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局部解剖PPT参考幻灯片_第1页
腹部局部解剖PPT参考幻灯片_第2页
腹部局部解剖PPT参考幻灯片_第3页
腹部局部解剖PPT参考幻灯片_第4页
腹部局部解剖PPT参考幻灯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局部解剖学课件,Departmentofhumananatomy,Luzhoumedicalcollege,1,2,第一节概述,腹部属躯干的一部分位于胸部与盆部之间其中轴骨为脊柱腰段分为腹壁和腹腔2部表面境界上界胸廓下口下界耻骨联合上缘-耻骨嵴-耻骨结节-腹股沟韧带-髂嵴-第5腰椎连线,3,以腋后线为界分为腹前外侧壁和腹后壁2部分除后正中部以脊柱腰段作支柱外,大部分为肌性成份腹壁大部柔软宽阔,便于触摸腹内脏器,执行诊断与治疗以及开腹手术,一、腹壁与腹腔,(一)腹壁,4,是由腹壁围成的腔境界上界-随膈穹隆高达第4(右侧)和第5(左侧)肋间隙水平下界:低入小骨盆至盆膈前外侧界:腹前外侧壁后界:腹后壁特点与意义其实际范围比表面范围大胸下部贯通伤可同时损伤胸部与腹上部器官;反之腹上部器官损伤可合并胸下部器官损伤,(二)腹腔,5,腹腔的分部借小骨盆上口分为2部-上部固有腹腔-下部盆腔腹腔的内容-消化器官的大部分-脾-肾与肾上腺、输尿管腹部-血管、神经-淋巴结与淋巴管,6,二、腹部的分区,7,三、体表标志Surfacelandmark,(一)骨性标志,8,(二)软组织标志,9,四、体表投影Surfaceprojection,Back,10,11,一、腹前外侧壁的基本层次,12,(一)皮肤Skin,(二)浅筋膜Superficialfascia,1.含大量脂肪,但脐处无脂肪2.在脐平面以下分为两层,薄,富于弹性除腹股沟区外,移动性与伸展性较大,浅层脂肪层(Camper筋膜)深层膜性层(Scarpa筋膜),向内侧:附着于白线向外下:在腹股沟韧带下方一横指处附着于阔筋膜向内下:经耻骨结节与耻骨联合之间与阴茎浅筋膜、浅会阴筋膜及阴囊肉膜续连(Fig),13,14,(三)肌层1.三层扁肌,Fig,15,16,2.腹直肌Rectusabdominis,位置-白线两侧、腹直肌鞘内形态-是上宽下窄的带形多腹肌-有34条腱划,此处常有血管通过与腹直肌鞘结合特点-鞘前层结合紧密(尤腱划处),但与腹直肌鞘后层结合疏松,17,3.腹直肌鞘Sheathofrectusabdominis,是包裹腹直肌的鞘状结构由腹前外侧壁三层扁肌的腱膜形成分前后两层,前层由-和-构成;后层由-和-构成,18,腹直肌鞘形成的结构,白线lineaalba,位置、形成特点-上宽下窄-坚韧而少血管-约在中部有脐环临床意义-脐疝,19,半月线Semilunateline-是鞘前、后2层在腹直肌外侧融合形成的凸向外侧的弧形线,弓状线Acuateline,位于脐下45cm处,是腹直肌鞘后层的游离下缘,呈凸向上方的弓形。此线以下鞘的后层全部转移至腹直肌的前面参与构成鞘的前层,此线以下缺乏鞘后层,腹直肌直接与腹横筋膜相贴。,20,(四)腹横筋膜Transversefascia,贴于腹横肌和腹直肌内面。在上腹部较薄,在腹股沟区增厚。,(五)腹膜下筋膜Extraperitonealfascia,是介于腹横筋膜与壁腹膜之间的一层疏松结缔组织。,(六)壁腹膜Parietalperitoneum,贴于腹膜下筋膜内面。向上移行为膈下筋膜,向下于盆腔壁腹膜延续。,Fig,21,22,二、腹前外侧壁的血管、神经,(一)浅层的血管、神经,23,(二)深层的血管、神经,1.血管:动、静脉伴行,下5对肋间后动脉1对肋下动脉4对腰动脉,腹壁上动脉Superiorepigastricartery,起于胸廓内动脉,向下入腹直肌鞘,行于-与之间,腹壁下动脉Inferiorepigastricartery,起于髂外动脉经腹股沟管深环内侧、向内上入腹直肌鞘约在脐平面与腹壁上动脉吻合,营养腹直肌,Fig,24,25,于腹股沟韧带中点附近起于髂外动脉经腹股沟韧带外侧半深面行向髂嵴营养髂嵴及邻近肌,旋髂深动脉Deepiliaccircumflexartery,26,2.神经,第712胸神经前支,在与之间向前下在腋中线附近发外侧皮支在腹直肌外侧入腹直肌鞘其终支自白线两侧浅出名前皮支分布于腹前外侧壁的肌、皮肤及壁腹膜,27,(2)髂腹下神经iliohypogastricn.,起于腰丛行于腹内斜肌与腹横肌之间,在髂前上棘内侧约2.5cm处穿腹内斜肌至腹外斜肌腱膜深面,最后经浅环上方约2.5cm浅出。皮支分布于耻骨联合上方的皮肤;肌支支配腹前外侧壁下部的肌。,(3)髂腹股沟神经Ilioinguinaln.,亦起自腰丛。在髂腹下神经下方一横指与之伴行(可共干),向下入腹股沟管,最后经腹股沟管浅环浅出。分布于阴囊(大阴唇)前部的皮肤。,28,(4)生殖股神经生殖支Genitalbranchofgenitofemoraln.,为腰丛的分支。向下入腹股沟管(位于精索内侧),经浅环浅出。分布于提睾肌、阴囊(大阴唇)皮肤。,行腹股沟疝修补术时要注意勿损伤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及生殖股神经生殖支,以免所支配的肌瘫痪、萎缩,导致疝复发。,临床意义,29,Home,30,三、腹前外侧壁常用手术切口,(一)手术切口选择的原则】,能充分暴露并易于接近要手术的器官损伤的结构尤其是血管、神经少操作简便并可根据需要扩大或延长切口切口缝合后张力小,利于术后愈合,31,1.腹前壁正中切口,2.经腹直肌切口,弓状线以上,皮肤浅筋膜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外筋膜壁腹膜,弓状线以下,-上述层次中去除腹直肌鞘后层,(二)常用手术切口及层次,32,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及其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外筋膜壁腹膜,3.右下腹斜切口(阑尾切口、麦氏切口),33,四、腹股沟区Inguinalregion,位置与境界腹股沟区的层次腹股沟管睾丸下降与腹股沟斜疝的关系腹股沟三角腹股沟区的薄弱因素与保护因素腹股沟疝,34,(一)位置、境界,35,(二)腹股沟区的层次,在腹股沟区,腹外斜肌移行为腱膜腹外斜肌腱膜形成的结构,腹股沟韧带Inguinalligament腔隙(陷窝)韧带Lacunarligament耻骨梳韧带Pectinealligament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Superficialinguinalring精索外筋膜Externalspermaticfascia,1.皮肤2.浅筋膜(分两层)3.腹外斜肌腱膜,Fig,36,37,特点-在腹股沟区明显增厚形成的主要结构腹股沟管深环(腹环)Deepinguinalring精索内筋膜Externalspermaticfascia,Fig,4.腹内斜肌5.腹横肌特点两肌的下缘均呈弓状,称弓状下缘两肌共同形成的结构提睾肌Cremasterm.腹股沟镰Inguinalfalx(联合腱conjoinedtendon),6.腹横筋膜,38,39,40,7.腹膜下筋膜8.壁腹膜,5条皱襞,脐正中襞-由膀胱尖至脐-含脐正中韧带(脐尿管遗迹)脐内侧襞-含脐外侧韧带(脐动脉遗迹)脐外侧襞-含腹壁下血管,3对窝,腹股沟内侧窝(对向腹股沟三角和腹股沟管浅环)腹股沟外侧窝(对向腹股沟管深环)膀胱上窝,41,(三)腹股沟管Inguinalcanal,1.位置、形态,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由外上斜向内下是肌与筋膜形成的潜在性裂隙,42,2.通过结构,男性:精索女性:子宫圆韧带,3.构成-两口、四壁,内口:腹股沟管深(腹)环-位置外口:腹股沟管浅(皮下)环-位置、形态上壁:与的弓状下缘下壁:腹股沟韧带前壁: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外侧1/3)后壁:腹横筋膜+联合腱(内侧1/3)Fig,43,44,精索Spermaticcord,是1对柔软的圆索状结构从睾丸上端延至腹股沟管深环组成-输精管-睾丸动脉、输精管动脉-蔓状态静脉丛-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淋巴管-鞘韧带3层被膜-精索外筋膜-提睾肌-精索内筋膜,45,(四)睾丸下降与腹股沟斜疝的关系(了解),胚胎早期,睾丸位于腹后壁、脊柱两旁。在睾丸下降之前,从睾丸下端至阴囊底有一条间充质形成的带,称睾丸引带。在相当成人腹股沟管腹环处,腹膜向外突出成一囊袋,称腹膜鞘突。腹膜鞘突不断延伸,经腹股沟管穿过腹壁,再经耻骨前方伸入阴囊;腹前壁的其余各层也随浆膜向外膨出,形成睾丸和精索的各层被膜。睾丸沿腹后壁下降,至胚胎第3月末达髂窝,第47月,下降至腹股沟管深环处,出前生降入阴囊。,46,睾丸降入阴囊后,腹膜鞘突上部闭锁,形成鞘韧带;而下部不闭锁,围绕睾丸形成睾丸鞘膜,其脏、壁两层之间的腔隙的腔称鞘膜腔。如未降入阴囊而停滞于腹腔或腹股沟管内,则形成隐睾(不育;恶变为睾丸肿瘤)。如腹膜鞘突不闭锁,则可导致先天性腹股沟斜疝、睾丸鞘膜积液。,Fig,47,DescentofTestes,48,精索、睾丸被膜与腹前外侧壁层次的关系,49,先天性腹股沟斜疝Acongenitalindirectinguinalhernia,后天性腹股沟斜疝Aacquiredindirectinguinalhernia,50,51,(五)腹股沟三角(Hesselbach三角、海氏三角),1.境界,是腹股沟韧带内侧半、腹直肌外侧缘与腹壁下动脉围成的三角形区域。,2.临床意义,若腹腔内容物经此三角突出称腹股沟直疝。(而经腹股沟管深环腹股沟管腹股沟管浅环突出者称腹股沟斜疝),手术斜鉴别疝与直疝的标志腹壁下动脉。,腹股沟直疝:经动脉内侧突出腹股沟斜疝:经动脉外侧突出Fig,52,53,(六)腹股沟区的薄弱因素与保护因素(了解),54,从发生上看出生后腹膜鞘突闭锁,2.保护因素,55,(七)腹股沟疝,由腹腔内容物经腹股沟区的薄弱处突出至皮下形成分斜疝和直疝两种,以斜疝多见,约占95%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