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冊第六課,桃花源記,陶淵明,.,2,課文背景介紹,桃花源記原依附於桃花源詩前,僅是詩的序言,原題作桃花源詩并記,選自靖節先生集。但因此記故事生動,結構完整,筆法優美,於是常獨立成篇,比詩更為廣泛流傳。陶淵明生於晉、宋易姓之際,目睹政治黑暗與社會動盪,因無法施展抱負,於是歸隱田園,並藉詩文以抒發關心國事蒼生的心懷。,.,3,本文運用小說筆法,以漁人誤入桃花源的經歷為線索展開寫作,開頭點出時代及漁人的籍貫,語氣肯定,似真有其時、其地;文末提到高士劉子驥,是晉書隱逸傳的人物,更似真有其事;結語以後遂無問津者暗示理想世界的幻滅,餘味悠然不盡。全文遣詞簡潔精鍊,用語平易清新,在六朝文中別具一格。,課文背景介紹,.,4,社會動盪的反照陶淵明虛設桃花源,可說是移情作用,用來反映廣大人民想擺脫混亂不安的願望,寄寓了對美麗社會的嚮往。個人際遇的寄託陶淵明入世仕宦嘗試失敗,轉而歸隱田園,所以桃花源是一個典型的、與世無爭的農村社會,如儒家的大同世界,也如道家小國寡民的世界。,寫作背景介紹,.,5,仙道思想的勃興魏晉社會擾攘,人民渴望安定的樂土,所以隱逸之風和仙道思想盛行,但值得注意的是,桃花源並非仙境,而是結廬在人境的人間理想社會。,寫作背景介紹,.,6,武陵是秦漢以後著名的蠻族聚居之地。蠻族居處的特色是人跡罕至的深山險谷,如此則有與世隔絕的可能,這是陶淵明何以將與世隔絕五、六百年的桃花源安排在武陵的原因之一。陶淵明之所以取南方的武陵,大概是當時自潯陽逃亡入蠻,已見於江州都督劉毅所上的表中,且自潯陽至武陵,水路便捷,所以陶淵明便以武陵為桃花源的背景。,武陵為蠻族聚居之地,.,7,位居深山險谷、人跡罕至的武陵蠻族,既為陶淵明提供了與世隔絕的桃花源的背景;而賦役嚴苦、兵連禍結、民不聊生的現實,又激發陶淵明構想出桃花源以表抗議;再加上逃亡入蠻的諸多事實,正可作為桃花源記中漁人發現桃花源的故事的線索,為陶淵明指引了桃花源的最佳地點。,武陵地點之探討,.,8,然而陶淵明這篇名作,當不應視為實事實地的記錄報導,因為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非但在南朝的漢人及南北朝的胡人所統轄的州域內難以找到,因為糾合宗族鄉黨、據險自守的社會型態,其生活方式與陶淵明理想之桃花源仍有本質上的殊異。桃花源中自絕於世,怡然自樂的小天地,仍然是兩個不同的世界。,武陵地點之虛實,.,9,桃花源記殊非記實之文,陶淵明只是從現實背景中有所取材,並加入個人的理想,方成此千古名篇。桃花源記中的精神意境,應當是以老子的小國寡民為骨架,並以陶淵明一再神遊的上古之世為血肉的。陶淵明勸農詩云:悠悠上古,厥初民生。傲然自足,抱朴含真。或許傲然自足,抱朴含真才是桃花源記的精神意境最適切的註腳。,小國寡民之世界,.,10,劉子驥,名驎之,河南省南陽市人。東晉末年隱士,喜遊山水,曾到衡山採藥,深入忘返,見一條溪水的南岸有兩個石倉,因水深而無法渡過,要回家,又迷失方向,幸虧遇見伐木作弓的人,問清楚道路才安抵家園。後來聽說那石倉裡有仙丹,想再去尋找,但再也找不到了。晉書隱逸傳,劉子驥其人其事,.,11,本文為詩前序言,與白居易琵琶行並序、文天祥正氣歌並序之序相當。而桃花源記以散文敘述詩的本事,以韻文概括記的內容,韻散結合又可分立的方式,非常特殊。桃花源記藉著人物、事件舖排情節,層層推進,為一靈美的敘事佳構,而桃花源詩卻更直接抒發作者內心深處的情感,以自述懷抱作結。兩者敘寫方式不同,呈現作品變化錯落之美。,桃花源記與桃花源詩之比較,.,12,桃花源詩與記之不同,.,13,作者介紹,陶潛,字淵明,一字元亮,是東晉名將陶侃的曾孫,自幼博覽群書,人格高潔,不慕榮利。生性淡泊,不屑為五斗米折腰。一生高風亮節、率性任真。卒後,友好私諡曰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曾祖陶侃,是東晉有名的開國元勛,祖父陶茂擔任過武昌太守,父親也曾做過太守,但到陶淵明時,已然家境衰落。,.,14,陶淵明所處時代,除了一次為了抵抗異族苻堅侵略而發生的淝水之戰(西元三八三三八四年),兩次為了光復失土而發動北伐慕容燕(西元四九四一年)與姚秦(西元四一六四一八年)的戰爭之外,其他在劉裕篡位代晉(西元四二年)之前,東晉國內共經歷十一次戰亂,都是因爭權奪利而發生戰役。,戰亂頻仍,.,15,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出身微寒,以軍功升任荊州刺史,後來官至大司馬,封長沙郡公。外祖父孟嘉為征西大將軍桓溫長史,然至陶淵明時家道已經衰落。陶淵明在他詩文中曾言及少而貧苦、弱年逢家乏。,家世背景,陶侃,.,16,陶淵明幼時雖家貧,父親早歿,然母親深厚的文化教養,將外公孟嘉那一代名儒的涵養、言行的超卓、胸襟的開闊氣度都投入在陶淵明身上。陶淵明從小喜愛儒家經典,深得義理精髓;又愛讀老子、莊子自然無為的境界,並且具有佛家慈悲與空觀的心胸。一身兼有儒、道、佛三家的菁華,淬勵一派光風霽月的人格。,人格皎潔,.,17,東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西元三九三年),二十九歲的陶淵明第一次出來做官,任江州祭酒。沒多久他受不了做小官的種種拘束和折磨而辭官。閒住六、七年之後,又到荊州(今湖北省江陵縣),在荊州刺史桓玄幕下作屬吏。大約出仕一年多到兩年,這段時間所寫的幾首詩裡,以一種悔恨自責的語氣,自問為什麼要離開家園到遙遠的荊州,表白了不留戀榮名利祿,後因母喪而辭職。,仕宦之途,.,18,東晉安帝元興二年,桓玄發動叛亂,陶淵明四十歲,第三次出仕,先後做過鎮軍將軍劉裕的參軍、建威將軍劉敬宣的參軍,時間都不長,就辭官回家了。四十一歲最後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幾天的彭澤令。因不滿現實的黑暗,厭惡官場的汙濁,當督郵來彭澤縣,小吏告訴他要束帶迎接時,他說: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隨即辭官,並寫了有名的歸去來辭,歸隱家鄉。,不為五斗米折腰,.,19,猛志逸四海(24歲以前)陶淵明年輕時,有大濟蒼生的凌雲壯志,他說自己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遊、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冰炭滿懷抱(2434歲)當時社會動盪不安,戰亂頻仍,陶淵明痛感這是一個真風告逝,大偽斯興的時代,人在官場,但壯志無從實現,內心深感痛苦。,心路歷程,.,20,復得返自然(3445歲)辭去彭澤縣令,陶淵明覺悟官宦生涯原是夢,視前幾年作官為誤落塵網,從此不再出仕,決定歸隱,寄情山水以保有心靈自由。不覺知有我(45歲老死)陶淵明在隱居生活中經歷了飢寒交迫,卻能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臨死前更已攀登到不喜亦不懼的最高境界,故典範常留人間。,心路歷程,.,21,陶淵明今存詩歌凡一百二十多首;辭賦、散文凡十一篇。其中詩歌題材重要的是田園詩和詠懷、詠史詩。此外還有哲理、贈別、家訓等內容。在現存的一百二十多首陶詩中,大多為描寫農村景色和鄉居生活的作品。田園詩內容真實,感情深厚,表現樸素的自然美。最為人們所傳誦:歸園田居、桃花源詩、飲酒詩這些篇章是有名的代表作。,文學成就詩,.,22,陶淵明的詠懷、詠史詩有:雜詩、詠貧士、詠二疏、詠三良、詠荊軻、讀山海經等。詠懷詩的作品表現孤獨、悲憤的心境。讀陶淵明的田園詩,我們會覺得他內心很平靜、很達觀,再讀他的詠懷詩或詠史詩,才知道達觀與平靜,只是一種表面的或暫時的現象,悲愴才是他內在真實的情感。,文學成就詩,.,23,散文有不少優秀作品,如歸去來辭、閒情賦、桃花源詩并記、五柳先生傳等,同他的詩篇一樣,表達他的思想感情、生活態度和高尚品質。著名的歸去來辭,作於歸隱之初,文中對田園生活無限嚮往,凸顯他不願同流合汙的志趣。文中充滿詩意,全無半點斧鑿痕,具有很深的感染力,被宋代作家歐陽脩推為晉代最好的文學作品。,文學成就散文,.,24,淵明詩文自然、質樸,看似平淡,其實寄意深遠;善於描繪田園景色和淳樸的農村生活,體現出不願同流合汙的精神和樂天安命的情操。在世時詩名不彰,唐、宋以後備受推崇,被認為是屈原之後,李白、杜甫之前最重要的詩人。因其詩多寫田園躬耕生活,後世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人之祖。後人編有靖節先生集。,山水詩人:謝靈運,文學貢獻,.,25,生命的價值為何?人的尊嚴究竟是什麼?人生到底應該追求什麼?這都是陶淵明作品中時常思考的主題。陶淵明個性任真,不矯揉,不為世俗左右,不矯然而祈譽,有強烈的價值判斷。當時在腐朽的官僚體制下,逼迫他摧眉折腰,扭曲他的本色特性,他寧可辭官也不願卑躬屈膝,不肯低聲下氣。最後他選擇曾不吝情去留,真正達觀放曠,追求個性解放。,任真、自由、獨立人格,.,26,陶淵明堅持真性情,沒有當時一般作家的雕琢氣息。比起同時代的謝靈運,更襯托陶詩的鋪排少,用典少,雕飾堆砌也少,如: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飲酒之五、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歸園田居、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之五。這樣口語化的詩句正是蘇東坡所讚美的質而實綺,癯而實腴,是平淡中有無限豐采,質樸中有深厚的情味。,平淡質樸的文風,.,27,陶淵明把對人生真諦的追求,及對事物的獨到見解,灌注在自己的情感中,透過形象化的方式表露,使他筆下的人、事、物都融入強烈的主觀感受和情思,每每情景交融,達到物我同一的渾化境界,具有崇高的美學價值。作品中無論是抒情,還是描景、刻畫人物,都喜愛用白描手法,只要輕加點染,形象就鮮明凸出;力避濃抹豔妝,自然顯得色彩淡雅清新。,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28,蘇軾稱讚陶詩云: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實美。黃庭堅讚美陶淵明有不煩繩削而自合的藝術境界,已達爐火純青的境地。陶淵明以獨特的風貌,真心關懷現實,誠懇反映社會,尤其把田園山水生活引入詩篇,產生真樸的藝術風格,有力地衝擊當時沉悶和空虛的文壇,開闢田園詩的一片天地,被譽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古今隱逸詩人之宗,.,29,劉大杰說陶淵明是魏晉思想的淨化者,他的思想有儒、道、佛三家精華而去其糟粕:儒家的律己負責而不為虛偽的禮法和破碎的經文所陷;老莊的清淨逍遙而不與頹唐的清談名士同流;佛家的慈愛而不著空。,思想探討,.,30,自然樸素平淡卻不單調,富含深意情景交融在客觀景物的描述中融入個人情思與寄託充滿真情梁啟超說:作品中把個性活出來的,屈原之後,我便數陶淵明境界高遠王國維認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無我之境的代表風格獨特蘇軾評其文: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詩文評價,.,31,以葛巾濾酒郡城守將前來看望陶淵明,正巧他的酒釀好了,陶淵明順手摘下頭上的葛巾來濾酒,用完了,再把葛巾戴在頭上。,陶淵明二三事,.,32,陶淵明責子詩: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陶淵明看待兒子的不成材,有一種愛之深責之輕的舒泰豁達吧!,陶淵明二三事,.,33,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第一段課文注釋,太元東晉孝武帝年號(西元三七六三九六年)。武陵晉郡名,在今湖南省常德市。,.,34,緣沿著、順著。遠近指路程的距離。此為偏義複詞,偏在遠。落英繽紛落花繁多雜亂。英,花。繽紛,繁雜的樣子。許慎說文解字:凡草曰零,木曰落。落,本義為草木凋零。2.形容初開的花,茂盛繁多的樣子。詩經周頌:訪予落止,率時昭考。傳云:落,始也。所以落有開始之義。異驚奇、驚訝。,第一段注釋,.,35,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豁然開朗形容由狹隘幽暗而寬闊明亮。豁然,開通明朗的樣子。豁,音,開闊、寬敞。平曠平坦開闊。儼然整齊的樣子。儼,音。,,類,第二段課文注釋,.,36,阡陌交通田間的小路交互相通。阡陌,田間的小路,南北曰阡,東西曰陌。史記秦本紀:為田開阡陌。司馬貞隱引風俗通:南北曰阡,東西曰陌;河東以東西為阡,南北為陌。,第二段注釋,.,37,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男女衣著悉如外人男女服裝,完全像另外一種人,指與漁人所在的武陵地區民眾衣著不同。,借代,第二段課文注釋,.,38,黃髮指老人。老人髮色轉黃,為高壽的徵象,出自詩經魯頌。垂髫指兒童。髫,音,小兒下垂的頭髮。古時兒童不束髮,故云垂髫。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具全、詳細。要音,邀請。,第二段注釋,.,39,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絕境與外界隔絕之地。乃不知有漢竟然不知道有漢朝。乃,竟然。,第二段課文注釋,.,40,無論更不用說。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漁夫逐一為桃花源中人詳細敘述自己所知的外界事情。嘆惋驚嘆惋惜。惋,音。延邀請。,第二段注釋,.,41,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記,扶向路沿著先前來時的路。扶,沿著、順著。向,昔、先前。白居易琵琶行:淒淒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第三段課文注釋,.,42,及郡下到了郡中。及,到。郡下,即郡中,指武陵郡官署所在地。詣音,往見、拜見。南陽劉子驥南陽,郡名,在今河南省南陽市。劉子驥,名驎之,為人不慕名利,喜歡遊山玩水。規往計畫前往。規,計畫。尋不久。問津問路,此指尋找桃花源的道路。津,渡口。論語微子:使子路問津焉。,第三段注釋,.,43,本文描寫了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藉以批判、對比黑暗的現實,也寄託了作者對政治與社會的理想。桃花源描述不僅是隱士的世外桃源,也是農民的樂土。它是一個自給自足,沒有壓迫和剝削的社會,也是一個自由、富裕、安寧的社會。詩人以極大的熱情,從生產到生活,從自然環境到人們的精神面貌,對桃花源作了十分全面的描繪。,本文寓意,.,44,濁世中安身立命的淨土桃花源只不過是太平盛世裡祥和的農村景象罷了,但是在陶淵明那個時代裡,卻是夢寐難求,主要的原因是陶淵明身處於干戈不斷的亂世中。桃花源中環境平和安定,人民豐衣足食,且無外力紛擾、政治干預,是陶淵明心目中濁亂世局裡安身立命的淨土。,桃花源的意義,.,45,避邪去惡的信仰桃,仙木也,能厭伐邪氣、制百鬼,古人過年時在門上貼桃符避邪。春天愛情的代表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桃之意象,.,46,春天愛情的代表桃花是春天的象徵,占斷春光是此花,春天三月又稱桃月,三月潺潺的溪水則有桃花汛的美名。長生益壽的祝福王母娘娘的仙桃,可以延年益壽、長生不老。,桃之意象,.,47,德留後世的象徵(1)夸父逐日,道渴而死,其杖化為鄧林(桃林)(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3)桃李滿天下逃離世俗的含義中古音桃、逃同音身處局勢混亂、政權更迭之時,既無法實現理想,又不願同流合汙,只好憑藉文學的想像力,從現實出走。,桃之意象,.,48,工作性質的特殊漁人不像農夫必須守著田地耕作,漁與樵因工作屬性,會行船泛舟、深入山林,容易有奇遇。本文的漁夫正是透過溪流的引渡,超越現實侷限,來到世外桃花源。陶然忘機於江湖漁人在煙波浩渺的自然中討生活,與沙鷗為伴,陶然忘機,一如文中漁人無意得桃源,但有心便尋不著。,漁人之意象,.,49,孤高不俗的形象屈原行吟澤畔,所遇見的漁父;柳宗元筆下的孤舟簑笠翁;白樸的不識字煙波釣叟,共通形象都是孤高不俗,隔絕仕途,與世無爭。漁人是智者化身漁諧音愚,取大智若愚的深義,暗示因愚無心機才得以撞入桃花源,處處誌之的心機違反承諾,落得不辨仙源的結局。,漁人之意象,.,50,第一段:情境敘發現經過、人物、地點及緣由。本段描寫手法具條理,寫漁人在偶然間發現桃花源及桃花林之美景。第二段:主題敘桃花源內詳細的情形。本段作者極力馳騁筆勢,勾勒心中理想的生活境界。是全文的主體和核心,寫漁人所見桃花源的風光和情趣。第三段:收束引太守及劉子驥兩人的往訪,證明真有其地;但以找尋不得,暗示此地純屬烏有。重尋桃花源,終不復得。,寫作手法,.,51,作者以豐富的想像,用虛實相襯的筆法將桃花源寫得似幻疑真。文章一開始點明時間、地點、人物,好像實有其事;但時間只約略說太元中,不明確地說出哪一年,使得故事具有傳說的性質。且漁人是在不知不覺中踏上通往桃花源的路,這就更顯得桃花源是個神奇的地方。劉子驥,是歷史上實有的人物,作者把他寫進作品中,進一步渲染作品中撲朔迷離的氣氛。,一、虛實相襯,似幻疑真,.,52,全文以漁人進入桃花源為線索,按照時間的順序逐漸鋪展。作者巧妙安排漁人發現和進入桃花源完全歸之於意外,由溪到林,由林到山,由山到村,步步引人入勝。其次,描寫桃花源中美好情景,藉由一問一答之中深化文章的主題思想。最後,寫漁人雖然處處誌之,但是等到再訪時,遂迷不復得路。暗示著桃花源並不存在,作者並用劉子驥計畫探訪未果作結,寫來層次分明。,二、結構嚴謹,層次分明,.,53,桃花源記的語言十分準確和精鍊。文章一開頭,只用十九個字,就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和人物。第二段描寫桃花源的景象,不過四十八個字,就勾畫出一幅極其動人的場景。從桃花源的土地、屋舍,一直寫到男女老幼的衣著以及他們的精神狀態,層層深入,次序井然,無一贅字。通篇文字簡淨,表現詩人高超的描繪能力,遣詞用語恰到好處。,三、語言質樸自然,以白描見長,.,54,空間轉換技巧空間描寫由洞外進入洞中,又由洞中出洞外,如此巧妙轉換而完成一個結構完整的故事人物的巧妙安排文中以漁夫為主體,依次出現源中的男女老少與武陵太守都無姓名,顯示其迷離遙遠。唯一有真實姓名的劉子驥,為假託之筆,文章特色,.,55,時間的變化處理由晉太元中入筆是順敘,先世避秦時亂是倒敘,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及南陽劉子驥的欣然規往是插敘,再以後遂無問津者作結,將時間延續至無窮遠。,文章特色,.,56,問題與討論,一、本文為作者所虛構,何以具體載明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答:作者為了凸顯桃花源世界的逼真感與真實性,故意將這些實有的年號(晉太元)、地名(武陵)、人物(南陽劉子驥)參雜在虛構的故事中,將真假結合在一起,使讀者信以為真,增加作品的吸引力。,.,57,二、作者在文末安排劉子驥尋訪未果,以及後遂無問津者,有何深意?,答:桃花源的世界並非不可企及,也並非無法進入。這篇文章前半因漁人精神的淡泊而入,漁人也只是個素心人,所以眼前頓時呈現一片豁然開朗的景象。但文末由於漁人已有機心,劉子驥也有刻意尋訪的動作,所以隔絕在桃花源之外。其實,陶淵明的這種安排是很完美的。劉子驥是晉書有傳的隱士,卻藉虛幻的浪漫想像,結合真假,虛實相生,使作品更添迷人的吸引力。試想桃花源若是人人皆能找到,便不是桃花源,而是觀光勝地了。,問題與討論,.,58,三、如果你是漁人,你會選擇留在桃花源或回到外面世界?為什麼?,答:(1)選擇留在桃花源,可從桃花源的景色優美、生活安樂、民風淳樸、人際關係和諧融合、人人努力工作、自給自足、平等自由、沒有剝削和壓迫等方面加以發揮。(2)選擇回到外面的世界,可以從現實的社會雖然不盡如人意,但它不斷在進步,食、衣、住、行、育、樂許多美好的事物不斷產生,值得大家去追求,比起桃花源中的社會有活力而且熱鬧多了。,問題與討論,.,59,四、閱讀陶淵明桃花源詩之後,請找出與桃花源記文意相當的詩句,並填入空格中。,問題與討論,.,60,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跡浸復湮,來逕遂蕪廢。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製。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曆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1,2,3,4,5,6,7,8,9,11,10,13,12,14,15,16,17,18,19,20,桃花源詩,.,61,1嬴氏:指秦始皇,嬴為秦姓。2天紀:此指人倫綱紀。3黃綺:黃,指夏黃公。綺,指綺里季。與東園公,甪里先生(甪,音),同為秦時高士,為避秦亂,並隱於商山,人稱商山四皓。4伊人亦云逝:桃花源的先人也逃離暴秦的統治。云,句中語助詞,無義。5往跡浸復湮:以前來桃花源的蹤跡漸漸湮沒。浸,逐漸。復,通覆,遮蓋。湮,音一,滅沒。,桃花源詩注釋,.,62,6相命:相互勉勵7肆:努力、盡力。8菽稷隨時藝:農作物隨著時令種植。藝,種植。9曖:音,昏暗不明。10俎豆:此指祭祀之儀式。俎,音。11斑白歡游詣:老人高興地到處遊玩。12節和:節氣和暖,指春天。13風厲:寒風淒厲,指冬天。,桃花源詩注釋,.,63,14紀曆誌:記載歲時的曆書。15奇跡隱五百:桃花源的神奇蹤跡隱蔽了五百年。16淳薄:淳樸的風氣與澆薄的世俗。17游方士:游於方內(塵世內)之士,指世俗中人。18焉測塵囂外:哪裡能探尋了解這世外桃源?19願言躡輕風:我想乘著輕風。20高舉尋吾契:遠走高飛去找尋與我志趣相合的人。,桃花源詩注釋,.,64,問題與討論,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製,往跡浸復湮,來逕遂蕪廢,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雖無紀曆志,四時自成歲,.,65,本詩為五言古詩,全詩共三十二句。由於為古體詩,並不要求每個字的平仄,但求吟誦自然流暢即可。押韻上,採兩句一韻形式,全詩一韻到底。所押之字為世、逝、廢、憩、藝、稅、吠、製、詣、厲、歲、慧、界、蔽、外、契,其中除廢、吠在詩韻集成屬去聲隊韻,界屬去聲卦韻,外屬去聲泰韻外,其他都屬去聲霽韻。由於此四韻(隊、卦、泰、霽)古韻皆通寘韻,故可通押。,桃花源詩韻腳,.,66,桃花源詩,一般認為作於晚年。它描繪了詩人的理想國度,其中人物耕桑自給,與世隔絕,沒有君主統治,也沒有專制壓迫,是一個人人工作,人人平等的社會。這首詩反映出當時百姓的盼望,而從這種理想生活的描寫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對於當時政治現實的否定。,桃花源詩賞析,.,67,主旨構築一個不受世俗干擾的人間樂園,別有天地,漁人忽逢桃花林和樂景象生活閒適自得人們待客熱誠為避秦禍而至此處,後遂無問津者,漁人處處誌之的徒然劉子驥的規往而未果,桃花源記,簡要版,.,68,主旨構築一個不受世俗干擾的人間樂園,桃花源,楔子,別有天地的描寫與由來,漁人之眼見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桃花源記,詳細版,.,69,村中人的熱誠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村人自述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後遂無問津者的淡化結局,漁人處處誌之的徒然劉子驥的規往而未果,詳細版,.,70,字詞辨正,.,71,字詞辨正,.,72,偏義複詞是指那些形式上由兩個意義相近或相反的詞素構成,而實際上僅偏用其中一個詞素意義的複音詞。要辨析一個複合詞是不是偏義,首先要通過上下文意的體會,來確定複合詞的兩個詞素是否都起表義作用。如出師表: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句中的優劣,指人才優的與劣的,二字都有意義,所以不是偏義複詞。,偏義複詞,.,73,陶淵明桃花源記:緣溪行,忘路之遠近。這裡的遠近偏重遠。諸葛亮出師表: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這裡的異同,實際是指異,不指同。,偏義複詞,.,74,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事物,而借用與它有密切關係的事物來代替,或用事物的局部代替整體,就是借代。借代可使語言簡潔、生動、形象化,喚起讀者的聯想。例如:1.俎豆猶古法的俎、豆原皆古祭祀時盛放祭品的禮器,於此借指祭祀時的儀式。2.黃髮代老人;垂髫代兒童。,借代,.,75,(1)垂髫:兒童。(2)周晬:一歲。(3)總角:童年。(古代未成年幼童於頭頂前部兩側結角形之髮辮,總束他的頭髮,形如兩角。後用以比喻童年)(4)幼學之年:十歲。(禮記曲禮:人生十年曰幼學。)(5)束髮、志學之年:十五歲。,年齡的借代用法,.,76,(6)荳蔻:比喻十三、四歲的年輕美少女。亦作豆蔻。(7)及笄之年:女子年滿十五歲。(笄,用來盤頭髮的簪。古時候女子十五歲,才梳頭,插髮簪,叫做及笄之年。)(8)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古說瓜字可以剖分為二、八兩字。)(9)弱冠:男子二十歲。,年齡的借代用法,.,77,(10)而立之年:三十歲。(11)不惑之年、強仕之年:四十歲。(12)知命之年、半百之年、艾老:五十歲。(漢桓寬鹽鐵論:五十已上曰艾老,杖於家,不從力役。)(13)耳順之年、花甲之年、杖鄉之年:六十歲。(周禮規定:六十歲的人,可以持杖到鄉中行走,故以杖鄉比喻六十歲),年齡的借代用法,.,78,(14)不踰矩之年、從心之年、古稀之年、致事之年、杖國之年:七十歲。(周禮規定:七十歲的老人,可以持杖到國中任何地方去,故以杖國比喻七十歲。)(禮記曲禮上:大夫七十而致事。致事,猶致仕,歸還官事也。)(15)杖朝之年:八十歲。(周禮規定:八十歲的老人可以持杖入朝,故以杖朝比喻八十歲。),年齡的借代用法,.,79,(16)耄耋之年:八、九十歲。(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17)期頤:百歲。(期,百歲為人生年數之極。頤,百歲之時生活起居待人養護。),年齡的借代用法,.,80,散文日趨駢文化,形式朝向唯美文學發展,內容流於空洞。在駢文盛行的南北朝,在地理專著、史傳中也有酈道元水經注、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兩本文學價值頗高的名著。洛陽伽藍記主要是記述北魏王朝盛時洛陽佛寺建築的壯麗,通過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安康岚皋县公益性岗位招聘(2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小学数学核心知识点复习练习题
- 2025年智能工厂行业智能制造与数字化工厂研究报告
- 四年级语文教学进度与计划范文
- 中考数学重要考点专项练习
- 现代企业学徒管理协议范本
- 2025年互联网金融行业风险管控与创新发展研究报告
- 有机肥生产企业安全管理规范
- 2025年医疗大数据行业生物信息技术与医疗应用研究报告
- 2025年数字化医疗行业数字化医疗技术应用模式与医疗资源优化研究报告
- 2025年“学宪法、讲宪法”主题活动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2024年毕节威宁自治县招聘城市社区工作者真题
-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 智慧校园XXX学院总体解决方案
- 2025年电子专用设备制造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BIM 建模基础与应用教学教案
- 2025至2030年中国工艺美术品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国庆中秋课件
- 滚筒干燥机设计毕业设计
- 真空包装机作业指导书
- 2023年上海16区高考一模英语听力合集附音频含答案含原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