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史-(刘杰武)_第1页
中国古典园林史-(刘杰武)_第2页
中国古典园林史-(刘杰武)_第3页
中国古典园林史-(刘杰武)_第4页
中国古典园林史-(刘杰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典园林史,刘杰武,中国的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直到19世纪末叶的封建社会解体为止,在这三千余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风景式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的发展历程不同,它的发展表现为缓慢的、持续不断的演进过程。中国园林缓慢、持续演变的根本原因:一、经济上以血缘家族的地主小农经济为主题,工商业经济始终处于附庸的地位。二、政治上的君主集权,依靠封建礼制与官僚机构相结合的国家机器,有效地控制着全国的广大地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三、儒家倡导的以礼乐为中心的封建秩序、尊王攘夷的大一统思想,始终占着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时期划分,生成期,公元前11世纪公园220年是中国园林的产生和成长期,主要包括殷、周、秦、汉。,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成熟后期,公元220589年相当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589960年相当于隋、唐时期。,公元9601736年相当于两宋到清初。,公元17361911年相当于清中叶到清末。,中国古典园林阶段图,启示:从发展阶段可以看出: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过程正好与以汉民族为主题的封建大帝国从开始形成而转化为全盛、成熟直到消亡的过程相当。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受到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方面的制约。,园林的生成期,殷、周、秦、汉(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0年),背景介绍,1.殷、周、秦、汉的兴衰2.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黄土高原出现农业曙光原始农业使游牧生活转为定居生活原始公社夏王朝建立出现“城市化”倾向殷商建立,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之一囿(yu),1.农业文明建立后,狩猎成为一种统治阶级的娱乐活动。2.“囿”成为统治阶级专门的狩猎场所。“囿,所以域养禽兽也。”诗经毛苌注。“囿,苑有垣也。”说文3.囿除了为帝王提供祭祀、丧纪所用的牺牲、供应宫廷宴会的野味,还能在其中进行游玩。,1.“积土四方而高曰台。”2.台的原始功能是登高以观天象、通神明;3.台是古代人们对山岳的模仿。可登高、可观风景。例如:鹿台。,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之二台,1.“园,所以树木也。”毛传。2.“种菜曰圃。”说文解字3.西周时,园圃并称,其意互通。4.周礼地官:“以场圃任园地。”5.食用植物与药用植物逐步发展为观赏花卉。,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之三园圃,囿、台、园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三个源头。其中囿和园圃属于生产基地的范畴,它们的运作具有经济意义,台则关涉到通神、望天,可以说栽培、圈养、通神、望天是园林雏形的源初功能,观游在其次。其后观游功能虽然上升,但是其它源初功能一直延续到秦汉时期。(经济因素)促成中国古典园林向着风景式的方向上发展的社会因素是人们对于大自然生态美的认识山水审美观念的确立。(社会因素),影响风景式园林发展的三方面因素,“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诗经小雅斯干)“南山烈烈,飘风发发。南山律律,飘风弗弗。”(诗经小雅蓼莪(lio),中国园林的最初的发展还受到三方面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一、“天人合一”思想二、“君子比德”思想三、“神仙思想”,意识形态因素之一天人合一,影响中国园林的三个重要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二分”(季羡林)说相对立。“天人合一”的命题由宋儒提出,但作为哲学思想在西周就已经出现。,“天人合一”思想,所谓“天”,一种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另一种观点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参考:方克立.”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源于上古的原始农业经济。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始终以农业为立国之本。“物我对立”西方思想以物我对立、主客体对立的方式去看待自然,自然是人通过理性去认识和实践的对象。,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1.君子比德的思想到源于先秦儒家,他们从功利、伦理的角度来认识大自然。2.君子比德是指大自然山林川泽之所以会引起人们的美感,在于它们的形象能够表现出与人的高尚品德相类似的特征,从而将大自然的某些外在形态、属性与人的内在品德联系起来。3.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山水”成为自然风景的代称。,意识形态因素之二君子比德,1.神仙思想产生于周末,盛行于秦汉。2.神仙思想是原始的神灵、山岳崇拜与道家的老、庄学说的混合产物。3.东海仙山三山:蓬莱、瀛洲、方丈。五山:岱屿、员峤、蓬莱、方丈、瀛洲。(汉代)列子汤问:“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丛生,华实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先圣之种,一日一夕飞往来者,不可胜数。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zh),常随波上下往返”,意识形态因素之三神仙思想,蓬莱、方丈、瀛洲,1.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2.山海经记载,海上有三座仙山,蓬莱、瀛洲、方丈,山上是仙境,有长生不老药。而蓬莱海域常出现的海市蜃楼奇观,更激发了人们寻仙求药的热情,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纷纷到蓬莱开始了寻仙活动。3.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徐市,即徐福。,海中神山和壶天仙境,自秦汉至今,始终是园林模仿的永恒主题。中国神话中也称海中三神山为“三壶”:“海上有三山,其形如壶,方丈曰方壶,蓬莱曰蓬壶,瀛洲曰瀛壶。”拙政园中的建筑皆面水而筑,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结合,也体现了对传说中蓬壶仙境的模仿。,留园可亭与小蓬莱,秦、西汉时期出现了皇家园林。“宫”与“苑”对后世影响极大。宫室园林中的建筑群体,而苑是园林部分。汉代的私家园林开始出现,除了建在城市近郊的突出的是梁冀的两处私园”园圃”和菟园,重要的园林代表,鹿台上林苑章华台,一、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二、园林的功能由原有的通神、狩猎、求仙和生产为主,逐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