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画论的人文精神探析 人文精神_第1页
六朝画论的人文精神探析 人文精神_第2页
六朝画论的人文精神探析 人文精神_第3页
六朝画论的人文精神探析 人文精神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朝画论的人文精神探析 人文精神 摘要:六朝时期,人与文艺的自觉和文艺复兴突出人的主题一样,都是人文精神焕发的结果。其中,六朝文艺领域的理论成果之一六朝画论,从体系构建到绘画主题思想以及审美意象的创作处处显现人文精神。 关键词:六朝;画论;人文精神 学者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写到:“汉末魏晋六朝是 _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旧礼教的总崩溃、思想和信仰的自由、艺术创造精神的勃发,使我们联想到西欧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这是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彩色的一个时代。”如宗白华所述,六朝文艺思想与西欧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有许多相似处:六朝有玄学,文艺复兴有人文精神;六朝是一个颠覆传统礼教,人与文艺自觉的时代,文艺复兴亦是一个强烈要求摆脱宗教束缚,呼唤人性,思想与文艺高度自觉的时代。在对比中,我们很容易看出,人与文艺的自觉是六朝文艺思想领域的主题。该主题不仅是当时主要哲学思潮玄学影响的结果,在笔者看来也如文艺复兴,更大程度是人文精神焕发的结果。 通常意义上的人文精神是指盛行于西欧文艺复兴的人文思潮,其核心思想就是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倡导人的精神自由。六朝文艺领域的理论成果之一六朝画论,从体系结构与范畴命题的确立到绘画主题思想以及审美意象的创作,处处显现了人的主题与人的自觉。 首先,六朝画论的结构体系和范畴命题六朝人物品评,人物品评的盛行是人格觉醒后自然而然的结果。六朝社会动荡、思想解放促使人的自觉成为时代特征,文艺家们对日常时世、人事、生命纷纷发出感叹,“生年不满足百,常怀千岁忧”,“人生非今世,岂能长寿考”,这些看似悲观的感叹深藏的恰恰是对生活、生命强烈的渴求与留念,是对外在的学问道德、礼仪规范的反叛,是内在人格的觉醒。先贤圣人、忠臣义士不再是人们追逐的对象,放浪形骸、饮酒享乐的竹林七贤成为理想人物。人们视野的焦点转移到这些人物身上,并开始对他们品头论足,在整个人物品评体系中,从官方的九品中正制到民间的一般评价,都流行对人物分级论品的模式,即什么人可以成为上上品,什么人是中品,什么人又沦为下下品,都有系统而具体的规定。六朝画论也参照人物分级论品的模式对画家和他们的作品分级论品构建结构体系,如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把二十七位画家列为六品,这种结构体系的建立奠定了以后历代中国古典画论著作的基本模式。此外,六朝画论中一些重要的范畴命题也直接人物品藻,“气韵”、“风骨”、“形神”这些原本是品评人物的概念,如在世说新语中我们经常看到的这些词汇:“风韵秀彻”,“雅有远韵”“会无玄韵淡泊”“风韵清爽”“自然有雅韵” “世目李元礼,稷稷如劲松下风”,“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游云,矫若惊龙”等等。 其次,六朝画论的人文精神体现在绘画主题的转变。先秦孔子在理性精神的指导下以心理学和伦理学为基础构建了文艺为社会世俗生活、为政治服务的文艺功能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韶,尽美,又尽善也。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这些言论建立在日常心理学和基本伦理学上,很容易被人接受,有了这些基础论调,文艺功能论一发不可收拾,“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尽美尽善的音乐使人心向善,使君臣相敬,父子相亲,邻里相和,音乐的道德、伦理、政治、社会功能论向其他文艺领域渗透,绘画也处处弥漫这种功能论调。 另外,六朝画论的人文精神还突出表现在绘画的创作中提倡画家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这里,最值得提出的是顾恺之,“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一方面顾恺之认为在所有的绘画题材中,人物最难画,人物相对于其他题材最难考察、最难把握。因为人有精神气质、有独立精神,所以“人最难”。这从另一个角度也向我们述说,因为对人的重视上升到了最高位置,人们对人的关注由外而内更细微,更准确,画家们对人物描绘的要求自然也就最高,所以人物成了最难画的题材。更值得关注的是顾恺之提出了“迁想妙得”,这与绘画创作过程、画家构思审美意象密切相关,迁想指不为某一具体对象所拘束的想象,亦即一种自由的想象。妙得是自由想象的最终目的,一种直感地领悟把握、充满精神性的感悟。“迁想妙得”即想象的自由和伴随想象的精神感悟,要把人物画好,顾恺之通过“迁想妙得”鼓励画家们进行自由的想象,重视精神的感悟。先秦以来,传统礼制的束缚,人们在精神上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进行艺术创作,也是小心翼翼,亦步亦趋,惟恐突破礼教,这样的背景之下,顾恺之提出“迁想妙得”,无疑为绘画输入了一股新鲜血液,为艺术创作的种种藩篱打开了一个豁口。之后,中国画的创作迈向成熟繁荣期。 综上论述,我们看到了早在六朝时我国的画论就开始了人文精神的探索,这个现象也可以促使当下的文艺家进行反思,对我国画论中的人文传统重新审视,从而更好的把握中国画论的发展道路,真正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富有人文精神的绘画理论体系,把中国传统画论中的精髓发扬下去。 _: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