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_第1页
中医学基础_第2页
中医学基础_第3页
中医学基础_第4页
中医学基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学基础,主讲人:丁洪磊,什么是中医学? 中医学是运用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以及养生康复等理论方法的一门医学科学。,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 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与自然界保持着统一的整体联系辨证论治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亦标示着机 体对病因作用的整体反应状态。症:症状、体征。病: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 的过程。病-疾病的全过程 症-疾病的个别现象 证-疾病的阶段性本质,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形成的标志:黄帝内经 体系的确立:黄帝内经、难经 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魏晋隋唐:脉经-王叔和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 诸病源侯论-巢元方中医学第一部病理学专著 宋金元: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丹溪 明清:温补学派:张介宾、薛己、赵献可-命门学说 温病学派:吴又可-戾气学说,吴鞠通-温病条辩 近现代:中西医汇通:唐宗海、恽铁樵、张锡纯 中医科学化:陆渊雷、谭次仲,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藏象学说气血津液经络病因发病病机治则,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事物阴阳属性的两类特定的相反趋向,明亮、温热、活动、兴奋、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晦暗、沉静、抑制、向下、寒凉、向内、凝聚、闭合等,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 素问.金匮真言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对立制约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二)阴阳的互根互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三)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素问.天元纪大论:“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四)阴阳的消长,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此长彼消,热盛伤阴,寒盛伤阳,此消彼长,阴虚火旺,阳虚阴盛,此长彼长,此消彼消,补气生血,补血养气,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五)阴阳转化“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五脏属阴,六腑为阳(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正常的生命活动阴阳平衡;病态阴阳失衡(三)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失调,阴盛,阴阳偏盛,实寒证(阴胜则寒),伤阳,兼阳虚(阴胜则阳病),阳盛,实热证(阳胜则热),伤阴,兼阴虚(阳胜则阴病),阴虚,阴阳偏衰,虚热证(阴虚则热),不能生阳,阳虚(阴损及阳),阳虚,虚寒证(阳虚则寒),不能生阴,阴虚(阳损及阴),阴不制阳,阳不制阴,阳偏胜,阴偏胜,阳偏衰,阴偏衰,(四)用于疾病的诊断(五)用于疾病的防治1.指导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2.疾病的治疗(1)确定治疗的原则 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促使阴平阳秘。(2)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调整阴阳,阴盛,阴阳偏盛实证,实寒证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伤阳,兼阳虚(酌加温阳药),阳盛,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伤阴,兼阴虚(酌加养阴药),阴虚,阴阳偏衰虚证,虚热证 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泻其有余,补其不足,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 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一)五行各自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二)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三)五行的相生相克及制化,五行学说,五行相生:相生为相互资生、助长和促进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难经: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五行相克:相克为相互克制、制约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内经: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 衡协调的关系。,木,火,土,生,生,克,相乘和相侮发生的条件:A.某一行太强;B.某一行太弱五行相乘:相乘为过度的克制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五行相侮:相侮即反克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心火、肺金、脾土、肝木、肾水(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1.相生关系传变(1)母病及子:疾病的传变从母脏传到子脏。(2)子病及母:疾病的传变从子脏传到母脏。2.相克关系传变(1)相乘(2)相侮,母子相传,母病及子,肾病,肝病,脾病,心病,子病及母,木乘土,土侮木,母病及子,子病及母,金乘木,木侮金,相乘,肝(旺),脾(虚),我克,肝旺乘脾,克我,脾虚肝乘,相侮,肺(虚),肝(旺),克我,肝旺侮肺,我克,肺虚肝侮,(三)用于疾病的诊断(四)用于疾病的治疗1.指导脏腑用药药物的颜色、气味2.控制疾病的传变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3.确定治则和治法(1)治则相生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相克抑强扶弱(2)治法,相生治法,滋水涵木法,滋肾阴以养肝阴,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温肾阳以补脾阳,健脾气以补肺气,养肺阴以滋肾阴,相克治法,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补脾利水,泻肝清肺,泻心火滋肾阴,事物的五行归类表,藏象学说,藏 象 藏于体内的脏腑器官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学说 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脏腑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中医脏腑与西医脏器虽然名称相同,但其涵义并不完全一致。中医某一脏腑的功能可以包含西医数个脏器的功能;而西医某一脏器的功能,又可分散在中医的数个脏腑之中。中医的脏腑不单只是一个解剖学单位,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病理学概念。中医对脏腑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反复的实践、观察、抽象而来;而西医对脏器的认识则主要以反复的解剖、实验、总结为依据。,藏象之象的演绎与发挥,体表之象,体质之象,天人之象,体用之象,藏象学说的形成,古代解剖学的认识,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藏象学说的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五脏与六腑、形体、官窍、精神情志,五脏与自然环境,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五脏六腑,五脏 化生和贮藏精气 藏而不泄 满而不实六腑 受盛和转化水谷 泄而不藏 实而不满,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包裹。,部位形态,心,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全身,血脉,心气,1、主血脉,(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脉管通畅,心气充沛,血液充盈,A.,B.,C.,血脉,心主血脉功能的临床观察,面色,舌色,脉象,胸部的感觉,心主血脉功能正常,1.面色红润2.舌色淡红滋润有光泽3.脉象和缓而有力4.胸部感觉舒畅,2、藏神,神,广义:人体整个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藏神 是指心有统帅全身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心藏神的概念内涵,中医所谓的心,病理生理学,解剖学,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哲学思辩,归类标记,心藏神,中医将现代医学中脑的功能归属于心,而分属于五脏。,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调节是以心脑为主的,多脏腑相互协调的共同作用。,(二)心藏神理论的临床实践价值及意义 生理方面1.心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素问.灵兰秘典论:“主明则下安”。2.心主宰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心主宰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A.心接受外界刺激,从而作出反应“任物者谓之心”,B.心是情志活动的发生之处和主宰者“五志唯心所使也”,C.心神统驭魂魄意志“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意志”,心藏神功 能正常,精神饱满、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 病理方面,心本身阴阳气血失调、火热、痰饮、瘀血等病理因素,心藏神功能失调,1.心主宰脏腑形窍功能失调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2.心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功能异常,痫病大发作(癫痫),肝风挟痰上蒙心窍,心藏神功能失调,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心),四肢抽搐(肝),口吐涎沫(脾),口中如作猪羊叫声(肺),二便失禁(肾),“五脏相关”、“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心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异常,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至狂躁谵语,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靡、嗜睡、意识朦胧甚至昏迷、不省人事, 治疗方面,治 法,补心气、温心阳、滋心阴、养心血、清心火、活血化瘀、祛痰开窍,清宫汤、清营汤、安宫牛黄丸,多种外感热病的危重阶段热病神昏、危重急症等,清心开窍,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脉 - 血脉,脉与心的联系见心主血脉;华 - 光彩之意。其华在面是指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可以由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生理:心的气血充沛,脉道通利 面部红润而有光泽病理:心的气血不足 面色淡白;心的血脉瘀阻 面色青紫或晦暗,(三)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2、在窍为舌舌 - 司味觉;协助吞咽、发音。生理:心气通于舌 舌能知五味,活动自如。病理:心火上炎 舌生疮糜烂心神失灵 舌强语謇,3、在志为喜生理:心气血调和 喜乐有度病理:过喜 心气弛缓,心神涣散:注意力难集中,甚至神志狂乱暴喜 心气暴脱:胸痛,冷汗淋漓,神志模糊, 脉微欲绝。,4、在液为汗汗- 是体内津液通过阳气的气化,从皮肤汗孔(玄府) 排出的液体。生理:心神调控汗液的分泌和排泄。病理:心阴血不足心神不安:自汗、盗汗。,5、与夏气相通应生理:心之阳气在夏季最旺盛。病理:阴虚阳盛的心脏病和情志病在夏季往往加重。治疗:“冬病夏治”,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覆盖于心之上,又称“华盖”。,部位形态,肺,(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肺主气,主呼吸之气,主一身之气,对全身气机的调节,气的生成(宗气),1、主气司呼吸 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作用,不断地呼浊吸清,吐谷纳新,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2、主行水,水谷,津液,脾胃,肾(膀胱),外达皮毛,汗、呼气,肺,尿,脾,宣发,肃降,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肺失宣降,失于宣散,失于肃降,无汗,皮肤水肿,小便不利,水肿,治肺以利水,“提壶揭盖”法,3、朝百脉,主治节朝百脉 - 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吸清,呼浊,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送全身。实质:助心行血。病理:肺气壅塞血脉瘀滞心悸胸闷,唇青舌紫等。主治节 - 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的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唇青舌紫,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皮毛 - 指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生理:(1)肺宣发卫气,外达皮肤。(2)肺输布精气,充养皮肤;病理:肺气亏虚皮肤疏松,易感外邪;或皮肤憔悴、毫毛枯萎。,(二)肺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2、在窍为鼻鼻 - 司嗅觉、通气。生理:肺之精气上通于鼻 嗅觉灵敏,通气畅顺。病理:肺失宣肃 鼻塞流涕,嗅觉失灵。,3、在志为忧(悲)生理:肺气充足,宣降有度 悲忧适度病理:肺气不足 易悲善忧悲忧过度 肺气消耗:呼吸气短,声低懒言,倦怠乏力。,4、在液为涕涕 - 鼻粘膜的分泌液。生理:肺之精气化涕,润泽鼻腔。病理:肺阴不足 鼻干肺寒 鼻流清涕肺热 鼻流黄浊涕,5、与秋气相通应生理:肺金之气应秋而旺。病理:秋季凉燥之气容易伤肺。治疗:秋季不可过度发散肺气。,藏象中的“脾”作为解剖学单位是指西医解剖学中的脾和胰,但其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又远非脾和胰所能概括。,部位形态,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脾,1、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1)运化食物,(2)运化水液,(一)脾的主要生理功能,(1)运化食物,食物,胃,精微,全身,脾主运化,A.上输于肺,肺之宣发肃降B. 脾的自转输,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2)运化水液,运化食物功能失调,腹胀、食欲不振(纳呆)、便溏或完谷不化、倦怠、消瘦,多余的水液,脾主运化,肺、肾,体外,运化水液功能失调,湿、痰、饮、水肿,“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虚生湿、脾虚水肿、脾为生痰之源,浮肿,臌胀,2、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 原理:脾气的固摄作用(气摄血),脾不统血,各种出血。以气虚不能摄血的肌衄以及下部出血如便血、尿血、崩漏等称为脾不统血。,肌衄,(二)脾的生理特性,1、脾气主升含义:是指脾气的运动以上升为主。生理:升清:上输水谷精微至心肺、头目,并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升举内脏: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定,防止内脏下垂。病理:脾不升清 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腹胀,泄泻。脾气下陷(中气下陷) 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2、喜燥恶湿生理:脾体干燥有利于脾气升运。病理:湿邪容易困遏脾气。治疗:“治湿不治脾,非其治也。”,脾性喜燥而恶湿 来源于对天象气候的长期观察。古人发现湿淫太盛的气候反常,民病多与脾脏有关。如景岳全书所云:“土之化湿,反侵水脏,故为腹满,食不下,肠鸣泄注痿痹足不任身之候。”。脾为太阴湿土之脏,脾阳易衰,阴气易盛。脾主运化水液,湿邪侵犯机体,最易伤害脾阳。脾阳虚衰,不仅可引起湿浊内困,还易引起外湿侵袭。故临证指南医案云:“湿喜归脾者,以其同气相求故也”,故称脾“喜燥恶湿”。,1、在体合肉,主四肢生理:脾化生精气以养肌肉。脾气健运 肌肉丰满壮实,四肢运动有力。病理:脾气虚 肌肉消瘦萎软,四肢失用。,(三)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2、在窍为口,其华在唇生理:脾之精气通于口食欲、口味正常;口唇红润光泽。病理:脾失健运食欲不振,口淡乏味或口味甜腻,嗜异味;口唇淡白无华。,3、在志为思生理:脾气健旺 思维敏捷病理:思虑过度 脾气郁结,运化失常:不思饮食,脘腹胀闷,头目眩晕。,4、在液为涎涎 -为唾液中较粘稠的部分,有润泽口腔,保护口腔粘膜的作用。生理:脾气和调 口腔润泽、吞咽顺畅 。病理:脾气不和 (不摄) 涎液化生异常增多 口角流涎脾精不足 涎液化生减少 口干舌燥,5、与长夏之气相通应长夏即农历六月,为夏季最后一月。生理:脾之运化旺于长夏。病理:长夏之湿气容易困脾。治疗:长夏季节用药,往往加入藿香、佩兰等芳香醒脾燥湿之品。,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部位形态,肾,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素问.六节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精,广义:泛指一切精微物质(气血津液、水谷精微等)。,狭义:指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一)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肾所藏之精,先天之精,后天之精,不断培育充养,活力资助,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人出生后从饮食物中摄取的营养成分和脏腑代谢所化生的精微物质。,天癸:人体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一种精微物质,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和维持人体生殖功能的作用。【天癸:促性腺激素;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素问.上古天真论:“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 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肾藏精,精化气,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2、主水 指肾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津液代谢的功能。素问.逆调论:“肾者水脏,主津液”。,水谷,津液,脾胃,肾,肺,尿,脾,宣发,肃降,膀胱,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主宰整个水液代谢。,升清,降浊,3、肾主纳气 肾有帮助肺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肾主纳气的功能是肾主封藏功能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表现。,肾主纳气功能失调,呼吸表浅,或呼多吸少,动则气短。(肾不纳气),1、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生理:肾精生髓以充养骨骼、牙齿,头发。“齿为骨之余”。髓聚而成脑,故脑称“髓海”。肾精充足 骨髓充盛,骨骼健壮;髓海充满,思维敏捷;头发润泽。病理:肾精不足 骨髓空虚,小儿牙齿生长迟缓,骨骼发育不良或成人牙齿早脱、骨脆易折;思维迟钝,痴呆;头发变白、枯萎脱落。,(二)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2、在窍为耳及二阴耳-主司听觉。生理:肾中精气上通于耳 听觉灵敏、聪慧。病理:肾精亏损耳鸣、耳聋。,二阴-指前阴(外生殖器)和后阴(肛门),主司二便。生理:肾中精气充足 二阴得养,二便通调。病理:肾中精气不足 尿频,尿失禁,或尿少、尿闭;大便秘结,大便失禁,久泄脱肛。,3、在志为恐生理:肾精充足,蛰藏有度 恐而不过、有所节制。病理:肾精不足,蛰藏失司 惶恐易惊 恐惧过度 肾气下陷:二便失禁,或遗精。,4、在液为唾唾 - 唾液中较稠厚的部分。由舌下分泌而出,能滋润口腔,滋养肾精。 病理:肾精不足 唾液分泌减少:口燥咽干,吞咽梗阻。久唾多唾 耗伤肾精,5、与冬气相通应生理:肾封藏之性旺于冬。养生:早睡晚起,保持充足睡眠。,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右胁之内。,部位形态,肝,1、主疏泄,1.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2.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3.调畅情志,4.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肝主疏泄,(一)肝的主要生理功能,(1)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肝主疏泄,气机调畅,血、津液运行正常,肝失疏泄,胸胁、少腹胀痛(肝气郁结)或胸胁刺痛或为癥积(瘀血)或梅核气(痰),臌胀(水饮),疏肝理气(活血、化痰、利水),(2)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肝主疏泄,脾胃运化(脾升胃降),前提,促进胆汁的分泌排泄,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3)调畅情志,肝主疏泄,气血正常运行,情志活动正常,肝失疏泄,情志活动异常,疏泄不及,疏泄太过,肝郁:郁郁寡欢,性情抑郁,沉默寡言,喜太息。,急躁易怒,(4)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肝主疏泄,肾主闭藏,男子精液、女子经血的正常排泄,应用: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从肝肾论治,2、主藏血 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肝有“血之府库”之称。素问.五脏生成篇:“故人卧血归于肝”。王冰注:“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人静卧时,肝脏可增加血流25%,整个肝脏系统包括静脉系统可贮存全身血容量的55%。】,1、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筋-即筋膜,包括肌腱、韧带。爪-即爪甲,包括指甲,趾甲,为筋之延续。“爪为筋之余”生理:肝之气血养筋;肝血充足 筋膜柔韧有力 病理:肝血不足 筋膜拘紧,关节屈伸不利;或筋膜萎弱,肢体运动无力。,(二)肝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2、在窍为目生理:肝之精气上通于目 视觉灵敏、视物清晰。病理:肝之阴血不足 两目干涩,视物不清。 肝火上炎 目赤肿痛,3、在志为怒生理:肝气舒畅、条达 怒而不过病理:肝气升泄太过(肝火) 急躁易怒暴怒 肝气上逆:头痛、吐血,中风等。郁怒不解 肝气郁结:心情抑郁,闷闷不乐。,4、在液为泪泪 - 泪腺的分泌液,具有濡润、保护眼睛的功能。 生理:肝气血调和 泪液分泌正常,目有所养。病理:肝血不足 泪液分泌减少:两目干涩肝经湿热 泪液分泌异常:迎风流泪、目眵增多。,5、与春气相通应生理:肝升发之气旺于春。病理:春季易发眩晕,中风,精神失常等病症。养生:春季要保持心情舒畅,力戒暴怒忧郁。,六腑,胆 贮藏和排泄胆汁 主决断、调节情志胃 受纳、腐熟水谷 主通降小肠 受盛化物 泌别清浊大肠 传导糟粕膀胱 贮存和排泄尿液三焦 主持诸气 疏通水道,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他们不仅是人体脏腑经络生理活动的产物,还是脏腑经络生理活动必须的能量和物质基础。,气,概念: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生成:先天之气 后天之气分类:元气 宗气 营气 卫气 功能:推动 司呼吸 营养 护卫 行气血 化生 营养,血,概念:运行于脉中且循环流往全身的具有营养和 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生成:水谷精微化血 肾精化血循行:心肺肝脾功能:营养和滋润,津液,概念:体内各种正常水业的总称生成:脾胃 小肠 大肠输布:肺 脾 肾代谢:膀胱 三焦功能:滋润濡养、化生、排泄,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来源相同,相互化生,血,津液,失血过多,血 液,渗入,津 液,(津液亏损),脉内,脉外,失血过多导致津液亏损,生理:津血同源 病理:血燥津枯,津枯血燥,临床应用:“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亡血家不可发汗”,“衄家不可发汗”,皮肤干燥,肌肤甲错图,大量外泄,血 液,渗出,津 液,津液,脉外,脉内,津液大量耗损导致血脉空虚,营气,(血脉空虚),气血津液关系示意图,气,津液,血,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能生气血能载气,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津血同源,经络,经络: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活动的特有的组织结构和联络系统。经:路径,经络系统的纵行干线。络:网络,经脉的大小分支。,经脉和络脉的主要区别,十二正经-人体内规则运行的十二条经脉 经脉 奇经八脉-十二条经脉以外的八条重要经脉 十二经别-十二经脉别行分出的十二条重要支脉 别络-较大的和主要的络脉经络系统 络脉 孙络-较小的络脉 浮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 经筋-人体筋肉联络、附属于十二经脉的体系 连属组织 皮部-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的分区,十二经脉名称分类表,手足阴阳经脉走向交接规律示意图,头,足,手,胸,腹,手三阴,足三阳,手三阳,足三阴,表里关系,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表,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奇经八脉,定义 即别道奇行的经脉,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八条,奇经八脉的作用,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 对十二经脉气血起着蓄积,渗灌的调节作用 。,特点,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阴阳表里配偶关系 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一源三歧” 督脉总督六阳经为“阳脉之海” 任脉总任六阴经为“阴脉之海” 冲脉涵蓄十二经气血为“十二经之海”、“血海”带脉环腰一周,约束纵系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阴阳维脉调节六阴经和六阳经之经气 阴阳跷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阖,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的区别,十二经别,定义 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特点 具有离、入、出、合的循行特点 作用 补充十二正经循行;加强经脉在体内的联系 ;加强了;对头面的联系 ;扩大了手足三阴经穴位的治疗范围 。,十五络脉,定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特点作用 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经脉之间的联系 统率全身络脉 渗灌气血以濡养全身,十二经筋,定义 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 特点 作用 约束骨骼,活动关节 保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 维持人体正常体位姿势,十二皮部,定义 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皮肤部分,属十二经脉及其络脉的散布部位。特点作用 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反映病候、协助诊断。,概述,病因(致病因素):导致人体疾病的原因。病因范围:原发病因: 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先天因素继发病因(病理产物):痰饮、瘀血、 结石。,病因,中医病因学研究史,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张仲景:将病因与发病途径结合分三类(金匮要略) 。陶弘景:一为内疾,二为外发,三为它犯 。原则上提出了“三因学说”。 (肘后百一方三因论)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具体阐明了“三因学说”。,当前病因分类,1.六淫:外感病因2.疠气:外感病因3.七情内伤4.饮食失宜5.劳逸失度6.病理产物:痰饮、瘀血、 结石。 7.其他病因:外伤、胎传等。,第一节 六淫,概述: 六淫为外感病因之一,气候变化或抵抗力低下时引起外感病发生。外感病:发病急骤,从口鼻、肌表侵入、先见表证。,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六淫:风、寒、暑、湿、燥、热(火)六种病邪的统称。正常情况:风、寒、暑、湿、燥、热(火)六气不致病。异常情况:六气发生太过非其时有其气 人体正气不足 发病气候变化急骤,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1.外感性:六淫致病都是人体从外感受而发病。2.季节性:六淫之邪的形成与季节气候密切相关。3.地域性:六淫之邪的形成与居处环境密切相关。4.相兼性:六淫之邪可单一或兼夹而致病。,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善动不居,具外越上浮、轻扬升发的特性。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性善行而数变:具有来去迅速、变化多端的特性。如风痹、风疹等。().风性主动: 风属阳邪,其性动摇不定。如眩晕、抽搐。().风为百病之长:其他五邪每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如外感风寒,风湿,风热等。,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邪袭表卫阳被遏恶寒(2).寒性凝滞: 寒属阴邪,具有凝结、停 滞的特性(气血运行阻滞、易致疼痛)。(3).寒性收引: 寒属阴邪,具有收缩牵引拘急等特点(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筋脉拘挛)。,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滞气机:阳气损伤、滞留脏腑。(2)湿性重浊:沉重、秽浊(痹证、淋证)。(3)湿性粘滞:粘着、停滞(病程缠绵、反复发作)。(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下注。,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干燥涩滞 :燥为阳邪、易伤阴津。 诸涩枯涸,皆属于燥。 燥胜则干:燥邪伤阴、易损津液。(2).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热为阳邪,其性趋上:燔灼上炎、发病急速、传变较快。 (2)热邪易扰心神:热性躁动、心神不宁。(3)火热易伤津耗气:热为阳邪,热迫津泄,气随津脱。(4)火热易生风动血:肝风内动、血热妄行。(5)火邪易致疮疡:热盛肉腐。,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热象明显(2)暑性升散,最易伤津耗气:易犯头目、内扰心神。(3)暑多挟湿:湿热郁阻(暑必兼湿)。,第二节 疠气,一. 基本概念: 疫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是引起疫疠病的致病因素。 疫疠指温病中和流行性的一类疾病,其中也包含一些严重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在内。 种类:大头瘟、霍乱、天花、鼠疫等。,二. 疫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发病急骤,病情危笃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3.一气一病,病状相似: 病位与病种的特异性,三. 影响疠气发生的因素,1. 气候反常。2. 环境污染和饮食不洁。3. 预防隔离工作不当。4. 社会因素。,第三节 七情内伤,概述: 七情内伤:引起脏腑精气功能紊乱而诱发或引起疾病的一种致病因素.特点: 内伤病因与外感病因相对而言,其直接损伤内脏精气,可引起多种情志病和身心疾病。,七情的基本概念,概念: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七情的生理:正常的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七种不同的情志反应。,七情的表现形式,喜:喜乐、喜悦。心在志为喜,喜伤心。怒:恼怒、愤怒。肝在志为怒,怒伤肝。忧:忧愁、忧虑。 肺在志为忧,忧伤肺。思:思虑、思考。 脾在志为思,思伤脾。悲:悲哀、悲伤, 悲伤肺。恐:恐惧、畏惧。 肾在志为恐,恐伤肾。惊:惊吓、惊骇。 大惊主要伤心。 (惊与恐区别:惊不自知而恐为自知,惊出于暂而恐积于渐,惊易复而恐难解。),七情致病特点,1 直接伤及内脏(五脏与情志对应关系);2 影响脏腑气机(气血运行紊乱);3 多发情志病(影响心主神明) ;4 影响病情变化(情志刺激加重疾病)。,第四节 饮食失宜,(一)饮食不节 1、饥饱失常 过饥 过饱 2、饮食不规律(二)饮食不洁(三)饮食偏嗜 l、 寒热偏嗜 2、 五味偏嗜 3、食类偏嗜,第五节 劳逸失度,(一)过劳1、劳力过度2、劳神过度3、房劳过度( 二)过逸 过度安闲、缺乏劳动锻炼,第六节 病理产物,概念:继发于其它病理过程和产物导致脏腑气血功能紊乱的病因。种类:1 痰饮: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包括有形痰饮、 无形痰饮。2 瘀血 :体内血液停滞所形成的病理变化及其病理性产物。症状以 疼痛、肿块、出血为主。3 结石: 湿热浊邪、煎熬形成结石。易发胃、胆、肾等。,一、痰饮,概念:痰饮是一种水液代谢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特点:流动性较大。可留积于脏器组织间隙和疏松部位。分类:较稠浊者为痰。(水)饮:清稀者为饮。有形痰饮:有实体存在的痰浊和水饮等病理性产物。如呼吸道分泌的痰液。无形痰饮:一种病理变化。根据发病症状,通过辨证求因归结为痰病。如眩晕、癫狂、呕吐、脉滑等。,痰饮的性质,属性:水湿痰饮皆属于阴邪(也有寒热之分)。来源:人体津液代谢运行、输布、传化失调的产物。病机:气血运行阻滞、脏腑功能障碍,(一) 痰饮的形成,病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逸、疫疠。病机:肺、脾、肾以及肝、三焦脏腑气化功能失常。肺:肺失宣降、水津不布、聚生痰饮脾:脾失健运、水湿内生、凝聚生痰肾:肾阳不足、气化无力、水停生痰肝:肝气不调、气机淤滞、津液失布三焦:水道不利、津液失布、聚水生痰,(二) 痰饮致病的特点,1. 阻碍气血运行2. 影响水液代谢3. 易蒙蔽心神4. 致病广泛,变化多端。,二、瘀血,概念:离经之血凝聚体内形成的病理产物和体内血液运行障碍的病理变化。范围:恶血、败血、坏血、蓄血。包括离经之血、运行不畅之血。症状表现:疼痛、肿块、出血、紫绀、面、肌肤、舌、脉。主要致病机制:气血运行阻滞、血液运行受阻,壅积于经脉或器官,血液凝滞、失却生理功能,均属瘀血。,瘀血的形成,1、 血出致瘀:内外损伤、脉管破裂、络伤血溢、留积体内(离经之血)。2、 气滞血瘀:气机不畅、血行受阻、血随气凝3、 气虚血瘀: 阳气虚损、推动无力:血液运行迟滞而成瘀。4、 血寒致瘀:寒邪入内、经脉拘(急)挛(缩)、血凝不畅、形成瘀血。5、 血热成瘀: 热入营血、煎灼营阴、血热互结、血粘不畅、阻滞脏腑经络,形成瘀血。 热灼脉络、迫血妄行、血溢脉外、或蓄积脏腑、形成瘀血。,瘀血的致病特点,1 阻滞气机 导致局部或全身的气血运行不畅、加剧血瘀气滞、气滞血瘀的反复。2 影响血脉运行 血脉运行受阻、影响心、肝、脉脏腑功能。 心:心脉瘀阻、胸痹心痛。 肝:肝脉瘀阻、气血瘀滞(恶血归肝)。 脉:瘀阻经脉、脉涩不畅(面紫、舌有瘀 斑)。,3 影响新血形成(瘀血不去、新血不生) 瘀血不散、脏腑失养:肌肤甲错、毛发不荣。4 病位固定 瘀血停滞脏腑、刺激局部:刺痛、徵积。5 病症繁多,(1)疼痛:刺痛,部位固定不移,昼轻夜重,拒按。 (2)肿块:肿块固定不移,体表者,皮色青紫或青黄;体内可为症积,质硬可压痛。(3)出血:血色紫暗或有瘀块,大便色黑如漆。(4)望诊:口唇、爪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久瘀可见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皮下紫斑或青筋暴露等。(5)精神症状:善忘、狂躁(6)妇科:血瘀崩漏、不孕、经闭、经行后期、痛经、腰痛。(7)脉诊方面: 涩、迟、沉、弦、结等脉象。,三、结石,概念:湿热浊邪蕴结不散,煎熬成砂石样病理产物。常见结石:胃、胆、肾、膀胱、输尿管等。,结石形成的病机,1 饮食不节 嗜食肥甘、脾胃失运、湿热蕴结。2 情志内伤 肝胆气郁、胆汁郁积。3 用药不当用药过量、影响脏腑(肾、膀胱)气化功能化学药物:钙、镁、铋、酸、碱性药类药物4 外感六淫 寒湿凝聚、阳气受损、气化不行5 体质差异,结石的致病特点,1 多发六腑和肝肾 空腔脏器,易致结石。 胆结石最多2 病程较长、症状不定 慢性病3 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阻滞气机、影响水液代谢、易致出血4 易发绞痛:通道梗阻、剧烈疼痛。 多为放射状疼痛。,第七节 其他病因,一、 外伤因素 1 枪弹 、金刃、跌打损伤、持重努伤 2 烧、烫伤 3 冻伤 4 溺水 5 雷击伤 6 虫兽伤二、诸虫三、药邪四、医过五、先天因素,疾病:在一定致病因素作用下,人体稳 定有序的生命活动遭到破坏,出现阴阳 失调、形质损伤、或机能障碍,表现为 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 发病学说:是研究疾病发生的途径、类 型、机制、规律及影响发病诸因素的理 论。,发病,发病原理,发病:是指疾病的发生过程(包括原病和复发等),是机体处于病邪的损害和正气的抗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发病的基本原理,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3.正邪相搏胜负决定发病与否,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邪气的称谓,是指人体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正气的防御作用:1.抵御外邪入侵 2. 驱邪外出 3. 修复调节能力4、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正虚感邪则发病正虚生邪而发病正气的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侯类型,邪气的概念: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外界的、机体内产生的具有致病作用的因素 邪气的侵害作用 1导致机能失常 2造成形质损伤 3改变个体体质特点,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1邪气是导致发病的原因 2邪气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与特点 寒邪寒证;阳邪(风、暑、火邪)实热病证;外感卫表证候等等。 3邪气影响病情与病位 疫疠病重;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4某些情况下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正邪相搏胜负决定发病,正胜邪,不发病,邪胜正,发病,2正邪相搏决定证候类型,1正邪相搏胜负决定发病与否,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1.环境因素:气候、地域 生活工作、社会环境,3.精神状态,2.体质因素(发病的内部因素),体质:形成于先天,定型于后天的个性在形态结构、代谢和生理机能上相对稳定的特性。, 决定 发病倾向 决定对某些病邪的易感受性 决定某些疾病的证候类型,发病类型,1.感邪即发2.徐发3.伏而后发4.继发5.合病与并病6.复发,发病类型,感邪即发,感邪后立即发病者。又称“卒发”、“顿发”。临床常见:新感伤寒或温病 疫疠致病 情志遽变 毒物中毒、 外伤,伏而后发,指某些病邪侵入人体,不当时发病,而潜伏于体内,经过一定的时间或在诱因作用下才发病。临床常见:破伤风、狂犬病 伏暑、伏气温病,徐 发,指徐缓发病者,又称缓发。临床常见:外感湿邪 思虑过度;房室不节等,继 发,指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病症。临床常见:间日疟反复发作继发疟母 病毒性肝炎失 治误治臌胀 糖尿病日久目盲、坏疽等。,合病与并病,合病是指两经以上或两个部位以上的证候同时出现。如太阳少阳合病;太阳阳明合病;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合病。并病是指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者;或一个部位证候未了,又出现另一个部位证候。临床常见气血两燔、胃脘痛并发大出血等。,复 发,邪未尽除,正虚 未复,诱发因素,复发,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期交替如胆结石,休止与复发交替如哮喘,疾病少愈及复发多见较重的外感热病如湿温,基本条件,基本类型,重感致复,食复,劳复,药复,情志致复,疾病初愈,因饮食因素而致复发,疾病初愈,因形神过劳或房室而致复发,病后用药不当,复发的诱因,复 发,扶正宜平补 勿助邪祛协宜缓攻 勿伤正,病机与病机学概念,病机: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亦即病因作用于人体,致使机体某一部位或层次的生理状态遭到破坏,产生或形态、或功能、或代谢等方面的某种失调、障碍或损害,且自身又不能一时自行康复的病理变化。病机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并揭示其规律的中医基础理论分支学科。(包括疾病发生的机理、病变机理及传变的机理),病机,第一节:基本病机,基本病机:指机体对于致病因素侵袭所产生的最基本的病理反应,是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基本病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失常,内生“五邪”,一、邪正盛衰,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就是邪正斗争及其盛衰变化的过程。,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的病机,(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病机,虚的病机,2.虚实变化(1)虚实错杂 虚中夹实如脾虚所致水肿 实中夹虚如邪热炽盛灼津所致气阴两伤证(2)虚实转化 由虚转实 由实转虚(3)虚实真假,真虚假实,真实假虚,(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五、内生“五邪”,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阴阳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异常所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热(火)五种外邪致病特征的病理变化。由于病起于内,因此,又称作:“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内热)”,(一)风气内动,指因体内阳气亢逆变动或筋脉失养而形成的具有眩晕、抽搐、震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