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登封市实验高中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河南省登封市实验高中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河南省登封市实验高中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河南省登封市实验高中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河南省登封市实验高中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登封市实验高中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模考试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探讨环境美学涉及两个重要问题:环境是什么?审美是什么?环境必然与人相关,是人的环境。强调环境的属人性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它将环境科学与自然科学区分开来,因为自然科学研究更关注自然本身。其次,它将环境与资源区分开来。环境于人的功能主要是生活,而资源于人的意义主要是生产。环境与资源都有价值,然而是不同的价值。它们都是人所需要的,二者在不矛盾的情况下相安无事,而在发生矛盾的情况下就需要权衡轻重。环境的意义在于它是人的生存之本、安居之地,重要性不言而喻。看环境有两个维度,一个是自然维度,主要考察自然具不具有宜人性。只有宜人的自然才是人的环境。在自然维度中,最为重要的是生态。生态是否良好关系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在人看来,有利于人的生存、生活、发展的生态就是良好的生态,反之就是不好的生态。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协助生态在朝着有利于自身方向发展的同时也适合人的生存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生态双赢。这样造就的环境就是生态文明环境。看环境的另一个维度是文明维度。文明是人类的创造,它体现在诸多方面,其中就有与环境相关的创造。人于环境的创造性活动,最重要的是上面说到的有利于人与生态共生的活动。此外,还有大量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活动,这些活动质量的高低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环境的质量。审美是什么?美学家们对此有不同看法,但有一点是大家都赞同的,那就是愉快。我们可以将具有审美性质的愉快概括成“乐”。人有三种生存方式:谋生、荣生和乐生。谋生,为自然人生:荣生,为社会人生;乐生,则为审美人生。乐生,有物质性的乐,也有精神性的乐。对于审美来说精神性的乐更为重要。精神性的乐有高低之别,审美无疑是品位高尚的精神性的乐。乐生,体现在环境审美中,则为“乐居”。“居”当然首先是住下来,但不局限于此,广义的居是生活。环境美学,顾名思义就是环境的审美。环境审美的本质即为“乐居”。人在环境中生活,感受到环境給予的种种或物质或精神的愉快,就是“乐居”。那么,何为环境美学?简要地说,它是研究人在环境中乐居的学科。环境美学属于偏重于人文方向的研究。从人文方向研究环境,主要有环境哲学、环境伦理、环境美学,环境审美是这三个学科的尖端。说是尖端,不是说它最高深,而是说环境审美是在环境哲学的指导下、在环境伦理的基础上进行的。环境哲学提出人与自然互动和谐,环境伦理学提出人与动植物共生友好,都是环境审美的重要内涵。环境美学使人们的审美关注从原初的人自身扩展到人之外的世界,从艺术扩展到生活,从自然扩展到无限。审美视界的扩大,必然带来审美内涵的深化。 (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助力美丽中国建设2018月9月25日人民日报07版)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强调环境的属人性非常必要,环境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人的生存之本、乐居之地。B. 生态文明环境可以通过人自己努力,协助生态朝有利于自身方向发展而取得。C. 就审美而言,精神性的乐更重要,因此,感受到环境给予的精神之乐更为“乐居”。D. 环境美学是研究人在环境中乐居的学科,因为它使审美视界得以扩大,所以带来了审美内涵的变化。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进行论证,先总体提出环境美学的两个重要问题,再分别阐释这两个问题,最后总结何为环境美学。B. 文章论证看环境两个维度是采用递进的方式进行的,由生态到文明,逻辑清晰。C. 文章最后两段都采用了设问的手法,详细地阐释了审美和环境美学两个概念。D. 文章对环境审美的论述采用了从大到小的方式,即先论述审美,再由审美的具体内涵进一步论述到环境的审美。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环境与资源的价值对人类都很重要,但两者发生矛盾时,环境的价值更重要。B. 不利于人的生存、生活、发展的生态是不好的生态,这种生态属性不能称之为人的环境。C. 人有三种生存方式,各有特性,而乐居属于乐生的一种表现形式。D. 以环境哲学为指导,以环境伦理为基础,环境美学会不断发展与完善,并将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答案】1. D 2. B 3. 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 项,“环境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人的生存之本、乐居之地”错,原文是“安居之地”。B项,“协助生态朝有利于自身方向发展而取得”错,原文中,“这样创造的环境就是生态文明环境”,这样显然要包括“同时也适合人的生存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生态双赢”。C项,“感受到环境给予的精神之乐更为乐居”错,原文中,对“乐居”的定义是“感受到环境给予的种种或物质或精神的愉快”。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B项,“采用递进的方式”错,应该是并列的方式。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环境的价值更重要”错,原文是“在发生矛盾的情况下就需要权衡轻重”,并没有明确哪种价值更重要。故选A。【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近日,吴庆龙博士与合作的国际科研团队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证实公元前1922年左右,黄河上游的积石峡地区发生了一场特大洪水。但他们推测“大禹治水”的上古传说甚至夏朝的存在可能与此有关,却在学界与公众之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与争议。其实早在本次研究之前,关于夏朝是否存在就没有定论。有关夏朝的史料,主要见于西汉史记、战国的竹书纪年,以及尚书之类儒教典籍中,相关记载零零碎碎、语焉不详。民国时期顾颉刚发起“古史辨”运动之后,怀疑夏、商存在的声音开始多了起来,但殷墟遗址甲骨文的发现验证了史记中商代后期的存在,有些人又拾起了对商代早期甚至夏朝存在的希望,王国维先生就说:“由殷周世系之确实因之,推想夏后氏世系之确实,此又当然之事也。”随着上世纪50年代河南二里头遗址的出土,夏朝的存在似乎又有了考古学依据,因为二里头文化在地理与时间上似乎与夏重合。二里头遗址的发现者徐旭生和许多中国学者都相信,那里是古代一处大型都邑,只是学界对于二里头遗址究竟是商都还是夏都,还是有所争议。由于至今没有甲骨文等实际证据出土,西方考古学家多认为二里头遗址尚不能作为所谓“夏朝”存在的证据,何况先入为主地默认可疑史料的真实性,再按图索骥、按自己的意愿强行解读考古发掘,也不是科学的方法。(摘编自丁林夏朝真的存在?)材料二:本研究预计“大洪水”发生的时间(-1920-1900BC)(摘编自丁林夏朝真的存在?)材料三帮助徐旭生找到二里头和其他苦干“夏墟”的,绝非某一部或某几部具体的文献。他所依靠的是一整套文献系统及个人的判断。徐旭生认为:未经系统化的材料比综合材料价值更高:史料价值之间具有等级关系,第一等如金文和诗经左传等先秦文献,第二等如尚书三篇,第三等如汉代新综合材料世经等,如无特殊理由,低等级的史料不能用来非议高等级的史料。有了以上的原则,徐旭生梳理了历代文献,从先秦典籍中得到关于夏代地名的史料80余条,西汉人书中30余条在左右,去除重复、无关、字义多歧而无法利用的,又经分析,最终才得出结论,该去两个地方重点寻找“夏墟”:“一是河南中部的洛阳平原及其附近,尤其是颍水谷的上游登封、禹县地带;二是山西西南部汾水下游(大约自霍山以南)一带。”概而言之,“豫西”与“晋南”。二里头是在豫西调查中发现的,但徐旭生生前并没有完成他所设想的全部调查计划,后来很多和夏文化相关的遗址正是在延续徐旭生的调查计划中发现的。徐旭生也因此被称作“夏文化探索的总设计师”。(摘编自刘周岩寻找夏朝:中国从哪里开始)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研究显示,黄河流域约在公元前1920年至公元前1900年发生了一次“大洪水”,几乎与此同时,也发生了大规模的文化转型。B. 从公元前约3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黄河流域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过渡到了青铜器时代早期,有多种文化前后相继。C. 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游有陕西龙山、陶寺和河南龙山三种文化并存,其中河南龙山文化开始的最早,持续时间最长。D. 青铜器时代早期的晚齐家、二里头和岳石文化都开始于公元前1900年的转型期,这与研究者预计的夏朝开端时间吻合。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吴庆龙团队的研究证实了公元前1922年黄河上游特大洪水的存在,团队就此推测“大禹治水”和夏朝的存在与此相关。B. 记载夏朝的史料零散模糊,学者对其态度不同。顾颉刚怀疑夏朝的存在,而徐旭生从中梳理出寻找“夏墟”的方向。C. 因为在殷墟遗址中发现了甲骨文的相关证据,所以很多民国学者包括王国维先生都相信商代早期以及夏朝应当存在。D. 中西方学者在二里头遗址是否是“夏朝”存在的证据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分歧,分歧的焦点只是因为缺少甲骨文证据。6. 在吴庆龙团队之前,不同的学者在探究“夏朝是否存在”时形成了不同的观点态度,请对他们的研究结果进行简要的概括说明。【答案】4. C 5. B 6. 民国时代的中国学者对史料进行辨析,质疑“夏朝的存在”;殷墟甲骨文证实商代后期存在后,有学者对夏朝存在持乐观态度;以徐旭生为代表的考古学家,通过史料分析,确定调查计划,并在计划框架内成功发掘了二里头文化遗址,该文化遗址在地理与时间上都与“夏朝”接近;西方考古学家一因无甲骨文等证据出土,二因不认可由可疑史料解读考古发掘的方法,多不认可二里头遗址是“夏朝”存在的证据。【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项,“其中河南龙山文化开始的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分析 错误,由材料二分析可知,“河南龙山文化开始的较迟,持续时间较短”。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A项,“团队就此推测大禹治水和夏朝的存在与此相关”分析错误,原文中是说,“他们推测大禹治水的上古传说甚至夏朝的存在可能与此有关”。C项,“相信商代早期以及夏朝应当存在”分析错误,“在殷墟遗址中发现了甲骨文的相关证据”这些“甲骨文的发现”只验证了史记中商代后期的存在,“有些人又拾起了对商代早期甚至夏朝存在的希望”。D项,“分歧的焦点只是因为缺少甲骨文证据”分析错误,除了缺少甲骨文证据外,还有因不认可由可疑史料解读考古发掘的方法。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內容都认真研读,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即可作答。关于“夏朝是否存在”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民国时代的中国学者对史料进行辨析,质疑“夏朝的存在”,以顾颉刚发起“古史辨”运动为代表;殷墟甲骨文证实商代后期存在后,有学者对夏朝存在持乐观态度,以王国维为代表;以徐旭生为代表的考古学家,通过史料分析,确定调查计划,并在计划框架内成功发掘了二里头文化遗址,该文化遗址在地理与时间上都与“夏朝”接近,但学界对于二里头遗址究竟是商都还是夏都,还是有所争议;西方考古学家一因无甲骨文等证据出土,二因不认可由可疑史料解读考古发掘的方法,多不认可二里头遗址是“夏朝”存在的证据。(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四季京味儿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在我的城市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小时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找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的蓝天,孩子们熟知四季的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我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关于北京,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气味儿,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就这一点而言,人像狗。要不为什么那些老华侨多年后回国,四顾茫然,张着嘴,东闻闻西嗅嗅寻找的就是那记忆中的北京味儿。冬储大白莱味儿。立冬前后,各副食店门前搭起临时莱站,大白莱堆积如山,从早到晚排起长队。每家至少得买上几百斤,用平板三轮、自行车、儿童车等各种工具倒腾回家,邻里间互相照应,特别是对那些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大白莱先摊开晾晒,然后码放在窗下、门边、过道里、阳台上,用草帘子或旧棉被盖住。冬天风雪肆虐,大白菜像木乃伊干枯变质,顽强地散发出霉烂味儿,提示着它们的存在。煤烟味儿。为取暖做饭,大小煤球炉蜂窝煤炉像烟鬼把烟囱伸岀门窗,喷云吐雾。而煤焦油从烟囱口落到地上,结成一坨坨黑冰。赶上刮风天,得赶紧转动烟囱口的拐脖浓烟倒灌,呛得人鼻涕眼泪,狂嗽不止。更别提那阴险的煤气:趁人不备,温柔地杀你。灰尘味儿。相当于颜色中的铁灰加点儿赭石一北京冬天的底色。它是所有气味儿中的统帅,让人口干舌燥,嗓子冒烟,心情恶劣。一旦借西北风更是了得,干军万马,铺天盖地,顺窗缝门缝登堂入室,没处躲没处藏。当年戴口罩防的主要就是它,否则出门满嘴牙碜。正当北京人活得不耐烦,骤然间大雪纷飞,覆盖全城。大雪有一股云中薄荷味儿,特别是出门吸第一口,清凉滋润。孩子们高嘁着冲出门去,他们摘掉口罩扔下手套,一边喷吐哈气,一边打雪仗堆雪人。直到道路泥泞,结成脏冰,他们沿着脏冰打岀溜儿,快到尽头往下一蹲,借惯性再蹭几米,号称“老头钻被窝儿”。我家离后海很近。孩子们常在那儿“滑野冰,自制冰鞋雪橇湑雪板,呼啸成群,扬起阵阵雪末儿,被风刮到脸上,好像白砂糖一样,舔舔,有股无中生有的甜味儿。工人们在湖面开凿冰块,用铁钩子钩住,沿木板搭的栈道运到岸上,再运到李广桥北面的冰窖。趁人不注意,我跟着同学钻进冰窖,昏暗阴冷,水腥味夹杂着干草味。那些冰块置放在多层木架上,用草垫隔开,最后用草垫木板和土封顶。待来年夏天,这些冰块用于冷藏鲜货食品,制作冰淇淋刨冰。在冰窖里那一刻,我把自己想象成冷冻的鱼。冬天过于漫长,让人厌烦,孩子们眼巴巴盼着春天。数到“五九”,后海沿岸的柳枝蓦然转绿,变得柔软,散发着略带苦涩的清香。解冻了,冰面发岀淸脆的破裂声,雪水沿房檐滴落,煤焦油的冰坨像墨迹洇开。我们的棉鞋全都变了形,跟蟾蜍一样趴下,咧着嘴,有股威带鱼的臭味儿。我母亲几乎年年都买水仙,赶上春节前后悄然开放,暗香涌动,照亮沉闷的室内。在户外,顶属杏花开得最早,随后梨花丁香桃花,风卷花香,熏得人头翚,昏昏欲睡。小时候常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那时尚不知有花粉过敏一说。等到槐花一开,夏天到了。国槐乃北方人性格,有一种恣意妄为的狞厉之美。相比之下,那淡黄色槐花开得平凡琐碎,一阵风过,如雨飘落。槐花的香味儿很淡,但悠远如箫声。而伴随着这香味的是可怕的“吊死鬼”。那些蠕虫吐丝吊在空中,此起彼伏,封锁着人行道。穿过“吊死鬼”方阵如过鬼门关,一旦挂在脖子上脸上,挥之不去,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难免惊叫。夏夭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主要是放署假的缘故吧。我们常去什刹海体育场游泳。说到游泳,我们沉浮在福尔马林味儿、漂白粉味儿和尿臊味儿中,沉浮在人声鼎沸的喧嚣和水下的片刻宁静之间。暴雨似乎来自体内的压力。当闷热到了难以忍受的临界点,一连串雷电惊天动地,青春期的躁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释放。雨一停,孩子冲向马路旁阴沟上,一边蹬水一边高叫:“下雨啦,冒泡啦,王八戴上草帽啦” 不知为什么,秋天总与忧伤相关,或许是开学的缘故:自由被没收了。是的,秋天代表了学校的刻板节奏,代表了秩序。粉笔末儿飘散,中文与数字在黑板上出现又消失。在男孩子臭脚丫味儿和脏话之上,是女孩儿的体香,丝丝缕缕,让人困惑。秋雨阵阵,树叶辗转飘零,湿漉漉的,起初带有泡得过久的酽茶的苦味儿,转而变成发酵的霉烂味儿。与即将接班的储大白莱味儿相呼应。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第一段中作者想要用文字重建北京城,借此怀念一切与北京相关的回忆,自然引出对北京气味儿的想念。B. 文章主要运用了比喻、比拟的手法写北京的气味,同时还穿插了一些民俗谚语,以增添京味儿。C. 本文与故都的秋风格类似,都是表达对故乡季节的喜爱,气味是对不同季节的诠释。D. 文章剪裁讲究,详略安排得当,让读者体会到了极其丰富的四季特色。8. 理解文中划线两句话。(1)更别提那阴险的煤气:趁人不备,温柔地杀你。(2)槐花的香味儿很淡,但悠远如箫声9. 简述本文的行文思路及传达的情感。【答案】7. C 8. (1)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京味”当中的“煤烟味儿”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同时“温柔”既指出了煤烟味悄无声息的特点,也写出了煤烟虽脏,却能给人们做饭取暖,传递温情。(2)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由“香味儿”的嗅觉转移到“箫声”的听觉,将北京夏天快乐、恣意的味道写得悠远绵长,令人回味。 9. 本文由作者对老北京的怀念写起,进而引出了对老北京各种熟悉的“味儿”的描写,进而引发了作者对老北京四季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地域文化深沉的思考。【解析】【7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C项,“气味是对不同季节的诠释”理解有误,味儿就是百姓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状态,这些“味儿”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些“味儿”散发在百姓生活的各个角落,就是文化。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如有表达技巧的运用,必须加以鉴赏。同时要注意句中重要词语的解析。本题中,第一句中“温柔”一词,很明显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京味”当中的“煤烟味儿”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写出了煤烟虽脏,却能给人们做饭取暖,传递温情。第二句中,重点考查“通感”这种修辞手法,由“香味儿”的嗅觉转移到“箫声”的听觉,恰如其分地展现出人们对北京夏天的喜爱,令人回味。【9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行文思路及传达的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本类试题,考生应先通读全文,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抓住重点语句进行概括总结,最后明确作者的思想感情。本题中,开头写到“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作者对老北京的怀念写起,进而引出了“关于北京,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气味儿,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对老北京各种熟悉的“味儿”进行了描写,进而引发了作者对老北京“春夏秋冬”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地域文化深沉的思考。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詹仰庇,字汝钦,安溪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由南海知县征授御史。隆庆初,穆宗诏户部购宝珠,尚书马森执奏,给事中魏时亮、御史贺一桂等继争,皆不听。仰庇疏言顷言官谏购宝珠反蒙诘让昔仲虺戒汤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召公戒武王玩人丧德玩物丧志汤武能受二臣之戒绝去玩好故圣德光千载若侈心一生,不可复過,恣情纵欲,财耗民穷。陛下玩好之端渐启,弼违之谏恶闻,群小乘隙,百方诱惑,害有不胜言者。况宝石珠玑,多藏中贵家,求之愈急,邀直愈多,奈何以有用财,耗之无用之物。今两广需饷,疏请再三,犹靳不予,何轻重倒置乎!”不报。三年正月,中官制烟火,延烧禁中庐舍,仰庇请按治。左右近习多切齿者。帝颇耽声色,陈皇后微谏,帝怒,出之别宫。外庭皆忧之,莫敢言。仰庇入朝,遇医禁中出。询之,知后寝疾危笃,即上疏言:“先帝慎择贤淑,作配陛下,为宗庙社稷内主。陛下宜遵先帝命笃宫闱之好。近闻皇后移居别宫,已近一载,抑郁成疾,陛下略不省视。万一不讳,如圣德何?臣下莫不忧惶,徒以事涉宫禁,不敢颂言。臣谓人臣之义,知而不言,当死;言而触讳,亦当死。臣今日固不惜死,愿陛下采听臣言,立复皇后中宫,时加慰问,臣虽死贤于生。”帝手批答曰:“后无子多病,移居别宫,聊自适,以冀却疾。尔何知内庭事,顾妄言。”仰庇自分得重谴,同列亦危之。及旨下,中外惊喜过望,仰庇益感奋。亡何,巡视十库,硫言“陛下前取户部银,用备缓急。今如本监所称,则尽以创鰲山、修宫苑、制鞦蟹迁、造龙凤舰、治金柜玉盆。群小因千没,累圣德,亏国计。望陛下深省,有以玩好逢迎者,悉屏出罪之。”宦官益恨。故事,诸司文移往还及牧民官出教,用“照”字,言官上书无此体。宦官因指“再照人主”语,为大不敬。帝怒,下诏曰:“仰庇小臣,敢照及天子,且狂肆屡不悛。”遂廷杖百,除名,并罢科道之巡视库藏者。南京给事中骆问礼、御史余嘉诏等疏救,且言巡视官不当罢。不纳。仰庇为御史仅八月,数进谠言,竟以获罪。神宗嗣位,录先朝直臣。以仰庇在京时尝为商人居间,不得内召,除广东参议。寻乞归。家居十余年,起官江西。再迁南京太仆少卿。入为左佥都御史,进左副都御史。仰庇初以直节负盛名,至是为保位计,颇不免附丽。 (节选自明史詹仰庇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仰庇疏言/顷言官谏/购宝珠反蒙诘让昔/仲虺戒汤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召公戒武王玩人丧德/玩物丧志/汤武能受二臣之/戒绝去玩好/故圣德光千载/B. 仰庇疏言/顷言官谏购宝珠/反蒙诘让/昔仲虺戒汤/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召公戒武王玩人丧德玩物丧志/汤武能受二臣之戒/绝去玩好/故圣德光千载/C. 仰庇疏言/顷言官谏购宝珠/反蒙诘让/昔仲虺戒汤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召公戒武王玩人丧德/玩物丧志/汤武能受二臣之戒/绝去玩好/故圣德光千载/D. 仰庇疏言/顷言官谏/购宝珠反蒙诘让昔/仲虺戒汤/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召公戒武王玩人丧德/玩物丧志/汤武能受二臣之/戒绝去玩好/故圣德光千载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嘉靖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之后每位皇帝只有一个年号。B. 庐舍,在古代它既可以指田野间的屋舍,也可以指建在墓侧的屋舍,有时甚至可以是军队临时的居所。C. 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D. 乞归,古代官吏自请退职,常称“乞骸骨”,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詹仰庇因皇帝的批复解释而感动而精神振奋,却因其多次劝诫而得罪宦官,被当廷杖责一百,并罢免官职。B. 詹仰庇为人正直,宦官制造烟火燃烧房屋,他建议按法治罪,很多人都很痛恨他。并因为他多次上奏正直道德言谕而得罪了很多人。C. 于直谏,以仲虺、召公劝诫的例子上疏皇帝劝其不要购买宝珠,皇帝深受感动,批复并解释了这样做的原因。D. 神宗继位后,詹仰庇家居十多年后重新起用,起初因耿直而享有盛名,然这时却为了保住地位而不免依附于人。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陛下玩好之端渐启,弼违之谏恶闻,群小乘隙,百方诱惑,害有不胜言者。(2)移居别宫,聊自适,以冀却疾。尔何知内庭事,顾妄言。【答案】10. C 11. A 12. C 13. (1)陛下爱好玩耍已逐渐开了头,纠正错误的谏诤不喜欢听,许多小人乘着空子,千方百计进行诱惑,害处有不胜说的。(2)移居到别的宫,聊以使自己舒适些,希望能因此除去疾病。你哪里知道内庭的事,却只是胡说。【解析】【分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言官谏”意为言官谏诤,“购宝珠”是谏诤的内容,中间不能断开。“昔”是指之前,作状语放句首。“之”是“的”的意思,作结构助词,不是句末的语气词,所以不能断开。故选C。【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A 项,“每位皇帝只有一个年号”错,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有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的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 项,以仲虺、召公劝诫的例子上疏皇帝劝其不要购买宝珠时皇帝并没有进行批复,进行批复的是陈皇后的事。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启”,开始;“弼”,纠正;“隙”,空子。第二句中,“适”舒适;“冀”,希望;“尔”,你;“顾”,只。【点睛】参考译文:詹仰庇,字汝钦,安溪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由南海知县征调授官御史。隆庆初年,穆宗下昭命令户部购买宝珠,尚书马森持章表上奏,给事中魏时亮、御史贺一桂等接着谏诤,都不听从。詹仰庇上疏说:“近来言官谏诤购买宝珠,反而受到指责。从前仲虺劝诫汤不要接近音乐女色,不要增殖财货;召公劝诫武王不要以人为玩物就会丧失德性,以器为玩物就会丧失志向;汤、武能接受二位臣子的劝诫,断绝这些玩耍爱好,所以神圣的品德光芒照耀千年。如果奢侈的心思一旦产生,不可能再阻止,任情纵欲,就会财物耗费人民贫困。陛下爱好玩耍已逐渐开了头,纠正错误的谏诤不喜欢听,许多小人乘着空子,千方百计进行诱惑,害处有不胜说的。何况宝石珠玉,多藏在高官近臣家中,求购得愈急,需要的价值愈多,为什么将有用的钱财,耗费在没用的东西上。现在两广需要军饷,再三上疏请求,还是吝惜不肯给,为什么这样轻重倒置呢。”没用批复。隆庆三年正月,宦官制造烟火,火势蔓延燃烧了宫中房子,詹仰庇建议按法治罪。皇帝左右亲近的人大多切齿痛恨他。皇帝沉溺于音乐女色,陈皇后找机会委婉进谏,皇帝发怒,就将她斥逐到别宫。外面朝廷里都担忧这件事,却没有人敢进言。詹仰庇入朝,遇到医生从宫中出来。问他,得知皇后卧病很危重了,就上疏说:“先帝慎重地选择善良而深明大义的女子,作为陛下的匹配,成为宗庙社稷的内主人。陛下应当遵循先帝的命令,加深对皇后的喜爱。近来听说皇后移居别的宫中,已经将近一年了,抑郁成病,陛下没有稍去探望过。万一不幸,对于皇上的德性将会怎样。臣子没有不忧心惶惶的,只是因为这事涉及到宫内,不敢公然地进言。臣认为人臣的正理,知道而不说,应当死罪;说了而触犯忌讳,也应当死罪。臣今日本来就不惜一死。希望陛下能采纳和听取臣所说的,立即恢复皇后中宫的地位,时常加以慰问,臣虽死了也胜过活着。”皇帝亲手批答说:“皇后没有儿子而多病,移居到别的宫,聊以使自己舒适些,希望能因此除去疾病。你哪里知道内庭的事,却只是胡说。”詹仰庇自料会受到严重的责罚,同僚也为他感到危险。等到圣旨下来,朝廷内外惊喜超出所料,詹仰庇更受到感到而精神振奋。没有多久,巡视国家的十个仓库,上疏说“陛下先前提取户部银两,用来准备急需。现今如本监所说,却都用在创设鳌山、修筑宫苑、制秋千、造龙凤舰、整理金柜玉盆。许多小人趁机吞没,连累皇上德性,亏损国家经济。希望陛下深刻反省,有拿玩耍爱好来逢迎的,全部屏斥出去并且给以罪罚。”宦官更加怨恨。旧例,各个衙门公文往来,以及管理百姓的官吏发出告示,用“照”字,言官上书却没有这种体式。宦官因此指责“再照人主”这句话,是很大的不尊敬。皇帝发怒,下昭说:“詹仰庇小小的臣子,胆敢照到天子,而且狂妄放肆屡次不悔改。”就当廷杖责一百,除名,并且罢掉科道中巡视国库储藏的官吏。南京给事中骆问礼、御史余嘉诏等上疏营救,而且说巡视的官吏不应当罢掉。不被采纳。詹仰庇任御史只有八个月,多次上奏正直的言谕,结果却因此得罪。神宗继位,录用先朝正直的臣子。由于詹仰庇在京城时曾经替商人调停,不得内调,就派任广东参议。不久乞求回去。家居十多年,重新起用到江西做官。再升任南京太仆少卿。召入为左佥都御史,升任左副都御史。詹仰庇起初因有耿直的节操而享有盛名。到这时为了保住地位的考虑,很不免依附于人。(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陆游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注玉瀣:“玉瀣”是一种美酒的名称。黄庭:“黄庭”是道经的名称。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上片第一句以自豪的口吻赞美了居住地的环境,暗示纷繁的人世无法比拟。B. 下片头三句表明诗人就是要理直气壮贪图这种自在的生活,即使身体“衰残”也不放弃。C.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创作的本意,“心肠别”戳穿了最高统治者的嘴脸。D. 全词写闲居生活的感受,但基调苍凉悲壮,直陈不能为国效力惆怅失意的心情。15. 分析“家住苍烟落照间”一句的意境,试用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诗句对照分析。【答案】14. D 15. (1)“家住苍烟落照间”与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都写出了自己居住环境的优美纯净。(2)“苍烟”如青烟,“落照”虽没有出现颜色,但其中暗含色彩。都表达了作者的对居住环境的喜爱之情。(3)词人以“苍烟落照”四字写自己居处的环境,与龌龊的仕途作鲜明的对比。【解析】【14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直陈不能为国效力惆怅失意的心情”有误,应是较为婉转地表达。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意境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分析家住苍烟落照间一句的意境,试用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诗句对照分析”,然后依据诗句的内容概括其意境特点。该题还充分体现了命题回归教材的思路,在考查诗歌意象和情感考点的同时考查学生对所学教材内容的掌握。本题中,“家住苍烟落照间”一句的意思是:我家住在有着苍茫如烟的云气和夕阳晚照的乡间。显然与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样,都写出了自己居住环境的优美纯净,都能表达出作者的对居住环境的喜爱之情,同时,诗中“贪啸傲,任衰残”的意思是:贪图的是任意放纵,蔑视世俗的生活,与龌龊的仕途作鲜明的对比。【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三)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直抒胸臆,“_,_”表现了诗人对钱塘湖的喜爱之情,以至于流连忘返了。(2)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_,_”两句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3)苏轼赤壁赋一文中, “_,_”两句,表达了自然与人类没有穷尽、永恒不变的哲理。【答案】 (1). 最爱湖东行不足 (2). 绿杨阴里白沙堤 (3). 角声满天秋色里 (4). 塞上燕脂凝夜紫 (5).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6).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阴”“堤”“脂”“凝”“尽”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点睛】古诗词默写年年必考,近年来理解性默写题的考查比例渐渐加大,难度比直接型默写稍大,灵活性更强,需要学生不仅要准确、熟练掌握名句名篇内容,还要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中秋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在一些年轻人眼中成了美食节、购物节、旅游节,节日中所蕴含的诗意和情怀 。( )。笔者认为,弘扬传统节日文化,要靠“传”和“创”。所谓“传”,就是传承。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蕴含的精神之钙 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正如“月是故乡明,人是家乡亲”,中秋之夜对月祭拜,传承的不只是民间风俗,更是一种深厚的家国情怀。让这些传统文化活起来,让精神之钙铸牢民族之魂,必须要善于把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传承和发扬下去。所谓“创”,就是创新。首先传承手段要创新、与时俱进。曾经火爆电视荧屏的中国诗词大会、如果国宝会说话,走红的甲骨文表情包、文物戏精等通过创新传播手段,让传统文化以更加 的形式出现,备受人们“追捧”。其次,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要坚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古为今用、 ,要善于结合时代条件,不断拓展传统文化的外延、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才能达到永葆青春活力,开创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局面。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人们最关注的是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这一话题。B. 人们最关注的话题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C. 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D. 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是人们关注的话题。18. 依次填入文章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 日渐式微 潜移默化 喜闻乐见 推陈出新B. 荡然无存 耳濡目染 脍炙人口 革故鼎新C. 日渐式微 耳濡目染 喜闻乐见 革故鼎新D. 荡然无存 潜移默化 脍炙人口 推陈出新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才能永葆青春活力,支撑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B. 才能让其永葆青春活力,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C. 才能永葆青春活力,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D. 才能让其永葆青春活力,支撑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答案】17. C 18. A 19. B【解析】【17题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要填语句的上文,说的是传统文化日渐式微,下文说的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的具体方法。括号内要填的句子必须与上下文语意连贯。AB两项中,“最关注”提法没有依据,而且,B项,关注后面的话题应为“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D项,“是话题”应为“成为话题”。C项补写的最恰当。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第一组:日渐式微:是指事物逐渐地由兴盛而衰落。荡然无存: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语境中说的是“节日中所蕴含的诗意和情怀”逐渐有浓而淡,由兴盛而衰落。应选“日渐式微”。据此分析,可排除B、D两项。第二组: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根据主语“精神之钙”,这里应选“潜移默化”。据此分析,可排除C项。第三组: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指很受欢迎。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诵。要陈述的是“传统文化”,应选“喜闻乐见”。第四组:推陈出新:指对旧的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新的文化。革故鼎新:现泛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不合时代的因素,对于传统文化,应选“推陈出新”。分析可知,A项成语全都恰当。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根据语境,画线句子的主语是“我们”,“永葆青春活力”的是“传统文化”,不是“我们”,所以需要在“永葆青春活力”前面加上“让其”,据此分析,可排除A、C两项。“支撑转化和发展”搭配不当,应为“实现转化和发展”。可排除D项。故选B。20.下面是某报社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他们或许是年轻的剪纸传承者,或许是油纸伞制作的继承人,或许是街头修钢笔的手艺人如果你看见过这些匠人的风姿,请用你的相机为他们发声,让匠心精神不仅留在镜头里,也闪烁在新时代的精神文化长廊中,我报“时代匠心手机摄影大赛”热烈期待您投稿! 【答案】“看见”改为“目睹”;“风姿”改为“风采”;“留在”改为“定格”;“闪烁”改为“闪耀”;“热烈”改为“热忱。【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准确的能力。敬语指对听话人表示尊敬的语言手段。使用敬语,是尊人与尊己相统一的重要手段。谦词,就是表示谦虚的言辞。中国人喜欢谦逊,所以谦词在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是不可或缺的。本题,“看见”是口语,与这则“启事”风格不一致,应改为“目睹”;“风姿”指风度仪态,此处应改为“风采”(指美好的仪表举止);“留在”“镜头里”语言不准确,应将“留在”改为“定格”;“闪烁”光亮晃动不定、忽明忽暗。应改为“闪耀”(闪烁而耀眼);“热烈”指强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