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融入中、小学学校教育的几点建议]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的意义_第1页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融入中、小学学校教育的几点建议]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的意义_第2页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融入中、小学学校教育的几点建议]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的意义_第3页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融入中、小学学校教育的几点建议]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的意义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融入中、小学学校教育的几点建议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无形遗产,主要指非文字的不以物质形式出现,以人类口传方式为主的,具有民族历史积淀的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这是一种活态的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的精髓。 人作为社会构成的主体,其童年、少年、青年阶段都离不开学校教育,而这也正是形成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意识取向会影响到一个人对所寄以生存的环境的认知,对自身发展目标的准确定位。从宏观上讲,更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与持久性问题。都说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这种提法很贴切。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资讯和机遇,但同时我们的社会观念、民族意识、本土文化也在不同程度上遭受到猛烈地冲击。洋快餐、洋品牌、洋节日,以及不知所云的舶来词汇,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尤其是青少年,接受新生事物最敏感,但同时缺乏辨析能力,如不及时的正确的加以引导,这一代人将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自己的民族文化,这将是一件很可悲、可怕的事情。 对于学校来讲,“教书育人”是一贯推行的教育方向。但在当前形势下,尤其是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发生了倾斜,在教育过程中的育人方面做得很不够、很欠缺,有的甚至被忽略。随着这些年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全社会共同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而推进德育教育首先就要立足于本国国情,并扎根于本土文化。有学者称这种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为“寻根教育”,是很有道理的。在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实践研讨会上,与会的代表们也对这方面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以下是我对非物质遗产教育如何融入中小学学校教育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自然传承式教育。 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儿童时期是人一生的认知阶段。在这个阶段,认知并不是一种知识的文本教育,而是存在于文本之外的一种意识,是通过眼睛看、耳朵听、肢体触摸,通过和父母、和亲人在一起生活而感受到的一种意识。所以在自然环境下,让受教育者体会到一种文化的情境,接受到本源文化的熏陶,远比照本宣科、空洞的宣讲大道理实际得多。有这样一则电视广告:一个小男孩看见妈妈工作了一天,虽然很疲惫,但仍为家中的老人端水擦腿洗脚,于是这个小男孩也就学妈妈的样子,摇摇晃晃地端来一盆水,让妈妈洗脚。这组镜头无疑是对中华民族礼、孝传承的最好诠释。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可以和家庭教育紧密地配合在一起,倡导孩子参与一些具有文化传统内容的活动,如春节参与贴春联、备年货;元宵节去观灯、猜灯谜;三月三一起去放风筝,去踏青;端午节包粽子、放河灯还可以让他们为此做些文字记录,同时谈谈自己的感受等。这一系列的活动都会给孩子一种感受民族文化的氛围,会在他们心中留下浓浓的本土文化的印记,而且这种观念会在不知不觉中自然的传承下去。 二、参与式教育。 现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讨论升温很快,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在教育领域所增设的有关课程也较以前有所增加。但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走马观花,或是搞一种玻璃罩外式的教育,被传承的活态文化更多的是以一种欣赏的形式出现,学生缺乏亲身经历和感受的过程。记得在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实践研讨会上,北京东城区少年宫的罗珍老师做的一个名为记忆北京系列主题教学的课题研究,对解决这个问题很有意义。她通过让学生广泛收集资料,调查北京的文化建筑为主线,以亲身参与考查胡同文化为切入点,让学生深入其中,了解胡同的分布、特点、胡同内居住人的身份、生存状况的变迁等等,使学生对这一历史文化现象的产生、发展有了更清楚的认识,真正到 _河流中做了一次回游的旅程。正所谓,眼睛看见的印象不深,耳朵听到的容易忘记,只有亲身经历的才会铭记一生。 三、 针对式学科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涉及的范畴相当广泛,针对中小学学校教育不可能做全面的理论研究,而应把重点放在如何将传统资源渗透到各学科中,无形的完成保护和传承的任务。以美术教学为例,推进民间美术教学,开展一些有地域特色课题,如木版画、纸版画、剪纸、泥塑、玩偶的制作,还可以开展一些侧重民族民风的采风,侧重民风民俗的创作等等。这种实践教学可以很直观的提高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兴趣,并从中汲取到丰富的营养。 四、 全面传承式教育。 1持续性。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上存在一个误区,好象这只是一个学术研究领域上的问题,应该是一件由专家、学者、或是志愿者去做的事情,这从根本上迷失了教育传承的目的。我们教育传承的目的,从根本上讲不是要留给子孙后代什么,而是要留下一群什么样的子孙后代。所以,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至大学都不应该有断层,这是一种持续性的民族文化自尊、自信的培养。 2跨学科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的文化,它广泛存在于我们生息的各个领域,对于它的保护与传承并不是音乐、美术、文学等一两门学科所能解决的,而是需要一个跨学科、多门类的知识平台的支撑。这要求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教育人才、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