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循环系统.ppt_第1页
武汉大学循环系统.ppt_第2页
武汉大学循环系统.ppt_第3页
武汉大学循环系统.ppt_第4页
武汉大学循环系统.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生理,循环系统,血液循环,淋巴循环,组织液循环,脑脊液循环,主导,血液循环,结构基础:心血管系统,房水循环,循环:各种体液间不断流动、相互交换的过程,心脏前面观,心脏后面观,第二节心脏的生物电活动,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工作细胞,自律细胞,心房肌,心室肌,收缩功能,浦肯野细胞,P细胞,窦房结,房室交界,自动节律性兴奋,心肌细胞,特殊传导系:,(自律性),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浦肯野纤维网,(一)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心室肌为例),1.静息电位,稳定,-90mV,机制:K+外流,神经纤维Ap,0,2.动作电位,Ap具有上述特征的心肌细胞快反应C,特点:,复极缓慢而复杂;上升支和下降支不对称;分为04期。,(1)去极化过程(0期),历时:,电位变化:,机制:,-90mV,+30mV,12ms,电压门控Na+通道开放,Na+内流,快通道,快反应电位,(2)复极化过程,历时:,电位变化:,机制:,+30mV,0mV,10ms,K+外流(主要),Ito电流,1期(快速复极初期),0期和1期锋电位,2期(平台期),历时:,电位变化:,机制:,100ms150ms,K+外流,IK1和IK,外向离子流:,0mV,缓慢,内向离子流:,Ca2+内流,慢通道,外向(复极),内向(去极),主要特征,3期(快速复极末期),历时:,电位变化:,机制:,0mV,-90mV,100150ms,K+外流,IK和IK1,(+),4期(静息期),主动转运,跨膜离子转运:,Na+K+泵,Na+Ca2+交换体,Ca2+泵,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机制:K+外流(Ik)逐渐,4期:最大复极电位,自动除极,(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特点:,4期自动去极化自律性的基础,1.浦肯野细胞,快反应自律C,03期:同心室肌C,(起搏电流),Na+内流(If)逐渐,主要,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及起搏机制,上:跨膜电位下:If和Ik的电导,心肌细胞动作电位,A心室肌细胞B窦房结细胞,2.窦房结细胞,(1)最大复极电位、阈电位绝对值较小。,(3)0期去极化速度慢,振幅低。,L型Ca2+通道激活,机制:,Ca2+内流(ICa-L),慢反应自律C,(2)0期去极化仅达0mV。,慢通道,(4)复极无明显的1期和平台期。,机制:,慢Ca2+通道逐渐失活,K+通道激活,K+外流(Ik),(5)4期自动除极较快。,K+外流(Ik)进行性,Na+内流(If)进行性,机制:,外向电流:,内向电流:,T型Ca2+通道开放Ca2+内流,最重要,Ca2+内流,心肌细胞快、慢反应电位比较表,二、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动节律性(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电生理特性,机械活动特性,(一)心肌的兴奋性(Excitability),概念:心肌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衡量指标:阈值,(1)静息电位(最大复极电位)水平,(2)阈电位水平,静息电位,阈电位,1.决定和影响兴奋性的因素,慢反应CCa2+通道,备用状态,(3)0期去极化通道的状态,快反应CNa+通道,2.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变化,以心室肌为例,心肌兴奋性的特点,心肌的有效不应期长,3.,收缩期,舒张早期,收缩与舒张交替活动,期前收缩代偿间歇,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二)心肌的自动节律性(autorhythmicity),概念:,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组织细胞能够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1.心肌的自动节律性和各级自律细胞的相互关系,窦房结,房室交界,左右束支,普肯耶纤维,(100次/分),(50次/分),(25次/分),正常起搏点,窦性心律,潜在起搏点(异位起搏点),异位节律(病理),指标:自动兴奋的频率,窦房结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的正常起搏点,窦房结控制潜在起搏点的机制:,抢先占领:窦房结自律性高,首先兴奋,超速驱动压抑:潜在起搏点长期处于“超速”兴奋状态,2.影响自律性的因素,(2)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1)最大复极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差距,阈电位水平,自律性,最大复极电位,自律性,影响自律性的因素,特点:,闰盘,机能合胞体,特殊传导系,有序的传导,几乎同一时间传导至心肌的各个部位,(三)心肌的传导性,指标:,Ap沿细胞膜的传播速度,缝隙连接,1.心脏内兴奋传播的途径和特点,途径:,窦房结,房室交界区(延搁),左右房室束,浦肯野纤维网,心房,优势传导通路,房室束,心室,传导性特点,(1)心房(心室)内传导较快,肌C同步兴奋,(2)房室延搁(0.450.1s),机制:,房室交界传导速度很慢,其中结区最慢,房室交界是兴奋由心房入心室的唯一通道,意义:,保证心房收缩完毕后心室才开始收缩,2.决定和影响传导性的因素,(1)结构因素,心肌纤维的直径,传导速度,(2)生理因素,主要因素,已兴奋部位Ap0期去极化速度和幅度,传导速度,邻近未兴奋部位膜的兴奋性,奎尼丁,去极化速度,静息电位水平,三、体表心电图(ECG),1.概念:由窦房结发出的兴奋按一定途径和时程依次传向心房和心室,心脏各部分在兴奋过程中出现的生物电活动,可以通过心脏周围的导电组织和体液传导到身体表面。如果将测量电极放置在人体表面的一定部位,可以记录到心脏兴奋过程中发生的电变化,所记录的图形。,2.测量:细胞外记录法,即膜外两点电位差。,3.电极放置位置不同,记录的心电图曲线也不同。,(一)心电图中各波的意义,P波:两心房除极伴随的电变化QRS波群:两心室除极的电变化T波:两心室复极的电位变化U波:意义不清,标准II导联,第三节心脏的泵血功能,原理与骨骼肌相同,不同之处:,2.“全”或“无”式收缩,肌质网不很发达,钙贮备量较少,左右心房同步,左右心室同步,原因:功能合胞体,1.对细胞外液中Ca2+的依赖性,一、心肌收缩的特点,钙触发的钙释放:少量钙内流,内钙大量释放,二、心脏的泵血过程,历时:,概念:,心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心房和心室均包括收缩期和舒张期。,心律75次/分1个心动周期为0.8s,(一)心动周期的概念(cardiaccycle),心动周期,三尖瓣,肺动脉瓣,(二)心脏的泵血过程,动力:,基本原理:,心脏节律性舒缩活动压力梯度,血流方向:,瓣膜的开放和关闭,以左心室为例:,1.心室收缩期(0.3s),(1)等容收缩期(0.05s),心室收缩,心室压心房压,房室瓣关闭,心室压动脉压,动脉瓣开放,由心室入动脉,心室肌强烈收缩,室内压达峰值,射血快、多,心室肌收缩减弱,室内压、主动脉压均下降,射血减慢,心脏的射(泵)血时程,2.心室舒张期(0.5s),(1)等容舒张期(0.060.08s),心室舒张,室内压房内压,房室瓣关闭,封闭腔,容积不变,室内压急剧,(2)心室充盈期(0.43s),快速充盈期(0.11s):,心室肌舒张,室内压170180次/分,心输出量,回心血量,心率,骨骼肌和内脏血管,冠状血管和脑血管,几乎所有血管都受交感缩血管神经支配。,动脉(微动脉密度最高),静脉,许多血管仅受交感缩血管神经支配(单神经支配),副交感舒血管N纤维:,(2)舒血管神经纤维,交感舒血管N纤维:,节后纤维分布:骨骼肌血管,释放:Ach+M受体,血管舒张,节后纤维分布:,脑、唾液腺、胃肠道腺体、外生殖器等血管。,释放:Ach+M受体,血管舒张,(二)心血管中枢,1.延髓的心血管中枢,2.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延髓是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所在,N元,心迷走N元,控制心交感N活动的N元,控制交感缩血管N活动的N元,下丘脑、边缘系统、小脑等,部位:,功能:,使心血管活动与机体各种行为的改变相协调。,(三)心血管反射,1.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血压,血管壁扩张,压力感受器(+),颈动脉窦,主动脉弓,N冲动,传入N,窦N,舌咽N,迷走N,延髓,(反射中枢),缩血管区,心交感区,心抑制区,交感缩血管N,心交感N,心迷走N,血管舒张,心脏:,心率,收缩力,外周阻力,心输出量,血压,恢复正常,(-),(-),(+),传出N,意义:,负反馈调节,对动脉血压进行快速调节,使动脉血压保持相对稳定。,压力感受性反射的重调定,颈动脉窦区与主动脉弓区的压力感受器与化学感受器,颈动脉窦反射,2.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PO2,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传入神经,窦神经,迷走神经,呼吸中枢,(孤束核),缩血管区,正常时占次要地位,当缺氧、窒息、酸中毒等时发挥作用。,延髓,血压,血管收缩,PCO2,pH,呼吸加快加深,(+),(+),意义:,心房、心室、肺血管压力,血容量,心、肺血管壁牵拉,心肺感受器(+),传入神经,交感N张力下降,迷走N张力升高,血压,3.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心血管中枢,化学物质,如前列腺素、缓激肽等,(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肾素(肾近球细胞分泌),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I,血管紧张素II,血管紧张素III,血管紧张素受体,升压效应,入血,肺,转化酶,酶A,(1)(2)(3)(4),(血浆中),二、体液调节,(1)使全身微A收缩,微V收缩(2)促进交感缩血管N末梢递质释放(3)促醛固酮合成释放,保Na+保水血量(4)增强渴觉饮水,Bp,使中枢交感缩血管紧张性加强,(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髓质,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儿茶酚胺,分泌,(Adr),(NA),作用:,Adr,1,2,血管,心脏,皮肤粘膜、肾、胃肠道,受体为主,收缩,骨骼肌、肝,2受体为主,小剂量舒张,大剂量收缩,NA,1,2,收缩,血管,心脏,正性作用,血压,(三)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ADH),(四)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促进肾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血量,大剂量时收缩血管平滑肌,外周阻力,血压,血管内皮细胞舒张因子:PGI2,EDRF,血管内皮细胞收缩因子:内皮素,(五)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自学),(六)心钠素(自学),(七)前列腺素(自学),(八)阿片肽(自学),(九)组胺(自学),三、局部血流调节,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第六节器官循环,器官血流量:概念:单位时间内流过某一器官的血量。安静时,每100g组织:肾心肝脑影响因素:动静压差阻力血管的舒缩状态,一、冠脉循环,1.毛细血管网丰富,(一)冠脉血流的特点,毛细血管数/心肌纤维数=1:1,物质交换快,2.吻合支细小,难以较快建立侧支循环,3.冠脉血流量225ml/min,心肌活动,冠脉血流量,在心动周期中有时相变化:,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