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我国民事诉讼中自认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法学专业学生 顾丽媛指导教师 孙永军摘要:在西方证据史上被誉为“证据之王”的自认制度,是一个古老而又重要的诉讼证据规则,它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民事诉讼模式的确立与民事审判方式的具体运作。与此同时,自认制度还有利于简化诉讼程序,提高诉讼效率,降低诉讼成本,它不仅符合诉讼经济性的要求而且也有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所以自认制度至今仍在许多国家的民事诉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较为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自认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十分有助于“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这一原则的贯彻。 关键词:民事诉讼;自认;自认人The Reform and Improvement of Self Identifies System in the LawsuitStudent majoring in law Gu Lliyuan Tutor Sun YongjunAbstract:Self identifies in the history of the West as the King of evidence of the claimed system, is an old and important litigation rules of evidence, it has a direct impact on a country to establish patterns of civil litigation and civil trial mode of operation. At the same time, claimed the system will also help simplify the proceedings, the efficiency of the proceedings and reduce litigation costs, it not only conforms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proceedings of the economy but also contribute to the realization of justice, claimed the system is still in many countries civil Litig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he more it is worth mentioning that in China, claimed the reform and perfect the system very helpful evidence-based, with the law as the yardstick,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principle.Key words: lawsuit;self identifies;self-admission引言:自认,作为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在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都有比较成熟的规定和学说。但在我国,由于立法规定上的不完善及学理上的研究不够深入细致,还没有形成关于自认制度的相对权威、统一的学说,使得自认制度的功能远未得到发挥。为了充分发挥自认制度的积极作用,澄清审判实务中存在的种种疑虑,笔者试对自认制度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期对我国自认制度的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有所裨益。一、自认的一般含义(一)自认的概念所谓自认,有的学者认为自认就是当事人一方对对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不利于己的事实以承认或默认的方式所作的声明和表示,也有学者认为自认是指一方当事人对他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不利于己的事实承认其为真实的意思表示。日本学者兼子一也主张“自认是当事人在其诉讼的口头辩论或准备程序中所作出的与对方当事人主张一致,而对自己不利的事实的陈述”。而沈达明则认为,民事诉讼上的自认,又可以称作裁判上的自认、正式或要式的自认,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一方就对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表示承认或视为表示承认。3与此同时,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对自认的概念也有着不同的理解。英美法系国家基于“效果意思说”对自认的概念进行理解。英美法系国家历来坚持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为了便于此模式下的对抗辩论能够充分展开并发挥效用,这些国家对自认性质的把握比较全面。从这些国家的立法来看,他们一方面倾向依据“效果意思说”,将诉讼上的自认视为一种证明方法,同时也认识到诉讼外自认的证据价值,将其作为“传闻证据规则”的例外情形予以规定。而大陆法系国家则是基于观念通知说对自认概念予以理解。在大陆法系各国,因传统的职权式审判模式所使然,法官基于自由心证主义的要求而往往需要依职权在庭审中进行证据调查。因此,这些国家的立法一般依据“观念通知说”而将自认视为一种证据方法,只有在诉讼过程中提出并经法官对其审查判断后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二)自认的内容1自认的主体自认的主体,即是自认人,应是当事人。而当事人则包括:原告和被告、共同诉讼人、诉讼代表人和第三人。此外,在当事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时,应由其法定诉讼代理人代为诉讼,因此自认人还应包括法定诉讼代理人。在当事人或法定诉讼代理人委托他人代为诉讼的情况下,委托诉讼代理人也可作为自认人。然而不同的自认人作出自认的条件和效力各有不同:(1)当事人及其法定诉讼代理人在诉讼中,当事人当然可以作出自认。在其诉讼行为能力欠缺时,只能由其法定诉讼代理人代为诉讼行为,因此其法定诉讼代理人也有权代为自认。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当事人欠缺诉讼行为能力,只能由其法定诉讼代理人代为诉讼的情况下,无诉讼行为能力的当事人本人仍然可以进行自认。这是因为自认是一种对事实的陈述行为,是证据方式,而不是诉讼行为,所以自认就和证人作证一样,不要求自认人有诉讼行为能力。实际上大多数国家的民事诉讼立法,也是采取这种态度,如德国民事诉讼法第 455条规定,对已满 16周岁的未成年人,被宣告禁治产的成年人,暂时受监护的成年人,法院可讯问并命其宣誓。 (2)委托诉讼代理人、辅佐人此处的辅佐人是指经法院许可,与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 (法定诉讼代理人和委托诉讼代理人 )一同到场,辅助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为诉讼上陈述的第三人。法律规定辅佐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补足当事人和法定诉讼代理人对专门性技术知识陈述能力的不足,是为了弥补当事人因言语障碍听力能力欠缺所导致的陈述能力不足。既然辅助人参加诉讼的目的是为了补足当事人陈述能力上的不足,因此对对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辅助人根据当事人的真实意思,也可以代当事人作出自认。 委托诉讼代理人通常是有法律知识和诉讼技能的人,当事人和法定诉讼代理人委托其代为诉讼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其法律知识和诉讼技能方便当事人和法定诉讼代理人诉讼,从而更好地解决纠纷。因此,在当事人和法定诉讼代理人的授权范围内,委托诉讼代理人有权进行一切诉讼行为,包括对对方当事人陈述的承认。由于委托诉讼代理人和辅佐人是代当事人诉讼,因此在委托诉讼代理人或辅佐人的自认与当事人或法定诉讼代理人的真实意思相抵触时,当事人或其法定诉讼代理人可以予以撤销或更正。对于委托诉讼代理人、辅佐人的自认,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民事诉讼法都予以了规定,如我国“台湾地区的民事诉讼法”就规定,委托诉讼代理人、辅佐人视为得到当事人的授权,可以代为自认,但当事人或其法定诉讼代理人可即时撤销或更正其作出的自认。在英国,一般大律师和律师也被视为有自认的总的授权。在法国,委托诉讼代理人必须有当事人的特殊委托授权才能作出自认。(3)共同诉讼人共同诉讼是指一方或双方均为二人以上的诉讼。共同诉讼可分为普通共同诉讼和必要共同诉讼。大陆法系民事诉讼理论通常认为,由于普通共同诉讼人之间相互独立,其中一人的行为或对方当事人对其中一人的行为,只对该当事人有效,对其他共同诉讼人没有效力。因此在普通共同诉讼中,其中一人的自认或对方当事人对其中一个普通共同诉讼人的自认,对其他普通共同诉讼人没有约束力。对于必要共同诉讼,大陆法系民事诉讼理论对必要共同诉讼人其中一人的行为对其他必要共同诉讼人的影响,采取的是有利原则。即必要共同诉讼人一人的行为有利于全体必要共同诉讼人的,及于全体必要共同诉讼人;不利于全体必要共同诉讼人的,则不及于全体共同诉讼人。此处的有利,是指行为时就形式上看,是有利于全体必要共同诉讼人,还是不利于全体共同诉讼人。只有在行为时从形式上看有利于全体必要共同诉讼人,才对全体必要共同诉讼人产生约束力;但对方当事人对必要共同诉讼人一人所作出的自认,不管该自认对全体必要共同诉讼人是有利,还是不利,都对全体必要共同诉讼人产生约束力。我国民事诉讼法对普通共同诉讼人之间内部关系的规定,与大陆法系国家的规定相同。但是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必要共同诉讼人之间内部关系的规定,与大陆法系国家的规定却有所不同。我国民事诉讼法不是以有利原则,而是以承认原则来处理必要共同诉讼人的内部关系的,即共同诉讼的一方当事人对诉讼标的有共同权利义务的,其中一人的诉讼行为经其他共同诉讼人承认,对其他共同诉讼人发生效力。这种承认包括明示承认和默示承认。所谓默示承认,是指只要共同诉讼人未对其他共同诉讼人实施的诉讼行为表示异议,即表明该共同诉讼人已经承认。因此必要共同诉讼人其中一人对对方当事人的自认,只有在其他当事人承认的情况下,才对其他当事人有约束力。与大陆法系国家的规定一样,对方当事人对必要共同诉讼人其中一人的自认,对其他必要共同诉讼人都有约束力,而无需其他必要共同诉讼人承认。(4)诉讼参加人此处的诉讼参加人是指参加诉讼的第三人。在大陆法系民事诉讼法中,有关于第三人参加诉讼的规定。其中对他人之间的诉讼标的提出部分或全部请求,或主张他人之间的诉讼结果会对自己的权利造成侵害,因此在他人之间的诉讼进行中,以原诉讼中的双方当事人为共同被告,提起诉讼的人被称为主诉讼参加人。对原告和被告之间的诉讼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为辅助一方当事人进行诉讼而参加到正在进行的诉讼中的第三人被称为从参加诉讼人。由于在诉讼中,主诉讼参加人处于原告的地位,判决对其有约束力,因此主诉讼参加人当然能够对对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予以自认。从诉讼参加人通常是为辅助一方当事人进行诉讼,虽然在诉讼中可为一切诉讼行为,但从其辅助一方当事人诉讼的目的出发,通常认为与所辅助当事人利益相违背的行为,应无效。因此一般而言,从诉讼参加人不能对对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予以自认。有疑问的是,如果从诉讼参加人的自认得到所辅助一方当事人的认可,其自认是否有效?有学者认为,由于此时从诉讼参加人的自认已经得到所辅助一方当事人的认可,应认为与所辅助一方当事人的意思不相违背,应有效。但也有学者认为,由于从诉讼参加人不能在诉讼中处分当事人的实体权利,因此这种自认是无效的。我国民事诉讼法对于第三人参加诉讼的规定,与大陆法系国家的规定并不完全一致。在我国民事诉讼理论和立法中,第三人被分为了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所谓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是指对原告和被告争议的诉讼标的有独立的请求权,而参加诉讼的人。所谓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是指虽然对原告和被告之间争议的诉讼标的没有独立的请求权,但与案件的处理结果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参加诉讼的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在诉讼中处于原告的地位,判决对其有约束力,因此对于诉讼中与其请求有关的事实,他可以作出自认。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虽然对案件的诉讼标的没有独立的请求权,但却与案件的处理结果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可能会在判决中享有一定的权利,承担一定义务,因此他对与自己利益有关的事实,也可以作出自认。2. 自认的客体自认的客体也即是自认的对象。通常认为,自认的对象是对方当事人主张的案件事实。此处的案件事实是指案件的主要事实,而不包括间接事实和辅助事实。由于自认是当事人对对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的承认,因此自认的对象也不包括法律法规、经验法则、法律解释和法律问题。(1)自认的对象是案件事实自认作为一种证明方式,其对象应当是案件事实,而不是对方当事人的权利主张。在民事诉讼理论中,当事人对事实主张的承认(自认)与当事人对权利主张的承认(认诺)是被严格区分的。自认不同于认诺。所谓认诺也被称权利自白,是一方当事人对于他方法律上效果的主张(我国最高法院解释中提到的诉讼请求)的承认。法院可依处分权主义直接基于认诺判决支持对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而不仅仅是认定事实。(2)自认的对象是案件的主要事实对于间接事实和辅助事实,自认没有约束力。所谓主要事实又称为直接事实,是指对于权利发生、变更或消灭法律效果有直接作用的,并且是必要的那些事实。换言之,即构成适用该法律规范内容的要件事实,或者说法律条文中规定的要件事实。 (3)自认的对象不包括法律法规、经验法则、法律解释和法律问题。二、 自认制度的比较法研究自认是民事诉讼制度中的一项重要规则,一方面,它具有免除对方当事人举证责任的功效;另一方面,它具有约束法院的效力,法院应当以该项自认作为判决的基础。因此,尽管对自认的性质理解各异,两大法系国家均对自认规则予以制度上的设计,经过多年的演进,许多国家形成了规范的自认规则。(一)大陆法系国家的自认规则在大陆法系国家,自认是指一方当事人就不利于自己而有利于对方当事人的有关事实真实情况的承认(注:参见意大利民法典第2730条)。作为单方面行为的自认不需要另一方当事人的同意就产生其效力,只要是无瑕疵的、有意识的表示。尽管并非旨于供证据之用,仍然产生效力。在大陆法系国家看来,各种证据方法中,自认初看似乎最具有说服力,但自认亦可与真实情况相违背,所以法律并不给予绝对的证明力。关于自认的分类,各国并不相同。在法国,自认分为诉讼中的自认和诉讼外的自认。前者是指当事人和其特别受托人在诉讼中所做的声明,这一自认向有管辖权的法官在诉讼程序中作出,并且是在争论涉及的事实的程序中作出。诉讼中自认的效力是:在对抗自认者来说,自认具有充分的证据力,不管法官心中如何想法,应当把自认的事实作为真实的。理由是自认者作自认时所处的环境不能使人相信他没有意识到他的声明的严重性。后者是指凡是不具备诉讼中自认条件的自认。在另一个诉讼程序中的自认、口头的、信笺上的自认都包括在内。法律并没有规定诉讼外的自认的证明力,法国学者认为,应当由法官自由裁量。诉讼外的自认可以用诉讼中能采纳的证据方法予以证明。日本民事诉讼法也规定了两种自认:裁判上的自认和拟制自认。前者就是诉讼中的自认,对其效力,日本民事诉讼法第179条规定:当事人在法院自认的事实,无需进行证明。后者又称准自认,是指对一方当事人主张的事实,对方当事人不明确的争辩的情况。依照日本民事诉讼法第140条第1款的规定:当事人在口头辩论中对于对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不作明确的争执时,视为对该事实已经自认,但根据全部宗旨可以认为对该事实有争执时不在此限。(二)英美法系国家的自认规则 在英国,根据英国民事诉讼规则第14章第14.1条的规定:一方当事人可对他方当事人主张的案件事实之全部或部分事实进行自认。当事人可通过书面通知的形式(如在案情声明中自认或通过信函)进行自认。换一个角度讲,自认是指当事人一方为了反对另一方,可以把他曾经做过的承认或者经他授权作过的承认作为证据加以复述。在英国,自认作为一种证据被规定在英国民事证据法中,自认的方式有两种:正式的自认和非正式的自认。前者为审判上的自认(诉讼上的自认),后者为审判外的自认(诉讼外的自认)。按照一般规则,经当事人正式自认的事实,不需要证据。根据英国最高法院规则,正式的自认可以在诉讼程序的各个阶段作出,但必须用诉讼文书的形式作出,其方式有两种:(1)明示的自认:例如,被告在诉讼文书上说:“自己曾经在协议上签名”。(2)默示的自认:例如,被告没有否认原告诉讼文书上的一项主张。在美国,证据法将自认作为一种证据对待。自认分为当事人的自认、代理人的自认、于己不利的陈述等。当事人自认又称本人自认,是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所作出的自认。代理人的自认通常包括诉讼代理人、监护人等所代为进行的自认。在美国,代理人的自认可作为证据使用,与当事人作出的自认具有相同的证明效力,其后果均可导致法院将这种自认的内容作为对其不利的证据,构成实体裁判的基矗所谓于己不利的陈述,是指由一个充分知情的陈述者作出的陈述证据,如果该陈述者无法出庭作证,并且若该陈述作出,会与陈述者的金钱或所有权利相悖,或置他于承担民事或刑事责任的风险中,或导致他作出一个无效的针对他人的要求,或置他于成为社会厌恶、讥笑或耻辱的对象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理性的人为自己考虑不会作出陈述,除非他相信这是真的,根据传闻规则,这个陈述证据并非不可采。三、我国现行法自认制度规定之缺陷 我国民事诉讼法并没有专门规定自认制度。由于从属性上讲自认是特殊的当事人陈述,因此,它被包含在民事诉讼法第63条所规定的当事人陈述中。将自认纳入当事人的陈述,其在审判实践中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根据民事诉讼法第63条第2款的规定,即使是当事人的陈述,也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这表明,在我国,当事人的自认,与书证、物证一样,只不过是一种普通的证据。它必须经过质证、认证,查证属实后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由此可见,依据民事诉讼法,自认不具有直接的证明力。而依据传统的自认理论,诉讼上的自认,具有直接的证明力,无需认证;其次,根据民事诉讼法第71条第1款的规定,法院对当事人的陈述,应当结合本案的其他证据,审查确定能否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这说明,在我国,不仅不承认自认具有免除对方当事人举证责任的效力,而且也不承认自认对法院有拘束力。由此决定了在审判实践中,仅凭当事人的自认是无法定案的。由于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上述缺陷,使得自认在效力上等同于其他证据,法院仅凭当事人的自认,还无法认定事实的存在,这影响了自认规则在审判实践中的运用。为了弥补不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5条规定,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和提出的诉讼请求,明确表示承认的,无需举证。这一规定虽未使用自认这一术语,但从其内容上看,它已具备了自认的雏形,比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前进了一步。但该规定没有明确区分诉讼上的自认和诉讼外的自认,而是不加区分地赋予两者同样的免除对方举证责任的效力,不能不说是一个明显的疏漏。此后,为了适应审判方式改革的需要,最高人民法院1998年公布了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的规定,该司法解释涉及到自认规则。例如,该司法解释第21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只有本人陈述而不能提出其他相关证据的,除当事人认可外,其主张不予支持。实际上,这是从反面确立了明示自认的效力。再如,该司法解释第22条规定,一方当事人提出的证据,对方当事人认可或者不予反驳的,可以确认其效力。实际上这是对默示自认效力的规定。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称规定)第8条对当事人的自认作了规定,较以前的法律、司法解释相比,规定更加具体,但仍不完善:规定明确规定了明示自认、默示自认、自认对当事人的效力、自认的撤销以及委托代理人自认的效力,但对诉讼外的自认、自认对法院的效力、调解中的让步能否看作自认、和解协议能否看成自认等问题没有规定。总的看来,我国立法和司法解释对自认的规定比较散乱,缺乏对诸如自认的概念,自认的类型,自认的效力等系统全面的规定。这使得自认规则在审判实践中的运用大打折扣。例如,由于立法未对自认对法院是否具有拘束力予以明定,使得法官对此认识不一,有的认为诉讼上的自认对法院具有拘束力,进而据此作出判决。有的则否认诉讼上的自认对法院具有拘束力,在当事人作出自认后,仍然要求对方当事人对自认的问题继续举证,甚至作出与自认相反的判决。这种做法使当事人产生了法院故意刁难自己的错觉,不仅引起当事人的不满,而且导致当事人对判决的公正性产生了怀疑。在将公正和效率作为审判工作永恒主题的今天,通过立法确立完整、科学的自认规则,不仅是程序公正的内在要求,而且是提高诉讼效率的需要:首先,就自认与程序公正的关系言之,承认自认具有证据法则的性质,可以使当事人的程序主体地位得到更加充分的尊重,并且可以防止法院对当事人的突袭性裁判,同时也可以减少法院借当事人举证偏袒一方当事人的倾向;其次,就自认与诉讼经济的关系而言,承认自认具有证据法则的性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证明的环节和对象,缩短诉讼周期,压低审限,降低法院、当事人在时间、物力、人力方面的成本支出,实现诉讼经济的目的,减少诉讼迟延。四、关于完善我国自认制度的几点设想正是由于自认规则在实践司法公正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国立法应当确立独立、完整的自认规则。针对这篇文章所探讨的自认制度,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一) 诉讼上自认的法律效力应在立法中加以明确规范 司法解释虽然规定诉讼上的自认可以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但是对于自认是否对人民法院和当事人发生约束力的问题却没有任何正式的规定。事实上,根据民事诉讼法第71条的规定,当事人的自认对人民法院没有任何约束力。另一方面,诉讼上的自认在一般情况下应具有不可撤销性,当事人应受其约束,对此,我国民事诉讼法也未加以规定,故而导致司法实践中当事人可以时而自认、时而撤销,这不仅有损法律的严肃性,而且增加了人民法院认定事实的难度。因此,应对允许撤销自认的特殊情况加以列举式的明确规定,除此之外,则不允许当事人随意撤销自认。另外,自认经撤销后,尽管已经失去了自认的效力,但是,法院仍然可以考虑当事人这种时而承认、时而撤销的情形,以及与之相伴的轻率的诉讼态度,作为判断事实真伪的依据。(二) 应明确规定,调解和和解中的让步不具有自认的效力 无论是起诉前的调解还是起诉后的和解,其目的是通过互相让步来平息争端。当事人在调解程序中所作出的让步主要是为了尽快解决纠纷,但这种让步不意味着当事人一方承认对方所主张的事实或诉讼请求,故不能把当事人在调节过程中让步看作为自认。一旦当事人一方对这种让步反悔,另一方仍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三) 立法上应当明确区分对事实的自认与对诉讼请求的自认 由于受原苏联民事诉讼理论及立法的影响,我国民事诉讼法未对二者加以区分,而是统一称之为“承认”。为避免概念上的混淆,便于时间中的掌握和运用,应将二者加以区分。对此,可借鉴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例,将对事实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窗》泰格特获奖课件
- 销售上半年的工作总结
- 领导汇报职业规划
- 患者呕吐用药护理规范
- 广东省湛江市霞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及答案
- 总经办月工作总结
- 行政部门月度汇报
- 2025私募股权投资合同委托监管协议范本
- 连带责任担保贷款协议7篇
- 道路工程制图 第5版 课件 项目三绘制简单形体的投影图30
- 苯二氮卓药讲课件
- 班主任班级卫生管理培训
- 小学生钻石画社团课件
- 隐私计算在档案中的应用-洞察及研究
- 防止触电事故的安全技术措施
- 中国酒店发展阶段课件
- 2025年重庆市八中科学城中学校小升初自主招生数学试题
- 科技论文写作 第2版 课件 第1-5章 科技论文写作概述-英文科技论文的写作
- 新生儿医患沟通实务要点
- 旅行社地接合同协议书
- 中医失眠治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