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登峰:内部管理信息的认定(下).doc_第1页
杨登峰:内部管理信息的认定(下).doc_第2页
杨登峰:内部管理信息的认定(下).doc_第3页
杨登峰:内部管理信息的认定(下).doc_第4页
杨登峰:内部管理信息的认定(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杨登峰:内部管理信息的认定(下) 3界定内部管理信息的基本思路遗憾的是,我们无从考证意见的起草者是否借鉴了英美两国政府信息自由法的规定。因此,比较法的解释分析只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但不能作为解决问题的依据。我们还需从政府信息公开法的立法目的和意见的法律属性等方面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分析。(一)基于政府信息公开立法之监督目的的分析人们往往从公民享有的知情权的角度来探究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但若溯本求源,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其实植根于宪法确立的人民主权和民主原则。人民主权意味着国家主权属于人民。人民作为主权的享有者通过选出的代表组成政府管理国家,政府作为代理者,应按照国民的意愿治理国家,并接受人民的监督。人民要有效地监督政府,就必须充分获知与国家管理有关的各种信息;否则,人民就无法对其代表的行为发表评论意见,进而妥当地行使选举权,国民主权原则也必然落为空谈。40正如麦迪逊所说:“不与民众信息或不与其获取信息之手段,则所谓民众之政府或为滑稽剧之序幕,或为悲剧之序幕。”41民主原则意味着多数人的决策。要使多数人能够真正决策,就必须保证参与决策的成员对所决事项有充分的了解。对此,科恩有精辟论述。他说:“一个社会如果希望民主成功,必须负责提供并发行普遍参与管理所需的信息。”“如果民主国家中,不论间接或直接民主,有治理权的公民处于一无所知的状态,要想治理好这个国家是不可能的。”42由此可见,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根本动因与目的乃在于打造阳光政府,落实宪法上的人民主权和民主原则,切实保障人民的监督权,知情权不过是落实这一宪法原则过程中衍生的权利。对此,日本政府信息公开法第一条有明确表述:“本法的目的在于以国民主权理念为基础,通过规定请求公开行政文件的权利等事项,使行政机关拥有的信息进一步公开化,以此使政府就其从事的各种活动对国民承担说明责任,同时有助于推进置于国民有效的理解和批评之下的公正的民主行政。”我国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人民主权和民主原则也是我国宪法奉行的基本原则,人民对于政府享有广泛的监督权。我国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第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我国既然奉行人民主权和民主原则,人民对政府毫不例外地享有监督权,政府信息公开立法也必然要服务于这一目的。正因为如此,条例第一条将政府信息公开的首要目的规定为“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这里虽然没有提到“监督”二字,但不言而喻。既然政府信息公开的首要目的在于“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保障人民的监督权利,政府信息公开与否,就应以是否有助于人民主权和民主原则的实现为标准,以是否有助于实现条例所设定的“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为标准。(二)基于政府信息公开立法之服务目的的分析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首要目的在于打造阳光政府,促进依法行政,保障人民的监督权,但不限于此。“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也是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重要目的之一。当今社会,信息已成为重要的社会资源,具有可利用性。人们可以利用信息创造财富。因此,掌握了信息,就等于掌握了财富。政府信息也不例外。对社会公众而言,许多政府信息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是人们从事政治、经济、文化、科研等活动或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对社会经济体而言,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可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加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例如,了解国家金融信息,可以决定理财方式;了解市政规划方案,可以决定投资地点;了解商业伙伴的资信情况,有助于投资安全。政府信息虽由政府掌握,但非政府的“私有”资源或财富。所有政府信息都是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制作或获取的成本完全由国家财政承担,所用的都是纳税人的钱。因此,作为资源或财富的政府信息本质上属于人民所有,属于公共产品。作为公共产品,政府信息又不同于其他公共资源,其使用一般不具有损耗性,也不具排他性,即其价值不因使用而贬损,此人的利用不会排斥他人的利用。正因为政府信息具有很大的利用价值,也因为政府信息公共性及其利用不具有损耗性和排他性,人民只要支付必要的检索、传递信息的成本费用,就有权无偿地、自由地获取并利用政府信息,为自己谋取福利,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相应地必须充分确认和保障人民利用信息的权利。也正因为如此,条例第一条在明确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的立法目的之后,将“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作为第二个立法目的。当然,说政府信息具有利用价值,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政府信息对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经济活动都具有利用价值。这种情形下,政府信息能否发挥“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便可成为判断其公开与否的第二个标准。(三)基于内部管理信息条款之法律地位的分析内部管理信息不公开条款是意见规定的,意见的规定是否受上述条例规定的立法目的的约束,仍是需要述明的。政府信息公开立法普遍遵循“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这一原则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政府信息的公开不以法律明文规定为前提,但凡政府信息,原则上都要予以公开;其二,政府信息例外不公开或限制公开须以法律明文规定为前提,即遵循“不公开法定”原则。早于条例制定之前,在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地方和部门立法中,大多对此有明文规定。有人统计,条例颁布之前制定的有关政务公开或政府信息公开的26部地方法规或规章中,有18部规定了这一原则,只是有的直接表述为“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如广州市、太原市、杭州市等10部规章;43有的间接表述为“除外,应予公开”,如哈尔滨市、上海市、成都市等8部规章。44有学者认为,条例奉行的原则不是“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而是“不公开是原则,公开是列举”,因为“条例第九条至十二条规定了政府信息主动公开范围, 条例第十三条的规定, 限制了第九条至十二条所规定的政府信息公开范围。”45不过这种观点难以成立。条例未明文宣示“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确实美中不足,但因此将条例的公开原则解读为“不公开是原则,公开是列举”,并不符合条例的实际情况:首先,条例第九条至第十二条仅是对主动公开范围的规定,主动公开范围不等于全部公开范围;其次,条例第十三条是对政府信息申请公开的规定,如果说有所限制的话,它限制的是申请人资格,而不是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对申请人资格的限制不同于对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的限制。因此,纵观整个条例的规定,除了第八条和第十四条规定的限制公开条款之外,对政府信息公开范围并未设其他限制,“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及其所涵盖的“不公开法定”仍是条例所体现的原则,只不过未予明确表述而已。既然政府信息不公开或限制公开遵循法定原则,则意见规定的内部管理信息条款就必须符合条例的立法目的和相关规定。就法律位阶而言,意见是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一个规范性文件,不能视为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需遵循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应以国务院的名义发布,并冠以“条例”、“规定”或“办法”等名称。46意见也算不上是部门规章。国务院办公厅的行政级别虽与国务院下属的各部委相同,但宪法第九十条和立法法七十一条规定,只有“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国务院办公厅不行使具体的行政管理职权,自然没有制定规章的权限。此外,意见也不能视为有权解释。就行政法规的解释,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行政法规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者作出补充规定的,由国务院解释。国务院法制机构研究拟订行政法规解释草案,报国务院同意后,由国务院公布或者由国务院授权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布。”但意见并未指出是依据国务院的授权发布的,也未见到国务院的授权文件。因此,意见既不属于行政法规、行政规章,也不属于对行政法规的有权解释,也就不属于“法”的范畴。意见的规定必须符合条例的立法目的、基本原则和规则,对它的解释也必须以条例的立法目的、基本原则和规则等为基准。换言之,意见无权扩大条例规定的例外不公开的政府信息的范围,对内部管理信息内涵与范围的界定必须与条例规定的例外不公开条款相一致。(四)基本的结论综上可见,认定内部管理信息时应坚持两个原则:其一,凡有助于人民监督政府工作的政府信息,应排除在内部管理信息之外,予以公开;其二,凡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有利用价值的政府信息,应排除在内部管理信息之外,予以公开。如此看来,本文第三部分基于比较法的观察所得出的结论应该是正确的,即内部管理信息只能指那些与公共利益无关的纯粹内部事务信息,如与车位使用、午餐时间、病假制度、电话使用等信息。如此一来,当政府信息满足三个条件时方可认定为内部管理信息:第一,是记载或反映纯粹的内部事务的,对内外行政决策或决定的作出不产生直接影响;第二,不公开不影响公民对行政职权的监督;第三,公开后对公民生产、生活和科研等活动无利用价值。至于排除在内部管理信息之外的其他信息,如在行政过程中制作或获取的主观或客观性信息等,如公开会带来某些特定的不利后果时,从其他国家的立法来看,是可以不公开的。但这类信息公开与否,应受何种限制,应由法律、法规来规定。在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做出具体规定之前,应根据条例第八条和第十四条规定的限制公开条款来解释,或参考国外立法来解释,万不可将其纳入内部管理信息这一概念之下,全部打包封存、不予公开。 注释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公平正义研究”(项目批准号:10ZD&043);“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英文缩写PAPD)。1关于过程性信息的研究,参见杨登峰:论过程性信息的本质,法学家2013年第3期。2这56起案件均是因行政机关以内部管理信息为由拒绝公开引起的,是2014年底前通过“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网”、“中国裁判文书网”和“北大法意网”三家网站所能搜集到的全部案例。这些案件中的绝大多数将在后文论述中提到,这里不一一列举。3参见“刘某诉上海市浦东新区建设和交通委员会政府信息公开案”,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2012)浦行初字第213号行政判决书,/shfy/gweb/flws_view.jsp?pa=adGFoPaOoMjAxMqOpxtbQ0LP119a12jIxM7rFJndzeGg9MwPdcssPdcssz,2014-12-31。法院认为:“原告申请获取的卷内目录系被告在日常工作中制作的内部管理信息,不属于信息公开条例所指应当公开的政府信息。”4参见“后生英诉江苏省常州市公安局政府信息公开案”,江苏省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14)常行诉终字第28号行政判决书,/Case/Case_Display.asp?ChannelID=2010100&keyword=%BA%F3%C9%FA%D3%A2&RID=5535571#,2014-12-31。本案行政机关认为:“现行法律、法规、规章并未规定公安机关应当对办理行政案件过程中的传唤、押解、执行行政拘留等执法行为进行同步录音录像,常州市公安局天宁分局在办理行政案件期间制作或形成的公安机关内部监控资料,属于公安机关日常工作中形成的内部管理信息。”法院仅指出,该信息不属公开范围。5参见“臧文宝诉江苏省淮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行政监督案”,江苏省淮安市中级人民法院(2014)淮中行终字第0040号行政判决书,/Case/Case_Data.asp?RID=5501365&KeyWord=+%EA%B0%CE%C4%B1%A6,2014-14-31。本案一审法院认为,该信息属于被告在日常工作中制作或获取的内部管理信息以及处于讨论、研究或者审查过程中的信息,对原告的生产、生活、科研不产生直接影响,不属应公开的信息。6参见“邵江金诉杭州市公安局萧山区分局信息公开案”,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13)浙杭行终字第171号行政判决书, /Case/Case_Display.asp?ChannelID=2010100&keyword=%C9%DB%BD%AD%BD%F0&RID=5566343#,2014-12-31。二审法院认为,所申请公开的信息“属于行政机关在日常工作中制作或获取的内部管理信息”。7参见“李某诉上海市浦东新区万翔镇人民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案”,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2013)浦行初字第198号行政判决书,/shfy/gweb/flws_view.jsp?pa=adGFoPaOoMjAxM6OpxtbQ0LP119a12jE5OLrFJndzeGg9MgPdcssPdcssz,2014-12-31。本案被告认为,所申请公开的信息属于“行政机关在日常工作中制作、获取的内部管理信息”。不过,本案审理法院认为不属于内部管理信息。8参见“陈康美诉上海市静安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政府信息公开案”,上海市第二人民法院(2014)沪二中行终字第90号行政判决书,/shfy/gweb/flws_view.jsp?pa=adGFoPaOoMjAxNKOpu6a2/tbQ0NDW1dfWtdo5MLrFJndzeGg9ODUzNzkxz,2014-12-31。行政机关和一、二审法院均认为:“原告申请要求公开的信息,属被告在日常工作中制定的内部管理信息。”9行政公务人员回避制度,参见公务员法第七十条和第七十一条。10参见“王某诉宁波市江东区人民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案”,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2012)浙甬行终字第189号行政判决书,/Case/Case_Display.asp?ChannelID=2010100&keyword=%C4%FE%B2%A8%CA%D0%BD%AD%B6%AB%C7%F8%C8%CB%C3%F1%D5%FE%B8%AE&RID=1771099#,2014-12-31。法院认为该“文件内容是并不直接对外产生实际影响的内部管理信息”。11参见“赵继华诉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政府信息公开案”(一),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14)沪二终字第107号行政判决书,/Case/Case_Data.asp?RID=3654473&KeyWord=+%D5%D4%BC%CC%BB%AA, 2014-12-31。法院认为,“该文件属规土部门规范内部操作流程的行政文件,并不对外发生效力,也未冠以文号对外发布”,属内部管理信息。12参见“赵继华诉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政府信息公开案”(二),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14)沪二终字第108号行政判决书, /Case/Case_Display.asp?ChannelID=2010100&keyword=%D5%D4%BC%CC%BB%AA&RID=3640529#,2014-12-31。法院意见同上。13参见“李某诉上海市浦东新区万翔镇人民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案”,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2013)浦行初字第198号行政判决书,/shfy/gweb/flws_view.jsp?pa=adGFoPaOoMjAxM6OpxtbQ0LP119a12jE5OLrFJndzeGg9MgPdcssPdcssz,2014-12-31。法院认为,“内部管理信息,通常应当是与公共利益无关,其效力应当仅限于行政机关内部,是行政机关在内部管理过程中制作和形成的信息。”14参见“张雄伟诉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信息公开案”,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2014)沪二中行终字第181号行政判决书,/Case/Case_Display.asp?ChannelID=2010100&keyword=%D5%C5%D0%DB%CE%B0&RID=5530696#,2014-12-31。二审法院认为,该信息“不是直接对行政相对人产生法律效力的行政行为”,故属于内部管理信息。15参见“卫某诉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2012)沪高行终字第73号行政判决书,/shfy/gweb/flws_view.jsp?pa=adGFoPaOoMjAxMqOpu6a439DQ1tXX1rXaNzO6xSZ3c3hoPTEPdcssz,2014-12-31。法院认为,该信息不直接对外发生法律效力,属于内部管理信息。16参见“陈明江诉广东省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龙岗分局政府信息公开案”,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2014)深中法行终字第7号行政判决书,/zgcpwsw/gd/gdsszszjrmfy/xz/201412/t20141231_5881316.htm,2014-12-31。法院认为,“立案案号是否存在以及被上诉人是否公开立案案号均不影响上诉人的权利义务。因此,被上诉人以立案案号属于内部管理信息为由不予公开并无不当。”17参见“臧文宝诉江苏省淮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政府信息公开案”。有两起,其一参见江苏省淮安市中级人民法院(2014)淮中行终字第0040号行政判决书,/zgcpwsw/jiangsu/jsshaszjrmfy/xz/201412/t20141231_5900800.htm,2014-12-31;其二参见江苏省淮安市中级人民法院(2014)淮中行终字第0003号行政判决书,/zgcpwsw/jiangsu/jsshaszjrmfy/xz/201402/t20140224_381525.htm,2014-12-31。两案一审法院认为,“该信息属于被告在日常工作中的内部管理信息以及讨论、研究或者审查过程信息,不对原告的生产、生活、科研产生直接影响,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所指应公开的政府信息。”二审法院支持了一审法院意见。18参见“沈燕锋、张夏良等诉浙江省嘉兴市人民政府信息公开案”,浙江省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2014)浙嘉行初字第6号行政判决书,/zgcpwsw/zj/zjsjxszjrmfy/xz/201406/t20140608_1386697.htm 2014-12-31。法院认为,“嘉政函(2009)3号文件属于被告与不相隶属的政府机关之间的内部行文,且函件内容未得到上级部门的确认和批复意见,实际未实施,不可能对原告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产生影响,因而不属于需公开的政府信息,被告作出不予公开的决定正确。”19关于行政行为效力制度的全面阐述参见杨登峰:行政决定效力的本质与体系,行政法学研究2013年第4期。20参见“刘成春诉上海市黄浦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府信息公开案”(一),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2014)黄浦行初字第152号行政判决书, /shfy/gweb/flws_view.jsp?pa=adGFoPaOoMjAxNKOpu8bG1tDQs/XX1rXaMTUyusUmd3N4aD0yz,2014-12-31。行政机关和审理法院均认为:被告单位的人员姓名、年龄、性别、学历、工作简历等信息属于被告在行使内部人事管理过程中制作或获取的信息,是内部管理信息。21参见“刘成春诉上海市黄浦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府信息公开案”(二),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2014)黄浦行初字第153号行政判决书,/shfy/gweb/flws_view.jsp?pa=adGFoPaOoMjAxNKOpu8bG1tDQs/XX1rXaMTUzusUmd3N4aD0yz,2014-12-31。法院认为,“原告申请获取的被告单位工作人员的相关最高学历信息属于被告进行对内的人事管理中制作或获取的信息”,不属于应予公开的信息。22参见“陈某诉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案”,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2013)沪二中行初字第30号行政判决书,/shfy/gweb/flws_view.jsp?pa=adGFoPaOoMjAxM6Opu6a2/tbQ0NCz9dfWtdozMLrFJndzeGg9ODM5OTQ3z,2014-12-31。行政机关认为该信息属于人事管理中的内部管理信息。法院支持被告意见,判决驳回起诉。23参见“徐铁华诉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政府信息公开案”,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2014)黄浦行初字第109号行政判决,/shfy/gweb/flws_view.jsp?pa=adGFoPaOoMjAxNKOpu8bG1tDQs/XX1rXaMTA5usUmd3N4aD0yz,2014-12-31。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14)沪二中行终字第343号行政判决书,/shfy/gweb/flws_view.jsp?pa=adGFoPaOoMjAxNKOpu6a2/tbQ0NDW1dfWtdozNDO6xSZ3c3hoPTg2Mjg4MwPdcssPdcssz,2014-12-31。一、二审法院均认为,“审批表”属于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信息,不属于公开范围。24参见“李某诉上海市闸北区教育局政府信息公开案”,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13)沪二中行终字第16号行政判决书,/shfy/gweb/flws_view.jsp?pa=adGFoPaOoMjAxM6Opu6a2/tbQ0NDW1dfWtdoxNrrFJndzeGg9ODA2OTkwz,2014-12-31。二审法院认为,“实施意见为被上诉人对其所属教工福利待遇方面的规定,是行政机关进行内部管理时形成的信息,并非被上诉人履行对外行政管理职责过程中制作的信息,不属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的政府信息范畴。”25参见“张金林诉上海市浦东新区环境保护和市容卫生管理局政府信息公开案”(一),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12)沪一中行终字第228号行政判决书,/shfy/gweb/flws_view.jsp?pa=adGFoPaOoMjAxMqOpu6bSu9bQ0NDW1dfWtdoyMji6xSZ3c3hoPTEPdcssz,2014-12-31。二审法院认为,该信息属于内部人事管理信息,不属于公开的范围。26参见“张金林诉上海市浦东新区环境保护和市容卫生管理局政府信息公开案”(二),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12)沪一中行终字第229号行政判决书,/shfy/gweb/flws_view.jsp?pa=adGFoPaOoMjAxMqOpu6bSu9bQ0NDW1dfWtdoyMjm6xSZ3c3hoPTEPdcssz,2014-12-31。二审法院认为,该信息不属于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获取的信息,属于内部人事管理信息。27参见“王志芬诉北京市公安局信息公开案”,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14)二中行终字第414号行政判决书,/zgcpwsw/bj/bjsdezjrmfy/xz/201405/t20140522_1186619.htm, 2014-12-31。法院认为,“通知是北京市公安局制作的内部文件,内容是北京市公安局的内部工作管理规范,并非对外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的依据。因此,该文件不属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所规定的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28参见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10)沪二中行初字第34号行政判决书,/shfy/gweb/flws_view.jsp?pa=adGFoPaOoMjAxMKOpu6a2/tbQ0NCz9dfWtdozNLrFJndzeGg9NzYyNDY4z,2014-12-31。29除了“魏某诉上海市静安区政府信息公开案”,还有“乐峰诉静安区人民政府不予公开政府信息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2010)沪高行终字第41号行政判决书,/shfy/gweb/flws_view.jsp?pa=adGFoPaOoMjAxMKOpu6a439DQ1tXX1rXaNDG6xSZ3c3hoPTEPdcssz,2014-12-31;“杨秀琴诉静安区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2010)沪高行终字第42号行政判决书,/shfy/gweb/flws_view.jsp?pa=adGFoPaOoMjAxMKOpu6a439DQ1tXX1rXaNDK6xSZ3c3hoPTEPdcssz,2014-12-31。三个案件的法院意见相同。30参见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2014)苏行终字第0049号行政判决书。/Case/Case_Display.asp?ChannelID=2010100&keyword=%B7%EB%D3%F1%C0%FB&RID=6016470#,2014-12-31。31参见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12)沪二中行终字第245号行政判决书, /shfy/gweb/flws_view.jsp?pa=adGFoPaOoMjAxMqOpu6a2/tbQ0NDW1dfWtdoyNDW6xSZ3c3hoPTgwMDYyNAPdcssPdcssz,2014-12-31。32参见广东汕头市中级人民法院(2013)汕中法行终字第9号行政判决书,/Case/Case_Display.asp?ChannelID=2010100&keyword=&RID=2590785#, 2014-12-31。33参见“侯某诉上海市公安局政府信息公开案”,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2013)静行初字第57号行政判决书,/shfy/gweb/flws_view.jsp?pa=adGFoPaOoMjAxM6OpvrLQ0LP119a12jU3usUmd3N4aD0xz, 2014-12-31;“唐某诉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政府信息公开案”,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13)沪二中行终字第359号行政判决书,/shfy/gweb/flws_view.jsp?pa=adGFoPaOoMjAxM6Opu6a2/tbQ0NDW1dfWtdozNTm6xSZ3c3hoPTgzOTYyNQPdcssPdcssz,2014-12-31;“陆某诉上海市公安局政府信息公开案”,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2013)静行初字第56号行政判决书,/shfy/gweb/flws_view.jsp?pa=adGFoPaOoMjAxM6OpvrLQ0LP119a12jU2usUmd3N4aD0xz,2014-12-31;“梁某诉上海市公安局政府信息公开案”,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2013)静行初字第55号行政判决书,/shfy/gweb/flws_view.jsp?pa=adGFoPaOoMjAxM6OpvrLQ0LP119a12jU1usUmd3N4aD0xz,2014-12-31;“张某诉上海市公安局政府信息公开案”,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2013)静行初字第54号行政判决书,/shfy/gweb/flws_view.jsp?pa=adGFoPaOoMjAxM6OpvrLQ0LP119a12jU0usUmd3N4aD0xz,2014-12-31;“徐某诉上海市公安局政府信息公开案”,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2013)静行初字第53号行政判决书,/shfy/gweb/flws_view.jsp?pa=adGFoPaOoMjAxM6OpvrLQ0LP119a12jUzusUmd3N4aD0xz,2014-12-31;“张金林诉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2012)沪高行终字第11号行政判决书,/shfy/gweb/flws_view.jsp?pa=adGFoPaOoMjAxMqOpu6a439DQ1tXX1rXaMTG6xSZ3c3hoPTEPdcssz,2014-12-31;“陈某诉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政府信息公开案”,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12)沪二中行终字第371号行政判决书,/shfy/gweb/flws_view.jsp?pa=adGFoPaOoMjAxMqOpu6a2/tbQ0NDW1dfWtdozNzG6xSZ3c3hoPTgwMTc0NgPdcssPdcssz,2014-12-31;“黎述清诉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政府信息公开案”,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法院(2013)深福法行初字第1057号行政判决书,/Case/Case_Display.asp?RID=5897618&KeyWord=%20%C0%E8%CA%F6%C7%E5, 2014-12-31;“苏贵琴诉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信息公开案”,广东省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