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知识应知应会_第1页
中医基础知识应知应会_第2页
中医基础知识应知应会_第3页
中医基础知识应知应会_第4页
中医基础知识应知应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肾病一区中医业务学习一,主讲、制作人:陈晓玲参与人员:肾病科一区全体护士2014-10-5,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护士中医药知识应知应会,一、中医基础知识,中医理、法方、药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即四诊、辨证、论治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 及其 运动变化。,心:(主血脉,藏神),脾:(主运化,统血),肺:(主气,通调水道),肾:(藏精,主水,纳气),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目,泪,魂,怒,筋,爪酸,青,生,风,冬,春,肝:(主疏泄,藏血),舌,汗,神,喜,脉,面,苦,赤,长,暑,南,夏,口,涎,意,思,肉,唇,甘,黄,化,湿,中,长夏,金,鼻,涕,魄,悲,皮,毛,辛,白,收,燥,西,秋,耳,唾,志,恐,骨,发,咸,黑,藏,寒,北,冬,木,火,土,金,水,(二)五行的生克相侮,(三)藏象学说,脏腑: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胆、胃、小肠、 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 脉、胆、女子胞)。,1、表证:一是外感时邪, 二是邪浅病轻。 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苔薄,脉浮, 兼有鼻塞流涕,咳嗽喷嚏,咽喉痒痛,八纲辨证 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2、里证:一是病位深在, 二是病情较重。症见:壮热恶热或微热潮热,烦躁神昏,口渴引饮,或畏寒肢冷,倦卧神疲。便秘尿赤或便溏,苔厚脉沉。,3寒证:严寒喜暖,面色晃白,肢冷蜷(quan)卧,口淡不渴,痰涎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胎白润滑,脉迟或紧。,4、热证: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红耳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吐血衄(nv)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shuo)。,5、虚证:面色淡白或萎黄,精神萎靡,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自汗,舌淡胖嫩,脉虚沉迟,或为五心烦热,消瘦颧红,口咽干燥,盗汗潮热,舌红少苔,脉虚洪数。,7、阴证:面色暗淡,精神萎靡,形寒肢冷,倦怠无力,语气伐怯,纳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胖嫩,脉沉迟,或弱,或细涩。,6、实证:发热,腹胀痛据按,胸闷烦躁,呼吸气粗,痰涎雍盛,大便秘结,里急后重,小便不利,淋沥涩痛,舌质苍老,舌苔厚腻,脉实有力。,8、阳证:面色红赤,恶寒发热,肌肤灼热,躁动不安语声粗浊,呼吸气粗,喘促痰鸣,口干渴饮,便秘奇臭,短赤,舌质红绛,苔黄黑生芒刺,脉象浮数,洪大,滑实,(五)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五)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六)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指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在正常情况下称六气。,(七)舌诊,望舌质、舌苔。,正常舌象,简称:“淡红舌,薄白苔”。,舌神,有神者,为舌的运动灵活,舌色红润,鲜明光泽,富有生气,虽病亦属善候。无神者,为舌的运动不灵,舌质干燥,晦暗无光,属凶险恶候。,2-1、苔质 Character of fur 厚薄-邪气深浅润燥-津液盈亏腐腻-阳气与湿浊剥落-胃气胃阴真假-有根无根瘀点、瘀斑血瘀,瘀癍苔,强硬:多见于热入心高热伤津,风痰阻络。萎软:见于伤阴或气血具虚。歪斜:多见于中风或中风先兆。颤动:可见于肝风内动。吐弄:皆心脾有热,还见于小儿发育不良短缩:属危重症候。,舌态,强硬舌例图,痿软舌例图,歪斜舌例图,颤动舌例图,吐舌例图,白苔:常见于表证、寒症。黄苔:一般主里症、热证。灰苔:主里证。黑苔:多属危重。,苔色,厚薄(bo):凡透过舌苔隐约可见舌质为薄苔,病者 多为 初起或病邪在表。厚苔,多为病邪 入里,胃肠积滞。润燥:滑苔,主痰饮水湿。燥苔,多见于热盛伤津。腐腻:主痰饮、食积。剥落:镜面舌属胃气将绝之危候。花剥苔,是胃之气 阴两伤。真假:苔紧贴舌面为有根苔。有根苔表示病邪虽盛, 但胃气未衰;无根苔表示胃气已衰。,苔质,(四)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1、方法(1)伸舌姿势(2)顺序(3)刮舌与揩舌(4)舌感觉、味觉,舌诊,2、注意事项(1)光线(2)饮食影响(3)染苔(4)季节、时间(5)年龄,3、望舌方法与注意事项,望舌时要求患者把舌伸出口外,充分暴露舌体。先看舌态 舌质、舌尖、舌边、舌中、舌根。望舌应以充足而柔和的自然光线为好,面向光亮处,使光线直射口中内,避开有色门窗和周围反光较强的有色物体,以免舌苔颜色产生假象。食物对舌苔影响很大;常使舌形色发生变化。某些事物或药物会使舌苔染色,出现假象,称为“染苔”。,舌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舌与内脏主要是通过经脉的循行来实现的。心、肝、脾、肾等脏及膀胱,三焦、胃等腑均通过经脉、经别或经筋与舌直接联系。肺、小肠、大肠、胆等,虽与舌无直接联系,但手足太阴相配,手足太阳相配,手足少阳相配,手足阳明相配,故肺、小肠、胆、大肠之经气,亦可间接通于舌。所以说,舌不仅是心之苗窍,脾之外候,而且是五脏六腑之外候。在生理上,脏腑的精气可通过经脉联系上达于舌,发挥其营养舌体并维持舌的正常功能活动。在病理上,脏腑的病变,也必须影响精气的变化而反映于舌。,寸口诊法正常脉象病脉相兼脉与主病,脉诊,寸口诊法,遍诊法即素问三部九候诊法。是遍诊上、中、下三部有关的动脉。,1、寸口诊法,分寸、关、尺三部以高骨(挠骨茎突)为关,关前(腕端)为寸,三部可分为浮、中、沉三候,是寸口诊法的三部九候。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左肝候肝胆,右关候脾胃;两尺候肾。医者中指定关,食指定寸,三指呈弓形,指头平齐。布指疏密与身长相适应。每次诊脉必满五十动。,“三部九候”,古称平脉,三部有脉,一息四至,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律一致。,正常脉象,通过位、数、形、势等四方面来体察,通常有28种。,病脉,1、浮脉类的脉象, 有浮、洪、濡、散、芤(kou),革脉,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减,如水上漂木。主表证。洪脉:脉体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主里热证。濡脉:浮而细软,如帛在水中。主虚症,湿困。散脉:浮散无根,至数不齐,如杨华散漫之象。主元气散离。芤脉:浮大中空,如按葱管。主失血伤阴。革脉:浮县中空,如按鼓皮。主亡血、失精、小产、崩漏。,沉脉类的脉象, 有沉、伏、弱、牢四脉。,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如石沉水底。主里证。伏脉:重按推筋至骨始得,主邪闭,厥证,痛极。弱脉:沉细无力而软。主阳气虚衰、气血具虚。牢脉:沉按实大弦长,坚牢不移。主阴寒内积。,迟脉类的脉象,有迟、缓、涩、结四脉。,迟脉:一息不足四至(60次/分)。主寒症。缓脉:一息四至,来去怠缓。主湿证,脾胃气虚,亦见于 平人。涩脉:迟细而短,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主精血亏少,气滞血瘀,痰食内停。结脉:迟而时止,止无定数。主阴盛气结,寒痰血瘀,气血虚衰。,数脉类的脉象,有数、疾、促、动四脉。,数脉:一息六至(90次/分)。主热证,里虚症。疾脉:一息七八至(120次/分)。主阳极阴竭,元阳欲脱。促脉:数而时指,止无定数。主阳盛实热、瘀滞、痰食停滞。动脉:脉形如豆,厥厥动摇,滑数有力。主痛、惊。,虚脉类:有虚、细、微、代、短五脉,虚脉:举按无力,应指松软。主虚症。细脉:脉细如线,应指明显。主气血两虚,湿证。微脉:极细极软,按之欲绝,似有似无。主阴阳气血诸虚,阳气衰微。代脉:迟而时止,止有定数。主脏气衰微,疼痛、惊恐、跌扑损伤。短脉:首尾具短,不能满部。主气病。有力为气滞,无力为气虚。,实脉类:有实、滑、弦、紧、长等五脉,实脉:举按充实而有力。主实证,平人。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主痰饮、食积、实热、孕妇。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痰饮,痛症。紧脉:绷急弹指,状弱牵绳转索。主寒症、痛症、宿食。长脉:首尾端长,超过本位。主肝胆有余,火热邪毒。,相兼脉与主病,浮紧:主表寒,风痹。浮数:主表热。浮滑:主表证夹痰。沉弦:主肝郁气滞。沉细:主阴虚、血虚。弦紧:主寒症、痛症。弦细:主肝肾阴虚, 肝郁脾虚。,浮缓:主太阳中风证。洪数:主阳明经证。气分热盛。沉涩:主血瘀。沉缓:主脾虚。沉细数:主阴虚、血虚有热。弦数:主肝郁化火,或肝胆湿热。滑数:主痰热,食积内热、湿热。,论治,治法:汗、吐、下、和、 温、清、消、补八法,辛温解表:麻黄汤、桂枝汤、荆防败毒散、小青龙汤辛凉解表:桑菊饮、银翘散、升麻葛根汤、麻杏苡甘汤扶正解表:参苏饮,1、汗法亦称解表法,2、吐法亦称涌吐法,代表方:瓜蒂散,寒下: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温下:温脾汤、大黄附子汤润下:五仁汤、麻子仁丸逐水:十枣汤,下法亦称泻下法,和解少阳:小柴胡汤调和肝脾: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调理肠胃:半夏泻心汤、黄连汤、平胃散、藿香正气散,和法亦称和解法,温中驱寒:理中汤、小建中汤、吴茱萸汤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阳和汤回阳救逆:四逆汤,温法亦称温阳法,清气分热:白虎汤清营凉血:清营汤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清脏腑热:泻心汤、泻白散、导赤散、玉女煎清热除湿:龙胆泻肝汤、茵陈蒿汤、白头翁汤、八正散清热养阴:青蒿鳖甲汤、当归六黄汤、百合固金汤,清法亦称清热法,行气:越鞠丸、半夏厚补汤、苏子降气汤理血: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小蓟饮子祛风:川穹茶调散、天麻钩藤饮利水:五苓散、真武汤、独活寄生汤豁痰:风痰用止咳散、杏苏散;寒痰用三子养亲汤;热痰用清气化痰丸;燥痰用贝母瓜蒌散;湿痰用二陈汤化食:保和丸、枳实导滞丸祛暑:新加香薷饮,消法消导法,补气: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参 苓白术(zhu)散、生脉散、 玉屏风散补血:四物汤、归脾汤气血双补:十全大补汤补阴: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大补阴丸、天王补心丹补阳:金匮(kui)肾气丸、右归丸阴阳双补:地黄饮子,补法亦称补益法,问题:,1、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