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发展变化学前诊断.doc_第1页
(通用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发展变化学前诊断.doc_第2页
(通用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发展变化学前诊断.doc_第3页
(通用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发展变化学前诊断.doc_第4页
(通用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发展变化学前诊断.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发展变化”学前诊断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分解者都是异养需氧型生物B生产者都能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C人体内的疟原虫是厌氧型的消费者D消费者消耗的有机物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生产者解析:选A分解者有厌氧型和需氧型两类;无论是绿色植物,还是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这些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寄生在人体细胞内的疟原虫,其生活的环境是缺氧的环境条件,是厌氧型的消费者;消费者消耗的有机物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生产者。2种群的分布型包括甲、乙、丙三种,其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自然条件下,杂草的分布属于丙型B自然条件下,乙是种内斗争的结果C种群分布型与其资源需求有关D种群分布型就是群落的水平结构解析:选D图丙分布属于随机型,杂草属于此分布类型;图乙分布属于均匀型,是种内斗争使资源和空间合理分配的结果;种群不同类型的分布是为了合理利用资源,有利于种群生存;种群的分布型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不属于群落层次的水平结构。3图1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图2是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1中的c是种群密度,指的是某种群的总数量B图1中的a和b分别是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C图2所示种群的年龄组成由稳定型变成增长型D并非全部的生物种群都具有图1中的a特征解析:选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其大小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所以图1中的c表示的是种群密度,它指的是某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而不是种群的总数量。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而年龄组成既影响出生率又影响死亡率,所以图1中的a和b分别是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图2中曲线开始阶段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年龄组成为稳定型,之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其年龄组成变成了增长型。某些生物无性别之分所以也就没有性别比例这一特征。4如表是科研人员研究“施加秸秆和蚯蚓活动对麦田氮元素释放的影响”实验结果。其中表施处理是将秸秆均匀覆盖于土层表面,混施处理是将秸秆与020 cm土壤均匀混合。相关叙述错误的是()处理有机碳(g/kg)全氮(g/kg)铵态氮(mg/kg)硝态氮(mg/kg)对照6.880.693.5916.69秸秆表施8.710.853.8617.59秸秆表施蚯蚓8.610.834.0921.13秸秆混施9.240.924.2918.98秸秆混施蚯蚓9.390.914.2121.21A.蚯蚓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B土壤中有机氮主要以蛋白质、纤维素等形式存在C蚯蚓的存在显著提高了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D混施秸秆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可能是低氧影响了分解作用解析:选B蚯蚓营腐生生活,属于分解者;纤维素是糖类,不含氮元素;从表中结果来看,蚯蚓的存在显著提高了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如果混施秸秆土壤中氧气含量少,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会减弱,有机物分解减少,从而使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5图1中的a、b、c和图2中的甲、乙、丙、丁为两个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的生物成分,生态系统中a、b、c三个种群之间数量变化关系如图1所示,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丁四个种群同化量所占比例如图2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方向为abcB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丙属于第四营养级C若c、丁为植物,常用样方法调查两者的种群密度D甲、乙、丙、丁四个种群构成了一个群落解析:选C按图1中曲线峰值出现的先后顺序来看,能量流动方向为cab。甲、乙两个种群的同化量之比约为11,不符合10%20%的能量传递效率,故它们应属于同一个营养级,因此丙属于第三营养级。常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图2中的生物不包括分解者,甲、乙、丙、丁四个种群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考点二生态系统的发展变化种群数量变化与群落演替6.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演替达到稳定阶段后,物种组成稳定不变B火灾后森林的自然恢复过程是群落的次生演替C群落演替过程中各种群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D群落演替是一个优势种替代另一个优势种的过程解析:选B群落演替达到稳定阶段后,物种组成也会发生改变。火灾后的森林还有土壤条件及部分繁殖体,该处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群落演替过程中,各种群在进化,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7生物群落演替过程中,P为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R为所有生物的总呼吸量。下列有关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的过程中,P/R逐渐减小,达到顶极群落时P/R1且该比值没有变化,表明种群数量呈一定倍数增加;当1时整个种群数量都在减少,所以乙种群数量最少的时间在t2之后;甲种群在t3后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10某灌木(称m灌木)是一种寄生在猫爪藤上的荒漠植物,如图是在干旱季节里,此灌木对猫爪藤果实产量影响的数据统计。当干旱情况不严重时,寄生灌木不影响猫爪藤的果实数。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当干旱现象不出现时,猫爪藤和m灌木种群都将呈现出“J”型增长曲线B当干旱情况不严重时,每株猫爪藤果实数量如上图所示C假设猫爪藤受到m灌木影响程度逐年增加时,猫爪藤的数量将先增后减D荒漠被不断治理改良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群落有机物的总量将增加解析:选D当干旱现象不出现时,由于其他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猫爪藤和m灌木种群都将呈现出“S”型增长曲线;当干旱情况不严重时,寄生灌木不影响猫爪藤的果实数,不会出现题图所示的柱状图;根据题中信息无法判断猫爪藤是处于稳定阶段还是增长阶段,故当猫爪藤受到m灌木影响程度逐年增加时,猫爪藤的数量变化无法判断;荒漠被不断治理改良的过程是在以前的基础上进行的,属于次生演替,在演替过程中,随群落中物种数量的增加,有机物的总量将增加。考查综合迁移应用能力11如表所示为科研人员对鸟类资源的调查统计结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鸟类丰富度(种)平均种群密度(只/hm2)次生杂木林5511.506 3灌丛5116.358 1农田213.941 7人工马尾松林2314.385 7(1)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鸟类一般属于_。次生杂木林中的生物分布具有镶嵌现象,这属于群落的_结构。(2)表中数据表明,4种生态系统中的鸟类丰富度差别较大,其中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鸟类丰富度最低,原因是_;灌丛的鸟类平均种群密度最大,说明灌丛为鸟类的生存提供了更多的_。(3)调查中发现甲、乙两种鸟类存在捕食关系,二者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分析可知,_是捕食者。甲、乙种群数量的变化,体现了群落内部的_。解析:(1)鸟类一般以植物或动物为食,属于消费者。群落水平结构的特征是镶嵌性,次生杂木林中的生物分布具有镶嵌现象,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2)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其营养结构简单,物种数量少,故表中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鸟类丰富度最低。灌丛为鸟类的生存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和栖息空间,故表中灌丛的鸟类平均种群密度最大。(3)分析题图可知,甲种群的数量较多,乙种群的数量随甲种群数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甲为被捕食者,乙为捕食者。甲种群的数量增加,进而使乙种群的数量增加,乙种群的数量增加又使甲种群的数量降低,体现了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节。答案:(1)消费者水平(2)营养结构最简单食物和栖息空间(答案合理即可)(3)乙负反馈调节12.如图表示的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田鼠种群在不同条件下数量变化情况的数学模型,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1)如果要调查该草原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该方法常用于调查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2)图中a段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近似于“_”型曲线,其增长快速的原因是_,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_(填“K1”或“K2”)。(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分析图中曲线,与d段相比,影响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_(填“食物和天敌”或“气候和传染病”)。(4)在d段,若该田鼠的栖息地遭到破坏,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_会变小。解析:(1)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时,根据公式:种群个体总数N/初次捕获个体数M重捕个体总数n/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m,可推出种群个体总数NMn/m,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等式中M、n不变,m减小,故N增大,即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偏高。(2)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生存条件,如食物和空间有限、天敌对种群的限制等,图中a段种群数量迅速增加,接近“J”型曲线,原因是食物和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由图可知,田鼠的种群数量在K1值附近上下波动,故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K1。(3)d段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c段表示种群数量迅速下降,与d段相比,影响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气候和传染病。(4)在d段,若该田鼠的栖息地遭到破坏,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田鼠种群的增长会受到限制,其K值(或环境容纳量)会变小。答案:(1)活动能力偏高(2)J食物和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K1(3)气候和传染病(4)K值(或环境容纳量)13某生态系统主要物种之间的食物关系如图甲,而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中三个物种1、2、3的环境容纳量和某时刻的实际大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的食物网中H占有的营养级分别是_。除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该有_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若某季节物种A看到物种B的数量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信息,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功能。(2)假设物种A从B处直接获得的食物占其食物总量的60%。则A增加10 kg,至少需要B_kg。若外来生物入侵该生态系统,则会导致该生态系统的_锐减。(3)从图乙中可知,_物种的种内斗争最激烈,1、2、3三个物种的环境容纳量不同是因为_(从营养结构或能量流动角度分析)。解析:(1)分析图甲,H在食物网中占第三、第四两个营养级,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保证物质循环正常进行还需分解者;物种A看到物种B减少,部分个体另觅取食地,属于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2)物种A从B处获得的食物占其食物总量的60%,则A增加10 kg,至少消耗B的量(1060%)20%(1040%)20%20%130(kg)。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