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甘肃省武威十八中20182019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生物一、单选题1.用生态学原理解释下列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A. “一山不容二虎”能量流动中能量逐级递减原理B.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非生物因素中温度对生物的影响C.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D.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答案】D【解析】“一山不容二虎”符合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特点,A正确;“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B正确;“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C正确;“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生物能影响环境,D错误。2.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 种群数量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出生率B. 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C.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D.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再发生波动【答案】B【解析】【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两方面。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明确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详解】A、种群数量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A错误;B、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不涉及数量,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B正确;C、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错误;D、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可以保持相对稳定,仍会发生波动,D错误。故选B。3.蚜虫常聚集于叶片、嫩茎、花蕾、顶芽等部位,是地球上最具有破坏性的害虫之一。七星瓢虫捕食蚜虫,是蚜 虫的天敌。对于蚜虫,重要的是抓紧预防,避免虫害的发生。下列关于蚜虫的调查与防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应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B. 取样时应选择蚜虫较为集中的地块C. 样方法可以准确计算出蚜虫的种群密度D. 引入七星瓢虫,可以彻底消灭蚜虫【答案】A【解析】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宜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正确;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首先要做到随机取样,B错误;样方法可以估算出蚜虫的种群密度,C错误;引入七星瓢虫,可以使得蚜虫种群密度保持在较低水平,D错误。4. 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B. 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C. 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D. 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答案】C【解析】从图像中可以看出该水池中原有的两个物种甲与乙之间符合捕食关系的曲线,其中甲先增先减,是被捕食者(藻类),乙后增后减,是捕食者(浮游动物)。当在水池中加入物种丙后,改变了原来的种间关系,其中丙专食浮游动物,当三个物种仅剩余一个物种时,乙会因为丙对它的捕食而消失,而丙也因为乙的消失而缺乏食物也消失,甲会因为失去天敌乙而在一段时间内会有所增加。丙和乙可竞争空间和氧气等资源。所以本题应该选C。从图像分析可知,甲乙是捕食关系,且甲是被捕食者(藻类),乙是捕食者(浮游动物)。而丙为后期向水池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建立食物链的话应该是:藻类(甲)浮游动物(乙)鱼(丙)。由于鱼是大量的,所以短时间内它们的食物浮游动物急剧减少,而由于食物缺乏等生存斗争加剧,鱼类也随之大量减少。所以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的话,该种群肯定是藻类,即甲种群。由于强调了鱼是专食浮游动物乙,显然A项是不合理的。丙和乙的竞争关系不一定体现在食物的竞争,可能在大量投入鱼(丙)时会导致空间(水池)、氧气等方面的竞争。5.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等于零B. 当某害虫种群数量达到K/2时,进行杀虫效果最佳C. 若空间充足,种群数量增长一定如曲线a所示D. 若曲线b1变成曲线b2,说明该种群生存环境变得恶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并不是等于零,A错误;B、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故防治害虫应在害虫数量没达到时进行,B错误;C、种群的“J”型增长曲线是理想状态下的一种动态变化,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无天敌等,C错误;D、曲线b1的K值较高,当种群生存环境变得恶劣,K值下降,变成曲线b2,D正确故选:D6.在水库的上游,政府将废弃农田和盐碱地改造成大面积芦苇湿地,通过生物降解、吸收,可以有效解决城市生活污水造成的污染问题,使水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 流经该湿地的总能量是该湿地中的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B. 大量种植芦苇的原因是芦苇可以吸收城市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C. 湿地中生物种类多样,可利用正反馈调节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D. 从废弃农田到芦苇湿地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流经该湿地的总能量是该湿地中的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和城市生活污水有机物中含有的化学能,A项错误;植物无法吸收有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要靠微生物分解,B项错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往往依靠负反馈调节来维持,C项错误;废弃的农田保留了土壤条件,甚至还有生物的繁殖体,从废弃的农田到芦苇湿地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D项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7.十九大再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响应这一号召,2017年洞庭湖环境保护行动全面展开:全境砍伐欧美黑杨、拆除外湖砂石场、拆除湖洲内的钢制矮围、清退外湖珍珠养殖场、沟渠塘坝清淤增蓄等一系列措施。根据以上措施及生物学原理,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能够蓄洪防旱、增加空气湿度,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 沟渠塘坝清淤增蓄、拆除外湖砂石场将有利于提高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净化功能C.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D. 长期在洞庭湖进行珍珠养殖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起水华现象【答案】A【解析】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能够蓄洪防旱、增加空气湿度,体现了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A错误;沟渠塘坝清淤增蓄、拆除外湖砂石场将有利于提高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净化功能,B正确;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通过它的作用能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稳定,负反馈调节是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正确;长期在洞庭湖进行珍珠养殖时,由于投入的饲料及珍珠贝的排泄物等因素会造成水体污染,导致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中N、P的含量增加、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引起水华现象,D正确。8.下列哪项操作会引起发酵液受污染( )A. 榨汁机只用温水进行清洗,并晾干B. 发酵瓶先用温水清洗,再用75%的酒精擦拭后晾干使用C. 葡萄先去除枝梗,再冲洗多次D. 每次排气时,只需拧松瓶盖,不能将盖完全揭开【答案】C【解析】【分析】榨汁机、发酵瓶中均可能存在细菌,可用简便的洗涤、75%的酒精消毒等方法进行处理,不需要进行灭菌处理。酵母菌发酵环境和发酵产物不利于其他微生物的生存。【详解】A、榨汁机用温水进行清洗后并晾干,可有效除菌,A不符合题意;B、75%的酒精可杀使细菌,发酵瓶先用温水清洗,再用75%的酒精擦拭后晾干使用,B不符合题意;C、葡萄先去除枝梗,再冲洗,微生物可能从破损处侵入,导致污染,C项符合题意; D、每次排气时,只拧松瓶盖,不将盖完全揭开,可减少微生物污染的机会,D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果酒制作时葡萄的选择与处理:选择新鲜的葡萄,之前先将葡萄冲洗,然后除去枝梗,以防葡萄汁流失及污染。冲洗以洗去灰尘为目的,且不要洗太干净,以防洗去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9.下列关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叙述,错误的是()A. 制作果酒时瓶口需密闭,而制作果醋时中断通氧可能会引起醋酸菌死亡B. 温度对酵母菌酒精发酵的影响很大,而对醋酸菌的发酵影响不大C. 在变酸的果酒的表面观察到的菌膜可能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形成的D. 制作果酒和果醋时都应用70%的酒精对发酵瓶消毒并注意无菌操作【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果酒制备的菌种是酵母菌,瓶口需密闭,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果醋制备的菌种是醋酸菌,属于好氧型细菌,则中断通氧可能会引起醋酸菌死亡,A正确;温度对酵母菌和醋酸菌的发酵都有影响,在制葡萄酒时温度要控制在1825,而在制葡萄醋时则要将温度控制在3035,温度影响细胞呼吸过程中酶的活性,对酵母菌酒精发酵和醋酸菌的发酵都有很大影响,B错误;在变酸的果酒的表面观察到的菌膜可能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形成的,醋酸菌发酵形成醋酸使得果酒变酸,C正确;制备果酒和果醋时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对发酵瓶消毒,并注意无菌操作,D正确。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果酒和果醋制备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 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B. 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C. 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D.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细菌等【答案】C【解析】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都能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包括光能自养型生物(如绿色植物)和化能自养型生物(如硝化细菌),A错误;由于草属于生产者,所以食草动物都为初级消费者;但动物不都是消费者,如营腐生生活的蚯蚓属于分解者,B错误;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的物质不能循环,所以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C正确;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生态系统的各种非生物的部分,包括水、空气和阳光等,而细菌是生物,D错误。11.菟丝子是一种缺乏叶绿素的开花植物,但可吸附于其他绿色植物以取得养分,所以菟丝子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应该是 ()A. 生产者B. 分解者C. 消费者D. 自养生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生态系统生物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指的是营自养生活的生物,主要是指绿色植物,这些食物的作用是为自身及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A错误;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错误;菟丝子的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生长于大豆、柑橘等植物体上,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靠吸收植物体内的水分和营养物质来生存,属于消费者,C正确;不是自养生物,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12. 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 )A. 小鱼吃的小虾B. 泥巴中的藻类C. 吃小鱼的大鱼D. 泥巴中的大肠杆菌【答案】B【解析】生产者处于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泥巴中的藻类是生产者;根据题意,小虾是初级消费者,小鱼是次级消费者,大鱼是三级消费者,泥巴中的大肠杆菌属于分解者,所以B正确。【考点定位】食物链13.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下图所示装置中都加入干酵母(内有活酵母菌),其中最适于产生酒精的装置是() A. B. C. D. 【答案】A【解析】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分解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在缺氧的条件下,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该图中反应液中含有酵母菌、葡萄糖和水、且是无氧环境,酵母菌会通过无氧呼吸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A正确;该装置中是加入葡萄糖、没有加入水,不适合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B错误;该装置中含有水,存在无氧条件,但是没有葡萄糖作为反应底物,不适合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C错误;加入葡萄糖和水,不断搅拌,且广口瓶敞开,氧气进入发酵液中,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受抑制,不适合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D错误。故选A。【考点定位】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名师点睛】对于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和条件及对发酵条件的控制是本题考查的重点。14.流经某一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A. 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 照射到该生态系统中的全部太阳能C. 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体内的能量D. 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体内的能量【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故A正确。是固定的能量不是照射的能量,故B错误。不是所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体内的能量,故C、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能量流动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15.图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图中用于桑树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是AB. 图中未利用的能量是指蚕粪便中的能量C. 第一、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A1+B1+C1+D1)/C表示D. 蚕丝中所含的能量来自蚕中的B1【答案】D【解析】A为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净光合作用C=总光合作用A-呼吸作用散失A1,C将用于桑树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A错误;图中未利用的能量是指桑树同化的总能量减去桑树呼吸消耗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和流入蚕的能量后剩余的能量,B错误;第一、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蚕的同化量桑树的同化量=(E+F+G+H)A,C错误;蚕丝中所含的能量来自未利用的能量B1,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理清能量流动的去向,总结如下:特别要注意:(1)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2)同化量呼吸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量。(3)一个营养级粪便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量,而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中“流入分解者”的一部分。16.如图所示是地球上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的示意图。请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考虑,指出该图能体现的生态系统功能是()A. 能量流动B. 物质循环C. 信息传递D. 物质更新【答案】B【解析】由图可知所示的是地球上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的示意图,具有反复利用、循环流动的特点,能体现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功能【名师点睛】生态系统的功能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物质循环是反复利用、循环流动,具有全球性;信息传递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17.以下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应用或实例中,属于化学信息传递作用的是()当蜜蜂散失时,雌蜂(蜂王)能分泌一种“聚集激素”,最后把所有的蜜蜂聚集在它的周围蜜蜂采花酿蜜,当少数蜜蜂发现蜜源后,就能很快把几里路外的蜂群都引来采集花蜜,到蜜囊装满仍返回原地,而不迷失方向,就是因为蜜蜂分泌的“追踪激素”当个别兵蚁发现敌害时,立即向体外释放一种“告警激素”向同伴告警,从而保护种群养鸡时在保证营养供应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控制光照时间提高鸡的产蛋率用一定频率的声波、磁场、光辐射处理谷物、蔬菜作物及树木等的种子,可提高其发芽率,获得高产利用装有性激素的诱捕器来捕获害虫,预测、预报短期害虫发生的时间和范围,以预防害虫大面积发生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雌蜂(蜂王)通过分泌一种称作“聚集激素”的化学物质,把散失的蜜蜂聚集在它的周围,这属于化学信息传递作用,正确;少数蜜蜂通过分泌被称作 “追踪激素”的化学物质,把几里路外的蜂群都引来采集花蜜,这属于化学信息传递作用,正确;当个别兵蚁发现敌害时,立即向体外释放一种被称作“告警激素”的化学物质向同伴告警,从而保护种群,这属于化学信息传递作用,正确;光照属于物理信息,养鸡时在保证营养供应的基础上,通过控制光照时间提高鸡的产蛋率,这属于物理信息传递作用,错误;声波、磁场、光辐射都属于物理信息,用一定频率的声波、磁场、光辐射处理谷物、蔬菜作物及树木等的种子,可提高其发芽率,获得高产,这属于物理信息传递作用,错误;性外激素属于化学信息,利用装有性外激素的诱捕器来捕获害虫,预测、预报短期害虫发生的时间和范围,以预防害虫大面积发生,这属于化学信息传递作用,正确。综上所述,供选答案组合,A项正确,B、C、D三项均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1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大B.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自动调节能力越小C. 抵抗力稳定性越高,自动调节能力越大D. 恢复力稳定性越高,自动调节能力越大【答案】D【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则抵抗力稳定性越高,自我调节能力越大,A、B、C正确;恢复力稳定性越高,自我调节能力越小,D错误。【考点定位】生态系统调节19.如图是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碳传递方向,字母表示碳传递途径。下列各项叙述不正确的是()A. 碳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B. a途径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d、g途径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C.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D. 如果图中的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的数量,则夏季a、b、c、e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abce【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以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故A正确;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故C正确;a代表植物的光合作用,b、d、g代表生物的呼吸作用,c代表捕食,e、f代表动植物的残枝败叶、遗体和粪便流向分解者,故B正确;该生态系统在一年中保持平衡状态,a= bce,但是不同的季节不一定保持平衡,如夏季植物正常生长较快,ab+c+e,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0.如图 (a)所示为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金字塔,图(b)为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倒金字塔,以下解释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A. 组成(a)和(b)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生物因素是生产者和分解者B. 流经(a)或(b)生态系统总能量主要是(a)或(b)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C. (b)生态系统可以对(a)生态系统产生影响D. 人类活动对(a)或(b)生态系统均产生影响【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可知,自然生态系统中生态金字塔为正立的,符合能量流动的一般规律。城市生态系统中生态金字塔是倒立的,该生态系统的维持需要其他生态系统提供的能量。【详解】A、生产者和分解者位于物质循环的两个关键环节,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生物因素,A正确;B、流经城市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是其他生态系统输入的能量,B错误;C、城市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联系,前者对后者会产生影响,C正确;D、人类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成分,其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均产生影响,D正确。故选B。21.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林,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人和家禽、家畜B. 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植物是主要成分C. 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了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 沼气池的建造,提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的利用率【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可知,该生态系统在人类的调控下,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提高了能量利用率。【详解】A、该生态系统中,人和家禽、家畜从农作物中获得食物,为初级消费者,处于第二营养级,A正确;B、该生态系统中,植物是主要成分,其固定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人可以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所以人的作用非常关键,B正确;C、该生态系统的建立,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D、沼气池的建造,使原来废弃物中的能量得到利用,提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的利用率,D正确。故选C。【点睛】能量传递效率能量的利用率: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能量的利用率是指能量被人类利用的比例。22.某地森林发生局部火灾后,不久后许多种子萌发,长成新植株。这表明生态系统具有()A. 恢复力稳定性B. 抵抗力稳定性C. 传递信息的功能D. 无限的自我调节能力【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火灾后的草原又逐渐恢复原状,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故A正确。抵抗力稳定性是防止受到破坏的能力,而草原生态系统已经受到了火灾的破坏,故B错误。长成新植株体现的不是信息传递的功能,故C错误。自动调节能力也是为了不受到破坏,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23.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3个生态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瓶内分解者数量过少B. 乙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C. 丙瓶中的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D. 若想维持生态平衡,丙瓶不应放在黑暗中【答案】A【解析】甲瓶中小鱼过多,种内斗争激烈,瓶中水藻制造的氧气不足以满足小鱼有氧呼吸的需求,导致小鱼因缺氧而很快死亡,A项错误;乙瓶中动植物数量比例适中,所以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B项正确;丙瓶中的分解者是细菌和真菌,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C项正确;若想维持生态平衡(稳定性),丙瓶不应放在黑暗中,而应放在散射光下,以保证丙瓶中的水藻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D项正确。【考点定位】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名师点睛】本题以生态瓶的制作为素材,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稳定性的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需明确生态瓶的制作要求:生态瓶必须是封闭的;生态瓶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个体不宜太大,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且比例适中;生态瓶的材料必须透明;生态瓶的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2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 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弱C. 恶劣环境条件下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基本相同D.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其稳定性的大小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相关。一般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详解】A、通过负反馈调节,可以使生态系统的结构保持相对稳定,所以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A正确;B、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一旦破坏,则很难恢复,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弱,B正确;C、恶劣环境条件下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均较弱,如北极苔原生态系统,C正确;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不是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而是合理利用生态系统,D错误。故选D。二、非选择题25.如图甲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图乙表示某区域不同年份甲树种与乙树种存有量的比值(C值=甲存有量/乙存有量)变化。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若种群每年以倍按图甲曲线X的方式增长,A为种群起始数量,则t年后该种群数量Nt可表示为_。图甲中阴影部分可以表示由于受到_(写出两点)等条件的限制而死亡的个体。(2)若图甲中的曲线Y表示池塘中某鱼类种群的增长曲线,要想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鱼的数量需保持在曲线中的_点左右,原因是_。C点后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关系是_。(3)从图乙分析,两树种处于竞争状态的年份段是_,处于平衡状态的年份是_。从a年到e年,_逐渐成为优势树种,群落的这种变化叫做_。【答案】 (1). 种群密度 (2). At (3). 食物、空间、气候、天敌、传染病 (4). B (5). 既能捕获一定数量的个体,又能使鱼类种群数量尽快地增长和恢复(或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数量恢复起来较快。) (6). 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7). 0e (8). bc (9). 乙 (10). 群落的演替【解析】【分析】图甲中曲线X表现为“J”型增长,是在空间和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模型;曲线Y表现为“S”型增长,是在空间和资源受限制的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模型;图乙纵坐标为甲树种与乙树种存有量的比值,据图可知,Ob年份时甲树种占有数量优势,c年份后乙树种占有数量优势。【详解】(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若种群每年以倍按图甲曲线X的方式增长,A为种群起始数量,根据种群“J”型增长公式,t年后该种群数量Nt可表示为At。曲线X和Y的出现条件不同,图甲中阴影部分表示由于受到食物、空间、气候、天敌、传染病等条件的限制而死亡的个体。(2)图甲中K值表示“S”型增长的环境容纳量,在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具有最高的增长速率,数量恢复起来较快,因此若要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鱼的数量需保持在曲线中的B点左右。C点后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3)甲、乙两树种生活于同一环境中,始终处于对生活空间和资源的竞争状态,处于竞争状态的年份段是0e,bc年份二者的数量比值约为1,说明处于竞争平衡状态。从a年到e年,甲树种与乙树种存有量的比值逐渐减小,说明乙逐渐成为优势树种,群落中物种组成发生变化,一个群落变为了另一个群落,即发生了群落的演替。【点睛】解答第(3)小题第一空时,容易误认为只有bc年份甲、乙两树种存在竞争状态,错因在于对竞争概念理解不准确,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不同生物,始终存在对生活空间和资源的竞争。26.果酒和果醋含有丰富的营养,且便于保存。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果酒的制作需要以_作为菌种,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该微生物属于_。(2)能证明果汁中产生了酒精的试剂是_,此颜色反应需在_条件下进行,其颜色变化为_。(3)在果醋制作过程中,醋酸菌将果酒制作的产物乙醇先变为_,再将其变为醋酸,上述过程需在氧气充足,但_的条件下完成。(4)果酒制作过程涉及的微生物细胞呼吸产生CO2的场所包括_。【答案】 (1). 酵母菌 (2). 分解者 (3). 重铬酸钾 (4). 酸性 (5). 橙色变为灰绿色 (6). 乙醛 (7). 缺少糖源 (8). 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对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进行考查,回忆并理清相关知识点即可准确解答。(1)果酒制作的过程中,需要选用的发酵菌种是酵母菌。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酵母菌属于分解者。(2) 在酸性条件下,橙色的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即能证明果汁中产生酒精的试剂是重铬酸钾,此颜色反应需在酸性条件下进行,其颜色变化为橙色变为灰绿色。 (3) 在果醋制作过程中,当氧气充足、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果酒制作的产物乙醇先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4) 果酒制作过程涉及的微生物是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在线粒体基质中产生CO2;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产生CO2。27.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情况,请据图回答:(1)该生态系统共有_条食物链。 (2)鹰占有_个营养级,请写出鹰所占营养级最高的一条食物链:_。 (3)要使该生态系统完整,还需要增加的成分是_。 (4)若植食性昆虫减少,在短期内哪种生物数量将锐减?_,理由是_。【答案】 (1). 8 (2). 4 (3). 植物植食性昆虫食虫昆虫蛙(食虫鸟)蛇鹰 (4). (5). 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6). 食虫昆虫;其食物单一,且有许多天敌【解析】【分析】据图可知,该食物网中,植物为生产者,鹰为顶级消费者。计数食物链时,一定注意发出多个箭头的生物食物链需要多次经过。【详解】(1)食物链的开始端一定是生产者,终端一定是顶级消费者,该生态系统共有8条食物链。(2)鹰占有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共4个营养级,鹰所占营养级最高的一条食物链也是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为植物植食性昆虫食虫昆虫蛙(食虫鸟)蛇鹰。(3)图中仅显示了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成分,作为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分解者两种成分。(4)若植食性昆虫减少,在短期内食虫昆虫的食物来源减少,且被食虫鸟和蛙捕食的机会增加,因此数量将锐减。【点睛】食物链(网)中各营养级生物数量变动情况分析(1)若处于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生产者)数量减少,整个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都会减少,简单记为:“一级生物若减少,其他生物跟着跑”。(2)“天敌”一方减少,短时间内被捕食者数量会增加,但从长时间来看,会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简单记为:“如果天敌患了病,先增后减再稳定”。(3)若处于中间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这种生物数量的变化视具体食物链而定:“中间生物被捕杀,不同情况要分家”。大体遵循如下思路:生产者数量相对稳定原则,即消费者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原则,即当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的食物有多种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某种生物减少,该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较大变化。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数量减少时,对另一种生物数量的影响,沿不同的食物链分析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简单记为:“食物网,食物链,生物数量好判断,首先你要有主见,环节少的先看见”。28.如图是某自然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图解,其中a、b、c、d构成生物群落,表示相关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1)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_的形式进行的。图示各种成分之间缺少两个重要过程,请用箭头在图中表示出来_。(2)图示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_(填字母)同化量的一部分。b同化的能量最终的去向有_和_。若图中b的同化量增加1 kJ,则生产者的同化量至少需要增加_kJ。(3)过度的人工碳排放,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碳平衡,导致气温升高从而形成_效应。为了避免此效应的形成,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答案】 (1). CO2 (2). (3). d (4). 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散失 (5). 被分解者利用 (6). 25 (7). 温室 (8). 尽量减少使用化石燃料;扩大绿化面积,增加绿色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等【解析】【分析】图中d发出多个箭头,应为生产者,c进入多个箭头,发出一个箭头,应为分解者,a应为初级消费者,b应为次级消费者。【详解】(1)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被生产者同化,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回到无机环境,所以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图示缺少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进入d生产者的箭头和初级消费者a的遗体被分解者分解的箭头。(2)图示初级消费者的粪便属于生产者的遗体,其中的能量属于d同化量的一部分。b同化的能量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散失,其余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繁殖,这部分能量最终被分解者利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若图中b的同化量增加1 kJ,则生产者的同化量至少需要增加120%20%=25kJ。(3)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进而导致气温升高,形成温室效应。为了减缓温室效应,需要开发绿色能源,尽量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同时扩大绿化面积,增加绿色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点睛】能量流动中的最值计算若题干中未做具体说明,则一般认为能量传递的最低效率为10%,最高效率为20%,则:(1)在食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生猪养殖场租赁与养殖场信息化建设合同范本
- 离婚后子女抚养权法律保障与教育资助合同
- 高端住宅租赁合同范本(含物业管理细则)
- 离婚共同债务电子协议书
- 直播带货商家与广告商合作的营销推广合同范本
- 教育机构线下校区2025年扩建项目绿色建筑技术应用报告
- 建筑工程中介人居间合同范本6篇
- 国际数学高中竞赛试题及答案
- 余姚四中教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公关传播中的社会责任传播效果-洞察及研究
- 腕踝针中医技术课件
- 《劳动合同书》-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劳动关系处监制(2016.11.15)
- 钢轨检测报告
- 战略管理:概念与案例
- GB/T 3505-2009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廓法术语、定义及表面结构参数
- GB/T 11186.1-1989涂膜颜色的测量方法第一部分:原理
- 09S304 卫生设备安装图集
- 功能材料概论-课件
- 微纳加工课件
- 危重病人紧急气道管理课件
- 复杂网络-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