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2.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3.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感情世界;4.探究文本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教学重点、难点】:1.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2.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感情世界;3.探究文本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文体知识】:一、明确概念: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二、理解特点形散: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等。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神聚:主题集中鲜明。三、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记叙散文议论散文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五、散文的线索: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找线索的方法: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六、散文的主题: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命题趋势上,多数作品涉及到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冲突,体现了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对现代化的反思与批判,尤其是探讨农耕文化、乡村文化对现代人类的拯救问题。七、散文的语言:质朴、自然、平实;生动、形象、明快;深刻、隽永、含蓄;华丽、优美、典雅;幽默、诙谐、辛辣 第一讲 分析文章的结构特征理解词义、句意一、考点解读与突破:分析文章的结构特征 见新课标(学生)P50 理解词义、句意 见新课标(学生)P55二、要点总结:分析文章的结构特征 见新课标(学生)P51、53 理解词义、句意 见新课标(学生)P56、58三、例题导练:哲理散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4分)江南雨巷 董滇宁有人说,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是啊!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辨识来去,不妨就让这江南雨巷的烟雨旧梦浸润你已疲惫的心灵!轻轻地走入小巷。暮春的细雨在两旁的瓦楞上跳跃,忽而又顽皮地跳到青石板的路上,和他们在青石板上的伙伴们嬉闹着、喧哗着。踩在青石板的路上,这一刻,随着细雨,滑入历史的最深处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呼吸着空气里的清新,和岁月积淀下来的味道;江南的盛世在烟雨中落下了帷幕,惟有这雨后的江南小巷,褪尽铅华,延展着世人的想象。空气中浸透着静谧。幽远的小巷中,我的移动和杂着雨儿们的跳动,成全了小巷的生动。小巷的两边是安然矗立着的老屋子。一幢幢灰瓦白墙的老屋子,饱受了风雨的侵袭,彰显着一种沧桑积淀后的黯然。灰白色的墙面在斑驳间隐现时光的痕迹,青黑的瓦片耐不住寂寞,邀了几根闲草做伴。几间铺子半敞着门面。铺内,几人横靠着帐台边的木柱,正在打盹;忙碌着的小二,手脚极为麻利地端茶递水之间,仿佛都不会激起哪怕一丝尘屑的飞扬。大多数的屋子已是人去楼空,一把铁锁,锁住了一屋子的寂寞春秋。透过门扉间的夹缝,瞅见一口八角的古井,井沿上残留着几片风吹落的树叶;眨眼间,似乎看见一个梳着两条小辫儿的蓝衣少女蹲在井边,手中拿着极粗的衣槌,露出一口极白的牙齿,对着这边轻轻地微笑;一阵风吹过,扫落了井沿的树叶,也带走了姑娘的影像依然是个空落落的院落,一把生了锈的铁锁!雨停了。收起纸伞,听着檐下滴答的水声,由心底升腾起一种恍如隔世的落寞。风儿抚过脸颊,把雨的湿气驻留在我的眼窝。眼前的小巷变的迷蒙,心在此刻却显得犹为的澄净。一些墨绿的青苔粘在墙角,吮吸着雨露,淡漠了这多情的江南,绵绵的愁绪。抬眼望去,一只燕子飞掠而去。是否是从王谢堂下飞出的那只?可还能在这物是人非之外,辨识出你的故居吗?巷的尽头,是一座小石桥。扶栏上的雨滴落入水中,荡起一层层的涟漪。在繁华与颓废之间,吹箫女子的面庞有了几多的改变?碧波还聚而来的,不是那提着油纸伞的栗色长发,却是那伤心桥下的惊鸿艳影。沉浸在江南的幽幽梦幻里,抬头,眼前已是那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街市。回望小巷,雨后的它显得更为平静与安宁。寥落的水泡,在小巷的那头冉冉升空;街市这头袭来一阵强流,一瞬的光景,五彩的霓虹映亮整个天宇,嘈杂与躁动在这个世界中无限延伸!小巷深处隐隐透出的阑珊灯火,闪动着清亮的光芒,也足以照亮夜归人的路!一座小桥,两方天地,是两势对立下的无奈疏离,也是历史白描地书写下的自然并存!是也罢,不是也罢,小巷犹在,而雨今年下,明年下,一千年以后,还会下。走过雨巷,别无其他,清香盈鼻11. 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2分) 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2分) 对应考点:语句的含意考点阐释:“句子理解”是散文阅读常见题型。主要考查两类句子:含蓄句子理解和重要句子理解。重要句子是指那些对表现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深化、揭示文段主旨或标示文章脉络层次的语句(如文眼句、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和修辞句、哲理句。答题指要:由词语而句子,即根据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理解。由形式而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以及句子的语气语势,理解句子所表现的形象和事理。由篇章而语句,即在。句子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句子的真实含义,不可以偏概全、管中窥豹。具体做法:有关键词语的句子,可以抓住关键词加以替换理解。使用修辞的句子,应先将修辞手法还原,还原它真实的意思,再说这种手法的作用,最后说作者的感情。抽象含蓄的句子可以具体化,生动具体的句子可以概括化。结构复杂的句子可先切分层次,化复杂为简单,然后按简单的句子体会。参考答案:江南的小巷让人从现实世界回溯到历史之境中。(2分)雨后的江南小巷让人心绪宁静,心境平和,让人暂离现实的纷繁,暂脱尘世烦扰。(2分)12文中第段说:“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综观全文,“莫名”实际上已“有名”,请概括说明这“悲”与“喜”的具体内容。(6分)对应考点:分析结构思路对应阐释: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具体的过程。根据写作意图和表现主旨的要求,如何选择组织材料,如何使写进文章的材料条理化、有序化、整体化,这都要通盘的考虑、妥当的安排和周密的布置,这一思维的过程就表现为文章的思路。阅读文章,实际上就是尽可能沿着作者思维的轨迹再走一遍,从而达到更深刻、更有条理地把握文章谋篇布局的目的。一般思路是:缘起描述(对象)联想感悟。 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例如(1)散文通常都有叙事、抒情、写景的线索,抓住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意脉。(2)从文章结构看有总分式、对照式、并列式、递进式等结构形式,理出结构层次,思路也就清楚了。(3)通常是从各段内容的综合归纳入手,有主句的段,把主句画出来,内容相近的段落可以合并概括。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归纳出每段的要点,从而了解作者思维流程中的每一个凝聚点。 参考答案: 悲: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辩识来去。(或:尘世纷扰,心灵疲惫)(1分)江南盛世不再,小巷四处透露着沧桑、落寞与黯然。(1分)喜:雨后的江南小巷,虽褪尽纤华,但依然延展着世人的想象。(实与虚)(2分)走过雨巷,别无其他,清香盈鼻,内心暂得宁静与慰藉。(景与情)(2分)13.第段中描写的井边“蓝衣少女”与戴望舒诗歌雨巷中描写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有什么不同的作用。(6分)参考答案:本文描写的井边的“蓝衣少女”主要作用是以动写静,表现小巷的幽雅与宁静,(2分)同时“姑娘”的影像出现又消失增加了小巷的虚幻感和历史的沧桑感。(2分)戴望舒的诗歌雨巷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诗人美好理想的象征,这种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2分)14. 文章主要写江南雨巷平静与安宁,但是第段却写现实的嘈杂与躁动。试从散文的情感表达的角度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妙处。(8分)参考答案:作者用现实的嘈杂与躁动反衬江南小巷的平静与安宁,从而表现出作者别样的思绪:现实紧张浮躁,侵扰人心。而江南小巷抚慰受伤的心灵,使人超脱于现实,让人得到慰藉。(6分)作者对过去的美好事物正在逐渐变得模糊,并被眼前的嘈杂与躁动取代而倍感落寞。(2分) (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4、 巩固练习 见同步训练学生P24、27 第二讲 分析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一、考点解读与突破:见新课标(学生)P60二、要点总结:见新课标(学生)P61三、例题导练:叙事散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写给母亲 贾平凹人活着的时候事情多,不管白天和黑夜。人一旦死了,日子就堆起来了。算一算,再有二十天,我妈就三周年了。 这三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而且还觉得我妈自己也不以为她就死了。常说人死如睡,可睡觉的人是知道要睡去,却并不知道在什么时候睡着的呀。我妈跟我在西安生活了十四年,大病后医生认定她的各个器官已在衰竭,我才送她回棣花老家维持治疗,在老家每日输液。她也清楚每一瓶液体输完了,儿女们会换上另一瓶液体,所以便放心地闭了眼躺着。到了第三天的晚上,她闭着的眼再没有睁开,但她肯定还是认为她在输着液体,没有意识到从此再不醒来。因为她躺下时,还让我妹把给她擦脸的毛巾洗一洗,梳子放在枕边,她系在裤带上的钥匙没有解,也没有交代任何后事。三年前,我每次打喷嚏,总要说一句:这是谁想我呀?我妈爱说笑,就说:谁想哩,妈想哩!这三年里,我的喷嚏尤其多,往往错过吃饭时间,熬夜太久,就要打喷嚏。喷嚏一打,便想到我妈了,认定是我妈还在牵挂我哩。我妈在牵挂着我,她并不以为她已经死了。我更是觉得我妈还在,尤其当我一个人静静地待在家里,这种感觉就十分强烈。在写作时,我常常突然听到我妈在叫我,叫得很真切,一听到叫声,我便习惯地朝右边扭过头去。从前我妈坐在右边那个房间的床上,我一伏案写作,她就不再走动,也不出声,却一直看着我,看得时间久了,她就叫我一声,然后说: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现在,每次听到我妈叫我,我就放下笔走进那个房间,心想我妈从棣花来西安了?当然,房间里什么也没有,我却要立上半天,自言自语:我妈是来了又出门,去街上给我买我爱吃的青辣子和萝卜了。或许,她在逗我,故意藏到挂在墙上的她的那张照片里,我便给照片前的香炉里上香,说上一句:我不累。 整整三年了,我给别人写过十多篇文章,却始终没给我妈写过一个字,因为所有的母亲,在儿女们眼里都是伟大又善良的,我不愿意重复这些词语。我妈是一位普通的妇女,她缠过脚,没有文化,她的户籍还在乡下,但我妈对我来说是那样的重要。已经很长时间了,虽然我再也不为她的病而提心吊胆了,可我出远门时,再也没有人啰啰嗦嗦地叮咛着这样,叮咛着那样,我有了好吃的好喝的,也不知道该送给谁去。 在西安的家里,我妈住过的那个房间,我没有动一件家具,一切摆设还维持原模原样,而我再没有看见过我妈的身影。我一次又一次对自己说,我妈没有死,她是住回乡下老家了。今年的夏天太湿太热,每晚因湿热醒来,恍惚里还想着该给我妈的房间换个新空调了,待清醒过来,又宽慰自己,我妈在乡下的新住处,应该很清凉吧。 三周年的日子一天天临近,乡下的风俗是要办一场仪式的,我准备着香烛花果,要回一趟棣花了。但一回棣花,就要去上坟。现实告诉我,我妈是死了,她在地下,我在地上,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两项是(5分)( ) A第2段中“这三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一句,为全文怀念母亲奠定了感情基调,时也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 B第3段中,作者一打喷嚏,就想起母亲,认为母亲在想他,这是因为作者太想念母亲,加上不按时吃饭、熬夜太久,以致身体不适而胡思乱想。 C第4段“我便给照片前的香炉里上香,说上一句:我不累”一句,既表达了作者思母心切、告慰母亲之情,又说明了作者是一个迷信的人。 D第5段“整整三年了,我给别人写过十多篇文章,却始终没给我妈写过一个字”的原因是,母亲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妇女,她缠过脚,没有文化,户籍还在乡下,作者不知从何写起。 E第6段“在西安的家里,我妈住过的那个房间,我没有动一件家具,一切摆设还维持原模原样”既写出了作者借物思人、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之情,又表达出其内心深处认为母亲仍旧活着之意。 参考答案:AE(5分)(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2)文中划线部分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对应考点:表达特色考点阐释:熟记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结合”“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卒章显志”“对比”“反衬”“象征”等;注意表达效果的术语。答时分两步:确认该句(段、篇)所用的表达技巧(若问“哪些”,切不可只答一种)依据表达技巧的作用,并紧扣内容、文句作答。 特别提醒:注意题干中“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概念的异同。答题时先“狭”后“广”,即先从狭义的表现手法(如象征、衬托)考虑,后再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考虑。多角度切入和分析。在没有限制、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的更全面详尽,以增加保险系数。参考答案: 动作、语言描写。(1分)母亲 “不再走动,也不出声”是生怕干扰了我的写作,“一直看着我”而且是“很久”,体现了母亲对我的慈爱;母亲的语言突出了她对我身体的担心,(3分)塑造了一个既关心儿子的事业,又为儿子的健康操心的慈母形象,(1分)如此清晰的记忆,又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3)文章最后一段“现实告诉我,我妈是死了,她在地下,我在地上,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一句有什么作用?(6分) 参考答案:表现了作者不得不面对母亲已死的事实,抒发了内心的极度悲痛之情;与前文几次提到的“我妈没有死”对照;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痛悼与怀念,揭示了文章的主旨。(4)古人常讲“子欲养而亲不待”,文中哪一句话可以看出这一点?请结合本文内容,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对这句古语的理解。(8分) 参考答案:从第5段“我有了好吃的好喝的,也不知道该送给谁去”一句可以看出。(2分)亮明自己的观点,2分;结合文本内容分析阐述,3分;联系自己实际,1分。四、巩固练习 见同步训练学生P29 第三讲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品主题散文的探究性阅读一、考点解读与突破: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品主题 见新课标(学生)P63 散文的探究性阅读 见新课标(学生)P68二、要点总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品主题 见新课标(学生)P64、66 散文的探究性阅读 见新课标(学生)P70三、例题导练:抒情散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老房子与蒲公英 永新人春节前大弟回了一趟老家。一个族弟的小孩结婚, 找到了他, 他回去随礼, 顺便喝杯喜酒。说是族弟, 其实早在五服之外了, 因为我家自曾祖至父亲一辈都是单传。在这个村上没有血缘亲近的人了,远房的邻居也就当族亲来往。大弟回来说, 我家的老房子不行了, 长期没人住, 年久失修, 还多处漏雨, 怕是要坍塌了。说着说着, 大弟脸色凝重, 神情戚然。我又何尝不是。这栋两层二十间大瓦房, 是父母带着几个姐姐像燕子垒窝一样, 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用双手垒起来的。这当中他们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 只有星星知道, 月亮知道。记得那时候, 我只有十岁左右, 早上起来, 经常见不到大人。他们天没亮就走了, 去五十里开外的深山扛木头。回来的时候, 我们多半已经睡了, 只依稀听到卸下木头的咣当声, 然后就是他们像牛一样饮水的咕噜声。房子建成了, 没几年我们姐弟也长大了, 一个个像小鸟一样飞走了, 只留下年迈的父母守着这偌大的房子。长期繁重的劳作损坏了他们的健康。父亲老了之后经常腰痛, 母亲的一个大关节变了形, 最后几年无法正常行走。即使这样, 他们也不愿意离开老屋。两位老人, 守着空荡荡的大房子, 叹息着说早知道建这个房子没人住,就不吃这个苦了。父母离世之后, 这房子就真的没人住了, 空了。这是父辈用血汗换来的一个家, 我们没有理由抛弃她。我们兄弟商量着继续请人维修, 请人看护。大弟说, 到我们这一辈, 房子还在, 我们走了, 房子可能也就没了。他说得很凄然。岁月无情, 会将一切带走, 我们又能做什么呢?我想起小时候经常拔猪草的一个地方, 就在我们村庄后山的背面。早年这里也是一个村庄, 叫老背村, 有几十户人家。母亲说, 在我们出生前的几年, 这个村子的最后一位老人死了, 整个村庄就没人了。房屋坍塌之后,宅基地陆续被我们村庄的人开垦出来, 成了肥沃的菜地。我们在菜地里拔猪草的时候, 还经常可以捡到一些钱币、 瓷片什么的。而倒塌房屋的墙基, 还都规规矩矩地围着, 似乎在证明着这里曾经有人生活过。破败的墙基边上, 到处是蒲公英花絮, 飘飘洒洒。夕照的余晖里, 漫天飞舞的蒲公英花絮一路追逐着, 渐渐离了这宅基地, 越飞越远。小时候懵懂, 不知沧海桑田的无情, 只是看到那些黑乎乎的墙砖有些害怕, 不敢一个人到那个地方去。只远远看着, 蒲公英花絮如毛茸茸的薄云的碎片, 在墙基边, 在菜地里, 散散漫漫, 飞向不知哪里的远方。后来长大了, 离开了那个山村, 加入到滚滚红尘当中, 就再没想起过这个消失了的村庄。今日兄弟俩说到自家房子不可避免地败落, 我不由心生悲哀。多年以后, 我家的房子必定也会像老背村的房子一样, 坍塌, 然后由邻居们开垦那些房屋, 种上辣椒、 茄子、 南瓜和玉米。墙基边上, 也会有大片大片的蒲公英, 也会有漫天飞舞的蒲公英花絮。就这样, 一年一年, 宅基地坍塌的墙基渐渐矮下去, 直至消失。唯一不变的, 或许就是土地上那自生自灭的蒲公英, 仍旧在晚风中启航, 开始未知的旅程。只是, 不知后来的乡亲们会怎么跟他们的子孙说起这个房子的主人。我们小时候以为村庄没了, 人也就没了。后来知道, 村庄没了, 这里的人可能还在, 这些人的后代可能还在,只是不知道迁徙到哪里去了。一个家族, 真的可以像蒲公英, 随风飘扬, 飘到哪儿哪儿就是家, 然后落地生根, 在一个新的地方繁衍生息。多少年之后, 他乡就是故乡, 而故乡却是他乡了。我们这一家, 就像蒲公英, 如今飘散到许多地方了。花语说, 蒲公英的飘洒不是孤独的流浪, 而是生命的延续。我们的老屋可以坍塌, 宅基地也可以让乡亲们耕种, 只愿未来的乡亲们知道, 从这里走出去的子孙, 正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繁衍生息, 茁壮成长。1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5分)A. 文章回忆了自家老屋的建成, 叙写父母的辛劳付出和积劳成疾, 对父母离世之后自家老房子的日渐败落, 作者既伤感又无奈。B. 如作者一样远离家乡的游子, 就像蒲公英一样, 在新的地方繁衍生息, 将他乡当成故乡。C. 作者回忆了“ 老背村” 的命运, 由此联想到我家老房子可能也会像“ 老背村” 一样, 渐渐坍塌, 以致消失。D. “ 多年以后, 我家的房子必定也会像老背村的房子一样, 坍塌, 然后由邻居们开垦那些房屋, 种上辣椒、茄子、 南瓜和玉米。 ” 这句话写出了邻居们对别人坍塌房子的再次利用, 表达了作者对他们做法的不满。E. 本文对“ 老背村” 坍塌的墙基边的蒲公英进行了描写, 表达了作者对老家的老房子败落的伤感以及对蒲公英的喜爱。参考答案: D E(选D得3分,选E得2分)(2) 文中交代“ 老背村” 的命运, 有何深刻含义? ( 6分)对应考点:概括内容主题考点阐释:实际的命题虽然很少直接考查对作品主题的概括,但对作品局部段(层)意的概括,以及对作者思想情感和艺术技巧的鉴赏,都离不开对主题的把握。作品的主题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主题的内容包括两点,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的概括。概括主题的方法:1.解读题目法。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题,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即使有的题目没有点明主题,也往往与中心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2.分析首尾法。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思想,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3.分析议论抒情句法。这些句子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作品的主题。4.联系背景法。有的文章,只有了解它的背景,才能深切地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准确地概括出它的主题。要特别注意文后的注释说明的文字。5.因文而异法。写人叙事类散文主要对人物作出评价和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发出对人生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徽省蚌埠铁中2025届高二下化学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争议数学算式题目及答案
- 2025年中国皇家之鹰工艺电话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推土机刀板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弹性填封剂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PVC棉被袋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2025届高二下化学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儿童哮喘的诊断和治疗手段
- 瓷都中学科目一考试题目及答案
- 初二11月考试题目及答案
- 艾梅乙反歧视培训课件
- 2025安全生产月一把手讲安全公开课三十二(91P)
- 2025课件:红色基因作风建设七一党课
- 在线网课学习课堂《人工智能(北理 )》单元测试考核答案
- 康复科护理管理制度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课后习题答案合集汇编
- 大局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范文三篇
- 围手术期呼吸道管理
- MES基本概念及MES系统解决方案
- 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消防员管理规定
- 9.幼儿园小班第一学期班级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