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管理信息系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吴进红Mar.2015,2,课程相关信息,电子邮箱:hhucwjh1031办公地点:A1-S414课程信息:理论课:48学时上机课时:16学时考核方式:考试教材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第5版).薛华成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8参考教材: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s(9thedition),Laudon范例查询QBE(Querybyexample)。,135,技术篇数据库资源管理技术,SQL查询的基本格式:SelectFromWhereSelect+需要抽取的数据字段;From+文件或表,表示数据字段的出处;Where+限定的条件。一个或数个文件中的每个字段都显示出来,,136,技术篇数据库资源管理技术,数据库维护:在DBMS支持下,通过传送处理程序以及其他用户应用软件实现。应用与开发:运用DBMS进行应用开发,可应用数据操纵语言DML(datamanipulationlanguage)中的一个句子,使得DBMS执行必要的数据处理活动;可以利用DBMS软件包中提供的内部程序设计语言开发完整的应用程序。,137,技术篇数据库资源管理技术,2、数据库模型使得数据以记录的形式组织在一起,综合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各种业务信息;使得数据库含有各个用户所需要的信息,同时除去不必要的冗余。反映企业组织中各部门业务信息所存在的内在联系。网络状;层次状。使得数据从面向用户的逻辑关系转化成计算机的存储结构。,138,技术篇数据库资源管理技术,数据库模型:网络模型、层次模型和关系模型。3、数据库组织结构:三级组织结构,分别为模式、外模式和内模式。,139,技术篇数据库资源管理技术,注意点:只有内模式是真正存储数据的,模式及外模式是对数据的逻辑性表示,它们之间的转换需要依靠DBMS的映射功能。正是有了这两种映射,才能把用户对数据库的逻辑操作转换为对数据库的物理操作。,140,技术篇数据库资源管理技术,4、数据库设计对现实世界进行需求分析;建立信息世界中的E-R模型;从E-R图中到处计算机世界的关系数据模型。实现了三个不同世界之间信息的转换,如下图:,141,技术篇数据库资源管理技术,142,技术篇数据库资源管理技术,现实世界中的一个“事物”,对于信息世界中的一个“实体”,属性用来反映实体的特征。如学生的学号、姓名等。实体的属性在计算机世界中用数据项描述,实体属性的集合在计算机世界中用记录描述。,143,系统设计,概念结构设计:E-R图逻辑结构设计:关系数据表E-R图,其与DBMS的特性完全无关,是信息系统工作的客观反映,是建立逻辑数据模型和物理数据模型的基础。实体:方框联系:菱形框属性:圆圈,144,系统设计,例1某田径运动会组委会需要一运动会管理系统,现提出如下需求。该系统中存在运动队和运动会两方面的实体。1运动队方面运动队:队名、教练姓名队员:编号、姓名、性别、项名其中,一个运动队有多个队员,一个队员仅属于一个运动队,一个队一般有一个教练,一个队员可参加多个项目,145,系统设计,2运动会方面运动队:队编号、队名、教练姓名项目:项目名、场地其中,一个项目可由多个队参加,一个运动队可参加多个项目,一个项目一个比赛场地。现要求:(1)分别设计运动队和运动会的局部ER图。(2)将它们合并为一个全局E-R图。(3)合并时存在什么冲突,如何解决?,146,系统设计,运动队局部ER图:运动会局部ER图:,147,系统设计,全局E-R图:,148,系统设计,由于不同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的类型不同,由E-R图转化为不同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的方法也就不同。常用数据模型有:层次性、网状型、关系型。转换规则:一个实体型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一个m:n联系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关系的属性:与该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关系的码:各实体码的组合。,149,系统设计,一个1:n联系可以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也可以与n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1、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关系的属性:与该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关系的码:n端实体的码。2、与n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合并后关系的属性:在n端关系中加入1端关系的码和联系本身的属性。合并后关系的码:不变,可以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也可以与n端对应。,150,系统设计,一个1:1联系可以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也可以与任意一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1、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关系的属性:与该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关系的候选码:每个实体的码均是该关系的候选码2、与某一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合并后关系的属性:加入对应关系的码和联系本身的属性。合并后关系的码:不变。,151,系统设计,三个或三个以上实体间的一个多元联系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关系的属性:与该多元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关系的码:各实体码的组合。同一实体集的实体间的联系,即自联系,也可按上述1:1、1:n和m:n三种情况分别处理。具有相同码的关系模式可合并。,152,系统设计,例2:上海可的商业连锁集团需要建立信息系统。该系统中存在3个实体集,一是“商店”实体集,属性有商店编号、商店名、地址等;二是“商品”实体集,属性有商品号、商品名、规格、单价等;三是“职工”实体集,属性有职工编号、姓名、性别、业绩等。商店与商品间存在“销售”联系,每个商店可销售多种商品,每种商品也可以放在多个商店销售,每个商店销售的一种商品有月销售量;商店与职工之间存在“聘用”联系,每个商店有许多职工,每个职工只能在一个商店工作,商店聘用职工有聘期和工资。(1)试画出E-R图。(2)将该E-R图转换成关系模式,并指出主码。,153,系统设计,154,系统设计,关系模式:商店(商店编号,商店名,地址)职工(职工编号,姓名,性别,业绩,商店编号,聘期,工资)商品(商品号,商品名,规格,单价)销售(商店编号,商品号,月销售量),155,系统设计,关系模式规范化练习例子:关系模式(学号,姓名,系别,课程号,课程名,成绩,系所在地址,院系联系电话)问题1:该模式是否满足第三范式的要求?问题2:如果不满足第三范式,应如何修改使之满足第三范式。,156,系统设计,1、此关系模式中,主码为:学号和课程号。学号姓名;学号系别;课程号课程名;课程号课程成绩(部分依赖)结论:不满足第二范式,自然不满足第三范式。2、解决部分依赖:对原关系模式进行分解。将其分解为x(学号、姓名、系别、系所在地址、院系联系电话)和y(课程号、课程名、课程成绩)两个关系模式。满足第二范式但在x中,学号系别、系别系所在地址和院系联系电话,因此关系模式x中,存在传递依赖关系。不满足第三范式。,157,系统设计,解决方法:分解关系模式x将其分解为x1和x2两个关系模式。X1(学号、姓名、系别);x2(系别、系所在地址、院系联系电话),这样就解决了原关系模式中存在的传递依赖函数关系。因此,可以把原关系模式分解为x1、x2和y三个关系模式,既不存在非主属性对主属性的部分函数依赖关系、也不存在传递函数依赖关系,它们都已满足了第三范式的要求。,158,ER图转换为关系模式练习,方案1:联系形成的关系独立存在:职工(职工号,姓名,年龄);产品(产品号,产品名,价格);负责(职工号,产品号).方案2:“负责”与“职工”两关系合并职工(职工号,姓名,年龄,产品号);产品(产品号,产品名,价格);方案3:“负责”与“产品”两关系合并:职工(职工号,姓名,年龄);产品(产品号,产品名,价格,职工号).,159,ER图转换为关系模式练习,方案1:联系形成的关系独立存在。仓库(仓库号,地点,面积);产品(产品号,产品名,价格);仓储(仓库号,产品号,数量).方案2:联系形成的关系与n端对象合并。仓库(仓库号,地点,面积);产品(产品号,产品名,价格,仓库号,数量).,160,ER图转换为关系模式练习,转换的关系模型为:学生(学号,姓名,年龄,性别);课程(课程号,课程名,学时数);选修(学号,课程号,成绩).,161,ER图转换为关系模式练习,162,ER图转换为关系模式练习,供应商(供应商号,供应商名,地址);零件(零件号,零件名,单价);产品(产品号,产品名,型号);供应(供应商号,零件号,产品号,数量).,163,系统分析数据流程分析,数据存储数据存储主要是指对数据存储结构的规范化分析。数据库的设计范式是数据库设计所需要满足的规范,满足这些规范的数据库是简洁的、结构明晰的,同时,不会发生插入(insert)、删除(delete)和更新(update)操作异常。反之则是乱七八糟,不仅给数据库的编程人员制造麻烦,而且面目可憎,可能存储了大量不需要的冗余信息。,164,系统分析数据流程分析,第一范式:1NF,如果一个数据结构中没有重复出现的数据项或空白值的数据项,则称该数据结构是规范化的。满足此要求的数据结构称之为第一规范形式,简称第一范式。不满足第一范式:,165,系统分析数据流程分析,第二范式:2NF,如果所有非关键字数据项都完全函数依赖于它的关键字,则称其满足第二范式。不满足第二范式:,166,系统分析数据流程分析,第三范式:3NF,如果一个数据结构中任何一个非关键字数据项都不传递依赖于它的关键字,称其满足第三范式。不满足第三范式:要求一个数据库表中不能包含已经在其它表中存在的非主关键字信息,167,系统设计,数据库设计相互关联的数据:关系:基本表;关系下的数据指标项:数据元素:字段。第一范式:1NF,原子性,字段不可再分割;第二范式:2NF,完全依赖,没有部分依赖;第三范式:3NF,没有传递依赖。,168,系统设计,169,系统设计,满足第三范式:,170,技术篇数据库资源管理技术,5、数据库技术发展的趋势分布式数据库:物理地址分散,逻辑结构整体;多媒体技术在数据库中加以应用;面向对象数据库:OODBMS(objectedorienteddatabasemanagementsystem),除包含自身数据外,还包含数据库事务处理所需的各种处理过程。数据仓库;联系分析处理;数据挖掘;商业智能。,171,技术篇数据库资源管理技术,172,技术篇通信与网络,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发展的相互关系:相互渗透、密切结合1、计算机技术应用到通信领域,提高通信系统性能,促进通信由模拟向数字化、综合服务方向发展;2、通信技术为多个计算机之间信息的快速传输、资源共享、协调合作提供必要手段,促进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173,技术篇通信与网络,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的定义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地理位置不同、功能独立的计算机系统互联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174,技术篇通信与网络,6.1演变与发展1、第一代计算机通信网络,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终端控制器,175,技术篇通信与网络,2、第二代计算机通信网络典型代表:ARPA网,多个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连起来,为用户提供服务。,存储转发的计算机网络,176,技术篇通信与网络,3、第三代计算机通信网络国际标准化的网络:具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遵循国际标准化的协议。ISO在1984年制定并颁布的“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ISO7498,亦称为ISO七层模型。,177,技术篇通信与网络,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趋势:分布式系统;无线移动网络。,178,技术篇通信与网络,6.2计算机网络的类型1、按照地理覆盖距离:广域网(WAN)、局域网(LAN)和城域网(MAN)。2、按照拓扑结构:点到点式和广播式,点到点式,179,技术篇通信与网络,广播式,180,技术篇通信与网络,通信介质: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无线传输媒体网络通信处理器:调制-解调器、多路复用器、前端处理机、交换机和网络互连单元。网络互连中继器:,带宽,181,技术篇通信与网络,桥接器:集线器,三星s800c集线器,182,技术篇通信与网络,路由器:网关或网间连接器:,183,技术篇通信与网络,通信协议:计算机之间通信必须遵循的一组规则。1、OSI网络通信协议(OSI参考模型)2、以太网:连接局域网的通信标准;3、令牌环型网:局域网标准,总线首尾相连,组成环形。4、FDDI(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多模光纤,连接高速局域网和地理上分离的局域网。5、802.11无线局域网协议;蓝牙技术;X.25公用网,184,技术篇通信与网络,6、因特网与TCP/IP协议7、综合服务数字网络(ISDN):国际通信标准,支持世界范围内公用电话系统的使用,能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通信软件常用功能:存取、传送控制、网络管理、出错控制、安全管理通信网络发展趋势行业趋向、技术趋向、应用趋势,185,技术篇通信与网络,6.4电子商务中使用的网络技术企业将从通信成本、可用性、提供的服务、速度和安全性方面综合考虑,从而确定组织选用何种网络进行通信。公用网:不同企业不同人群共同使用的网络。专用网:一是企业自行组建;二是租用通信运营商的通信线路。增值网:半公用网。虚拟专用网:本质是公用网,所有用户信息一起传送,但是进行分别加密,保障用户隐私。,186,技术篇通信与网络,1、电子商务安全技术:密钥系统、公钥和私钥系统、散列编码和消息摘要、数字签名、数字证书、电子商务安全交易标准等。,对称密钥系统,187,技术篇通信与网络,非对称密钥系统,188,技术篇通信与网络,散列编码:用散列算法算出某消息的散列值的过程;消息摘要:消息的散列值,相当于消息的指纹。数字签名:加密后的消息摘要。数字证书姓名、公钥、公钥的有效期、颁发的单位、单位的数字签名、数字证书的序列号等。个人数字证书、企业数字证书、软件数字证书。,189,技术篇通信与网络,数字签名系统,190,技术篇通信与网络,2、电子商务安全交易标准:应用层SET协议、S-HTTP协议、S/MIME协议,会话层有SSL协议。3、电子结算技术:电子现金、电子信用卡、智能卡、电子支票,电子现金,191,开发管理篇信息系统规划,信息系统规划(InformationSystemPlanning,ISP)信息系统的规划是系统生命周期中的第一个阶段,也是系统开发过程的第一步,其质量直接影响这系统开发的成败。规划重要吗?是浪费时间吗?信息系统越来越多为企业战略服务;现代企业用于信息系统的投资越来越多。操作失误?设计错误?计划错误?规划错误?,192,开发管理篇信息系统规划,对企业规划与ISI规划关系的说明可以采用“三明治法”。完整的MIS规划应包含:I应用架构、I数据架构、I基础设施、I管理制度和组织结构。早期规划主要方法:职能需求法、关键成功因素法(CSF)、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和企业系统规划法(BSP)等。,193,开发管理篇信息系统规划,、职能需求法:调查现有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需求,依靠经验和艺术方式加以总结,投射未来,作出规划。早期,系统规划未成为独立阶段,仅仅作为系统开发前的需求调查。、(关键因素成功法)年由哈佛大学教授WilliamZani提出,通过对关键成功因素的识别,找出实现目标所需的关键信息集合,从而确定系统开发的优先次序。,194,开发管理篇信息系统规划,关键成功因素指的是对企业成功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关键成功因素法就是通过分析找出使得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然后再围绕这些关键因素来确定系统的需求,并进行规划。关键因素的个主要来源:产业机构:决定于产业本身的经营特性,因产业本身机构和特质不同而不同;竞争策略、产业中的地位及地理位置:,195,开发管理篇信息系统规划,历史与现在的竞争策略所决定的产业地位,使得产业中每一公司的关键成功因素有所不同。领导厂商的行动常为产业内小公司带来重大的问题,所以对小公司而言,大公司的竞争策略是其生存竞争的关键成功因素。环境因素:如在市场需求波动大时,存货控制可能就会被高阶主管视为关键成功因素之一。暂时因素:大部份是由组织内特殊的理由而来,这些是在某一特定时期对组织的成功产生重大影响的活动领域。,196,开发管理篇信息系统规划,可以采用树枝因果图识别关键因素:,197,开发管理篇信息系统规划,4、明确各关键成功因素的性能指标和评估标准可以通过判别矩阵的方法定性识别行业关键成功因素,其具体操作过程是采取两两比较的方法对每一个因素打分:如果A因素比B因素重要就打2分,同样重要就打1分,不重要就打0分。一般权重最高的因素就成为行业关键成功因素。,198,开发管理篇信息系统规划,权重的确定古林法,199,开发管理篇信息系统规划,200,开发管理篇信息系统规划,201,开发管理篇信息系统规划,202,开发管理篇信息系统规划,203,开发管理篇信息系统规划,2、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由WillianKing于1978年提出,他将战略目标看成是一个由使命、目标、战略和其他战略变量组成的“信息集合”。他认为MIS的战略规划过程就是将组织的战略目标转变为MIS战略目标的过程。,204,开发管理篇信息系统规划,205,开发管理篇信息系统规划,组织战略集:组织的使命描述该组织是什么,为什么存在,它能作出什么贡献;组织的目标,就是它希望达到的目的。这些目标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组织的战略,是为达到目标而制定的总方针;其他战略性组织属性,如管理水平,管理者对采用信息技术的态度等,虽然难以度量,但是对于IS建设影响较大;,206,开发管理篇信息系统规划,IS战略集:系统目标主要定义IS的服务要求,其描述类似组织目标的描述,但更加具体;系统约束包括内部约束和外部约束。内部约束产生于组织本身,如人员组成,资金预算等;外部约束来自企业外部,如政府和企业界对组织的要求,同其他系统的接口环境等;系统开发战略是该战略集的重要元素,相当于系统开发中应当遵循的一系列原则,如系统安全可靠,应变能力等要求,开发的科学方法和合理的管理等等;,207,开发管理篇信息系统规划,具体步骤:第一步:识别组织的战略集;第二步:将组织战略集转化成MIS战略;MIS战略主要包括:系统目标、约束以及设计原则等等内容。,208,开发管理篇信息系统规划,3、企业系统计划法(BSP)企业规划法是由IBM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指导信息系统规划的方法;它主要是基于用信息支持企业运行的思想;它是一种自上而下识别系统目标,识别业务过程,识别数据,然后自下而上设计系统,以支持企业目标的IS规划方法。,209,开发管理篇信息系统规划,BSP方法步骤,210,开发管理篇信息系统规划,BSP的优点:BSP采用了企业过程的概念,将任何一种企业从逻辑上定义一组过程。过程只与产品和服务有关,与组织机构无关;BSP方法实际上将IS结构设计与企业组织机构分离,从而使IS在企业发展中,具有强有力的适应性,只要产品和服务不变,企业过程的逻辑定义也不变;用这样的方法规划IS的生命周期会得以延长。,211,开发管理篇信息系统规划,定义数据类的方法:企业实体法;企业过程法数据类是指支持企业所必要的逻辑上相关的数据。识别数据类是为了解决下列问题:(1)了解目前支持企业过程的数据的准确度,及时性和可得性;(2)识别在建立信息总体结构中要使用的数据类;(3)发现企业过程间目前的和潜在的数据共享;(4)各过程产生(Create)和使用(Use)了什么样的数据;(5)缺少那些数据;,212,开发管理篇信息系统规划,分析企业和系统的关系;评价企业问题;定义信息结构:根据信息的产生和使用划分子系统。具体做法是利用U/C图,U表示使用(Use),C表示产生(Create)当企业过程和数据类确定后,应研究如何组织管理这些数据,从而支持企业过程。为识别要开发的系统及子系统,可用表达数据对系统所支持的过程之间的关系图来定义信息结构。结构图勾画出了每一个系统的范围、产生、控制和使用的数据,系统和系统间关系,以及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213,开发管理篇信息系统规划,信息结构图是企业长期数据资源规划的图形表示,是现在和将来IS开发和运行的蓝图。,214,开发管理篇信息系统规划,确定主要的系统为了将复杂的大IS分解成便于理解和实现的部分,一般将IS分解为若干相互独立而有相互联系的子系统。数据流向的表示落在方框外的那些U表示对数据流的应用,用箭头表示数据从一个系统流向另一个系统。,215,开发管理篇信息系统规划,216,确定系统的优先顺序,IS的开发可根据企业资金、业务轻重,分阶段进行。确定系统逻辑优先顺序主要考虑的原则有4个方面:(1)潜在收益分析:可计算效益,不可计算效益,投资回收率;(2)对企业的影响;(3)成功的可能性;(4)需求,217,方法比较,BSP方法主要为高层管理人员提供了信息系统的工作概貌,并给出实施的优先顺序。其主要缺点是研究过程较长,与分析人员的经验和创造力有关。规划方法比较:CSF方法:优点是能抓住主要矛盾,使目标的识别突出重点,能有有效地确定管理目标;缺点是在目标细化和实现上的作用比较小。SST方法:优点是全面反应多主体要求,并将要求分层从而确定信息系统目标,从而使得目标比较全面,疏漏少;缺点是不能够有效突出重点。,218,方法比较,BSP方法:优点是以企业过程为核心,与组织结构相分离,有效延长其使用寿命;缺点是虽强调目标,但没有明显的目标引出过程。把三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叫CSB方法。这种方法先用CSF方法确定企业目标;用SST方法补充完善企业目标,并将这些目标转化为信息系统目标;用BSP方法校核两个目标,并确定信息系统结构。从而,有效弥补了单个方法存在的不足。具体使用哪种方法进行MIS规划,则须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确定。,219,开发管理篇信息系统规划,信息系统规划方法的演变信息系统的应用:提高效率提高效益寻找机会的三阶段;信息系统的应用形式:数据处理系统管理报告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战略信息系统、全球网络系统。信息系统的规划方法(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孤立规划阶段:BP与ISP联系很少;20世纪60年代初到60年代末,顺序规划阶段:BP指导ISP方向,ISP跟随BP;,220,开发管理篇信息系统规划,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交互规划阶段:考虑外部影响,BP和ISP互相影响;典型例子:三明治法;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整体规划阶段:BP与ISP相结合共同应对外部影响,提升内部核心能力;典型例子:BPR。Whatwewanttodo?主要考虑企业功能与IT花费的平衡问题,考虑功能实用性以及资金预算的适合问题,力求以最小的资金投入获得最好的经济效果规划的雏形“BPR”。,221,基于BPR的信息系统规划,BSP与BPR的异同点相同点:主张由过程的观点出发看待企业,根据企业过程建立信息系统。不同点:BSP更多地承认企业的现有过程,虽涉及企业过程的改进,但是力度不大;而BPR则强调对企业过程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设计。BPR(企业过程再工程)1993年由美国学者哈默和杰姆培提出,并对其定义为:BPR(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是对企业过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设计,以求企业关键的性能指标获得巨大的提高。,222,目标优先权和项目优先序,目标优先权目标:采用目标树的形式表达,且目标树本身是分层次的。权重已知:直接判断每个目标的重要性;权重未知:利用管理人员的估计确权,采用相对比较估计,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权重的一致性检验检验指标:CI、CR,223,目标优先权和项目优先序,一致矩阵的性质:,5.A的任一列(行)都是对应于特征根n的特征向量。用其最大特征根对应的归一化特征向量作为权向量。,224,目标优先权和项目优先序,定义一致性指标:定义随机一致性指标:对于总排序或者阶次较高的排序,可以放宽至0.15.定义一致性比率:可以认为A的不一致程度在容许范围内,可用其归一化特征向量作为权向量。,225,目标优先权和项目优先序,求特征根的和积法步骤:1、将判断矩阵每一列归一化:2、按列归一化的矩阵,按行求和:3、将归一化处理则W=W1,W2,Wn即为所求的特征向量的近似值,226,目标优先权和项目优先序,4、计算最大特征根的近似值例子:,列向量归一化,求和,归一化,W=W1,W2,WnT为所求的特征向量的近似值。,227,目标优先权和项目优先序,此为所求的特征向量的近似值。精确计算的结果:,228,目标优先权和项目优先序,旅游问题(1)建模,分别表示苏杭、北戴河、桂林。,分别分别表示景色、费用、居住、饮食、交通。,229,目标优先权和项目优先序,230,目标优先权和项目优先序,(2)构造成对比较矩阵,准则层对目标层的判断矩阵,231,目标优先权和项目优先序,方案层对准则层的判断矩阵,232,目标优先权和项目优先序,(3)计算层次单排序的权向量和一致性检验,成对比较矩阵的最大特征值,该特征值对应的归一化特征向量,表明A通过了一致性验证。,233,目标优先权和项目优先序,可以求层次总排序的权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如下:,234,目标优先权和项目优先序,(4)计算层次总排序权值和一致性检验,对总目标的权值为:,又,决策层对总目标的权向量为:,同理得,对总目标的权值分别为:,所以,层次总排序通过一致性检验。,235,目标优先权和项目优先序,可作为最后的决策依据。,故最后的决策应为去桂林。,又分别表示苏杭、北戴河、桂林,,即各方案的权重排序为,236,开发管理篇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系统开发:是在信息系统规划的指导下,分析、设计、实现一个信息系统的过程。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指导思想、逻辑、途径以及工具等等。开发方法回顾:年代索引20世纪50年代:靠程序完成处理过程,数据是跟随程序的,为最原始的开发方法;,237,信息系统开发方法,20世纪60年代:建立数据库,围绕数据库编写各种应用程序,称其为面向数据的;20世纪70年代: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法诞生了,极大地改善了开发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友好的语言及自动化编程工具出现了;20世纪90年代:利用模块化和模块连接技术,大大降低了维护成本,提高了开发者的劳动生产率。20世纪90年代中期:Web技术的出现,开发方法再次出现新机遇。,238,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具备完整认知体系基础: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原型化系统开发方法;面向对象的系统开发方法。1、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特点:最传统、最广泛基本思想:利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工程化的方法,按照用户至上的原则,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地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239,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法五阶段:系统规划阶段、系统分析阶段、系统设计阶段、系统实施阶段、系统运行阶段。前三个阶段:自顶向下对系统进行结构化划分;系统实施:自底向上逐步组织实施,按照全面设计的模块组织相关资源从最基层的模块编程做起。然后,将其逐个拼接,自底向上,逐渐构成整体系统。MIS开发阶段: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240,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系统规划阶段:主要任务是根据组织的整体目标和发展战略确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明确组织总的信息需求,制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计划。系统分析阶段:由于MIS自身的复杂性,要把设计阶段又划分为逻辑设计阶段和物理设计阶段,并称逻辑设计阶段为系统分析,物理设计阶段为系统设计。系统设计阶段:分为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阶段。总体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系统空间布局设计、系统模块结构的设计,系统软硬件结构设计。,241,信息系统开发方法,详细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数据库设计和数据文件的设计、编码设计、输入输出设计、模块逻辑设计等。系统实施阶段:根据系统的物理设计来构造一个物理的新系统。主要任务是:购置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并安装调试;程序设计、程序及程序系统的调试;系统试运行;操作人员培训、编写操作说明等文字资料等。系统运行阶段:系统转换,新系统正式代替原系统;新系统正式运行,并逐日提交运行记录;系统维护及对维护的评价,并提交每次的维护报告及维护评价报告。用户培训。增强用户对系统的认识和使用信心,提高系统应用效果。,242,信息系统开发方法,243,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原型法20世纪80年代随着关系数据库系统,在第四代语言基础上诞生的。原型法工作的一般流程:1、确定系统的基本要求和功能-依据2、构造初始原型3、运行、评价、修改原型4、确定原型后处理原型是一个可以实际运行、反复修改,可以不断完善的系统。,244,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基本思想: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开始阶段,凭借系统开发售货员对用户需求的理解与用户共同确定系统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功能,在强有力的人、软件环境支持下,给出一个满足用户需求的初始系统原型,然后与用户反复协商修改,最终形成MIS系统。工作流程:如下图所示,245,信息系统开发方法,246,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原型法的特点:1、遵循了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易于掌握和接受2、将模拟的手段引入系统分析的初始阶段,沟通了人们(用户和开发人员)的思想,缩短了用户和系统分析人员之间的距离,解决了结构化方法中最难于解决的一环。强调用户参与、描述、运行、沟通。3、充分利用最新的软件工具,摆脱了传统的方法,使系统开发的时间、费用大大地减少,效率、技术等方面都大大地提高。强调软件工具支持。,247,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原型法:“快”,能够使用户立刻与想象中的目标系统作出比较。开发人员向用户提供一个“样品”,用户迅速向开发人员作出反馈。它扬弃了那种一步步周密细致地调查分析,然后逐步整理出文字档案,最后才能让用户看到结果的繁琐作法。,248,信息系统开发方法,适用范围及局限性适合于:处理过程明确、简单系统;涉及面窄的小型系统。不适合于:大型、复杂系统,难以模拟;存在大量运算、逻辑性强的处理系统;管理基础工作不完善、处理过程不规范的系统;大量批处理系统。可以利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划分系统,再使用原型方法开发具体模块。,249,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原型法与生命周期法之比较生命周期法:生命周期法强调整体上的协调和规划,为保证整体性和全局性,它要求用户在分析阶段能够提出准确、完整的系统需求,开发者则据此给出严格的需求定义和描述,并按此进行阶段性的系统开发。成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首先,用户应该能清楚、完整地提供有关系统的需求,而系统开发者要能够完整、正确地理解和定义这些需求;其次,在整个开发期间,需求一旦定义就不会再发生变化。,250,信息系统开发方法,4、生命周期法的开发周期较长,用户不能在短期内看到成果,也就不能及时提出修改意见。采用结构化生命周期法作系统分析时要反复和用户讨论,这种讨论费时费力,而且终究是“纸上谈兵”。原型法:原型法在系统开发初始阶段只提出一个满足用户基本需求的原型;其次,原型法更多地遵循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采取了“修改一反馈”循环往复的开发方式;用户不断参与评价和修改模型,逐步地消除了用户对计算机的恐惧感和抵触情绪,使其对计算机的了解不断深化;,251,信息系统开发方法,有助于用户能够更好地理解、定义系统需求,更好地与系统开发人员进行交流;使用户在系统切换之后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系统使用方法,更好地发挥系统的性能。原型法与生命周期法相比:具有成功率高、开发周期短、适应性强、可靠性强、成本低和调试容易的特点。,252,信息系统开发方法,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基本思想:客观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对象组成的,每种对象都有各自的内部状态和运动规律,不同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就构成了各种不同的系统。在设计和实现一个客观系统时,在满足需求的条件下,把系统设计成一些不可变的(相对固定)部分组成的最小集合(最好的设计)。这些不可变的部分就是所谓的对象。,253,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开发过程:1、系统调查和需求分析:对系统将要面临的具体管理问题以及用户对系统开发的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即先弄清要干什么的问题。2、分析问题的性质和求解问题:在繁杂的问题域中抽象地识别出对象以及其行为、结构、属性、方法等。一般称之为面向对象的分析,即OOA。3、整理问题:对分析的结果作进一步的抽象、归类、整理,并最终以范式的形式将它们确定下来。一般称之为面向对象的设计,即OOD。,254,信息系统开发方法,4、程序实现: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将上一步整理的范式直接映射(即直接用程序设计语言来取代)为应用软件。一般称之为面向对象的程序,即OOP。5、识别客观世界中的对象以及行为,分别独立设计出各个对象的实体;分析对象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所传递的信息,由此构成信息系统的模型;由信息系统模型转换成软件系统的模型,对各个对象进行归并和整理,并确定它们之间的联系;由软件系统模型转换成目标系统。OOA:面向对象的(需求)分析OOD:面向对象的设计OOP:面向对象的程序,255,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三类开发方法的需求分析过程比较:结构化:先对问题进行调查,从功能和流程的角度分析、了解和优化问题,最后规划和实现系统;原型法:先请用户介绍问题,利用软件工具迅速模拟出问题原型,再与用户一起共同对其进行运行与评价,直到满意为止;面向对象:先对问题进行调查,从抽象对象和信息模拟的角度分析问题,将问题按其性质和属性划分为各种不同的对象和类,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最后用软件工具加以实现。,256,开发管理篇系统分析,系统分析是总体规划的继续。系统分析与总体规划是不同的:总体规划是面向全局的,而系统分析是局部的、详细的;总体规划是战略的、宏观的考虑,而系统分析是更具体、更细致的工作。系统分析是项目开发的最重要的阶段!,257,开发管理篇系统分析,系统分析就是由分析人员和用户一道按照系统的观点,对现有系统进行深入调查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描述及研究现行系统的活动和各项工作及用户的各种需求;使用一系列分析工具与技术绘制一组描述系统总体逻辑方案的图表;经与用户反复讨论、分析、修改、完善和优化,构思和设计用户比较满意的新系统逻辑模型的过程。,258,开发管理篇系统分析,内容:1、对项目进行系统化、层次化的展开分析;2、分析企业过程的输入、处理、输出;3、提出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改进的思路和方案。核心任务:建立目标系统逻辑模型。模型的基本构架是以数据流图为核心,包括数据字典、数据存储和处理逻辑表达工具的一系列图表。,259,系统分析组织结构与功能分析,1、组织机构分析:通过组织机构图来实现的。2、功能结构分析:通过功能结构图来实现的。3、组织结构与功能关系分析:通常是通过组织/功能关系图来实现的。组织机构:一个企业的组成以及这些组成部分之间的隶属关系。组织结构分析:就是调查分析系统内的各级组织结构,了解企业内部各级组织机构,可以使系统分析人员明确进一步调查的对象与方向。组织结构图:用来描述系统内各部门及其之间的隶属关系。,260,系统分析组织结构分析,261,系统分析业务功能分析,功能调查的任务就是在组织机构调查的基础上,以组织结构为线索,确定系统的功能,层层细化地了解各个部门的职责、工作内容、分工,最后用功能体系图表示出来。功能结构图:描述了从系统目标到各项功能的层次关系。一般形式:,262,系统分析业务功能分析,263,系统分析业务功能分析,组织机构图:反映了系统内各部门及其层次关系;功能结构图:反映了各部门所具有的管理功能;但对于组织内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各部门的主要业务职能和它们在业务过程中所承担的工作却不能反映出来。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增设组织/功能关系图来反映各部门在承担业务时的关系。组织/功能关系图:横向:表示各组织名称纵向:表示功能名,264,系统分析业务功能分析,中间栏:填写组织在执行业务中的作用。,265,系统分析业务流程分析,业务流程分析:了解业务的具体处理过程,发现原系统的不合理部分,寻找在新系统基础上优化和改进的方法。通过业务流程分析,可以发现原有系统的问题和不足,从而进一步优化业务处理过程。业务流程分析是对业务功能分析的进一步细化,其结果就是业务流程图。,266,系统分析业务流程分析,业务流程分析的内容业务功能分析:按照企业的组织机构,详细列出企业功能;业务关系分析:分析业务流程中每个活动(功能)之间的逻辑联系、时序关系、数据联系等依存关系;业务流程优化:分析现有业务流程每个处理过程是否有存在的价值。业务流程图(TFD):用一些规定的符号及连线来表示某个具体业务的处理过程实际业务过程的“流水账”。六个基本符号:,267,系统分析业务流程分析,业务流程图的基本图形符号:,268,系统分析业务流程分析,业务流程图示例:P356,图15-7.业务流程图实例:工资核算的业务流程各个科室将当月的考勤表汇总统计,根据当月的出勤情况、病事假、加班时间和日工资来计算加班工资。日工资数据是人事处根据职工的档案工资计算得出的。财务部要根据当月本单位的实际利润情况确定奖金发放额度,然后按照每个职工的奖金基数进行分配。在每个职工工资计算完毕后产生工资表,统一汇总计算后产生当月的工资月报上报给主管领导,并将工资月报保留存储,以便今后使用。,269,系统分析业务流程分析,工资核算业务流程图,270,业务流程图练习1,某物资销售业务的发货单流程图问题描述:用户将订货单提交某企业的业务经理,业务经理填写出库单提交仓库保管员,该保管员查阅库存台帐,有货则向用户发货;如缺货,则通告车间。,271,业务流程图练习2,某物资订货业务的流程图问题描述:采购员从仓库收到缺货通知单后,查问订货合同单,若已订货,则向供货单位发出催货请求;否则,填写订货单送供货单位。供货单位发出货物后,立即向采购员发出取货通知。,272,系统分析数据流程分析,结构化分析方法在描述系统时,采用了一系列方法:数据流程图DFD、数据字典、数据结构规范化分析、处理逻辑的表达方法。前三种主要是数据分析的工具,第四种是复杂功能分析的工具。,273,系统分析数据流程分析,数据流程图:描述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数据字典:为数据流程图中的每一个成分给出精确的定义,是结构系统分析中最主要的工具。数据结构规范化分析:DFD中的每一个数据存储要力求简单规范,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处理逻辑的表达方法:用来表示DFD中的每一个处理模块。,274,系统分析数据流程分析,数据流程分析把数据在组织内部流动情况抽象地独立出来,不考虑具体的组织机构和信息载体,只从数据流动的角度来考察实际的业务数据处理模式。主要对数据输入、处理、输出、存储的分析。数据流程分析的目的1、解决现行系统中数据不全、采集过程不合理、处理过程不畅、数据分析不深入等问题;2、作为今后建立数据库系统和设计功能模块处理过程的基础。,275,系统分析数据流程分析,DFDA:数据流程分析其方法源于结构化分析,是一种以数据流程图技术为基础、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系统分析方法。其核心特征为“分解”与抽象。用数据流图(DFD)来实现,主要分析信息的流动、传递、处理和存储等内容。DFD:就是用图示的方法说明系统由哪些处理部分组成,以及各处理部分之间的联系、数据来源及去向。数据流程图描述了系统的本质、数据内容及处理功能,但并不关心功能如何实现,称为逻辑模型或概念模型。,276,系统分析数据流程分析,特征:1、抽象性:表现在完全舍弃了具体的物质,只剩下数据的流动、加工处理和存储。2、概括性:表现在它可以把信息中各种不同业务处理过程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DFD的基本成分:1、外部实体2、数据处理(加工)3、数据流4、数据存储(文件),277,系统分析数据流程分析,绘制DFD时应根据DFDA方法的思想:按照自顶向下逐层求精的方法进行。先将整个系统当作一个处理功能,画出它和周围实体的数据联系过程,即一个粗略的数据流程图,然后逐层向下分析,直到把系统分解为详细的低层次的数据流程图。1、将繁杂的处理过程当成一个整体处理块来看待;2、绘出周围实体与这个整体块的数据联系过程;3、将整体块内部进一步展开。“黑匣子”问题:由黑变灰、再到半透明、完全透明的分析过程。,278,系统分析数据流程分析,常见的数据流程图有两种:一种是以方框、连线及其变形为基本图例来表示数据流动的过程,称为方框图;另一种是以圆圈及连接弧线来表示数据流动的过程,称为泡泡图。方框图的图例及基本用法:如书本P360页所示:,279,系统分析数据流程分析,绘制流程图的注意事项:绘制一般由左至右进行。注意父图与子图的平衡,要求体现数据流守恒原则。保证分解前后的输入数据流和输出数据流的数目保持不变。上层数据流程图中的数据流必须在其下层数据流图中体现出来。,280,系统分析数据流程分析,数据流至少有一端连接处理框。数据存储不能直接连接,外部实体也不能直接连接,外部实体与存储也不能直接连接。数据存储必须要有输入和输出数据流。数据处理的流入和流出要协调。合理命名、准确编号。,281,系统分析数据流程分析,282,系统分析数据流程分析,1、外部实体指系统以外与系统有联系的人或事物。例如:顾客、供货单位等。它表示系统数据的外部来源或去向;外部实体也可以是另一个信息系统;在数据流程图中,为了减少线条的交叉,同一个外部实体可以在一张图中出现多次。,283,系统分析数据流程分析,2、数据处理在数据流程图中,用一个圆角小矩形表示,一般必须表示清楚三方面的信息:标识部分:综合反映数据流程、业务流程及本处理过程的编号。一般用字符串表示,而且应表示出它的层次,如:P1、P1.1等;功能描述部分:对于本处理过程的文字描述,一般用一个动词加一个宾语表示。例如:统计报表、教务管理、成绩管理等;功能执行部分:表示这个功能由谁来完成,可以是一个人、一个部门,也可以是某个计算机程序。(不是必须的),284,系统分析数据流程分析,3、数据存储用来表示存贮数据的地方,数据流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临时文件或需要查找的信息。为了区别和引用方便,用字母D和数字作为标识,为了避免数据流程图中线条的交叉,同一个数据存储可以出现若干次。每个存储文件都必须有名字;流向文件的数据流表示写文件,流出文件的数据流表示读文件,双向箭头表示对文件可读可写。,285,系统分析数据流程分析,数据流是指处理功能的输入或输出,用一个水平或垂直箭头表示。箭头指出数据的流动方向。一般来说,每个数据流都必须有明确的名字,反映该数据含义。对数据流的描述写在箭头的上方,一些含义十分明确的数据流,也可以不加说明。,286,系统分析数据流程分析,DFD的绘制方法:由外向内,先粗后细自顶向下,先父图后子图从左到右,从输入到输出由主到次,先处理一般情况,再处理特殊情况。通常可将这种分层的DFD图,分为顶层、中间层、底层。,287,系统分析数据流程分析,具体步骤:1、先确定系统范围,画出顶层的DFD图;2、逐层分解顶层DFD图,获得若干中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华文明史(山东联盟)智慧树答案
- 妊娠诊断试题及答案
- 术前讨论制度考试试题(附答案)
- 中外建筑史(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知到智慧树答案
- 中外园林漫赏知到智慧树答案
- 吊装作业安全培训考试题(含答案)
- 药品召回管理规定考试试题(附答案)
- 甲状腺疾病与甲状腺合理用药考核试题及答案
- 农网配电营业工专业模拟习题及答案
- 中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山东联盟)知到智慧树答案
- JJF(新) 146-2024 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控制系统校准规范
- 《非权力影响力》课件
- 《高血压的护理常规》课件
- 《更年期的中医调理》课件
- 《环形件模锻实验》课件
- DB37T 5059-2016 工程建设地下水控制技术规范
- 智慧安监大数据云平台建设方案
- 人教PEP版(一起)(2024)一年级上册英语全册教案(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护士职业防护
- 酒店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 DL∕T 1664-2016 电能计量装置现场检验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