaBP该方案主要是研究古植物的学者提出和支持。主要是依据植物群的变化,证据有如下4个方面:根据对欧洲和俄罗斯地台的植物群的研究,在2.4MaBP植物群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南极大冰盖从240万年已开始出现。在240万年左右,也有一次古地磁极性的倒转(松山反极性时/高斯正极性时)。,(4)、3.00-3.50MaBP主要证据:考虑古人类的出现:a.非洲出现较早的古人类(南方古猿),如肯利亚东非裂谷1470号人头骨化石下伏图鲁博尔火山年龄3.18MaBP(K-Ar法);b.前苏联称第四纪人类纪。古地磁倒转期:高斯正极性时/吉尔伯特反极性时所以古人类学者主张Q/N的界限放在300万年。同时考虑气候、古植物的变化在阿拉斯加发现3.5MaBP的冰碛物,亚洲北部喜暖植物成分(如银杏、枫杨)减少,都反映了气候的变化。,国际Q/N界限:1.8Ma;古地磁Olduvai事件底界(1.77-1.95)氧同位素62/63,意大利海相Calabrian组出现;陆相晚维拉方组出现;依据:1、海洋盘星藻(Discoasters)灭亡,示冷有孔虫出现(Globorotaliatrucatulinoides)出现2、磁性地层Olduvai事件(1.77-1.95)3、气候事件多脑冰期开始,2、中国第四纪下限(1)、北方1948年,以周口店第一地点下部作为第四纪下限(73万年),通过生物群的研究,现在改为Q2的标准剖面。1949年,中国依照第18届国际地质会议拟定,根据生物地层学原则,将长鼻三趾马真马动物群的泥河湾组与维拉坊组对比(均为陆相地层),将第四纪下限划在泥河湾组底部。1959年,全国地层学会议肯定了上述意见。70年代,由于冰川派的盛行,泥河湾下部发现一套冰碛物(古地磁年龄310万年左右冷的),古地磁年龄为240万年。,(2)、南方第四纪标准剖面在云南元谋盆地,将元谋组与泥河湾组对比,界限划在元谋组的底部,后来又是冰川学派,在元谋组下部发现一套冰碛物(70年代),定为“龙川冰期”,认为第四纪下限应下移至龙川冰期的底部。,中国第四系界限:2.60Ma;古地磁M/G界限;氧同位素104阶段开始;依据:黄土沉积开始;南海沉积发现Globorotaliamulticamerata绝灭古地磁M/G界限;2.60Ma;气候事件北半球冰期-间冰期旋回开始此外:人象马出现;青藏高原抬升,第一节第四纪下限及其划分方案,一、第四纪下限二、第四纪划分方案,国际第四系划分:更新统Q1、全新统Q2中国第四系划分:下Q1、中Q2、上更新统Q3、全新统Q4建议(中国第四纪委员会秘书长):更新统QP、全新统Qh下QP1、中QP2、上更新统QP3、全新统Qh,PleistoceneHolocene,Q/N界线:M/G;2.60Ma;104阶开始;黄土底界;QP2/QP1界线:B/M;0.78Ma;19/20阶;L8中部;周口店组底部;QP3/QP2界线:0.128Ma;5e阶开始;S1/L2界线;Qh/QP3界线:11000a;1阶开始;S0/L1;,洛川黄土剖面及黄土地层划分,1、地层划分2、黄土古土壤序列3、古地磁,第二章中国第四纪地层,第一节第四纪地层划分的原则和方法第二节第四纪下限及其划分方案第三节中国第四纪地层,第三节中国第四纪地层,一、黄土地层二、华北第四纪地层三、华南东南区第四纪地层四、以气候变化为依据的中国第四纪地层,中国的第四纪沉积,1、风成沙、风成黄土:沙漠与黄土2、河-湖相沉积:泥河湾、三门湖、居延海、玛纳斯湖3、冲洪积堆积:河流三角洲、华北平原、松辽平原、长江珠江三角洲4、洞穴堆积:北京周口店、桂林等岩溶洞穴5、冰川堆积:鄱阳(1.5-1.0);大姑(0.9-0.73);庐山(0.2-0.1);大理(0.07-0.01)6、残坡积:北方残坡积(戈壁)、南方风化壳红土残积7、火山堆积:五大连池、锡林浩特、大同腾冲、西昆仑山8、海相沉积:华北海侵地层、大陆架、珊瑚堆积,中国的第四纪沉积,蓝田黄土剖面,马兰黄土,上离石黄土,下离石黄土,午城黄土,S1,S5,S8,L9,L15,L43/L33,0.128Ma,S0:8000-4000a,Qh,QP3,QP2,QP1,0.78Ma,2.58Ma,0.011Ma,孙建中,2005,西安刘家坡剖面岩性柱状图,西峰巴家咀新近纪黄土地层,第三节中国第四纪地层,一、黄土地层二、华北第四纪地层三、华南东南区第四纪地层四、以气候变化为依据的中国第四纪地层,泥河湾组是1924-1926年由巴尔博、桑志华和德日进等人所建立,命名地点在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村,为我国北方早更新统标准地层之一,相当于欧洲的维拉弗郎期动物群。泥河湾组进行古地磁测定结果约始于高斯正极性世的玛莫事斯事件之始,大致为距今310万年左右。,1、古泥河湾湖沉积,泥河湾,下更新统(约2.60-0.78MaBP)(1)泥河湾剖面(约3.10-0.13MaBP):命名地点在河北阳原县泥河湾村,地表露头以红崖村南沟剖面为代表,泥河湾沉积总厚118.1米,分为53层。自下而上,第1-24层位于古地磁高斯正向时内,其底部4.6米厚,称为红崖冰碛层,含有寒冷气候环境的孢粉组合,称之为“南沟冷期”,约大于距今3.10百万年,以上这套地层均划归入上新统内。3.10Ma-2.60Ma.(上新世东窑子头动物群(N2),下泥河湾)由第25-41层为河湖相灰白色砂砾层与黄绿色粘土类沉积,称为泥河湾组,含有相当于欧洲上维拉弗朗动物群的,2.60Ma-0.78Ma长鼻三趾马-真马动物群(泥河湾动物群、中泥河湾QP1、泥河湾组)第42层至顶部为磁性地层布容正向世,系黄绿色亚粘、亚砂及灰白色砂砾层。0.78-0.13Ma.(上泥河湾,QP2),小渡口地层剖面上覆地层上更新统土黄、灰黄色粉砂土,-假整合-泥河湾组上部(厚46.7米)(两分为中部、上部)13黄绿色砂层,含钙质结核和石膏1米12杂色亚砂土,具薄层理,含少量钙质结核11.4米11灰白色,灰绿色粉砂和砂质粘土1.3米10灰黄色粉砂质粘土,具薄层理15米9灰白色粉砂质粘土夹薄钙质层和砂砂凸镜体4米8土黄色砂、粉砂质粘土。底部含三门马化石27.5米-假整合-泥河湾组下部(43.8-44.8米)(下泥河湾)7灰绿色泥灰岩夹薄层含钙粉砂质粘土7.5米6灰黄色砂质粘土,偶含小砾及钙核16.6米5灰白色含钙粉砂质粘土夹薄层泥灰岩11.2米4浅褐色粉砂质粘土,底部具交错层2.5米3灰绿色含钙亚粘土1米2灰黄色砂质粘土4米1灰绿色粉砂质夹薄层亚砂土,可见厚度1-2米不整合下伏地层前第四系,泥河湾层划分方案对比表,孙建中,2005,(2)、三门湖沉积(1)古三门湖沉积主要分布在包括三门峡在内的汾渭河盆地,已知厚度200-600余米,常见露头厚度为300-500米。沿黄河和支流河谷两侧的深切沟谷与河流阶地的基座,皆可见到三门组露头。本区以张家坡剖面为代表,明显的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地层颜色发黄(过去称黄三门),颗粒粗,分选差,以河流相为主;下部颜色以灰绿为主(过去称绿三门),颗粒细,泥质岩增多。三门湖沉积传统上被作为中国北方下更新统代表,近来的研究认为(岳乐平,1997,沉积学报),游河组(即原下三门组,绿三门)上界古地磁年龄约2.50Ma.,应属上新统,同静乐组同期异相。而渭南一带原上三门组(黄三门)古地磁年龄约2.50-1.00Ma,应当是下更新统。,三门组(原上三门组,黄三门):以河流相为主,泥质岩以棕黄色为特征,成岩程度差,厚30-80米不等。大部为灰白色含砾粗砂,灰黄色中细砂和浅棕、棕黄、棕红和灰绿色砂质粘土和粘土互层,局部微胶结和夹有钙质结核。曹伯勋最先(1964)在第33层的浅棕黄色砂质粘土中找到Ochotonasp.,Gazellasp.,Equussanmeniensis等化石,在36层的棕红、灰绿含砾砂层中找到三门马,大角鹿Euctenocerassp.,斑鹿Pseudaxissp.,Gazellasp.中国野牛Bisonpalaeosinensis等化石,又在第38层上灰绿色砂层,下为灰绿色粘土及灰质结核层中找到Pseudaxissp.等共8个属种。1974年孙肇才等又在同一剖面中找到包括鼢鼠Myospalaxsp.,Bubalussp.,Hyaenasp.等在内的六种古脊椎动物化石,前后共计14个种属的哺乳动物群中有10个种属可与泥河湾动物群的泥河湾组中部或上三门系对比。,(3、三门湖沉积(2),三门群划分对比表,孙建中,2005,中更新统包括周口店组及离石黄土上部(约0.78-0.13MaBP)(1)周口店组(约0.78-0.20MaBP):命名地点在北京西山周口店,以周口店动物群为代表,含有相当于欧洲霍尔斯坦间冰期的动物群。周口店北京人的年龄测定结果为0.23-0.70MaBP。周口店间冰期的另一标志为在南方发育了网纹红土,按一般网纹层的发育最适宜气候为年平均气温18-25。据孢粉组合所反映的古气候,推算当时的气温高于现今4-7。,中更新统,北京原人的生活圈,周口店组周口店地区的更新统主要分布于北京猿人洞穴内外,以富含哺乳动物和古人类化石而闻名于世。根据杨子赓等研究结果为代表,现列如下:,画像,北京猿人洞剖面上部-周口店组分成五段,内分13层。(图2-1)第一段:包括13层,经铀系法测年为25.6万年。气候特点为干旱温带气候。第1、2层:钙质层粉砂角砾层含化石4米第3层:钙质胶结角砾岩含化石3米,第二段:仅有第4层,经热发光测年为29-31万年,气候特点为向干旱转化。第4层:灰烬夹角砾层含化石6米,上文化层第三段:包括56层,气候特点属温带半湿润气候。第5层:钟乳石层含化石硬灰岩1米第6层:角砾层夹灰烬含化石胶结坚硬5米,北京猿人洞剖面,第四段:包括711层,经裂变径迹测年为46.2万年。气候特点为趋向干冷的半干旱温带气候,中部有短时间温显阶段。第7层:深灰色粉细砂岩2米第8、9层:含化石角砾岩夹灰烬6米.下文化层,含人化石第10层:红色土夹薄层灰烬2米第11层:含化石粗砂角砾岩2米,北京猿人洞剖面,第五段:包括12-13层,古地磁推测为70万年左右。气候特点为温带半干湿润气候。第12层:红色粗砂含砾石层2米第13层:红褐色粘土含角砾2米,北京猿人洞剖面,下部龙骨山组包括14、15层气候特点为偏干的温带气候,上部向湿暖及半湿润方向发展。古地磁推测为80万年左右。第14层:红粘土砾石层第15层:红色砂砾层,北京猿人洞剖面,由上述地层中找到哺乳动物化石达97种,集中于11层以上,以温带古北界种类为主,对气候的适应幅度很大。如南方成分有:Macacurobustus硕猕猴,Hystrixcf.Subcristata豪猪,Ursusthibeianuskokeni中国黑熊,Ailuropodasp.大熊猫,Cynailurussp.,Palaeoloxodoncf.Namadicus纳玛象及Coelodontaantiquitetisyenshanensis披毛犀,还有争论的种类Culosp狼獾.,在动物群不存在典型的冰期动物。Ceolodontaautiquitatisyenshauensis披毛犀是生活在凉爽气候的草原犀类。其中绝属动物约占11%,能鉴定到种的动物有63%是绝种的。,北京猿人洞剖面,(3)下离石黄土上部与上离石黄土(L8-S1;0.78-0.13Ma)离石黄土上部色较浅,土质较松软,垂直节理发育,其中包括黄土-古土壤序列L8-L2,含有S7、S6、S5、S4、S3、S2六层埋藏古土壤层,均较厚,间距较大,地形上多成陡壁,所含钙质结核的形态式样繁多,排列稀疏、具同心圆结构。所含化石以方氏鼢鼠(Myocpalaxfoutauieri)为多,S5中含肿骨大角鹿(Megalocerospachyosteus)等化石。,上离石,下离石,S5,L6,剖面岩性描述如下:8淡黄色黄土状砂质土1.0米7淡黄色埋藏土(S2),上部含零星钙质结核3米6淡红色埋藏土(S3),含密集钙质结核3.4米5赭色埋藏土层(S4)、含零星钙核4红褐色三条密集埋藏土(S5),含密集钙质结核,下部有红色粘土团块和脊椎动物化石:仓鼠Cricetulussp.等7.4米3淡红色埋藏土层(S6),上部含“蓝田猿人”下颌骨化石SinanthcopouslantianensisWoo,豺CuonaiinusPallas,虎FeilstigrisL,象Elephantidaeindet,葛氏斑鹿PseudaxisgrayiZdansky,李氏野猪Suscf.LydekkeriZdansky。方氏鼢鼠MyospalaxfontanieriMilne-Edwards0.3米2淡红色埋藏土层(S7)4.4米1淡黄色黄土状砂质土3.5米,(1)丁村组(约0.10-0.07MaBP):命名地点在山西襄汾丁村,(约3555N及11128E)的汾河二级阶地,为灰黄色、灰绿色粘砂、砂砾层,厚约14米,古植被为针阔叶混交林及禾草草原,混生Artemisiasp.,Chenopodiaceae,Compositae等,反映温湿和干凉气候,年龄约10MaBP。所含丁村人动物群与华南马坝人动物群相当,可与欧洲衣米安间冰期动物群相当。(2)萨拉乌苏组(3)晚更新世黄土(0.13-0.01MaBP),包括S1与L1即马兰黄土,马兰黄土为灰黄色粉砂质黄土,即含鸵鸟蛋等化石,厚数米至数十米。,(三)上更新统,上更新统丁村组下部:灰、灰黄色有时呈杏黄色含粘土的砂砾石层,层理明显,交错层发育,砾石分选较差,砾径一般1-3厘米,最大10-15厘米。滚圆度较好,成分复杂多为灰岩、砂岩、钙质结核及大量厚壁蚌化石碎片,厚15-20米。所含主要哺乳动物化石:有Mespalaxfontanieri方氏鼢鼠Mile-Edwards,EquusheinionusPallas野驴,E.PrzewalskyiPoliakof野马,Elephascf.Namadicus纳玛象,CoelodontaantignitatesBlumenbach披毛犀,ElaphuscanadensisDesmarest,BosprimigeniusBojanus原始牛;鱼类:鲤Cyprinus;瓣鳃类:对丽蚌Lamprotutaantiqua,大楔蚌Caneopsismaximas,还有三枚人牙及大量旧石器。上部:微红色黄土状亚粘土,有时夹1-2层古土壤,向下渐变成亚砂土或粉砂土、厚3-5米。,萨拉乌苏组该组是我国北方晚更新世最著名的地层见图2-1,定名于内蒙古伊克昭盟萨拉乌苏河流域,发现“河套人”及大批哺乳动物化石。岩性自下而上一般分为砂砾石、粉砂、淤泥、黄灰-黄褐色亚砂土和亚粘土,多为河湖相、厚约12-30米。C14测年375001900aBP。其中富含动物化石:Coeloclontaantiquitatis披毛犀,Elephascf.Namadicus纳玛象,鬣狗、猫、Equusprezewalskyi野马,野驴Equushemionus,披毛犀、斑鹿、Elaphuscanadenensis,MegelocerosOrdosianus河套大角鹿,Gazellaprezewalskyi普氏羚羊.Spirocerassp.转角羊,Ovisammon盘羊,Bosprimigenius原始牛。,萨拉乌苏河剖面,萨拉乌苏组的历史演化,孙建中,2005,马兰黄土马兰黄土的标准地点在北京西北丰沙东站以西23公里的斋堂村北的山坡上,不在斋堂村对岸的马兰阶地上。马兰黄土与离石黄土之间岩性区别明显,马兰黄土呈淡灰黄色,较疏松,柱状节理发育,无层理,易产生陷穴和天然桥。,全新统(0.01Ma-今)除华北、东北以及上海等地外,大部未分,主要为冲积、湖积、洪积、风积等沉积物,厚数米。华北、西北等地在马兰黄土之上有一层黑垆土,为全新统特点。,全新统,黄土高原哺乳动物化石群对比表,黄土高原晚新生代地层表,第三节中国第四纪地层,一、黄土地层二、华北第四纪地层三、华南-东南区第四纪地层四、以气候变化为依据的中国第四纪地层,鄱阳冰碛层(1.50-1.00MaBP)命名地点在江西庐山鄱阳湖畔的姑塘镇。是在疏松的大姑冰期红色泥砾剖面中,夹有一部分过湿热变化很深的绛红色古老冰碛物,胶结坚固似“砾岩”状,冰碛中充满铝土质白条白斑,风化剥落后成蜂窝状孔洞。本层传统作为中国下更新统冰碛层的代表,据孢粉组合所推算出气温约低于现今5-12。,下更新统,(一)冰碛物,大姑冰碛(Ca.0.90-0.78MaBP):命名地点在鄱阳湖畔的大姑山。大姑冰期的冰流由庐山王家坡冰川谷向东北方向流注,终碛垅的最远处终止于大姑山,称为大姑冰期,共形成5条环带状冰退终碛垅。岩性主要是红土泥砾或赭红色粘土包裹砾石的混杂堆积,其未遭后期湿热化的冰碛物呈黄白色。本期的冰川遗迹在国内各地保存较好,分布较普遍。据孢粉组合所反映的古气候状况,推算当时气温约低于现今7-15。,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包括庐山、大理冰碛(约0.13-0.01MaBP)庐山冰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总代理授权合同协议
- 恒大地产购房合同协议
- 《2025版终止委托合同范本》
- 和电厂签署合同协议
- 2025监理工程师《合同管理》考点合同的解除
- 商学院合同协议
- 2025年家政服务员雇佣合同范本
- 品牌供货协议合同协议
- 唐钢劳动合同协议
- 2025年解除租赁合同的条件
- 超高清视听内容制作实施方案
- 2024中国华电集团限公司校招+社招高频难、易错点练习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康复医学教材
- 光伏电站施工创优规划方案
- 23J916-1 住宅排气道(一)
- 询价比价报告模板
- 《边缘计算与人工智能应用开发技术》全套教学课件
- 华为认证HCIA-5G(H35-660)考试题附答案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解方程练习100道及答案
- 《传播学概论(第四版)》全套教学课件
- EBSD初级原理和简单应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