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唐宋散文,.,2,新课导入,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经历了殷商发端时期(甲骨文、钟鼎文)、先秦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秦汉散文(政论散文、史传散文),至唐代和宋代古文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3,两汉文学虽以史记成就最高,但当时的时代文学却是辞赋,有所谓的辞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西汉以后,散文逐渐辞赋化,导致了骈体文的出现。骈文句式整齐,讲究对仗,注重声律和修辞,观之华彩灿烂,读之朗朗上口,在一定程度上可满足人们特定的审美心理,故自南北朝以来,成为在文坛上占据主导地位的文体形式。但文章华艳,而内容空洞,致使散文创作进入低谷。隋及初盛唐时期,骈文仍占统治地位,继续延续六朝华糜余习,从贞观初至开元末的一百一十馀年间,如今可看到的策文全是骈体,无一例外。唐代古文运动,就是在这一背景之下,以复古为旗帜,对骈文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革新。,古文运动的背景,.,4,骈文之美,当然,“文之废兴,视世之治乱;文之高下,视才之厚薄”。由于时代不同,创作者的才华高低有异,骈文也有一些文质兼备的上乘之作,不可一概而废。如南北朝时期鲍照的芜城赋,通过对比广陵昔盛今衰的兴亡变化,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豪华奢侈,抒发了华屋丘山、人生无常的感慨;孔稚珪的北山移文辛辣地嘲讽了身在江湖、心在魏阙的假隐士;庾信的哀江南赋描写了自己的身世之悲,谴责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之情。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华美而不致虚弱,雕饰而不致绮碎,是名重一时的美文。,.,5,唐代散文与古文运动,在唐代,散文的发展变化与诗歌的发展变化并不同步。当诗歌已经高度繁荣的时候,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才开始。文体文风的改革,就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就形式言,是由骈体而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这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今人习惯上把它称为“古文运动”。唐代散文是继先秦两汉之后,我国散文创作的又一高峰。,.,6,唐代散文主要有骈文、古文两大类,而古文代表了唐代散文的主要成就。唐代古文,是一种奇句单行,不讲声律对偶的散体文。其散文形式,从对仗用典、崇尚声律的骈文,变为接近口语的“古文”,这是唐代散文文体通俗化的革新。它已涉及到诗以外的各类文体,如政论、书启、赠序、杂说、传记、祭文、墓志、寓言、游记乃至传奇小说等等。它既继承了先秦两汉散文内容充实、行文自由、朴实流畅的特点,又提炼于当时的口语,因而其表现力远较骈文丰富灵活。而表达的内容也较骈文深广得多,出现了一些旨在寄意喻理和为城市贫民立传的人物传记,如韩愈马说、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7,中唐时期,是唐代古文运动的极盛时期。一批文人抱着行道济世,兴利除弊之心积极参与,既有韩愈、柳宗元作领袖,又有刘禹锡、白居易等一批参与者。他们互相切磋,造成声势。在理论上也有较明确系统的论述,提出“唯陈言之务去”“文以载道”等主张,阐发了文道相辅而行的关系,宣扬儒学道统、仁政等思想。在各种体裁的创作中几乎都有突破或创新,并形成了各自的鲜明风格,如韩文雄浑奇崛,柳文精深峻洁,被奉为后世古文的楷模。,.,8,宋代散文与古文运动,宋代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中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从古代散文演变的历程来看,宋代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的鼎盛时期。明文学家宋濂:“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300百余年间,出现了众多的散文作家和作品。“唐宋古文八大家”里有六位是宋人(欧阳修、三苏、曾巩、王安石)。宋代散文数量丰富,风格流派众多,佳作纷呈。同时在散文理论和体式上也多有开拓,从文体理论的角度来看,宋代是“散文”概念提出并渐趋成熟的时期。,.,9,中唐时代韩愈、柳宗元领导的古文运动,到了晚唐五代,李商隐、温庭筠等人,专事写作追求辞藻和专求华美的四六骈文,六朝风气又盛行起来,一直蔓延到宋初的西昆体。直到欧阳修出来,才能继承韩柳功业,一扫“昆体”风,使宋代散文获得巨大的成就。宋代散文大体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北宋前期、北宋中期(欧阳修-苏轼)、南渡前后、南宋中兴和南宋末年。宋代散文在题材上有所创新,值得注意的是散文新体裁有文赋、诗话、随笔和日记等。,.,10,欧阳修,欧阳修在政治界学术界占有重要的地位,威望很高。他不仅是散文大家,诗、词、骈文也是一代名手。倡导古文运动取得成功,是因他不只发议论,同时在创作上也有优异的成就。同时,有他的朋辈苏洵、尹洙、梅尧臣、苏舜钦等切磋,门下苏轼、曾巩、王安石等推动,古文运动便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集团,而达到比韩、柳时代更有力更普遍的成就。在文学思想上,欧阳修是重道又重文,先道而后文。还提出学者要以韩文为学习对象。后来,韩文竟行世三十多年。由于古文运动成功,散文得到发扬光大,便取代了骈文地位。而唐、宋古文八大家的散文系统因之建立,成为后人不可动摇的典范。,.,11,影响深远,北宋的古文运动,是以复古为号召的文学革新运动,在欧阳修、王安石和三苏的大力倡导之下,继承了韩、柳的成就,进一步摆脱汉魏以来辞赋家习气,一直影响到明清。晚明的归有光、唐顺之(唐、宋派)、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公安派)、锺惺、谭元春(竟陵派)和清代的姚鼐(桐城派)、曾国籓等,都是沿着八大家的道路前进。这个运动的余波,到了近代五四新文学运动起来,才衰落下去。,.,12,唐宋散文在艺术上的区别:,宋代的古文运动,虽然是韩、柳古文运动的继承和发展。但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在散文创作上,却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散文风格和唐代是不大相同的。大致有下列几个方面:一、宋代散文舍弃了韩柳散文的古奥艰深、沉浸浓郁的特点,发展了平易自然、文从字顺的特点。他们的风格比起唐代散文更见议论透辟,叙事生动,写景自然,抒情真实。因此,宋文对后世的影响远较唐文为大。二、谋篇布局不大相同:唐文讲求纵横开阖、波澜起伏的气势,在转折连接处,讲求出人意外;宋文贵乎迂徐舒缓,不露锋芒,要如行云流水,舒展自如,洋洋洒洒,而又富有逻辑性和表现力。三、语句安排不大相同:唐文注重推敲字句,时杂入险怪新奇句式及字眼;宋文平顺简易,语言通达流畅,最为特色。,.,13,古代散文的阅读方法,1悟读法。“悟读”就是通过反复的阅读,以达到明其事、知其人、悟其理的阅读法。2猜读法。“猜读”是针对个别字词的理解而采用的方法,也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必不可少。3.背诵法。为了形成文言的语感,不至于把一个句子读破,需要我们背诵朗读文言文。4.练习法。“练习”就是对文言文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鉴赏训练,通过练习达到对文中字词和意思的准确理解。5.涉猎法。课外阅读,可丰富我们的知识,也可增强我们的悟性。,.,14,祭十二郎文-韩愈,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甭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叁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後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15,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後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於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於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与相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16,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者夭而病者全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17,汝去年书云:“北得软脚病,往往而遽。”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耳。其然乎?其不然乎?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其馀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於先人之兆,然後惟其所愿。,.,18,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於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於伊之上,以待馀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邪!其不知心也邪!呜呼哀哉!尚飨。,.,19,作者简介,韩愈(七六八八二四),字退之,南阳人。贞元八年进士。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他还是一个语言巨匠,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韩愈的散文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20,题解,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佼者,该文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作为祭文,因为其内容和形式都容易公式化,所以为后人传诵的不多。但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却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21,赏析,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却一改过去惯例,在形式上、内容指向上都有改变。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在这里作者独特的表现手法,是使其真挚、深沉的情感紧紧融注在日常平凡琐事的叙述之中。让绵密深沉的主体情感,直接投射于与十二郎有关的生活细节之中,反复抒吐,与之融铸成完整的审美意象,释放出强烈、隽永的感情光芒。,.,22,文章起首一小自然段,是祭文固有的开头形式。作者抑制着悲痛的情感,以循例的开头,为全文拉开序幕。作者的笔触,以对过去的回忆为起点,“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韩愈三岁时丧失双亲,跟随长兄韩会夫妇生活。后韩会由起居舍人贬为韶州刺史(治所广东省曲江县),不久死于任上,韩愈始十岁。文章选择记叙了韩愈与十二郎幼年“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因三兄皆早世,嫂“抚汝指吾”感叹“韩氏两世,惟此而已”等充满坎坷、辛酸的生活境况、情形,充满感情地说明了叔侄二人从儿时孤苦相依发展起来的特殊深刻关系,以及两人在韩门“承先人后”的独特地位。作者饱经沧桑的笔调挟带了身世、家世之悲来悼十二郎,令人在一开始就感受到其悲痛之情的绵远深重。,.,23,其后追忆延展,写两人成年后的几次见面和离别,特别点出近年间作者与十二郎几度约好会合又因变故使其“不果来”,突出了两人相互依恋的感情。夙愿终付虚幻,作者的痛悔不可自释。,.,24,作者的一句“孰知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深深表明了他心中的惊诧叹惋和无比痛惜,也在读者心里激起了强烈的震动。下面对死讯生疑给被伤痛死死压住的心灵带来的瞬间、报丧书信反转来造成的更大绝望、伤心绝望至极而转生的悲愤,一系列急速变化的心理活动,都在作者毫无遮蔽的情感屏幕上清晰地显现出来。及至文中回复谈到自己的神衰体弱,说是不久就会从十二郎而死,因莫大的痛苦重负把这将死视为幸事,又由此想到他们的孩子都尚弱小,悲痛的情感越发汹涌,“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乎?”此时作者的抒情围绕十二郎的生前身后事,犹如湖水被猛掷进巨石,波动的涟漪在尽力迅疾地扩大,又好似滔滔急流的江水,波波相拥。问十二郎究竟患何病,何时殁等语,表面语气较低缓,却令人觉着作者锥心的痛楚。同时在行文中,造成了一种时起时伏、回旋跌宕的抒情效果。,.,25,正如在艺术技巧上“抑”是为了“扬”,紧接着文中表现出无边无涯的死别的折磨,终于把作者的情感推向了最高潮,“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直到“彼苍者天,曷其有极!”将作者最终未能面见死者的深深痛憾、因此而导致的深刻自责等一齐爆发出来,其罕见的激烈、深细与真实,使读者怀着战栗的心灵看到了人类生命情感的无尽深处。这种感受,一直延续到作者交待了“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后,合并入“言有穷而情不可终”的无限余韵之中。,.,26,一是文以致用,从空言明道走向参预现实生活,为散文的表现领域开出一片广阔天地,使它在文体、文风上与六朝骈文区别开来。二是虽言复古而实为创新,不仅吸收秦汉各家散体文之所长,而且充分吸收六朝骈文的成就,寓骈于散,寓散于骈,极大地丰富了散文的艺术表现技巧,建立了新的散文美学规范。三是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之中,大大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把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文学境地。,韩柳文风,.,27,散体文的写作走向低潮。晚唐虽仍有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的犀利的杂文,但骈体文又重新得到发展。因古文的提倡与政治改革联系过于紧密,政治改革的失败,古文也便随之低落。唐代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为后来宋代的作家所发扬,深远地影响着我国后来散文的发展。,韩、柳之后,.,28,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29,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30,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视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31,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祖籍太原,后迁徙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少好读书,文思敏捷,有匡时济世之志。22岁中进士,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神宗熙宁元年应诏回京,次年任参知政事,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晚年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死后追封舒王,谥文。性格倔强,有“扭相公”之称。在思想上,倾慕儒家的仁政,同时对佛老和法家思想也多有研究。一生著述颇丰,有临川集一百卷存世。,.,32,题解,本文是书信体驳论文。司马谏议:即“司马光”,子君实,当时任右谏议大夫,曾写信指责作者的变法举措。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后来两人完全绝裂,司马光跟皇帝辞职,隐居洛阳专心撰写资治通鉴。,.,33,赏析,全文主要驳斥以司马谏议为代表的保守派对新法的指责,所以属驳论文。王安石的说理文见识高超、论辩犀利。主旨: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马司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语言外柔内刚,体现了“拗相公”的特性。结构分析:全文分为四段。,.,34,艺术特色,第一个特点,作为书信体议论文首要特点是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全文除开头和结尾段用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以外,紧紧扣住保守派几个主要论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它事情,结构非常严谨,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明,使文章短小精悍。,.,35,第二个特点,论证方法多样。本文的论证方式是驳论,其反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第一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第二个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出新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我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第三举出史实进行反驳,举出历史的事实来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这里以历史上曾有过的如何对待怨诽的事实为表率,表示自己不以流言蜚语而动,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强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言简意赅。,.,36,第三个特点,是气势磅礴,寓刚于柔。全文所以有压倒论敌的浩然正气有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立足于理,理足则气势。第二擅于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则势如破竹,无可阻挡。第三擅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气盛言怡,铿锵有力,虽则全文傲岸之气,愤然涌出,强调坚持改革的决心不可逆转,但语气相当委婉,柔中有刚,如比如说详细的说明自己这样做的理由,您或许能原谅我,结尾又说您批评未能帮皇上大有作为,那我知罪了,但让我什么也不要做,墨守常规就行,那我是不敢领教的。这样做一方面照顾多年交往的友谊,一方面坚持原则,寸步不让,全力维护变法的正义立场。,.,37,思考与作业,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是什么立场和态度?,.,38,本章文化常识再现,.,39,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所谓避讳,就是指人们在说话或者写文章的时候,遇到与帝王、圣人、长官、父母、祖父母以及其他所尊者的名字相同的字时,必须设法避开,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或用其他办法来改说改写。如汉高祖名邦,改“邦”为“国”;唐太宗名世民,改“世”为“代”,改“民”为“人”,尚书六部中的“民部”,则改为“户部”,等等,甚至地名也因此而更改。刻印书籍时,也要把当世应避讳的字改掉或缺笔。,避讳与祭祀1,.,40,祭祀-在中国古代,祭祀是向神灵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福建省泉州市安溪龙门中学招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呼兰河传考试题目及答案
- 河南文综考试题目及答案
- 新解读《GB-T 39351-2020空间数据与信息传输系统 遥测空间数据链路协议》
- 2025年中国无铅压电粉末材料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评估前景预测报告
- 网信安全培训总结课件
- 高分辨率内窥成像-洞察与解读
- 2025国考鞍山市税收征管岗位行测必刷题及答案
- 2025国考白山市外交业务岗位行测高频考点及答案
- 2025国考太原市食品药品监管岗位申论高频考点及答案
- 2025浙江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知识梳理(详细版)
- 老舍《茶馆》三幕话剧剧本
- 2025年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附答案
-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多元协同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2025年中国人民保险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4300字
- GB/T 8232-2024粟
- 【MOOC】走进舞蹈艺术-首都师范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村级硬化道路报告范文
- 四年级上册语文 课外阅读专项练习
- 植物医生诊病指南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甘肃农业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