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_第1页
现代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_第2页
现代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_第3页
现代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_第4页
现代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教育的概念一、“教育”溯源二、教育的概念三、教育的本质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第三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一、教育的起源二、教育的发展三、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一、“教育”溯源1、中国“教育”概念的词源甲骨文:尚书舜典:“敬敷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诗经小雅蓼我:“长我育我”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20世纪初借从日文转译的“教育”取代传统的“教”和“学”。,2、西方“教育”概念的词源英语、法语、德语中的“教育”一词,都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该名词是由动词“educere”转换来的,其前缀“e”有“出”的意味,词根“ducare”的意思是“引导”,合为“引出”。,中国的“教育”有“外铄”的渊源西方的“教育”有“内发”的传统,二、教育的概念,柏拉图:“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它能使人变善,从而高尚地行动”。夸美纽斯:“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人。”“教育是生活的预备,能在成年之前完成”。裴斯泰洛齐:“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使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斯宾塞;“教育即为人的完满生活做准备”。,历史上的经典“教育”定义,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巴格莱:“教育是传递人类积累的知识中具有永久不朽价值的那部分的过程”。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教育的定义及其方法,谢夫勒(Scheffler,I.)在教育的语言(1960)中给出三种定义方式:规定性定义(thestipu-lative)、描述性定义(thedescriptive)和纲领性定义(theprogrammatic)。,1、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2、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教育是有组织地和持续不断地传授知识的工作。3、观点:低限“教育”,即使人免受伤害的人际交往活动;现实“教育”,即使人掌握谋生本领的人际交往活动;理想“教育”,即发展人的自由人格的人际交往活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传授”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中间建立一种转让“知识”的关系。这种传授可能是面对面的,也可能是间接的、远距离的;“有组织地”意思是说,有一个组织学习的教育机构和一些聘请来的教师,按照一定的模式,有计划地确定目标和课程,有目的组织传授工作;所谓“持续不断”,意思是说,学习的过程要经常和连续;“知识”,指人的行为、见闻、学识、理解力和态度、技能以及人的能力中任何一种可以长久保持(不是先天和遗传产生)的东西。,“免受或少受”不仅有消极防御的意思,也有积极进取的含义。我们倡导“生命教育”、“健康心灵教育”、“全纳教育”、“关注弱势群体的权利”是出于这样的教育追求。教育具有继时谋生价值和即时谋生价值。谋生教育不排斥公共理想教育,不等于工具性教育。发展人的自由人格是理想的教育,是全人教育和自由活动相融合,促成个性充分发展的教育。其中,全人教育是基础,自由活动是主线,个性发展是落脚点。,广义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教育:指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习者的身心发展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德育”是同义词。,三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问题、本质论争及其意义,讨论过程中由于各自的视野不同、立场不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就其大者而言,有“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多质说”、“本质规定说”等。,(一)关于教育本质的认识与讨论(二)教育的本质特性,(一)关于教育本质的不同观点,1上层建筑说:认为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理由:教育是观念形态文化,其性质、变化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教育有受生产力制约的因素,但要通过经济基础的中介作用。2生产力说:认为教育是生产力,教育能生产劳动力,是劳动力的再生产;教育事业发展规模速度、教学内容、手段、形式受生产力制约;教育有受生产关系决定的因素,但一切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归根结底都由生产力决定。3双重属性说:教育既具有生产力属性,又具有上层建筑的属性。4社会实践说: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或者是促使个体社会化的活动;认为认识教育本质不应将其归属某一范畴,而应以自身的规定性立论。,(二)教育的本质特性,本质特性即反映事物规律的稳定的、普遍的特性。教育的本质特性,即贯穿于一切教育之中,从古至今乃至未来,只要教育活动存在就永远起作用的特性。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所以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活动。,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尽管在动物界,尤其是高等动物界的代与代之间虽也存在着类似于人类的“教育”和“教”与“学”现象,但这两种表面类似的现象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所谓动物的“教育”和“教学”完全是一种基于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不是后天的习得行为。()动物没有语言,不具备将个体经验积累起来向他人传递的能力。()所谓动物教育的结果无非是小动物适应环境,维持生命,并独立生存,而人类教育的结果远远不止于此。,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动物只拥有有生命物质最基本的反映形式刺激感应性和动物的心理,只有人才是有意识的。人能通过抽象的理性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类教育中无论是生产经验的传授,还是社会行为规范的教导,都不是产生于人的本能需要,而是人们意识到的社会需要,在明确意识的驱动下产生的有目的行为。,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人类有意识。人能把自己的需要报告给自己,意识到经验的不足和欠缺。人类有语言和文字。借助语言文字的信息载体功能,不仅可使人类的经验存在于个体系统之中,也可以存在于个体意识之外,脱离每个个体而独立存在;不仅可使人类获悉感官所及范围之内的经验,而且可超越时间限制和空间地域的阻隔,从过去到现在,从宏观到微观,全社会全人类的所有财富都可以为人类所掌握,人类传递经验的这一特点也证明了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教育活动是有意识的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它不同于其他以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的生产为直接对象的社会生产活动。,教育与其他有意识的以人为直接对象的活动还有区别,教育是以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为直接目标的。这样就把教育活动和以保护人的身心健康、抵御疾病对人的身心危害的医疗活动,以及以满足人的各种需要为目标的社会服务活动区别开来了。,一学习者所谓学习者就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的责任和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广义的学习者指任何人。狭义的学习者,指获得入学资格的相对固定的那些人。1、人是教育的对象2、教育的对象是人,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所谓教育者就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广义的教育者指任何人。狭义的教育者,指具有一定资格的专职教师和相对固定的兼职教师。,二教育者,三教育影响任何的交往活动,都是一种“主客主”的结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交往也不例外。它不是自在的存在物。它有两类:一是有形的客体(如作为特殊文化形态的介入教育过程的教育资料);一是无形的客体(如主体间的交往关系)。,(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者,教育手段,教育内容,学习者,教育环境,(学习活动的主体),按一定目的和要求施加影响,发挥能动作用,使学习者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在教育过程结构问题认识上的成果:1、“主客”关系。结论: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2、教育者与学习者、教育中介客体之间对象性的关系:教育者是主体,教育中介客体和学习者是认识客体(复合主体);学习者是主体,教育者、教育中介客体是认识客体(复合主体)。在面对共同的教育中介客体时,教育者和学习者都作为主体结成主体间关系。3、主体(应然)我与客体(实然)我之间的关系。,四教育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教育者,学习者,第三节教育的起源及发展,一、教育的起源(一)生物起源论(二)心理起源论(三)劳动起源论,(一)生物起源论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主张生物起源的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沛西能等。利托尔诺(harlsLetourneau,1831-1902)在其所著动物界的教育一书中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教育起源于一般的生物活动。沛西能(SirThomasPereyNunn,19871994)1923年在不列颠协会教育科学组大会上的主席演说词人民的教育中指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我之所以把教育称之为生物学的过程,意思就是说,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应的、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待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利托尔诺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把动物界生存竞争和天性本能看成是教育的基础。按照他的看法,动物是基于生存与繁衍天性本能而产生了把“经验”、“技巧”传给小动物的行为的,这种行为便是教育的最初形式与发端。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归之于天生的、像动物本能那样原本具有的生物行为,教育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这就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二)心理起源论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心理起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PaulMonroe,18691947)。孟禄在其所著教育史教科书中,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教育应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他在其著作教育史教科书中写道: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这种原始共同体中儿童对年长成员的无意识模仿就是最初的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者避免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所在,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说,有其合理的一面。模仿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视之为教育的诸种途径之一。孟禄的错误在于他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不懂得人之所以成为人是有意识的本质规定,不懂得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因而,他的这种观点仍然是错误的。,(三)劳动起源论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具体之,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马克思把人的进化分为猿人正在形成中的人人,并相应地把劳动分为猿人的动作动物式的劳动劳动,那么,我们也据此把教育产生的进程分为动物的本能训练适应性模仿人的教育等几个连续的时期。所以,起源是一个历史过程。,首先,人类的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一道产生的,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其次,教育也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教育也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儿童从出生到成为一个具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至少要经历十几年的时间。在此期间,儿童从成人那里得到的知识、经验、技能、社会规范等,虽从最终目标看是为了将来从事社会的物质生产劳动,在宏观上是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延续和发展,适应了社会方面的需要;但从直接结果看则是发展了儿童的身心,实现了精神成长,在微观上促使人远离动物界,趋于社会化与文明化。我们认为,教育的起源就不仅有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共同之处:随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出于人类谋求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且有其自身的独有特质:教育也起源于个体发展的需要,是人的社会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二教育的发展阶段及特征,(一)原始教育原始形态的教育主要指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具有如下特点:教育水平低,教育内容和方法十分简单;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密切的联系。,返回,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人类有了剩余产品,可以供养一部分人不用直接参加生产劳动而专门从事文化教育事务;并且国家和阶级出现后,也有一大批社会公务人员和官吏需要专门的机构进行培养;特别是知识的积累与文字的出现,为学校的产生及发展提供了内容和手段。于是,学校便应运而生。,(二)古代教育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虽然在目的、内容、方法上有所不同,但是,由于一定社会的教育被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所决定,这又注定他们有着许多共同的特点和相同的地方。所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同属古代教育的范畴。古代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形式。第二,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第三,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第四,教育方法上崇尚书本,死记硬背。,我国奴隶社会时期的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史记中就有“孔子以六艺教人”的记载。封建社会时期,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独尊儒术的教育内容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末期。在欧洲,奴隶社会的斯巴达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赛跑、跳跃、骑马、游泳、角斗、投掷、武器使用和政治、道德教育等,雅典学校教育除体操和军事训练外,还受到读、写、算、音乐、文学、政治和哲学等方面的教育。封建社会教会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七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称为“三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称为“四学”。“三科”和“四学”合称“七艺”。世俗封建主的骑士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骑士七艺”,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吟诗等等。无论在教育目的上还是在教育内容上,古代教育都是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三)现代教育随着以机器为标志的现代生产力的发展,现代教育相应地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世纪中后期到世纪中期约一百年左右的时间。第二个阶段是和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在各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的发展相适应的,包括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近100年的时间。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中期到现在这段时间。这个阶段和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相适应,它以信息技术在现代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为标志。,(三)现代教育特点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2.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3.教育教育超前性4.教育具有普及性和多样性5.教育改革成为主旋律,(四)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学校教育将发生一系列变革:表现在教育目的的全面性、学校类型的多样性、教学手段的现代性等方面。2.全民教育(educationforall)3.教育的个性化4.教育的开放性,三新中国的教育,(一)新中国教育的发展(二)当代中国教育的现状,(一)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建国初17年的教育历程,11949年1952年当时主要采取了以下5个方面的改革措施:(1)接管和改造旧学校,掌握学校的领导权;(2)改革旧学制、颁布新学制,实行全日制学校、干部学校、业余学校同时并举的“三轨制”,为工农特别是工农干部提供受教育的机会;(3)所有设施都向工农劳动人民开门;(4)清理教师队伍,对教师进行思想改造;(5)对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以便更切实际地为经济建设的需要服务。这一过程大致到1952年底结束。,21953年1957年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对我国的教育思想的深刻影响,突出地表现在:(1)建设社会主义国民教育制度的原则。它强调学校的国家性、统一性、非宗教性、男女平权和普及初等义务教育。(2)教育目的。它规定培养全面发展的成员为教育的任务,实现这一任务最主要的途径则是掌握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的各科知识,并实现“门门五分”。(3)教学为主的思想。它强调智育的首要性,主张德育主要也是通过教学来进行的。同时它也就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材、课堂活动的主导作用。,31958年1965年提出了教育工作的主要依据。第一,教育事业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给合的方针,既要克服学习苏联过程中一定程度的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