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T 1700-2008 中华蜜蜂品种(东北型)_第1页
DB21T 1700-2008 中华蜜蜂品种(东北型)_第2页
DB21T 1700-2008 中华蜜蜂品种(东北型)_第3页
DB21T 1700-2008 中华蜜蜂品种(东北型)_第4页
DB21T 1700-2008 中华蜜蜂品种(东北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案号:  辽 宁 省 地 方 标 准   1700 2008 中华蜜蜂品种(东北型)  2008布  2009施  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1700 2008 I 目     次  前言  .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品种要求  . 1 5 生产性能  . 2 6 评定方法  . 2 7 生产性能测定  . 3 附录 A . 4 蜂的吻长  . 4 蜂的前翅  . 4 将工蜂的右前翅取下进行测量其长( 宽(   . 4 节指数  . 5 镜面积  . 5 板长  . 5 毛指数和覆毛长度  . 6  1700 2008      言  为了加强中华蜜蜂(东北型)品种选育,提高生产性能,促进蜂业发展,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为推荐标准。  本标准按 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要求编写。  本标准由辽宁省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提出。  本标准由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辽宁省蜜蜂原种场。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晨阳  张大利  高春宝  袁小波  石丽萍  袁春颖     1700 2008 1 中华蜜蜂品种(东北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东北型中华蜜蜂品种的蜂种特性(包括形态指标、经济性状和生产能力),测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东北型中华蜜蜂品种的蜂 种鉴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  3 术语和定义  华蜜蜂品种(东北型)  是指生存在我国东北地区,对东北地区环境、气候等条件具有良好适应性的中华蜜蜂地理亚种。  济性状  是指与蜂群生产力有关系的生物学特性,是由蜂王和工蜂共同来体现的。  殖力  是 指蜂王产卵力和蜂群哺育力的总和。  势增长率  是指蜂群在一定时期内蜂量的增长与测定开始时蜂量的比值。  蜂性  是指蜂群维持强群的能力。  集力  是指工蜂个体的采集蜂产品的能力。  冬死亡率  是指蜂群越冬包装前到春繁开始时蜂群减少的蜂量占越冬包装前蜂量的比值。反映蜂群对冬季寒冷气候的适应能力。  4 品种要求  统来源  产于东北地区的中华蜜蜂。  种特点  具有抗逆性强、适应性广、采集力高、繁殖力强、遗传性能稳定等特点,其中抗寒性能突出。  态指标  王指标  蜂王体色(腹部背板几丁质颜色)红褐色至黑色。腹部背板为红褐 色至黑色,腹板为暗棕色到淡黄色,有黑色或褐色斑块。初生重平均在 165长平均在 16 21。  蜂指标   1700 2008 2 雄蜂体色(腹部背板几丁质颜色和胸腹部覆毛颜色)以黑色为主,背板完全黑色,腹板棕褐色具黑斑。  蜂指标  工蜂的主要形态指标有体色(腹部背板几丁质颜色)、毛色(胸腹部绒毛颜色)、吻长(工蜂吻总长度)、右前翅面积(用长 宽表示)、肘脉指数(工蜂前翅第三肘室下部翅脉被反曲翅脉分为 a、 右前翅测量)、跗节指数(后足第一跗节的宽度与长度之比,用右后足测量)、蜡镜面积(第四腹节蜡镜大小,用长 宽表示)、腹部第三节背板长度、绒毛指数(第五腹节绒毛带浓密部分 a与后面较光滑部分 b通常分三个等级。 a 级; a a 覆毛长度(指第六腹节背板绒毛的长度,分长、中、短三级。以后足第二跗节宽度为中级)。中华蜜蜂(东北型)工蜂的形态指标标准见表 1:  表  1  工蜂的形态指标标准  项   目  指   标  体             色  棕黑黄黑  毛             色  灰黄色  吻       长(  前翅面积(      脉    指    数    节  指  数  ( %)    镜  面  积(  三背板长(    毛  指  数(级别)  1 2级  覆  毛  长  度(级别)  中或长  5 生产性能  王的产卵力  在春繁期(每年 3月 1日到 5月 1日),蜂王的有效日( 24小时)产卵量平均 1000粒以上;在秋繁期(每年 8月 1日到 9月 20日),蜂王的有效日( 24小时)产卵量平均 800粒以上。  势增长率  在春季繁殖期 3、 4两个月群势增长率平均 300%以上。  蜂性  在分蜂季节(东北地区一般在每年 6 7月)一般能维持 6 8框的蜂量才会出现分蜂热;在非分蜂季节或流蜜期,能维持 10框蜂以上的蜂量。  集力  在东北地区的正常年份,中华蜜蜂(东北型)每年产蜜平均 4蜂以上;在高产年份可达 10蜂以上。  冬死亡率  中华蜜蜂(东北型)的越冬死亡率一般在 10%以下。  6 评定方法  态测定  定工具  电子天平、格尺、读数显微镜(或具有测微尺的生物显微镜)、眼科镊、眼科剪。生物显微镜的载物台上需装有推进器,用 15 20倍的低倍率测量。  样方法  1  1700 2008 3 王取样  在蜜粉源充足季节, 采用人工移虫的方法培育新王,待产卵超过半个月时进行采样;初生重的测量在蜂王出房前将王台拿到 20 以上的室内,待出房即可进行采样。  蜂取样  随机选取空巢脾,放入待测定的蜂群中,蜂王产卵后标明产卵日期。待工蜂即将出房前,取出这张子脾,扫落附着的蜜蜂,放在 20以上的室内,待工蜂出房后。每群取工蜂 50取出的样品用乙醚麻醉或用开水杀死,使吻伸出,即可进行测定。也可将取出的样品浸在 70%酒精中,留待以后测定。  量方法  体色、覆毛长度及绒毛指数的测量采用目测或低倍显微镜观察;吻长、右前翅、肘脉、第三背 板和蜡镜面积指标的测定使用读数显微镜。  据处理  形态特征除体色外,其它数据用生物统计的方法进行平均数、标准差、标准误的运算。同一性状在两组样品中有差异时,需进行差异显著性测验。  7 生产性能测定  由于蜜蜂的生产性能受蜜粉源条件、气候条件、饲养管理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年份的表现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一个蜂种经济性状的考察鉴定,以定性为主,结合定量的方法来进行考察评定。生产性能测定时,蜂群数量不少于 30群,每个试验蜂群由不带子脾或少带子脾的幼龄蜂组成,在相同的蜂量、蜂王日龄、蜜源条件和管理 措施的条件下考察。测定过程中各群之间的子脾、成蜂、饲料不得互相调动。所测数据取平均值。  殖力测定  用有效产卵量(封盖子数量)表示。测定时,用 个方格约合 100个巢房。从测定开始,每隔一个蛹期( 11天),测定一次封盖子数量,统计封盖子总数,封盖子总数除以测定天数,为蜂王平均有效日产卵量。  势增长率测定  在测定开始和测定结束时对蜂群进行称重,按下列公式计算:  蜂性测定  在每年的分蜂季节进行。测算所有测定蜂群第一次分蜂时蜂量的平均值。  集力测定  以产蜜量来测定。 以一个蜜源花期的产蜜量来衡量。测定时,可将全群某一花期的产量除以蜂量(框数或重量数)。由于蜂群的产蜜量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每年的产蜜量不一定相同。以荆条花期为例,在正常年份,中华蜜(东北型)产蜜量平均为 4 /框蜂以上或 20 /蜂以上。  冬死亡率测定  将蜂群在越冬前和越冬后的蜂量进行称重,越冬死亡率按下式计算:  2 群势增长率 %= 测定结束时蜂量 测定开始时蜂量  测定开始时蜂量   100% 越冬死亡率 %= 越冬前蜂量 越冬后蜂量  越冬前蜂量   100%  1700 2008 4 附  录  A (标准的附录)  工蜂的形态鉴定指标标准图  蜂的吻长  工蜂吻的长度系指后颏基部至中唇舌端部的距离。  图     工蜂的吻长  蜂的前翅  翅的长和宽  将工蜂的右前翅取下进行测量其长( 宽(   脉指数  工蜂前翅的第二、四脉将第三亚缘室的肘脉部分分为长短不等的 a、 两段的比值 a/a100%就是肘脉指数。  图     工蜂的前翅  工蜂右前翅长       工蜂右前翅宽       a b    翅脉   1700 2008 5 节指数  工蜂右后足上第一跗节的宽度( 长度( 比值的百分率。  图     工蜂的足  跗节长度     跗节宽度     后足股节     后足胫节  镜面积  蜡镜的大小标志着工蜂泌蜡能力的大小。可将工蜂的第三腹板取下平铺在载玻片上,测量一对蜡镜的长和宽,并按椭圆形面积公式求出蜡镜面积。  图     工蜂的蜡镜  蜡镜长     蜡镜宽  板长  背板长度是衡量蜜蜂腹部大小的相对标准。  图     工蜂的第三背板 &n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