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和战国策的区别_第1页
左传和战国策的区别_第2页
左传和战国策的区别_第3页
左传和战国策的区别_第4页
左传和战国策的区别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目:中国文学史作业:左传和战国策的比较研究学院:人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20100211班姓名:周全鹏学号:2008021122教师:李老师左传和战国策的比较研究春秋末战国初,各国士大夫或游士说客的言论和各诸侯国的政治、外交和军事活动作为主要内容而记载的文章如雨后春笋。左传和战国策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了。同时这两部书都是我过古代经典的文学作品,在我国的文学发展起到了很高的奠基作用。在对社会和文学的发展影响应该说各有其特点,在研究上我支持张寅关于左传和战国策的研究说辞,比较支持张宏文的理论说法。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左传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而且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帐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左传侧重反映了春秋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一、在叙事描写上左传最为擅长的是描写战争,叙事层次分明,脉络清楚,首尾完整,情节也紧张动人,故事性强。如烛之武退秦师,它不仅叙述了事情起因晋秦围郑,也叙述了郑伯请求烛之武出使秦,烛之武如何用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晋国也撤兵而使郑安宁的过程,故事情节完整。又如曹刿论战,虽人物、事件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叙述仍是脉络连贯,条理井然,事件也环环相扣,情节也跌宕起伏。作者通过战前的背景、布局、力量的对比、人心的背向及战后的反应等方面来反映战争,使读者能更好地感悟出战争胜败的原因,从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文中详写论,略写战,目的在于突出人心的背向是决定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左传每一篇文章都是层次分明,情节完整,故事性强,但表达方式上以叙为主,文学色彩味不够浓。战国策比起左传来,叙事明快,铺陈贴切。作者不但善于运用环境气氛来渲染、烘托人物,还出现生动、细腻、传神的人物神态描写或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如荆轲刺秦王中樊於期的“偏袒扼腕”,易水诀别时的“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以及击筑和歌场面等。又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对邹忌的描写,作者抓住邹忌“窥镜”,与其妻妾、客人的对话以及“暮寝而思之”等一系列动作、心理变化,反映邹忌善于在那虚假赞美声中进行调查研究,反复思考,并保持清醒头脑的心理活动。触龙说赵太后中,作者又用精巧的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内心变化。如“入而徐趋”,“盛气而揖之”,“色少解”等。战国策不但故事性强,而且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善于夸张渲染,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衬托。正是这样,才把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宣扬政治主张,或尔虞我诈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述出来。总之,左传的叙事是详细、完整的,战国策的叙事是讲究技巧的,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是生动的,反映出先秦历史散文的文学色彩越来越浓。二、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从简单的言行叙述到追求个性鲜明 左传中塑造人物形象注重言行的叙述,而战国策中人物栩栩如生,标志着先秦历史散文越来越趋于文学化。烛之武退秦师一文通过烛之武的言行举止来表现烛之武爱国和能言善辩。曹刿论战中的曹刿不仅懂军事,而且懂政治。作者通过他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对话表现政治远见,又通过行动来体现他的果断、沉着、冷静和细心。如“不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可矣”等语句。与左传相比,战国策在人物刻画上更淋漓尽致。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这是一段很精彩的人物风貌描写。它既十分细腻、逼真描写了邹忌的仔细观察,认真比较的神态,又入微地刻画了邹忌当时内心的十分复杂。他辗转反侧,反复推敲着妻、妾、客人的话语,联系这些人谈话时神情。像这样出色的人物形象描写的文字,战国策中是不少见的。如荆轲刺秦王中,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刻画人物。对于起程问题,荆轲留待客是他胸有成竹,而太子丹无故猜疑,反映丹的浮躁多疑,谋事不周。十二岁就杀过人而别人不敢正眼看的秦武阳在秦廷“色变振恐”,而荆轲顾笑而巧妙作答,反衬荆轲的镇定自若。荆轲行刺时穷追秦王,“知事不就”时又笑又骂,表示蔑视,而秦王则“惊”而“绝袖”,紧张得连剑都拔不出来,被追得“还柱而走”,秦“群臣惊愕”,“尽失其度”反映了荆轲的勇敢无畏和视死如归英雄本色。由此可见,战国策中对人物形象不是作简单的勾勒,而是从多方面细致、生动地描述,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三、语言表达从简练、含蓄到夸张渲染、洗练、流畅左传的叙述语言显得委婉含蓄,简练生动。如曹刿论战逼真地表现出所要反映的人物的声情意态。如“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这些语言和动作,精彩地塑造了一个胸有成竹,沉着心细的指挥官形象。一个规模壮大的战争场面,作者只用近三十字表述,让人读时要联想和想象当时情景,真可谓简练、含蓄。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说秦伯的一段文字,更是简练生动。烛之武与秦伯一见面就开口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把救郑之事撇过一边不谈,却单刀直入陈述郑之存亡与秦的利害关系。然后以“亡郑以陪邻”,用晋人“许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的史实指出晋的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又用“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揭露晋的贪得无厌。烛之武这位善辞令,善攻心者,他深知在特定情况下言利不如陈害,因此说利只用一层,说害却用三层,层层逼进,使秦伯认清利弊得失,从而以“秦伯说”改变局势。可见,左传中外交辞令应付得体,委婉尽致。战国策的文辞优美、潇洒自如令人叹为观止。清人余诚评论触龙说赵太后说:“字字机警,笔笔针锋,目送手挥,旁敲远击,绝不使直笔,绝不犯正面,而未言之隐,自能令人首肯。真是异样出色。”可知战国策的语言风格精辟而犀利。这来源于语言的表现技巧。(一)、运用大量的排比、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组排比句,表现了邹忌的观察精细,头脑清醒,不受蒙蔽,重视客观现实。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这片段,通过两个人物,两种思想和行为对比,突出人物各自特征,又用三子来衬托,表现唐雎的大智大勇,揭示了秦王的既凶狠又虚伪的特点。对比和衬托修辞在此运用,使人物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二)、说理论辩言辞犀利、精辟。如齐策赵太后问齐使的民本主义思想,是通过赵太后的一连串发问体现出来的;赵太后接待齐王使臣的聘问,但未拆开书信,便迫不及待地一连三问:“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针对使者问的先后顺序的责难,赵太后又作了有理有据的解释:“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最后反问:“故有舍本而问末者乎。”文章从开头到篇末,都用连珠炮一般的发问来说明。鲁仲连义不帝秦中更体现说理论辩言辞犀利、精辟的特点。左传中的辞令又往往援引典章,依礼而论,用道义的力量使人折服,也有些辞令直率有力,以鞭辟入理的分析见长。左传虽以细密婉曲著称,但又不尚铺陈,不事夸张,无论记事记言,都能言简意赅,韵味悠深。(三)、善于运用大量比喻、寓言故事、典故来说明事理,使抽象事物变得形象鲜明、生动、幽默、富于文学情趣。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进谏,作者是花了一番心思的。若邹忌单刀直入地指出齐威王受蒙蔽,像一般人那样正面讲道理,齐威王是不会接受这个谏的,甚至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然而作者设计邹忌用设喻的方法来讲述道理。邹忌以家庭琐事来作比,使齐威王自感受蒙蔽之深而达到进谏的目的。这种现身说法,比喻贴切,语言幽默,论据确凿。还有战国策中,那些谋臣策士们在陈述政治利害得失之时,往往不忘引用典故,规劝对方记住“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排出专诸之刺王僚,聂政之刺韩傀,要离之刺庆忌的事实,又说“与臣而将四矣”来威胁秦王,使秦王嚣张的气焰受挫。至于寓言故事的运用,赵策魏魁见建信君中较突出。先秦历史散文随着历史的发展,其文学性都是在不断加强、丰富和深化的。战国策战国策侧重记载战国时谋臣策士的言行。由于社会变革的影响,“地势形便”的秦国后起变法以致富强,打破六国均势局面。从此以后,秦以新兴力量向外扩张,企图蚕食诸侯,统一海内,引起各国间的复杂矛盾和斗争。在这种情况下,诸侯间的胜负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武力,但也决定于谋臣策士的胜算和纵横势力的消长。所谓“横成则秦帝,从成则楚王”,那就是说,胜负的最后关键并不完全决定于军事,而更重要的是决定于政治的巧妙运用。策士应运而生,战国策中所载一切攻守和战之计,钩心斗角之事,正是这一时代政治斗争的反映。反映了战国时的社会风貌和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重大活动,生动记载了纵横家们的机智善辩、聪明智慧,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纵横家们在当时的社会大舞台演出了一幕幕生动感人,有声有色的活剧。战国策为后人留下了那段历史的宝贵材料。一、在写作辞令上游说辞令是战国策中最引人注目的内容,这些说辞纵横驰骋,辩丽姿肆而又浅显生动,富于形象性。a.很少用道德礼仪去说服人,往往无所顾忌地分析形势,指陈利害,甚至不惜张大其辞,危言耸听。b.在语言方面战国策的辞令词藻富丽,准确传神,句式错综变化,文中常常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及夸张、比喻等手法,造成淋漓酣畅的气势和铿锵有力的节奏,其中还有很多寓言故事,通俗生动。这些寓言大都是说者根据临时需要而顺手拈来,取材广泛,寓意鲜明,富于现实感。它们虽未独立成篇,但有些故事已有较为完整的情节,叙事也颇为生动,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篇。虽然习惯上把战国策归为历史著作,但它的情况与左传有很大不同。有许多记载,作为史实来看是不可信的。如魏策中著名的“唐且劫秦王”,写唐且在秦廷中挺剑胁逼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一类内容,与其说是历史,还不如说是故事。战国策的思想观念,就其主流来说,与左传等史书也有截然不同之处。刘向序说:“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虚饰的仁义礼信之说,在这时已完全被打破。国与国之间,如今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朝秦暮楚,毫不为怪。如苏秦始以连横之策劝说秦王并吞天下,后又以合纵之说劝赵王联合六国抗素。他游秦失败归来时,受到全家人的蔑视;后富贵还乡,父母妻嫂都无比恭敬。于是他感慨道: 嗟夫,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作者以欣赏的笔调,描绘了苏秦踌躇满志的神情。这些在今天看来也许是不值得赞赏,但在当日的历史条件下,原本受贵族压抑的平民的心理就是如此,这样写比虚假的说教更富于真实性。 二、在描写人物形象上战国策还热情讴歌了多位义侠之士的豪情壮举。 “侠”也是一种游离于统治集团、不受权势拘勒的人物。他们以自身的标准、个人的恩怨来决定自己的行动,重义轻生,感情激烈,显示出具有平民意味的道德观。所以“侠”总是为放任不羁的人们所喜爱。由于策士以一种比较自由、可以择君而辅之的身份,在当时的政治与外交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战国策又主要取材于策士著作,故书中对士的个人尊严和个人作用,给予强有力的肯定。齐策中记颜斶见齐宣王,王呼:“斶前!”斶亦呼:“王前!”他还滔滔不绝地论证了国无士则必亡,故“士贵耳,王者不贵”的道理。秦策中赞扬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却使得“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这当然是夸大的,但这夸大中显示了策士们的自信,也是平民中优异人物的自信。 战国策所写的人物是极其复杂的,其中有不少是追求个人功名富贵的利己主义者,例如苏秦起初本是以“连横”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乃转而以“合纵”说燕赵。陈轸先仕秦而后仕楚,既仕楚而又贰于秦,朝秦暮楚,立场不定。但也有排难解纷而无所取的“天下之士”,如鲁仲连的义不帝秦。也有意在收买人心、焚券“示义”的冯谖(齐策四),虽然他是为统治阶级效劳,却也替人民做了一件好事。也有敢于反抗强暴,蔑视王侯的义侠和高士。如唐且的“布衣之怒”(魏策四),颜斶的直叱“王前”(齐策四)。而后者更反映士的地位的提高和民主思想的抬头。此外书中还从侧面揭露统治阶级女性固宠的斗争和宫闱的丑行,如郑袖的谗害魏美人(楚策四)、秦宣太后欲以魏丑夫殉葬(秦策二)表现了她们的阴险与无耻。以上这些虽然只作客观叙述,但也反映了战国时代各种历史人物的精神面貌。战国策突破了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又不完全拘泥于历史的真实,所以就显得比以前的历史著作更加活泼而富有生气。三、在叙事描写上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最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苏秦说赵王(赵策二),张仪说秦王,司马错论伐蜀(并秦策一),虞卿斥栲缓(赵策三)等,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策士们估计形势,分析利害,往往细致准确。如苏秦劝薛公留楚太子,分析它有十个可能的结果(齐策三);齐索地于楚,而慎子告襄王三计并用(楚策二)。虽然战国策记述事件的后果不尽可靠,但作为纵横家论事的本身来看,则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 其次是描写人物的形象极为生动。如苏秦说秦不行及相赵归家,前后颓丧和得意的情状,以及庸俗的世态人情(秦策一),鲁仲连的俶傥奇伟,慷慨慕义,“不诎于诸侯”的精神,无不栩栩如生,维妙维肖。特别是燕策中用全力写刺客荆轲,是一篇完整的侠义故事。例如易水送别一段: 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在一种悲壮淋漓的气氛中,把一个怒发冲冠、沉毅勇决的英雄形象十分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 至于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譬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以增强论者的说服力,甚至有时还可以节省文辞。如江乙以狐假虎威对楚宣王(楚策一),苏代以鹬蚌相持说赵惠王(燕策二),苏秦以桃梗和土偶谏孟尝君(齐策三),庄辛以蜻蛉、黄雀说楚襄王,汗明以骥服盐车说春申君(并楚策四)等,入情入理,也是一个特点。特别像邹忌讽谏的方法更为巧妙。他拿亲自体验的生活琐事来启发齐王,小中见大,步步进逼,使齐王感到四面八方被陷臣包围的危险,不得不下令大开言路。邹忌的生活体验可能是事实而非虚构,但借来作为一种增强说服力的手段,依然带有寓言意味,可谓别开生面。三、从文学艺术上看,战国策的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富于文采。左传也是以文采著称的,但两者相比照,可以看到战国策的语言更为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无论叙事还是说理,战国策都常常使用铺排和夸张的手法,绚丽多姿的辞藻,呈现酣畅淋漓的气势。在这里,语言不仅是作用于理智、说明事实和道理的工具,也是直接作用于感情以打动人的手段。如苏秦始将连横、庄辛说楚襄王等篇,都是显著的例子。 (二)战国策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左传描写人物,大抵是简笔的勾勒。 如前面举出的重耳向怀赢陪罪的例子,虽然也能传神,毕竟过于简单。而战国策中,如齐策写冯谖,一开始,描绘他三次弹铗而歌、有意索求更高物质待遇的奇特行为,初步刻画了他的不同凡响而又故弄玄虚的性格。接着,展开了“冯谖署记”、“矫命焚卷”、“市义复命”、“复谋相位”、“请立宗庙”等一系列波澜起伏的情节,将这位有胆识、有策略、有手段,同时也是恃才自傲、多辞善辩的“奇士”风采,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