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曼的目的行为主义心理学.ppt_第1页
托尔曼的目的行为主义心理学.ppt_第2页
托尔曼的目的行为主义心理学.ppt_第3页
托尔曼的目的行为主义心理学.ppt_第4页
托尔曼的目的行为主义心理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托尔曼的目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一、托尔曼传略起初是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电子化学。毕业前夕读到詹姆士的心理学原理受此影响,决定放弃电子化学,进人哈佛大学读心理学研究生。霍尔特的学生。读书期间曾去德国向考夫卡学习格式塔心理学。1922年首次提出自己的心理学观点,1932年正式提出目的性行为主义理论体系。,二、托尔曼目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托尔曼一贯坚持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立场。他吸收了格式塔心理学、麦独孤策动心理学、武德沃斯动力心理学等各家的思想,从而提出了自己别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尤其在他的学术生涯的后期,他深受勒温场论的影响,并将行为场等勒温特色的概念引入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之中,最终使得他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具有浓郁的现象学味道。,(一)托尔曼心理学的基本立场:心理学应该研究整体行为,他反对华生对行为所作的分子性定义,即以简单的刺激反应联结的概念来描述行为,托尔曼大声呼吁心理学应该研究整体行为。在阐释了研究整体行为及其特征之后,托尔曼还考察和研究了影响行为的机体内部因素,并修改了传统的行为公式,即在刺激反应两个变量之间嵌入了中介变量。这也是他的理论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二)决定行为的机体内部因素:中介变量,托尔曼认为华生所提出的关于行为的刺激反应公式过于简单,无助于说明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尤其不能说明为什么相同的刺激引发了不同的反应。于是提出中介变量所谓中介变量不是一种客观事实,而是介于刺激变量和反应变量之间的、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但可以根据引起行为的先行条件及最终的行为结果本身推断出来的中介因素,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他认为,中介变量的产生源于环境变量和个体差异量之间的相互作用。,(三)托尔曼的学习理论:符号学习论,托尔曼从其目的性行为主义的立场出发,反对传统的刺激反应联结的学习观点,提出了学习的符号理论,亦称学习的符号格式塔模式。其主要观点是:有机体通过学习而获得关于周围环境以及达到目标的手段和途径的知识,也就是说犹如获得了一幅“认知地图”,在这里,周围环境即符号,达到目标的手段和途径即是认识符号及其意义。为了证明自己关于学习的符号理论,他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来说明符号学习的具体表现和特征。,1期待,期待是指有机体对未来事件的假设或信念。托尔曼认为,动物通过学习会形成对目标构的意义认识,表现出对目标物的预先认知或推测。这种学习可以由三类不同的情境或条件引起,因而也就形成了三种类型的期待。例如由于过去对某一特定对象有过经验而产生的期待,称为记忆性期待;由当前目标物的直接刺激而引起的期待,称之为感知性期待(自由的鸡);由以往经验和目标物的当前刺激综合起作用而产生的期待,称之为推理性期待。,实验证明:记忆性期待,埃利厄特的一个实验证实了记忆性期待学习。他以白鼠为实验对象,安排白鼠走迷津。在实验的前九天,安排白鼠渴着而非饿着走迷律,同时以水为目标一对象。此时,白鼠的学习与一般动物的学习行为没有二样。到第十天,安排它们饿着而非渴着走迷津,同时在出口处将水换为食物,此时白鼠走迷津的错误和花费的时间都显著上升,次日才恢复了先前的水平(如图)。这表明,前九天的学习使白鼠形成了对“水”的记忆性期待,当第十天的食物与之不符时,白鼠的行为发生紊乱。第十天开始形成的新的对食物的记忆性期待,又使白鼠的行为步上“正轨”。,白鼠的期待学习,实验证明:感知性期待,丁科巴的一个实验说明了感知性期待学习。他以猴子为被试,目的是测验猴子的“延缓反应”能力。丁科巴先安排猴子看着实验者将香蕉放进两个容器中的一个,延缓一段时间后,再让猴子走进实验室,看它是否选择刚才“亲眼所见”的那个容器里的食物。精彩之处在于,在其后的实验中,实验者每次在猴子和容器之间设置屏障,并在某一次以其它食物如卷心菜等替代香蕉(因屏障的阻隔,猴子看不见),结果猴子表现出“令人惊讶的搜索行为”。可见,猴子形成了对食物的感知性期待,当这种未被证实时,猴子“疑惑”不已。(寻找香蕉),2位置学习,托尔曼认为,有机体的学习是获得关于目的物和刺激情境的意义的过程,即位置学习。为了证明这一点,托尔曼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实验。该实验设置了一个十字形高架迷津(如图),将白鼠分成两组。甲组或从S1出发,或从S2出发,但都得在c处往右转才能找到食物(F1或F2),此为反应学习组。乙组或从S1出发,或从S2出发,但得视情况不同而在c处分别往右转或往左转才能获得食物(F1),此为位置学习组。结果显示,乙组八只白鼠仅尝试八次就能准确通过迷津,而且连续几次均无错误;甲组八只白鼠没有一只能像乙组学得那么快而且其中有五只经过72次尝试仍然不能成功。这一实验结果证明了学习的实质是习得目的符号及其意义而不是对刺激物的简单反应。,白鼠的位置学习实验,继续证明,为了进一步证明位置学习的优越性,托尔曼和杭齐克共同设计了著名的“阻塞”实验。迷津结构及设计如图。在预备实验中实验者先安排白鼠熟悉全部三条长短不一的迷津通道。正式实验中,实验者先在甲处实施阻塞,结果白鼠立即选择途径二通过迷津。此后,阻塞点移向乙处,结果白鼠不是尝试途径二,而是径直奔向途径三。看来白鼠通过预备实验形成了对所处环境各刺激物的意义以及它们与目的物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也就是说在它的脑中似乎形成所谓的“认知地图”,正是有了这张认知地图,使得白鼠能有效选择达到目的物的方式和手段。这也是位置学习的优点。在本次实验中,白鼠的认知地图发挥了作用,使得白民能认识到当乙处被阻塞时,途径一和途径二同时被阻塞,因而选择了途径三。可见,位置学习的过程也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白鼠的位置学习实验,星星实验,教会星星用瓢舀水桶里的水,把火炉上的火扑灭,然后取得火炉上的山芋吃。后将火炉放在河面上的两条船上,一个船放火炉,一个船放水桶,中间有一木板通过。星星为了取水扑火,通过木板到水桶里取水,但没有直接从河里舀水。,3潜伏学习,针对刺激反应论者认为强化是学习的必要条件这一观点,托尔曼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强化虽然确实有助于学习,但它却不是学习的必要条件。事实上,符号学习可以在无奖励条件下进行只不过,在无奖励条件下,学习的进步不甚明显,是“潜伏”着的,“潜伏”也是符号学习的重要持征之一。对此,托尔曼也以实验来证明。,潜伏学习的实验是由托尔曼和杭齐克共同设计的。实验将白鼠分为三组:甲组为“无食物奖励组”实验中始终不给白鼠任何食物奖励;乙组为“有食物奖励组”,每次都给白鼠以食物奖励;丙组为“实验组”,前十天不给食物奖励,从第十一天开始才予以食物奖励。结果发现,甲组和乙组的白鼠的学习曲线与传统的刺激反应的学习曲线并无二样,但实验组的错误次数从第十一天起急剧下降,甚至比“有食物奖励组”下降得更快,如图。对此,托尔曼解释说,动物虽然末受强比,但依然探索了刺激物周围的情境,并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地图”,食物只不过促使它利用这一“认知地图”,并最终体现出学习的进步结果而已。,潜伏学习实验,托尔曼目的性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后期发展,托尔曼在其学术生涯的后期,对自己的理论作了许多修改和补充。他提出了“行为场”的概念和学习的分类概念,修正和补充了中介变量的内容,这些都使得他的理论在前期发展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特色。主要是受到勒温的影响,评价,首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